古代玉器鉴定把玉器埋在屋基下什么意思

2007tsk的日志
古玉收藏知识
热7已有 1662 次阅读&
古玉应该从几个方面综合鉴定,笔者认为,从古玉的雕工.纹饰.玉料.沁色和古玉的阴阳面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受制于土壤周边环境影响、坑口陪葬物的腐蚀影响、风土影响、地质土壤中含化学成分的影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玉质地特征也不同,含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也不同,因此鉴定办法也就各不雷同。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斟酌古玉的各种特性和特点,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否定了。必需深入运用科学、辩证、感性和时代特征综合因素,必须考虑某一个朝代的生活风俗和社会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观点,也包括文化特点,全面的综合性考虑到鉴定古玉的纹饰,雕工,沁色,型制和玉质等。运用每一个朝代的文化特征和特点和实践是测验真谛的最好尺度,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专业鉴定的常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同时要不断的对玉器进行研究、盘玩、观察、试验、总结,验证,论证、才能力进步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才不会打眼。&2.出土古玉的鉴定,有人感到先鉴定工艺特点和形制,也有人说先鉴定玉质。本人通过二十几年收藏检验和实际论证以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古玉的玉料,雕工,沁色,纹饰和古玉的阴阳面。现在假如再采取古代的加工方式制造,完整能够仿制出古代的工艺和特征。如果是老玉新工,估量打眼是探囊取物的事。再说,工艺纹饰,形制和雕工上在鉴定进程中,仍是作为断代的主要根据。如果一件玉器的新、老都断定不下来,判断它的年代是否还有意思呢?从考古挖掘古玉器中看,中原地域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开端,战国和汉朝才得到普遍应用,一直延续到清朝晚期,高古玉红山古玉和良渚古玉,并且受礼制和条件的制约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从商朝开端一般都是和田黄玉和青色玉料为主,白玉为辅。特殊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古人认为带颜色玉料为上等玉料,从商朝至战国陪葬玉器中,能够看到这种特点。所以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玉器新老的重要因素。&2.分辨从古玉的沁色、钙化、包浆、色形变、土壤腐蚀现象,鉴定要点逐一讲解,因为这些特征是玉器,在泥土中经由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受制于自然地质,地热的化学变化影响,构成了古玉鉴定玉器最基本的因素,许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可奈何的,是因为玉器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种特有包浆,沁色和古玉的阴阳面。所以从出土玉器实质和质地的变化特点去鉴定,才是鉴定古玉的之本。&3.沁色鉴定: 玉器久长的埋在地下,是在密闭的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腐蚀物的物质等影响,玉器本身化学成分分子发生质变,受制于地下水消散和分解,使玉器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侵入玉质内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沁色。比如黄色、红色,钙化物,黑色等,入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和有色金属离子侵入玉质内部,本身玉石中含有大量的铁,铜等十几种有色金属。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出现黄、红、黑色等不同的颜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内物品的有机质侵入玉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以及含碳物质腐烂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物、棺木等,而非水银所致。水银不融入水,无法侵入玉质内部。所以水银对玉的沁色没有太大的影响;所谓的水银沁色,本人认为是玉质有色重金属的化学反应,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后,产生了质子和分子内部玉质结构的成色变化,形成了类似絮状颗粒多边灰黑色形成现象。提示大家水银沁色,水银不溶解于水,更不能入骨玉器的内部。所谓的水银沁色,是本身玉质的金属沁色。4.鉴定古玉阴阳面要点: 玉器几乎都有沁色和阴阳面。发现证实:玉器超过几百多年就会产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多少几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当然,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自身的质地以及长江南北坑内环境而定。玉质好的受沁就慢,玉质差的受沁快,反之。干坑和水坑受沁较慢,湿坑和坑内物品糜烂厉害的,受沁较快也较重大。&沁色变化非常丰富,分布不固定,有过渡地质天然性的特征,深刻肌理,有档次感和自然感,并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受到土质挤压玉器中,十玉九裂。有灰皮等现象,灰皮玉主要是受到封土堆土质的影响,就是说,受到夯土的石灰和钙化石化物的影响,形成了灰皮玉。仿古灰皮玉,可用水把表面泥土冲掉后,玉器表面会很清洁,毫不会脏乎兮兮。玉器的边缘沁色深沉,内部浅。这阐明沁色是先从边缘侵入,而后缓缓浸透。人工作色则死板,肤浅,不均匀,无自然变化之感觉。伪品外表成心沾上些杂物、土壤,烂铁块、烂铜渣等,弄得脏乎乎,貌似出土的土锈古玉。古玉阴阳面鉴定;接触的很多古玉中, 古玉器中阴阳面受沁不一,古玉在深埋地下,有上下之分,受到地热的作用下,所以形成了自然的阴面和阳面。阳面向上受沁要浅淡一些,古玉沁色变化较重为阴面。这解释阴面受地温、地湿影响大,玉器化学分子结构变化大。出土阳面的古玉受到地热作用下,表面受沁达到一定的挥发,所以沁色比较清淡,阴面沁色要重一点。做沁色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无显著变化之感觉。没有深成感觉,沁色只能在仿古玉的表面,仿古玉沁色没有入骨。&在盘玩时候,本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浮现,好比黑沁点。看见的沁色会散失或流动,比如黄色的土沁。白玉会产生浅赭色,这是因为玉表进行氧化还原反映,或是弥补分子构造中的分子水时,分子挪动所致,玉器也会变得滋润,通透一些。假货盘玩过程中,沁色基础上无变化。古玉的沁色部分斑驳,变化丰富,没有沁色的地方都会呈现肉红色,这是由于长期在土壤中受显色杂质的影响所致。5.包浆及灰皮鉴定: &认为包浆有两种情况:一是玉质较好,抛光打磨精细的玉器,如果没有埋在土壤中,可能是坑口环境相对干燥,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玻璃光感很强的光泽,称之为玻璃包浆。往往这种玉器沁色、土蚀、灰皮现象相对照较稍微,唱工也无比优美。另一种就是久埋在土壤中,长时光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受到古墓风土土壤中石灰影响,玉质表面分子结构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玉器由表及里慢慢形成的富有很柔润光泽的氧化层。这种灰色包浆是有古玉的玉质内部向外扩张的包浆,形成独有灰色包浆。在盘玩过程中出现的柔润的光泽,同时在把玩几个月的时间里,会发现古玉的包浆逐步消失变的通透,古玉的表面变的更柔润的光泽,这是人体中化学成分盐酸有机物导致古玉包浆的色变。 &&鉴定要点, 包浆的厚重,看起来柔和,自然和润泽。特别是打孔及砣机工中的包浆要和玉表包浆浑然一体,孔洞部位沁色厚重一点,仿古玉无包浆而言。有的仿古玉打蜡后,在加热趁热打过蜡或是蜡油浸入古玉的表面有一种油润感。而这种油润感在玉器的表白形成很不均匀,仿古玉的表面分部为块状型之感。这就是火烧仿古玉,闻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则在加工处无包浆, 把古玉放到温水中浸泡一会掏出时,用手指捏住玉器,慢慢松开,会有一种黏附的感到。把玉器放在冷水中浸泡,玉器表面会析出一种黏黏的物质,应是玉器接收的有机质排出,或是玉表氧化形成的粘膜。伪古玉无此现象。 有玻璃包浆的玉器,在盘玩过程中,原来的玻璃光泽会逐步消失,慢慢的也会变成柔润的光泽。至于何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玉器在干燥、密闭的坑内,分子结构也会发生奥妙的变化,出土后由于空气中或是人的汗液油脂中富含有机质,玉器要恢复天性,须要进行氧化还原反响,玉器吸收有机营养而发生化学变化,玻璃光尽失,变得柔光润泽,这个观点还有待于专家更科学有力的证明和验证。伪古玉出现玻璃光,不但扎眼,盘玩时也不会有变化,这是虚实玻璃光的最大差别。 带灰皮的玉器,盘玩时,灰皮会慢慢消失,放到水里浸泡或是放置一段时间,灰皮会从新显现,直到盘玩通透。 灰皮的散布普通是成不规矩的云状,厚薄不均,过渡做作,变化丰硕,无法则可循。赝品的灰皮是用石灰水等浸泡腐蚀出来的,会浮现一片一片的,边沿显明,无自然变化的感觉。 有灰就有沁,这是行里广泛认为的观点。有灰皮的玉器,灰皮下面会伴有各种沁色,而且沁色适度都很自然、变化也很丰富,这是由于水分子结构散失厉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观察,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假货一般不会两者统筹。 应用双氧水浸泡做的假灰皮,和利用酸碱做的假灰皮一样,用水泡过一次或几回,灰皮便不再呈现。6.形变鉴定: 形变的主要变化是地弯现象,称为地障。这种现象比较少见,但却是鉴定古玉的很好证据。在实践中,总结认为:地弯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玉器必须钙化或半钙化,也就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坑内环境必须湿润;三是必须有外力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形成地弯。 有地弯现象的玉器必须要有钙化现象产生,否则有可能是臆造品。 个别涌现地弯景象的玉器重要为片状玉器,圆雕件简直不可能呈现此种情形。在这里我还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蚀、土咬等玉器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归在形变一节中,主要因为它们都是在玉器外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器在质变过程中,氧化崛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类似橘皮纹的现象。玉裂是玉器在质变过程中,玉器内、外部产生应力反应,由于不同点的应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出现裂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土蚀、土咬现象则是玉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碱以及微生物的破坏造成的。 氧化突起橘皮纹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为程度基本,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侧光观察时最明白,用手摸上去几乎感觉不出来。而用酸腐蚀出来的类似橘皮纹,整体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觉很明显。这是真、伪古玉的又一最大区别。 橘皮纹的产生会伴随钙化一起出现,在不钙化的玉器名义很丢脸出橘皮纹。所以有橘皮纹产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没有橘皮纹的玉器不必定不是老玉。这种现象还会出当初一些石器、绿松石等硬度绝对低的货色上。 自然的缝裂大都倾斜于玉表,垂直玉表的现象很少见,基本上出现在片状的玉器上。缝裂严峻的,会出现几毫米甚至十几厘米的缝隙,即使这样,玉器一般不会从裂缝处完全断开。这是伪古玉无法做到的重要特征。 有的裂缝会明显高出玉表面,形成交织的现象,用手摸上去会有当手的感觉。这充足说明:裂缝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后再加工成的玉器,不会出现此现象。同时,裂痕中都会随同沁色发生,沁色从外及里,由深渐浅,过渡天然,变化丰盛。伪古玉即便做上裂缝跟沁色,沁色也是单一无变更和无过渡的感觉。 裂缝的裂口处,会出现玉质干涸发黄或是轻微钙化现象。这是因为玉器的质变现象往往从最单薄的处所开始变化,这种现象是年代长远才会形成的,所以这是伪古玉无法仿造的。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在玉器的边缘,钻孔或是砣机工与玉表形成的棱角上。伪古玉绝不会有此类现象产生。这一点,在鉴定古玉中异常重要。 有的渺小的裂缝,在盘玩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慢慢的不见了。本人认为这是由于玉质分子结构由质变后的状况还原回到最初状态,分子结构变的排列有序,安固稳固。 土咬和土蚀的现象,会发明玉表会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孔洞,孔洞的口径正常都是外小里大,并且孔洞内会有结晶状现象。 有土咬或土蚀现象的,放大镜下视察加工的工艺痕迹会在土咬或土蚀的下面。 通常有土咬土蚀的部位,还会有沁色和轻微钙化现象发生。古墓穴特定环境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变化很多 混合因素,如气候、温度、湿度、 压力, 水面、地下水位的变化,水质的PH值变化、水中矿化质的变化,古尸体分解产生的变化,埋藏的土质变化,陪藏品中各种物质的次生变化引起的连环效应等。这些参数都将促进风化作用的形成,都将成为古墓葬玉器矿物学的研究课题。材质风化又称为自然风化,材质风化是指材质成器前的风化,这种风化作用是材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次生变化作用。我们可以从裸露地表的岩石看到,岩石上面风化的程度。风化来源于,气候的温度和湿度。在大气压条件下,由于温度、气体、水溶液及生物作用而引起材质的变化。风化作用类型细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古墓葬玉器矿物学尚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很多,如风化层中风化透闪石、风化透辉石、风化蛇纹石的形成机制,不同墓葬中玉器的变化特征,析出铁沁的形成条件,干湿墓葬中玉器矿物变化规律等。侵入铁沁是玉器遭受外部氧化铁物质渗入的结果,氧化铁属含水氢氧化铁。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原始材质的铁质侵入区分开来,因为地质体遭受构造变动,可形成大量的氧化铁,伴水溶液浸染到构造带中。侵入铁沁氧化铁来自墓葬中铁器的氧化,地层中的铁质的溶解,伴随地下水的渗流,漫长年代的浸润,在玉器表层、显微裂纹、晶粒间形成氧化铁浸染。析出铁沁是玉器内部矿物质变化的结果,在风化作用下阳起石晶体中的二氧化二铁成不稳定性,要逐步分解成 三氧化二铁,在矿物中呈显微质点状从晶体中析出,有的吸附在晶体晶粒之间,不同的环境可出现不同的颜色,析出铁沁广泛存在于风化透闪石膜状体下面及外缘,构成不均 的环状带,析出铁沁的玉器表层硬度也随降低。处于不同环境变化的 析出铁沁 在玉器上变化的深度是不一致的。析出铁沁通过人们长期的触摩,由于人体分泌物的作用,颜色从风化透闪石膜下不断返出,使玉器色泽变得十分艳丽。7.钙沁又称钙化,当玉器埋藏在PH>7的碱性水质中,当富含CaCO3中的碱性水溶液在适宜的环境下,分解玉质地形成了点状晶体,吸附在玉器上,形成一种灰白色厚薄不均的堆积物,吸附牢固程度不等,有的出现钟乳色石状、形成了钙化状外貌特征。钙沁的出现不代表年代的长短,在明、清出土的玉器表面,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石灰岩、白云岩发育地区的墓葬中更加普遍。纯度 的钙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的再次作用,可向褐色转变。钙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溶蚀现象,发生在玉质为大理石或富含方解石、白云石的器形表层,在墓穴中水质呈酸性条件下发生选择性的溶 ,使大理石的器形表层成溶 状,形成一种蛀孔现象。灰皮和钙化术语描述,代表何种矿物含义没有定论。古墓葬玉器矿物学将这些出现率高的灰皮、钙化沁色现象,归属于钙沁。硅沁;又称之为硅化沁色,是风化石氧化硅溶解于水,氧化硅和氧化镁合成物。它是一种氧化硅融合于氧化镁的化合沁色,成色白色泛黄,玉器在碳化过程中和氧化硅乘积在玉器的表面。硅沁的出现不代表年代的长短,在历代出土的玉器表面,都有这种现象,尤其是在石英岩、石英砂岩、酸性岩浆岩、板岩、片岩发源地区的墓葬中都有出现。纯度的硅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的再次作用,可向褐红色转变。可以用毛刷清理表面的硅沁,也可以通过把玩使硅沁消失。如果硅沁消失了,古玉会露出土沁色,水沁色和朱砂沁色,还有碳沁色,主要就这几种沁色很明显。像这样的玉器主要出土山东和山西以北,一般出土年代在商朝至&战国时期较为明显特征。萤石沁;一般出土山东和山西玉器以北,玉器埋藏在高氟钙、高钙的地层中,又具备有F2Ca循环的水质的条件下,在适宜的环境下,萤石呈质点状晶出,吸附在玉器表面上,形成一种乳白色厚薄不均的堆积物,吸附牢固程度不等。纯度的萤石化颜色洁白,遭受侵入铁沁色,再二次沁色入侵作用下,可向红褐色转变。&铜沁;铜沁由孔雀石、蓝铜矿组成,颜色呈绿、蓝色,绿色是以孔雀石 绝对含量,也有矽孔雀石出现。当玉器埋藏在伴有青铜器的墓穴中时,受碳酸水溶液作用于青铜器,表层风化形成铜绿,紧靠的玉器表面也出现孔雀石的结晶体,形成一片片绿色胶状膜状体,也有深入到缝隙中。珠砂沁;珠砂,矿物学上称为辰砂,颜色鲜红,化学成分为HgS,常温下是稳定的,当玉器埋藏在有辰砂作为墓葬人为伴随物入殡时,在墓穴中伴随风化作用下辰砂晶粒逐渐粉化,位移污染至玉器表面,形成一片片红色膜状体内部,也有深入到缝隙中。土沁色是受制于土壤中化学成分影响所制,在古玉表面显示淡淡的土沁色,有的深度黄色,分为玉器表面的土沁色和内部土沁色,可以看出土沁色深度不一。8.鉴定古玉需要综合知识,这就包括古玉的纹饰和型制鉴定。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人为因素,在玉器纹饰上呈现了时代的创新。在雕工上也呈现了时代的特征。必须了解和研究古玉的文化内涵,也应该了解古玉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看懂古玉时代文化特点,必须了解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文化特点和社会政治面貌特征,这些时代特征体现在玉器的纹饰,雕工和型制上,也是断代的标准器,体现了古人琢玉精神,呈现了中华民族古玉文化的神韵。本文来自: 考古中国 详细文章参考:/thread--1.html
刚表态过的朋友 ()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2.00
&&¥2.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中​国​玉​器​的​简​单​介​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键盘左右键(← →)双击鼠标自动滚屏,再单击恢复。
字号默认12px14px16px18px20pt24pt
底色默认蓝色白色淡蓝淡灰灰色深灰暗灰绿色明黄
字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棕色
行距默认特大大中小
殷墟 文 /
殷 墟 概 论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 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以都城建设、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地处洹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75—8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濒临洹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丰沛,气候宜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举族迁徙,由奄(今山东曲阜) 迁殷,建立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此后二百五十余年,这里一 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纣,商灭亡,这里逐渐沦为废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科学发掘,这座在地下湮没了三千多年的商代都城才重见天日,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探索商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规模宏大、遗存丰富、分布密集。其范围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苗圃,东北至三家庄,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 其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分布基点,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敞形制的古代都城。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遗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花园庄一带,海拔78-79米,南北长约1056米,东西宽约650米,总面积达68.7万平方米,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已发现夯土建筑遗址80余座。这些建筑遗址形制阔大、气势雄伟,按照一定的格局依次排列,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组、乙组、丙组等; 殷墟宫殿宗庙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中心,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都城建设的水平,其都邑建设格局、规划原则承前启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著名的妇好墓位于宫殿宗庙区丙组遗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墓 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殷代文化、艺术、礼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探讨商代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遗迹。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6万片,震惊了世界。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旬夕、王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 “档案库”和“百科全书”。
殷墟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西长约450 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自 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3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和数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被学者推测为殷商后期诸王的陵墓区。殷墟王 陵区的存在,对确立殷墟的王都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状况、等级关系、宗族制度、埋葬习俗、人种特征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后冈遗址位于高楼庄北地,是殷墟重要遗址。1931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文化的三叠层遗迹,解决了三者的年代顺序问题,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后冈遗址的殷商文化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一脉相承,是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
在以小屯为中心的殷王都周围,密布着许多族邑、手工业作坊和家族墓葬群。这些遗址群,围绕宫殿宗庙区呈圆环状放射性分布,构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轮廓完整、规模宏大、分布 密集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设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殷墟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目前,殷墟的面积已由原来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内涵在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郭家庄M160墓、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M54墓等一系列形制完整、内涵丰富的遗存的发现,更加印证了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辉煌而又独具东方色彩的殷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21世纪初,殷墟的发现和挖掘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有利于保护殷墟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规模的保护行动。在价值定位、法律法规、前景规划、土地归属、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保护技术、展示陈列、合理利用等各个方面成果显著,能更好的解决殷墟保护与经济建设、农村发展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其次,有利于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知名度,极大地树立和改善了安阳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城市形象,促进了与国内外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对外开放。当今经济号称注意力经济,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是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条件。
第三,有利于加快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申报活动可以明显改善环境面貌。环境治理的高标准要求,将大大促进城市面貌改观,通过规划、城建、城管、环保、环卫、园林绿化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城市面貌将焕然一新,绿地面积会迅速增加,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同时,环境美化将明显地提升一个台阶,大古都的城市特色将得到显著的加强。
第五,通过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民素质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在申报过程中,市民会增强对珍贵的文化遗产——殷墟的了解和认识,而只有充分认识殷墟,才会更加珍惜和爱护它。增强环境、形象、开放意识,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市民自身文化品位,进而达到城市总体品位和全社会文明素质的迅速提高。
安阳殷墟不仅符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评审标准,而且在中华文明发祥史和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因此,殷墟的珍贵内涵在于:(1)殷墟是3300年前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2)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文明的时代;(3)殷墟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其它三种(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均已灭绝,唯有以甲骨文为发端的方块汉字流传至今,且成为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使用的文字,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文字之一。
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专家学者在对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问题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早在1998年“殷墟发掘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999年8月“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就强烈呼吁将殷墟列入正式申报项目。特别是2000年8月,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首席协调员享利·克利乐博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首席评估专家,在考察殷墟时指出:“殷墟的文化价值已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认为只要加强文物的保护、展示和宣传,殷墟完全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省、市的积极态度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支持,国家和省市已将殷墟列入申报预备清单。市四大班子领导高瞻远瞩,已就申报形成共识。
为确保申报工作成功,河南省成立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安阳市成立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晓宇、原市政协主席李祖卫任委员会名誉主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靳绥东任主任,市领导赵微、徐光、王国顺、杨学法、郭金城、肖继业、王庆海、周仲堂任副主任,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包括了32名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副市长肖继业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督查、规划征地、文本资料、环境治理、宣传、文物遗址展示、资金筹措等7个工作组。全市上下全民动员,积极参与,争做贡献。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安阳市、河南省的大事,也是全国和中华民族的大事。需要不断加强领导,科学论证,周密组织,抓紧实施,确保申报成功,为中华民族争光。
殷墟的科学发掘
1928年8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到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流散情况。董作宾到安阳后,先后向彰德十一中校长张尚德、安阳尊古斋经理王嘉瑞、花园庄私塾教师阎金声等人了解小屯村近年甲骨文的出土情况。同时,他从小屯村民手中购买到少量甲骨,并亲赴洹河两岸实地探察。董作宾指出,“罗振玉所称洹阳宝藏搜探一空者,实系墟语”,他特别强调政府若不立即采取措施,恐以后损失更大。于是,决定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殷墟发掘事宜。从日至日共发掘15次。最初是以寻找甲骨文为目的,后来逐渐转到全面发掘殷墟这一古都的遗迹和遗物。每次发掘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1、日至30日,由董作宾主持,在小屯村北、村东和村中发掘。面积260平方米。参加人员有赵芝庭、李春昱、王湘、郭宝钧等人,出土甲骨845片及陶器、骨蚌、石器等遗物。
2、日至5月10日,由李济主持,在小屯村南、村中和村北发掘,面积286平方米。并在洹上村设办事处。出土甲骨740片,大量陶器、兽骨,少量石器、铜器及其他遗物。少数陶片上有刻字。参加者有董作宾、董光忠、王湘、裴文中等人。这次发掘,初步认识了小屯地面下的遗存应分3期:殷商文化层、隋唐墓葬(有的也许早些)、现代的堆积。
3、日至21日,在小屯村北及西北,由李济主持发掘。这次发掘因与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交涉暂停,至11月15日复工,12月12日结束。参加发掘的有董作宾、董光忠、张蔚然、王湘等人。发掘面积836平方米。出土甲骨3012片,其中有著名的“大龟四版”,有一牛头刻辞和一鹿头刻辞;还有铜器、石器和白陶等遗物。另外还发现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同时,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到安阳招工挖掘3次,共出土甲骨3656片及其他遗物。
4、日至5月11日,在小屯村北分A、B、C、D、E区进行发掘,由李济主持。参加发掘的有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吴金鼎、刘屿霞、李光宇、王湘及河南省的关百益,河南大学实习生石璋如、刘耀等人。在小屯村北发掘面积1470平方米,吴金鼎等人在四盘磨发掘160平方米,梁思永等人在后冈发掘216平方米。梁思永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文近代考古学正规教育的学者。他参加殷墟发掘后,使田野考古工作的水平大为提高。这次他在后冈发掘出仰韶、龙山和殷代3种文化地层叠压关系,解决了中原地区这3种文化的早晚问题;同时还发现字骨1片,这是小屯以外的地区第一次发现甲骨。
这次发掘出土甲骨782片和一鹿头刻辞及白陶、铜器、鲸骨等遗物,版筑基址、窖穴与墓葬等遗迹。
5、日至12月19日,在小屯村北、村中和后冈,由董作宾主持发掘。参加者有梁思永、郭宝钧、刘屿霞、王湘、马元材、李英伯、郝升霖、张善、石璋如、刘耀等人。出土甲骨381片,其中有牛肋骨刻辞1片,还有陶、骨、蚌、石器等遗物;殷人居住圆穴、建筑基址、黄土台及窖穴等遗迹。11月10日至12月4日在后冈发掘时,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墙。
6、日至5月31日,在小屯村北的B、C区,侯家庄高井台子、王裕口、霍家小庄等地,由李济主持发掘。参加者有董作宾、吴金鼎、刘屿霞、王湘、李光宇、周英学、石璋如等人。出土字骨1片和陶片等遗物。发现殷代版筑基址,上有排列规整的柱础石,还有“三座门”的痕迹。另有墓葬等遗迹。
7、日至12月15日,在小屯村北A、B、C、E区由李济主持发掘。参加者有董作宾、石璋如、李光宇、马元材等人。出土甲骨29片及陶、骨、石、蚌、龟、贝、玉、铜器等遗物。在1片字陶上有墨书“祀”字,系用毛笔等物书写而成。发现较多的版筑基址、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8、日至12月25日,在小屯村北D区由郭宝钧主持。参加者有石璋如、刘耀、李景聃、李光宇、马元材等人。发现东西两座建筑基址。坐东的长30米,宽9米,基址上除石柱础外,还有铜柱础10个;西边的一座长20米,宽8米。出土甲骨257片。
日至日,刘耀在后冈发掘,发现一座有南北两条墓道的大墓,墓室呈“亚”字形,南北通长38.6米,东西宽6.2米。四隅发现殉葬人头28个。从墓的形制与规模看,此墓系奴隶贵族的墓葬。
从四盘磨发掘20平方米,发现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从本次发掘开始,殷墟发掘团办事处迁至冠带巷26号。
9、日至5月31日,由董作宾主持,刘耀、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尹焕章、冯进贤等人参加。
3月9日至4月1日,董作宾在小屯村北主持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有字甲骨441片,发现殷代建筑基址、窖穴等遗迹。
3月29日,董作宾获悉侯家庄村民侯新文在南地掘得甲骨,去古董商店“求善价而沽之”,遂托人购得1片,董看后认为是晚期文字,十分高兴。乃停止在小屯村北的发掘,率全体工作人员于4月2日到侯家庄南地分东西两组,开南北向探沟两个。同时,又让该村保长动员侯新文将所获甲骨交出,得有字甲骨31块。这次在侯家庄南地发掘,发现殷代建筑基址、窖穴和墓葬等遗迹;得甲骨42片(其中26片是从农民手中购买的),著名的“大龟七版”(龟腹甲6、背甲1),满版皆为文字,为廪辛、康丁时期占卜记录。这是除小屯、后冈外,又一出土甲骨处。
另外,在武官村南霸台发掘出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和殷文化层。后冈发掘出龙山文化时期的版筑墙和殷代墓葬。后冈殷代大墓的发掘,给考古工作者“以巨大的启示和肯定的信念,认为安阳这个地方不仅是殷都所在,而且也有可能为殷陵所在地。从此便精心调查,到处寻找,洹北侯家庄西北冈殷陵的发现与发掘,便是这个种子的发芽”。
10、日至日,梁思永主持在侯家庄西北冈、同乐寨的发掘。参加者有石璋如、刘耀、祁延霈、胡厚宣、尹焕章、马元材等人。西北冈分东、西区。西区发现大墓4座(编号为M1001、M1002、M1003、M1004);东区发现小墓63座,对其中32座进行发掘。小墓中埋有人头骨、无头躯体或全躯者,多数墓中没有或很少有殉葬品。
同乐寨发现仰韶、龙山和殷文化的叠压层,出土陶、石、骨、蚌和青铜器等遗物。
11、日至6月15日,梁思永继续主持在西北冈的发掘。参加者有石璋如、刘耀、祁延霈、李光宇、王湘、胡厚宣、尹焕章、马元材。清华大学考取留英学生夏鼐参加了实习。西区4座大墓发掘到底。又发现M1217,对了解殷代大墓的墓制及其他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东区发掘小墓411座,内埋人头骨、全躯人骨架、车马及兽类等。随葬品有青铜器、白色大理石的立体雕刻、骨器、玉器及绿松石制品等。
12、日至12月16日,梁思永主持在西北冈、大司空村、范家庄的发掘。石璋如、刘耀、李景聃、李光宇、祁延霈、高去寻、尹焕章、潘悫、王建勋、董培宪、李春岩等人参加了发掘。
西北冈东西区发掘面积约9600平方米,雇工500名。西区发掘大墓2座(编号为M1500、M1557),未完成的大墓1座(编号为M1567)。东区发掘2座大墓(编号为M1400、M1443)、小墓785座。
10月20日至11月7日,祁延霈在范家庄村北发掘,仅发现被盗掘的墓1座。10月20日至12月5日,刘耀在大司空村东南发掘,发现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青铜器等遗物。
13、日至6月24日,郭宝钧主持在小屯村北B、C区的发掘。参加者有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高去寻、尹焕章、潘悫、孙文青。
这次发掘改变了过去由点到线、扩展到小部分面的方法,采用全面“平翻”,这样能进一步搞清遗址的布局和平面间关系。对出土的遗物如陶片等采用新方法处理。
6月12日16时在C区,王湘发现一窖穴,编号为YH127。圆形,直径1.8米,上口距地面1.2米,坑深约1米多。坑内甲骨从地面下1.7米始见,至地面下3.3米完。甲骨旁边,靠坑的北壁,有人骨一具,头北向,屈身侧置,仅头部和上躯露在甲骨外,下肢埋在甲骨之中。12日16至18时,清理三四千片,次日又起出一层。因甲骨数量多,在野外清理费时,又易破损。经商议用木箱装好,从小屯雇60人,抬到火车站。7月4日装车,12日运到南京,放置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楼下大厅中,由董作宾、胡厚宣主持,进行清理,关德儒、魏善臣等人具体承担。这坑甲骨未经扰乱,共有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龟或接近整龟的有320多版,半龟或接近半龟的有540余版。
这次发掘发现建筑遗址、窖穴、墓葬、车马坑及基址下水沟等遗迹;陶器、骨器、蚌器、石器、铜器及陶范等遗物。
14、日至12月31日,梁思永主持在小屯村北、大司空村的发掘。参加者有石璋如、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悫、王建勋、魏鸿纯、李永淦、石伟、王思睿。在小屯村北发现版筑基址、窖穴等遗迹;2片字甲及铜、陶、玉器等遗物。在大司空村东南发现殷代墓葬及窖穴。
15、日至6月19日,石璋如主持在小屯村北C区的发掘,并向南扩展。参加这次发掘的有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悫、王建勋、魏鸿纯、李永淦、石伟 、张光毅。发现版筑基址、墓葬、车马坑等遗迹,铜器、陶器及玉石器等遗物,出土有字甲骨599片。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殷墟发掘被迫停止。
上述15次发掘共得甲骨24918片。这些通过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绝对排除了伪片。大量殷代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商史和安阳殷代古都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殷墟的15次发掘完全是中国学者自己主持和参加的,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田野古学诞生的标志,而且它的田野发掘方法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田野工作的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批考古工作者,他们此后又培养了新一代的骨干。所以,殷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祥地。
抗日战争期间,殷墟发掘所得的全部资料先后转移到云南昆明、四川南溪。抗战胜利后,运往南京。1948年底又辗转到台湾。
日本帝国主义曾组织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等机关在河南考古。私人以调查为名来安阳盗掘的更为频繁。据胡厚宣统计:1938年春,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组织了北支学术调查团,由大山柏率领来安阳私自考古;同年秋,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岩间德也等人来安阳侯家庄考察发掘;年,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曾来安阳非法挖掘;年,驻安阳的日本侵略军利用汉奸、土匪等盗掘,出土的遗物全部运往日本。1939年春,武官村民掘出重达875公斤的司戊鼎,因太大太重无法运走,又予以掩埋。日军闻讯后,多方搜索,但终未得逞。1946年挖出,运往南京,藏南京博物院。1959年运到北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1950年春,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当即对殷墟进行发掘。此后的殷墟发掘大致可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6.10) 为结合社会发展史的学习而主动对殷墟发掘,由郭宝钧主持,工作人员有赵铨、马得志、魏善臣,还有北京大学研究生安志敏、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裴毓明、王兴之、王珍卿。在武官村北地发现有南北两条墓道的大墓1座及墓南的26个祭祀坑。在四盘磨及其附近一带,发现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
第二阶段() 零星、分散地配合基本建设发掘。1953年和1954年,考古研究所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配合基建,发掘了殷代的房基、灰坑、160多座墓葬和1座车马坑,还有战国墓。
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小屯村东南发掘到殷代房基、灰坑和墓葬,灰坑中有1片刻字的甲骨。
1957年和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分别在薛家庄北地、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豫北棉纺织厂内发掘到殷代的铸铜遗迹、窑、灰坑和几十座墓葬,其中几座墓内出土有较多的铜器。
第三阶段() 1958年,考古研究所在安阳组建工作队。翌年春,正式成立了工作站,负责对殷墟的调查与发掘,使殷墟的发掘有了固定机构。
年,殷墟地区的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在小屯村西钻探到一条沟,呈南北向,长750米,宽约7~21米,深约5~10米。同时,在小屯村发掘到房基、灰坑和墓葬等遗迹。
苗圃北地,发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一处铸铜遗址。遗址中发掘到房基等遗迹,熔炉片、炼渣和大量陶范等遗物。
在北辛庄南地,发现制骨器的骨料坑。范家庄北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和殷代墓葬。孝民屯南地发掘墓葬70余座、2座车马坑。西北冈发现祭祀坑10个和1座墓葬,墓中随葬青铜器。
大司空村南地,除发现仰韶、龙山文化的遗迹遗物外,还发掘到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墓葬多为长方竖穴形,有2座带一条墓道的墓。灰坑中出土武丁时期字骨1片。
后冈,除发现仰韶、龙山文化遗迹遗物外,在冈南发掘一个祭祀坑,坑内有70多具砍头人架(个体),青铜礼器和武器,其中戍嗣子鼎有铭文。
在梅园庄南和孝民屯东北,发现了先商文化层和灰坑,灰坑内出土陶器和骨器,其时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但其文化面貌异于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
1961年3月,殷墟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范围,一般保护区外还有外围区。重点保护区包括小屯王宫区、后冈和西北冈王陵区。
年的3年半(1962年秋除外),安阳工作站集中力量对苗圃北地遗址进行了较细致的发掘,发现了许多铸铜遗迹及陶范、炉片和木炭等遗物,还发掘了当时居民的一排排的地上建筑址,许多长方竖穴墓和无墓圹墓。
1962年秋、1965年全年和1966年上半年,配合豫北棉纺织厂基建(1962年秋为主动发掘),在大司空村东南,即该厂西部、东北部和南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仰韶、龙山文化遗物,殷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1座车马坑。墓葬中有1座1条墓道的墓。
年的冬季,安阳工作站调查了安阳市洹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从殷墟西界的秋口同乐寨和范家庄向西,至水冶东洹河南折处,这一地区遗址都分布在洹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范围较大,内含遗物也较丰富。自殷墟保护区以北,沿京广铁路两侧至双塔附近,这一地区遗址较少,遗物贫乏。自安阳市东关至沿村台附近洹河南折处,又沿洹河西侧向南至宋梁桥附近,东南至羑河北岸的伯台村,在安阳东关、沿村台、宋梁桥、伯台组成的近四边形地带内,遗址大都分布在万金渠两旁的两个土岭上,大部分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厚,遗物也较多。在调查的56个遗址中,大多包含了不止一个时代的文化遗物。其中仰韶文化后冈类型6处,大司空村类型4处,河南龙山文化遗存25处,商文化遗存19处,殷文化遗存17处,西周文化遗存21处,东周文化遗存11处。同时,对大寒南冈、鲍家堂、郭村西南台、大正集老磨冈的遗址进行了发掘。
第四阶段() 殷墟发掘因1966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暂停,直到1969年才恢复工作。这个阶段,既有配合基建的大规模发掘,也有较多的主动发掘。发掘区域超出了1961年划定的一般保护区。安阳市文物工作者也在万金渠以南等地进行发掘。这一阶段可分为3个时期。
1、年,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安阳工作站配合安阳钢铁厂的基建,在孝民屯和白家坟地区发掘殷代墓葬250余座,大多数为长方竖穴墓,这些墓成片成组地分布着。1971年在后冈发掘了仰韶文化遗存、30余座殷墓,其中2条墓道的墓2座,1条墓道的墓1座,1座殉葬坑。
安阳市博物馆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内发掘到一批殷代墓葬,其中有一座圆形祭祀坑,内有26具人骨、31个人头骨。
2、年,既主动发掘又配合基建发掘。在殷墟西区的孝民屯南、白家坟西和梅园庄北一带发掘了近千座墓葬,绝大多数为殷代长方竖穴墓,有几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和车马坑。1972年秋在白家坟西发掘殷代夯土基址,基址中有陶质水管28节,呈丁字形排列,由三通水管相接。
小屯村西,1971年冬发掘大沟,到1973年春共开探方29个,发现殷代灰坑与墓葬,堆放在一起的21块卜骨,其中10片有字。同时,在殷文化层下发现了先商文化层。
1973年在小屯村南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文化的遗迹和遗物,殷代的灰坑、墓葬、房基和祭祀坑等遗址。出土4000多片刻字甲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最多的一次。这次发掘,注意到甲骨出土的地层及其共存的陶器,为甲骨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1975年在小屯村北发掘到殷代房基2座、灰坑和祭祀坑各1个。房基的灰墙上有壁画的残痕,室内有许多玉器、半成品和玉料。
1975年冬至1977年,在小屯村西北的殷代文化层中发掘到许多被破坏的房基,以及灰坑和墓葬。在一座房基下发现妇好墓,此墓东又发掘M17和M18墓,M18内出土20多件铜礼器,其中一件上有武丁时王子“子渔”铭文。这3座墓周围还探出一些规模与其相当的墓。
1974年在苗圃北地前几年发掘区东,发现灰坑和墓葬。
在北辛庄南地发掘骨料坑1个,出土大量骨料、半成品和成品,主要是骨镞和骨笄,还有铜锯、削、锥、刻刀和磨石等制骨工具。
1972年春在后冈南坡偏东处,发掘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和遗物,殷代墓葬。1979年发掘龙山文化遗存,清理龙山文化时期房基39座,大多是白灰面建筑。
1976年春在西北冈1400号大墓南和武官大墓南钻探出祭祀坑200多个,发掘了191个。同时在发掘区之南和西南钻探出700多个祭祀坑和其他墓葬。1977年冬至1978年春,对西北冈进行大规模钻探,弄清了王陵区的范围。1978年春,在1217号大墓东墓道北发掘了1座1条墓道的墓,1550号大墓东南发掘祭祀坑44个,大多数坑内埋马,少数坑内埋牛、象等动物。
安阳市博物馆在大司空村东南的豫北棉纺织厂内清理了一批殷代墓葬。
3、年,发掘范围扩展到划定的一般保护区的外围区。三家庄东地:三家庄在西北冈一般保护区外。1980年发掘墓葬8座、灰坑1个。两座墓中出土铜礼器。
刘家庄南北地:刘家庄北距小屯2公里,在一般保护区外。1985年,安阳市博物馆在村南发掘殷墓60余座。1985年夏和1986年夏,安阳工作站在村北清理了殷墓180余座。
戚家庄东南地:戚家庄在一般保护区外。年,安阳市博物馆在此清理墓葬270余座,其中殷墓197座。
高楼庄南和郭家庄南地:在翻建旧房时,钻探出许多墓葬,前后共清理墓葬1200余座。
苗圃北地:年发掘到少量灰坑和170余座墓葬。
殷墟西区:1969年以来,清理殷墓约2000座。1981年在孝民屯西南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殷代车马坑。1983年在孝民屯南发掘4座1条墓道的墓。1980年秋,安阳市博物馆在梅园庄南发掘到殷墓50余座。
小屯:近几年一直在妇好墓周围进行发掘,清理了一些已遭破坏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和几座随葬铜器的墓。
花园庄村南:1986年春,在花园庄村西、村南钻探到一条大沟,东接洹河,北与1959年钻探的大沟相接。此沟北起洹河,向南至花园庄村西南东折,与洹河相接,全长1700米。在花园庄村西南发现大量牛骨(主要是肢骨、下颚骨和肋骨),其中所占面积为40×18米,厚约1米。1986年在花园庄南地发掘40余座殷墓。
大司空村:1980年以来,在豫北棉纺织厂内清理近300座墓葬,其中1座有2条墓道,另有车马坑2个。在大司空村南、村北共发掘殷墓150余座。
侯家庄南地:1981年春在此地进行大规模钻探,发现大量仰韶文化和殷文化的遗存及战国墓。同年秋,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殷代灰坑、灶和墓葬。
西北冈:1984年秋,发掘了带1条墓道的墓、中型长方竖穴墓座及祭祀坑4个。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的殷墟发掘,成绩辉煌,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古代都城和殷商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殷墟保护和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极不重视。迫于国内各阶层人士的呼吁,虽然成立了安阳古物保存委员会,但有名无实,对殷墟的保护与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致使盗掘之风四起。外国的一些所谓“文化人”乘机掠夺殷墟的珍贵文物,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等器物被盗运而流散于国外,对殷墟的破坏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人民政府十分珍视祖国的文化遗产,重视对文物的保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在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政策法令。安阳市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成立了安阳市文物检查委员会,于1952年开展了“反盗宝运动”,打击了盗掘古墓和文物走私活动,处理了一批案犯,对殷墟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
1958年,成立了安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日,国务院公布殷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同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十分重视此事,发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各单位加强对殷墟的保护。1971年安阳市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1978年河南省下达了《关于加强殷墟文物保护的通知》。1979年安阳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1980年又发布了《关于殷墟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的处理通告》等,明文规定,在殷墟保护区,非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不得搞任何建设工程。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日通过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11月24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等法令。安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法令,并加以宣传,加强对殷墟的保护管理工作。在殷墟保护区内,立保护标志牌30多块。并在有关区、乡建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有关村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
多年来,安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殷墟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为有利于保护殷墟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期全市投资上亿元对殷墟环境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规模的保护行动,深受国内外专家和群众欢迎。
殷都遗址即殷墟,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部洹河北岸董王度和洹河南岸小屯村一带,是我国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盘庚迁都于殷,至商朝灭亡,共传8代12王,历时254年,史称殷都。商被周灭以后,这个王都日渐荒芜,变成了废墟。所以后人称这一王都遗址为“殷墟”。日,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专家评出“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安阳殷墟发现发掘位居榜首。殷墟文物古迹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999年,在安阳洹河北岸董王度一带发现探明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面积达484万多平方米,周长18华里,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都城遗址。同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来看,也充分说明殷都有城垣,其中有 及 字,是“墉”字,也可释为“郭”字,就是城垣的象形字。 象城门楼,表示商代城郭有城门,是四门,门上修有城楼。甲骨文中还有 字,即是城墙垛的形象。甲骨文对殷都城有着生动的描述。这是其它夏商都城遗址发现发掘都无可比拟的。经过70多年的钻探和发掘,基本上弄清了殷都遗址的完整轮廓。殷都的营造以及后来的扩建,大体上有一个规划。原都城中心在洹河北岸董王度一带,到武丁时期,可能因为水患等原因,将殷王宫殿区迁移到洹河南岸比北岸高数米的小屯村一带。在小屯村北面和东面有洹水流过,这是天然屏障。从小屯村西到花园庄村南发现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壕沟,宽约7—12米,深为5—10米,两端与洹河的弯曲部位相连,壕沟和洹河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防御设施。其面积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约600多米。这里被后人称为“水城”,壕沟称为“护城河”。在宫殿区内发掘出54座宫殿宗庙遗址,15万多片甲骨文和妇好墓、54号将军墓两座未被盗的大墓,出土大批青铜器、玉石器和骨器等。在洹河北岸武官村西北冈为殷王陵区,是中国最早的经过考古发掘证实的古王陵,有11座帝王墓,1座王后墓,还有大型祭祀场,被称为世界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土在这里。
环绕中心区小屯村的四周,在洹河南岸的花园庄、孝民屯、四盘磨、白家坟、王裕口、铁路苗圃、刘家庄、郭家庄、后冈和洹河北岸的郭家湾、豫北纱厂、大司空、小司空、武官、侯家庄、前营、后营、三家庄、花园庄、董王度、十里铺、周家营以及飞机场等地,除商城、王宫、王陵外,还有密集的居民点、墓葬和大批手工业作坊遗址。在王宫、贵族和平民的住房附近 ,还发现有许多水井、道路、储藏物品的窖穴等。道路是用碎陶片和鹅卵石混合铺砌或是单用鹅卵石铺成的,沿边还有夯打的遗迹。殷墟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甲骨文称这里是“大商邑”。
殷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堪称地下博物馆(图一)。
殷商文化具有中华三大文明的标志,即甲骨文、青铜器和宏伟都城的遗存。安阳是中华魂甲骨文的故乡,中华第一经周易的发祥地,为中华两大文化之源。所以,殷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安阳珍贵的旅游资源。新闻媒体呼吁安阳应“写好叫响殷墟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各种形式搞好殷墟旅游宣传,树立安阳市是甲骨文、易经的故乡和东方文明发祥地的整体形象”。“要尽快启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扩大殷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殷王宫殿区
殷王宫基址,位于小屯村东北。早在30年代,通过15次科学发掘,这里已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分别属甲、乙、丙三组。这些建筑基址,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范围内,是殷都紫禁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图二)。
宫殿的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基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在甲骨文中有作“享”字,表明宫殿屋顶是四坡形的。又甲骨文中字作“高”,表示高大宫殿是重檐。另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一寻等于八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王宫已相当宏伟,屋长七寻,基础高出地面三尺,顶部四面呈斜坡形,并是重檐。在发掘中还发现了许多大理石立体石雕,如饕餮(音:涛贴)、石鸮(音:消)、石兽等,背后有槽,是宫殿柱脚旁的装饰品。
宫殿的上部都已倒塌,只剩下屋基部分。屋基的形状有方形、凹形和长方形。方形宫殿基址是黄土敷筑的,每一端的边长为12米,厚1米。在两座方形建筑中间,还有四行呈横排,用来支架屋顶的柱基。凹形宫殿基址长28米,两端各有一座类似方形的夯土建筑,中间有一道狭长的夯土台连接起来,成为凹形。长方形宫殿基址数量最多,都是用夯土筑成的,非常坚固。其中较大的建筑基址长85米,宽约14.5米;中等的长约30米,宽约10米。这些基址的方向,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种,基址有的排列成行,有的互相连接,并已有了东西、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
宫殿柱础,多数是石础,直径约10—30厘米,厚约10厘米的天然砾石块。也有的用铜础,直径约15厘米,厚约3厘米,上面平滑稍凸,下面中央微凹,很易放平。铜础的下面又垫有天然大卵石作为基础。一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就有3行30个柱础,其中铜础有10个。
宫殿在建筑过程中,还要举行许多祭祀仪式。从发掘出来的遗迹推测,打地基前,先要举行奠基仪式,在屋基范围内埋下一些奴隶和牲畜。安放柱础的时候,又要在屋基的前面埋下奴隶和大量的牲畜。在一座面积比较大的宫殿基址前面,发现埋有1个奴隶、30头牛、111只羊、28条狗。另一座较小的宫殿基址,也发现埋有1个奴隶,10头牛,5只羊、21条狗。安装门时,在门的左右两侧和前面,分别有跪着的武装待从,有的还持矛或盾,多至5-6人;同时在屋内左右两旁,各埋两三个女奴仆。最后,宫殿落成,还要用大批奴隶和车马埋祭。总之,殷商历经200多年建造的豪华宫殿,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残害了多少无辜生灵!
殷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的西北冈,与洹河南岸的殷王宫殿区,隔河相对 ,即小营、武官村、侯家庄一带。
在殷王陵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有一片古柏树林,到三十年代还有一百多棵,最粗的柏树,三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这里也称武官吴家柏树坟。由于1933年11月由考古队刘火翟 在后冈发掘一座奴隶主贵族大墓,受到启发,于是他们在殷墟范围内寻找殷王陵。从1934年3月起,到侯家庄、武官村西北冈古柏树林中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殷王陵区。这里经过多次发掘,已发现12座大墓,其规模相当宏大,大的墓葬面积可达四五百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十平方米 ,一般深达8—10米(图三)。
殷王陵区分东西两区。东区5座大墓。其中有一座呈申字形大墓,可能是盘庚帝王大墓。因为盘庚在位期间主张廉政,且都迁于殷仅14年,所以墓葬比较简朴。有两座为南北向两个墓道,呈中字形大墓。东中字形大墓可能是小辛帝王大墓。从史料记载,武丁祭祀先祖有偏心,他父亲小乙墓区杀殉大批奴隶祭祀,而他三伯小辛墓区杀殉祭祀较少,这个传说和近代考古发掘基本相同。西中字形大墓可能是小乙帝王大墓,因这座大墓和盘庚帝王大墓杀殉祀坑非常之多。有一座带四个墓道呈十字形大墓,当为武丁帝王大墓。因为武丁在位59年,使“殷道复兴”,晚年生活奢侈,所以死后也非常讲究,四个墓道,豪华异常,且墓靠近其父小乙帝王大墓。还有一座呈甲字形大墓,是王妃墓,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座大墓中出土的。可能是武丁第一个王后大墓,因为其墓地处武丁帝王大墓正南。有史料说,这座墓是文丁母亲武乙王后之墓,这不可能。第一,武乙帝王大墓在殷王陵西区,文丁继位之后 ,不会将其母葬在东区武丁帝王脚下;第二,武丁帝王处于殷商鼎盛时期,有条件制造世界之最——司母戊大方鼎,武乙帝王之后,殷商已处衰败时期,造成这样大的方鼎也不可能了;第三,武丁帝王第二个王后妇好大墓出土两件司母辛方鼎,造形和司母戊鼎基本相同。为此,司母戊应为武丁王后,而不可能是武乙王后。
殷王陵区西区有七座大墓,全部是四个墓道,呈十字形帝王大墓。根据古代风水和武丁之后的帝王排辈及在位时间长短,墓葬排列分别为:发掘编号1550为祖庚帝王大墓,1001为祖甲帝王大墓;1004为廪辛帝王大墓,1002为康丁帝王大墓;1003为武乙帝王大墓,1500为文丁帝王大墓,1217为帝乙帝王大墓,1567为帝辛(纣)帝王假大墓。因为殷纣王自焚于朝歌鹿台之上,葬于淇县卫河之旁。
殷王陵区占地面积共计176000多平方米,除发掘出12座大墓外,还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器物,并证实了殷商奴隶社会存在的残酷、野蛮的人殉制度。
祭祀坑保护房
西北冈祭祀坑是商代后期杀人祭祀祖先的遗迹,位于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内。遗迹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分东西两区,绝大部分祭祀坑集中于东区。从1934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1400多个,约占祭祀坑总数的一半。
为了保护这处殷代王室的祭祀场所,国家文物局指示要保护部分祭祀坑,并拨出经费,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旅游局和安阳市政府也拨了经费,决定由安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安阳市文化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等单位,反复研究,拟定方案,最后决定地点选择在1976年春发掘的祭祀场东南角的4排30多座祭祀坑处,盖房保护。1978年开始征地,并建围墙。日破土动工,1984年9月初竣工。保护房建筑面积为987平方米。
保护房的整个建筑为钢梁大架展厅式结构,四周有回廊,上部四面有仿古式的出檐,其上有殷墟出土的动物形象的绘饰。室内有西北冈王陵区的分布图和殷墟发掘的图片展览。院内建有4间工作房。
电话:010-
Copyright (C) 1997 - 2014 榕树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玉器鉴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