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是什么时候解体的?

俄院士:中国不能犯苏联解体的错误
核心提示:戈尔巴乔夫的做法对国家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有益没有益?他的做法是对一些知识分子——支持他的一个很小的阶层有益——得到益处,可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得到益处,而国家的稳定环境却被破坏了,民族之间的问题就出现了,最后导致加盟共和国要脱离前苏联,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所谓民主化政策的结果。你们把美国在经济方面非常有利和有效的经验,跟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的结果结合起来,你们这个做法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最初出发,合二为一。
上世纪80年代末,主义在全球遭遇挫折之后,同样脱胎于&前苏联模式&的中国和俄罗斯各自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俄罗斯直接转向了资本主义,中国则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过去,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而发展道路依然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当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前苏联成败得失的深究或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走向成熟提供一些参考。
为此,《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日于上海社科院特别专访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ТИТАРЕНКО 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下称季塔连科)教授。
季塔连科认为,前苏联解体内因在于前苏联领导阶层的腐化,而领导阶层的腐化又缘于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在对中国改革建言上,季塔连科认为,发展一个全民的共同价值体系是极有必要的,它是发展、稳定、团结的基础。
他还认为,中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但本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偏废。
诊断前苏联解体之因
前苏联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投入少了,很多对民众的福利保护减少了。所以大家变得很不满意。同时,与对民众生活与福利投入减少相对应的是,原来对领导阶层的优待却仍旧保留了下来,没有取消。老百姓就开始抱怨,我们的情况变坏了,可是他们的情况还是那么得好。这样,老百姓和党的干部之间就决裂了,老百姓对党的信任也降低了。
上海经济评论:对前苏联解体的解读有很多,你的是怎样的?
季塔连科:(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有的、有国外的,有党的、有老百姓的,很多力量都有它的一份。实际上,对前苏联的解体,中国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本来毛主席很强烈地批评赫鲁晓夫对美国宣布和平共处。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中国联合美国反对前苏联,这个对前苏联起了非常大的破坏性作用。
这对中国自身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如现在中国跟美国很密切的关系,就跟那个时候的政策有关系。虽然现在中国跟美国没有联盟,但是你们之间建立了依赖性的关系。
上海经济评论:对,经济上。
季塔连科:不止在经济上,很多方面都建立了依赖性的关系,比如在关系上。这个事情可以从两方面看,在现在的阶段上,这是外交上的一个&造性&(即创造性)。可是如果你在这方面走得太远了,依赖性太深了,就会对中国(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中国虽然很强,但是比美国弱。
10年以后你们的GDP可能会超过美国,这是不错,可是你们的人口比美国多5倍。所以按照人均,你们还是差得很多。另一方面还有文化水平上的差距,比如老百姓的素质问题等。所以应该比较全面地来看待这个现象。
可是我现在看的不是这个问题,(当时)中国的毛泽东和美国的尼克松实际上达成了统一战线。前苏联知道这个,可是前苏联领导人对这个&联盟&估计得太高了。
老百姓怕这个&联盟&,就是很怕美国从西方、中国从东方入侵前苏联,所以前苏联政府把全部本来用于建设国内的计划都取消掉了,一切的财富都用来发展国防工业,所以前苏联在国防工业上甚至超过了美国。现在俄罗斯在有些方面运用了前苏联的东西,还是比美国要先进。
也正因为此,前苏联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投入少了,很多对民众的福利保护减少了。所以大家变得很不满意。同时,与对民众生活和福利投入减少相对应的是,原来对领导阶层的优待却仍旧保留了下来,没有取消。老百姓就开始抱怨,&我们的情况变坏了,可是他们的情况还是那么得好。&这样,老百姓和党的干部之间就决裂了,老百姓对党的信任也降低了。
另一方面在加盟共和国那里和这些干部对党员的素质教育少了,对党的管理精力也减少了。所以腐败现象比较普遍,人民就对共产党失去了信任,自由派、反社会主义的一些作风,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一些不满意,开始滋长。
共产党&&不管在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本来成立是为了要集中地表达人民的利益,保护人民的利益,保护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它完全是人民的代表。可是如果这个党,一个干部阶层有特别的福利和特别的优待&&当然基于生活和工作性质需要,一定的优待是允许的&&变得很随便,不考虑老百姓的生活,那么这个领导阶层就变成了保护自身特权的利益阶层,那么这个党就会一步一步失去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完蛋了。
上海经济评论:是不是整个国家缺少一个监督机制呢?
季塔连科:对。比如我们在过去的前苏联,有一个监察党员的纪律委员会,他们监察很厉害。比如我在党中央工作20多年,我有些优待,我可以有休假。可是我每天早上7点钟起来,白天到工作区,晚上12点才回家,休息6个小时,这是我的工作,别的东西我都没有。人家一般老百姓不在党中央工作,他可以建别墅,而我不行,这些东西超过了健康生活的需要。如果有了,他就会问从哪来的?这个汽车用什么钱买的?这个别墅是用什么钱买的?马上就开除了。
上海经济评论:党自己监督自己之外,是否还须有其他监督渠道?
季塔连科:对,老百姓也监督的。比如我们党中央有个专门的部门就是接受人民来信的。老百姓每一个来信的时间、内容、诉求以及谁负责都要登记入册,事后会有人过来检查,是否真的把来信的问题解决好了,后来向领导汇报。在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有些信还是领导人自己回复的。
上海经济评论:但是为什么前苏联领导阶层到后面还是腐化掉了?
季塔连科:这个问题就是教育工作进行得不好。
上海经济评论:整个制度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它的执行上面?
季塔连科:对。这样党和老百姓的关系就有了问题,党领导人脱离了群众,不表达群众的要求,不了解群众的生活。
上海经济评论:中国现在讲得比较多的,一个是党内民主,还有一个是人民民主,你觉得这两个有先后顺序吗?
季塔连科:两条路同时走。民主一方面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需要干部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民主是非常贵的东西,比如美国的选举需要很多的美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7266.shtml
四月网声明:专栏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 责任编辑:宋歌热门搜索:
热门专题:
请问苏联是在什么时候解体的?
提问者:| 浏览次数:760次 |问题来自:全国
请问苏联是在什么时候解体的?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您还可以输入
验证码错误
请问苏联是在什么时候解体的? : 1991.12
登录并提交回答
登录回答可获积分奖励
还没有账号?
如果您发现不正当的内容或行为,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内容:
举报原因:
(可多选)
含有反动的内容
含有人身攻击的内容
含有广告性质的内容
涉及违法犯罪的内容
含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
含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
含有恶意无聊灌水的内容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苏联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解体?_百度知道
苏联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解体?
提问者采纳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乌兹别克斯坦。但另一方面,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html" target="_blank">http、白俄罗斯。日。1991年、塔吉克斯坦、波罗的海国家。 日。日。首都为莫斯科, соедныятесь。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晚9点40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1927年。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  日,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从1959年开始,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立陶宛。  根据苏联《宪法》,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这些国家是。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人口密度 13 08&#47。 1932年,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USSR)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日-日),赫鲁晓夫下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世界第二.com/007cn/blog/item/fe52f07088bf8,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格鲁吉亚。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1969年:全世界无产者,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  1957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十个月后,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1: 日,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68年,团结起来。在1991年年底、土库曼斯坦,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1964年。一星期内。尤其是在1989年,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53年斯大林逝世。  <a href="http,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1979年,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官方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面积、安哥拉,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人道的社会主义”,仅此一点,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南也门,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1917。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武装力量名称为苏联红军 ,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在1929年。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  阿道夫&#8226,简称苏联(俄语,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baidu,由托洛茨基 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又把越南,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解体前列第一位,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  1937年! 日十月革命后,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工厂建成投产,离开苏联。  在原苏联境内,为22 402 200 平方千米  人口,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om/007cn/blog/item/fe52f07088bf8。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在随后的几年里,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俄罗斯、爱沙尼亚。日:CCCP。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哈萨克斯坦。  日,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1939年、乌克兰,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捍卫了和平。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约瑟夫&#8226、亚美尼亚:总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  日凌晨3时、乌克兰。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中苏关系处于低谷.baidu,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苏联是联邦制国家.7(十月革命)  正式解体 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国际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是在人民,苏联入侵阿富汗 ,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捍卫了正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斯大林获得政权,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hi。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后期称为苏联总统、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  格言 ;k㎡(1991年7月)  国庆日,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hi!  二战后,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  1939年 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古巴。  1985年,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导致其失去民心,英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日,苏联解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俄语:CCCP,英语:USSR)日-日。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是苏俄,而不是苏联.楼上的两位概念错了.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即苏联。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当晚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上降下,宣告苏联时代结束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当晚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上降下,宣告苏联时代结束
苏联是于1922年12月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联合成立的,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苏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苏联1974年的各级行政区划示意图
苏联解体(俄语: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日的苏联总统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和20个自治共和国组成,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
日,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8%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三国(、)、、、抵制了公投。
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政治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反而站在了叶利钦分裂主义一方,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当日19时38分,在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顶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
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8-19事件”后,所谓“新奥加廖沃进程”实际上已难以继续,苏联加速走向解体。10月初,除波罗的海三国外,苏联的12个加盟共和国在共商经济协议。经过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11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点击
进入12月,围绕着苏联命运的斗争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大势已去,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
“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乌克兰共和国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将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人口近5200万,占全苏25%的乌克兰的独立,对于戈尔巴乔夫组建新联盟的计划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俄罗斯、乌克兰和三国领导人背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会晤后三方发表的公报称,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
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最终成为泡影。
明斯克会晤公报发表后,原苏联--哈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于12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平等创建国。
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
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等。戈尔巴乔夫还把一批珍贵的档案材料交给了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
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
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
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叶利钦。
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
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赞同此宣言,有的认为它毫无意义,因为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有的认为由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不合法律,这类决定只能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对代表们说:“共和国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职责,没有辜负主权共和国的信任。”“既然苏联总统已经向全体人民宣布辞职,既然苏联国旗已经降下,我们今天有完全的权利以宪法途径平静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12月23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一个昔日的一一一苏联已经成为历史。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以及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发生,苏联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是社会主义的叛徒。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兼并了外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为巩固其野蛮统治,历代沙皇均对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与奴役,极力煽动大俄罗斯情绪,唆使俄罗斯人鄙视、仇恨、欺压非俄罗斯民族。非俄罗斯地区的一切重要职务都由俄罗斯人担任,俄语为官方语言,禁止用非俄语出版书报,学校禁止用非俄罗斯语授课,非俄罗斯民族被迫俄罗斯化,并经常遭到蹂躏和屠杀”。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早在苏联解体发生之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就已经变得不可扭转。苏联的解体,为从波兰开始的大潮画上了句号。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苏联解体,标志着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苏联的解体,对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俄罗斯为例,1985年苏联官方比价为1美元约合0.87卢布,然而至解体后的日,官方汇率已成为1美元换125.26卢布,而5月31日的汇率已达到1美元换1012卢布。俄罗斯政府进行的卢布改值仍然不能阻挡汇率贬值的浪潮,到日时,1美元已可兑换28.5新卢布,即28500旧卢布。许多俄罗斯老百姓毕生积蓄化为泡影,只得蜂拥银行抢兑外币。
由于之前共产主义的教育突然抽去,而传统的俄罗斯东正教又不能迅速填补空白,使得原苏联这一代青年形成思想真空。俄罗斯青年中甚至产生了新纳粹主义团体“光头党”。
八一九事件
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措施不够坚决,没有利用苏联公投带来的正面效应果断采取措施,挽救苏联的最后努力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0年3月11日
立陶宛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30日
阿塞拜疆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4月9日
格鲁吉亚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31日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同时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20日
爱沙尼亚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9月9日
塔吉克斯坦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22日
拉脱维亚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9月23日
亚美尼亚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24日
乌克兰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10月27日
土库曼斯坦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25日
白俄罗斯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12月16日
哈萨克斯坦独立
<font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 FonT-siZe: 22px" COLOR="#91年8月27日
摩尔多瓦独立
日,由于格鲁吉亚的独立。因此,阿布哈兹被吞并,成为了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独联体诞生
在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的架构来取代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日19时38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
俄罗斯联邦于日在联合国正式取代前苏联的席位,大厦前的苏联国旗也换成。
换旗仪式于27日下午举行。由于联合国各成员国的旗帜是根据其国名的字母顺序排列的,俄罗斯的三色国旗在罗马尼亚与卢旺达两国的国旗间升起。
&&&&&&&&&&&&&&&&&&&&&&&&&&&&&&&&&&&&&&&&&&&&&&&&&&&&&&&&&&&
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在清华大学的讲演录
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写在我的一本书《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
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我花了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这期间,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研究。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同期,东欧也比西欧快。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这时的消费水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绝对下降。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这恰恰是叶利钦在1992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我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是,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这个联盟产生的过程,我写的书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1975-85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改革,引进有限的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下放了。开始了关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回到改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种立场的出现,出乎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军队都没有。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80年代,10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是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在80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周边民族主义情绪。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富人。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我研究了苏联的高级官员,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80年代当天然气部长,92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气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93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团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英们把苏联解体时,他们不能组织抵抗。
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主、改革、市场改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上,叶利钦领导集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实的。他成为第一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结论不同。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资本主义的倾向。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改变权力关系,可避免向资本主义过渡。不必产生自己的掘墓人。
社会主义也可以在所谓的民主国家产生,不必经过严酷的斗争。那里的社会主义可以从一开始就采取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方式,上层精英不容易形成。但美国很难这样,美国统治者会诉诸暴力,不会尊重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力.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直接结果。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和苏联领导集团对此负有直接的责任,而这一时期苏联政治领域改革方面的错误又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迅即提出了改革的任务。此前苏联已进行几次“改革”,均属改良性质,丧失了改革的时机,进入80年代苏联的确面临进行深刻改革的迫切需要。此次苏共如能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经过努力,不是没有可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克服体制上的种种弊端,缓解各种矛盾,使形势好转起来。然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在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压力下,不断退却,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触发了全面的混乱和危机,导致共产党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造成社会主义联盟国家的解体。
  &&&&&&&&&
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的严重错误
    &&&&&&&&&&&&
──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苏共思想理论长期僵化,固守教条;党内党外发扬民主不够,对社会思想统得过死,人们缺乏政治积极性,社会缺乏活力。在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时刻,解放思想,摆脱错误的、过时的教条的束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扬民主、活跃思想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都应从改革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改革大局,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昌盛为标准。在此,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工作担负着指导改革、动员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艰巨任务。正是在这一重要的领域,苏共及其领导人开始时便出现了一些错误苗头,以后错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使苏共葬身于自己所发动的解放思想的政治运动中。可以说,苏联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是其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提和前奏。
  一、改革指导思想:从“创新”到混乱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苏共领导人的改革指导思想是逐渐发展、演变的。在月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之前,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改革实践基本上还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改革的任务是“克服停滞不前的过程,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速苏联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这时,苏共的工作重心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为配合这一中心工作,在政治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和做法,这些提法后来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此时,尽管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体制的设想中已存在某些错误端倪,但总的看来,他还是强调改革要在社会主义范围内,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以民主化、公开性作为发动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途径,对政治体制上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阻碍机制”进行改革,重点放在克服“人与政权、与政治的疏远”,克服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弊病上。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宣告苏联全面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并以建立“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目标。戈尔巴乔夫在日发表在《真理报》上的题为《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的长文中,进一步提出要“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苏联开始了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的进程。此后,苏共领导人改革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便日益突出。&
  第一,苏共领导人对时代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形成了指导苏联内外政策的“新思维”之后,苏共领导人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到1989年前后,他们已不再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充实和完善苏联社会,而是力图重返欧洲文明,向往“一般民主的和全人类的理想和价值观”。&
  以前,苏共长期坚持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的、后来由斯大林所概括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已激化;资本主义已走向“垂死、寄生和腐朽”、已走向“全面反动”;垄断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和对世界的瓜分与再瓜分必然导致一连串的战争,而战争将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帝国主义时代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决战”的时期。在这种“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指导下,苏联长期同外部世界相隔绝,同时保持紧张的对抗状态,这给苏联国内经济、政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为了改革的需要,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所处的历史时代、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重新认识。看到了时代的变化,认识到“与最初的预料相反击溃资本主义制度的最‘薄弱环节’并不是‘最后的决定性战斗’,而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的开端”。资本主义没有“绝对停滞”,“在历史螺旋的每一圈上,旧世界的势力都有可能消除当时最危险的矛盾,延长自己的统治”。“生活纠正了我们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律和速度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苏共领导人一改过去强调阶级斗争、对抗、埋葬帝国主义的提法,转而大谈世界的共性、矛盾的同一性,由此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全人类的价值至高无上”的论点,到后来甚至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就其内容来说十分相似的进程”。这种超阶级、超越国界的“全人类价值观”说到底就是所谓的“西方文明”,而苏共领导人的思想脉络实质上就是从放弃集团对抗、停止“冷战”、打破闭关锁国局面开始,经过追求“全人类共同利益和理想”,承认并向往“全人类的价值”,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线,逐渐发展演变为部分地到全部地接受西方价值观。&
  第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相应的变化,掺杂进越来越多的“新”东西,最终形成“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观。&
  在1988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还设想在社会主义范围内进行改革,认为这“不是改变现有的体制,而是使这个体制有崭新的结构和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以便确保我们社会的胜利发展”。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随着对斯大林模式批判的深入,苏共领导人逐渐改变了对苏联现实社会、苏联社会主义的看法,认为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官僚专制制度”、“兵营社会主义”,“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体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戈尔巴乔夫试图用“社会民主党所积累的丰富的、多方面的经验”改造苏联社会。在他看来,经过改革的苏联社会应该是“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政治高度民主化:以人为核心,实现人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建立法治国家、公民社会,确立法律至上原则,保证司法独立性;经济多元化:“要使劳动人民成为所有制的真正主体,工人成为劳动资料的所有者,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意识形态多元化:必须“排除现代两大社会体系的对抗性,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对立”,不仅应该注意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而且应该吸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特别是社会民主党的经验;族际关系民主化:“在苏维埃联邦制范围内,族际关系只能建立在民主、平等、彼此尊重和各民族自由发展的原则之上”。对社会主义的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苏共改革战略的转变。
  第三,苏共领导人的“改革理论”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
  & 1、有关改革的目的,开始时苏共领导人还坚持在社会主义范围内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要深入地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的各个决定性方面──经济、社会
  政治和道德的人道主义性质”。到后来则把建立“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当作改革的目的,即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代之以“人的面貌”的社会主义。
  2、有关改革的动力,盲目相信群众的自发力量,认为人民自然而然地会支持改革,开始时还把苏共当成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力,后来逐渐将苏共看成是改革的阻力。
  3、有关改革的阻力,开始时是“坚决克服停滞不前的过程,打破阻碍机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苏共领导人逐渐把苏共以及整个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看成是改革的“阻碍机制”,把党的领导看成是“官僚专制”和“行政命令”的根源,把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看作是“保守势力”。&
  4、有关进行改革的手段,认为民主化、公开性是进行改革的根本手段。
  苏共领导人的改革指导思想是一个混合物,其中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居主导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也在不断增多,唯独社会主义的成分越来越少,后来仅仅成为口头上、形式上的东西了。这种理论思想上的混杂、混乱,自然引起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上思想混乱,各种思潮、理论应运而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改革后期,特别是1991年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已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改革”进程并未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设想发展,苏共反对派开始左右苏联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纠缠历史旧帐,使苏共丧失威信
  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导致官僚主义、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等不正之风泛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造成大量历史冤假错案。改革之初,为了“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理解改革的前提”,苏共领导人注意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先后为一些历史上被错杀、错判的苏共领导人、政治活动家恢复了名誉和党籍。这无可非议,正确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有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威信,推动改革。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问题,在揭露阻碍社会发展的种种因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之后,本应通过这些事实教育、团结人民群众向前看,克服困难、开拓未来。但戈尔巴乔夫却提出苏联历史“不应当有被遗留的人物和空白点”,“苏联社会不应该有不受批评的禁区”,并且特别强调“这一点也完全适用于舆论工具”。这种一味放开的做法,事实上分散了社会注意力,而最危险的是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
  苏共历史上的确有不少错误,特别是斯大林时期肃反扩大化、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搞党内斗争,致使大批党、政、军、社会团体的干部以及知识界人士受到不公正对待。这些错误使苏共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使苏联社会主义蒙受耻辱。对此,苏共领导人应有清醒的认识。苏联社会和党内存在各类“持不同政见者”,他们早就在“地下”积聚力量、酝酿着风暴。作为执政党、当权者,应该注意引导,化不利为有利,起码是无害,化解矛盾和冲突,使人民群众投身改革。而简单的不留“空白点”、不设“禁区”的做法,看起来很彻底、很客观,但后果可想而知,它必然使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和社会的阴暗面上,苏共作为执政党当然要对这些阴暗面负责,这不能不进一步损害苏共的形象,使其处在受审判的地位。
  原本是想通过纠正以往错误,克服党自身缺点,动员人民投身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超出了限度,反而变成了授人以柄、号召人们攻击苏共自己的大败笔,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攻击苏共和社会主义的口实。由此,在苏联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从否定斯大林、否定斯大林模式,到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逐步升级的“思想运动”。作为“被告”的苏共及其领导人很难驾驭、控制这一思想运动。显而易见,在这场运动中最大的输家自然是苏共,而得益者当然是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及其领导人对这种倾向不仅未能保持警惕,进而加以抵制和批评,反而袖手旁观,任其发展,甚至有时还有意无意地起推动作用。这势必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为苏联社会陷入混乱,直至国家解体埋下伏笔。
  三、把民主、自由绝对化,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开展“公开性”、“民主化”运动而著称早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前的1984年,戈尔巴乔夫就曾详细论述过公开性问题,认为“公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准则”。在苏共二十七大报告中他再次专门论述公开性问题,指出扩大公开性,就是把国家和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告诉人民,使党和苏维埃的工作“置于人民的监督和注视之下”,“扩大公开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原则性的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政治创造性及参加管理”。同时强调:“共产党人时时处处都要讲真话”,“我们应当使公开制成为不断起作用的制度”。
  苏共领导人反复强调民主化的重要性,认为“民主化是改革的决定性条件”;“主要的事情是民主化。这是达到改革的目的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手段”。无疑,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是想通过公开性、民主化,培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主人翁意识,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改革然而,实际结果却是人民并未被充分动员起来投身改革事业,反而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反思运动,它使苏共陷入不利的境地。
  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理论上看都完美无瑕,既“符合列宁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实质本身”,又深得人心的公开性、民主化,为什么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呢?
  应该说公开性、民主化本身并没有错,苏共领导人的许多论述也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他们过于迷信群众的自发性,对苏联社会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程度估计过高,而对苏共历史上大量错误做法给全社会造成的心理创伤估计不足。&
  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它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同时,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前的资本主义都未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出现和进行建设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自发的过程,它必须由先进阶级的先锋队──革命政党来领导,一旦放弃这种领导,盲目迷信群众的自发性,后果就不堪设想。因为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自发倾向只能是资本主义,或者更糟,陷入混乱。苏联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用戈尔巴乔夫宣称的“内容完全的和无条件的民主”来冲击旧的僵化的思想体系的结果,导致思想理论界的严重混乱和社会舆论的失控。各种反社会主义、反共势力在“自由”“民主”旗号下兴风作浪,各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成为“时髦”。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在苏共党内不断发展壮大苏共领导层,尤其是苏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雅科夫列夫)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声称“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就是一种打着科学幌子的新宗教”,“我们曾试图为建立真正的宗教和确定真正的耶稣而破坏教堂,但同时我们已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我们的宗教本来就是错误的,我们的耶稣是假造的”。
  苏共领导人指导思想的混乱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动摇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思想的混乱,并使政治斗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苏共,而有利于“民主派”的变化。
  其实,在政治过热,政治斗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社会脱离了法制轨道,某种势力占上风的时候,人们往往为形势和激情所左右,身不由己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这种“民主”、“自由”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更多情况下是无政府混乱状态,最容易被一些人和势力所利用。在此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给少数人发言权、保护少数人的权利的问题,在斯大林时期是如此,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也是如此,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是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占了上风。
原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开始争霸。沉重的军备负担及经济体制上的种种弊病(如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苏联一贯侧重发展军火工业和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见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到1991年2月,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0%,财政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贷膨胀率高达300%,经济已全面萎缩。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苏联否定历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鲁晓夫执政期间。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进而引发了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暗流”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掀起第二次重评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发展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并进一步蔓延。戈尔巴乔夫极力主张的以“多元化”、“公开性”、“民主化”为核心的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的泛滥,进一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严重动摇。同时,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第三,西方势力的影响。西方国家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软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如为了鼓励实施“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苏联解体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