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初期苏尔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名称

试析20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试析20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20年代初期的苏俄改革的名称是_百度知道
20年代初期的苏俄改革的名称是
我有更好的答案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1920年代列宁以新经济政策著称的改革,19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199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列宁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也是苏联历史上取得成效最好的改革,但不幸在1929年被斯大林中断,个中教训值得记取。
  列宁以辞职迫使改革行进
  大体说来,历史上的所有改革都是形势逼迫的结果——太平盛世之下,统治者是不会冒风险去改革变法的。
  列宁的改革也是被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搞得俄国疲惫不堪,经济破产。更为严重的是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实行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粮食征收制,几乎收走了农民所有的粮食,这就引发广大农民的反抗。在内战后期,农民暴动遍及全国。城市工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大量工人逃离城市,工厂机器老化、磨损,...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的伟大创造,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类似
由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转变
新经济政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专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十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命题人:王凤霞&&&审核人:邱昌满&&孟娇&&&时间:2014-&4-26&&&&编号:18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前预习案](A层)
【本专题知识网络】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确立为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翻了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都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提出&&&&&&&②都具有开创性
③都与时俱进&&&&&&&&&&&&&&&&&&&&&&&&&④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成熟
⑤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⑥都有利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是什么?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走自己的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启示:革命和建设,既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有哪三次思想解放?
①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③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
3.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大理论成果,举例说明三思想共同特点。
⑴历史巨变: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⑵理论成果:①孙中山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⑶共同特点:(举例说明)
①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③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走近高考】(C层)
1.(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3.(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4.(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5.(2012·广东文综卷·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2011·北京文综·1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7.(2010·山东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8.(2011·浙江文综·20)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08·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当堂检测】(A层)
10.(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13)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11.(2014·四川宜宾一模·5)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D.推翻满人统治,建立民国
12.&1919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对该宣言理解准确的是(&&&&)
A.呼吁社会改革&&&&&&&&&&&&&&&&&&&&&B.以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C.组建工人政党&&&&&&&&&&&&&&&&&&&&&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13.(201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4.(2014·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17)《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15.(201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26)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16.(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22)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打破了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深化了体制改革
17.(2014·山东日照高三12月校际联合检测·19)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B.“摸着石头过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8.“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19.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下图中“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超过“共和”的主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民初共和政治的受挫
C.五四运动&&&&&&&&&&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新青年》中“共和”,“民主”的使用次数图
20.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
A.提出三民主义&&&&&&&&&&&&&&&&&&&&&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提出三大政策&&&&&&&&&&&&&&&&&&&&&D.领导国民大革命
21.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D.①③④
2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课后拓展案】(B层)
23.(13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3分)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摘自《邓小平文选》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3分)
&&&&&&&&&&专题十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D。
2.【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3.【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4.【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5.【解析】关键信息: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从关键信息中的“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可挖掘出隐含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项;而从关键信息中的“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可知,D项正确,BC项无从反映,排除。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十分黑暗。十月革命为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
【答案】C&
7.【解析】A项是胡适的观点,提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不可能是毛的观点;C项所理解的“具体”是不对的,这地方毛指的“具体”应指中国具体的国情。也就是他认为不能机械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D项没有提到。
【答案】B&&
8.【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B&
9.【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分)。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分)。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4分)。
10.【解析】据材料民国为国民所公有,民主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见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是是初级而非终极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
11.【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孙中山提出“社会主义”的背景,鉴于欧美国家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进化论盛行,而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社会财富的平均和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孙中山多次讲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平均地权”对于私有制不是消灭,而是低价收购地主的土地,故A项错误;C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工农的利益,其目的在于扶助农工,推动国民革命,并不是针对贫富差距悬殊,故C项错误;D项属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2.【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理解历史问题能力。从材料‘忠告运动'、‘呼声革命'内容可以判断A正确。材料主张‘无血革命',故B不正确;C、D材料没有体现。
&&13.&【解析】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指的是民生主义,故C项排除;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指的是民权主义,故B项排除;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中国民主革命,故选D项正确,而民族主义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故A项排除。
14.【解析】近代中国随着废科举、兴学堂、鼓励留学,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这些人以“平民”的代言人和利益的代表者自居,因此他们在设计未来社会的模式时,易于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可以称为“平民知识分子”,孙中山正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赞誉,对社会主义长期向往,在孙看来,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正是源于此。
15.【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答案】C
16.【解析】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步伐,92年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后者没有,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17.【解析】证券、股市,社会主义能不能用?要坚决地试,“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B项正确;A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C项提出结合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D项讨论的是中国是否可以发展市场经济,都与题意无关,故A、C、D项错误。
18.【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历史问题解读与分析的能力。孙中山“革命”&含义应从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来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民族、民权、民生。民族即以暴力方式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民权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平等的共和国,民生即要消除贫富不均。而其它选项不符合。
19.【解析】本题有较大难度,一般学生会误选为C,造成民主思想不断传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去考虑,政治上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倒行逆施是造成了人们对民主向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推动民主思想传播的原因,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都在传播民主思想。但从最佳选项来看我们只能选B,因为正是由于政治上民主共和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才造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理解能力。辛亥革命后的‘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21.【解析】关键信息: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思想实践和试验。从时间信息上看,题干时间界定于1916年至1926年,①②③都符合,也是思想实践和试验,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在1926年以后,④排除。
22.【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判断,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在198世纪末,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属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故A、C、D与材料20世纪20年代中期不符,
23.(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2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3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2分)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我的更多文章:
( 14:54:57)( 10:01:03)( 19:36:15)( 19:25:35)( 12:07:35)( 11:27:02)( 11:06:50)( 08:26:01)( 18:05:2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知识点梳理
国民革命军,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在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复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思考: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相似的试题还有: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对我国近代化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4)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哪些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成为联系各地区、各国家的重要纽带并对国家力量的消长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从_____地区转移到_______地区(填写相应的字母)。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对荷兰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中国才于1929年争回一部分关税自主权,中国进口税率提高,实际平均税率由1928年前的3.5%——4%增至10%——15%。日本侵略者对此不甘心,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日货走私进口活动。大批日本不法之徒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收买和勾结中国奸商,将大量日货从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地走私进入中国。——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和部分争回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此作何反应?中国怎样才能真正地和完全地实现关税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3)简要描述该统计图所反映的中外贸易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科技产品能体现国家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金与技术要素资源相对贫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极少。199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为28.7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的4%,而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则上升到2182.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28.67%,并且在2003年超过日本与英国。2004年和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出现顺差,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依据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4)依据材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源因和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护国运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国企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