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上一句中露的作用及内涵的

4发现相似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悼念顾骧先生 _中国作家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悼念顾骧先生
  新年伊始,惊闻顾骧先生溘然长逝,为之怆然悲惋。他是那么喜爱春草青青、春花烂漫,但他没能等到春天的脚步伴着他85岁生日的来临。
  他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敬重的师长和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至中国作协创研部的,到90年代初离休,这段时间很短,却是我们友谊的开端。那时我们还绝少官气和俗气,大家都直呼其名,我们亲切地称呼他“老顾”,正如称呼他的前任谢永旺为“老谢”一样,正如称呼光年、冯牧、达成一样。然而随着一代学人的身影渐行渐远,这种脱俗的风尚也随之淡然。顾骧是儒雅的,总是风度翩翩、笑容可掬,相处久了就发现在他和善的笑容里闪烁着一种自信的光芒,有一种凛然风骨,有一种超然甚至傲然的气息。的确,他是丰富的,他从抗日战争火光与血光的洗礼中走来,成为我国65年历史风云和文化流变的亲历者,他又是我国时代变革和文学发展的参与者。他亲历过风和日丽,也亲历过血雨腥风,亲历过东边日出西边雨,亲历过朝来寒雨晚来风,也亲历了改革开放。亲历多矣,参与众矣,倘若没有哲人的思辨精神,倘若没有学人的文化视野,倘若没有智者的聪颖灵慧,倘若没有仁者的人格魅力,只能让自己的心灵和面容随时光老去,而不会有新鲜的历史感悟和审美发现。顾骧,集哲人与学人于一身,集智者与仁者于一身,才能在他丰富的经历和见闻中,辨识历史功罪,窥见人间真伪,富有人类意识,张扬人性光彩。他在散文随笔《蒹葭集》中,记述了与周扬、荒煤、冯牧、朱厚泽、朱寨、赵朴初、沙千里、鲁彦周、周克玉、于是之、曾志、陶斯亮、张海迪等人的密切交往。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能把笔下的人物放在历史语境中考量,他懂得人创造历史、历史又制约人的因果关系,懂得有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而有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内在关系,于是他看到人与人的共性,能识别人与人的差异。他在文章中写道:“晚年周扬,是他人生交响乐的一个华彩乐章”,因为“他终于‘克礼复己’,挣脱了镣铐,打破了牢笼”,“走向民间,人性回归,恢复了自己”。不必讳言因为历史的扭曲,周扬也曾被扭曲,也犯错误,但他的可贵之处是在晚年“昂然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克礼复己的周扬”》)同样从人性复归和人的自觉这个核心理念出发,顾骧看到荒煤毫无官气的洒脱自然,“宽厚坦诚,平易可亲”,“他不疲倦地精力旺盛地为新时期文学破坚冰、开航道”。他也看到了冯牧“没有任何拘束、任何顾忌和朋友一样交换意见,商量问题、推心置腹,赤诚相见”,也许他还有软弱的一面,但“当‘左’的风浪袭来时,他顶风拒浪,直言抗争,坚持擎着思想解放这杆大旗,理所当然为文友们所拥戴”。(《一夕秋风,满城秋雨》)
  顾骧全部作品,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随笔散文,其思想内核和精神命脉,都是张扬人道主义,讴歌人性魅力。周克玉身经百战、叱咤风云,却有一颗绵软的心,重访旧战场,他写下了“春泥最恋英雄血,清风年年播芬芳”。顾骧与克玉是同乡兼同窗相识甚深,他写道:当年“四平一战,极其惨烈,阵亡五千,尽为我江淮子弟。近年,苏北盐城海滨辟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每年入冬,白羽红缨丹顶鹤,由东北扎龙南来栖息,克玉构思巧妙地将这一历史事件与这一自然现象勾连编织,以借喻拟人手法,以丹顶鹤为意象,写出长眠于黑土地上的江淮子弟对故乡父老的忆念与寄托克玉对战友虔诚的缅怀:‘一身素洁挺傲骨,万里转战染红缨。年年岁岁来此地,怀念故园父老情。’”周克玉上将是诗人,我与他也多有交往,真切感知他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采。
  回顾顾骧的人生历程,不可回避那场尽人皆知的对周扬关于“异化”文章的批判,顾骧是这篇文章的起草人之一(另两位是王元化与王若水),他始终为此事感到纠结与愤然。我曾向他询问始末,他从马克思谈到黑格尔、费尔巴哈,因为我对这些经典作家与经典著作所知甚微,他谈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但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必然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顾骧又是情思细腻的人,也是具有诗性秉赋和浪漫情怀的人,他追求美轮美奂,喜爱惊艳绝尘。我喜欢看他跳舞,真是名士风度,翩然怡然;我更喜欢他的散文,熨帖圆融,读之让人悠然陶然,犹如“细雨轻风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他对《诗经》中的《秦风?蒹葭》钟爱至深。他说,“从儿时在家乡私塾中诵读《诗经》起,至到生命的晚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直是我心灵诗意栖息的艺苑”;过去我们“尊崇《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滥觞,《离骚》是浪漫主义源头。削足适履,方枘圆凿,框套无限丰富的文学现象”,其实《蒹葭》的魅力正在于有“千古难解之谜”、“它的多元审美,迷离意蕴,难以捕捉的思绪,亦真亦幻、亦诗亦梦的旋律中,引你遐思无尽,回味绵长”。这的确是识诗真谛之言,正如鲁迅所言:“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凡是过于务实的人都不会成为诗人,因为他们不会“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摘自《集外集拾遗》)
  忆起三年前承他赠我《煮默斋诗抄》曾择其一步原韵奉和,这位江南秀士仙逝西归,令我今宵无眠,灯下重录以托哀思:
  尘嚣之上自由魂,却非空颓入佛门。
  少岁豪情驱倭寇,老壮史笔写昆仑。
  怒斥陈腐千般罪,盛赞春风万里船。
  最是一身浩然气,夜半钟声飘梦痕。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o^y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在诗歌中的作用。+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在艺术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起兴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艺术特点: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o秦风o蒹葭》中的名句.从物理角度看,露和霜的形成分别属于液化和凝华物态变化过程.【考点】;.【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从气态之间变成固态叫做凝华.【解答】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常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有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会之间变成小冰粒,发生的是凝华现象;故答案为:液化,凝华.【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液化和凝华现象概念的理解,会利用物态变化特点分析生活现象.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sdpyqjy老师 难度:0.78真题:10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露为霜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