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作品的作品是否夸大误导观众?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
柴静PK丁仲礼
/page/i/i/1/i0148ffe4i1.html?__t=1&ptag=1.sina&_out=1
按投票排序
293 个回答
丁院士不太会应对采访,从一开始就屡屡反诘,给整场采访的火药味做了铺垫。而忽略了有些在他看来很简单的科学问题,在他人眼中并非如此。比如数值模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不同。作为古气候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高徒,讲究从地层/冰芯/大洋沉积物中获取古气候的第一手资料,自然看不惯坐在电脑前,算模拟曲线的IPCC气候学家,而斥之“算命先生的水晶球”。这种话在行内开开玩笑很有趣,但不太适合对大众科普。如卢瑟福说科学分成物理学和集邮两种一样。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以现有科学水准不可能准确模拟全部变量。运算中的各种加权,也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这种模拟至少是有其内在逻辑,有科学意义的。而IPCC的模拟曲线是将不同的14种拟合曲线做了平均得来的,发现和现实对应得很好。但这种“民主”的模拟完全忽略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屡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在主流科学这个问题上,丁院士的回答是一个花活。对于气候问题,主流气象学界(地理学)确实认为近百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因素导致的。但气候问题和环保问题一样,都要衡量得失。是继续快速发展经济、忍受很可能气候变暖及其后果;还是显著降低发展水平,而可能保持稳定的气候?这也是丁院士下面叙述的重点,排放权即发展权。不过,如果单独抽出古气候学界(地质学)来看,我接触的不少老师对全球变暖都不以为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两极有冰的第四纪冰期,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用丁院士的话“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而IPCC认为,升高两度就将导致30%物种灭绝,这在古生物学上是没有证据的,反而是气温越高、物种分异度越高才是常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柴静是不专业的,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有失水准。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科学家应该是温文尔雅的,不合适使用激烈的言辞。这说明柴静心中的“科学家”是她想象出来的,而并没有真正了解科学界。在科研论战中,指名道姓措辞强硬的相互抨击是相当多的。科学的进展渴求于高质量的批评,和批评的语气没有关系。而且丁院士那篇中国科学的文章,用词真谈不上多激烈。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这里的“别人”和“他们”是指谁?我觉得这里柴静完全是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第三方观点来质问丁院士。特别是做了一段批评性的阐述之后,来一个“您觉得”。把这种辩论技巧用在采访上,对被采访者是非常不尊重的。更别提这两个问题言下之意是把科学和政治对立、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对立起来,指责丁院士不科学,不追求人类共同利益。作为采访者,柴静的立场是值得商榷的。有人认为柴静是类似Colbert Report的风格,站在一个荒谬的立场以帮助被采访者很好阐述,这是完全说不通的。Colbert Report是一档喜剧节目,报道的是伪新闻fake news,其采访也是伪采访,目的还是逗乐子,观众也知道Colbert的真实观点。应该与柴静做对比是Anderson Cooper、60min这样的深度新闻访谈。而主持60min的谈笑风生华莱士,其自拟墓志铭是tough but fair,知乎上有人翻译为“犀利且公正”,这才是记者应有的操守。如果柴静是为了让丁院士更好地阐述,故意把自己的立场放在西方视角,那才是突破了访谈记者的底线。我个人认为,柴静确实相信西方视角,但是,在访谈中带有如此主观色彩是很不合适的,这也让整场访谈,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辩论。补充第四点:记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采访的目的是更好地让采访者阐发自己的观点,而非辩论,双方并不是等价的。就这次采访来说,双方显然陷入了口舌之争,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没有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反而变成了辩论技巧的秀场。作为采访者来说,肯定是失职的。我们可以从双方人称代词“你”的使用见其端倪:丁院士的“你”: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中国人你怎么知道它可信。你怎么知道它是可信是不可信?//采访者一下子你掉下来,就是从你1.4到0.8//中国人但是你基数大呀,你的基数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你就往下这么切蛋糕,它就马上就是切走,是你的二点几倍了//西方国家你不够排你就得买,如果是你承认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的话//中国/采访者你定指标就是你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的排放只需要你的人均排放的80%//西方国家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西方/采访者那我就不跟你算了,我没有必要跟你算了……那你还讲不讲理了//西方国家那你给我们一个数……那么你说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你要问问默克尔本人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既然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得能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IPCC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采访者你批评他们的方法不公平,他们是不会理你的//中国科学家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西方国家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采访者地球用不着你拯救//采访者/西方/IPCC柴静的“你”(您全部指被采访者,可不考虑):他并没有要求你减多少//中国你指的是历史上差别//被采访者就是你想要排有可能//中国那他可能就会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中国他现在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说贫富//中国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被采访者可以看出,丁院士一开始的“你”,指的是采访者和中国人,而是越到后面,采访者、西方国家、IPCC俨然合而为一了,这导致言语上很强的攻击性。但这并不是单向的,柴静的“你”,也几乎混淆了被采访者和中国,类似网上“你国”的称谓,引起对方的反弹可谓清理之中。如果柴静这样说: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减多少;就是“我们”想要排有可能;“我们”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他”不管“我们”是人均……这场采访还会有这么强的火药味么?在一次正常的采访中,本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我”“你”的交锋。何况柴静在提问时立场代入过重,引起了被采访者的情绪。更别说最后几个问题潜藏的攻击性了。据土摩托说,这次访谈是上层授意下进行的,柴静或许有些负气,但这不应该是不职业的借口。参考: IPCC说了什么系列文章(橡树村) 同人于野的作品,里面提到“问题是新闻记者总是比科学家更相信模型” 丁院士在中国科学的文章 网易观点
首先表明态度:从丁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正是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学者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向他们致敬!这个采访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柴与丁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其原谅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丁院士作为研究古地质的泰斗,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以亿年计,同时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也使其相对于普通人更加的理性而富有远见。这造成了丁院士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站的更高,看的更透彻。他让我们明白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历史等一系列问题。而柴静在这个采访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普通人针对环境问题所发出的的诘难。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历,妄下论断。从立场上就与丁院士相悖,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的面部表情多次表现出惊讶和对对方的不认同。首先针对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柴静犯下了几个普通人都会犯但是却难以察觉到的错误:1首先柴是站在自己预设的立场上来看待环境问题。这是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她所代表的是生活在北上广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丰厚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所以不满足于现在浑浊的空气,想要追求更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都市白领的声音。但是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同样是获得干净的空气。每个人甚至每个群体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他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少开几次车,少抽几根烟,甚至是随手关一下电源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但是作为河北省的中小钢铁厂及工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工厂的倒闭和工作的丢失。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如果你让他为了改善环境停止焚烧乔木而改用天燃气或者无烟煤的话,他们面对的很可能是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收入中额外的支出一大笔钱。这些钱原本可以为家人添置几件衣服,也可以为孩子多买几本课本。但以柴静为代表的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想当然的把自己的诉求当成了全中国人民的诉求,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每天发出声音。但是如果你现在去农村或者去非洲采访一下当地人民是愿意要温饱的生活还是要蓝天白云,恐怕我们又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但是,他们不会上网,他们没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因为这种事在目前看来,似乎有那么一些政治不正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也扮演了柴在中国类似的角色,他们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红利,物质经济都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国际话语权。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全世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他们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需要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吃饱穿暖。他们连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你却要求他为了全人类放弃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的一种剥夺。2柴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她潜意识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正如丁院士在视频中所反驳的一样,科学家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科学是以事实判断为依据的,我掌握了事实,那我便是主流,无关名气人数。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屡次按照西方塑造的价值观和逻辑来对丁院士进行责问。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才不管亚非拉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看不了病。我们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你们不行,你们不可以和我们一样消耗大量资源,这样地球温度会上升,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借用评论中的一段话:“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柴静是100%占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去质问丁仲礼,逼的丁仲礼回应柴静 :中国人是人不是人?”“柴静质问丁仲礼指责IPCC,丁仲礼回应为什么不能指责,柴静:我看到你的措辞是很激烈的,有这个必要吗?柴静不是做了多年的电视采访的媒体人?这次【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视频,措辞不很激烈?”“柴静提出科学家不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为人类共同利益。丁仲礼回答精彩: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落实,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柴静指责丁仲礼,科学家介入政治,对身份提出疑问,考量问题是为国家为前提等;就查把话挑明:丁仲礼是五毛了。搞不懂为中国人为什么就和为世界矛盾。排放量是发展权,是人权,不懂为什么柴静会认为:中国争发展权就是违背世界利益了?3柴人为的将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割裂开。她不自觉地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全人类过的更好,却不知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就业。这就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以后,我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需求。但是柴将这个需求割裂开,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当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要求他们按照西方的标准全盘接受。这也造成了在视频中丁院士反问:“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这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无论我们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来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认同更好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更高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处在更低生活层次的人们。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矛盾与冲突。从香港对大陆的地域歧视到种族问题,从pm2.5的治理到国际二氧化碳的减排,都是这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当然,最后往往是制定标准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群体获得了胜利。但是胜利者不一定是正义的,我们不能因为失败就放弃思考和反抗!4作为一个记者,在这次的采访中,个人认为柴没能够做到一个记者该有的客观和公正。过多的代入了个人主观的判断。采访中不断地表现出对丁院士观点的不认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多误导性的词语,有一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还诱迫被採访人用自己的嘴说出他们的既定观点的感觉。视屏中多处表现出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屑。就这个视频来看,我个人认为柴静有悖与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最近网上也出现了一种阴谋了的说法,说是柴在采访中扮演了黑脸的角色,刻意反衬丁。对于这种腹黑的阴谋论论调我们不做过多评价。以上几点主要是针对柴静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绝大多数的网民和公知们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也仅仅甚至还不到柴静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他们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他们也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需求当做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为此而洋洋得意。对于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无所顾忌的谩骂和攻讦,仿佛和主流不同的都是异类。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话:科学家没有主流,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感谢丁院士,也感谢柴静让雾霾和环境问题引起的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让更多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可以碰撞出文明的火花!再来谈谈丁院士,本人看完了这个视频之后最大的感触不是关于环境问题,而是丁对于地球环境发展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普通人甚至难以理解的高度。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对于地球环境变化的态度是停留在自己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为了保护物种的延续并且作为这个物种内部的一员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但是丁院士给我的感觉是他已经跳出了人类这一物种内部,站在地球的高度,以亿万年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问题。人类所做的这一切和这个星球上无数物种一样,只不过是在消耗完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后走向灭亡。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地球这棵养育了无数物种的大树来说,可能只是一片失去养分的落叶而已。所以丁院士才会说: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能够拯救人类的也只有人类自己,那就是在这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产生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唯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在我读完三体之后看到的关于文明的意义的又一番振聋发聩的思辨。写了这么多,深深的感觉到一个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现代科技工作者比那些情绪化的人文学者更有能力参与现代决策!
(转载请注明)——————————分割线早上被邀请回答穹顶之下为什么被和谐的问题,写到一半,发现问题被和谐
====================原答案=======================首先是简要结论:柴的大部分提问应该是事先准备好的,属于引导性质,没有恶意。但丁的回答应该是出乎柴意料的。有一些提问明显能看出来柴不服气,想要呛声。可惜对手是中科院boss级大佬,没怎么深入接触科研的柴在这种问题上只能被吊打。
-----------------接下来详细分析,多图预警-------------------------------------第一阶段:4分钟之前,两人都是带着微笑提问/回答。这里双方还没什么冲突,非常和谐。---------------------------------------------------------------------------------------------------------------------------第二阶段:4分钟之后,气氛开始变化。由于丁对计算机模拟持否定态度,也并不迷信外国人做的实验,柴开始感到不解,皱起眉头,收敛笑容。04:45左右丁连说了两个“所以……”但柴没有停下让丁说,而是自顾自开始发问。之后甚至还出现了一次小小的交锋。(04:05,丁的回答否定了计算机模拟和某些外国科学家,这种态度开始令柴感到不解,神情专注地聆听,忘了调整自己的微笑表情)(04:09,计算机模拟被丁斥之为算命先生的水晶球,柴的这个表情不用解释了吧。)(此处可能是我的理解有误。请各位移驾最下面观看新增答案3的最后那句话)(04:46,柴的基本认知受到了挑战,出现了轻微的失态。说柴和丁全是串通好的同学,请问为什么柴之前几分钟还是微笑提问的,现在却换成了这种眉头微皱一脸严肃毫无笑容的表情?串通好的有必要演到这种程度?)---------------------------------------------------------------------------------------------------------------------------第三阶段:第一次激烈PK阶段。双方开始辩论。(04:51,柴可能是察觉了自己的失态,说话时用脸的下半部分强行做出了微笑的动作。但请注意柴的眉头和眼睛,别告诉我你觉得柴是在笑。印象里微表情科普里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控制脸的上半部分比控制下半部分要难。所以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在笑要看ta的上半部分脸。因此柴虽然想要微笑,但由于此时内心波澜起伏巨大,脸的上半部分并没有配合。)(04:54,柴刚说到“所有依据数据”,“计算出来”还没有说完,丁就不耐烦地打断了柴,一脸“呵呵你在逗我”的表情。因为柴上半句“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在丁看来已经犯了基本的错误,即计算机模拟并不是实验室做实验)(05:02,我不知道柴有没有弄懂计算机和实验室的区别,因为丁并没有详细解释。总之她选择了将话题改为IPCC的权威性,这也反映出她预设了IPCC的结论是权威的,因此对丁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如图,柴的眉头已经皱得不能再明显了吧。)(05:12,正在听柴搬出IPCC证明权威性的丁。如果说之前04:54丁的鄙视表情还不明显,那现在这个表情总没什么好说的了吧。p.s.感觉导播这个时候切镜头也是非常腹黑啊-_-)(05:14,柴还在阐述“IPCC”“全世界的国家会到那儿开一个气候的大会”,神情兴奋,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心目中的那副宏伟图景中。丁一直沉默,估计内心正在呵呵。)(05:23,柴说感觉IPCC的结论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同。我不知道柴是有意还是无意,但这话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其实是可以解读出很强的攻击意味的:“IPCC的结论是主流科学界认同的,你反对说明你不属于主流科学界,只是个旁门左道”。丁终于被这句话激怒了,停止了沉默,开始反诘。图中这个表情很明显是生气了)(05:26,柴大概也察觉到自己失言了,惹怒了丁,于是想要通过解释自己理解的“主流”来平息丁的愤怒。)(05:29,丁的情绪也回复得很快。但还是忍不住教育了柴一番:科学界不是根据人多人少判断对错的。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之后的就懒得再一一截图了。相信上面这些图足以说明问题了。-------------------------------------------------------------------------------结论:1.柴的大部分提问应该是事先准备好的,属于引导性质,没有恶意。2.柴虽然准备好了问题,但事先并不知道丁会怎么回答,而丁的一些回答完全出乎柴的意料,颠覆了她之前的一些基本认知。因此她才会表现得明显失态。3.柴对丁的一些回答并不服气,毕竟我的三观不能你说颠覆就颠覆。于是忍不住想要PK一番。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4.在科学问题上双方战斗力明显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战斗结果很明显。最后是个人浅见:.为什么丁说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不同?因为计算机模拟说白了就是输入一些已知数据,通过人为设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计算出结论。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人为设定的,你如何证明这个人为设定的计算过程是靠谱的?(这段写得仓促了,容易误导,并且引起了一些不快,非常抱歉。请诸君移驾最下面看新增答案2,不要受误导。)最最后按国际惯例澄清一下:这个答案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否定柴静女士的意思。本人坚决反对仅仅因为这个视频中柴静女士表现不佳就去否定她本人。本人坚决反对仅仅因为柴静女士作为非科研人员对科研了解不够就去否定她本人。本人坚决反对仅仅因为不喜欢柴静女士就去否定她拍的《苍穹之下》。本人坚决反对仅仅因为《苍穹之下》论证过程不够完美无瑕就去否定它所揭示的雾霾问题。本答案纯属个人意见,欢迎探讨指正。------------------------------------------------------新增答案1---------------------------------------------------------------------经评论区几位同学提醒,我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即之前我一直预设了观点,把丁的那句“水晶球”理解成是特指采访语境下的IPCC气候模拟。因为主观上我确实没想过院士会不承认计算机模拟的重要性(我好像理解 为什么会说这个答案迷信了……)。不过评论里几位同学说的对,这事儿确实还真不一定。嗯,如果丁院士的意思是所有计算机模拟都是水晶球,那我也会认为丁院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错的。----------------------------------------------------3.8新增答案2----------------------------------------------------------------经评论提醒,原答案关于计算机模拟的部分写得有问题,容易产生误导,并且引起了一些不快。非常抱歉。在此更正一下。阐述一下个人对计算机模拟的理解。欢迎探讨。计算机模拟在科研和工业生产中应用都非常广泛。以土木建筑行业为例,由于实际建筑实验成本较高,通常采用计算机模拟或缩微模型进行试验。比如我要修一座桥,进行分析时我不可能预先盖一座原样的桥去分析。那么我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在实验室里造一座缩微的桥模型(尺寸变化对受力也有影响,此处不讨论),或是在计算机中模拟一座桥。但是这种模拟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即建筑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质都已经分析清楚,土质情况、水的影响等问题也都已由前人总结出很多经验数据和经验公式。这也有赖于实验室里无数辛辛苦苦每天默默做试件做力学分析的科研人员。分析完力学性质后,我们就可以采用某种模型去在计算机中模拟一座大桥(例如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其受力情况是否满足需求。之后的加压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建造方案可行之类的)如果把这种模拟过程进一步简化,就是大家可能玩过的某些建桥游戏。这些游戏实际上就是假设木板是理想刚体,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由于有足够的数据和前人经验做前提,我们能够总结出足够的经验公式,建立足够精确的模型,并将其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所以计算机模拟是非常有用的。在这个视频中,我讨论这个问题时预设了一个立场,即丁不赞同的计算机模拟仅仅特指视频中提到的“输入碳排放数据后可以计算出地球未来气温会上升xx度”这一模型。(详见新增答案1)我也认为人类现在对地球生态圈的掌握程度还并没有高到可以精确建立这样一个模型的程度。综上。本人并没有任何否定计算机模拟的意思。我自己就是个业余编程算法爱好者。如果因为我之前的表述导致有人对计算机模拟这一科学产生了误会,或者产生了不满,我表示道歉。这个答案想表达的重点是“这个采访柴事先并不知道丁的回答”,“柴在这个采访中表现确实不佳”,以及最后那段。----------------------------------------------------3.8新增答案3----------------------------------------------------------------贴出答案以来,评论中有不少专业人士给出了不同意见。我也参照这些意见对自己的答案做出了一些修改。现将评论中的一些反对意见删掉部分攻击性言论后按时间倒序列出如下,请读者兼听则明。另外说明一下,1,本人写的都是看视频后的个人感受,并没有刻意想黑或捧任一方。2.我的答案可能有错误,请不吝指出,我会修改。超出我知识范围、我暂时难以修改完美的意见,我也会列在前面。看了很多同学反对数值模拟是水晶球的观点,觉得其实觉得丁院士只是没有把这个是在地学领域的前提说明(访谈非讲座)。数值模拟无疑在很多学科如材料学之类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一个可靠的数值模拟是建立在对这个物理学过程(建立可靠模型)、变量控制的掌握之上的,如我们对材料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基础,那么针对材料变形的数值模拟是相对可靠的,事实上地学领域数值模拟有运用岩石的力学性质来模拟地壳变形的应力状态、运动学过程。但是地学领域模拟存在的问题有:非均质,物理学过程太复杂,很难建立可靠的模型;控制变量太多,而我们掌握的变量很少;时间、空间尺度太大,通过对比实际情况和模拟结果来对模型进行验证,调整变量十分困难。这些因素实际上也导致了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impossible。天气预报应该属于数值模拟,由于有靠谱的经验模型,实时变量的控制(卫星),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我们有了现在比较靠谱3-5天气了,这两点地学领域还没法做到。即时这样,如果把时间尺度稍稍加大,一个月后的天气预报结果?由此,地学领域的数值模拟还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方法,模拟结果距可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Ps:材料力学,天气预报非专业,认识可能有误。。。我之所以说你在刻意引导结论,是因为你对柴静的那个言不由衷的微笑的解读是正确的,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眉型不够舒展。2,颈阔肌没有收缩。你提到了眉型,所以我认为你是有相关知识的,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你学的不够系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都是碎片化的。现在的主流意见是,在专业知识上,柴静被吊打,而你的答案也了支持这种立场,比如你说,各种被秒。但其实你所详细分析的这一段,是他们唯一真正在认知上起冲突的地方,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就提几个重点吧,你试着自己再看几遍视频。1,留意提问时候柴静是否皱眉,这是典型的怒视,当然,它和愤怒没有关系,这是关注的一种表现,它有两种可能,1,预先准备的,节目安排中的重点问题。2,让她困惑的问题。当然你要排除由其它情绪引发的皱眉,比如一上来在问到“争吵的很激烈,到底在吵什么呢?”的时候的皱眉,就很有可能是由共情引起的。二,再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问题在提问时,出现了轻微的厌恶?(明显的闭眼,不是眨眼哦!),那些问题又有没有那些问题在一开始出现了视觉上的回避,在说到措辞比较严重的内容时才开始关注的?这是不是说明这两种问题都不是柴静想问但却又不得不问的?最后关于那个轻蔑,并不是对于丁仲礼的,它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对于“水晶球”这个调侃所产生的一瞬间的共情。在地质里面,数值模拟模拟出来的东西可信度极低。人造的东西模拟一下还凑合,自然界的东西就呵呵了,对于时间跨度上百年,上百万年的地质,影响因素上百种的自然界,就是蝴蝶效应了。对于全球温度变暖,在地球历史中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个词是米氏旋回。主要是说温度和地球运行在天体中的位置相关,和白天黑夜四季一样,不停的循环,从冰期温度升高到间冰期然后在到冰期,不停循环,现在温度升高也是正常的一环,人类活动有作用,但不是主导,把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太看得起自己了。所以丁院士最后说地球不需要拯救,这是地球几十亿年来经常经历的事情,需要拯救的是人类文明。我认为丁院士在辩论中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可能是无意的)。就说两点吧,第一点是关于计算机模拟不是实验那块。我想说,计算模拟、数值模拟发展了这些年,在很多方面是可以指导现实操作的,比如ANSYS的热分析、电磁场分析都是很有用的。丁院士的原意可能是地球环境是很复杂的,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没法做到较为准确的模拟,所以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不足为信。但是他的意思就是,哼,计算机模拟,肯定是扯淡(把数值模拟看做水晶球算不算是对数值模拟的侮辱?)。还有第二点,就是科学家有没有主流,这个问题如果单独开题肯定又是长篇大论了。说实话我觉得丁院士根本说反了,科学没有主不主流之分,但恰恰是科学家才有主不主流之分!简单来说吧,你丁院士是怎么当上院士的?因为你说的就是真理?你就是科学的化身?(当然我们普通人可以认为院士的研究成果是经得起考研的)还不是评选出来的?既然是评选,不就代表人们对你的认同,不就是有主流非主流之分?你的文章怎么发表出去的?难道不也是别人认同你的成果和结论?你的科研经费都是自掏腰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故事中,亚里士多德算不算当年的主流科学家?不应迷信丁。推荐你去看一下nasa espo,NCAR,CReSIS,CIRES这些机构所做的事情。丁院士未必是你们YY的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国内的院士评选跟建国初期相比,现在变得封闭,政治因素多,院士拥有大量政治背景,控制资源。近的丑闻就是那个透明计算了,丁的言谈酸腐,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遥感,可视化都是极重要的技术领域,不弥补自己的不足,还把别人说成水晶球只说一点,与视频无关。不知道答主是不是深入的接触过科学计算和数值模拟。最后答主表达的对计算的质疑,我对此表示质疑。希望答主不要这样误导大众。谢谢。如果你需要了解关于数值模拟的事情,我愿意与你一起讨论,但是不希望看到如此的偏见。(说明:这个是我没写好。已经修改。) 回复 赞同,我是搞材料数值模拟的,可以说数值模拟不精确,但不能说不靠谱。我能理解为什么丁教授不赞同数值模拟,因为近几年数值模拟才开始发展起来,受制于计算机配置,精确程度还有待提高。
通过《面对面》的这个节目,我深刻地认识到,丁院士让人尊敬,气候变化问题值得我们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包括碳排放等领域的博弈和争论仍然是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柴静看到了上述三个结论,不知道她是否满意。因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受众获得新闻生产者所需要的信息,并形成一定的认知。有时候这个认知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导向性而形成的。现在开始换位思考。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说,如果是我,最重要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节目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了解到中国代表团是去干什么的;二、了解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背后的利益博弈;三、了解到这份哥本哈根协议和电视机前的“你”有什么关系;四、了解到科学和政治的关系;看完这期节目,我觉得上述目的达到了。所以,票数较高的答案里,许多的内容也是对的,因此我不是反驳这些观点,请大家勿喷,我比较玻璃心。我觉得至少有一点需要明确,节目制作时,柴静的身份是央视记者,不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政治层面上的国家立场和国家利益。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正如当年Frost装傻充愣、步步紧逼,吊出Nixon这条大鱼一样。记者有时候需要在合理范围内“激怒”(原谅我没有更好的措辞,在这个节目里更适合用“引导”)采访对象,获得核心信息,并确保其能抵达受众。可能是大学所学专业的缘故,我眼里的报道都是模块化的,充满了事先计划与思考。怎么样安排信息递进,怎么样让专家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最广大的受众,怎么样——在我看来是电视访谈里最高超的艺术——把握节奏,都是我关心的。你也可以说这是议程设置,也可以说是双刃剑,甚至可以说是新闻的“原罪”。但是很多时候,这是驱动新闻生产力的最佳方式。有时候记者的嘴不是自己的,是个一头连接受众关切、一头连接核心信息源的管子。这么说有点粗鲁,有点不礼貌,但是说实话,能做好一根管子,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这个视频昨天我也看了,很有意思我建议任何人在答题或评论前,再看一遍楼上贴的完整文字版。我的评价是:1,柴静被完爆。2,柴静没作功课。3,柴静不是坏人。-------------------------以下分段讨论:1,柴静被完爆。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对话,柴静被完爆是正常的,柴静本身就科学底子不厚,而对方偏偏是院士里有真料的人。但问题是,柴静作为一个采访者,她并不必和受访者对抗,她完全可以像一个捧哏一样,引导和帮助受访者更好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模式下,她水平与受访者差距再低,也不会被完爆。当然,还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采访方式,那就是把自己摆在对抗者的位置,不断质疑和发问,当受访者是善于作秀,说空话的人,尤其是政客时,效果特别好。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要求采访者至少要和被采访者旗鼓相当。谈笑风生蛤哈蛤的那场采访,就是旗鼓相当的好例子; 而当采访者水平差很远时,会被完爆。柴静这场就是例子,而且对手还是个说实在话的学者。2,柴静没作功课。那么柴静为什么会被完爆呢?记者要采访不同行业中优秀的人,你总会在专业上低人一头。但记者是职业的采访人,在提问题上有主动权,也会有不同的视角。而在准备问题时,又有可观的时间作功课来弥补专业性的差距。但柴静没作功课 丁院士的观点,算得上简单直接也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他的观点是公开的。你在采访前,就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来提前理解他的观点。但柴静没作功课这体现在她的问题普遍小白,也体现在她得到答案时总感到惊讶。比如: “记者:如果它模拟计算机这一切是可信的话,那不是一个依据吗?丁仲礼:你怎么知道它可信。记者: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所有的数据?”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事是完全反着来的,我们几乎是怀疑实验室里所有的数据。更别说计算机和实验室分不清的问题了。在这些问答进行的同时,丁院士透露出了一种“,你这么傻我们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的情绪”。而柴静在接连得到 “计算机模拟的数据可能不靠谱”,“主流科学观点可能不靠谱”,“环保的大旗下可能是个陷阱”等等这些对她来说,有些颠覆三观的答案后,也出现了一种情绪:“你一定不能是对的,不然我不就是个傻B了么”。 这便有了采访越到后面,那种情绪性的对抗味道越浓厚的感觉。所以单就这场采访来说,柴静的表现是很欠佳的。当然,我们不能用一次表现来定义一个人。谁都有水平发挥失常的时候,也有没时间好好准备的时候。但从节目的播出水平来看,柴静又是作了补救的。3 柴静不是坏人。我们来谈谈柴静作的补救。其实就是采访中间穿插的各种解说画外音以及前言后语。这些事后加上的话,几乎都用来帮助大家来更好的理解丁院士所说的话。这意味着虽然在采访时,柴静表现出情绪对抗。在采访后,情绪冷静下来之后,柴静选择了臣服。也就是说承认了 “你说的是对的,而我却是是个傻B”。而正是在这些画外音的帮助下,才显得柴静愈发的小白。 如果她乐意,她当然可以插进去另一套画外音,显得自己很女神很文艺很清新很高大上,而对面的院士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官僚怪叔叔作派。柴静绝对有这个实力。在明白自己错了后,承认自己是个傻B,是很可贵的品质。所以我说,柴静是不是个好人我不知道,但看起来肯定不是个坏人。---------------------------------话说柴静的科学底子真的很差,而人文情怀又太蓬勃。以前坐飞机时被我们生物男忽悠过一把,为此还被另一个生物男追着骂了很久。 很有意思,有空的话我再写写八卦。
片汤话场面话谁都会说,奥巴马和ISIS也都会说祈祷世界和平,然后打的你死我活的。在国家层次,没有那个国家是道德楷模,想当道德楷模的国家都会被人民干死,因为大家都是自私的。要如果柴静从事的不是记者,而是在一个工厂里当工人,听说因为要减少碳排放,工厂要升级设备没钱发奖金,肯定也出去骂街。屁股决定脑袋,站在不同的身份上看东西当然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柴静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白,碳排放会议从一开始压根就不是讨论环境问题为主,而是打着环境的名义谈政治而已。如果欧美国家真的有心思去解决欠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问题,免费提供环保技术更简单,问题是发明这些技术的科学家愿意吗?这时候是不是也要跟柴静一样拿为了科学和全世界环境的大帽子压人?哈。。贪婪的科学家。
我是属于吃屎都赶不上热乎那种其实关于中国减排的问题,有两个层面的问题:1. 中国需不需要减排?2. 中国需要按照什么方案减排?如果第一层面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第二层面问题自然不用回答了。但是无论是视频中以丁院长为代表的观点还是以柴静为代表——姑且说是柴静代表——的观点,二者其实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所以他们交锋的问题实际上是在第二个层面。具体到二人所辩论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而言,无论是IPCC方案还是G8方案,实际上都已经设定了人类排放的上限,这样一来,在给出发达国家的排放限额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排放就有了天花板。而如果按照这个天花板,达到预期目标时,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甚至更多。丁院长和柴静的分歧就在于,此类方案是不是公平的,或者更直白一点,可不可以接受。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高能耗产业也基本都升级或淘汰或转移得差不多了。而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还远没有完善。而产业结构升级是需要相当的工业化基础的,因此按照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减排方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步伐一下子受阻了,需要更长更久的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当前的发展水平,甚至有可能是永远达不到。有人说按照哥本哈根大会的方案,发达国家减排的比例更高,而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比例较小。但是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减排,无非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发展中国家要么就得直接跳到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要么就得缩小自己工业化的速度。这就例如一个月入百万的富翁和一个月入一万的工薪阶层来比,即使富翁减少了90%的收入,他也比减少10%的工薪阶层能做更多的事情。如果说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能够毫无疑问的换取一个非常明确的前景,比如说地球肯定肯定肯定不会变暖2度,那至少柴静代表的观点,至少还有一点道义上的优势。但这个前景根本就是模糊甚至说是虚幻的,IPCC连一份准确的全球碳排放评估报告都拿不出来。注意,是准确的碳排放评估报告,不是数值估计都是10±3 Pg/yr C的那种。至少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全球的碳循环数据都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拿出一份绝对可靠,误差不超过10%的碳循环数据。尽管生态学家们探索了一种又一种方法去分析碳循环,但是不同的途径得到的结果是非常不一致的。基础数据都具有如此大的分歧,那么怎么指望IPCC依据这些数据给出的前景是可靠的?那哥本哈根大会的方案,不就是在用发展中国家的四五十亿人口的未来,去赌一个虚幻的明天?但是对于是否需要减排的问题,丁院长和柴静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需要减排,不是因为我们工业化有基础了,实在是因为我们的能源利用水平太低。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在金砖四国里是最高的,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平均单位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0%。减排就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单位能耗,降低成本。这是环保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减排需要一步步来,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单纯靠政府的强制肯定不行。而哥本哈根大会的方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中国必须减排,但是决不能按照哥本哈根大会那种对中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的方案减排
这确实是一个严肃的撕逼问题。先说说我自己,以表明屁股所在。我对柴静《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并不十分满意。好的一面很多,如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等。知乎上的赞誉和分析已经不少了,在此不再赘述。不满意的几点:1,由孩子的肿瘤切入话题,是以情怀+健康恐吓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共情和注意,太赤裸裸了。前后两段的煽情令人十分反感。2.内容上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对比企业数量,对比产钢利润,凸显庞大的数字,都是没啥道理的吓唬人。3.她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但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似乎也不能被要求更多。数据上的引用和内容之间的穿插是片子的亮点,解决方案是瑕疵但这个水平也可以接受,即使只是西方大法好+奥利奥经济学派的新手村任务级别的。4.重新的利益分配,就代表着一部分人将会被牺牲。说环保事业也可以赚钱提供工作岗位,但提供的岗位是预留给可能下岗的钢企工人的么?为什么有人冒着危险去挖不怎么赚钱的煤?这是高贵的中产所不能理解的,但这也是没有话语权的大多数。即使必然有人的利益会被牺牲,但他们的存在,应当被考虑;他们的牺牲,应当被关注;他们的未来,应当有保障。对《穹顶之下》的批评应当以内容本身为关注点,而非因人易事的人身攻击。所以以柴静的感情经历或者美国经历为攻击点,来攻击纪录片,我是不认同的。但是,一片赞美之下,对其的批评并非只有人身攻击。以人身攻击为稻草人,认为所以批评柴静的声音都是人身攻击的人,用的是和人身攻击的人一样的诡辩技巧。----------------------------------------------------------------------------------------------------------------------------------------柴静的提问,应当是展现民众对会议的困惑和争议,由丁仲礼院士一一解答。由于专业知识上的差距,柴静应该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疑问者,而非对等的辩论者。而且,如同卧底扣扣熊,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问丁仲礼院士,相比明显的支持和崇拜,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的,也确实很好的展现了丁院士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大概是解释分析此视频中柴静的表现时,对柴静很有利的一种理由了。但这一切终止于19分钟。19分钟的时候有一次十分明显的剪辑,就不做过多推测了。不过,双方确实都起了情绪。很不适合,很不恰当。质疑身为科学家却做政治解读,这是一种身份判定的人身攻击。类似于,你有没有资格来谈论这个问题的诛心之言。节目所应展现的是丁院士的观点,是论事,而非论人。这不是个好问题。后面应该为了人类利益而非国家利益的问题,可就有问题了。1,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应该论事不论人;2,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要实话实说么?答案谁都知道好么?两方博弈如果一方完全委曲求全,也许可能使得总利益最大,但自己就不是人了么?高尚是好的谁都知道,不过它有时候也和公平所冲突。事实上丁院士回答的很好,即使用了点偷换概念。3,如果丁院士答的不是这么好,这段掐了不播么?那这个问题是用来展现丁院士的机智和口才的,还是用来针对丁院士做的道德攻击呢?所以,既然这是个没用的情怀问题,是为了展现丁院士个人风采的问题,似乎没必要这么问。即使是柴静试图忠装反,来更好的展现丁院士的风采,可后面那段类似于人身攻击、资格质疑和道德攻击的问题,可有点不好解释。所以,柴静的表现可真的不太好,尤其是19分钟左右开始的那一段。补充一点,说柴静记者忠装反,是善意倾向的维护;我说19分钟后的问题表现不好,也没揣测一下试图将中国和世界对立的动机,也是善意倾向的宽容。这一切都是站在正面解释柴静的采访下做出的推断。也许可能事实上我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我才是真正的Colbert Report风格~柴静相信所谓的西方视角,是她知识结构的问题,是个人问题。但是,节目中最后她的表现,已经有些突破底线了。我认为柴静最后的问题是心怀恶意的。试想,如果你想为难丁院士,最多能在节目中问出什么问题来达到目的?如果丁院士口才稍微差一点,临场反应稍微慢一点,回答的不得体一点,那么是不是这个问题就成功的攻击到了丁院士本人呢?可不可能摧毁之前丁院士一系列言论的正当性呢?有没有对于丁院士这个自己采访者的一丁点尊重呢?诛心之言,不过如此。-------------------------------------------------(以下是满满的私货)-----------------------------------------------------------环保又不是搞偶像崇拜。环保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管,同时不能过于盲目。环保有人得利就有可能有人被牺牲。建立规模庞大的大工厂其实即利于监管也利于经济效益,因为对垄断天然的反感情绪而盲目否定是不对的。环保也要工业发展,即不让建工厂,又想使用现代工业的产品过舒适的生活,建议回答想象力过于丰富是怎样的体验这样问题。------------------------------------------------------------------------------------------------------------------------------------------关于秸秆焚烧,王局幽幽的翻了翻陈年往事答案比较短,许多东西都点到为止的也许有些说的太不清楚。在此对“前后两段的煽情令人十分反感。”稍稍解释一下:纪录片即使节奏强如国家地理,即使是经典的持续高能反应,对于不习惯观看纪录片的普通观众来说,也难免乏味或疲倦。尤其是HNK的某些连音乐都懒得配的平铺直叙。(就黑它,任性)而《穹顶之下》中可以发现,柴静团队对整个影片结构做了许多优化。总的来说信息密度适中,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穿插故事和幽默等,使得观众在上一个信息和下一个信息之间,得到休息。例如小女孩给她打电话的故事,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来优化影片结构的尝试。不评价这种尝试最终的效果如何,至少,可以明确的看到这种尝试。作为开篇,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办法来切题。例如弄个类似与大楼在雾霾中起飞的图片段子,一两分钟就可以引起足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对哮喘病等的分析。因为雾霾已经被吐槽很久了,民众对雾霾这个环境问题的存在是十分确定的,对它的观感,是十分厌恶的。并非需要过多说明才可引起关注。然而,孩子得肿瘤,这件事跟雾霾很难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费时费力的如此切题,在我认为柴静团队对影片结构和可能达到的效果有足够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我认为无非就是以孩子为情怀,以肿瘤为健康恐吓,以自身身为母亲为卖点,来暗示影响观众。应当保护孩子是公认的,所以可以占领一点点道德制高点;肿瘤是大家恐惧的,所以即使只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敬而远之;母亲以及身为母亲所应有的责任,大概就是对自身的宣传了。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开篇的情怀是想忽悠我,伦~家~就~不~高~兴~了~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她在里面的发言很好的体现了小清新看问题的肤浅性与幼稚性。 而哥本哈根会议也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仍是弱肉强食的社会。发达国家没有小清新的以为普世公平无私,如果我们不去争取,难道要交钱么,傻逼才交呢?_?。在国家建设和物质发展方面,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要依赖科技,应该更科学更把利益摊开的方式讲环保的事! 最后感谢丁仲礼这样的科学家为国家默默无闻的付出,当我听到他的研究领域心里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么无聊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想必一天都学不下去!!!现在会报的估计是被调剂的吧(-_-).zZ~扯远了(?o_o`)
首次不得已使用求赞大法,后半段补充了关于丁仲礼的部分。介绍了一些丁仲礼没有讲的科学背景。希望有人能看到。不知有没有用,谢谢。⊙_⊙古有蛤帝与华莱士谈笑风生,今有丁仲礼与柴静硝烟弥漫。为了欣赏三位颜艺大师,我把完整版看了两遍多,预感新的鬼畜全明星也许要从这三位中诞生。柴静采访每位科学家前面都挺正常的。但有两个点我一定要把她批判一番。对哥本哈根会议上IPCC的方案柴静问了几次,她表现出很大的理解障碍,让丁仲礼把车轱辘话来回说了几次。“什么是公平?……哪里不公平?……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设限为什么不公平?……您理解的什么是公平?……发达国家自己减排那么多为什么还不接受?……”逼得丁仲礼激动到说“我要去问默克尔本人她觉得公不公平。但我没这个机会。”柴静当然不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储备,没有人会要求她懂那么多。但她在对话中暴露出来的是她没有提前做一些和哥本哈根会议议题以及受访者观点相关的基础功课,或者说没做好。而当她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出发时又展示了她作为一个情怀党的飘忽,于是有了下一个黑点。我原以为柴静是负责唱黑脸,装小白给两位科学家垫词, 没想到后来她竟跟脱缰的野马一样把科学家和政治之类的说法问了又问。“您直接指责IPCC?……而且你的措辞非常严厉……科学家为什么要用这么情绪化的字眼谈论科学问题?……这样合适吗?……你原来做古气候的,很专业的,但这次一直都在做政治解读…… 科学家不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重吗?……这么拖下去发达国家不接受那是不是人类处境更差了? ”。激烈的采访风格不是问题。问一次,那是为了给丁仲礼阐述自己的立场垫词,很有意义的问题。问两次,那就是你一个记者预设立场,把采访变成辩论。柴静和丁仲礼的对话本来就不是一个平等的辩论会。联系到整个视频,我这才感觉到这恐怕才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她提问发自真心。(如钱维宏一样,我不保证我的推测是对的。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能保证的是,她在采访时的表现是有不妥的。)其他的一些黑点和这个立场相关,如果不是这类东西反复出现我也不会推测柴静本人的立场和她的疑问相近。比如她在和钱维宏对话时问了几次“主流科学认为……IPCC是权威……你的文章为何发表在不知名的杂志上?……你这么做是不是预设了一个立场要去推翻它?”和对丁仲礼的提问一脉相承。这些提问真的水平不高,仍旧是那句,提一次是垫词,提几次是抬杠,就算那不代表你本人的立场,这种抬杠式提问也是有违访谈性质,有失作为记者的专业水准。自己立场是另一个问题,这倒不是大问题。这个已经有几位知友指出了。至于有人说表情如何,我看过柴静不少节目,她就是那样的。我没法从表情看出她内心。而且对表情的分析很容易受到自身预设的立场干扰。关于表情,最明显的只是她数次表现出的惊讶和不理解。而我批判她这次访谈的表现只是因为她的一些言谈失度。对柴静专业素养的批评一直不少。柴静的粉丝不必太惊讶于这次这么集体爆发一般的批评,不用归结于阴谋论的所谓触动利益集团的蛋糕而在舆论造势。真正要攻击她会让人看到?我只是非常反感从私人生活这些地方捕风捉影去攻击她。这个视频被翻出来也是因为《穹顶之下》,也许有人试图通过抨击柴静而否定《穹》,我不赞同这种思路。必须承认的是,我完整地读过《看见》,很喜欢她那股文艺女青年的情怀。在看视频之前,我对她本人也是有根据从前的了解而建立的设定,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偏见”。……………………补充丁仲礼部分的分割线……………………当然,丁仲礼先生确实比较激动,似乎把柴静当成了“西方记者”,一开始就进入战争状态。正如排名第二的知友所说,丁仲礼的应对策略也有不妥。丁仲礼的问题,已经有知友分析了,我想补充一些背景。第一个就是所谓“算命先生的水晶球”。这个比喻让柴静不知所措,接下来几句表述变得混乱,很明显这不是演习,上来就是一种对抗的姿态。诚然,丁仲礼的专业更讲究地质的证据,用计算机模拟做长期的预测结果确实有很大的争议,他不相信很正常,但是用“水晶球”这种比喻,完全不是一个科普的态度,而是学术流派之间的互相轻视的说法。他表现出不耐烦与傲慢,首先打乱了柴静的节奏。唯一可以称得上的普遍共识其实只有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在钱维宏出示的曲线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滞后的),但温室效应多大程度是人类活动造成,上升多少度会危及人类生存,人类能否左右气候变化,这都是“有待研究”的争议话题。哥本哈根会议前就曾传出造假丑闻,尽管最终不了了之。英国是推动减排最用力的国家,主要的研究也是英国在做,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不被人怀疑就怪了。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古生物研究表明,间冰期(温暖期)的物种丰度其实更高,物种灭绝百分之三十这种说法,丁仲礼表示了明确的怀疑。生物一直是在灭绝与新生的,不能适应气候变暖而灭绝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我们现在处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一个间冰期,总体趋势是变暖,但仍远低于地球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侏罗纪的地表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3℃,南北极没有永久冰层,二氧化碳浓度是前工业革命时的七倍,白垩纪则高出4℃。丰富的物种和繁茂的植被给我们留下了煤炭和石油。而温度降低的冰期才真是物种大杀器,万物凋零不是说着玩的。当然每一次气候更替都可能导致物种不适应而灭绝。如著名的剑齿虎和猛犸象(重达六吨,远比今日的大象要强)就被认为灭绝于上次间冰期的开始,一万年左右之前(有部分罪恶感很强的科学家认为它们死于人类捕杀,他们也是持全球变暖观点的主力)。再如有研究称,明朝之亡与小冰期之间有很大的关联,这个所谓小冰期在钱维宏出示的那张图上就可以看到。明末气温骤降,农作物减产,随之而来就是大饥荒和农民起义。唯一的问题其实是,假如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怎么办?人类活动减少就能够扭转这个趋势吗?按照地球以往的历史,未来海平面会上升是早晚的事,我们现在的平均气温是大大低于地球历史上的平均气温的,那到时候我们怎么办?这才是丁仲礼那句“人类应该想着如何救自己”的真正现实含义。不是说节能环保就不重要。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最乐观的估计也是一两百年内的事,必须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柴静那句“主流科学家如何如何”,潜台词就是“你这旁门左道”。搞科学又不是练武术,peer review 最重要,那是学术研讨和争议,只要不作假,大家可以继续愉快地互撕或者各自不理。拿到大众和政治家面前时,就看谁更会营销了。你们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建立在一个有争议的基础上,还说这叫公平?那么大的一个市场,真金白银呐。真要是所谓全人类共识,“阴谋论”会满地走吗。我不是个阴谋论者,但可以把人家的怀疑给大家看看:美国和加拿大可以退出《京都议定书》,难道它们不怕遭报应?而英国对低碳事业最热衷,低碳经济这个词是它提出来的,它发展得最早也最成熟。哥本哈根会议失败以后它又继续策划后哥本哈根时代的气候谈判,它这么热心真是都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这么一个东西,实际就是一个给其他所有国家的紧箍咒。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就是按那个方案美国经济得倒退不可。英国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我都没法说了。丁仲礼不愿意或难以直接解释,观众朋友们听不明白,我看起来他的心理活动大概如下:今天我是作为一个长者给你讲几句人生经验。地球的历史哪一段我没研究过,气温高的时候我见得多了,我搞得清清楚楚,你们这些记者,还是需要学习一个,不要听风就是雨,总想着搞个大新闻。引用徐艾愣(音)女士的话说,柴静确实挺像程心的。再给大家补张图。中国历史上的气温变化:很抱歉的是最后这张图的出处链接当时没有添加,现在手机不能。这个是根据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的。后来有很多人做更详细的修正,但大体趋势是一致的。至于这些温度怎么推测,有不同的角度。举个例子:甲骨文里就写,打猎时打到一只象。说明河南当时有象。当然这是孤证,再比如当时安阳的播种季比现在早一个多月。这些记载就可以大致确定当时河南的气温比现在高多少。利益相关:有情怀的工业党。支持环保,支持人权事业,认同丁仲礼的那句,中国人也是人。
我认为拥有那么多幕后监制人员的节目,在提出问题前都不审核,或者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而由主持人自己带有主观色彩且草率地提出,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反过来想,如果柴静不提出那些问题,我们大家还能够那么清晰的从丁院士那里获得信息么?大家还会直观的感受到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吗?正是柴静的这些问题才引爆了话题的核心争议。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个采访节目而已,柴静提出的问题不能代表她自己的个人观点,毕竟她后面有整个央视庞大的制作团队在那里,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控制节目走向都是设计好的。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用什么“丁院士PK柴静”的字眼故意扰乱视听,让人觉得恶心。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人正是冲着对柴静这个人的厌恶而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故意抹黑她。再次说明,我觉得这些问题设置的很好,能够让丁院士充分的说明这些条约的不平等性。如果不是那些“有些显得愚蠢”的问题,你们还会在意到这其中的种种问题么?我反而认为这样的采访很成功。他的目的达到了。至于什么pk之类的根本不存在。
丁院士这样的人是国之栋梁。柴记者这样的人是国之疫苗。挺好,挺好。
谢邀。柴静给我的感觉就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记者,总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丁院士的风度、学识都当得起院士这个称号,也符合他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的身份。
简单拖着看了下,说下自己的看法院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主要观点如下:1:现在的污染气候变化,包括碳排放都是累积效应,你西方国家过去100年经济领先,通过“大量排放”成为发达国家,而现在成为发达国家后开始关注生活质量,搞这么个一个大会,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展正在长身体,为了经济难免污染在前,给你这么一限制吃饭拉屎得定额不能超限,经济也别发展了,都回到原始自然社会,那环境多好。2:所谓的本世纪内控制升温到2度内这个指导方针,院士并不赞同,觉得只是一些个研究组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并不能完全代表以后的实际演化,所以在这个标准下去讨论问题,又会带来很多争议。柴静是站在精英人士的角度:1:和现在精英人士关注健康,关注自然环境是一个路子,毕竟有钱了以后,肯定会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2:柴静囿于没有科研背景,所以做科学的具体过程还缺乏了解,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容易产生“高大上”的既视感,容易只重数据,而不看数据来源和产生方法,也没法对各种方法的权威性或者和现实的适用性产生准确评价。科学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挺复杂,很多东西科学道义上可能是对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暂时铺开,本质上这个也和国家政治有关系,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博弈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但这种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事情需要越辩越明,这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柴静用问题引导丁仲礼将他代表中国拒绝此次会议中所有减排协议的正面理由对我们这些外行全部清晰明白的叙述了出来。看完这段采访,我对于中国代表此次的行为评价是:机智的识破了阴险的帝国主义为我们设下的陷阱,并立马提出更加公平的方案让对方哑口无言。同时在科学,人权,发展,利益,环境等各方面阐述了什么样的提案才是公平的提案,对方又为什么是不公平的,堵住了别人对于中国这次决定的所有可能的攻击方向。如果要评价问答两人此次的关系,我只能用合作愉快来形容。关于柴静本身的立场,我无法凭借她的表情来判断。但是假设有一个人反对丁仲礼此次决定,并希望驳倒对方观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如何提问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不知道大家会如何去做,不过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就对方某方面的观点深入挖掘,以期得到对方理论中的弱点。比如说:你说对方的计算不科学,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实验是科学的?他们所得到的2°C的数据有多大的可信性,会不会存在一个基于此之上的误差,这样的误差大概是多少?对方得到的数据虽然不可信,但是他们所计算的趋势是否可信,我们有没有必要根据这样的趋势去提前做好准备?在人均排放量上面,具体的数据是什么?如果想要单纯的发展而非将资源利用在其他方面,我们需要的最低人均排放量具体是多少?如果我们的人均排放量达到发达国家的80%那么总的排放量之比又是多少?在获得这样的碳排放量之后我们能够保证将这些资源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上吗?如果我们得到巨量的碳排放量资源,并将其使用,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中国本身的环境会恶劣到什么地步?等等等等。。也许我所例举的问题并不能难住丁仲礼院士,不过这仅仅是我的一个攻击对方的思路。可是柴静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对方给出完美解答,然后就说:好了,我们不谈这个问题,换下一个。就差大叫“你说的太对了,我他妈服了”。这是高级美分应有的态度吗?相较于通过所谓的读心术,我个人更喜欢通过对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动机和立场。还有那些所谓的蔑视表情,当然作为一个对于微表情之类的东西不怎么了解的人来看,我无法否认你们对于她表情的分析,不过我知道就算她不是在演戏,且你能够正确的读懂对方的表情,也并不能够说明你能够读懂对方的心。说不定她心中鄙视的是:“这是谁写的提问稿,这么他妈low”
来帮柴静说两句好话。首先我觉得这视频的标题特别烂。什么叫“PK”?PK就是辩论,但各位知友,这是辩论类节目么?这是访谈类节目好吧。访谈类节目,丁院士的工作应该是让我们这些大众听到他专业的观点,柴的工作是引导丁发表他的观点,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分工是不同的。柴抛的观点都是为了抛砖引玉,不是争锋相对。很多答主说,不理解柴怎么总是帮发达国家说话。我挺呵呵的,柴说这么多诡异的观点就是为了让丁院士说出他的“正确观点”好不。作为访谈类节目,我觉得算是挺成功的,反正我听懂了丁院士的观点。
前15分钟我只是觉得:柴静为什么总是为外国辩护啊?15分钟之后才发现:又特么开始搞立场陷阱、人身质疑了啊。然后就是这一段:如果有三体电影,我提名柴女神去饰演程心。
哥本哈根会议是政府间会议,不是科学会议。把“排放权”这个主题当成科学问题来采访,包括把丁院士作为权威的采访对象,是采访方(不是柴静本人而是背后的团队)的考虑不周。柴静有明显的引导和不尊重被访者,作为这种节目的记者明显失职。采访视频的视频剪辑,加上柴静的这种“采访风格”,观众并不能知晓被访者的真实想法。丁院士的言论对观众会有误导作用;这可能是剪辑或这种采访方式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把科学家的常识当成了公众的常识。人均累计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均有各自的合理/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似乎没有遭遇太多不公。同时针对现在:第一,这个视频是采访方剪辑制作的,你看到的最终感觉是采访方控制的,最后你认为采访方暗藏阴谋、被访人是民族脊梁更有可能是说明团队制作水平太烂,或者目标群体不是你;第二,请在站队和贴“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民族脊梁”这类标签以前,先去了解你支持和反对的是什么。现实和《三体》有区别,即使你觉得有一样“文明的意义的又一番振聋发聩的思辨”。这类国际会议和协议背后的文本、数据,包括主流科学界的结论和相应的理由,都是公开的、每个人可以下载的。目前没有发现有多“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团体和人来整中国,倒是有很多言论用“价值观”绑架事实。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各国受到的潜在威胁是大致相当(岛屿国家和高纬度国家除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对灾害保障、应急的制度较不完善,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威胁。中美两国在气候谈判中一直是最占据主动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排放量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总体国力强大。中美双方现在有很多跳出联合国框架和对方的合作,比如去年年底的;这不是因为中国脊梁没了或者被“西方发达价值观”收买,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科学政治化、政治站队化,什么事都会变成价值观。========================以下是每一条的理由==========================1. 哥本哈根会议是政府间会议,不是科学会议。把这个主题当成科学问题来采访,包括把丁院士作为权威的采访对象,是采访方(不是柴静本人而是背后的团队)的考虑不周。科学家也是人,没有理由期望一个科学家在讨论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事时,特别是政治,还会保持客观理型;这只是采访方自己的刻板印象。如果采访丁院士,则应该把丁院士当成中方代表的一员,而不是台面下科学问题、台面上政治问题的超级专家。哥本哈根会议是以科学结论作为起点,讨论排放权分配这个政治问题。提供这个科学共识的起点的是IPCC第四次报告中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报告本身是由各国提名的科学家撰写,最后面向政府的综述由各国政府审核并通过。主要结论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将会、并且已经造成了温度升高、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负面影响。这个报告有中文版,。质疑这个报告客观性的,可以参见或者,里面解释了如何选取主笔的科学家、各国政府如何审阅达成共识;或者看一下,各国都有,中国也不少;再详细,可以看,里面有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评论和修改意见,大家可以搜索中国政府的官方意见。同时,IPCC自己不进行任何研究,仅仅是对已经认可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尽管目前欧美科研实力较强,IPCC没有明显哪个国家在主导;第一工作组的主席是中国的秦大河院士和瑞士科学家Thomas F. Stocker,整个IPCC的前主席(目前空缺)是印度科学家Rajendra Pachauriborn。“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C以内”并不是一个科学结论,这仅仅是一个便于政府间合作的共同指标,但这确实是考虑了多方意见的计算结果。除了“第一工作组-自然科学基础”以外,IPCC还有两个工作组: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后两个工作组不完全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科学,而是由生态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C以内”来自于后两个工作组,和古气候学、气象学什么的都没有太大关系,考虑的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丁院士说这个研究是英国某个研究组做的,是因为IPCC自己不进行研究、而是仅仅进行综述,所有结论都是“某个研究组”做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哪。比如题主另一个视频中提到的钱维宏教授的工作,也只是“某一个研究组”做的;只是很不幸“太阳周期引发气候变化”这个假说没有被广泛接受。如果需要进行科学方面采访的话,选取的采访人应该是和百年尺度气候变化更相关的科学家,比如前文提到的秦大河院士等人。丁院士是这场政治会议的科学顾问,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古气候学;政府任命丁院士为科学顾问,可能是出于在政治上需要推广“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的概念(最后一个问题会解释),而不是因为需要质疑二十几年来人类为达成公式作出的努力。古气候学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采样和代用指标重建(比如氧同位素、珊瑚、树轮、孢粉等),重要的(用于解释冰期/间冰期循环)也不过五组公式而已、完全用不到计算机模型,研究尺度是万年到亿年,大部分时候连人类这个物种都不存在。用丁院士自己的话说,这是拯救人类而不是拯救地球的问题;而丁院士是研究地球的,人类只是占了微乎其微时间的一个物种,而且是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打击的一个物种。2. 柴静有明显的引导和不尊重被访者,作为记者明显失职。这一点同意的回答:我觉得这里柴静完全是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第三方观点来质问丁院士。特别是做了一段批评性的阐述之后,来一个“您觉得”。把这种辩论技巧用在采访上,对被采访者是非常不尊重的。更别提这两个问题言下之意是把科学和政治对立、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对立起来,指责丁院士不科学,不追求人类共同利益。有人认为柴静是类似Colbert Report的风格,站在一个荒谬的立场以帮助被采访者很好阐述,这是完全说不通的。Colbert Report是一档喜剧节目,报道的是伪新闻fake news,其采访也是伪采访,目的还是逗乐子,观众也知道Colbert的真实观点。应该与柴静做对比是Anderson Cooper、60min这样的深度新闻访谈。而主持60min的谈笑风生华莱士,其自拟墓志铭是tough but fair,知乎上有人翻译为“犀利且公正”,这才是记者应有的操守。在丁院士的视频里,柴静说了一大段IPCC如何权威如何主流(她尤其停顿、着重了主流二字),然后说你质疑IPCC的结论吗?视频中可以看到丁院士表情的变化。这种引导技巧是很不尊重被访者的;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柴静是在采访中美高官,她会这么问吗。这一来就引导成了“科学家有主流吗”、“科学家是看人多人少吗”、“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连反对什么结论都没说清楚,观众只能理解成为丁院士质疑IPCC本身了。作为科学家,说自己质疑主流科学结论的话应该是有证据和理由的,不然必然影响自己的信誉,人们也不会因为一个科学家的观点而放弃主流科学结论。在题主发的钱维宏教授的视频中,钱教授也没什么机会自己解释对什么主流观点的反对,而更多是被柴静带出来的。3. 采访视频的视频剪辑,加上柴静的这种“采访风格”,观众并不能知晓被访者的真实想法。所有经历过采访的人都知道,一段采访中你的话题、情绪能被引导多少,而被剪成的片子中,你的意思会被扭曲多少。受访人和采访人在这里的话语权不可同日而语,剪辑产生的误解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的。这也是很多科学家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科学家本来就没几个能言善语的,造成了误会也没有办法向公众澄清。再加上前文提到柴静的这种方式,会带来主观的上下文和不必要的紧张情绪,难免会带来很多误读。柴静说丁院士有些情绪化看上去倒是真的,我觉得部分是因为柴静的这种“采访风格”。尽管丁院士位高权重,访谈经验仍然是远少于柴静的,自然容易被引导话题和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这类访谈采访者需要遵守职业操守,避免引导,做到“犀利且公正”。我个人认为“火药味”也有可能来自于丁院士对“被引导”的提防;前文和其他答案也提到,柴静采访的时候已经带了非常强的个人观点了,丁院士很多情绪化的言论非常有可能来自于对柴静个人预设(也有人解读为傲慢)的抵触。当然可能也有丁院士的个人情绪,这一点就无从求证了。我个人很好奇丁院士自己对这个视频的看法。4. 丁院士的言论对观众会有误导作用,特别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和“计算机模型就是个水晶球”这种言论。这可能是因为把科学家的常识当成了公众的常识,也可能是剪辑或这种采访方式导致的。视频中并不清楚丁院士表达的对“主流”的怀疑是什么,但是看起来似乎是针对“2°C”这个指标;这个指标确实不是一个科学结论,认为过高过低的都有。但是公众并不知晓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人们的诸多努力和协商,不清楚之前达成共识的是什么。这几句话抛出来,特别是又上升到“真理”的高度,观众肯定会从各方面怀疑,于是会助长各种阴谋论。关于这些阴谋论可以看我在这个问题里的答案:。关于被丁院士比作“水晶球”的计算机模型,只不过是个综合了已知科学过程的计算而已。经典力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场方程都是模型,不过他们是针对某一个过程的模型,并且可以进行数值解。而比如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方程没有通用解法,在应用到大气动力时需要不同尺度的大量近似公式。在考虑整个地球系统运作时,需要同时计算大气、海洋、陆面、冰面等的反馈和耦合,既需要机理公式又需要经验公式,所以有更为庞大的方程组;这些方程组计算量庞大,用笔和纸算不现实,于是人们利用计算机来计算(一般来说是超级计算机),仅此而已。这和人们给桥梁设计、飞机设计、卫星轨道、天气预报、细胞生理、血液循环甚至神经系统进行建模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一个台计算机ENIAC就曾被用于气象预报。对模型方法的不信任,是丁院士作为一个古气候学家对研究方法的观点;丁院士自己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指标重建去反推机制(随手搜的丁院士的一些研究:,)。但是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很容易转变为对科学界所有相关结论的怀疑。古气候领域中应用大气、海洋模型的研究并不少,但确实古气候缺乏足够多的数据来支撑模拟,人们对长时间尺度机制的理解也不足以建构细致的机理模型。“证据采集”和“理论计算”两边科学家的“看对方不顺眼”在各个领域都是,天文学、材料物理、古气候等都是这样。天文学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经常被拿出来引用:“No one trusts a model except
everyone trusts an observation except the man who made it”,怀疑模型结果的绝不是少数科学家。由于人人都可以去怀疑模型,统计学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的是有用的)”。但是,对于从天尺度到百年尺度的问题,大型模型是现在最好的综合,里面已经整合了观测数据和已经了解的机制;用George Box的话说,这些模型是有用的。IPCC用到的模型种类很多,从第一工作组用的到第三工作组用的不一而足。而这些模型也不是把持在哪个研究组中的。以大气-海洋耦合模型为例,提供数据的中2个是中国研究所的,一个是气象局的一个是海洋局的。这些模型也没有什么秘密;几乎所有模型的源码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来查看、质疑其中的机制或者重复模拟结果(当然大部分需要并行机)。其实各国研究组的模型很多模块都是中国的PhD和博后们开发的,但目前中国的两个模型在各种指标中表现并不好。虽然目前IPCC之前没有考虑不同模型可靠性的不同,但以后可能会,所以这方面科学实力不够强可能会影响“中国在学术界的国家话语权”(这是个伪概念,但似乎很多人关心)。5. 人均累计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均有各自的合理/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似乎没有遭遇太多不公。丁院士采访中提到了很多,比如发达国家先限定排放、分了多少蛋糕、还剩多少、我们历史上又少排放了多少,都是很多不同的问题,视频里既没有提供背景资料,又没有剪辑出逻辑,这个可能采访方、被访方都有责任。实际上现在国际上承认的是人均碳排放,也就是说在未来地球上每个人有一样多的排放权;按照这种算法,美国、欧洲、中国需要减排,而印度、非洲还有一定上升空间(出处我查到后会添加)。提到的另一些比如按照国家分配排放权,或者之前也有人提的按照GDP平均分配,较之更为不合理,现在没有什么政府间会议在讨论用这种方法进行分配(有可能是因为我孤陋寡闻,欢迎指出错误)。如果简单地用“人均碳排放”计算,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没有考虑历史上发达国家多排放的碳。当然,这种不公平可以通过新兴能源的技术交换和扶持来解决。针对这种不公平,当时中国提出另一种方案,即人均累计碳排放,是把历史上1900年-2010年各个国家累积的碳排放量求和,再除以该国当前人口数。由于这种方案对中国非常有利(这是所有方案中中国排放算出来最少的),哥本哈根会议时中国曾争取这种方案。人均累计碳排放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1. 将历史碳排放和当前碳排放相比不合理,因为历史时期技术落后,能效极低,排放极高;2. 真正的“人均累计碳排放”应该是除以历史平均人口数,但是这一点操作性太难,但除以当前人口的话,中国、印度处在人口峰值,而发达国家低于人口峰值。目前这种算法没有得到国际上认可;由于这种方案明显偏向中国,如果中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广的话,我个人觉得会很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碳排放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国际形象的考量也仅仅是防止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制衡。网易有过一个关于,虽然有很重的“网易色彩”。顺便插一句,计算历史碳排放的话丁院士就是专家了,这可能也是丁院士作为中方科学顾问的考量。粗浅来看,似乎中国没有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遭遇不公。最后无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是由美国和金砖四国起草的;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应该不会占劣势。所以对抗可能存在于中美之间。会议组织方曾表示相比其他国家,美国和中国(尤其是美国)在会议期间消息都很灵通,而菱镜事件的文件表明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通过间谍获得内幕消息(报道见和)。这场大会有很多中国的志愿者和NGO在场(以前的同学就有亲历的),希望有经历过的人说说更中肯的消息。
就像问一句,她要是个美国狗,为什么要请这两个所谓非主流的哥们儿来,请个同样美国狗来节目部好看多了么?激烈地说一句,有的人喷人真的不能脑子想一下再喷么。。。我觉得很多人模糊了记者采访和普通两个人对话之间的区别。柴静发表的所有观点不是她的个人观点,都是她总结的社会观点,用这些社会观点去引导对方的观点。她说西方的那套标准,不代表她个人信奉这种套东西。没有这些赤裸裸地发问,怎么会有很多人赞叹的所谓“中国脊梁”的回答出现呢?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来说,相当专业了。这就好比好的导演拍电影,不是一定要传递一个价值观(这是政治宣传片),而是要展现冲突,表现矛盾,让人们知道事物的复杂性。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穹之下 柴静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