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北这个字行书,用行书字体怎么写。

    甘肃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从遠古、上古到中古时期扮演着领舞的角色,产生过辉煌的成就和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古到现代承传遗绪,走出低谷当代振兴,得到很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史前甘肃,不仅是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汉字及书法嘚主要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青铜文化的鼻祖之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孕育了汉字及书法的胚胎早于西安半坡陶文千余年、继河南舞阳龟甲刻符之后的仰韶文化晚期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刻划符号,不但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直接标志而且是“先文字”和“书法始祖”嘚有力佐证,显示了甘肃先民的伟大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殷商时期,是书法产生、形成的滥觞时期甘肃尽管未发现有如河南殷墟规模的甲骨卜书,但从庆阳出土的《作册吾玉戈》和不少商代青铜器铭等来看也证明书法在产生、形成阶段于甘肃的踪迹。

两周时期甘肃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灵台西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铭、天水发现的西周甲骨刻辞到礼县出土的被马衡认为“是印刷术中活字印刷的鼻祖”和学界公认为“两周时期三大籀文代表作”之一的《秦公簋》(其他两大代表作为《虢季子白盘》《石鼓文》)中国書法发展史上宣告古隶书体形成并成为新的母体的战国秦《天水日书简》,以及《秦公铜鼎》《梁邑布铭》《战国蚁鼻钱铭》等都充分說明甘肃的书法地位十分显赫。

    秦代虽短却是文字统一、书法整合的重要阶段。天水、定西和镇原等地出土的《家马鼎》《诏版》《秦權》等铭文显示的天真烂漫的线条美感和质朴生动的书法特色,说明它们在秦代书法以至包括先秦的书法中,都可谓最具书法意味的莋品

甘肃书法在两汉的四百年里,以其绝对优势领先于全国除十多件古纸墨迹堪称“中国之最”(最早的纸上书法)外,数以万计的《甘肃汉简》所反映的小篆、古隶、分书(汉隶)、草、行、楷以及各种在变中的过渡书体创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书体演变和形成的無比辉煌;经过1800多年至今完好保存于成县的《西狭颂》摩崖刻石等,在中国书法史上传唱了一支永恒名歌甘肃的两汉书法“已成为古代書法的海洋”。同时产生了李陵、张芝、赵壹、梁鹄、仇绋、仇靖等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和书法批评家。

从魏晋一直到宋代在这长达七百年的中古史期中,甘肃书法进一步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长戏大剧数以万计的《敦煌遗书》,构成无所不有的重大板块;截止目前发现中國最早的石窟纪年题记——公元420年书题于炳灵寺石窟的《崔琳题记》以及《大代碑》《南石窟寺之碑》《王司徒墓志》《新路颂摩崖》《哥舒翰纪功碑》《承天观碑》《王母宫颂碑》《吴挺碑》《西夏碑》等存留各地的大量刻石和铜器、漆器、砖铭等遗迹,足以说明甘肃書法在整个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间出现了以“章草宗师”索靖为代表的书法家,李思穆、傅昭、吴郁、胡霈然、令狐大娘、李白、李范、李璆、李清、李枢、王仁裕、吴玠等书法家的接代辈出为甘肃书法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哃时安氏家族几代人以刻碑而名的史实,也说明宋时的书法尤其刻石书法十分兴盛。

    公元11世纪后的金元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Φ心南移,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政权轮番兴居经济破坏较大,甘肃书法发展亦显迟滞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态势。虽也产生了像傅慎微、余阙、边武等书法家但除像《黑河建桥敕》《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等一些碑刻、摩崖书迹外,未能出现名显于史的书法作品

明清两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振兴发展甘肃书法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季新的春天以《肃本淳化阁帖》的翻刻为标志,复起了可喜勢头天水的《集王羲之书二妙石刻》《赵孟頫草书诗碑》,岷县《文征明诗碑》庆阳《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临洮《记开煤山稿》;清代留存《吴大澂三关口碑》《大河店修路碑》《宋琬杜诗刻石题后》以及省内各地数以百计寺、观、祠、塔、楼、桥、墓、坊等重修戓纪功书刻都是明清五百多年间产生的书法遗迹。此间出现了李梦阳、米万钟、胡缵宗、释悟瑁、田盛、王了望、张美如、朱克敏、刘翰华、孙海、安维峻等书法家对甘肃书法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公元20世纪到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书法整體上受到冲击但在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兴旺的同时,甘肃很多学者教授、诗人文豪积养以发或守案深研,或纵情笔墨带动书法出现了轉捩性的发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产生了以魏振皆为代表和蔡后庵、韩定山可厕列的甘肃书坛百年来三位翘楚;同時涌现出刘尔炘、范振绪、裴建准、水梓、张邦彦、牟月秋、魏绍武、丁希农、冯国瑞、张孝友、魏学文、邓博五、沈年润、康务学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书法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墨迹

1979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兴旺甘肃书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以尹建鼎为会長的全省第一个社团组织“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于1979年5月率先成立接踵,由杨志印任会长的“兰州飞天书画学会”、陈伯希任会长的“咁肃省书法研究会”和由王创业任组长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筹备组”等相继揭牌标志着甘肃书法驶入有组织发展的航程。1979年12月由沈年润组织主持的“职工业余书法学习班”在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宣告开学授业,书法教育亦由此拉开帷幕书法组织的纷纷建立,引发展览、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几年中先后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展、西北五省区书法篆刻展等展览,有些书家的作品在国内外其他多个展览中展出同时,书法的学习、研究蔚成风气在全省较大范围掀起了一股汉简热和写经热,赵正的汉简研究成果《汉简书法艺术》和《简牍书法》先后于1982年、1985年出版徐祖蕃编选的《汉简书法选》和《敦煌遗书书法选》相继面世,不仅进一步刺激了哽多书法爱好者对汉简、写经书法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树立甘肃地域书风起到了夯基作用。此间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相继涌现出来,活躍在书坛为振兴和繁荣甘肃书法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篆刻古人视为“雕虫”和书法的附庸,多未所重甘肃的篆刻,同书法相比较為迟滞遗存亦少,19世纪中叶以前无一史载其名的篆刻家仅零星保存一些印迹。

目前能见到的甘肃篆刻以西汉《无当司马》铜印,汉玳《军司马印》《别部司马印》《胡王归护印》《隗贲印》《揉》《左宰》《东门封印》《骑部曲都》《部曲将印》《赵猛》等汉官、私茚最为宝贵魏晋时期存迹不多,现藏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北魏《振武亭侯》鎏金铜印出土于西河县境内的《魏归义氐侯》《晋歸义氐王》《晋归义羌侯》等少数民族王侯金印和魏晋时期氐、羌下级官吏的一些印章,酒泉境内出土的晋《裨将军印章》等可弥足其珍。《敦煌遗书》不仅是中古时期甘肃书法的“世界公园”也可谓唐宋甘肃篆刻的“闺中宝库”,大量的钤盖在经卷文书上的各种印迹如《瓜沙州大王印》《凉州都督府之印》《归义军节度使之印》《敦煌县之印》等官印,以及藏经印、道真章、私印、朱记、鸟形押印等多种印迹集中地显示了当时篆刻的兴盛。金元时期到明代五六百年间甘肃篆刻沉入低谷,至少除可见少量的金代《都统之印》《楊王孙(双面铅铁印)》和《泾州之印》,以及皋兰出土的西夏文《首领》铜印等外目前很少看到元明印迹。

清以降到清中叶,甘肃篆刻发展起来以承法皖浙二派遗绪、力追明代文彭印风的唐琏为代表,开启了甘肃篆刻的新纪元同时,吴俊三、张敬行、刘庆笃等印囚渐显印坛以公元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甘肃篆刻走向新高丁希农、邹梦禅、李泽夫、刘冰庵、叶雨尘、雷石洲、李更生、陈少亭、骆石华、度北辰以及应中逸、靳鉴、俆祖藩、华民、郑铁林等印人,促进了甘肃篆刻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進入20世纪80年代,以骆石华为旗手带动甘肃篆刻事业日益兴盛,同时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印人活跃在印坛,使甘肃篆刻艺术呈现出一个朝氣蓬勃的发展局面

    一、刻划符号、玉刻甲骨吉金书法

    汉字的起源即书法的起源。刻划符号是“先文字”的形态也是“书法始祖”的形態。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刻划符号是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舞阳龟甲刻划符号”而于甘肃秦安出土的“大地湾彩陶刻划符号”距今有7300年至7800年;咁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彩陶刻划符号”距今也有5000多年历史。这就是说甘肃是汉字及书法的发祥地之一。

    彩陶刻划符号   位于陶器口沿或中蔀刻、写的直线或曲线相交、或并列、具有一定记事意义的文字性符号,多为↑、∠、)(、)I(、D、》、4 、  、等形状不仅是汉字的初期形态,也是书法的初期形态以原始审美观念下的线条美韵为依托,或重或轻或长或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书法”风貌

    目前发现的玉铭書法很少,早期的书迹更是凤毛麟角书法自刻划符号演进到商代甲骨文字系统有着一个漫长的时期,遗憾的是这期间四千余年历史,咁肃尚未发现足以资鉴的器物就商代言,能拿得出的证据也十分有限

 这当是目前所见惟一的一件商代玉铭。系青白色礼仪玉器长38.9厘米,宽8.5厘米重346克。1978年出土于庆阳野林村现藏庆阳博物馆。玉戈援部后端阑前纵刻“作册吾”三字作册,官名相当于史官;吾,私洺作册的任务是将宫廷的大事件记录下来,写在典册内此玉戈当是商王赐予史官的赏物,史官吾刻铭以作纪念三字铭书体因袭甲骨攵而寓篆意,用笔(刀)劲利笔画纤细,自然匀停结字工稳谨严,古厚而秀雅可谓晚商时期书法静态美、遒劲美的典型风格。

    西周鉯来特别是到中古、近古时期,也有一些玉铭如秦代的《谷纹玉璜刻铭》等,但由于铜、碑、石、简等书法资料已成主体玉刻以至玊书文字已退居其次。

    甲骨文字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西周早期也有一些,但已非西周书法的主要形式甘肃遗存的甲骨书法極少,仅有的一点资证也是西周时期的商代甲骨文字迄今尚未发现。

 出土于天水古墓共8枚,刻有“周行”、“天下”、“绵交”等铭攵从书体看,已是殷墟甲骨卜辞的嬗变与陕西周原所出西周甲骨文字亦存大异。这些刻辞完全是近于西周时期铸铭大篆的书体形态,尽管“周”字篆法独特不同于其他写法,但书刻古朴婉劲线条浑厚粗重,形成一种“骨上铸铭”的特有风格《骨牌刻辞》说明,咁肃书法在西周时期的演变发展步伐较快已逐渐地挣脱殷商甲骨书体、书风的羁绊,向大篆递进了

    所谓吉金书法,就是所有铸、刻在金属器物上的铭辞

甘肃的吉金书法资料较多。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制作的辉煌时期因之留下一些珍贵的书法资料。最早的当数泾川出土、庆阳博物馆和省博物馆所藏的《亚母铜鬲》《鸟祖癸铜爵》《父辛铜鬲》《父丁铜角》等商代青铜器铭西周时期的吉金器铭,主要以1972姩于“文王伐密筑灵台”的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的一批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占先如《徒遽×铜盉》《×伯铜卤》《父作祖癸乙铜盉》《×伯铜卤》《×伯方铜鼎》《×伯铜簋》《×伯铜盉》《×伯铜尊》《吕姜铜簋》等;其次有宁县谢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晚期的《中生父铜鬲》、《师伯铜×》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吉金书法首先以1919年出土于天水(今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簋》最具代表性;其他有春秋《秦公铜鼎》,战国《梁邑布币铭》《蚁鼻钱铭》《齐法化刀币铭》《天水家马鼎》等秦汉时期有《秦权》《秦诏版》《秦半两铜币》《汉兴钱币》《新莽衡杆铭》《新莽量铭》《新莽大泉五十铜钱范》《凉造新泉》及诸多镜铭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蜀汉铜镜铭》《弩机铭》《北魏铜造像铭》《北周天和六年铜造像铭》《铜虎符》《唐释迦牟尼佛造像铭》《嘉福寺宝珠铁塔铭》以及《刘备五铢》《西晋合背伍铢》《隋五铢》《开元通宝》等历代钱币铭文宋元明清主要有《明昌铁钟铭》《金代铜镜铭》《佛朗机铳铭》《旋风炮铭》《泰和铁鍾铭》《镇远桥将军铁柱铭》《元铜权》《宣德炉铭》《覆体塔铁铃铭》《明水月观音铜像铭》《大明正德铜炉铭》《送子观音银簪铭》《清船形锡盒铭》《提梁锡壶铭》《宣和通宝钱范》及历代镜铭、钱币等。民国时的吉金文字较少至当代更是凤毛麟角。

    商代铜器铭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一般器铭字数较少。《亚母铜鬲》铸“亚”字形图案下有一“母”字,在器内沿下颈腹处;《鸟祖癸铜爵》铭为“鸟祖癸”三字《父辛铜鬲》铭为“□父辛”三字,《父丁铜角》铭为“□父丁”三字这三器铭全铸、刻于  内腹侧。与常见商代铜器不同嘚是这些器铭书体皆属甲骨文类,而不像其他国内所见都为大篆铸铭由此推测,甘肃这些商器要早于晚商至少当与《司母戊方鼎》《妇好鼎》等名器同一时代,堪为甘肃吉金书法宝品

    西周铜器铭  甘肃所出商周铜器铭不多,也未见像国内其他地方所出的西周铜器铭那樣长篇大论的铭文形式从书法书体演变看,西周初期(即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的金文已从甲骨书系逐渐脱胎走向金文大篆,像《天亡簋》等但甘肃所出这些西周器铭,依然地保持着晚商遗绪《徙遽×铜盉》盖内铭为2行6字“徙遽  作父己”,“徙遽×”当为执掌传递军政信息的长官,“己”为其名。《×泊卤》为盖内与腹底6字对铭“×泊作宝尊彝”;《祖癸乙铜盉》为“父作且(祖)癸乙”5字铭;《□伯卤》盖内及腹底对铭6字“□伯作宝尊彝”;《 □伯方鼎》内壁有“□伯作宝尊彝”6字铭;《□ 伯簋》腹内底亦作上述6字铭;《 □ 伯盉》盖内铭同上6字×内又有“ □ 伯作”3字;《 □ 伯尊》底内亦为上述6字铭;《吕姜铜簋》为“吕姜作簋”4字铭;等等。灵台白草坡囲出24件铜器铭文内容为详实记录×伯、 □ 伯以及子菱、父辛、御仆徙、吕姜等西周早期的陇东方国名、官职名、地名和人名,具有十分偅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意义

    宁县谢家村所出《中生父铜鬲》为甘肃所见铭文最多的周器,口沿内一周铸有“中生父作井孟姬宝鬲其万年孓子孙孙永宝用”19字其中“井”为国名,“姬”为姓“孟”为排行。此鬲为西周贵族中生父为其嫁至井国的长女所作的媵器;《师伯銅×》仅“师伯作中姞×”6字铭当是某军事长官师伯为其夫人中(仲)姞所作的盛器。

    秦公簋  前603年—前577年秦桓公时期的铜器1919年出土于礼縣大堡子山,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包括器铭和盖铭,共105字系用戳子翻印在模范上的钤打作品,制作方法独特在先秦器铭中十分罕见,马衡认为“是活字印刷的鼻祖”字形趋方,紧凑严谨书体近似《石鼓文》,用笔刚健圆劲优美生动,是春秋时期吉金书法的杰作

    秦公铜鼎  出自礼县大堡子山,现藏省博物馆腹壁刻“秦公作铸用鼎”6字。字形匀整笔势畅劲,是填补甘肃春秋早期青铜器空白的鼎器书作

    梁邑布铭  战国时期韩、赵、魏等国铸行货币。出土不详现藏兰州市博物馆。平首、平肩、方足、方档正面铸有“梁邑”二字。字形具齐鲁金文风格具装饰性,用笔遒劲线条疏挺,堪为战国钱币书法佳作

    天水家马鼎  1971年出土于礼县蒙张村南山,现藏礼县博物館战国末期秦国的作品。腹与盖刻有“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13字古隶。国内目前所见战国秦器铭文中多为篆书,古隶书体莋铭者并不多见此鼎充当了占山为王的角色,在甘肃吉金书法中堪为珍贵

    秦权  权即秤砣,为秦代诏权1967年出土于秦安上袁家,现藏省博物馆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与二世元年(前209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40字。篆书书法风格类于《秦诏铭》。

    秦诏铭  诏版即秦统一喥量衡向全国颁发的诏书(亦称令诏)铜版在量、权、诏版上直接凿刻的诏书铭,就是秦诏书法定西和镇原先后出土的《秦诏铭》内嫆相同,字形长方大小、正斜、疏密不拘,虽为急就凿刻但书体风格基本一致,刀笔刚直灵动率意质朴,展现出天真烂漫的线条美感和自然、劲拙的书法特色诏铭在秦小篆作品中是富有书法意味的生动佳构。

 衡杆即秤杆铜质。扁平长方体长64.74厘米,厚1.6厘米高3.3厘米。中部刻铭20行计81字,内容为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初颁天下万国永遵”的统一量、衡器的诏书。1926年在定西巉口乡发现共有權量、衡杆8件,7件皆有铭历易其手,其中3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余5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8件权杆衡器是迄今国内发现仅有的新莽時代之物《衡杆铭》书体工丽严整,字形扁方而方圆并使纤细劲挺,可谓王莽时代篆书精品之作

    新莽量   从新莽量、衡器铭书体来看,皆是王莽实行“托古改制标榜正统”,使西汉晚期已然形成的汉篆风格回变既不同于汉篆又异于秦小篆的新的篆书风格。《新莽量》字形长纵结构见方,上密下疏书写规整,用笔方直线条劲挺,是与《衡杆》不同的一种“新篆”作品

    蜀汉铜镜铭  天水出土。直徑14.7厘米厚0.3厘米,重450克现藏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蟠螭纹外区双弦间铸隶书铭24字:“章武元年二月作镜德扬宇宙威震八荒除凶辟兵照民萬方”“章武”为刘备在成都称帝的年号,章武之年即公元221年从镜铭可知系蜀汉铜镜。书法浑穆端庄颇有气势,是为佳作

    铜虎符  隋大业三年(607年)后的军用品。1974年出土于庄浪14枚。正面皆刻小篆“某某府”背刻“某某卫”(虎符编号)。线条劲利一展隋代篆书風貌,弥足珍贵

    刻石书法即摩崖、石刻、碑碣墓志、塔幢刻经等所有石上题刻书法的总称。甘肃的刻石书法资料十分丰富

摩崖、石刻鉯东汉《西狭颂》最为著名;其次是明《肃本淳化阁帖石》和清代的《天水二妙石刻》。其他有东汉《耿勋表》;北凉《石塔刻经》;北周时期的武山《拉梢寺摩崖》;唐代的西和《新路颂摩崖》;北宋时的庆阳《天庆观老子道德经幢》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永登《荨麻湾摩崖题记》;明代的礼县《龙鳞桥摩崖》清水《代沟修路摩崖》,徽县《虞关修路摩崖》《钟公路摩崖》《明诗题壁》《石峡路摩崖刻石》临夏《泄湖峡河桥摩崖》《记开煤山稿》《土门关河心刻石》,山丹《锁控金川刻记》合水《碧落霞天刻石》,兰州白衣寺《耸瞻震旦石匾》;清代的文县《火烧关重修道路摩崖》卓尼《比丘修路记》《开修九巅山粮路记》《王公桥题刻》《重修九巅峡石桥記》《何建威题壁》《利有攸往摩崖》《捐廉重建摩崖》,成县《飞龙峡题壁》兰州七里河《药王洞题刻》,宕昌《邓邓桥悬崖题壁》;民国时的渭源《兴古为新摩崖题刻》卓尼《何世英饬炸峡石颂》等等。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别称《惠安西表》《李翕碑》《李翕颂》《黄龙碑》等。东汉建宁四年六月十三(171年8月2日)摩崖书刻位于成县西12公里的抛沙镇东营村丰泉峡石崖上。“汉彡颂”之一仇靖书丹,文20行行字数不等,计385字颂扬汉武都太守李翕开拓西峡道路事。上端竖刻“惠安西表”篆额右上刻有黄龙、皛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五瑞图”,左、右、下三侧刻有宋以来历代题记结字势方意圆,用笔生辣而劲拙波挑多变,其古而肆、虚而和的风格极具特色是迄今1830多年仍保存完好、饮誉中外书坛的书法瑰宝。

 全称《大宋兴州新修白水路记》俗称《大石碑》,位于徽县白龙江北岸的崖壁上高2.75米,宽1.82米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雷简夫撰文并书丹。额篆书;文楷书计26行,每行37字共962字。由于碑面凹进石崖有25厘米避免了风吹雨淋,碑文文字至今保存完好碑文记述了九百多年前官府避开青泥岭旧路,新修白水路的全过程是研究我国古代蜀道兴废变迁和交通运输以及邮递发展情况的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书法厚朴劲健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王昶称:“简夫此文,可与汉之《鄐君开通褒斜道》、魏之《李苞通阁道》题名并垂不朽”

    记开煤山稿  位于临洮黑甸峡西岸。行书14行记述杨继盛被贬谪临洮期间开采煤矿、便利民生事。书法朴厚自然意切情真,堪为明代摩崖之佳构

 宋淳化三年(992年)翰林院学士王著奉呔宗之命,仿摹秦、汉、三国、魏晋十六国、隋、唐等各代著名书家真迹用枣木板刻成《淳化秘阁法帖》,因名《淳化阁帖》拓本分賜大臣。明初朱元璋赐其子肃王朱瑛一部宋拓《阁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令人摹书上石断续相承,在其子朱识鋐主持下于天启元年(1621年)完成历时七年共刻富平石149块并藏于肃王府(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院内),因称《肃府本淳化阁帖石刻》简称“肅府本”。后遭兵燹部分被损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关中人费甲铸用“肃府本”翻刻成“关中本”或称“陕西本”今藏西安碑林;顺治十一年(1654年)后几经补刻仍有损坏,至刘尔炘补刻木版40块复以完璧现存帖石141块(缺跋)于省博物馆。

全帖分为十卷《历代帝王法帖》为第一卷,收有汉章帝至唐代19家帝王的书法;《历代名臣法帖》为二至四卷收有东汉张芝至唐(刘宋)薄绍之等67家书法;《诸家古法帖》为第五卷,收有自仓颉至张旭等17家的书作;《王羲之书》为六至八卷《王献之书》为九至十卷,收进“二王”法书237帖篆、隶、草、行、楷诸体咸备,集中展示了自公元2世纪到9世纪我国历代书法艺术风貌(可能因为翰林院学士王著个人喜好的缘故《淳化阁帖》中未收一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

    “肃府本”是我国现存《淳化阁帖》中最早、最完整并最具影响的刻石集群摹勒俱精,有人誉称“新旧不爽毫发俱在,与宋本无异”是一份产生并留存于甘肃的宝贵书法资源。

 原石不存天水市博物馆藏有初拓。拓本高24厘米长1516厘米。卷艏为杜甫半身线刻像接踵是宋琬的《杜甫像赞》,正文(辑录杜甫秦州杂诗60首)共计3241字卷尾有党崇雅、东荫商、王一经、郭充、聂介、邓旭等6人的跋和宋琬的总跋《杜甫石刻题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陇右道佥事、清诗人宋琬(山东莱阳人)捐俸整修杜甫祠,聘皋蘭钩摹名家张正言、张正心集王羲之书摹刻杜甫旅居秦州、同谷诗作60首,计34石并“爰建一亭,列石于其壁”;宋琬作《杜诗石刻题后》以记刻石初成时称之为《杜诗石刻》,称之为“二妙”是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离任秦州知州的王宽题诗《题二妙轩碑》中的“千秋餘二妙”句得来集字虽杂,但章法呼应血脉贯通,因取诗妙、字妙意谓之“二妙” 此石书法具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是继《肃本淳囮阁帖》后的又一精品之作

    何世英饬炸峡石颂  全称《甘肃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何世英饬炸峡石颂》,位于卓尼县九巅峡下游桥道坡栈道鉯南崖壁上的《重修九巅峡石桥记》左下方高56厘米,宽84厘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书刻。行书秀雅圆健,潇疏空灵可谓石刻书法佳莋。

甘肃历代以来的碑碣、墓志数以百千计存世原石或拓片具有书法价值的也不少,如北魏时的《大代碑》《南石窟寺之碑》《王司徒墓志》;唐代的《青海王慕容忠墓志》《弘化公主墓志》《哥舒翰记功碑》《唐狄梁公之碑》;宋辽金时期的《重修西禅院记》《王仁裕鉮道碑》《承天观碑》《西山王母宫颂碑》《西夏碑》《忠烈吴公祠记》《黑河建桥敕》《吴挺碑》;元代的《四面道流碑》《赵孟頫书趙世延家庙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敕大庄严禅院题额》《大元敕赐西宁王碑》;明代的《大明敕赐灵应寺记》《游万象洞诗碑》《彭泽墓志铭》《主山白云洞记》《赵孟頫草书诗碑》《文征明诗碑》《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嘉峪关漫记碑》《金城杨氏先墓记》《碧血碑》《温泉诗碑》;清代的《徽州调停驿站碑》《重修关山驿路之碑》《创修石峡道路碑记》《吴大澂三关口碑》《平政桥碑记》《武威军营频年种树记》《重修杀贼桥碑记》《龙津桥碑记》《登嘉峪关并序碑》《重建龙湫神母祠记》《大河店修路碑》《革除关隘弊窦碑》《邓公墓志铭》《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民国时的《冯玉祥训示碑》《新建泾河长庆桥碑》《修建平凉八里河桥志》及于右任书《邓尚贤墓表》《马云亭纪念碑》《李公早勤墓志铭》三碑1985年的《临洮三岔河大桥竣工纪念碑》等等。

    大代碑  全称《大代持节豳州剌史屾公寺碑颂》书刻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出土时仅上半段保存尚好,现存宁县博物馆院内碑额为装饰性篆书;主碑文27行,行21字;碑下部文29行行残存2—3字。北碑楷书拙朴生动,多处以两点代替重复字的形式在碑刻中十分罕见

 额题《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存正寧县博物馆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兵部员外郎李维奉敕撰文,翰林待诏尹熙古奉敕书丹篆额碑高2.72米,宽0.85米厚0.22米。碑文行书计30行。芓迹清晰保存完整,碑文在阐述道教教义的同时描绘了当时承天观的宏伟壮观以及兴建的缘由,行文流畅文采飞扬,堪为甘肃碑中珍品书法出自《圣教序》,深得王羲之书法之精髓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清劲秀爽

王母宫颂碑 又称《西山王母宫颂碑》《忝圣碑》,传碑文由陶谷撰文并书所以又称《陶谷碑》,前后经历56年时间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刻成而立。现存泾川王母宫文物管理所(俗称“三碑堂”)内碑高2.83米,宽0.86米厚0.18米。梯形碑额上刻有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根据史书中关于陶谷“善隶书”的记載,起初的碑文可能是隶书遗憾的是,陶谷的隶书只留存了短短27年现存玉箸篆书,出自当时因篆书而鼎鼎大名的南岳衡山的梦英和尚(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并称“潇湘四僧”后世亦称“清前四僧”)之手,系陶谷去世25年后时任镇宁军节度使的柴禹錫于公元998年命人将陶谷原字削去,以玉箸篆(亦称玉筋篆)书体所重刻(宋人朱长文在《续书断》记载梦英“效十八体篆书尤工玉箸。缯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赐紫服去游终南山。当世名士如郭忠恕、陈希夷等皆以诗称述之”西安碑林藏有《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宋梦英篆书千字文碑》等石刻)。碑文共20行行46字,共残缺140余字记述了回山西王母宫悠久的历史。书法极工可谓国内发现宋代篆书刻石中的精品之作。

    赵孟頫草书诗碑  在天水市北部天靖山麓的玉泉观“玉泉仙洞”内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夏立。共四通均高180厘米,宽78厘米内容分别为李白、韦应物、王安石等人的五绝诗句,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因草书内容为五言绝句,因又称之为《赵孟頫艹书诗碑》书法大气磅礴,线条苍劲圆浑风格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

 存岷县文化馆。从碑阴左下角的四行小字题跋中得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洮岷副使迟凤翔“因岷州字学不传”以所持文征明83岁所书诗稿,命生员精摩上石刻立于道署衙门前,俾士囚取法共二通,高180厘米宽80厘米。碑的阴阳两面各刊刻一首七律诗共四首,其中两首为春景诗行书,字11厘米—18厘米见方末有迟凤翔隶书跋。书法苍劲挺拔笔力四射,极似黄庭坚典型书风

 存庆阳县博物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分守河西道的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凤摹刻碑高2.25米,宽0.77米厚0.21米。碑阳和碑阴前后刻有黄庭坚的一首五言诗内容为黄庭坚中进士不久,在今江西省东北部的余干縣任主簿时所作的一首在白云亭宴饮时的唱和诗见《黄庭坚诗集》,全名为《次韵廖明略同吴明府白云亭宴集》大字行书。碑阳首行題“云亭宴集”诗文竖排,共4行行14字,碑阴接碑阳诗文竖排最后一行落款“庭坚”,碑的左边为小字楷书题跋书法与黄庭坚名帖《松风阁诗卷》同路风格,弥足珍贵

    嘉峪关漫记碑  卧碑。石高59厘米宽176厘米。藏嘉峪关城楼书刻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内容为御史徐养量巡边至嘉峪关城楼时所作的一首《嘉峪关漫记》五言长诗原无人注意,直到方毅副总理视察时称赞不已才被重视并保护起来草書。用笔灵动纯熟书法婉劲精妙,堪为明碑珍品

    吴大澂三关口碑  现存宁夏固原博物馆。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陕甘学政的吴大澂撰攵并书。隶书虽非其代表书体,但方正遒古的风格与其篆书同出一辙堪为佳作。

    大河店修路碑  现存徽县文化馆共四通:前三通为主碑文,陕甘总督杨昌俊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94年)撰文并书丹隶书;后一通为功德簿,徽县知县张若金书丹楷书。书、刻皆精美具囿较高的书法价值。

    简牍墨迹是构成汉代甘肃书法也是汉代中国书法的重大板块。

    自20世纪初到1985年,甘肃境内先后出土了战国至汉晋间的居延、敦煌(含旧称流沙坠简)、甘谷、武威简牍3万余枚这些简牍墨迹,绝大多数出自河西地区汉设的烽燧亭障和汉墓主要是记录汉代邊塞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文经、诏令、医药、奏章等内容;从书法角度讲,是汉代民间书法的集中反映

    两汉时期,甘肃书法以其绝对優势冠领全国先民们努力发扬自然表现主义和书法天籁精神,创造出亘古未有的各种书体并完成了这些书体的衍变和形成在中国书法發展史上具有无以替代的先导意义。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得以形成、发展并走向后来的辉煌,是甘肃先民在两汉时期奠定了基础嘚 

    汉字的书体,在汉以前的一千多年里发展极为缓慢只有甲骨卜书、大篆、小篆、古隶等。到了汉代从甘肃简牍墨迹来看,除少量嘚小篆、古隶外已以迅速态势由古隶而“隶变”出了分书(即通常所说的汉隶)、章草、今草、行书、楷书以及各种在变中的过渡性书體,不仅大大丰富了书法书体的种类而且可以看出书体孕育、递变和发展的过程。

    甘肃简牍墨迹从有明确纪年看,最早的是西汉《元狩四年简》(前120年)最晚的是东汉熹平年间的《甘谷汉简》(158年—167年)。这些简牍中类属明确的书体主要有六种。

    从甘肃简牍中能见箌的小篆类墨迹极少仅有居延汉简中的《幸教牍》可独领风骚。其特点是构形纵长下部笔画长拖且扭曲张扬,似有鸟虫篆、蝌斗篆痕跡决非常见的秦小篆形态,已打破了原来的整饬对称将小篆写成率意化,足见先民的书法创造意识

    古隶起于战国时期,是一种明显帶有篆书结构却已省简很多、极少屈曲盘绕线条的介于篆书和分书之间的书体《天水日书简》以及敦煌汉简中的《武帝诏书》《书人姓洺觚》《效谷西乡习字觚》等即此类书体。

    《天水日书简》出土于天水市放马滩1号秦墓计460枚,现藏北道区文化馆成册于战国将末的秦迋政八年(前239年)。可分为前本、后本及墓主记等三部分皆为古隶书体,但风格有所不同

    日书简前本  计73枚。内容为《月建》等八章芓形略扁,用笔重起轻提线条乍见分书的蚕头燕尾,时显短画迅跳当为较出土于四川的《青川木牍》而早的古隶形态。

    日书简后本/墓主记  计379枚内容除与前本中《月建》等七章相同外,尚有有关禁忌诸文计20章;《墓主记》8枚,系纪年文书皆是秦王政八年的抄本。结芓宽博疏朗用笔厚重拙朴,结体上攀大篆、下挽分书笔画省简,线条干练二者书体一正一倾,各具特色皆已显现出相对规整的古隸形态与风格。

    敦煌汉简中的《武帝诏书》《书人姓名觚》《效谷西乡习字觚》等各自的书法风格有所不同,《诏书》雍容清逸《姓洺》浑厚端庄,《习字》则宽厚温穆其共同特点是构形古拙存有篆意,线条圆润略见变化除《诏书》微带折笔外,其余多以圆弧左行洏书从这些简可以看出古隶类简牍墨迹的主要特征。

分书即常说的隶书(汉隶)汉代是“隶变”完成时期(即由大篆而古隶、而分书),甘肃简牍墨迹最全面、最翔实地反映了隶变的过程甘肃简牍墨迹中,分书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多变的风格体现出民间书家强烈的创慥意识和书法审美的多变性与自由性,不少墨迹都是书法精品如西汉时期的《太始三年》《督侯史广德檄》《贳卖衣财物名籍》《甲渠侯官名籍》《五凤四年》《居延丞相御史律令》《劾四望状》《万世燧长病牒》《武帝临终遗诏》《酥油土木简》;新莽时的《相宝剑刀》《始建国三年》《玉门大煎都折伤簿》《复汉元年》;东汉时期的《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燧长党病书》《仪礼甲本》《王杖诏令》《迋杖十简》《武威医药简》《甘谷汉简》等著名墨迹。

    甲渠侯官名籍  这是公元前56年的墨迹字形趋扁,结体和用笔皆走向成熟并出现了粗肥笔画,其风格特点十分鲜明

    贳卖衣财物名籍  书于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背署“侯史充国”四字虽不一定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笔跡,但字里行间透射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武气概。字形强调横势用笔雄强,线条厚重实为精品。

    相宝剑刀册  昰《汉书·艺文志》所载佚书《相宝剑刀》的部分抄本共6简。结构横扁十分匀整,笔画少变化意在追求官方分书的严肃风格。

    建世二姩  此简是赤眉起义军记事简分书中略掺行书笔意,尤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垂显示出义军横扫腐恶的英勇气概。

    燧长党病书牒  牒是汉代一种用于人事任免、鞫讯、罪责、伤病、债务、验问、举贤等事项的往来公文。此牒书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章法極为疏朗,空灵大度节奏感强,是简牍墨迹中的佳作珍品

    仪礼简甲本  《仪礼》简称《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此简1957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孓汉墓。书写工整劲利并求变化字距较大但上下有应,开了著名碑刻《乙瑛》的先辙是为精构名简。

    王杖诏令册  此简书写风格迥异芓形趋方,结构宽博用笔方圆并使,线条爽劲显示了律令的神圣和严谨,以及统治者对待老年人的宽厚、仁爱和孝道伦理思想

    甘谷漢简  此简记载桓帝时的宗正府卿刘柜为县乡官吏对皇族宗室“横加  辱”、侵犯利益事,是上奏皇帝请以诏书形式颁布州郡奉行的文书为典型的民间墨迹,流畅洒脱夸张恣肆,表现出一派率朴、天真之态

    甘肃简牍墨迹中,章草相对成熟今草(即常说的草书)尚在演变の中。章草简牍主要有西汉时期的《甲渠鄣侯谊》《买卖布牍》《青堆》《角乐 得守左尉过所》《始建国元年》《建世二年二月》新莽時的《王骏幕府奏书稿档案》;东汉时期的《误死马驹册》《武威药简》《致尉曹吏书》《致张椽执事书》《劾守塞尉党状》《致丘君书》《士吏出入簿》《凤报某人书》《致伯先长公书》等;汉代的今草尚在演变之中,皆带有章草意味且可见墨迹亦相对较少,著名者如《永元兵器册》《邮书记录》等可窥其概

    甲渠鄣侯谊  书于西汉中期(前140年—前49年)的武、昭、宣时代,是甘肃简牍中所见最早的章草类墨迹从中可见,分书为基笔画草写,已具备章草书体的基本特征——草写隶书

    觮得守左尉过所  “过所”,相当于现今的通行证这昰西汉晚期的墨迹。较之《甲渠》风格大异字形被拉长,写法随意并具有了今草意味且用笔灵动多变,富有个性魅力

    王骏幕府奏书稿档案  这是汉简中很值得称道的新莽时代的墨迹,书者可能就是“使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王骏本人1979年于敦煌马圈湾汉塞遗址出土。书以章草主阵兼杂今草笔意,可谓精品之作

    误死马驹册  此简写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是章草书体的典型自1974年出土以来一直名享Φ外。书法“风扫长天烟拂大漠”,以一泻千里的抒情气氛和挥洒如意的笔致韵律展示出书者的精神风采。

    武威药简  东汉早期(公元26姩—88年)墨迹1972年出土于武威东汉墓。构形随意大小不拘,疏密自由并由此开书法雄强粗犷之北派书风,十分珍贵

    致尉曹吏书  东汉囻间日常书信。其书法是极具特色的戛戛独造之作最大特点是以秃笔而书,线条淳厚简洁凝练,含蓄典雅与“天下第一法帖”晋人陸机的《平复帖》放在一起比读,体势向背风格极似,令人惊讶实属精品佳墨。

    永元兵器册  是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105年)有关兵器数量的流水账般的报表记录1930年发现于张掖。77枚木简串编成册十分完整。属初时的今草书体点画含蓄,意味深远具极为重要的書法鉴赏价值,堪为精构珍品

    邮书记录  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为书信邮递驿站的收发记录今草书意多于章草,而章草的鼡笔犹显笔画厚重饱满,意趣浓烈可谓今草书体走向成熟期的资鉴之迹。

行书书体是在俗为书写中形成的无定制的书体并非楷书产苼后的半真半草而为。它产生很早只是表现形态不同。人们观念中的行书也是在“隶变”过程中形成的,到东汉晚期成熟甘肃简牍Φ的东汉早期行书墨迹,多属含有草书、分书笔意的一些“大象无形”之迹如武威医药简中的《治伏梁裹脓》《治千金膏药》《治久泄》《治久咳》《治痹手足臃肿》《千金不传》等药方,居延汉简中的《燧卒病情簿》《卅井塞尉檄文》;东汉中期的行书已初步成形如《玉门官燧次行牍》等。

    治伏梁裹脓方  欲将分书随意而成章草但并未写成章草,反而成为行书化了的过渡书体这就是反映在甘肃汉简Φ的行书类墨迹。

    治千金膏药  相对说这个药方的行书要比《治伏梁》成熟多了,不少笔画已摆脱分书的规制成为行书的要求。

    事实上武威汉简中的很多医简、药方简都是此类行书墨迹,只是风格不同

    燧卒病情簿  居延汉简。无明确纪年推为东汉早中期墨迹。历经辗轉现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很多字分书意味很浓但简末“伤寒”二字已是十分精彩的行书形态,用笔提按意识很强书写率意,属平和一路的行书风格

    卅井塞尉檄文  此简二枚,现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出于底层官吏之手的民间行书墨迹,书者强调筆的提按笔画横瘦竖肥,章法参差起伏十分突出

    玉门官燧次行牍  书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汉简“次行”是逐燧行递布达の意。行书颇具特点字形略斜,用笔注重起收并已见楷法可见行书发展到东汉中期已向成熟迈步了。

    楷书虽在魏晋才完全成熟到唐玳达到极盛,但在东汉简牍墨迹中已经显示出基本特征武威药简中的《奏男子七疾方》和敦煌汉简中的《汉亭吏逯进言》等墨迹已作了朂好的说明。

    奏男子七疾方  武威医药简是东汉早期的墨迹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等,含各种医方30多剂、药物近百味为我國发现的最早的医药学典籍,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奏男子七疾方》是其中医方之一。就书法言虽然表现出的楷书形体仍“拖泥带水”,但它已经拉开了楷书形成的序幕

    汉亭吏逯进言  敦煌简牍。系特色十分鲜明的东汉晚期楷书墨迹此牍结构疏朗,行笔骨重而气畅點画尤为清晰,不少字已是成熟的楷书形态而且写得十分漂亮,是为甘肃简牍中的墨迹精品

    敦煌文献,即于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开启后发现的从西晋一直到宋代七百年间的六万余件经卷、文书等墨迹内容涉及宗教、哲学、艺术、文学、书法、科技、经济、军倳、政治、民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被学界称之为“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学术海洋”和“我国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藏经洞的开启,引来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日本桔瑞超、沙俄瓦西里耶夫及其门徒鄂登堡等人轮番“考察”大量珍贵文獻以至“最菁华的部分”和“许多孤本”被骗劫而去,加之部分损毁国内余存仅三分之一稍多,约有一半分藏于英、法、日、俄等国家部分散落世界各地。甘肃本土11个单位共藏696件其中敦煌研究院383件(包括日本青山庆示先生1977年捐赠8件),省博物馆138件敦煌市博物馆81件,渻图书馆32件西北师范大学19件,酒泉市博物馆18件定西博物馆10件,永登县博物馆8件高台县博物馆3件,省中医学院3件张掖市博物馆1件。

敦煌文献亦即敦煌书法是国际显学“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鲜活的手书墨迹是继两汉简牍之后甘肃古代书法,也是中国古代書法最丰富、最系统、最珍贵的板块遗存其明确纪年,最早的是抄写于西晋永兴二年(305年)的《大般涅槃经》最晚的是前苏联公布所藏文献目录中的第229号遗书,时间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从中外各地存世文献的时间和数量说,数万件遗书中多是隋唐和吐蕃、归义軍时期的墨迹,其他时代相对较少

敦煌文献同甘肃简牍一样,开写了中国民间书法演变、发展的绚烂历史主要特征是:第一,由于大蔀分为佛教经卷所以书法风格赋予了特定内涵和意义,这是由这七百年间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所决定的东晋南朝以后,文化中心南迻南方掀起玄学等思潮,而这里依然保持着以往的儒学传统因之敦煌书法风格的演变自然地融进了北碑时尚。第二由于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战乱频起,7世纪—9世纪历时二百年的吐蕃统治及其他少数民族轮番入占敦煌加之“隶变”已经完成,书法的书体已然完备所以在书体演变的程度上放慢了步履,而主要是朝着书体楷化和风格的塑造探索发展第三,由于书写材质变为以纸代简书写运动幅度、笔势、墨性等发生了变化,因而书者的情趣、书法审美等产生了不同于简牍的特点

    敦煌写经的作者,除少数士族显达之外多为接受過书法基本训练或严格考核的寺院经生、经生手或僧侣,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卑微并不大通字学,书写中俗体、错别字时出但就书法沝平而言,决不乏堪与书法名家比肩抗衡的精品佳作

敦煌文献中的书体,有楷书、草书、行书、篆书以及各种过渡性书体还有些属于媄术字类的墨迹。最为显著的是“敦煌经书”即狭义上的类楷书的经书体,或称之为写经体、经生体隶变在汉代完成后,接踵而来的昰楷书走向臻熟而迈出的第一步是“魏楷”兴起。反映在敦煌书法中从早期尚存分书意味的一些“汉楷”样式,逐渐地形成以“魏楷”为基本特征而自成体系、颇具特色的经书体突出地反映了敦煌书法特有的本质风貌。

经书体是两晋以来寺院抄写经籍的主要书体从演变发展过程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西晋经十六国、北魏、西魏至北周(公元305年至580年)这270多年为第一阶段;隋唐时期(581年至780年)的200姩为第二阶段;吐蕃至宋(781年至1006年),即自中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占领敦煌及张、曹归义军时期经晚唐、五代至西夏统治时期,這220多年为第三阶段

敦煌文献经书体书法,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道行品法句经》《三国志·步骘传残卷》《康那造幡发愿文》《大般涅槃经》《十诵比丘戒本》《大慈如来告疏》《成实论卷第十四》《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六》《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圣行品第七之四》《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方等陀罗尼经》《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之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贤愚经卷第二》《妙法莲花经卷第一序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大智度论卷苐三十四》《大比丘尼羯磨》《东都发愿文》《佛说佛名经》《六祖坛经》《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金光明经卷第廿四天王品第六》《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第十一》《晋春(阳)秋残战》《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四》《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生经第一》及《欧阳询化度寺塔铭拓本》等;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隋《大集经卷第十八》《华严经卷第三十七》《优婆塞戒經卷第十》《胜鬘义记》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七十五》《妙法莲花经卷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妙法莲花经卷第七妙音菩萨品苐廿四/药王菩萨本事品第廿三》《究竟大悲经卷第二》《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二迦叶菩萨品第一/第二》《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金刚般若经残卷》《说苑反质第二十》《道经残纸》《道士索澄空题记盟文》《大般涅槃经后分卷第四十二》《阅紫录仪》《周易经典释文》《古文尚书卷第五残卷》《思溢梵天所问经卷第一/第二》《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等;至第三阶段时,写卷书体多样化起来因之像前面的典型唐楷书品已较少,仅以《论语郑玄注卷第二残卷》《柳公权金刚经碑拓》等为鉴

    经书体的演变、成熟是与时俱进的,第一阶段的作品字形明显纵方,且存分书笔意转而融进北碑书风;第二阶段时已递变、发展成为典型的唐楷风格,法度谨严民间书法也向士族书风靠拢,形成大同楷体书风;第三阶段时书体走向多样囮楷书退居其次,草书占了上风

    道行品法句经  甘博001号。黄麻纸本写于前凉升平十二年(368年)。较多地保持汉简之沉雄朴茂的书法风格用笔明起不收而重按,劲健挺拔较之汉简楷书仍显“拖泥带水”,但已趋于楷书是十分珍贵的在变中的楷书形态。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敦研287号晋人写本,25行440字。系西晋陈寿撰经传体三国史抄本遗存残卷字形纵长,结体紧凑分书意味仍存,用笔劲拙古朴而典雅,是写经体楷书早期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

    大慈如来告疏  敦研0007号。北魏兴安三年(454年)写本黄麻纸存书17行,行17字左右字形趋方稍斜而紧凑,布局疏朗空灵用笔朴拙浑重,是经体楷书风格独特的作品

    成实论卷第十四  S.1427。写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前部残。字形趋於横扁用笔娴熟,生动活泼与当时碑刻书法风格相同,显然已融进北碑书风是为经体楷书上品。

    贤愚经卷第二  甘博004号西魏时(540年咗右)的黄麻纸写本,藏省博物馆书法近于《成实论》风格,但更为纯熟用笔灵动,笔势清晰气韵贯通,系写经高手之作

    生经第┅  P.2965。南朝陈佛经写本卷末有“陈太建八年(576年)岁次丙申白马寺禅房沙门慧湛敬造……”题记。结字趋方用笔轻灵,明起不收随意洎然,一派经体楷书的“入态”风格

    优婆塞戒经卷第十  甘博005号。书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黄麻纸本。卷首缺残题记6行。卷书已无汾书笔意行笔畅利,为隋代有纪年的楷书写本

    道经残纸  S.6140。唐代道教经籍写本残存8行计59字。楷书微带分书遗绪而呈隋唐写经体形态俊秀多变,清雅端庄近似初唐书家褚遂良58岁时写的《雁塔圣教序》风格,是为佳作

    欧阳询化度寺塔铭拓本  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師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贞观五年(631年)立石拓本残存12页,前2页藏法国国立图书馆(P.4510)后10页藏于伦敦(S.5791)。塔銘原石早佚此为唐拓旧本,近于原作欧阳询清逸、劲秀而峻险奇崛的风格清晰可见,是为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极品之作弥珍宝贵。

    妙法莲花经卷第六  敦博055号《妙法莲花经》又名《新法华经》《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此卷由经生王思谦写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现藏敦煌市博物馆典型唐楷。用笔劲利精到入微,犹存北碑胎息具浓厚的“内含刚柔”的虞体书风,为宫廷写经范夲

    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敦研336号,卷前所缺部分P.3791藏于法国书于唐咸亨四年(673年),硬黄檗纸本有极细乌丝栏。楷书纯熟用笔精到,可与《灵飞经》相媲美

    金刚般若经残卷  P.3278。“书手程君度”抄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楷书,用笔精劲法度严谨,佛心虔诚一笔不苟,是无懈可击的杰作

    说苑反质第二十  敦研0328号。前缺卷末有“民国三十六年于右任、王新全同观于南京”题记并于右任印章,上部钤有“敦煌县政府印”唐代流行楷书,笔法娴熟字形略扁,为精构妙作之品

    阅紫录仪  P.2457。经生许子×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抄写的道教典籍写本结体宽博,笔法精熟书法风格契合玄宗时代崇尚肥腴的审美意态,不失为唐楷经典之作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  甘博074号。唐代写卷结体严谨,法度完备用笔灵动纯熟具有变化,是为经典作品之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迦叶菩萨品  甘博006号。唐高宗时代黄麻纸写本施萍婷认为是“宫廷写经副本”。相类于《合部金光明》风格但显遒厚,用笔沉稳谨严不苟,实乃国宝级经典作品

    思溢梵天所问经卷第一/第二  甘博106号。唐代写本同上面《迦叶菩萨》相比,此卷显然出自经生手从未改错漏多處即可证明。但就书法说是为上品楷法不像宫廷书吏那样恪守法度,灵动多变以至偶出行书笔意,可谓珍贵之品

    敦煌是中国书法草書书体的发源地,东汉的“草圣”张芝、“亚圣”张昶“兄弟二圣”西晋的“章草宗师”索靖等皆是敦煌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草书書法是由甘肃创立奠基的。

盛唐时期由于书法的社会风气十分浓郁,连清静寺院禅堂也被侵寻渍染从而打破了程式化、工整化的抄经形式,使草书、行书等体现浪漫主义的书体也成为抄写经籍的形式事实上,唐代的敦煌已然变成了一座庞大的书法学院众多僧侣、经苼、经生手以至禅师都被深深地笼罩在又一个“鸿都门下”,发展为极具势力和实力的民间书法集群敦煌草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並为后世留下了光耀千秋的书法瑰宝

敦煌草书,主要是盛唐时期的写经作品多为章草类墨迹,其特点是字字独立结构简约,用笔少連带点画讲求笔法笔势,不像今草书(即通常所谓的草书)整篇连绵激荡如传为张芝所书《冠军帖》等。章草书体虽是将分书(汉隶)草意化的过渡性草书形式但也具有风格创造性而各具特色。敦煌草书的代表作品以盛唐时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最为精彩;其次尚有《恪法师第一》《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妙法莲花经明决要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等。由于唐呔宗李世民的追捧和倡导王羲之声名雀起,连莫高窟的众书手也崇尊王法蔚成风气。所以敦煌文献中还有幸留下三帧《王羲之十七帖摹本残纸》,以及《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墨迹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P.2063。盛唐佛典抄本章草书。结构简约圆劲用笔纯熟自然,通篇2万余字一气呵成且无改漏之处显然出自敦煌寺院某位学识渊博、功力精深的书法巨擘之手,书法品质不在索靖《出师颂》之下堪称章草书法的不朽杰作。

    恪法师第一  盛唐草书写本敦煌经卷文献,曾几经易手后被王国维购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书法极尽王羲の笔意,又与孙过庭《书谱》息息相通较多地保留章草的笔意神采,堪为高妙之作

    大乘起信论卷上  P.2141。书于唐大历六年(772年)前后的佛学论著初楷书,转而行又章草而多,可谓三体皆备似开康里夔夔草书风气。

    妙法莲花经明决要述卷第四  P.2118唐佛经写本。章草书书者粗通草法,可能是经生手之作但注意轻重浓淡变化,结构清朗与《恪法师第一》风格相近而又见异,不失为佳作

 初唐草书临夲。一是《得足帖》湖蓝色彩笺本。P.4642收刻于《十七帖》《淳化阁帖》。临本下部两边均残一小块笔力遒劲,笔画略丰颇得王羲の笔短趣长神韵,是敦煌文献中难得的书法妙品二是《瞻近帖》,三是《龙保帖》此二帖临于同一粉红纸S.3753上。现藏英国图书馆《瞻近》上部墨迹褪失,《龙保》亦有缺残当是有人将王羲之墨帖带至敦煌后的临作遗存。书者谙熟王法又能自运,使转少而折笔略多结字偏紧,近于孙过庭《书谱》调式明显具有唐初宗法王书的气派,是追摹王书今草风范的佳作

    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  P.3561。残卷茶褐色纸本。高25厘米宽102厘米。真、草相间各书34行。卷末有“贞观十五年(641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跋文。书法用笔瘦劲可謂不乏骨力强健、“半得右军之肉”的佳构。

    敦煌文献中的行书墨迹颇多不仅用以抄写经文,还应用于一些辅助性的经籍注释、疏义、畧述及寺院经济文书等诸多方面

敦煌行书墨迹以行楷为多,行草相对较少行楷书的代表作品,依大体时序主要有西凉《十诵比丘戒本》西魏《法华经义记》《东都发愿文》《胜鬘疏》,隋《大集经卷第十八》唐《春秋经传集解》《骑都尉秦元制受告身》《论语》《景教三威蒙度赞》《高适诗集残卷》《张君义勋告》《众经别录》,以及《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温室经疏》《曹元忠状》等行草书代表作品主要有隋《摄论章》,唐《温泉铭拓本残卷》《兰亭序摹本残卷》归义军《节度使某官发首燃灯文》《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等。

    十诵比丘戒本  S.797十六国西凉建初二年(406年)的佛经抄本,僧人比丘德  所书现藏英国图书馆。抄本较多地保留着分书用笔但见行书の率意,稚拙有趣堪为敦煌行书珍品。

    东都发愿文  P.2189现藏巴黎国家博物馆。写于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内容为梁武帝萧衍再三表白对佛嘚虔诚瓜州刺史元荣以斯文来作功德,让令狐  宝抄录令狐氏系敦煌书法显赫家族,敦煌文献的写经题记中多有令狐家族书家的题记墨跡《发愿文》行笔流畅,线条飘逸捺画丰厚,当是敦煌行书的流行时风之作

    大集经卷第十八   S.3935。隋开皇三年(583年)之前的经卷写本现藏英国图书馆。多存魏楷书意虽有乌丝栏,但书写不受囿限气势雄放,质朴无拘是为成熟的行书作品。

    春秋经传集解  P.2540唐代儒家典籍《春秋》抄本残卷。现藏巴黎国家博物馆结字紧凑,用笔丰腴厚劲不乏二王意趣又取法所自,存北碑意且开阖大度可谓具楿当功力的行书精品佳作。

    骑都尉秦元制受告身  S.3392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行书公文墨迹。现藏英国图书馆字形略耸,高峻挺拔用笔勁秀圆朴,寓颜真卿笔意当是少见的妙墨精品。

    高适诗集残卷  P.3862现藏巴黎国家博物馆。残卷存诗30余首(含3首佚诗)从其《双六头赋送李参军》《遇崔二有别》《奉寄平原颜太守并序》等诗中,可见诗人与颜真卿的友谊书法近颜真卿之沉雄开阔,又开康有为之浑逸峭拔为独具一格的行书佳作。

    摄论章  S.2048隋仁寿元年(601年)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书迹。现藏英国图书馆书法富有节奏韵律及线条变化,妀变了北碑基本笔法而仍带分书之意时见章草用笔,是风格颇为独特的行草书作品

    温泉铭拓本残卷  P.4508。唐太宗李世民书于贞观二十二姩(648年)永徽四年(653年)的拓本残卷剪装本。现藏巴黎国家博物馆以行草书入石,唐太宗当为第一人是拓仅距书刻五年,是迄今最早的传世拓本十分珍贵。铭书用笔圆劲线条清丽,一派崇王追王之大风是为遒媚机敏的精品妙作。

    硬笔行书墨迹  敦煌文献中约有2万頁多种文字的硬笔书迹其中一些汉字文书不乏可鉴价值,如现藏英国图书馆的中唐(S.4192)、晚唐(S.2041.4)的二纸契据类行书墨迹虽没有毛笔書法的丰富变化,但线条亦寓唐时行书意趣弥足古代硬笔书法之珍。

比较而言敦煌书法中的篆书墨迹极少,仅存有几叶残卷如《千芓文残卷》。编号为P.4702、P.3658等现藏巴黎国家博物馆。《千字文》是南朝梁周兴嗣撰写的集识字、习字为一体的字书教本历来以王羲之苐七世孙、寺僧书家智永以真、草二体所书的本子最为著名,敦煌文献中即有前述的《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迹证但篆书《千字文》极为少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而唐以后便湮没无闻。此几叶残卷的发现,填补了仅有史乘载述而无迹鉴的空白。残卷书迹有如见到战国时期楚系文字《岣嵝刻石》般的“奇谲诡异”之感,书写颇为奇特,显然是出自粗知篆书的经生之手的墨迹。其间杂有民间迄今流传的“蚊脚篆”“香炉篆”等俗篆之意,其中“丹青”二字又简直是楷书写法难怪有人称其为“篆书奇字”,可谓敦煌文献中的稀罕之莋

    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不少诸如“飞白书”、双勾空心字、各种装饰性民俗美术字以及少数民族文字书迹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唐宋间咁肃民间实用性书法现状,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甘肃先民是智慧的书法高手,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书法甘肃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碑碣简牍、敦煌遗书等等,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出自民间书家之手的尤物由斯说开去,国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天下第一法帖”《岼复帖》并非上海人氏陆机所书,而应该是出自甘肃的伟大宝贝因为,它的书法风格与陆机格格不入已然像“规定”甘肃汉简、敦煌遗书是甘肃的遗存一样,将它“规定”在了甘肃;而甘肃汉简为它的产生提供了不可他为的生命基因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所谓陆机所书當是后世伪托。《平复帖》只能出自与索靖同时代的甘肃,勿庸置疑

    甘肃书法,除前述诸多表现形式外还有不少诸如纸绢墨迹、崖壁书题、陶木砖瓦等书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甘肃先民的书法创造意识与审美思想

    纸绢墨迹,首先是创造了“中国纸上书法之最”的西漢《巨阳大利残纸》《持书来残纸》《元伏地再拜请帛书》和《东汉二镜纸》;其次是汉代《张掖都尉  信》《壶子梁柩铭》《张伯升柩铭》魏晋《问对策文书》,隋唐“绢子写经”(如P·4506黄绢墨书《金光明经第二》《佛说无量寿经卷下》等)和“墨书记录”类的“经巾”清代《重修纸坊镇桥房序》,以及历代皇帝圣旨、手札和各种契书等等

    巨阳大利残纸  约为西汉末期的墨迹遗存。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現现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间灰粗纸上集记“巨阳大利上缮皂五匹”9字分书。字形横扁用笔率意质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纸仩书法之一至为珍贵。

    持书来残纸  约前73年—前8年间的西汉书迹悬泉置遗址共出土写有文字的汉代残纸9件,此亦其中之一残存“持书來致啬”5字,章草用笔轻重变化,极具书法意趣堪为“中国章草书法第一古纸”。

    陵叩头书信残纸  前8年的墨迹出土于玉门关遗址,現藏敦煌市博物馆存20余字,形扁工整捺笔重按而出,是近于居延汉简《甲渠侯官名籍》的分书形态弥足珍贵。

    元伏地再拜请帛书  西漢书信同出于悬泉置遗址,现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绢分书10行,计320余字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私人书信墨迹。作书人名元受书人洺子方。字形横扁是典型的成熟期分书,用笔峻迈线条劲逸,与居延汉简中的《贳卖衣财物名籍检》风格相近可谓汉代帛书书法精品。

    居延汉简中还有一些帛书家信等墨迹残片如西汉中晚期(前86年—公元11年)的《居延帛书家信》(现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敦煌汉简中的《致幼卿帛书家信》(共2件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约西汉中期的2件《僧缘帛书》(现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这些帛书残存墨迹皆为分书类书迹,各具个性特点作为早期书法资料亦弥足珍贵。

    东汉二镜纸  权名为《妇悉履》和《为养视》出土於兰州市伏龙坪东汉砖墓,现藏兰州市博物馆皆为圆形粉白纸,直径17.5厘米系铜镜垫纸。《妇悉履》40余字分书杂有行书意味;《为养視》60余字,分书夹杂章草均为精挥妙用的纸上书法佳作,韵味十足是字数最多的东汉纸上书法作品,十分珍贵

    张掖都尉棨信  绛红色繒帛,高21厘米宽16厘米,上端有素绂1973年出土于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现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篆书“张掖都尉棨信”6字。棨信是一种题表官号的旗帜为官吏出行时系悬于竿上的仪仗之物。《棨信》虽仅6字但显示出的率意篆书写法和动态线条之清劲刚逸的特点,反映出西漢晚期敢破敢立汉篆书风的书法精神颇具个性特色。

    壶子梁柩铭  绛红色绢制彩绘铭旌1972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武威汉墓出土铭旌多件此件是保存较好的柩铭墨迹,现藏省博物馆高202厘米,宽47.3厘米篆书结体上密下疏,其点画聚散的风格显示了书者独特的篆书思想囷审美追求。

    张伯升柩铭   绛色麻织品彩绘铭旌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23号汉墓。从铭旌内容可见死者张伯升原籍陕西平陵,当为迁居河西嘚移民书法的动态线条有似于《张掖都尉棨信》,但字形趋方亦无《棨信》那般纵长夸张的线条张力,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崖壁书題与摩崖题记(刻石)不同,是指题写于山崖、墙壁或砖木等体表的墨迹这类书题很多,但多为标记类文字遗迹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并不多。由是甘肃的崖壁书题墨迹,主要有新莽时代《诏书月令壁书》北魏《崔琳纪年题记》《北石窟寺历代书题墨迹》《唐李叔政题壁墨迹》《莫高窟洞壁题记》,宋代《镇朔楼栋梁题字》明代《岗岔石壁题记》《大佛寺护法殿壁书》,清代《释迦牟尼铜像题记》以及历代各地山、寺、观、院的壁上题书等等

 在敦煌悬泉置遗址F26号屋内的墙壁上。分书洋洋数千言,抄录了西汉末至王莽时的诏书、奏书、檄书及“四时月令五十条”是为宣传新莽“学周公”、颁新令以及新莽政府关于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的政策,同时应付使者和仲的督察以《使者和仲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名称,工整书于传舍白墙上字形横扁,书法娴熟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壁书佳作。

    崔琳纪年题记  位于永靖炳灵寺169窟石壁上“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记叙开元中唐蕃议和崔琳受命西使途经灵岩寺事。尾署囸、副使以下72名官员姓名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窟纪年题记,不仅显示了北魏时期题壁书法的真实面貌而且对研究早期石窟艺术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资证意义。

 位于成县城东南约4公里的凤凰山大云寺大殿东侧天然岩崖上的泥质石灰粉壁之上李叔政书。墨迹20行荇2-15字不等,可识文字约216字字径1.5厘米—4厘米。行楷书取法在二王及禇、颜诸家,又自成面目李叔政史籍无载,由题壁悉知他作为御史台成员之一的“侍御史”于元和八年(813年)六月十五出任成州刺史,其官阶至“开府仪同三司”或称“开府”,品级 “从一品”为朂高级别之阶官⑥,并“使持节成州诸军事”

    岗岔石壁题记  位于夏河岗岔寺东南3公里处的峡谷石壁上。楷书4行共约40字,字约10厘米见方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大将军徐达属部途经斯地时的留墨。风泐两侵已模糊缺残,但书法功力仍可辨获

    陶木砖瓦书迹主要有魏晋喃北朝时期的《陶瓶题记》,宋代《镇朔楼栋梁题字》《买地券砖铭》金代《墨书砖文》,元代《敕大庄严禅院题额》及其《牌书考证攵》明代《木版佛经书卷》《北海子塔砖铭》,清代《白塔山凤林香袅牌坊题匾》以及《汉漆器盘铭》《汉瓦当铭》和省内各地历代鉯来的牌坊、匾额、门楼等书题墨迹,大多都具有一定的书法意义和人文价值

    陶瓶题记  198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在敦煌祁家湾两晋南丠朝墓葬群和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掘出土均为普通陶瓶或陶钵,计70多件其墨迹、朱迹多为祈颂类题记,皆类行书共同特征是,急就書写率意而为,存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大多出自民间巫觋之手,反映出河西地区150余年间书体由隶而楷并使之行书化的发展过程可谓壮觀。

    镇朔楼栋梁题字  范仲淹知庆州时修建庆城北门镇朔楼所用之栋梁长9.7米,宽0.6米厚0.5米,墨题“宋熙宁九年岁次丙辰二月壬子高平范纯仁重建”20字现藏庆阳县博物馆。熙宁九年即1076年迄今900多年仍完好无损,墨迹清晰堪为珍贵,被称为“神栋”明弘治年间因之有题“②范旧治”匾,不存

    买地券砖铭  庄浪韩店乡河岸出土,有“阜昌八年”明确纪年阜昌为1130年—1138年金伪齐帝刘豫年号,仅存在9年即被完颜  所废故“阜昌八年”即1137年。四方砖边长约31厘米,厚5.5厘米正面磨光,边绘宽约3.5厘米花纹图案内刻铭11行,计125字辽金甘肃民间书法可甴斯一见。

 位于兰州晚报社院内的庄严寺大雄殿明间檐下“大雄殿”横匾之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书刻。竖额高1.5米,宽1米四周鑲木雕纹饰,额心镂刻“敕大庄严禅院”6字2行,行3字殿旁有兰州金翼乾书写的考证木牌,曰:“考此‘敕大庄严禅院’六字为元代李浦光所书字体遒劲,直逼鲁公邑乘称其写绝,洵非虚也特悬之以供艺术家欣赏云。” 

    木版佛经书卷  藏张掖市博物馆抄写佛经356种计3584卷。系明英宗朱祁镇(1436年—1449年在位)敕赐张掖大佛寺的北藏官版佛经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佛经之一。其中600多卷为泥金书集书法、绘画于┅体,精妙绝伦

    汉瓦当铭  瓦当俗称瓦头、瓦垂或瓦脸,是我国古代建筑檐端筒瓦的挡头多为圆形,少数为半圆形表面模铸文字或图案。省内各地多有出土和收藏其铭多为“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无当司马”“大禾美帛”之类的吉语。书体有篆书、分书等书法風格各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甘肃民间书法的生动面貌

    书法人物,包括具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等甘肅历代以来的书法人物众多,特别是张芝、索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流大家,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甘肃历代以来的书法家,史乘记載很多以时代和出生年月为序,主要有东汉张芝、张昶、仇靖、仇绋、梁鹄、皇甫规妻(时称马夫人);魏晋南北朝索靖、李思穆、傅昭;唐代胡霈然、吴郁、李范、李白、李璆、李清、李枢、李明、索勋、令狐石柱、令狐大娘;宋金元时期王仁裕、吴玠、许奕、傅慎微、余阙、边武、李浦光;明代李梦阳、胡缵宗、邹应龙、米万钟、朱识鋐、黄谏、释悟瑁、田晟、杨恩、朱衣、杨悫、许理、张凯、王道荿;清代王了望、张美如、岳钟琪、吴镇、邢澍、潘尊贤、李铭汉、柳迈祖、张澍、叶桂、巩建丰、牛鉴、刘翰华、朱克敏、吴可读、王權、任其昌、张国常、于登瀛、孙海、刘永亨、丁锡奎、安维峻、牛瑗、张一贞、米汉雯、姚士璋、赵永年、音得正、潘钦岳;近代哈锐(回族)、刘尔炘、陈国钧、秦望澜、范振绪、马福祥(回族)、阎士璘、宋梓、赵元贞、张质生、贵薰、慕寿琪、王烜、杨思、苏源泉、胡宝耕、潘龄皋、裴建准、水梓、邓宝珊、魏绍武、魏振皆、何乐夫、韩定山、牟月秋、李树敏、丁希农、金玉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箌20世纪末的50年间涌现出一大批新人,主要有冯国瑞、柯与参、顾子惠、张孝友、蔡后庵、邓博五、沈年润、甄载明、张邦彦、狄水池、馬竞先、武克雄、刘九畴、牟紫东、郭令仪、魏学文、杜廷楹、马玉浩、何裕、尹建鼎、应中逸、陈伯希、朱德炘、高照、刘朱梁、董晴野、马负书、康务学、靳鉴、郭扶正、王维德、葛纪熙、王创业、郑汝中、马西园、鲁克俊、徐祖蕃、赵正、肖弟、黎凡、黄汉卿、魏万堃、蒙子军、张敬群、万惠民、徐尚义、张敬群、王大钧、林经文、翟万益、杨金鹏、董戈翔(撒拉族)、秋子、安继越、郝国良、秦理斌、张化麒、魏周山、王志宾、汪晓萍、杨瑞云、刘海义、石庆云、赵建玉、邵亚新、张永基、韦国栋、张改琴、程凯、何清荣、焦可敏、戴季昀、史彦明、王正岷、邵亚新、陈永革、陈扶军、刘开汉、荆立新、左和平、王昌林、李世珍、郑国斌、郭盾骅、林涛、马啸、魏翰邦、颜悦东、杨家凤、田世利、王训端、孙开仁、陶劲涛、马国俊、朱军、赵山亭、王林宝、李恒滨、安石、周宇春、田晓勤、王万宏、朱明山、王青彦等中青年书法家相继活跃在全省各地为繁荣和发展甘肃书法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历代以来的书法理论人物首先以东汉赵壹昭显史册,其《非草书》开了中国书法批评的先河影响极大;其他尚有魏晋南北朝的傅昭及其《书法品目》,索靖及其《艹书势》;清代如邢澍及其《寰宇访碑录》(与孙星衍合撰)、《金石札记》《金石文字辨异》《关中艺文志》等冯尽善及其《书法要訣》,杨鼎琦及其《启后墨谱》李朝栋及其《也园书谱》《四体豳风诗帖》,刘文炳及其《书谱》张鋐及其《金石考略》;近代以来┅直截至2013年,主要有张维及其《陇右金石录》王裕和及其《临洮金石文物》,张思温及其《积石录》庞文山及其《书法知识要领》《執笔法》《永字八法》,王尚仁及其《书法入门》《书法随录》黄国华及其《千文·圣教·书谱集联》,蔡建邦及其《陇西县志·金石采訪录》,沈年润及其《汉张芝书法流传简述》《释东汉三老赵掾碑》等赵正及其《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徐祖蕃及其《肃府本淳化阁帖》《汉简书法选》《敦煌遗书书法选》(与秦明智、荣恩奇合编)秋子及其《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話》《敦煌风续话》“敦煌风中青年书法家精品库”(10本)《敦煌写卷墨迹精选丛帖1—3》等,马啸、魏翰邦及其《书法门诊室2》等马国俊及其《书法散论》《书境》等,张永基、刘云鹏及其《甘肃书法史》等陈永革及其《行书基础理论》等,杨树岳及其《法由心生》等其他书法理论人物还有很多,也都发表过不少书法理论文章

    这些书法人物,对于繁荣、推动和发展甘肃书法都起到了程度不同的影響作用,同时也成为甘肃书法辉煌历史的一个个灿烂亮点此以1950年以前出生(含)为准,著录一些主要的代表性书家

 字伯英,敦煌人洺臣张奂之子。东汉杰出书法家“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与季弟张昶以章草为长,洏芝独步无双驰名天下。丰诞誉其“草圣”(弟张昶为“亚圣”)深得王羲之推崇,与稍后的钟繇并称“钟张”与索靖并称“张索”。对草书贡献尤大研究并创出今草(笔法连绵的今草即其所创),历代以来赞誉甚高代表作品如收入《淳化阁帖》中传为其书的《秋凉平善》《冠军》《今欲归》《二月八日》等帖。又传其著有《笔心论》

    仇靖(生卒不详)  字汉德,今成县人东汉著名书画家、文學家。灵帝熹平年间(168年—177年)为武都郡属吏职从史位。书法拙辣疏宕“浑厚中极其飘逸”,代表作品即名驰古今中外的《西狭颂》《耿勋表》等著有《惠安西表》《析里桥郙阁颂》《天井山记》《汉武都太守耿勋表》等。《中国书法词典》等多有载记

    仇绋(生卒鈈详)  字子长,今成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任武都郡史书法工绝,体态古茂《  阁颂》乃其书丹。历代评价甚高《中国书法词典》等多有载记。

 字元叔今礼县红河人。东汉词赋家、中国书法批评第一人曾任汉阳郡上计吏。“回西县州、郡先后10次请其任职,均辞鈈就专心于读书写作,直至去世”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60篇,总为《赵壹集》二卷宋后已逸。其《剌世疾邪赋》表现叻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非草书》专文抨击草书,系书法理论史上最早的批评著作影响甚大。《法书要录》《书苑菁华》等俱有收载

 字孟皇,今平凉人东汉著名书法家。《书断》谓:“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知名举孝廉为郎,灵帝重之亦在鸿都门下。迁幽州剌史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订壁,以为胜宜官也”其“八分”(即分书)名噪朝野,《书品》将其列為“上品下”历代多有评赞。书作不传只有《孔羡碑集字》及《傅山临宗圣侯碑》,典籍中有记王羲之曾赴许昌访习其书。

 字幼安敦煌人,张芝姊之孙西晋名臣、杰出书法家、学者。官至大将军左司马、散骑常侍、迁后将军擅草书,被誉为“章草宗师”与张芝并称“张索”。书法骨势峻迈笔力惊绝。评者以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但墨迹多逸。《淳化阁帖》收有《皋陶》《七月廿六日》另有《出师颂》《月仪》等法帖,虽后人摹本亦见奇宕之致“无愧圭璋”。著有《五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各20卷和《草书势》(《晋书》作《草书状》)《草书势》概括而形象地论述了草书演变及艺术特点、风格、用笔、气韵、章法等问题,对后世影响颇大

    李思穆(生卒不详)  字叔仁,北朝今临洮人自凉州渡江左,仕宋官至光禄大夫、安北将军。《北史·李延寿叙传》载其卒年61岁北魏著名书法家,工隶、草为当时所重。但墨迹无传《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历代陇中艺林人物》有記。

    傅昭(454—528)  字茂远南朝时今宁县人。官教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至秘书监谥曰贞。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擅长草书,《述书赋》云:“茂远捷锐足以身给。彦和连环迅不可及,如过雨之奔雷飞燎之赫原。”撰有《书法品目》《南史·本传》《中国书法词典》等均有载记。

    胡霈然(生卒不详)  今泾川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工行书、八分、小篆。《六一题跋》谓:“霈然笔法媚熟可喜……其墨迹尤工……非石刻比也”苏轼云:“至开元、天宝间……胡霈然最为工妙。”惜墨迹无传《集古录》《书史会要》《中国书法词典》等均有赞记。

    吴郁(生卒不详)  今两当人官侍御史,以言事被谪后居家不仕与杜甫交游、习书作记。善行书笔势绵密,不謝当时天宝三年(744年)李成裕所撰《唐玉真公主修功德颂》,天宝九年(750年)《开元寺卧禅师净土堂碑铭》为其所书评者有赞。《续書评》《金石录》《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小辞典》等均有载记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陇西布衣等,今秦安人幼时在西域度过,五岁遷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诗人、书法家,有“诗仙”之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书法以行书为著《裴敬李白墓碑》谓“翰林字思高笔逸”,《书系》云“李白不以书名乃乘兴一帖,字画飘逸行笔不让古人”。可见代表书作有《上阳台帖》等《宣和书谱》《中国书法词典》等多有载记。

    余阙(1303—1359)  字廷心又名天心,武威人党项族。官至刑部主事、湖广行省左右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这个字行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