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现在人对古风图片的接受有多大?

目前很多古风爱好者是不是都有些无病呻吟?他们想通过古风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什么东西?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什么心态,情怀或思想?为了追求文体美,目前出现了很多逻辑不通,胡乱用词的现象,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当下文化的一种浮盛之风吗?“古风”现象的受众年龄段集中在多少岁?
作为混迹古风圈子多年的人,我想自己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古风类的文章很少看,只有一个原因,写的真不咋地。其实也就是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加上一些朦胧,有点古典味道的文章而已。如若真的喜欢古风文章,还不如去读古代文学呢。图片类自己没画过,只做过一些转手绘,在此不便多说,所以就音乐谈谈。首先,古风圈确实存在堆砌辞藻的现象,一些歌词很是晦涩难懂,并且你会发现好多词语的重复率相当高,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些都是古风圈的典型现象。但是流行歌曲好多歌词也是......,为了押韵,他们也是什么都敢写。所以你要是不存在偏见的看,你会发现一些音乐,一些歌词还是不错的,比如“迟到学堂打手掌,你抿嘴偷笑 。暮风古榕捉迷藏,你总找我不到。 贴近水面看倒影,谁料这清明雨落, 两张荷叶穿插在沉默的人潮。”是不是也很有画面感?(虽然高潮歌词不咋地,不过好多歌词比较好的地方都不是高潮)第二、曲调,古风圈很多优秀的音乐不是原创的,而是翻唱的,并且大部分是翻日本,想想真是讽刺。要说没有好音乐,绝对是假的。只是大家很少有人注意,毕竟和流行音乐比起来,古风中的好曲子所占的百分比肯定小于流行音乐。我顺便挑出挑一张周董中国风的专辑,里面的不论歌词或曲调。喜欢的就能可能找出好几首,所以我何必去古风圈大浪淘沙呢?这也是导致古风音乐很难流行的一个原因。其实河图的《倾尽天下》那张专辑不错,我感觉应该是他的巅峰之作。喜欢的可以听听。第三、古风歌曲主要是根据一些自创或改编的小说作曲,所以它有一个完整地故事结构。并且一些歌曲会加入一些念白、特殊声音之类的,这种风格也不是 大众能普遍接受的。可能是营销机制的原因,这些音乐和歌手不为大众所知。他们缺的是一个平台,比如霍尊的《卷珠帘》,如果不是春晚这个平台,相信好多人也不知道他。第四,古风圈子入门低,受众低龄化。好多人是现实受挫,沉浸于古风圈子,幻想着白衣翩翩的公子,英俊勇武的剑客,美丽潇洒的侠女,总之,这是一个充满幻想与意淫的世界,跟男生沉迷游戏一个道理。这一大挫人让人对古风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所以,他们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一种感觉,但是因为阅历的原因或者程度的原因容易让人们感觉zuo,如果喜欢古风,那应该喜欢婉约词之类,等你看完一本词集的时候,你就不会太迷恋古风了。话说我看完几本后,发现他们在歌词中的出现频率那是相当之高啊,随便编几首歌词也能被同学当成大神,可惜的是,现在喜欢的是李白和王维的诗。造化弄人啊。。。刚刚听同学放音乐,我听着很熟悉,就问是什么歌。说是《小时代》里面的时间煮雨,我说不对吧,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对我很陌生,而我确定这首歌绝对听过。搜索之后发现,是抄袭一青窈的《风车》,同样的曲调河图、音频怪物、董贞都翻唱过。现在这首歌大红,可见平台真的真的很重要啊。。
古风圈跟民科圈其实异曲同工,你们感受一下~
“古风圈”本来就是一种浮夸的存在。
总想知道更多
来知乎,参与讨论目前很多古风爱好者是不是都有些无病呻吟?他们想通过古风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什么东西?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什么心态,情怀或思想?为了追求文体美,目前出现了很多逻辑不通,胡乱用词的现象,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当下文化的一种浮盛之风吗?“古风”现象的受众年龄段集中在多少岁?
有没有关注古风,能客观评价下的同学?
古风圈跟民科圈其实异曲同工,你们感受一下~
“古风圈”本来就是一种浮夸的存在。
初中毕业生当下古风圈是否太浮夸?
目前很多古风爱好者是不是都有些无病呻吟?他们想通过古风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什么东西?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什么心态,情怀或思想?为了追求文体美,目前出现了很多逻辑不通,胡乱用词的现象,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当下文化的一种浮盛之风吗?“古风”现象的受众年龄段集中在多少岁?
按投票排序
古风圈跟民科圈其实异曲同工,你们感受一下~
“古风圈”本来就是一种浮夸的存在。
我必须得为古风圈辩护一句。我承认楼上各位说的不少都是真实的,不少人写一些矫揉造作言辞不通毫无意境拼拼凑凑的渣作,然后拿着这些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听不得批评自以为天下第一,充分显示了个人修养的低下与知识积淀的浅薄。我认识你们说的这样浮夸的人,也认识不少与你们所看到的不一样的人。有人会为了格律遣词意境推敲一个月,就为了不出毫无内容毫无新意矫揉造作的作品。有人会开着讨论组熬夜三天,大家都去睡了一个人还在默默改词,反反复复重写了数十遍,修改更是不计其数。有人会每天把修改的内容不停地发上来给大家看,并且申明:只要批评,别留情面。有人辛苦了一个多月甚至数月好不容易完成了良作,也会不辞辛劳去找合适的演唱者,去联系合适的人制作封面或者海报,就为了让每个部分都可以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然后万事俱备之后累得睡了整整一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不是天才,但是在用尽全力,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推敲,也对得起自己。每个圈子都有害群之马,但是请不要一概否认了其他人的努力。---------------------------题外话------------------------------我学书法,经常为他们的海报什么的帮点小忙。也替人做过后期。曾经试着写过歌词,被严厉的前辈批评了很多,然后觉得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较好。和圈内人有不少私交,但是也算不上圈内。
利益相关:某原创团队创始人,从事古风文案编写三年,制作人(策划)许久,混音师起步,已因无法忍受圈内勾心斗角而患抑郁症,如今已退。 说起我混迹古风原创音乐圈的五年,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成也古风,败也古风。 受众年龄多在高中(与此相比,cos圈年龄偏低,网配圈年龄偏高),但提到混乱度确实最低的。 从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圈子里的无偿合作,直至今日的非商业不可,我与我创建的团队深陷于商业而不能自拔,乃至人心浮动,纷纷出走,甚至把我拒之门外。 若说学到了什么,在这种小众的音乐圈子里,唱片众筹,不经唱片公司,编曲混音制作简陋(局限于几种风格和制作人流派),而偏重文案歌词美工,任何人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凭一己之力学到技能。古风圈外围,便是那些不亲手制作音乐,只是偏爱古风音乐的一些人的粉丝们。未身处其中,难以知其艰辛,和一些大大们深入接触后,才知道往往最受人追捧的反倒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装逼犯。因为大家年龄小,没有社会经验,往往感情用事,又有某些大大整天刷新三观……导致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幼稚的撕逼(今年年初的大戏你们都造吧?_?)暂时风气不正,不如自己静下心来,不仰仗别人,只做自己喜欢。离开了,至少有过责任在身的充实,享受过被人爱的感觉,也小小的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深感失望,但不会后悔。音乐会继续做下去。
情不至深,难成隽永。
词作的主题都很雷同 爱情,特别是爱情悲剧总是文案作者或者是词作者喜用惯用的主题听多了会觉得很无趣
而且刻意使用华丽辞藻和装逼意象 风格近似齐梁宫体诗晚唐花间词很多的歌曲都言之无物 很是空洞
还有些喜欢插上个把传奇故事 或是历史背景 初见新奇再见就没什么意思了
而且作曲上没有特别多优秀的作品 作曲真的很重要 很多不错的词都被让人头疼的调子给毁了
作为一个混过古风圈三年的人默默表示,回首往日古风时光,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装逼!多数人自认为爱古风懂诗词,其实连平仄押韵都搞不太懂。写一篇文字全是抄袭引用改造,自以为是神来之笔上帝宠爱之作。笑死人了。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浮夸,为添新词强说愁。私以为这样的局面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古风圈没几个真正撑得起场面的。若是真有,希望他们能带领无知浅薄的群众系统或者不系统的学习古法知识及遣词造句,净化古风圈浮夸之气。
没有系统而艰苦进行学习的一群人,用诡谲的词藻,晦涩的语法,甚至大多数人创作时旁边备一本古文字典翻到什么用什么。大家都是圈子外的,然后一身文人相轻的酸臭劲。圈子和文化现象属于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师总是超越时代的存在。纵观古今,我们需要的其实仅仅是来自大师的定位的指引,他们是上帝的影子,我们受其庇荫。
作为混迹古风圈子多年的人,我想自己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古风类的文章很少看,只有一个原因,写的真不咋地。其实也就是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加上一些朦胧,有点古典味道的文章而已。如若真的喜欢古风文章,还不如去读古代文学呢。图片类自己没画过,只做过一些转手绘,在此不便多说,所以就音乐谈谈。首先,古风圈确实存在堆砌辞藻的现象,一些歌词很是晦涩难懂,并且你会发现好多词语的重复率相当高,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些都是古风圈的典型现象。但是流行歌曲好多歌词也是......,为了押韵,他们也是什么都敢写。所以你要是不存在偏见的看,你会发现一些音乐,一些歌词还是不错的,比如“迟到学堂打手掌,你抿嘴偷笑 。暮风古榕捉迷藏,你总找我不到。 贴近水面看倒影,谁料这清明雨落, 两张荷叶穿插在沉默的人潮。”是不是也很有画面感?(虽然高潮歌词不咋地,不过好多歌词比较好的地方都不是高潮)第二、曲调,古风圈很多优秀的音乐不是原创的,而是翻唱的,并且大部分是翻日本,想想真是讽刺。要说没有好音乐,绝对是假的。只是大家很少有人注意,毕竟和流行音乐比起来,古风中的好曲子所占的百分比肯定小于流行音乐。我顺便挑出挑一张周董中国风的专辑,里面的不论歌词或曲调。喜欢的就能可能找出好几首,所以我何必去古风圈大浪淘沙呢?这也是导致古风音乐很难流行的一个原因。其实河图的《倾尽天下》那张专辑不错,我感觉应该是他的巅峰之作。喜欢的可以听听。第三、古风歌曲主要是根据一些自创或改编的小说作曲,所以它有一个完整地故事结构。并且一些歌曲会加入一些念白、特殊声音之类的,这种风格也不是 大众能普遍接受的。可能是营销机制的原因,这些音乐和歌手不为大众所知。他们缺的是一个平台,比如霍尊的《卷珠帘》,如果不是春晚这个平台,相信好多人也不知道他。第四,古风圈子入门低,受众低龄化。好多人是现实受挫,沉浸于古风圈子,幻想着白衣翩翩的公子,英俊勇武的剑客,美丽潇洒的侠女,总之,这是一个充满幻想与意淫的世界,跟男生沉迷游戏一个道理。这一大挫人让人对古风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所以,他们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一种感觉,但是因为阅历的原因或者程度的原因容易让人们感觉zuo,如果喜欢古风,那应该喜欢婉约词之类,等你看完一本词集的时候,你就不会太迷恋古风了。话说我看完几本后,发现他们在歌词中的出现频率那是相当之高啊,随便编几首歌词也能被同学当成大神,可惜的是,现在喜欢的是李白和王维的诗。造化弄人啊。。。刚刚听同学放音乐,我听着很熟悉,就问是什么歌。说是《小时代》里面的时间煮雨,我说不对吧,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对我很陌生,而我确定这首歌绝对听过。搜索之后发现,是抄袭一青窈的《风车》,同样的曲调河图、音频怪物、董贞都翻唱过。现在这首歌大红,可见平台真的真的很重要啊。。
第一次被邀请好感动。只是听过一段时间古风歌,对整个圈子没什么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吧。......OTZ 被妹子错爱啦。因为古风歌兴起发展于网络,吸引的追随者也大多是学生党,平台比较低,知识积累与能力都比较弱。表现成现在这样渣作多很混乱是很正常的事。犹记得初二时我们班才女写的众人推崇的诗是“何苦自欺,君请放手”。照楼主的问题,还可以问网络小说乱吗浮夸吗?cosplay和广播剧究竟想表达什么内涵呢,它们的产生基于什么心态和想法?其实我觉得这些成型发展于网络的东西都差不多,雷人渣作比比皆是,但良作也能闪闪发光,没必要单独拧出古风来批判。小资与文艺当年也是无数人向往的生活方式,逼格高高的。可现在也落到泥里了,成了人们用来奚落的形容词。越来越多人效仿,然后当它被人厌倦了,再也不能带来优越感了,拥有的人嫌弃它企图跳离然后踩它一脚,未拥有被鄙夷的人受够了高高在上的腔调,想把它拉下来。我觉得古风遭遇的也是差不多的事,当然具体情况会更复杂啦。至于楼主提到的古风词的无病呻吟嘛……古风歌的内容本身就不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引起共鸣更难,作者再文辞差一点理解偏一点,立马能被指责无病呻吟。我觉得说白了还是水平不够,写的不好,看着太假……指责古风歌无病呻吟简直是断了活路。古风的铺排堆砌,不堆意象和花里胡哨的词看不出来是古风词,这些词汇在一起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联想,而且容易,随便一凑就能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自身积累和领悟不够的写词一开始都这样啊,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水平的人都能写了发上去,还被采用,还有人翻唱。当下浮夸风的说法就有点联想过头了,这些作品在圈子内也是被鄙视逐步淘汰的。最后……题主问这种歌词的想表达什么,从我而言,因为我是个矫情外加感情充沛的人。深夜听歌词里讲着别人好基友厮杀,佳人离世,皇帝的寂寥这种跟生活一点关系没有的事能偷偷抹眼泪;三千年的爱恋这种梗能够激动的起鸡皮疙瘩;遇到喜欢的句子梗塞的不能呼吸到处找人分享;某天坐车望窗外眼前浮现了一副超赞的画面,于是就堆砌一首歌词沾沾自喜。So,这都是美好的情感体验,它传达不了我什么人生道理,但是体验本身就是很好的馈赠了。
作为曾经混迹古风圈的人,回答如下。 1:请问古风爱好者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首先,每个人心里的向往不同,曾经我的渴望,便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寻找一份也许只存于诗词里的静谧罢了。 2: 古风类文章,音乐或是图片是否过于做作? 做作这个词太过主观。我至今仍然很喜欢那些唯美而有意境的图片,以及歌曲。然而古风圈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就拿河图举例,“春风绿过柳叶,你曾笑得无邪”“而你头颅高悬,眼神轻蔑”。您觉得这两句歌词,是否后一句全无意境可言?
3:他们企图通过古风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什么东西?
企图?对我而言谈不上,心之所向而已。
4: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什么心态,情怀或思想?比如为了追求文体美,出现了很多逻辑不通,胡乱用词的现象,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文化的一种浮盛之风吗?如何客观评价这种文化现象?
基于的是怀旧的心态吧,以及古典情怀。出现您说的现象,只能说,现在的创作者的水平不够高。一代有一代的极致,当代来说,很难写出唐宋时期那样美好的文字了。后面的问题我觉得以我的水平,很难作出好的回答。希望有更有深度的知友来解答。
且自以为,真正爱古风的人,不一定混迹于古风圈。我曾经很喜欢古风圈里的那些歌曲,“懵懂不知摘星事,直到流萤舞成眠”。然而这个圈子又像董贞的歌声一样,唯美轻灵是有,却总是缺少内在的一点东西。
我的书法老师,他的书法室是玻璃门和房顶,每天醉心在那里,偶尔抽空去学习篆刻和拜访名家。前段时间和我感叹,书法的奥义太深,恐怕是他一生也难以企及。还是好好画画罢了,
我曾经学过刺绣的绣坊,师父终身未嫁,夏天一袭白衣,整日播放着佛乐,闲暇喜欢弹古筝。三十多岁的人,似少女模样。
还有一位很敬爱的阿姨,阳台做成玻璃透明,雨天听雨声。家里有二十余盏茶器,用专用的小冰箱保存上好的茶叶。去她家里,她总是会沏一壶茶给我。花开的季节,家里的瓷盏瓷碟,总是盛了清水,铺满花朵。
他们都是真正具有古典情怀的人,然而他们从来不曾涉足于古风圈。反而是现在高中大学的妹妹们,会穿上唐装汉服,拍下最美的照片,然后上传到人人或者QQ空间。古风和古典类似,但是它绝对不同于古典。前段时间天涯上有八古风圈里混乱事件的帖子,只能说,这个圈子的确还是不够成熟,或者说,被一些有企图的人所利用了。然而,会有多少人看透唐诗宋词元曲,研习平仄韵律后,再去写一首歌的歌词呢?当下社会本就略显急躁和浮夸,岂独古风圈。
古典,在东西方都是被憧憬的意象。古风不同于古典,但却脱胎于古典。撷一句盛唐,配两阙残宋,再搭一对乱世美人落寞将军,半卷山水飘飘衣袂,可能便是所称之的古风。我算是半个关注者,对于这种小众文化来说;未曾参与,也谈不上深爱。但我很欣赏这种亚文化,作为普通人,我何必去汲汲于文史之真、先贤之善,沉醉于那一鳞半爪的浮光掠影,不也是很好的吗?很多人还停留在我是社会螺丝钉的年代。知乎以前有一句引起很大争议的言论,“中国人没什么爱好”;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很多人,不尊重别人的爱好,进而不尊重自己的爱好。爱好,可能有时候真的很单纯而已,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小抱负。喜欢就留下,不喜欢翻过就好。我无意太过赞扬或者贬低古风或者其他事物,况且我也并不是特别深入地了解。文化本就如此,字字珠玑的诗词,也可能就是当年青楼传唱的小曲。古风还是其他只是为了,借王菲一首歌,讨好自己。古典很好,古风也很好。
现在哪个圈子不浮夸?古风圈自然不例外。 班门弄斧、华而不实者大有人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富有文采阅历者尚存。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风的定义。 古风原为古时君子之风,或有古体诗、古曲之意。 但如今已有延伸含义。似乎只要带有中国古代元素的任何事物,人们都默认为古风。这是我多年接触古风文化所得经验,即便是堆砌辞藻之句,若带了古典韵味,都不可避免地列入古风范围。虽至今我未曾了解到有谁将古风做了准确的界定,但以我混迹古风圈的经验,恕我斗胆下定论——古风为古典之风。此风容中国古代任何方面,文乐诗词礼设制珍膳儒释道法史律……不胜枚举的它们都从历史的时光中载尘而来,落入人们的眼中,形成了迷人的古风文化。 而如今人们的误区是,古风只包括形式松散不成规的文学体裁和带有古韵味的音乐形式。实则不然。前不久我碰到一件事情,一位好诗词的网友谨遵格律遣字,因而出口恶言说古风圈众多白丁侮辱了中国诗词文化,且拒不承认古风与诗词本为一体。他对部分堆砌辞藻卖弄之人的鄙视我十分理解,这也是题主说的浮夸所在,但我否认他的古风诗词无关论,我对古风的理解如上文所说,诗词创作于古代中国无疑,如今大多古风爱好者虽未遵从格律,但亦是脱胎于此。即便格律党深谙格律之道,也无资格拥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无人能及的优越感。格律用之与否,都不是评定一个人文采高低的因素。曹公也曾说过:不以词害意。意境,本来就是如今人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古典诗词一直都属于古风,也许是因为其曲高和寡,格律束缚,使其在古风圈内的受众者渐渐稀缺,真正有文墨的大文豪都隐于人下,不肯多言。导致人们的现有观念就是古风文体与格律无关,实际上,遵从与否只在个人,并不能凭人群的多寡而决定整个群体的性质。至于那些遵从格律者,有的似乎不知道古风为何,只潜心研习治学;而有些则是看不起那些毫无文采之众,可笑的优越感使他们与古风界自动划分,可实际上,哪来那么多优劣等级圈子呢?本就是一体,何必因各人的优劣使其分崩离析。这正是我的悲哀之处,虽说如今古风爱好者众多,可又有谁站出来为古风正名呢?古风古风,听古风音乐的人多,遣词造句装文艺范的人也多,也不乏汉服复兴者,绘古风图者,可又有谁正视过古风二字?真正理解古风为何?如今古风圈日渐扩大,古风元素甚至已悄然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古风文化的大众化导致其门槛降低,似乎人们只要拥有那份古典情怀便可入定古风界,哪怕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也毫不心虚,大胆卖弄。这样的浮夸风令古风圈不可避免的招黑了,那些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便不屑与之为伍了,看过太多声称“曾经”混过古风圈的人,他们的确是有几分文采的,可他们并未直视现在的文墨造诣乃古风所给,如今怎能嫌它鱼龙混杂而弃之不顾?没必要黑古风圈的,除了那些故意卖弄包装自己以达到涨粉目的人外,谁不是凭着心中那一份古典情怀而进入古风圈呢?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如我,自小便与古风深深纠缠,任何古典事物都能让我深深着迷无法自拔,此情深植骨髓,不可分离。至于文采稍逊的问题,只要肯谦虚治学,总会在对古风的喜爱中慢慢成长,这只是个人阅历与时间的问题。抱歉我好像偏题了。只因为我十分不满太多人对古风的偏见。我迷恋中国传统文化,我只是单纯的想让中国古文化得以弘扬,至少要让每个中国人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化并未丢失。至于怎样拾起的问题,在于个人的能力,文学巨匠也好,初涉古风者也罢,在对古风的爱好上又有什么区别?怎可妄自苛求?
我觉得还不是太浮夸,至少我还没听说哪位大大跑去吸毒嫖娼被曝光之类的。浮夸程度跟大众的娱乐圈比起来差太多了。
谢邀。08年开始接触古风歌曲,一开始完全是因为看九州,无意中听到了finale的那首乱世歌行。后来渐渐了解,小楼,hita,狮子,老妖,河图,晃儿等。最喜欢的还是爱妈的声音,小楼的词。本以为她们很大,可是偶然的一个机会了解到她们也不过是一群大学甚至高中的少年而已。甚至还有就读于168的…………那时候墨明棋妙简直太小众了,鸾凤鸣,平沙落雁也是后面才听说的。只是一群人因为喜欢某种意境或者人物,想要把它长出来罢了。至今电脑里还保存着一些歌曲,比如倾尽天下,比如杯雪朱颜、兰若词,又年,etc。高中时会去黑网吧,上yyfc把这些歌一首一首下载下来。然后背诵歌词(下不到lrc) 说起来5sing那时候也还没发展起来……再后来啊,古风开始渐渐打开局面,自然也开始渐渐变味,诸如某某抄袭,某某私生活混乱,某某其实长的很丑还喜欢睡女歌迷2333其实作为旁观者,我倒是无感。只是觉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真是真理:不客气的说,后来的所谓古风词曲作者真的是泥沙俱下,很多非科班出身,连名著都没都没读几本,就特么敢写词。用词怪癖,堆砌辞藻,毫无意境内容空洞。可能还是因为商业化吧,浮夸确实是有的。还有就是低龄化,现在的蛋蛋后太早熟,上个初中听个几首所谓古风歌,就少女病发作,自诩逼格高众人一筹。什么?你问我的态度?哎呀呀,谁人没有很傻逼的青春岁月呢,以后他们会懂得啦。至于以后也不懂得,这跟古风浮夸无关。以上。(附几张图吧,侵删)
古风这个定义原本就涉及面很大。以前是小范围的,年长的人玩的比较多。这几年这些跟传统文化搭边的忽然成为了一种潮流时尚,那么你就不能仅仅是用传统古风去定义了。我就问你时尚装不装?时尚原本就是挺装的一个东西,而且是帮助你装。现在的一些”古风“就是流行时尚。所以会给人一种装的感觉也是正常的。很多人已经20几岁了才开始学女红、古琴、书法......起步实际上是有点晚了,那么你要她一下子就表现出深度来,这也很难为他们。如果他们能坚持,那么等到60岁的时候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那个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装了。你说他们追求什么?追求的是时尚,也有人是渴望在浮躁的世界中有一点”静心“的机会,当然人数多了可能大部分人都有偏离初衷的表现。积极的一面是:传统文化得到了普及。但是真正能传承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的。
有些后起之秀真是不能更浮夸,但是墨村等先一辈是越做越好了。但是总体不太好
用纯感性的说法:对于古风只是单纯的爱好,喜欢。但是这爱好需要耗费我的很多心力去判断、去筛选。古风文章是没有什么必要读的,基本上碰不到好文。但是好的古风音乐却是心头挚爱,譬如河图《白衣》、hita《采薇》等。但一般情况,要寻找到一首可以搜藏的古风音乐,大概要听四五十首,因为绝大部分音乐都没有什么质量。好在高质量高的歌曲,还是很容易从那些平庸里跳脱出来,相信只听而不创作的爱好者,是有自己的判断的。至于浮夸,那是必然。堆砌辞藻,乱用词语的情况太多。可是我不认为这些人有什么企图。每一个愿意去创作的人,都是值得鼓励的。传统文化的断层、缺失,使得那些优美的古风古韵离我们太过遥远。一些喜爱那种古典情怀的人,尝试着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去传递他们的喜欢,有何不妥?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浮夸的辞藻、肤浅的思想,大多也是因为传统离今天太遥远的缘故。平仄规范早已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许多人把握不好,错误百出,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错了。但我相信,关注古风圈长久的人,都会有在茫茫歌海中筛选精品的本事,错误百出的,不可能成为经典,也不可能长久地流传。周杰伦的歌里也有用词错误,譬如”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等。听众对于他的歌可以包容,为何对古风就要苛刻了?当然,其中不乏有为了用古风标榜自己的人,这部分人纯属自己有问题……但我希望题主看到的状况是:古风圈一直很混乱,这毋庸置疑。古风歌虽多,但也没冒出几个有名的歌手,好的歌听来听去也就那些。这就说明,古风依旧非常小众。喜爱的,几乎都是真喜爱,但是由于自身素养不同,写出的词质量自然就不同。难道题主不觉得,在一大堆韩国欧巴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的时候,一首好的古风歌,或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富有古典情怀的句子,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心灵沉静么。我想古风爱好者大抵就是在追求一种古典美,只是自身积累不够,还不具备写出大作品的素质。
大部分都挺挫的,用词对不对其实我不大清楚,因为我自身水平太低。不过很多都是堆词堆句子,上下没逻辑,全篇没中心思想。其实歌词吧,就几句。我一直把古风和古典分得很开,所以要求也不高,就当作一种文风一种类型,但全篇要有个中心啊,要有逻辑啊,故事讲好,场景描写好,心情抒发好,我觉得就够了。比如ediq,虽然我无法评价遣词造句,文学水平什么的,但是我觉得他有些歌词很有情怀,也有故事,比如: 绿豆糕般的童年、豆花饭。太有爱了。
流行的都是浮夸的,人类永远改变不了这种观念。车水马龙之处必然喧嚣,人迹罕至之处自然僻静。曲径通幽处,独坐幽篁里,之所以给人遗世独立的感觉是因为少有人如此耐得住寂寞。但如果遁世隐居成风,大家又要说“大隐隐于朝”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风头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