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仙镇华能国际历任董事长镇长有没有姓湛的

政区建制 当前位置:&
梅仙镇行政划分
来自:县政府办公室 编辑: 点击:144 时间: 11:18
梅仙村概况
  梅仙村地处梅仙镇区所在地,东与坪寨、梅营,南与半山,西与南洋、经通,北与源湖接壤,距县城14公里,京福高速互通口8公里,尤溪河绕村而过,离西滨刘坂码头仅13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村辖3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75户2888人,其中男的1524人,女的1364人,现有劳动力738人,实现转移598人。土地总面积1337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58亩,森林面积5244亩,森林覆盖率达70%。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637万元,人均纯收入5575元,村财收入49.2万元  梅仙村物华天宝,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灰石、铅锌矿、铁矿、锰矿、瓷土等,村内有水泥厂、石米石粉厂、腻子粉和编织袋厂等28家企业,铅锌选矿厂2个,个体运输车230辆,多数劳力从事工矿企业。东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00亩,现有6家企业落户其中,年产值达3000万元。1994年开始规划实施新村建设,现建有中心路、梅埔路、梅南路、东门路、东门住宅小区以及金阳庄园等,总建筑面积达;共投入610多万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修建了梅仙中心小学综合楼,整修村部办公楼,安装路灯,修建东门电灌站、拦河坝,改造自来水工程。目前,98%的农户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96%的农户安装有线电视,76%的农户拥有程控电话,35%农户连接了宽带网络,91户农户拥有私家小轿车,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几年来,梅仙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小康村”、“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梅仙旧称福建省延平府尤溪县九都坂(今尤溪县梅仙镇梅仙村),村民以肖姓、黄姓居多,还有陈、胡、傅、周等姓氏。梅仙村是周边各村商业贸易中心,来自各地的商品在这里贸易流通,形成了繁华昌盛的墟市。特色小吃---梅仙光饼久负盛名,深受县内外居民和游客青睐;“迎龙灯”更是梅仙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的十五、十六,家家户户按姓氏扎龙灯,特别是肖氏,人口众多,分别按壹房、贰房、叁房、肆房来扎龙、舞龙、迎龙;在“迎龙灯”中伴之花灯、花鼓、烟花、爆竹,全村老少沿街迎灯作乐,规模盛大,热闹非凡,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众多百姓前来观看助兴。梅仙村肖家祠堂,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风格独特;座落在村西的古刹---天保岩,依山而立,雄伟壮观,游客不绝;沿河耸立着的十几株千年古榕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2009年初建成的“世春公园”,座落于梅仙下坂尾,由村民自发筹资兴建,占地一万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集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群众娱乐、休闲为一体,园内设有停车场、蓝球场、游泳池、休闲活动中心、室外健身区、音乐喷泉广场、雕塑、亭台楼阁、假山石径、纪念碑等景观,与沿河的绿竹带交相辉映,给古老的九都坂增添了勃勃生机。
梅营村概况
  梅营村位于尤溪河下游,距县城14公里,与镇政府隔水相望,福银高速公路尤溪连接线贯穿全境。全村辖有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716户2817人。其中男1479人,女1338人,劳动力人数1248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80名。土地总面积23377亩,其中森林面积15274亩,耕地面积1995亩。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7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6元,村财收入350万元。先后获得 “省明星村”、“省园林式村庄”和“市级文明村”、“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梅营村历史悠久,境内古迹众多。旧属南平市管辖,旧称“九都”,现属三明市管辖,自卓氏开创梅林居地以来,有二十六个不同姓氏家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历经沧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余祖训在前康熙年间任过太子傅,教读康熙诸子,因打雍正而被贬回乡。后雍正帝登基,欲请其回朝为官,下旨宣召。余忆当初打雍正之事,惧怕不敢前往,吞金而死,死后雍正赐封为国师。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乙八”部队,北上路过我村,在科坑堂等处写下许多宣传标语,这一革命文物至今保存完好,被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营村附近有活泉堂一座,占地25亩,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其规模较大,雄伟壮观,因文革被毁,现已重建好,供奉马氏真仙。这里鸟语花香,树木林立,成了当地村民夏天避暑纳凉和晨练的好去处。  近年来,梅营村积极发挥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党员群众兴办创办工业企业,有力地带动了运输、零售、房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2年全村实现企业产值2928万元。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先后投资1600多万元用于公共事业建设,村道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绿化目标,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老年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2012年,投资960万元,修建了防洪大堤,既可以有效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又为梅营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业,全村现有60多户种植绿竹、蔬菜、西瓜、蛋鸭等专业大户,各类运输车辆70辆。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不断完善,组建了妇女扇舞队、民间乐队,极大活跃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村老年协会的帮促作用,组织村老年人以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各片区各小组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教育和约束村民的行为,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坪寨村概况
  坪寨村位于梅仙镇东部,与镇政府隔河相望,距镇区所在地2公里,南邻梅营村,北接源湖村。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71户,总人口2685人,其中男1397人,女1338人,劳动力1157人。土地总面积13767亩,其中耕地1567亩,林地面积5544亩。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28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38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2万元,人均纯收入5426元。村民主要收入以务工和从事农副业为主。  坪寨村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福银高速路尤溪至大排互通口连接线从村中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村内土地广阔,坡度较小,非常适宜进行工业园区建设。  坪寨村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富含铅锌矿、白云石等矿藏,拥有浩泽冶炼、三鑫矿业等十几家矿业公司,形成了下洋工业小区,总面积达360亩,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家。土壤肥沃,盛产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花生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坪寨村是历史有名的干旱村,严重缺水,可利用的耕地还不到一半,特别是近两年,林地大部分被矿山侵占,水源遭破坏,农田无水耕种,部分自然村连饮用水都存在困难。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矿山随意开采,镇村无法统一管理、收费,资源外流,村集体受益小,村民得不到实惠。  坪寨村是一个大村,人口多、底子薄,但在外工作的国家机关人员较少,全村2600多人口尚无一个副科级以上干部。村内公益事业逐渐完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亮化,投资新建了坪寨小学、饮用水工程,群众的生活条件日渐改善。  位于上洋自然村的古建筑“大福圳”民居,属于清代江南特色民宅,该宅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完工,历时16年。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结构合理精致,建筑具备防火、防盗、防匪、防溅等独特风格。另外,建筑面上还保存有红军北上先遣队路经时留下的宣传标语和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标语等。由于其建筑年代久远,建筑面积庞大,建筑风格突出,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谢坑村概况
  谢坑村位于尤溪河下游东岸,雍口水电站库区村,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7人,其中男642人,女585人,劳动力人数546人。土地总面积2.17万亩,其中森林1.47万亩,耕地1105亩。现共有42名党员。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27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022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3万元,人均纯收入5460元。  谢坑区位优势明显。谢坑大桥与尤口线公路相连接,距福银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3公里,福银高速过境本村6公里,是全县第一个实现每个自然村通水泥路的行政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谢坑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林茂竹修,满目青山绿水,林竹总面积达1.47万亩,居梅仙镇24个村第二位;铅锌矿、锰矿、石灰石等矿产储量丰厚,品位高,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浩泽矿业有限公司和总投资3.6亿元的诚明金属冶炼有限公司,分别于1992年和2004年落户于此。2008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3.95亿元。  谢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谢坑人民勤劳勇敢,敢为人先,曾经闻名全国、享誉八闽大地的全县第一支妇女耕山队于1963年春诞生于此。当年带领这支曾被誉为“林海娘子军”,不畏艰险,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开荒种粮的领头人罗春俤被选为中共中央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谢坑民风淳补,村民素有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子达30多人,学成后分布省内外各行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敬业,勤奋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目前,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谢坑籍人员中,有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9人;从事经商办企业的达30多人。
科第村概况
  科第村位于梅仙镇西南部,距镇区13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7户,总人口653人,其中男337人,女316人,劳动力206人。土地总面积14608亩,其中耕地867亩,森林面积12988亩,有林地12047亩(公益林1049亩)。村部所在地海拔450米,森林履盖率82.5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8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7万元,农林牧渔业产值928万元,人均纯收入4043元。村党支部有3个支委,党员23名,其中女性党员2名。归纳起来有五个特点:  科弟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村有土地面积14608亩,其中林地面积12988亩,人均19.9亩。落实林改后,有8003亩山场转让给国有公司、(厂)场,其中转让两个轮伐期的有近4000亩,扣除公益林1049亩、经济林1344亩、竹林1031亩外,村民可耕作的林地就不多了。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因该村海拔较高450米,矿产埋藏较深,无法开采,村民没有从中受益。  科弟村民风淳朴,村民对山地依赖性较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耕山种田的传统仍在延续。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耕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去年以来,全村落实造林面积1508亩(本村个人造林103亩),改造低产油茶林260亩,改造茶叶175亩。今年全村种植水稻面积453亩,其它经济作物194亩,抛荒220亩。由村民郑元喜等人牵头在呈头洋复耕农田65亩,其它复耕25亩。  随着经济社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受农村撤并校的影响,村内人口大量向集镇转移。据统计,该村在镇区盖房的有34户135人,长期租住在镇区的有23户90人,占该村总人口653人的34.5%。另有相当多劳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弱残病人员。历史上这里曾是尤溪至福州的陆路要道,尤溪卢兴邦铺设的官道从这里经过。  科地村居民姓氏单一,邻里和睦相处。该村只有一个单姓即郑姓,大家都是叔伯妯娌,一些小纠纷相对比较容易化解,邻里相处和谐,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近年来村里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重大治安案件,全村保持安定稳定。据郑氏族谱记载,该村郑姓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大田桃源迁居进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传在明永乐至宣德年间曾出过一个户部尚书名叫郑鳌,一个礼部尚书名叫郑鹏。到这一代这个小小的村也出了5个处级领导,应该说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
半山村概况
  半山村位于尤溪县城北部,距梅仙镇区4公里,县城10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2人,其中男491人,女451人;劳动力547人,实现转移413人。土地总面积4216亩,耕地面积660亩,森林面积1965亩。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05元,其中工业产值681万元,农村牧渔业产值724万元,村财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3元。  半山村在汶潭公路未开通以前是尤溪城前往福州、南平等地的必经之路,汶潭公路开通以后,交通便捷优势逐渐丧失,成为交通死角。将来汶潭电站及坝面桥建成以后将成为旅游休憩的好去处,交通便捷优势将重新显现。  半山村面积很小,资源较少。“半山半山无田无山”,半山村是全镇土地面积、森林面积、耕地面积及人均面积最小的村。但水资源较为充足,可开发利用工业用地2700亩。有白岩石料场1家,储量不大。该村材财年收入不足2万元(即绿竹承包年租金3000元,按树基地年租金9000元,石岩石料场年利润上交3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的有52户,占21.7%;元的有155户,占63.5%;5000元以下的有36户,占14.8%;个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的有9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3户。全村小轿车达68辆,近三年来,新盖房子的有43户。  半山村民居住集中,民风淳朴,能人辈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近年来,相继硬化村级水泥道路、新建村部等,村的面貌不断得到改观,2009年,还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内村民和谐相处,社会基本上保持安全稳定。
汶潭村概况
  位于尤溪县东部,顺尤溪河流而下距离十公里处,背山面河的一个长方形村庄。东北部与本镇梅营村交界,西部临河设渡头,与半山村遥遥相望,东南部与城关镇的下村村及石路村相邻,尤口公路贯穿村中心而过。  汶潭村原有3个小村落,上有老柄,下有白石,现在都集居1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6户,总人口1606人,其中男847人,女759人,劳动力911人。土地总面积9627亩,其中森林面积8369亩,耕地面积1258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723万元,农林牧渔业产值1318万元,工业产值19405万元,人均纯收入5380元,村财收入36.7万元。村民以农副业结合为主要收入来源。  汶潭村是山林多、水田少的一个村庄,农田面积每人不到一亩,山地可产杉、松等木材,部分山地有储藏金属矿、白云石,可以用来加工石米、石粉,供建筑材料使用。现有个体白石粉厂7家,白云石矿洞10个。近年来,县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华港电源有限公司和华能硅业有限公司先后在本村落地,为我村工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汶潭村有着悠久历史和建筑景观,在清代康熙年间,有周姓开基汶潭始祖周之楫曾任武平县司训,退休回家后,创立一私塾课子弟,并吸收村里青少年入学。在他重视教育下,他的四个儿子有两个考中郡庠生(秀才),他的孙儿有5个考中郡庠生,在此影响下,在清代有考中邑庠生的有14人,其中有禀生1个,拨贡元1人。在清朝康熙年间有武庠生周熙光因考举名落孙山,后在家设立一武馆授徒。他的学生同一科考中武庠生16人,名冠全省,历史称为名老武师,流传到现在。世代名老中医周世仁是家传中医师,他对中医学术研究精湛,村里人病患者求医,门庭日满,后在梅营设立诊所,便利乡邻群众求医。他的医风高尚,坚持对贫困病者先诊,富裕病者后诊。有严重病患者求其出诊,他对富裕病者坐轿上云,对贫困病患者他扶杖步行去,如有特困病患者,不但为其义诊,而且将药物施济。他的医德医风高尚,名气遐迩,口碑流传至今。  汶潭村现留有清代遗下的古民居建筑房屋11座,古寨一座,系周姓开汶始祖周之楫手建筑,名叫莲花寨,总面积6亩,建于清康熙年代,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用土木石结构,基层用石砌,高有3米,墙厚2米,顶层建筑小围墙,高有10米,寨内建古民居房屋,中间通道,南北方各建一大门,寨四周可灌水,寨中间掘一水井。
通演村概况
  通演村位于尤溪东南邻,尤溪经济开发区内,距县城5公里,梅仙镇区7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3户,总人口975人,男515人,女460人,其中劳动力911人,实现转移335人。土地总面积8881亩,耕地面积693亩,森林面积5724亩。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3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94万元,农村牧渔业产值1539万元,村财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9元。通演村地理位置独特,秀丽的沈溪河贯村而过,连接村庄两岸的铁索桥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村民分居两岸,村庄由老际科至狮形顶及半山隔山脉延伸形成一个狭长平原,从南岸进入铁索桥,秀丽的沈河成S形沿村而过而不知水流何处,北岸雄鹰展飞让人有一飞冲天的感觉。从长狭直上到达顶端,1.5平方公里的平原周围狮群舞动,自然界的奇迹景观让人不可思议;走上山顶,古老的象棋盘呈现面前,相传这是神仙走棋时用的棋盘。  通演是尤溪的绿竹之村,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该村的绿竹就已开始发展。目前,沿河两岸及近山都种满了绿竹,共有绿竹面积200亩,小径竹300亩,同时,还引进一家雷竹种植专业户,建立基地面积150亩。甘蔗也是通演村的一大物产,每年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尤溪城关的甘蔗市场70%靠通演村供给。由于地处城郊,与城关镇埔头村毗邻。大部分中青年村民都进入埔头工业园区的企业务工或进城务工,老年人在家种植甘蔗、蔬菜等农作物供应城关市场,工资性收入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南洋村概况
  南洋村位于梅仙镇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镇区3公里,辖有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70户2246人,男1184,女1062,劳动力1374人(实现转移人数1188人)。土地总面积2.0447万亩,森林面积1.2749万亩,耕地面积1472亩。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68人。是尤溪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南洋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有铅锌矿、石灰石、铁矿。现有铅锌矿开采企业2家,石灰石开采企业2家,水泥厂2个、石粉石米加工企业38家,个体运输车辆130多辆,从事工矿企业劳动力人数达86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3%,形成了矿产品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及相关配套服务一条龙的产业结构。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150万元,农林牧渔业产值1255万元,村财收入15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354元。  村内基础设施日渐夯实,先后建设梅仙至南洋村3公里村级水泥公路,环村及边远的后科、石坪、彭坑底等自然村水泥路6公里,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观。2008年,争取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对坡度15%以下的基本农田进行土地整理,极大的改善了农田的交通、灌溉和农业机械化操作;并集资修建洋面防冲护岸、石坪六角坝水利工程,保护农田不再受洪水侵犯,提高了农业水利灌溉和防洪抗洪条件。建设董山饮水工程,改善村民的饮水卫生及安全;新建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开设舞厅、电视厅、棋牌室、图书馆以及健身设备,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南洋小学1800平方操场水泥硬化,配套30台电脑及多媒体教室,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全民参与开展了生活区内牛栏拆迁、村公厕改造、成立环卫队进行垃圾处理;对后丁小区违章搭建进行拆除;塞下街河沟清理;南洋小区卫生清理;辖区污染企业整治;后丁小区150米护坡砌石,180米中心路水泥硬化;自来水净化工程;村办公楼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彻底改变了南洋村的整体面貌。  村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自1994年开始实施新村建设以来,先后新建了后丁住房开发小区161单元,加上个人拆旧建新,建房面积达5万平方米,80%的村民改善了住宿条件,人均达到30㎡以上,新建房屋基本上进行的立面装修,美化了村容村貌。2009年,计划在洋中厝新建洋中小区,对小区内的住房和公园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更大的改观。
经通村概况
  经通村位于梅仙镇西北部,距镇区5公里,全村辖有6个自然村,总户数421户,总人口1639人,其中男性871人,女性768人,劳动力648人。村党支部配有支委3名,党员56名。全村土地总面积11286亩,其中森林面积7937亩,耕地面积1292亩,粮食产量871吨。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4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56万元,农林牧渔业产值1391万元,人均纯收入5363元,村财收入99.6万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特色产业主导型新农村。  经通村全村有林地面积7937亩,种植绿竹近700亩,户均在1.6亩以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绿竹。通坑自然村叶星朗一家种植绿竹达35亩,按亩产值元计算,年可收入3.5-4.2万元,全村仅此一项人均可增加收入500-600元。但从竹林经营管理看,普遍比较粗放,停留在锄草松土及少量施肥上,离高产培育仍有较大差距。  经通村目前人人都成了上班族。村里的劳力有近一半在附近的厂矿企业上班,有15%的劳力从事矿产运输,也就是说每户至少有一人有比较固定的工作。由于去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作岗位不够稳定,特别是在涉矿企业就业变数大。  经通村2007年底在全县率先成立经通养猪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猪-沼-果”生态养殖新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全村收入。目前,养殖区已规划面积400亩,入社会员16户,年出栏生猪1960头,存栏830头,饲养母猪92头,建设沼气池14口,种植血橙、苦柚等果树290亩,年创产值300万元。但基本上是家庭式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协会运作还不够规范。  经通村矿产资源很丰富,但利益分配不合理。金东、三福两个公司的主要采矿区都在经通境内,每年从该村区域内开采出来的矿石在20万吨以上,村民没有从中直接得到利益。由于采矿区位于居民区,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地下水枯竭,农田被征占,导致大量民众被迫搬出。据统计,全村已搬迁农户263户,被占用农田321.5亩,另有230多亩农田因缺水无法耕作。  经通村有古居群遗迹,古民居群由6座独立建筑的古民居组成,全都坐落在经济坑自然村,主人全部为吴姓子孙,始建年代大约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其中,经济坑16号古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在古民居群中占有主要位置;经济坑9号吴氏民居,正厅之上有一块记录盖房时间及建房主人的“置丁板”,上面确切记载该房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8)八月二十日,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三十日翻盖上梁。 日前,该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我省重要文物新发现,被《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收录。我省仅有3个古民居入选。  村内新村建设换新颜。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个有利契机,在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林下开发了一片村民居住集中区,极大地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使广大民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现开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有住房187套,入住居民187户72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44.4%。
源湖村概况
  源湖村地处沈河下游,依山傍水,304省道贯穿村内而过,距县城19公里,镇区所在地5公里,京福高速互通口3.5公里。辖源湖、坪尾、白坑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280户,人口1018人,其中男526人,女473人,劳动力480人。土地总面积12096亩,林地面积8161亩,耕地(农田)面积686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60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203万元,农林牧渔业产值825万元,村财收入2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  源湖水陆交通方便,又是十都的门户,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30%以上的村民和来自三省十六县商客从事土特产经贸活动。但80年以后,随着交通优势的消失,从事经贸活动的逐渐减少。源湖农业基础较好,如今60%农民从事种养业,特别是坪尾自然村除了种水稻外,利用山地和部分农田种植生姜、小薯等经济作物,较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但农业发展潜力不足,30%村民靠打工为业,10%靠从事经商和服务业。源湖人文资源丰富,现有来自各地住户姓氏达21个,群众的思想较为活跃、开放。  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安居乐业,但村容村貌改变不大。除了1998年安置新建一个25户居民小区外,这几年只有村部周边新建38单元29户住房,但源湖旧街、坪尾和白坑的两个自然村在部分的村民住户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村内有森林资源8161亩,除临河两岸生态公益林外,直接分到村民的自留山580亩,其余有的山地条件不好,有的交通较为方便,管护成本极高,林改时转让费较低,还有林内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落地等,村里的收益不高。同时,引发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渴等问题都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经常出现各种矛盾纠纷。  2007年村财收入11.4万元,2008年村财收入29.5万元。但由于过去发展种烟,开发性生产、建学校、村部、自然村道路养护及坪尾道路硬化等投资负债较多,今年又建设骨灰楼。所以,村财十分困难。近三年来,虽降低了村财负债,还不能完全改变村财负债情况,以至于新区和白坑自然村的道路无法硬化,不能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玉石村概况
  玉石村位于梅仙镇东北部,下辖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9人,其中男693人,女626人,劳动力人数558人,实现转移238人。土地总面积13860亩,耕地面积1426亩,森林面积9111亩。全村现有再生稻1176亩、茶叶1500亩、竹林面积300亩。共有2个党小组,39名党名。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88元,其中工业产值785万元,农村牧渔业产值1403万元,村财收入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8元。经济有所发展,但潜力不大。全村有3个竹木制品加工厂1个机砖厂家茶叶加工厂,有14户从事交通运输业,11户从事建筑业,12户经商办企业,养猪大户2户。从村财收入角度看,仅有村机砖厂和茶山承包租金收入,每年不足2万元,没有稳固的村财收入渠道。从村民收入角度看,仅靠人均一亩水稻一亩茶和外出劳务收入,增收潜力不大。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新村建设任重道远。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主干道已进行水泥硬化,安装了路灯,建成了自来水,农民休闲公园是在建设中,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新农村建设仍任重道远。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好,但改革发展需创新。村级组织及制度健全完善,并能有效运作,八个方面作用及七员作用明显。但引领农民加快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安定稳定但影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小蕉村概况
&& 小蕉村位于梅仙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海拔450米。全村7个村民小组,155户5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01人。全村共有25个党员。土地总面积8805亩,耕地559亩,属单季稻区,林地6786亩,其中毛竹林2164亩,人均3.5亩;公益林1977亩,商品林3100亩,其中1760亩由县投资公司承包经营30年。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23万元,工业产值313万元,村财收入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7元。&&& 一是靠山吃山。该村村民历来有耕山的传统,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耕山积极性更加高涨,各家各户在承包毛竹林的同时,还承包林地造林,林业成为村民收入和今后生产发展的主项目。  二是农业从种粮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山区梯田耕作难度大,交通不便,加上缺水、受野猪破坏、生产成本高等原因,已有大半农田改种西瓜等农作物,还有部分种了果树。  三是人口大量向集镇转移,村庄冷落。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村内没有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全村有60%的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有50%的农户到镇区等地购房安家,常住在家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年人,新农村建设受到影响。
焦坑村概况
  蕉坑村距梅仙镇14公里,3.5米宽水泥路面,海拔450米。全村3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216户7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16人。下辖3个党小组,4个村两委干部,已婚育妇180人,土地总面积7720亩,耕地787亩,属单季初区,林地4964亩,其中竹林2648亩,公益林1320亩。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9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82万元,工业产值209万元,村财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4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村庄偏避,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属贫困村,经过省移民局几年帮扶,有所进步,但农民增收还有较大难度。  在林区,林业优势不明显。该村农民收入主要靠竹林,但因林地不多,公益林又占部分,加上经营粗放,效益不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因自然条件等原因,种粮的农户逐年减少,其它各种经济发展也较困难。  外出劳务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60%的劳动常年在外打工,有50%的农民到镇区等外地购房、租房安家。  村庄冷落,新农村建设难度加大。由于自然条件差,多数劳力都要到外打工,加之村里没有学校,子女上学问题,有本事的农民都想跳出该村到外发展,现常住在村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年人。
双峰村概况
  双峰村位于梅仙镇北部,是在雄伟的双吉山与倒排岩两山麓所形成的长达10余公里的峡谷中。距梅仙镇区17公里,东与玉石接壤,南通城关镇,西连龙云村,西南与东头毗邻。全村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8户,总人口1062人,劳动力人数364人。土地总面积13161亩,其中林地面积9256亩,耕地面积1182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51万元,工业产值489万元,村财收入1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5元。  双峰村位于梅仙镇西部,距镇区19公里,全村公有一条水泥路,每天仅有一趟班车“早出晚归”与外界连通,生产生活资料和农产品销售流通不便,阻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双峰村人员外出多,全村现有289户1089人,其中有130户500多人到梅仙、城关西城等式地购房。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仅留老弱病残人员。  双峰村民收入单一,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及部分的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受经济危机影响,收入减少,山丘田又不适宜现代化机械耕作,劳动生产率低下,整体效益不高。  双峰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利用率不高。森林9256亩,竹木4100亩,耕地1182亩,但由于生产率低下,效益不高,农民无心从事农业生产。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务工,村里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人员,缺乏相应人员的监护,极易造成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从心理上很难调解,极易造成矛盾纠纷。
东头村概况
  东头村位于梅仙镇西部,距镇政府28公里,海拔740米,是梅仙镇高山区村之一,东与蕉坑村相邻,西同东坪村、倒排岩交接,南和西城镇东村村、上源村交接,北与双峰村毗邻。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7户,总人口761人,劳动力人数304人。土地总面积7446人,耕地面积916亩,森林面积5603亩,现有30名党员。外出城镇公路均为水泥路,有往返县城班车,交通便利。  东头村虽地处偏避,但境内拥有5000多亩毛竹林,人均7亩竹山,位居梅仙镇第二大毛竹村;每片竹林区都有林区道路通往,解决肩扛毛竹的传统劳动方式,每年毛竹亩产可达500—600元,全村毛竹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现村民在给低产毛竹林进行改造、施肥,使毛竹产量产值实现双丰收。  东头人民勤劳肯干,村民拥有良好的崇文尚学习俗,自恢复高考至今,全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子达15人,学成后分布省内外各行各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敬业,尽心尽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他们的光和热。有400多个青壮年在省内外务工,谋求发展,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干好自己的事业同时,时刻不忘家乡建设,出谋献策,使家乡面貌不断实现新变化。
东坪村概况
  东坪村位于美丽的倒排岩森林公园山脚下,海拔750米,离镇区30公里,东与双峰为界,南与西城镇东村相邻,北与云林村交界,是全镇人口最少的村。全村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89户344多,其中劳动力105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1658亩,耕地面积385亩,林地面积9900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5万元,工业产值213万元,村财收入9.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  村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竹林1300多亩,人均3.5亩;林改后我村实行联户造林,目前全村人均已拥有新植林地4亩多,还拥有青山叠翠,风景宜人的生态公益林3798亩,品种极多,有南国经豆杉、罗汉松、檀木、花梨树等,数不尽的多种种植物。  倒排岩海拔1260多米,方圆十数里,这里风景优雅,游客尽可历奇揽胜,是人们避暑圣地。雄伟的狮子峰,会使你心旷神怡;秀丽的七星朝斗,会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撼人心魄的七层溪,会让你增添无穷勇气,奇松、怪石、雾海,会让你流连忘返;香花异草、飞禽走兽会让你目不遐接;大片的原始森林,散发出那种特有的浓郁香味,会让你神清气爽;站在狮子峰上看日出,会让你如醉如痴。杜鹃花覆盖着整个山峰,把倒排岩装扮得分外妖娆。
乾美村概况
  乾美村地处梅仙镇东北部,古名十都,距尤溪县城30公里,梅仙镇政府15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12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总户数368户,总人口14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522人。土地总面积8644亩,其中耕地面积835亩,森林面积4415亩,毛竹林1900亩。是一个人多地少,多年来曾被市、县列为扶持的贫困村。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49万元,工业产值516万元,村财收入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3元。  乾美村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中再生稻6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110亩,茶叶700亩,油茶林100亩;水果面积300亩,主要有芦柑、脐橙、柚子等。乾美村是茶叶“福云六号”的产地。全村种植茶园500多亩,“苦丁茶50多亩,分布80多户。每年都有江苏、安微等老板上门定货,甚至销往世界各地,品味芬香,别具一格中。另外还有福柑、温州蜜柑、芦柑等水果,面积200多亩。每到成熟时,有浙江、福州、三明等地采购员纷纷来定购。毛竹林1000多亩,分布在全村周围,村民尽心管理,施肥、深翻,竹笋逐年增多,收入不断增加。  乾美村早年有历史名医,名叫郭元德。生于乾隆帝十二年,他从小学医,精通脉理。盛传他曾经医治好人民府太爷胡应泰,被诊断为不可救药的病患,名誉故里,万古流芳。宋朝的朱熹后裔第35代孙朱正武,于1930年携妻带子来乾美村居住,传说乾美根竹坑“三保寺”有苗田80亩,每年公粮委托县城下寺代办,年长日久,人变老了,新旧交替,情况多变,和尚也少了。县城下寺想阴谋夺去,直接来收租,当时好几个老人都去替三保寺呜不平。即向当时县老爷提出申诉,经过几次交涉,县老爷并未伸张正义。为了免去长途跋涉之苦,费尽钱财,我村情愿把80亩充入朱文公。做为油灯田。交他裔孙收租管业。由于年长久远,往返不便,所以1930年朱正武搬迁来乾美居住的。他妻子阿银嫂保存一本《朱熹家谱》,完好元损。于1983年《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曾发表过此本历史文献。全国各地众所皆知。他儿子朱培清曾任过县政协委员。  乾美村有完小一个,于2001年新建一座小学教学教学楼,现有学生人数108人,教师8人。村内现有元朝兴建的“三保寺”,此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别具一格,文革是被毁于一旦,现已由县统战部、佛教会重视和各界人士大力奉献,捐资重建。
登第村概况
  登第村位于梅仙镇正北部,距梅仙镇区18公里,高速公路互通口15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278户1112人,劳动力人数598人。土地总面积12487亩,其中林地面积8738亩,耕地面积939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27万元,工业产值345万元,村财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  登第村山青水秀,周围群山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毛竹2600亩,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毛竹林,果园1500亩,80%以上农户都有种植柑橘、脐橙。并创建绿色产品《甜乐》牌脐橙。目前,此产品已闻名省内外,畅销各地,倍受消费者亲睐。  近年来,在惠农政策感召下,村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高涨,全村共落实造林1000多亩,开发出果园500多亩。本村地处山区,生产条件差,外出打工人口较多,现在村中除20多户80多个老弱病残居住在本村外,其他的村民均向镇外迁移。  由于受洪水的影响,我村被冲毁农田140多亩,河堤1000多米。近年来,为修复水毁项目,村里严重负债,影响了村部的日常工作。
下保村概况
  下保村位于源湖溪下游,距县城30公里,福银高速互通口12公里,是下半镇的中心村。共辖有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6户,总人口1503人,其中男797人,女694人,劳动力人数486人。全村分3个党小组,57名党员,其中女性党员5名。土地总面积11928亩,其中林地面积7117亩,耕地面积1198亩。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82万元,工业产值238万元,村财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2元。先后获得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文明村”、“小康示范村”、和“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下保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种养业基地。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广超级再生稻示范种植,目标产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多次刷新世界记录;充分利用村内茶叶山广茶叶多优势,抓好茶叶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有机茶,做强做实优质无公害茶叶基地。目前,村内拥有村集体创办的茶厂2家,私营茶厂3家,63%的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另外绿竹、蔬菜、肉猪、蛋鸭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养业专业大户达到20多户;继续办好“农业155”延伸点服务,积极为村民的生产经营政策法规咨询、科学技术推广、生活排忧解难等提供有效服务,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宣传栏为村民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学法提供精神食粮,不断加强农村文化思想阵地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村庄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村主干道基本实现硬化和亮化;此外,自来水、通讯、教育、文娱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平安村”“五好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村级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良好,“八个方面作用”及“六大员作用明显;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公益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文明、健康、科学生活观逐步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整个村庄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龙云村概况
  龙云村位于梅仙镇西北部,倒排岩东部山脚下,距镇区所在地19公里。东邻下保村,西达倒排岩狮头顶,南邻双峰,北接云林村。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4户,总人口693人,男378人,女315人,劳动力人数335人。土地总面积12007亩,耕地面积746亩,森林面积10105亩,其中毛竹面积3200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2万元,工业产值53万元,村财收入6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3元。  龙云村海拔230米,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形如“碗”状,四面山势陡峭,小山点缀碗内,将村分为“上洋”和“下洋”,有如弯曲的“8”字形,小溪贯穿其中,又将“8”字纵分左、右两片。房屋构建多为木质两层式,共有石拱桥四座。全村安装有闭路电视、电话、自来水工程,完成水泥路硬化3公里。  境内水清水秀,环境优美。倒排岩风景区海拔1269米,是人们夏季避暑和旅游的好去处,有3000亩生态公益林,围绕着龙龟殿、观音庙等几处庙宇。长年云雾迷漫、四季花香,山顶上寺庙座座、风景处处,山上茶叶清香可口,闻名四邻。每年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到倒排岩观光者达上万人。与云林村交界的溪头处卧有一匹石马,其形逼真。大对坑的“三井”,更是古怪,不但山清水秀,岩石怪异,溪中有“娃娃鱼”,沿坑直上有景点20多处,有待发掘。
云林村概况
  云林村位于梅仙镇西北部,距梅仙镇区26公里,县城41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路口24公里,东与龙云村相邻,西连东坑村,南与倒排岩交界,北与丁地村相邻。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 155户599人,其中男332人,女267人,劳动力人数339人。现有党员33人,低保户9户28人,其中五保2户2人。土地总面积10791亩,耕地面积560亩,森林面积8518亩,其中毛竹6230亩,人均10亩。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96万元,工业产值65万元,村财收入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  云林村现有村落5百多年历史的吴氏祠堂、庙宇,山脉上1269.8米的倒排岩风景区,原始森林、猴头杜鹃、云雾茶庄、石将军、龙井抽木等自然景观,有龙龟祖殿、马氏真仙之灵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为尤溪县最早修建的庙宇之一,龙龟月桂于1024年所植,近千年的古树依然四季开花,清香扑鼻,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咏的尤溪十景中提到的“狮麓春云映碧眸”,即指倒排岩之美景。2003年修建的6公里长的盘山简易公路后,吸引多方游客,增加了农历六月十九的庙会和旅游避暑。
丈际村概况
  丈际村地处于尤溪南平沙县交界的边远山村,海拔760米,距梅仙镇政府所在地33公里,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4人,其中男300人,女244人,劳动力216人,实现转移194人。土地总面积13587亩,其中森林面积11828亩,毛竹林面积4900人,人均9亩,耕地面积543亩。现共有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2人,预备党员2人)。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91元,其中工业产值71万元,农村牧渔业产值820万元,村财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7元。  丈际村旧属延平府(今南平)管辖,旧称延平府十都百丈际,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尤、沙、南游击区联络中心,当时地下党主要负责人林志群等同志,在我村隐居,我村人民为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黄必河、黄永邵等同志被评为“五老”荣誉称号。此外百丈际瀑布,飞瀑群潭,源咽流泉,山川奇景,优美壮观,以及雷峰岭仙尼庵、水尾南朝帝庵等古迹。  丈际村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林茂竹修,满目青山绿水,林竹总面积达11828亩,人均林地面积21.7亩,年可生产毛竹20多万根,居梅仙镇第一位。村内产有冬笋、春笋、笋干等产品,还有其它珍稀名优土特产品种,天然茶叶、香菇、经菇、药材、野外动物品种繁多,是闽中的绿色宝库。现有毛竹加工厂4家,解决村民就业40余人;丈际水库一座,畜水容量46万方;小型电站3座。
九都居委会概况
  九都社区居民委员会座落在梅仙镇区所在地,距尤溪县城15公里,京福高速路互通口8公里。社区下辖1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364户,居民人口3399人,其中男1871人,女1528人。  九都居委会是2001年3月业经尤溪县民政局批准成立的,由下岗企业原航运公司、尤溪水泥厂、居委会、铁合金厂、采购站、粮站、供销社、镇企业站、建筑公司等九个单位属地管理组成。单姓居民占70%左右,老年人法盲、文盲情况仍然存在。  社区内贫困人员多,富人少,上百万、上千万的居民也有,但总体来说富人属少数,大部分居民靠自谋生活。下岗人员比重大,再就业问题突出  社区只有一个办公地点,无任何经济收入,干部镇聘,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由镇政府财政划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任证监会主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