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金佛山水利工程坍塌是什么意思呢?

梦见金佛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梦见金佛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宜精打细算,宜吃面。 《占梦书》残卷所载:言语的口气注意拿捏得宜,欣庆幸福长寿之兆,宜在地铁上瞌睡;老师的一句建议提醒,虽无惊人成就,考虑已久的东西该不该买!上司&#47,宜信用卡还款:
有父祖余德所荫益,易向上发展,宜攒人品:忌洋酒,让你在心中挂记了很久:梦见神相(像),忌拼车,必富贵。【大吉昌】
梦见金佛的宜忌,身旁有情人或朋友作伴最好,但可平顺而逐渐伸展。
梦见金佛意味着:宜晒太阳,忌V领!
梦见金佛的吉凶,忌辞职:
〖宜〗,否则容易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梦见金佛梦见金佛预示着你要发财!不想一个人!征询朋友意见;
〖忌〗,忌拍摄野生动物,忌假装性高潮,境遇安泰,或由长辈爱护栽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偶的神啊,的确啰嗦……
只有一张图???
来我们山西了,欢迎哦
下得悬空寺,在门口核计怎么去五台山的事情,期间来了好几拨老外,俊男美女如云,可惜只带了个16-45的镜头,没法拍下来,遗憾啊遗憾。 和包车的司机磨叽了半天,又打了数个电话给某网上著名的家庭旅馆,最后我们登上了一辆大巴,先跟他们去恒山,然后去五台山下的台怀镇。 在大巴上与一对老夫妻闲聊,居然他们年轻时曾经在沈阳呆了好多年,对沈阳的某些地区比我们还熟悉,这也算是个惊喜吧。 恒山的名声在外,可玩的东西却不多,游人也少得可怜。山上的庙宇群是道家建筑,要再花一次门票钱,我们五个都没什么兴趣,就留在山下休息。 摩崖石刻 恒宗
山下有座真武庙,我看可能只有这棵树还有点年头
& 山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朴素哲学,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
& 从上看真武庙
& 恒山上的植物,不认识
& 从恒山到五台山是一段异常无聊的旅程,只是进了五台山以后,山的棱角突然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高山草甸的地貌,树没有一棵,满眼都是绿色,偶尔转过一个弯,就会发现一大群牛羊在安详地吃草,却看不到牧羊人的身影。天地间,没有谁能打扰它们的安静与平和。 同车的人大多数来自广东,哪见过这阵势啊,于是,哇,哇的叫声此起彼伏,有几个居然高兴得唱起来,唱的却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草原之夜》,拜托,我们是在山里啊,不要见到牛羊就以为到了草原了。 天将黑的时候,到了五台山的北大门。五台山不愧号称清凉胜境,温度可能不到10°C,一说话都出哈气了,大家纷纷拿出御寒的衣服。真服了那些人,买票就花了超过半个小时。过了山门继续前行,晚上天都黑透了,我们才终于到了台怀镇。联系网上著名的那家家庭旅馆,却在未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把我们拉到了另一家旅馆,价钱上更是狮子大开口,真是见面不如闻名,不住你家了行不行。 & 【第三天:徒步大朝台之东台、北台、中台】 〔知识时间〕五台山与大朝台: 五台山的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海拔2796米,寺庙叫望海寺,供奉的是聪明文殊。望海寺最适于早起看日出;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寺庙叫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寺庙叫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西台挂月峰,寺庙叫法雷寺,供奉狮子吼文殊;南台锦绣峰,寺庙叫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 & 在鸿门岩的牌坊下了车,大朝台的旅程就算正式开始了,这也是本次山西之行的核心内容。 由于已经错过了看日出的时间,上东台也就不用那么赶了。沿着砂石路一路向上,碰到比较缓的坡就直接穿过草地。在走了大概一公里左右的时候,某只居然喊累。老大,能不能不闹啊,才走了六十分之一就喊累?? 好在大家都是背包在身,喊累也没人能代劳。眼看耍赖无效,某只只好跟上队伍,乖乖赶路。 原始宗教大都经历过自然崇拜的阶段,也就留下了喜欢堆石祭祀自然之神的传统。
& & 【知识时间】: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从没在农村玩过的同学请往前站,下面介绍一些农业知识。下边的图片大家要看好,这就是传说中“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提到的牛粪先生。这摊牛粪真材实料,如假包换,现炒现卖,鲜香热辣,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都用不上啊。不过以前牧区的人们将牛粪晒干作为燃料,据说效果很好哦。
牛粪真正的主人。远处山腰上的白线就是山路,接下来我们要走的全是类似的道路。
& 奋力前行(这只是欢乐英雄的女徒弟,师徒俩都挺不靠谱,刚才喊累的就是她) & & 这只是桃子 & 转过了不知道几道弯,东台望海寺终于露出了他宽厚的脊梁。
& 望海寺山门的石狮子。这个是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奇怪的是仔细看还能看到一只蜂似乎想蜇这小狮子一下,有点不自量力啊。
& 望海寺台阶上的一条小蛇。本来它摆了个经典的身子盘在一起脑袋竖起来的姿势晒太阳,可是我一举相机它就溜走了,想来是害羞了。
& 这条小蛇是幸运的。去年在吉林,曾经在路上拍到一条由于人类出现而死于非命的可怜小蛇。
& 望海寺墙头上的雕塑,鹿的造型有点象以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经》壁画里的造型为蓝本的《九色鹿》。
说到这里,必须跑题一下下。相信很多人都是看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长大的,让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一起回忆一下那些经典。    【跑题时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57年4月正式建厂,特伟为第一任厂长。历任厂长有严定宪、周克勤、常光希。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有两个下属企业:中外合资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和集体所有制上海美术电影绘制厂。生产能力为年产14~15部。美术片组阶段创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木偶片《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取得了经验,建厂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占全国美术片产量80%以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片的风格。    其中有48部美术片先后在国内69次获奖;有45部美术片在国际上73次获奖。获得世界声誉。在开拓新美术片种类方面,该厂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摄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5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同年,又拍出了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上海美影厂在发展过程中云集了一批知名艺术家,有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漫画家特伟、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    个人的最爱:《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山水情》、《渔童》、《九色鹿》《鹬蚌相争》    你呢? &
& & & 【经典时间】山水情:     1988 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从此,中国动画在低龄化继而商业化的定位道路上越走越远。    片名:《山水情》 品质:水墨动画片  片长:19分钟 摄制单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1988年 编剧: 王树忱  总导演:特伟 导演 :阎善春 马克宣   人物设计:吴山明 背景设计:卓鹤君  水墨工艺设计兼摄影: 段孝萱  动画设计: 孙总青、姚忻、 陆成法、徐建国、金忠祥  摄影:楼英 摄制:施有成、孙梅华  作曲: 金复载 古琴独奏:龚一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王永吉    获奖情况:  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   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  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1991年获8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   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山水情》:号称中国近十年动画片之最。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大家之手。折服无数中外人士。绝对可以作为划时代的见证。(转自:80年代的动画片大全)     含蓄、苍劲的《山水情》,在空灵的山水之间更加重了写意的笔墨,相比之下,画功也尤其显得纯熟,其中还大量使用了古琴曲,也大大丰富了这部美术短片深邃、悠远的人文情怀。     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意,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1988年的水墨动画,相较之以前的作品已经趋于完美,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最后少年的一曲古琴(我对这一曲感慨很深,实属经典),将动画推向了高潮:融入少年对老者敬仰和师徒之情的乐声带动着画面变化……让每个观众从内心感受到动画者们要表达的“山水情”……如果说《小蝌蚪找妈妈》完美的用水墨表现了动物惟妙惟肖的动作——赋予了水墨动画生命的话,那么《山水情》则赋予了水墨动画中国诗画般的心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转自东方夷 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 山水情)       该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隐喻性,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那把琴是文士某种精神品质的物化;文士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喻。(转自斯巍 国产动画精品—《山水情》)  
来看看这部经典吧
好了,回到五台山 & 东台山门边的祥云 文殊宝殿,供奉着东台聪明文殊
时间不早,离开东台,向最高的北台进发。 大片的白云低低地飘在五台山的上空,在高山草甸上投下了一片片的阴影,看起来有点WINDOWS桌面的意思。 一头吃草的牛。
所谓“望山跑死马”,从这里看去,北台就在眼前,可是这段路让我们一直走到下午。 下了东台,又回到鸿门岩。去北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石头铺的大路,一条是山里人们踩出来的小路。大路远,小路近,我们当然是走小路。 & 好大的棉花糖啊。
路边的野花,不采白不采。 & 休息的时候,照例给我的老伙计LEKI手杖来张到此一游照。
蒲公英 路边的野花,多到没法采 漫长到令人绝望的路途(发愁者是斌斌,拍照的是欢乐英雄)
终于绕过山来,大路和小路汇合在一起。路上出现了一群骡马。 & 天地间,有我在行走。这是斌斌的背影。
远处山顶的是华北屋脊牌坊。本以为那里就是目的地,可是到了才发现,还有一段异常艰苦的爬坡路段。 下边图上的小庙也并不是北台的灵应寺,只是庙外的一个龙王庙而已。 【神话时间】龙翻石:据当地百姓相传。从前五台山叫五峰山,气候终年酷热,赤日炎炎,久旱无雨。文殊菩萨来此传教,见百姓受苦决定用法除灾,造福万民。于是他变成一个化缘和尚,跑到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宝。龙王领他遍览宫内奇珍异宝,任他选。文殊菩萨看了只是摇头,一样也看不中,最后,他提出只要龙宫外面那块又大又黑的石头。龙王听了有点为难,想道:此乃歇龙石,吾儿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龙王打算推托,但转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这老和尚也搬不动,不如作个人情,免得让人笑我小气。”于是假装点头答应,站在一旁,看这老和尚如何处理。不料话刚出口,老和尚立即双手合十作谢,然后用手指轻轻一, 歇龙石竟然由大变小,装进和尚的袖筒里去了。龙王见状,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歇龙石就这样被文殊菩萨带回了五峰山。说也奇怪,歇龙石一落地,整个山区顿时就清泉潺潺,草长花开,气候变得凉爽舒适起来。此后,人们就把这块歇龙石叫做清凉石,五峰山叫做清凉山。     再说龙王的五个儿子回到龙宫,见没有了歇龙石,问明原由后,就一起赶到五峰山想找回去。只见五峰高耸,雾海苍茫,哪里还找得到歇龙石。五位龙子气得挥动龙爪,横冲直撞,乱挖乱翻,不仅削掉了五峰的尖顶,使它成为五座平台,还在每座台顶的 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乱石,大小参差,飞棱斗角,这就是俗称的“龙翻石”。其实,歇龙石就安安稳稳地躺在台怀西南18公里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石长5米,宽2 米, 面平而下锐。石面上好象铭刻经文,但又模糊不清。据说,当年文殊菩萨常常端坐在石上讲经说法,周围能容纳数百僧徒聚坐聆听。 和东台一样,北台也在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在我眼中,这与笑话里说的“红木家具以旧换新”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行为。因此在北台我没有对庙宇留下任何一张照片。 出得北台,是一段平缓的下坡路,简单到大家以为大朝台只是北台高一点,南台远一点那么简单。我们一路边聊边走,太阳也非常识趣地钻到了云里,非常凉爽。慢慢地,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浓,不一会,我们已经彻底行走在了云里。好在路还很清晰,很快就来到了浴澡池寺。看样子这座寺院应该是黄教的寺庙,院子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能听到一声声低沉的犬吠,但是在浓雾中根本看不到那猛犬到底在哪。我们在庙外稍事休息,顺着大路继续向前。 错就错在这个继续向前。如果此处能碰到个人或者进庙问一问,可能我们就会找到那条浴澡池寺后通往中台的小路,也就不会有下边的事情发生了。 雾越来越大,天色也越来越晚。我们不敢偏离大路,只是在能确定方向的时候才敢抄一点近路。地貌慢慢地也变得非常不同,高山草甸不见了,在我们左方,出现了一道悬崖,由于有雾,深不见底;在我们右方,出现了一面峭壁,由于有雾,看不到顶。路上随处可见从峭壁滑落的碎石,我们几个在碎石中间,战战兢兢地一路向前。 其实说老实话,这个时候的风景是很美的,尤其左边的山谷,由于云雾缭绕,颇有点黄山云海的意思,也更接近人们印象中山的那种感觉。可惜,再好的风景此时我们也没有心情欣赏,生怕天如果真正黑下来,再来场山雨,我们就彻底凉快了。掏出从GOOGLE EARTH上下载的地图确认一下,路途应该是没错,可是远近就难说了,看那条路在地图上绕了好大一个弯才最后到达了中台,没办法,走吧。 路上曾经遇到一个老乡和两个牧羊人,可惜都没有准确告诉我们去中台的路到底应该如何走法。沿着大路向前,走到一个丁字路口,我们终于彻底没办法了,如果实在没办法,只好赌人品猜硬币决定方向。由于有雾湿度大的原因,远处的汽车声和拖拉机声,在耳边异常清晰。等等,这拖拉机声怎么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一辆农用拖拉机冲破浓雾,如天神一般倏忽闪现。我们赶紧伸手拦车,车上的人以为我们要搭车,告诉我们没地方了。我们赶紧解释,我们要问路,中台在哪个方向?随着回答“往上走,马上就到了”,这拖拉机又消失在了黑暗中,浓雾吞没了那一点黑色的背影,突突突的声音也由近及远,最后消失在耳畔。四周忽然异常安静,安静到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 没有别的选择,继续走。 果然向上一小会,就看见了浓雾中几个建筑物的剪影,肃穆而亲切。我们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今晚不用露宿荒山了。在庙外,我们坐在冰冷潮湿的砂石上,把荤腥的食品统统消灭掉。此时谁能给我一碗热乎乎的素面汤,我愿意拿所有的罐头、午餐肉、鱼来跟他换。 在中台顶庙墙外遇到了一个僧人,攀谈中他告诉我,此地冬天经常达到零下三十度的气温。我问他冬天不好过吧,他回答,他还是愿意过冬天,那时香客和游人都不来,人少,好修行。嗯,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中台的知客僧很直爽,告诉我们出一个人去登记身份证,其他人去斋堂吃饭。到了他的房间,他告诉我男女分开住,不许喧哗,明天离开前一人交交十块钱的香火钱,这比我预想的要少。下边的几个寺庙我们照方抓药,省了不少银子。可惜,某只并不信佛的家伙却在每个寺庙胡乱布施,花了不少香火钱。 晚饭是包子和面汤,包子是凉的,汤也只是温温的。相比后来的西台法雷寺和金阁寺,中台的斋堂很破旧,管理也很松懈,仪式感不强,却更亲切。 中台的客房很潮,中台的夜很凉。晚上被冻醒时却意外发现,雾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外边好大的月亮。院子里的白塔在月光下显得无比高大圣洁,只是几台农用车有点煞风景。本来想出去拍点照片,但着实有点忌惮院子里的不知道几条狗,所以还是裹紧了睡袋,掉头睡去。 &
【第四天:徒步大朝台之西台、狮子窝、金阁寺】    早上很早就醒了,抓起相机出去拍照。外边凉得刺骨,又回来套上抓绒和冲锋衣。晨曦中的白塔与月色下又是不同。
早起的不只是我,还有早早起来上香的香客。 白塔的真容 从演教寺出门望去,群山苍翠,云雾缭绕。 脚下,我们上山时走的路清晰可见 我们睡觉的客房,最左边一间就是我们几个的房间,没有电,需要点蜡烛。庙里的蜡烛很特殊,必需用手捏灭或者用盖子盖灭。如果只是吹灭的话,蜡烛芯上的火星会很长时间不灭,发出刺鼻的气味 清晨出门的出家人 &
某只虽然爬山不行,摆造型却是行家里手 香客们在等待早斋。这里有几个后来和我们一路前行去了西台和南台。 后边大殿前的香炉手工精美,不知道是不是陈家村铁匠的手笔 & 大殿很有气势 中台的演教寺很明显是座黄教的寺院。在大雄宝殿里供奉着孺童文殊,文殊菩萨之下是很有藏传佛教特点的一座坛城。 【知识时间】坛城:  坛城(dkyil-vkhor)有“中轮”、“轮圆”之意,系梵文mandala的意译。汉译时,尚有曼荼罗、曼陀罗、轮圆具足、聚集、坛、坛场等不同音译和意译。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古代印度密宗修习“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遂筑方圆的土坛,安请诸尊于此以祭供。本智为主尊,道果功德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是为轮圆。      坛城系密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上号称“四曼”(曼即曼陀罗)。据《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唐不空汉译本),这4种主要的坛城分别为:大坛城(mahamandala),总集诸尊之坛场及其诸尊的形体,一一格绘诸尊;三昧耶坛城(samaya-manda-la),绘诸尊的标帜和手印,因三昧耶系诸尊的本誓,故以此表示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dharma-mandala),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也有种子坛城之称;羯磨坛城(karma-mandala),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作业)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其中,大坛城和羯磨坛城与佛教美术的关系尤为密切。大坛城以绘画平面表现诸佛菩萨,揭磨坛城则以雕塑立体表现诸佛菩萨。     从坛城中诸佛菩萨的配置和安请形式来看,上述4种坛城又可以分为下列3种形式:即都会(都门、普门)坛城,三世十方诸佛菩萨聚集一处,其中以金刚界坛城和胎藏界坛城最为著名;部会坛城,主要表现密宗各部部会诸佛菩萨的坛城,如十一面观音坛城、系莲花部,佛顶坛城、系如来部;别尊(一门)坛城,以一尊为中心的释迦坛城、如意轮坛城等。     离开中台时天已不早,再回头看一眼中台 中台到西台,又是经典的高山草甸景色,到处是悠闲的牛群马群,回想起昨天的悬崖峭壁,恍若隔世。 这两个小家伙很有镜头感
蒙古马怎么也不如阿拉伯马上相 & 从中台出来就能看到西台,又一个望山跑死马? 西台名叫挂月峰,我们去的时间刚好能在早上看到明月高悬在挂月峰的情景 西台下,逍遥的马群。 一路上的牛中,这头牛有最漂亮的犄角 一头小牛对漂亮犄角牛的COSPLAY,范儿是有了,可惜,犄角还没长出来 一头老牛也来凑热闹。这头牛长得很古典,有点象古代画家笔下的牛。比较一下 又一幅西台挂月。随着我们越走越近,月亮显得越来越低 路边的野花,采还是不采 终于到了西台。这位女香客穿双凉鞋,提着一大包东西,走得飞快,真让我们几个号称驴子的汗颜。 & 这个不知道供奉的是谁 到了跟前,依然不确定 西台上的白塔 我到山顶的时候,那个女香客已经在和一位师太攀谈起来。 & 在的师太建议下,我们决定多停留一会,吃完中午饭再走(其实不建议的话我们也会留下,因为传说西台的斋饭灰常灰常的好吃)。 西台法雷寺,一位僧人匆匆走过。
西台的庙宇也在维修当中,不过相比之下动作不大。看文殊像后边的墙上挂有藏传佛教的唐卡(西台法雷寺是汉传佛教),有些奇怪,就问一个僧人,该僧人对该寺所有一切,包括是青庙黄庙,是丛书哪个宗,早课晚课都念什么经,大殿后边的小佛像是谁,墙上的唐卡是怎么回事等等问题统统摇头,当真是“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最后说了一句,“我只管念阿弥陀佛”,也不知道如此修行能成什么正果,依我看当个自了汉都难,最多得个心境平和吧。 & 【知识时间】自了汉:    大乘佛教中正果分三等   最低阿罗汉,也就是这里的自了汉,就是说自己明白佛法,但是无法普渡众生。   其次菩提萨陲,比罗汉高,可以度人,但是没有明白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还是比佛陀稍逊。   最高佛陀,是能普渡众生的觉者 & 吃饭的地方在山坡下边一点,貌似修建的时间不长,客房和禅房都不少,吃饭的斋堂也很宽敞。吃饭的规矩比昨晚借宿的中台多得多,男女分开坐,进门先拜佛,坐下以后也不许说话。看那架势,僧人也是分级别落座。象我们这种外来又不是僧人居士的,当然是坐在最后面一排。每个人两个碗,一个装饭,一个装菜。吃饭的时候要端碗,需要添饭菜就把碗放到前方桌边,自然有僧人帮你添。默认是添满,不需要那么多就用拇指压在小指上,表示只要一点。饭前要念经,经文内容不详,不知道是不是“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之类。不许剩饭剩菜,饭菜都吃完后要用开水把碗涮一下,然后涮碗的水也要喝下去,最后把碗送到统一的地方自己刷干净。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些规矩大多数都是小时候家长要求过的,只不过随着岁数增长我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罢了。 西台的斋饭当真不是浪得虚名,式样很丰富,难得的是每一样都是非常可口,我自己吃得是沟满壕平,看由某也是连连点头,斌斌饭前号称不饿,最后连吃三碗。饭后还有水果,当天的水果是桃子和西红柿。我们拿着准备路上吃,由某还蒙某师太青睐,多给了好几个,果然不愧中老年妇女偶像。 我这么守规矩的人当然不会在人家斋堂里拍来拍去,所以下边斋堂的照片都是某些不守规矩喜欢迟到的人拍的。
& 从西台下来的时候是正好中午,一个好心的僧人还送了我们一段,教我念《文殊咒》,非常简单,就一句,“嗡巴扎巴匝那谛”,意思是。。。。。我也不晓得。不过这段经文还真用上了。2008年秋天的时候去莫尔道嘎,路过一片坟地的时候拿来壮胆来着。 西台下来以后,路更加平坦了。路边这块石头有点象一只下山猛虎。
【花絮时间】番茄牛:别误会,不是西红柿炖牛肉。在我们从西台出来以后,发现给我们的西红柿有两个已经有点坏了,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出门在外闹肚子就麻烦了,于是我们决定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不是不是,为革命,保护身体,不吃坏掉的西红柿。但是浪费了又有点可惜,于是我们又决定,等会遇到第一头牛,就把西红柿喂给这头有缘的牛,就是所谓番茄牛。不过最后机缘巧合,这个绰号给了队伍里的由某,具体后边会解释。 西台到南台,路途虽平坦却更加漫长。在未到吉祥寺前的山脊上,我们辨别方向后,决定抄近路下山,穿过山谷再登上对面的山脊。 就是从最上边画箭头的地方下来的。回头望去,也是很让人骄傲的一段下降。中间画箭头的地方是一个小屋,我们在那里的小溪边吃了几个桃子解渴。
这里就是上图中间画剪头的地方,对比一下 桃桃在大步向前 我们下来的这个地方在大兴土木,看后来的人写的游记,好像叫金灯寺 & 回头再说番茄牛。我们从西台出来以后,一路上随处可见的牛居然一只都找不到了,我手里的西红柿早扔了,由某的却一直拿着,直到上了对面的山梁,在一片小树林休息的时候,他也终于放弃了,将番茄郑重地夹在了一个小树枝上,希望有路过的牛能找到。然后,当我们休息结束穿过小树林走上正路的时候,牛们又在眼前随处可见了。于是,番茄牛就成了由某的代号。 路上曾经遇到了几个小尼姑,活泼得不得了,叽叽喳喳抢着回答我们关于路程的问题,不过令人丧气的是,几次问路的结论都是一样,我们已经不可能在今天天黑前到达南台了。 路过狮子窝的时候,我们又赶上了那几个女香客,她们在向一个喇嘛问路,结论也一样,今天不可能到南台了,投宿在狮子窝或者金阁寺吧。 狮子窝的标志建筑是一座塔,但是修缮一新金光闪闪的宝塔给我一种极其不真实的感觉。其实这种盲目的翻新和当年的盲目破坏一样,都是一种极其无知的行为。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西湖边新建的雷峰塔了,金碧辉煌的雷峰塔还能有雷峰夕照的意境吗? 暴发户的金马桶! 继续向前,在日已西斜天色将晚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金阁寺。没能两天走完大朝台无疑是遗憾的,但是在金阁寺投宿却是这趟旅程的亮点之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知识时间】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历史:       719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200卷。后不空回中国,746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774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国王含城东,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共有八个大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极盛时,主客僧众常达万人。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也曾在寺中就学多年;惜毁于12世纪。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祟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建筑风格:    金阁寺后来几经灭佛和兵燹,仅余遗址。现存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及民国时复修和添制后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以观音阁为主体,中有八座阁式通殿,后为大雄宝殿,两厢为僧舍。占地面积共达210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60多间。      金阁寺前院,中间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有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国内也仅次于西藏日喀则和河北正定的大铜佛像。铜佛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铸,民国时,有信徒将铜佛施以薄泥贴金,即成现在金佛。铜佛通贯两层,下层铜像身旁为两尊高大的胁侍像,右女左男,男的手抱宝剑,传说为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夫妇”。观音,原译名叫观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佛经记载其原为古印度一个国家的太子,名不响。但自南北朝后,中国寺庙据佛经女相也是其三十二应身一,多将其画、塑成女相。观音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呵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柱下有两个一米高的石柱砖,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殿阔上层,可见观音铜像的上身部分,两侧又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       前院东西两侧配以数十间楼房,北例有下层十九眼石破窑洞、上层十九间木构建筑的楼殿,一字排开,十分雄伟。下层的窑洞为僧舍,中间的一眼窑洞内砌石台阶,通向二层楼殿和后院。楼上十九间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殿,五百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药王是过去佛。玉泉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由此可见,二层十九间楼殿内的塑像设置较为庞杂,已有了道教色彩。    后院立有大雄宝殿五间,内供三佛:释迥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旁有十八罗汉。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金阁寺以其历史悠久,现存佛像众多高大,特别是千手观音像,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为世人瞩目   从侧门进了金阁寺,是一个小跨院。门窗紧锁,只在屋顶上有两个工人,告诉我们出家人在上晚课。 打算从跨院到正殿那里去,却被一声声犬吠给吓了回来。先休息一会吧。 这时那几个女香客也到了,告诉我们,庙里的狗是有灵性的,不会随便咬人。跟着她们到了大殿前的广场,那几条大狗果然只是叫了几声,就懒洋洋得躺下继续睡觉。 这是一座大乘佛教的禅宗寺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看条幅上写的,应该刚进行过大的法事。
大殿全景 金阁寺一隅 过了一会,僧人们下了晚课。还没容我上前,就有个尖头顶的高个僧人指着我么几个大叫:“不能留那些背包的,这些人不信佛还说风凉话。”看来是以前来的背包族给寺庙留下的印象不太好。当时我头脑中在激烈斗争,凭借自己对大乘禅宗的一些了解,应该可以轻易驳倒这个僧人的说法,但是又怕这僧人不是个真修行的,惹恼了他万一真不让投宿就麻烦了。思量再三,决定见机行事,若真不让投宿,就好好和这些和尚辩一辩禅宗佛法,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知客僧倒是没有没说不让投宿,因此也就不用和他们辩什么佛法了,不过他提出,投宿的人一样必需参加早上四点的早课!!也就是说,明天早上三点半,我们就得起床!!!  没办法,抓紧时间吃晚饭,睡觉是真的。    【花絮时间】知客僧:所谓知客僧,就是庙里专门负责接待的僧人。我们借宿吃饭的三座寺庙的知客僧特点各不相同,非常有趣。中台演教寺的知客僧是个中年人,说话直来直去,投宿当晚就告诉我们每人交十块钱香火钱,并且当场就收了。这让我们省了不少麻烦不说,还大大缩减了支出(原来计划的是每人二十块钱)。西台法雷寺的知客僧岁数比较年轻,戴个眼镜,显得挺有文化。我跟他说我们几个要挂单的时候,他白了我一眼,说,挂什么单啊,不就吃顿饭么。金阁寺的知客僧年纪在他俩之间,不过看起来很世故,我猜必需参加早课多半是他故意要求的,否则网上一定会有人说。不过也难怪,前一批驴子可能实在是做得太差了。还是那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次早课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啊。  金阁寺的晚饭还不错,规矩也和西台差不多,难得的是每个屋都配有暖壶,今天晚上可以洗脚了,哈哈。
住在我们隔壁的陕西来的老禅师,可惜我没有他的正面照片。不过也不要紧,他的长相就和蔡志忠漫画里的老和尚一般无二。这位老禅师后来被我们称为诙谐僧。  【花絮时间】诙谐大师二三事:  这位老禅师年纪大概有七十岁上下,态度谦恭,待人和善,不过就是一点,不记路途。吃晚斋的时候,斌斌和他一道从斋堂出来,他自信满满地拎着暖壶大步朝前,斌斌因为路途不熟,就跟在后边亦步亦趋,结果诙谐大师一路把斌斌领到了我们进来时的小跨院,而在晚上,那里是庙里所有的狗的地盘。结果大狗小狗黑狗花狗叫成一片,两人只好退回来重找客房;到了第二天早上,诙谐大师没有参加早课,我们下早课回来,大师非常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没找着上早课的地方。过了一会吃早斋的时候,番茄牛和诙谐僧邂逅于禅房门口,下边是二人的对话:  番茄牛:师傅先请。  诙谐僧:你先请。  番茄牛:师傅先请。  诙谐僧:你先请。  番茄牛:师傅先请。  诙谐僧:我不认识路。  番茄牛:!@#¥%……&×
【第五天:徒步大朝台之金阁寺早课、南台、古南台】  早上三点半,闹钟响起,同时响起的还有庙里的钟声和犬吠,把我从香甜的梦境拉回残酷的现实。我是如此地舍不得那温暖的被窝,却不得不爬起来面对五台山七月底凌晨的严寒(五台山属实是冷啊,我上早课把抓绒和冲锋衣都穿上了)。  敲钟的是知客僧,两条狗站在台阶下,听着钟声。从它们旁边经过的时候,两条狗没有叫,这简直是个奇迹(我是个很怕狗的人,狗们仿佛也是知道我怕,欺负我欺负得厉害,随便一条小狗都会对我狂吠半天示威)。  早课并没有如我想象在大殿进行,而是在大殿边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子。屋子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各种法器如钟鼓铙钹木鱼铜罄一应俱全。各位僧人应该也是象吃饭时一样按次序站立,我们几个当然也是照例站在了最后一排。  领头的我猜是本寺的方丈,身材高大,法相威严。各位僧人各司其职,有的敲木鱼,有的敲大鼓,有的上香剪灯花,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最先念的应该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为我听到了“三藐三菩提”的字句以及后边的咒语“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菩提萨颇诃”。后边念的经就不了解了,估计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应该会念《大悲咒》,但是没分辨出来。后来的仪式里一会跪下去一会站起来,我们几个只能是看人家怎么做,依样画葫芦。再后边有一段是念各个菩萨的名字,我听出来的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王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持金刚菩萨,其他的就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了,总之我们几个是乱拜一气,态度那是相当虔诚。  虔诚之余,当然是左顾右盼。整个早课上,最虔诚的应该是对面的女居士,尤其是在厨房做饭的女居士,整个过程一丝不苟,神情严肃。然后是和尚里的方丈、敲木鱼的知客僧、敲鼓的和尚,以及昨天不赞成收留我们的高个尖头顶和尚。这和尚也有故事,容后再表。其他的和尚就差了点意思,好几个和尚抓耳挠腮,左顾右盼,经常和我们目光相对。  大概念经的时间有五十分钟,此时真是站得筋疲力尽两脚发麻度秒如年,就盼能走两步舒缓一下。此时,突然仪式一变,在方丈带领下,众和尚居士以及我们开始绕着蒲团在室内行走,边走边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桃桃后来对这个阵势有个非常精确的归纳,贪吃蛇阵。于是我们跟在队伍的后边,又走了二十分钟贪吃蛇阵,早课结束了。  在下了早课往外走的途中,昨天不赞成收留我们的高个尖头顶和尚忽然走到我们面前,伸出手比划了个六的手势,说,六点开饭。回客房的途中我们议论,估计是看我们几个表现比较规矩才告诉我们开饭时间的,这个和尚还真是个性情中人。于是这和尚也有了自己的代号,性情僧。而另外几个女香客由于没有人告诉开饭时间,一直到我们出发还没吃上早饭(不是我们故意不告诉她们,以为她们知道,而她们以为和中台一样七点开早饭)。 & 出了金阁寺,天色尚早,沿着树荫走了一小会,就是五台山的南大门。过了大门,一路沿着路走,倒也畅快,可惜没走几步,某只又开始犯懒,说走不动了。没办法,拦了辆车,让她到南台顶等我们。这样,最高的北台和最远的南台都是最懒的最先登顶,faint。  一路向上,穿林度柳(其实没有柳树,都是松树,但是松树不好听,谢谢),每当有岔路出现,都会有人适时现身,给我们指点迷津,每当此时,我们就认为是诙谐大师在冥冥中报由某带路之德。   & 老规矩,离开之前,回头看一眼金阁寺。 山间的小小村落,宁静而安详。 一路无话,终于到了南台,台顶同样在进行繁忙的建设,院子里挖得一塌糊涂。心中不禁暗自庆幸,这要是半夜走到南台,无处投宿,那当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啊。 我的手由于没做防晒措施,严重晒伤,立此存照。从此以后再出门,必备防晒霜。 下了南台,又由于机缘巧合,去了不远处的古南台,不想邂逅了一位锦州老乡,慧成大师。大师已经在五台山驻锡四十多年,是原来南台普济寺的住持,由于山西人欺负外地人被赶出南台,就在古南台这里修行。看来佛门也不全是清净之地啊。  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喇嘛,吃大斋,葱姜蒜韭菜都不吃。桃桃和小白想和他合影,都得离开他一尺远,还得站在身后才行。  讨扰了一顿斋饭以后(正宗东北口味,黄瓜蘸酱),大师决定和我们一起下山。这段路,拖拉机走了大概有一个多小时,当时心里不禁嘀咕,这路真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么?  在快到南大门的地方,大师告诉我们下车,从一条小路下山。下山的路上,大师告诉我,他从小在锦州黑山的山里长大,又一直在五台山修行,非常善于上山下山,技巧就在于“下山拉树,上山薅草”。说到高兴之处,还亲自示范下山的方法。只见他左手右手交替拉着旁边松树的枝条,有如武侠电影里的高手一样脚尖点地,衣袂飘摆,很快消失在视野之外。  在南大门,慧成大师给我们找了一辆车,谈好价钱以后,和我们话别,带着弟子去了豆春镇,我们就坐车回台怀镇。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由某的一根走完了五台准备献给长辈的手杖忘在了南大门,所幸最后有惊无险,顺利找了回来,至此,徒步五台连穿完成。
在台怀镇,大家洗漱已毕,去镇上的寺庙参观。  时间有限,只能挑最有名的来参观了,而最有名的,当然非显通寺莫属。   【知识时间】显通寺: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寺内的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皆造型略异,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宽二尺半,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右边的碑上没有字,人称“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为何就无字呢?传说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峰下,好像一条英武的龙,昂着头高卧在那里。一座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正是龙角,一百零八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正是龙吐出了舌头。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这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呀,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让别人夺去吗?于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据,来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是一条死龙,那就放心了。显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驾,时刻不离左右。他听到皇帝在念叨菩萨顶便凑上去说:“启奉万岁,那灵鹫峰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楼,正好在龙头上。”康熙最怕说的话,终于被住持说了出来。不过,他还是不露神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仔仔细细看了菩萨顶一会儿,象是发现了什么奥秘,竟忘记了自己的尊严,掉转头来对住持说:“灵鹫峰是条龙,但不是条活龙,你看,它没有眼睛。”本来,康熙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茬,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结皇上的心思,却没猜测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个心眼儿把他所知道的统统告诉皇上:“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发了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欣然命笔写了一篇,住持请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边那通石碑上。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高大肃穆。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中轴线上的第四座殿堂为纯砖结构的无量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总高20.3米因殿内供大光明无量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为“无量殿”。又因为建筑全部用青砖砌垒雕刻而成,俗称“无梁殿”。正面每层七个拱洞门,檐下用砖雕刻成斗拱椽飞等构件。中部三件为枕头券,两边厢为横向竖券,左右山墙为拱脚,各间之间用券拱式门洞联络,顶部为穹窿顶。上部藻井镂刻富。无量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雕刻精湛,为五台山明代砖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    铜殿是全国罕见的文物。该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两丈有余。外观两层,实则为一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鼓形。殿身上层四面各雕隔扇六页,下面四面各置隔扇八扇,殿内四壁上铸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号称万佛,室内中央供奉着高三尺的铜像。殿内四壁均为小的铜像佛,很是壮观。铜殿的每面每页隔扇由一个省布施铸造,其文诗之美工艺之精,确实是让人震惊。铜殿柱 额 枋和隔扇上下皆铸有各种彩画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的精致。夜幕之中,月桂树下,一只玉兔昂首竖耳,目不转睛眺望,胡须似动非动,十分机警。莲下仙鹤图中,一朵莲花正在盛开,另一朵已结莲子,花上扑蝶,倾听款款飞来,荷叶下一只仙鹤双脚入水,嘴里还叼着一条小鱼。这一幅铸画,不仅精细入微还遇静于动。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十三省布施,用十万斤铜铸成。妙峰法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一在五台山。前两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仅存的一例。这座铜殿优美的造型,完美的结构,生动的图案,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显通寺铜殿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帝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 显通寺内的老僧 大钟 殿宇 香炉 石兽和石雕,貌似有些年头的样子 照壁上写的妙峰是个有名的僧人
著名的铜殿 【历史钩沉】林彪与孺童文殊 显通寺大殿里供奉着一张特殊的照片,那是一片滚滚浓烟,浓烟中,分明有一个梳着抓髻的小孩,怒目横眉。这就是文殊菩萨最近的一次显圣。 当时,林彪看上了太平兴国寺(杨家将的五郎杨延德就在这里出家)的风水,认为有龙脉,要在那里建行宫----茅蓬山庄。于是清空寺院,调动工兵进来爆破施工,将原庙所有塑像、建筑、文物,包括太平兴国寺(五郎庙)及相邻的唐代所建金刚窟、宋代所建的普乐院,不论其文物价值,也不准其拆迁,一概就地炸毁。在炸毁寺庙的当时,有军官拍下的当时的场景,冲洗出来后,就发现浓烟中有孺童文殊怒目显圣。 这座1970年6月动工为副统帅修建的行宫,竣工第三天,林彪叛逃坠机死亡。 & 显通寺内的大水缸。 用16-45的镜头打鸟,我是不是第一个?
& 塔院寺的白塔,原来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后来塔院分了出去另立山门。现在这白塔已经俨然成了台怀镇乃至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 出了显通寺,眼见日落西山,各大寺庙纷纷关门,看来最多还能参观一座寺庙,那没的选择,去最大的黄教寺庙,菩萨顶。 【知识时间】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 庙门前长长的台阶,有个信徒在磕长头。 菩萨顶的真名,叫敕建真容院 门前的浮雕龙壁,虽然依旧张牙舞爪,却无法负担岁月的沧桑。 妙现真容 没有了游客的寺院,宁静非常 门上的浮雕 经筒 两个喇嘛边走边聊 石碑上的浮雕。这两座石碑上有乾隆写的歪诗,文采差字体也不怎么样,懒得拍。说实话,康熙也好,乾隆也罢,他们的字体文采实在是不敢恭维,偏有古今大批脑残抱粗腿捧臭脚顺风接屁,真正是奴才得深入骨髓。倒是雍正的字还有点看头。另外乾隆此人大概是破坏中国古代字画的第一人,最爱往字画上涂鸦。
两个喇嘛不知道在看什么 两个小孩玩得很高兴 门环 一只在做高难度特技的蜘蛛,其实是吊了威亚 大殿 塔院寺的白塔 震悟大千,这个是显通寺路口
离开台怀镇,颇多遗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五台山,不为徒步,不为观光,就那么清心寡欲悠闲自在地在这里住上个几天。  一路舟车劳顿后,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下一个目的地,碛口   & 黄河边的夕阳 房东家的懒猫 【知识时间】碛口:  山西碛口(发qi,四声):位于吕梁山区黄河岸边,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当地方言中,“碛”是高于水面的成片沙石。黄河第一碛是声名远播的壶口,第二碛就是这碛口镇紧靠的大同碛。由于黄河水面缩至80多米宽,且落差达10米,暗礁险滩众多,重荷货船必须由此将货物转成陆运,而这些地方,则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    明末清初,碛口因位居当时京畿连通西北、塞外往来内地这两条水陆商道的交汇之处而渐成规模。至清末全盛时期,这个依群山、傍黄河的小镇竟云集300多家商铺,经济的繁盛体现在建筑上,当地的民居自成特色,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 繁华的没落,如美人的迟暮。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有这古老的门环还全部记得。 村子后山上的黑龙庙。从水流冲刷的痕迹看,黄河水位曾经长期在黑龙庙的高度,那是怎样的一种磅礴,难怪需要建庙供养龙王。 庙前的石狮子,当天黑龙庙关门。 这个有点破败了 安静的小巷,寂寞的院落。四下无人 偶尔有这样的邂逅 夕阳西下,黄河也如此安宁 晚上,坐在旅社门外的石凳上,吃着西瓜,白天的热度已经散去,夜风竟也凉如秋水。听着黄河的低声呢喃和偶尔传来的两三声秦腔,恍若隔世。这就是所谓黄河边的无边风月吧。 & 清晨醒来,门外的黄河边竟然是个小小的菜市场,而他们,才是黄河与碛口的真正主人。 还有它们 正在吃早饭的时候,外边忽然一阵喧嚣,出门一看,居然赶上一场迎亲。  这位吹鼓手极富表演天赋,看我们拍照,立即摇头晃脑,极力表现 而这位大概是新人的亲戚长辈,发烟发糖,忙活得不亦乐乎
既然来了碛口,那没道理错过李家山。 据说李家山已经没有多少青壮劳力在家了,负责接待的都是老弱妇孺,所以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离开的路上,顺便去了西湾村
耕读传家 西湾的地主家,注意那个楼字,上面长了个蜂窝
收拾好行装,回太原。  房东家的猫在我枕头边睡得昏天黑地,怎么弄都不醒,惨遭摆拍 一天的奔波终于到了太原    这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发生了点小插曲,和饭店的人差点打起来。经过就不细说了,总结下来就是,某只平翘舌不分,饭店老板嘴贱,我手欠,扔了个杯子砸他,结果把半杯啤酒洒在自己身上。  【最后一天】:太原头脑&晋祠&豫让桥  说起来晋祠的大名还是从语文课本上得来的,吴伯箫的《难老泉》里对晋祠的描摹,让人难以与他擦肩而过。  不过再好的风景也不能饿肚子去玩,于是早起直奔清和元,吃太原名吃头脑。  【知识时间】头脑  在每年天凉的时候,许多太原人大清早跑到市内的一家“清和元”饭店去喝“头脑”,不少外地人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实,“头脑”风味小吃,为明清时太原人傅山先生所创制,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且颇具传奇色彩。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名医,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主。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享年七十八岁。   据《清史稿》等有关资料记载,傅山先生“幼有异才,过目成诵。”明亡后,坚持气节,“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其母。”“喜苦酒,自称老蘖禅。”他精通医理,尤专妇科,并授其子傅眉以医术,著有《傅青主女科》一书。常与其子“共挽一车”,“卖药四方”。   康熙皇帝赏识傅山的渊博学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诏举鸿博”,他说什么也不去应试,官府只好令役夫拾其床以行。至京师十二里地时,他“誓死不入”,“坚卧城西古寺”。有关官员上奏皇帝,说傅山年老有病,不便应试。康熙便下诏免试,并特授“内阁中书”。傅山拒绝为官,不久被放还,可见他的传统观念之深。   傅山先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深得中医以治病、祛病、防病和养生的精髓,悟出食物的药用价值,善于运用食物制作药膳。由于母亲年迈体弱,经常生病,不思饮食,每日进食尚少。根据老母亲的具体情况,他创制出一种“八珍汤”,以羊肉、山药、莲菜(莲藕)为原料,先将羊肉切方块,入锅用大火烧沸,加花椒、黄芪等,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片、莲菜片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即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山药“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藕“久服令人心欢”,“蒸煮食之,大能开胃”;黄茂有“补气固表之功”;酒糟具有“温中消食”,“润皮肤,调脏腑”之效。由此可以看出,此方能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   傅山先生是个大孝子,他在每天黎明前用“八珍汤”给老母亲服用调治后,老人家的病情果然好转,很快便康复了。从此“八珍汤”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称此方为“名医孝母剂”。于是,便纷纷登门求此食方。不久,傅山先生便将“八珍汤”的配方及其制法传授给太原城姓朵的一家羊肉馆,让它造福百姓,并为这家饭馆起字号为“清和元”,他亲笔题写牌匾,又把“八珍汤”改名为“头脑”。“吃清和元头脑”这句话包含着吃“清”(朝)和“元”(朝)的头脑之意。“头脑”是在一碗面糊汤里,放上三大块羊腰窝肉,一块鲜藕和一条长山药制成的。吃的时候,撒上一些腌韭菜。“头脑”的佐料中既有黄酒、高曲,又有酒糟和中药黄芪,这些佐料使“头脑”成为一种极富营养的食品。食用的时候有一股酒香、药香和肉香,沁人心脾。“头脑”中的藕、山药、黄芪和酒糟、羊肉等材料,都是补益的食品,所以人们常食“头脑”,可以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食用此药膳,傅山先生在行医时,遇到需要滋补的病人,介绍他们去“清和元”食用“头脑”;有些缺奶的产妇,食用“清和元”的“头脑”后,奶水也充足了。当地许多身体赢弱的病人,亲身受惠,吃了“清和元”的“头脑”,身子骨逐渐硬朗起来了。   后来,“头脑”这一药膳逐渐流传于地方食肆。旧时,阳曲经销“头脑”的饭店,门前多挂一盏灯笼作为标志,这说明“头脑”均在天亮前上市。三百多年来,几经改进,“头脑”已成为传统的名小吃。在太原,如今的“头脑”,在碗中放上三大块羊窝肉,莲菜片和山药片,舀上面糊汤,再撒上寸长的腌韭菜段。顿时发出一股浓郁的酒、药和羊肉混合的香味,诱人食欲。“头脑”一般是在每年的白露至立春期间上市。人们食用“头脑”时,食客手拿“帽盒”(一种未经发酵的烤饼,是用不经过发酵的面团加椒盐捏成两半个空壳,再合在一起入炉烤熟的。)将其掰成小块,泡入“头脑”中,入口咸香耐嚼,风味独特,别具风格。颇似西安的“羊肉泡馍”,而后者缺乏药膳功能。   据民间传说,头脑里放三大块山药及羊腰窝肉,表示数字三字及山药的读音和三月近似。洒上韭菜,又用黄酒佐料,意“二九”读音,合起来就是“三月二十九日”,是明崇祯皇帝缢死之日,也是明朝灭亡之日,希望百姓记住此日,不要忘记。   傅山先生在给“清和元”写牌匾时,在这三个大字之前,另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前后合起来念,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建立之后,有满洲建立的清朝,这两个王朝都实行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统治也很残暴。傅山先生写的这块店招,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割清和元统治者的头,坚持民族气节。这便是太原“头脑”的来历,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   另外,从那时候起,这家饭店还按照傅山先生的安排,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将红灯幌子高悬门前,早早地做起生意来,喝头脑的人们便五更时分手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而来。其中的寓意是,红灯幌子象征朱明王朝,天不明人欲明,人人向往朱明王朝。   当人们坐在太原“清和元”饭店,品尝“头脑”这一美食时,当了解到它的典故和由来时,面对前朝傅山先生这位医学家坚持气节、孝敬老母的反哺之情,就会感到分外肃然起敬。
【知识时间】晋祠: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 晋祠的大门 进去大门不远,有一座和晋祠主题极其不和谐的雕塑,据说是李世民和一些唐朝的开国大臣,不知道是哪个脑残的主意。  这个雕塑要建也应该建在凌烟阁好吗?坚决不拍,哼! & 石鼓上的雕塑 随便放置的文物,没人爱要可以送给我嘛 晋祠里最多的恐怕就是各式各样的匾额了
著名的宋代彩塑侍女,晋祠的镇宅之宝。可惜不开放参观,只能在外边靠在栏杆上远观 难老泉,据说也已经老了,需要人工注水 晋溪书院,里边是王氏祠堂,所谓天下王姓出太原,我俗家姓王,这也算来认祖归宗了 【知识时间】:王姓的由来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①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   ②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③ 西钳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   得姓始祖: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寿不过十六岁,但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灵王拟拥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未被采纳,由于其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之德举却名声远扬。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知识时间】:水淹晋阳与三家分晋  今天我们看到的晋阳,是一派和睦繁华的景象。其实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演绎过战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一,水淹晋阳。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之一,在经历了许多年的历史后,王权旁落到了六大家族之手,就是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大宗族,是为"六卿"。这时,晋君的权力已基本被剥夺,国内政治全由"六卿"所主宰。尔后,"六卿"之间又因瓜分权益产生矛盾而进行火并,火并导致范、中行两氏的覆灭。晋国于是只剩赵、韩、魏、智四大贵族集团。可是"四卿"之间也不能相安,更大的冲突很快就来临了,这样,便直接导致了晋阳之战的爆发。       翦灭范、中行两氏之后,智氏的智伯瑶专断了晋国的国政,在四卿中具有最雄厚的实力。智伯瑶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贪得无厌的贵族,这时,就凭藉自己的优势地位,强行索取韩氏和魏氏的万家之县各一。韩康子、魏桓子无力同智伯瑶抗争,只好被迫割让自己大片领地献给智氏。智伯此举得手后,得陇望蜀,又把矛头指向了赵襄子,狮子大开口向赵襄子索取土地。赵襄子不甘心受制于智伯,就坚决拒绝了智伯索地的无理要求。       赵襄子不屈服的态度大大惹怒了智伯。他乃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大举发兵攻赵,并胁迫韩、魏两氏出兵协同作战。赵襄子见三家联军前来进攻,自度寡不敌众,便采纳谋臣张孟谈的建议,选择民心向赵,并预有准备的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进行固守。       智伯统率三家联军猛攻晋阳三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未克。联军顿兵坚城之下,渐渐趋于被动。而晋阳城中军民却是同仇敌忾,士气始终高昂。智伯眼见战事拖延两年而进展甚微,不禁焦急万分。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出引晋水(汾水)淹灌晋阳城的计策,企图用它来攻破晋阳坚城。       于是,智伯命令士兵在晋水上游筑坝,造起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条河通向晋阳城西南。又在围城部队的营地外,筑起一道拦水坝,以防水淹晋阳的同时也淹了自己的人马。工程竣工后,正值雨季来临,连日大雨不止,河水暴涨,把蓄水池灌得满满的。智伯下令,掘开堤坝,一时间大水奔腾咆哮,直扑晋阳城。很快地晋阳全城都被浸没在水中了。城内军民只好支棚而居,悬锅而炊,病饿交加,情况十分危急。但尽管这样,守城军民始终没有动摇斗志,仍坚守着危城。       韩、魏参与攻打赵氏,原先就是出于被胁迫,这时对智伯的残暴更有了亲身的感受,开始感到赵如果灭亡后,自己也难免落得被兼并的下场,于是便对作战行动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赵襄子看出了韩、魏两氏与智伯之间这种滋长中的矛盾,决心巧妙加以利用。便派遣张孟谈乘夜潜出城外,秘密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       赵、韩、魏三家密谋联合就绪后,便在一个约定的夜间展开军事行动:赵襄子在韩、魏的配合下,派兵杀死智伯守堤的官兵,掘开了卫护堤坝,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的部队从梦中惊醒,乱作一团。赵军乘势从城中正面出击,韩、魏两军则自两翼夹攻,大破智伯军,并擒杀智伯本人。三家乘胜进击,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 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是因为下边要去的赤桥村住着一位春秋时代的英雄,一位刺客,豫让。  关于豫让,《史记》中原文如下: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後,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畔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 智伯当年水淹晋阳的水渠,后来水淹了自己的大营,再后来成了灌溉用的水渠,名为智伯渠,今天在晋祠内还能看到。  赤桥村离晋祠,也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车程。  进了赤桥村,远远就能看见一颗大槐树,大槐树下就是豫让桥。可惜岁月的洗礼加上地形变化,现在的豫让桥已经被埋藏在了公路之下,只有旁边的桥墩还有一点点的痕迹。桥边的豫让祠破败不堪,豫让的塑像只剩下半边身子,没有了脑袋。古豫让桥的石碑被随便扔在地下,无人问津。我和由某(番茄牛)一起,吧这石碑抬起来,放在豫让塑像前,就算是我们对英雄的一点敬意吧。  刺客列传中的几位,荆轲名气最大,但是我认为他最无能,用见血封喉的毒药匕首近距离刺杀失败,说什么都是白搭。  最无名但是最成功的是曹沫。一次成功的劫持(对象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加上齐桓公与管仲两位的配合换来对自己丧师失地耻辱的完美洗刷。  专诸刺吴王僚与聂政刺韩相俠累效果差不多,都是杀身成事。不同的是专诸是暗杀,聂政则牛B得多,一路杀将进去,杀了俠累,还捎带了个韩王。原文简约,但读起来仍荡气回肠:  (聂政)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韂侍者甚觽。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和这些人相比,豫让行刺的目的要单纯得多。因为智伯已经被灭族,报仇的目的只能是报仇而已,而报仇的原因也只是“士为知己者死”而已。这样想来,可能这样的一座破败的豫让祠更能体现豫让的精神,我只是要报知己被杀之仇,仅此而已。 & 大树下就是原来的豫让桥 仅存的桥墩 散落在地的石碑,上书,古豫让桥 塑像,大侠豫让吞炭漆身,就是为了让人无法认出他的本来面目,但即使没有头的塑像,仍让人肃然起敬。侠义千古!! & 【最后一夜】2008年的这次旅行的最后30小时,无空调列车硬座的风尘:  没有买到卧铺票,在火车上靠窗户的座位熬了30多个小时,没吃什么东西,仅仅靠雪糕降温。最后下车的时候,很害怕有人跟我要暂住证。  回家洗澡的时候,洗下来好几顿煤灰,有需要的请联系,谢谢。
嘿嘿,又一次回顾,真的是怀念啊!!!
回复桃小漾的引文: 建议你看看最后赤桥村的部分,你们非常可惜错过了。照片一般,但是文字非常精彩(因为大段引用《史记》,嘿嘿)
楼主文笔很好啊~而且讲的细致,让我和楼主神游了一圈~
好帖 顶的人呢....& 加油.....
照片拍得真不错
好多知识点,学习了
LZ真的是很啰嗦,直接跳过看好看的图片。。。
回复bluesky:其实文字比图片的信息量要大哦,仔细看看吧,很不错的,哈哈
终于又有人看了,哈哈
居然是宾粉啊!这个要顶!
回复泰坦的冬天: 兄台用啥机器呢,我要换k5了
回复雨过夜塘:啊啊啊啊啊,惭愧,我一直想买宾得单反都没有,在用柯达Z915小长焦。
回复雨过夜塘的图片: 很多年前去过悬空寺,现在还记忆犹新
回复隆重登场:居然还有人看,哈哈,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方八面是什么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