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佐犬vs人间の奇迹奇迹解义怎么解

六祖慧能《金刚经解义》(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
&自从达磨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
&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
&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
&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
&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
&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
&过于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
&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镕炼。矿去金存。
&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羚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羚羊角虽坚。宾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
&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具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
&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也。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
&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曹溪六祖大师 慧能 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 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 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我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资会遇齐集之时。佛者是说法之主。在者欲明处所。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祗者太子名也。树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也。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音。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诸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之过恶。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觉。觉即是佛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与者。佛与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故言与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者是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众。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斋时欲至也。着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丰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心于一切众生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者。佛意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曰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言洗手足。不若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施坛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何名长老。德尊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是梵语。唐言解空。&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众所坐。故云即从座起。弟子请益。先行五种仪。一者从坐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问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说三义。第一希有。能舍金轮王位。第二希有。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三身圆备。以具上三义。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护念诸菩萨。付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付嘱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付嘱者。前念清净。付嘱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众生。及在会之众。当常行此。故云善付嘱也。菩萨者梵语。唐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停。犹如隙尘。摇动之心。起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是佛赞叹须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欲说法。常先戒敕。令诸听者。一心静默。吾当为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无。耨多罗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无者。无诸垢染。上者。三界无能比。正者。正见也。偏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尽得成佛。佛者。即是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诺之辞。愿乐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尽得开悟。乐者。乐闻深法。欲闻者。渴仰慈诲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导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着。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偏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着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着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祗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着诸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皈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故报尽却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名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心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皈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虚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言。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虚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本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于妄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曷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不由色身。法身若作恶。色身不生善处。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河妙用。&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故说一切诸相皆是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谓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此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彻。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者。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着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着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即是也。秪缘对病设药。随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着。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着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也。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收。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等偈。为佗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之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从体起用。妙利无穷。般若者。即智慧也。智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已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者。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死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唯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之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是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遣此疑。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第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是也。第二庄严身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庄严心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未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着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见色着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则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竞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不为大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 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 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者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别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着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心。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目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畏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尔时天帝释化作旃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有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知。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法。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施一切法。心有住着。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妄。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通流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间奇迹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