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四一年参加的革命,参加过莱芜战役,济南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等大小百余次,期间立过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06

查看: 5221|回复: 0
主题帖子贡献
在线时间145 小时
  编者按: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奉献的热土。这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村庄都曾留下过革命者的足迹,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流传着。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歌颂共产党,赞美新中国,牢记蒙山英雄儿女的辉煌业绩,弘扬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传承沂蒙红色革命文化,启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忘国破家亡的屈辱历史,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有着特殊的意义。
  平邑人民(今平邑县境1940年以前属老费县所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境内先后存在着费北、费南、费县、蒙山、白彦等县级机构,这里的人们通称为平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建立党的组织,到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党的力量,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和巩固扩大蒙山、天宝山抗日根据地,以及解放战争期间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搏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方面,均做出了无私奉献,留下了光辉业绩。
  (一)发展党的组织,在仲村鲍家坡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今县境内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活动始于1932年。是年3月,在费县师范讲习所读书的进步青年李伯瑾(李锡瑜,贾庄人)、诸葛昌林(西西皋村人)和在临沂三乡师(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读书的鲍天仇(鲍衍钦,鲍家坡人)、唐军(唐绍祎,仲村镇人)各自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境内最早的党员。
  1932年7月,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临沂三乡师和费县师范讲习所党组织分别在广大农村开展建党活动。李伯瑾返回家乡,以小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地发展党员,至1933年春,先后介绍王儒珍、王绍安、王绍英、李锡路、刘玉伦、刘玉成、孙宝壁等10余人入党,并分别在贾庄、武安建立党小组。诸葛昌林、高锡贵也各自发展党员,分别在西西皋村和石崮庄建立党的小组。李伯瑾领导的党组织时属临郯县委领导。与此同时,鲍天仇、唐军在仲村一带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以费县三小(仲村)为基地,团结进步教师及有志青年,先后发展了郝存友、刘瑞新(刘结挺)、唐加赓、齐克让、张超民、吴鸿立、郝存印等10多人入党,并在鲍家坡建立党小组,是当时境内党员最集中的地方。1933年7月,鲍家坡党小组经临沂第三乡村师范党支部批准,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仲村支部,鲍天仇任书记,唐军为组织委员、李祖恩为宣传委员,隶属临沂三乡师党支部领导。
  1936年,在费县师范讲习所读书的平邑籍进步青年学生赵光(赵广德)、王力生(王桂艳)、王依群(王瑞昌)、李平、李朴、李堂彬、李祖恩、张立鳌等人,由当时在讲习所任教的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于1936年10月建立中共费县支部,王宗一任书记,崔晓东、李祖恩为委员。年底,林浩离开费县赴济南,并在行前组建了中共费县工委,王宗一任书记,崔晓东、王力生、李祖恩、张云鳌为委员。
  “七·七”事变后,这里的党组织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寻找党的组织的同时,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分别以仲村、地方、西西皋、贾庄、武安为中心,顶着白色恐怖,顽强地坚持独立工作,广泛发动民众,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吸纳进步力量,积极慎重的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壮大了党的队伍。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率省委机关及四支队进驻柘沟, 恢复和整顿各地党组织, 致使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恢复党的组织关系,并重新建立费县工委。本月,中共地方中心支部成立,赵光任书记,时克、王依群为委员,下辖费城、新安庄、瑶草湾、埠西桥、东西固、大平安庄等基层支部。
  1938年后,在中共仲村支部及地方中心支部的领导下,蒙山前民众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二)组建和发展地方抗日武装,打响了境内抗日第一枪
  “七·七”事变后,平邑街高级小学校长米栻民积极宣传抗日,以“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为口号,动员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周围各村广泛组织联庄会,成立了30多人的联庄会抗日武装自卫队,米栻民兼任队长。
  日,日军首次侵犯平邑。米栻民联庄会在平邑西北红土岭、八埠庄一带,打响了境内抗日第一枪,伏击了日本侵略军,致敌军掉头西窜。
  1938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指示,郭洪涛率省委及四支队来到蒙山前的仲村镇。7月初,省委在仲村鲍家坡召开会议,决定撤销费县工委,建立费县县委,并就创建根据地及成立武装、发展党员、建立政权等问题进行了部署。年底,日本侵略军盘踞平邑镇并控制滋临、滕费公路,日伪顽匪相互勾结,联合进攻抗日力量,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县委依托与我们有统战关系的国民党六十九军的名义,成立了费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并提名刘次恭、尚明、陈子畏、张若林、朱琳、鲍天仇等共产党员分别担任一、二、三、四、五、六区动委会指导员,孙冠壁、诸葛子范、唐绍典分别担任四、五区动委会主任。此后,党的活动始利用“动委会”名义,公开发动和组织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7月,县委遵照省委关于“抓紧时机成立抗日武装”的指示,采取先联合抗日后改编的办法组建抗日武装,积极推动旧区乡长和社会名流利用他们的地位、名义和经济实力,成立抗日武装,工作进展较快。县委成员及骨干商向前、刘次恭、李伯瑾、崔晓东分别到费城区、一、四、五分区开展发展新党员和进行统战等项工作,争取一切可以抗战的力量,投入到抗日战争之中。10月,刘次恭与一分区委以地方乡公所李鹤轩(李元松)的自卫武装为基础,首先发展成立了一区抗日游击队,李鹤轩任大队长,刘次恭任政委。后,张若林、李伯瑾在四区的卞桥、武安分别举办抗日训练班,协助分区委推动旧区长续志先成立自卫武装。冬,费县四、五区游击大队相继成立,续志先、马健分别任大队长。人民武装力量不断扩大,刘次恭、李鹤轩领导的第一游击大队活动于地方、天宝山一带,马健领导的第三游击大队活动于南阳、流峪、铜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3月,费县境内组建的各区游击大队纳入八路军山东纵队建制,进一步加强了抗日队伍的领导。年底,境内即组建了8个抗日游击大队。
  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直机关进驻县境西北部的马家峪,在仲村、华家村等地多次击溃进犯日军,收复了费西北重镇──仲村。时以续志先、李伯瑾领导的四区抗日游击大队,辗转于蒙山前地区;唐绍鼎、鲍天仇为首的六区抗日游击大队,常活动于马家峪、北仲村一带。他们不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创建蒙山前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日,一一五师师直机关和教导大队及七团跨过津浦路到达蒙山西部马家峪村。八路军插入沂蒙山区,使日寇恐慌不安,千方百计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妄图将其歼灭。6月初,日军出动两万余人对鲁中进行了大“扫荡”。其中平邑、泗水、兖州、费城等据点敌伪1500余人两次向仲村区马家峪村进犯,一一五师官兵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并收复了仲村,开辟了费西北地区。此后,根据尼山特委的意见,将一、三游击大队及四区大队和六大队改编为八路军津浦路东支队第三团。这是根据地形成阶段地方武装第一次升入主力部队。
  1940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拔除白彦日伪军据点,创建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以期与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2月14日,一一五师主力首先对盘踞白彦之敌发起攻击,摧毁了日伪军在白彦的据点,解放了白彦地区人民。下旬,白彦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但敌不甘失败,复纠集重兵向白彦反扑。自3月7日开始,一一五师主力与日伪军拉开白彦争夺战,经过14天争夺,歼敌800余人,彻底拔除了白彦日军据点,端掉了汉奸孙鹤龄的老巢。继之,惩治了长期割据天宝山区的封建恶霸阮玉润;争取了廉德三民团参加抗日。至此,方圆近百里的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来。
  1940年5月,一一五师师部及鲁南区党委相继进驻桃峪、巩家山、油篓等村。师领导机关进驻后,协同鲁南区党委,广泛发动当地群众,派出军政工作团350余人,分赴费南7个区开展工作,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快在当地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全面控制了天宝山地区的局面。
  到1940年年底,境内先后组建和改编的抗日武装有:马健大队、李鹤轩大队、米栻民大队、李灿营大队、燕如山大队、蒙山大队、廉德三大队(又称天宝大队,后因叛变被消灭)、王西桂大队(叛变后投刘黑七)、刘洪锦大队(也叫白彦大队,叛变后投李以锦)、程明芝大队(叛变投李以锦)等13个游击大队,总人数达2000余人,1500余支枪。其中县委直接掌握领导的抗日武装骨干力量为一、四、五、六区游击大队。以上武装,除叛变投敌者外,都先后编入了中共主力部队,充实和壮大了人民武装队伍。时费南县7个区,30多个乡,都成立了区小队和乡分队,拥有800多人的地方部队,在开创根据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日伪顽匪对根据地的不断蚕食骚扰,严重影响了革命根据地建设。为扭转战局,费南、费北地方武装抓住战机,对其进行了迎头痛击。特别是大平安庄民众,他们以土枪土炮与携带钢炮、迫击炮、轻重机枪进攻之日寇200余人和刘桂堂部300余人激战竟日,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勇阻击敌伪进村。后因天降大雨,土枪土炮无法点燃,致使日伪攻进村内,村民牺牲30余人,负伤60余人,房屋烧毁三分之一,牲畜、财产、粮食被抢劫一空。此战毙伤敌伪10余人,其中毙伤日军3人。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大平安庄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同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敌伪激战,充分显示了蒙山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
  1941年初,至1942年10月,日军采取“三光政策”,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扫荡”。 八路军一一五师转移到滨海区后,敌伪顽匪乘机加紧向根据地蚕食进攻,土匪刘黑七霸占费南中心区南大顶,天宝山区人民处于最艰苦时期。时,抗日斗争异常艰苦,革命根据地被分割或封锁,抗战队伍减员,党政军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41年8月,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纵一旅三团重返天宝山区。面对严酷的现实,广大抗日军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行了翻边战术和大生产运动,领导群众与日伪顽匪进行斗争,发挥了游击小组、武工队的战斗作用,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蚕食”、反“扫荡”、反“摩擦”斗争,县区武装1500余人坚持游击战,频繁与敌作战,先后与敌人进行了老泉崖、苏家崮、南大顶、天宝山等著名战斗,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和封锁。至1943年底,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局面。继后,根据地党政机关领导人民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精兵减政以及大生产、大动参等运动。解放区财政经济形势好转,广大群众的革命情绪高涨,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积极分子。如山阴村张大娘巧取日本兵马大盖步枪并送子参军;拥军模范裴兰贞在动参大会上,第一个走上主席台为儿子报名,带动了全区的参军热。
  1943年12月至1945年8月,经过困难时期血与火考验的蒙阳大地党政军群,激情更烈,斗志更坚,费北及天宝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恢复扩大,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全面大反攻。从日开始,一个月内,我军连续向平(邑)城(前)公路伪军据点发起进攻,唐村、大岭、邵家岭、洼子地、华家岭6处敌伪军碉堡被端,敌伪军逃回平邑据点。望子山、堡子、南阳、石崮庄等伪据点伪军被俘。同时,将平城公路唐村至平邑段沿途碉堡全部平毁。随即又攻克梁邱、白彦、瓦子埠敌伪据点。吓得老林后、官庄据点伪军弃点西逃。白彦区40多个村庄5000多群众,拆除了小营据点围寨及费(县)城(后)公路大营至白彦多座碉堡。费北的白马关、万山庄、玉皇山、孙家庄、武台、水沟等6处伪据点分别被泰南军分区包围,在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经宣传我军抗日政策,加上内线活动,伪军全部反正。1944年5月,县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克复日伪盘踞费北最大据点仲村。在我强烈炮火攻击下,庞庄敌伪据点被攻陷,敌伪死伤甚重。6月,柏林、武安、颛臾伪军据点也被端窝。随即蒙山前安设的30多处敌伪据点被先后攻克,敌人封锁蒙山的阴谋随着他们军事上的失败而告破产。10月,鲁南三团及我地方武装连续向滋临公路出击,通过5次破袭,连克松子山、红石岭、泉上、利沟、西固、广阜庄、员外庄、小平安庄南北等碉堡。随着敌伪据点的攻克,敌占区越来越小,根据地逐渐扩大。11月3日,驻平邑镇伪军副大队长陈昭澄率部400余人起义。6日,三团攻克平邑、铜石、地方三个敌伪据点,共毙伤、俘虏敌伪740多人,缴获长短枪422支。至此,蒙阳大地费北和费县(此时期费南改称费县)联成一片,全境解放。地方抗日武装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战斗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6月底,郭洪涛率省委及四支队来到蒙山前的仲村镇,就创建根据地及成立武装、发展党员、建立政权等问题进行了部署。此后,党的县、区政权组织不断建立,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其他社会组织如县、区抗日“动委会”,县、乡、村“农民抗日自卫团(队)”,“学生救国联合会”、“教师抗日救国会”等抗日救亡组织亦迅速发展。
  1938年7月,中共费县五分区委利用南阳乡旧乡长辞职之机,发动老百姓选举赵仲三、马健为正副乡长,这是境内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乡政权,开了根据地民主宪政的先例。日军虽于1938年11月就在平邑镇安设了据点,并在沿滋临公路的仲村、铜石、地方等重要集镇设立敌伪据点,对根据地分割包围,但已无法阻止在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抗日活动。
  1939年5月,一一五师在到达蒙山西部马家峪以后,粉碎敌人的“扫荡”,收复失地,开辟了费西地区,先后在陈家庄、杨谢、马家峪举办了三期300余人参加的地方干部训练班,组织学员学习群众工作、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方面的知识,为农村培养了基层干部。尼山特委派来妇女干部帮助建立妇救会,组织识字班。7月,在一一五师的帮助下,中共费县县委在仲村北的周郭庄召开一、四、五、六区代表会议,成立费县联合办事处,选举进步民主人士唐绍典为主任,下设行政、财务、武装等科,同时确定了一、四、五、六区区长人选。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初步建立,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日,一一五师主力首先对盘踞白彦之敌发起攻势,摧毁了日伪军在白彦的据点,解放了白彦地区人民。下旬,白彦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一一五师师直机关进入天宝山区后,广泛发动群众,召开了天宝山乡各界代表会议,成立了天宝山乡抗日民主政权和乡动委会,并将廉德三的天宝山民团改建为天宝山游击大队,直接领导了天宝山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2月16日,在大夫宁村召开了费县抗日各界代表大会。根据“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民主选举了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民众动员委员会;提出并通过了13条有关全县救亡大计的议案,巩固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
  6月,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划分为费南、费北两部分。至年底,分别于费南、费北建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时费南县成立了7个中共分区委和区级政权,费北设立了5个分区委和区级政权。部分村庄有了党的组织,各级政权建设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1940年底,境内县区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形成了全面抗日高潮,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朽贡献。
  (四)拥军支前及参军参战
  拥军 1938年3月,省书记黎玉率省委机关、八路军山东四支队二大队进驻蒙山前柘沟一带开展工作之时,境内人民就开始了拥军活动。1940年2月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拥军优属工作列地方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特别是一一五师进驻马家峪、桃峪、巩家山等地后,当地拥军工作更是扎实地开展。部队所到之地,群众主动让房,解决部队吃住问题;站岗放哨,让部队首长战士放心休息,安心作战。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把拥军作为自己的责任、义务,经常帮部队及烈军属、残废军人拆洗被褥、衣服、挑水、打扫庭院,帮助烈军属、残废军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每逢春节期间,县、区、乡、村干部分别组织群众对烈军属和残废军人进行走访慰问,给他们拜年,送慰问信,挂光荣灯(牌)以及赠送过年礼品等,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在拥军活动中,境内出现了许多拥军优属动人事迹。1940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七连驻进北沟村,贾锡兰主动为他们腾房子,给战士补衣服,热心招待伤病员。继后,她当了村妇救会长,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拥军活动,多次被评为县和鲁南区的拥军模范。一一五师机关进驻后,当地群众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代师长陈光率师部驻扎在桃峪村,罗荣桓政委率政治部、宣传部进驻巩家山村。罗政委先住韩学仁家,韩学仁家有堂屋5间,西屋2间,南屋3间(带过道)。罗政委住西屋,警卫班13人住南屋西间,南屋中间住炊事员。为便于警卫,于两个多月后又搬到周德海家,罗夫人住周德龙家东屋南间。罗政委住处为师政治部,师政治部肖华主任住肖茂祥家堂屋,师宣传部赖柯柯部长住刘荣章家南屋。鲁南区党委机关进驻油篓村后,机关的同志经常帮助房东干活,扫院子,挑水。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日益深厚。有的战士把年老的房东视为自己的父母,有些妇女干部和村里的姊妹结成了至交好友,有的还结成了干亲。赵镈的家属李岩因妊娠反应,吃不好,睡不好,村里的大娘大嫂总是把可口的饭菜送到跟前。群众为支援抗战,经常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机关的同志们吃。有一次,后勤机关驻地房东大嫂给机关首长送去了一些地瓜,警卫员刘方学坚决不收,可大嫂又不肯把这些地瓜拿回去,刘方学没法回绝,就恳切地说:“您实在要送给我们,就请您收下我们的高粱吧。”大嫂满口答应收下了粮食。事后这位大嫂又把粮食加工成煎饼送了回去,象这样的事例,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仍能举出许多。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1947年春,贾锡兰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村里几名共产党员,成立民兵小组,想方设法保护民兵枪支。秋天,组织妇女为战士做军鞋,备军粮,支援前方。到1949年,她负责的12个村子,共为前线做军鞋1.5万双,烙煎饼18.9万公斤,碾米5.4万公斤,磨面2700公斤,送柴草81万公斤。当时《鲁南时报》报道了她的模范事迹,多次被评为县和鲁南区的拥军模范。1947年2月鲁南战役大获全胜后,蒙山儿女掀起了慰劳亲人解放军的热潮。当时正值春节前夕,人民群众捐物捐钱,为解放军准备年货。油篓村李贵玖将八路军伤员藏在东山根的一个山洞里,躲过敌人搜查,后为他治伤,并送水送饭至伤愈后归队。
  支前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人民为民族的解放,积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前线。日,白彦游击大队和自卫团常备大队发动民兵、民工2000人,扒毁梁邱至城后公路10多公里。9月底,为反击日军对鲁中扫荡,出动22000多名民兵、民工,配合鲁南部队,将平邑至泗水段公路破坏,拆毁木、石桥6座。11月,仲村一带民众,将平(邑)蒙(阴)公路仲村至武沟路段扒除。1944年10月,发动2万多人(次),配合鲁南三团与地方武装将铜石至曲阜公路全部摧毁,阻击敌军进犯。
  在反“扫荡”中,为配合我军反“扫荡”,实行村村“坚壁清野”、户户藏粮。群众把军用物资当作自己的财产,隐藏在家里、山洞里、地窖里,使敌人陷入困境。对疏散的伤病员和机关干部,视为亲人。有的以“夫妻”、“母子”、“兄妹”等关系作掩护,骗走敌人,保证伤病员的安全。日,日伪顽军2000余人,偷袭费南二区(今流峪、唐村岭一带)区中队。在激战中,裴兰贞奋不顾身,为区中队送水送饭,抢救伤员。她在担任地下情报联络员时,机智地摆脱敌人的岗哨盘查,把鲁南区的“鸡毛信”按时送到费南县大队驻地,县大队及时转移,敌人“扫荡”扑空。
  日的反“封锁”斗争中,400多群众一夜填平铜石至大沟崖的敌人据点封锁沟。12月底,白彦区40多个村庄出动5000余人,两天时间拆除小营敌人据点围寨和多个碉堡,扒毁白彦至大营的公路2.5公里。
  抗日战争中,全县9000多名青救会员和2万多名儿童团员,手持大刀、长矛,在路口、交通要道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送情报;3万多名妇女,7000多名姊妹团员,碾米磨面,烙煎饼,送给养,日夜赶做军衣、鞋袜、慰问袋。郑家峪村妇救会袁广田,一个月就做成军鞋18双。在她带动下,全村一个月共做军鞋280双送往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平邑县组织担架队、小车队、挑工营、运输团、子弟兵团等共20万人支援前线,随军转战南北,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兖州、济南、淮海、渡江、沪杭等重大战役。在战争中,全县共有86名民兵、民工光荣牺牲,11名民工受伤致残。在牺牲的人员中,担架队员就有49名。
  日,县委召开“反内战、保卫胜利果实”的群众大会。号召全县动员起来,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物出物,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作战。
  1946年,平邑县支前指挥部成立。县武装部长赵寿亭任司令员,组织部长刘砥石任政委,副县长王一民任副司令员。下设人力动员、武装、政治、粮食运输等4个部,各区、村都建立了支前组织。为保证部队、民工物资供应,在窦家庄、大井、朱家村、大平安庄、常庄、南径等村设立7处支前兵站。是年7月,全县组织600副担架(内有常备担架300副)、3000多名民工支援韩庄战斗。9月21日,组织500副担架、2500人,由高万秀带领开赴鲁南前线,支援傅山口、泥沟战斗抢救伤员,历时35天,圆满完成了任务。11月27日组织500副常备担架、2512人,运输队1000人,由组织部长刘砥石、民政科长许少可带领支援宿北战役。
  日,鲁南战役开始。平邑县出动9000多人支援前线作战。1月初,出动451副常备担架、2250人,由县长马健带领,支援鲁南战役;并组织临时担架400副、2000人,担任后方转运任务。2月27日,全县组织常备担架900副,小车800辆支援泰安、孟良崮等战役;另有小车600辆为兵站转运物资。每天出动民工600人,分头在4个医院服务。带领民工的区干部109人、村干部503人,共出动民工1.4万人。3月,全县组织572人的担架运输营支援前线,后编入鲁南担架运输团,跟随陈(毅)、粟(裕)大军转运伤员、物资。先后参加泰安、孟良崮、坊山、济宁、沙土集、土山集、宿县、睢宁等大小战役10多次。跨越陇海、津浦铁路线,多次与敌人遭遇,行程4810公里,历时10个月,未丢下一个伤员,光荣地完成任务。1948年1月,平邑县担架运输营随鲁南担架运输团返回鲁南,2月,平邑县担架运输营荣获“陈毅运输营”称号,支前特等功臣高启文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支前担架队英雄”光荣称号。
  日,平邑县组织小车1000辆、民工2299人支援兖州战斗。9月14日,出动4个挑工运输营、2000人,担架1000副、5000人,民兵150人,村干部130人,看护员150人,支援济南战役。10月,平邑县重新建立支前指挥部。县长王一民、武装部长张凤志分别担任正副指挥,县委书记木森任政委,下设秘书、人力动员、财务等科,并在温水、流峪、郑城、唐村、平邑镇等地设立支前兵站。
  11月7日,淮海战役开始。平邑县除继续留在前方服务的3358名民工外,又组织1000副担架、5000人,1个车子运输团、600辆小车、1400人,子弟兵团1000人,支援淮海战役。车子运输团由团长孙以久、政委张凤志带领。在围歼敌邱李兵团时,战斗十分激烈,担架不足,他们将120辆小车,绑上木棍,铺上被子,改成担架。每车推2名伤员,一夜赶运两趟,抢救伤员400人。
  运输团一营四连在玉皇庙卸车时,敌机盘旋轰炸,投下照明弹,并用机枪向民工疯狂地扫射,后掷下一枚巨型炸弹。排长金学增,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将炸弹扛起,跑出百多米,把它丢进井里,保护了运输队和村民的安全,荣立特等功。
  平邑县担架队在支前服务中,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特别是平邑一区担架队,她于1946年9月初组建,由3个中队、9个分队、354名民工组成。在大队长郭兴茂的带领下,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傅山口、泥沟、宿北、鲁南、莱芜等著名战役,胜利地完成支前任务,受到鲁南行署、鲁南支前司令部、鲁南二专署、新四军总兵站、华东野战军总兵站通令嘉奖,被授予“模范担架队”、“英雄担架队”、“陈毅担架队”光荣称号。日至25日,平邑一区组织138副担架,25辆小车,740人开赴鲁南前线。后随军北上,于2月20日支援莱芜战役,胜利地完成抢救、转运伤员的任务。总兵站给全体队员记集体大功一次。平邑一区担架队被授予“陈毅担架队”的光荣称号,赠给奖旗一面、步枪10支、子弹500发,受到鲁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通令嘉奖。例如他们在宿迁战役时遭到敌人飞机轰炸,有3人牺牲,11人负伤。担架队员林传江临终时对中队长高启文说:“我死后让我弟弟到前线替我继续战斗。”其弟林传德埋葬了哥哥的遗体后即报名支前。担架队既担负抢救转运伤员,又协助主力歼敌。在宿迁上下坞转运伤员时,一区担架队发现部分溃逃敌人,民兵队长刘秉才带领十几名民兵,抢占山头阻截,逼迫200名敌人缴械投降。战后刘秉才立特等功。平邑一区担架队事迹在支前大军中广泛传颂,树起了沂蒙山区支前的一面鲜艳红旗。陈毅元帅1959年在青岛地方戏曲晋京汇报演出座谈会上激动地说:“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战争中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鲁南平邑一区担架队就是一个范例……”
  截止1948年底,平邑县在前方服务的民兵、民工1.1万人。另有1000副担架、5000人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听调;在后方服务的民工4.5万人。其中,6161人运粮30万公斤,1.8万人修桥筑路,2.1万人碾米面35万公斤,为解放战争做出了无私贡献。
  参军参战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群众的革命情绪高涨,踊跃参军参战,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积极分子。如山阴村张大娘巧取日本兵马大盖步枪并送子参军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943年4月,在费南县二区动参大会上,拥军模范裴兰贞第一个走上主席台,给大儿裴传珍报名,在她带动下,全区掀起了参军热潮。1944年与1946年,境内先后发动4次大规模的参军运动,每次参军都在多人。同时还实行武装升级的办法,先后有1500多名县区武装部队指战员升级到主力部队,其中大多数成为主力部队的骨干和中坚。
  1945年3月,在省委及县委“准备反攻参加主力”的号召下,境内出现了参军热潮,区、乡、村之间展开挑战,志愿参军的有4000多人,其中1000余人参加了主力部队。11月,费县、费北县接受扩军3000人的任务,经过充分发动,有7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
  日,平邑县有38名已复员的荣誉军人要求重返前线,以实际行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县政府召开欢送会为他们送行。同年9月25日,县委召开区干部会议,动员全县人民开展反内战运动,会后即有430名青年参军。六区薛家洼农救会长陈继洪,动员5个叔兄弟和两个侄子参军。四区大河崖村军属王家坤亲自把大儿子送到部队。蒋介石发动内战,又送二儿子参军,并表示等三儿子长大还要送他去当兵。10月16日,平邑县大队一连战士150人,主动要求升级到主力部队。25日,县大队二连战士110人又参加了主力部队。
  1946年11月,蒙山县掀起参军热潮。仲里区驿头民兵队长朱逢兰在全区动参大会上带头送郎参军。她的丈夫白延年,任村青救会长,也当众要求参加主力部队。会后,又动员叔叔朱玉山、弟弟朱学中参了军。在这对青年夫妇的带动下,全村有30名青年光荣参军。本月,全县动员参军1539人,归队656人。
  日,平邑县委部署春节期间要做好三件事,即:一拥军优属;二参军;三支援前线。经广泛宣传发动,仅在春节前后几天中,全县志愿报名参军的就有962人。平邑六村王大娘送婿参军,再三嘱咐说:“不要想家,俺闺女家里家外的活都能干,村里也还照顾咱”。新兵集结时,她又送出老远,笑着说:“你若是开小差,就不是我的闺女婿。”
  日,平邑县扩大县区武装,应征新战士353人,动员归队463人。1951年春,动员参军1319人,送往部队390人,大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平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仅踊跃报名参军,以参军为荣,而且广大民兵还经常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有时单独执行作战任务,消灭敌人有生力量。1938年底,米栻民配合梁邱魏立久抗日游击队,在梁邱东岭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1939年5月,与八路军津浦路东支队彭雄部建立联系,多次为八路军输送情报。日,一区抗日游击大队一部在民兵的配合下,在地方利沟一带阻击东犯日军。到1943年,费县民兵对日伪军作战达800多次,计歼灭日伪军9300多人,参战民兵5420余人,并破袭公路、交通沟300多次,实施割电话线、毁电线杆130余次,阻扰了日伪军的战术实施。日拂晓,黄山区民兵及区中队击退了包围大井的日伪军,解救被抓群众百余人。午时,日伪军200余人,带重机枪两挺、轻机枪数挺,再次将大井、孙家村、刘家村同时包围,黄山区民兵配合鲁南军区三团一个连在大井东岭与敌展开激战,毙伤敌伪中队长以下16人。2月卢家庄民兵联防队长徐丰昌带领民兵20余人,攻克白马庄伪军据点,俘敌14人,缴获“三八式”步枪14支,手榴弹200枚。10月,伪和平救国军十军军长荣子恒率残部千余人,增援泗水之敌,沿途多次遭民兵伏击。
  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共平邑县委、蒙山县委(费北和费东合并建立)积极领导本县军民配合主力部队开展自卫战争,动员民兵随军转战南北,参加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7年1月,鲁南战役开始,平邑县组织1600人的子弟兵团,武装部长赵寿亭带领奔赴前线,参战半个月,毙敌1人,俘敌25人,缴获步枪16支,子弹4000多发,有50名民兵立功。在泰安、孟良崮战役中,县组织民兵担架200副战地服务。1948年7月,民兵150人随担架支援济南战役。11月7日,淮海战役开始,本县组织子弟兵团1000人,支援淮海战役,配合部队作战,看押俘虏。卞桥子弟兵团从1948年7月随军1年,先后参加解放曲阜、兖州、济南和淮海战役后,又随军渡江,支援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战役,胜利完成了看押俘虏、运送战利品等任务。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地主、恶霸、还乡团乘机向人民反攻倒算,广大民兵主动为部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参加战斗。7月,我主力部队外线作战归来,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围攻费县城,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历时一周收复费城。平邑县的铜石、地方也同时收复。平邑县委书记木森和县长马健率领县区武装配合主力两个连坚持斗争,与敌作战20次,打死打伤还乡团千余人,俘虏400余人,摧毁伪保公所10个。广大民兵还在国民党军队前进道路上和可能被占领的地方展开破袭战,牵制和阻击敌人进攻,有力配合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反攻。9月,县大队警卫连在丰山口阻击国民党保安二旅两个团,掩护了中共平邑县委机关的安全转移。12月11日,县大队及一区(平邑)中队在莲花山击退1500多敌人的进攻,毙伤敌50余人。同年,国民党军侵入里山将村,强制民兵交出枪支和物资,民兵队长、共产党员赵庆聚与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后跑到深山,以山洞为家,白天隐蔽,夜间出来打击敌人,坚持42天,终于保住了枪支和部分物资。
  随着斗争局面好转,还乡团被迫集结于仲村,与国民党山东保安一旅三团相互勾结,苟延残喘。日,鲁中军区部队及平邑、蒙山两个县大队攻打仲村,至24日上午9时,仲村国民党军及还乡团落荒而逃。至此,境内最后一个敌据点被攻克,全境第二次获得解放。
  平邑人民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提供了可靠的兵员和必要的供给,配合主力参战和进行了大量的战地服务。不仅消灭了驻扎境内的敌人的部分有生力量,而且对平邑、费城、白彦、城前、滕县、山亭、兖州、泗水等较大敌军据点的日军力量进行有力的牵制。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治,其作用远远超出根据地边界,影响并鼓舞了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及其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平邑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英勇的献身精神。自抗日战争始,先后有3万多名英雄儿女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有5420名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120次,毙、伤、俘获日伪军、刘桂堂匪军及国民党、还乡团12850人;缴获轻重武器3172支(门)、子弹25万发。解放战争期间,支前民工达20多万人次,平邑一区担架队、平邑县担架运输营分别荣获“陈毅担架队”、“陈毅运输营”称号。先后涌现出“爆炸大王”王法元、智取日军步枪“马大盖”的张大娘、坚贞不屈的王连长(王保胜)、一等战斗模范邱如一、民兵战斗英雄杨治业、华东支前担架队英雄高启文、支前模范裴兰贞等一大批英雄人物,2275名革命先辈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血肉之躯。
  平邑革命老区生动而激昂的革命意志、惊心而动魄的光荣历史、慷慨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赤诚的爱国情怀,凝聚出中国革命史上功不可没的历史丰碑,将永载史册。
  (作者李洪廷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战役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