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一本小说《天使坠落在哪里 pdf》路内 著

&分享到:下一篇:上一篇:&[
主办单位:石家庄市印刷协会、石家庄市书刊发行业协会 、燕赵印刷发行网主要提供||石家庄图书|石家庄图书批发 版权所有·燕赵印刷发行网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 服务电话:4 服务QQ: 服务邮箱: 友情链接: &&&&业务咨询: 8 |
技术支持:河北世点耐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路内 我不是这世界的局外人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本刊记者 施雨华 发自上海
“我不是站在外面,不是站在街边,我像是一个不小心闯了红灯、站在路中央观望着这个时代的人。有时候觉得看到的东西很可笑,有时候觉得自己站在那儿也很可笑”
路内& 本名商俊伟,1973年生于苏州,用他的话说,离苏童笔下的香椿街就一个街区,已出版《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云中人》等小说,最新作品为《花街往事》和《天使坠落在哪里》,被认为是70后最好的几位作家之一。
路内家靠近外环线,原本挺大的房子因为随处堆放的图书,已经显出几分局促。今年6月,有只母猫带着5只小猫流浪到他家,吃完东西就不走了。后来他妻子又带回来一只公猫,房子里于是有了两个家庭,更热闹了。不幸的是前一阵子,母猫和一只小猫莫名其妙死了,只剩下一只老公猫带着4只小公猫的单亲家庭。
路内说他写小说就跟猫吃东西一样,一定要在自己感觉熟悉、安全之地才能进行,环境越熟悉越安全,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好。现在他一般是在书房写作。不过他的书房更像一个迷宫。一次小偷到访,搬走了他那台旧电脑,愣没发现凌乱书架上塞着3万块钱稿费。警察告诉他,小偷行窃一般不会看书柜。他却惦记着电脑,虽然只值一千块,但里头有正在写的稿,“小偷偷了我5万字呵!”
客厅摆着硕大一对音箱。路内十八九岁迷上音乐,流行、摇滚、古典不拘一格,后来还在苏州一个县级市的电台做过节目。这对音箱买来3个月后,刚学会走路的女儿一头撞上去,弄翻一个,家人自行复位没有告诉他。此后他总感觉这音箱有点怪怪的,却不知道为什么。拆开一看,本该在上面的高音喇叭反倒在下面,面板也已经破碎了。懒得去换,一直听到了现在。
厨房电路是更大的考验。台风“菲特”来的那天跳的闸,插座没电了,修理要有专门的仪器。“我老有事,5天没弄好,慢慢地就变成了高于写作的事,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否则家里人永远在你耳边念叨:喂,你不是做过电工吗?”
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出版时有段简介:路内,本名商俊伟,1973年生,苏州人。前“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版主。曾做过工人、营业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电台播音员、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等职业。现居上海。
此外,他还做过会计、摄像、平面设计等等,一共十来种工作。有些其实不算数,比如做营业员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月。仓库管理员做了半年,因为有些奇特的经历印象很深刻。那是家瓷砖厂,有人黑了仓库里的货物卷款潜逃。嫌疑最大的是一个忽然消失了的销售员。老板放出话来,要重金买那人的脑袋。他被派去接替原先的仓库管理员并调查此事。多年之后,一些元素被他融进了小说《云中人》。
工作中真正称得上职业的只有两个:工人,5年;广告人,12年,从客户经理、文案,一直做到创意总监,一度有过一家自己的公关公司。但路内总被视为工人“出身”的小说家,很少有人提及他的广告人经历。也许,这跟他的小说更多写工厂故事而不是公司经历有关。
咱们工人有故事
说路内出身于工人阶级不会有大问题。他奶奶是上海一个小资本家的女儿,爷爷却扎扎实实是个司机。他给杜月笙的学生开过车,给日据时期台湾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开过车,还给林昭的母亲许宪民开过车。许宪民当时是苏州县银行董事、《大华报》的总经理、苏福长途汽车公司董事长,中共在苏州的第一个秘密电台就是在她资助下建的。爷爷的人生哲学非常简单,挣多少花多少,是个“月光族”。
朝鲜战争爆发后,前线急需司机。“汽车公司抽签,抽中的司机大哭,说家里有两个小孩要照顾。我爷爷说,那算了,我替你去吧。我奶奶就哭了,说我们家有4个小孩呢!”上海车多,去朝鲜的司机就多,死在那儿的也特别多,所幸爷爷最后活着回来了,和奶奶又生了3个孩子。
路内的父亲是7个孩子中的老大。他是化工厂的工程师,在有毒气体车间干过。据说,这个车间有营养补贴,工资也比一般人高,干满年数可以提前5年退休,但许多人退休以后得了肝癌。父亲因此常年抽烟,对他来说那不过是“小毒”,无所谓了。后来,父亲找机会调进了科室,成功“戒毒”。他一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是麻将,二是跳舞。小说《花街往事》中孙保生为报复黑牡丹给他“吃皮蛋”,把对方的鞋子跳飞了,就源自父亲的亲身经历。
母亲的工作是在玻璃厂划眼镜片。小时候路内去厂里玩,总是会看到女工们每人一个台灯,专注地把半球状的玻璃划成一个个圆片。奇怪的是,小学毕业的母亲很爱看小说,还能复述。小时候路内听她口述过整本的《啼笑因缘》,他那住在楼上的哥们(《追随她的旅程》中杨一的原型)也总跑下来听。多年之后,路内读到汪曾祺的一篇小说,感觉很熟悉,猛然想起母亲当年曾将它当故事讲过,于是把书拿给母亲看,一起重温这个故事。
成为一个工人仿佛是路内绕不过去的命运。1989年正读初三的他原本想考高中,父亲却说,“要不你就去念一个中专吧。念完中专进厂,我还能给你报化工职大,出来也是大学生。”“当时一方面大家觉得国营企业不错,并不是非要念大学不可。另外就是觉得念大学容易出事,蛮可怕的。我想想也蛮好,反正没本事考清华,将来考一个二本跟考大专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
他报考了父亲指定的化工中专,分数过线,却被别人走后门挤掉,只好去读第二志愿的化工技校。进校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是全班第二名。考第一名那位填了个财经中专,没想到那一年“大家都想做会计”,分数线超过重点中学。
读技校的好处是毕业时包分配,路内没选最好那家厂,而是去了父亲老同学担任副厂长的糖精厂。
糖精厂许多地方有爆炸的危险,“大家像军事专家一样计算着爆炸的能量”。工人骑在反应釜(内部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上面维修时,锅盖爆炸能带着人一下子飞出去两三百米。制冷车间全是液氨,一旦爆炸一栋房子就没了。起初路内上班的车间离制冷车间非常近,有人告诉他说,你知道吗?那个车间炸了,我们肯定都活不了。然后指着两幢楼那么大的甲醇库房说,这个要是炸了厂就没了,你的师傅们全活不了,他们都住在厂边上。
四五年间,路内做过钳工、操作工、电工、值班电工。值班电工是三班轮替的,主要工作就是抄电表,全厂耗电量是多少,各个车间耗电量又是多少,计算峰值之类数据,晚上安排两个工人值班。轮到路内那组时,工友喝醉了往那儿一躺,剩下他一个人,不可能一小时起来抄一次,就自己编电表。12点抄完表睡下去,早上7点醒过来再抄一遍,中间再除以7,不能完全平均,要稍微有一点出入。
配电室是一个封闭式的小院子,由厂里和供电局共同管理,厂长来了也得敲门。有时候厂里的干部会爬墙进来查岗,质问,你们为什么睡觉?你们违反工厂纪律,要扣奖金!路内就说,我睡觉是要扣奖金,你爬配电室的墙也是违反工厂纪律的你知道吗?你也要扣奖金!双方都很理直气壮。
这份工作有个后遗症。他刚辞职离开糖精厂时,夜里一到整点就会突然坐起来,觉得似乎有点事要干。
两个月写了18万字
路内的文学启蒙是一个中外“混搭”:中学时代读了一部分世界名著,工厂时代出于无聊又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学期刊——要不然你想怎么面对那几十个电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正是中国当代文学生命力最强的时期,感觉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正随着阅读潜滋暗长,他开始写诗和小说。
从工厂辞职之后,他在家里呆了一年,试图憋出一部长篇小说来。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验。不但没有写出来,甚至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写。
最难耐的是寂寞。苏州不缺旧式文人,却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有优秀青年作家群体。他的朋友圈里没有搞写作的人,找不到同道,只好在家里面对一摞摞稿纸,每天只有母亲在身后询问几句。虽然也发表了几个短篇,却完全不能带来平静,反而日益感受到了谋生的艰难,觉得应该放弃近乎个人性的写作。
1998年,路内进入广告业,做客户经理每天出去拉业务,顺势中断了写作。4年后他从苏州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正在发展宽带,他反正没有什么朋友,每天像泡网吧一样泡在公司里上网,竟结识了许多当年遍寻不得的写诗歌写小说的人。“路内”,原是他上论坛的网名。“那时候开始觉得,写作好像是一件可以再尝试的事。”他试着写诗和短篇小说,语感逐渐恢复过来。后来他将自己称为“在2002以后开始写作的80前作家”。
《少年巴比伦》最初是他给妻子口述了将近两年的工厂往事。“那时我们刚结婚,我就给她讲以前的故事玩。她听了很乐,觉得特别好玩。好玩到什么程度?我给她讲过之后她会跟她的朋友讲,那朋友见到我就说,来,再给我们讲讲工厂还有什么好玩的故事,我就再给她们讲一遍。”
写作的过程则像是做了一个梦。
2006年,母亲来上海看他,不久突发脑梗过世。整个6月,他就在办丧事中度过了。7月他开始看世界杯,“就坐在那里傻看,每一场球都不落,因为根本睡不着。”8、9月份,状态稍微好了些,很多时候会回想起往事:河流当年的样子、工厂夜晚的颜色、上下班时的感觉。
工人最怕的就是中班的下班和夜班的上班。“晚上10点,再不情愿也必须出门,否则前面的人就没法下班。”遇到台风天气全城停电,他也要在一片黑暗中穿过半个城区去工厂。夏天,大桥两边的人行道上齐刷刷睡满农民工,他骑着自行车从他们中间穿过。经过空旷的地方,一个雷“啪”地劈下来,远处的树“轰”的一声就烧起来了。冬天晚上会起雾,路灯一照整个世界一团橙黄,能见度就只有几米,也不能不往前骑。到凌晨6点下班,他亲眼见过神志不清的司机把车开进菜场,一个正在买菜的老太太忽然不见了。
这些气味、颜色,他向妻子口述时并没有提到过,写作时却仿佛凝聚成了一个“场”。那年剩下的时间,他什么都不想干了,只惦记着写一部小说重述过去。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公共汽车和地铁里,他都在构思要怎么写。因为刚买了房,再加上办丧事,经济拮据,家里惟一一台电脑除了给他写小说,妻子还要用来做别的事,他不得不经常在妻子睡下之后,一边抽烟一边敲打破旧的电脑,许多已经遗忘的元素在写作中苏醒了过来。
写之前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结果只用了两个月,12月初过生日时就写完了,18万字。他终于确信自己可以当一个作家。此后第二部长篇《追随她的旅程》很快写成。2007年,两部小说分别发表在《收获》的本刊和增刊,许多人都被突然冒出来的写作者吓了一跳。
爱读小说的母亲,已经没有机会读到他的小说,父亲又是个不爱看书的人,不过他还是很为儿子自豪。“每一代人都会觉得儿子成为作家是蛮光荣的事情,如果成不了有钱人,最起码成为一个作家,出去别人认识你,还能拿出一本本书来。”但有时他也会觉得对不住父亲。许多人把他看作小说中的主角路小路,顺带着就把他父亲当成了路小路的父亲。“那是个五大三粗、工人般的工程师,经常打骂儿子,而我父亲其实是挺有教养的人。”
10个长篇才是及格线
2010年,路内的写作终于从非职业转向职业。今年,他又受聘上海作协,成为十几名专业作家之一。他开玩笑说,这叫“不但职业,而且专业”。和二十多岁时不同,现在他完全可以承受一个人在家写作的心理压力了。“我已经积累了很多写作经验。一个长篇算一条路的话,我已经走了5次,就算第6条路磕磕绊绊,我仍然知道要去哪里。”
生活上的压力呢?在上海只要买好了房子压力就不会太大。他现在有一份固定的工资,加上稿费和版税也就差不多了,“实在不行,一个月写一个一万字的短篇小说,一个字5毛钱,5000块钱,也能过了。”何况有时他还能写写电影剧本,《花街往事》又卖出了电影改编权。相比当初《少年巴比伦》只拿到两三万版税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他一天的典型流程是这样的:上午睡觉;下午处理些事务,等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晚上陪女儿玩耍,等她睡着了再写点东西。“没有定规,状态好的话会写很多,不好的话就是10点钟以后写那么两个小时。”当然,总有百无聊赖的时候,他打发时间的办法不比你我高明:电子游戏。
他一直想为2008年出生的女儿写篇小说,就叫《生于2008》。“这一年太多事了,过20年再去回望,我们可能会感觉到那一年的重要性。它似乎使整个中国的世道人心都发生了转折,至于更好还是更糟,可能要过10年20年才能看清楚。它很像是另一段历史的开始。”
不过,这位小说家父亲发现自己已经有了竞争者。那次,他原本打算给女儿讲讲《西游记》。小家伙很不耐烦,说幼儿园的男同学已经给她讲过了。他赶紧告诉女儿,你同学讲的都是后来的事情,我要讲的是孙悟空在幼儿园上学时的故事。堂堂小说家,怎么能输给乳臭未干的小孩呢?
跟读者打交道也很有趣。路内开过一个豆瓣小站,没多久就关掉了,“一部分人要我教他们怎么写小说,还有一部分人要教我怎么写小说,我头都大了。”有时读者还会向他讨书,“我说凭什么给你寄书啊?我喜欢你很久了。那也不能给你寄啊。除非心情特别好。嗯,叔叔就给你寄一本。”
2012年,《云中人》出版。2013年9月,《花街往事》上市,10月《天使坠落在哪里》登上《人民文学》。除《云中人》之外,其他故事的发生地都是“戴城”,这是借鉴了他偶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以小说中的时间顺序来看,“戴城”从一个有历史的小城(《花街往事》),逐渐演化为落后的县级市(《追随她的旅程》)、工业化的小城(《少年巴比伦》),最后在世纪末成为一个外商云集、一下子涌入二十万外来人口的城市(《天使坠落在哪里》)。路内说他是用近百万字讲了一个带有些许寓言性的故事,他想描摹生活在中国中小型城市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成功以及更常见的失败。
7年写5部长篇绝不算少。但要是以写作为一生的职业,起码还要写二三十年,路内希望每两年能写出一本书。“上次碰到《人民文学》的邱华栋,他说,继续写啊,10个长篇才是及格线呐。”
我希望自己是乐观的
人物周刊:你觉得自己对于写作有天分吗?
路内:那次陈丹燕问我,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我说我可能不是,我认识一些比我更适合的人,他们有些被打断了,有些不愿意写。后来她劝我,别多想了,你能找到自己的玩具就是一件好事情,我想这倒也是。我的小说和我认为最好的小说是两种状态。我觉得最好的小说是像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那样的,可惜我写不了那个路子的。
人物周刊:你的代际意识强不强?会明确地把自己归为70后作家吗?
路内: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代际意识会特别强,20岁的人肯定觉得30岁的人是大叔40岁的人是大爷。现在我自己也40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呢?以前觉得我的想法、写法跟60后、80后都不一样,他们的缺陷在我身上会少一些。现在有些改变。最近去北京参加青年作家创作会,王安忆的书面发言稿有一句话让我心里一动。她说,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教育你们的,我又懂什么呢?希望你们能够意识到我和你们其实是同一代人,我们都没能获得更高的价值。(王安忆原文:我们的书并不足以使你们长大,再有二十、三十年过去,回头看,我们和你们其实是一代人。文学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不同,它的容量是根据思想的浓度,思想的浓度也许又根据历史的剧烈程度,总之,它除去自然的流逝,还要依凭于价值,我们还没有向时间攫取更高的价值来提供你们继承……)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你们这代人是不是有某种共同的气质或者共同的命题?
路内: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我的同代人。我觉得80后的人要更坦诚更放松一些,70后的人整个状态不是很放松,他们身上有很重的欲望,而且会表现在文本中。你会感觉这是一群在暗夜中行路的人,他们没有找到他们的光明,无论是把写作当成光明也好,宣称写作可以找到光明也好。这些人自以为走向天堂,但这条路可能是通往地狱的,他们最终不会获得拯救。这种负担在80后身上可能就没有。
人物周刊:你自己是否在这群人中间?
路内:是的。整代作家都这样,不管是写长篇的还是写短篇的,甚至冯唐这样看上去很散漫、洒脱的人,当他拿出《不二》,你也会觉得他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着,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光明。这当然不是说他写得不好,只是他也有这样一种气质。
人物周刊:董桥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投进时代里面去,一条是完全抗拒那个时代。你觉得自己走的是什么路?
路内:我觉得我肯定不是局外人。我不是站在外面,不是站在街边,我像是一个不小心闯了红灯、站在路中央观望着这个时代的人。我很相信卡夫卡的那句话:很难找到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真正冷静的旁观者是不存在的。
人物周刊:这样去看是什么效果?
路内:有时候觉得看到的东西很可笑,有时候觉得自己站在那儿也很可笑。
人物周刊:总的来说,你对未来是比较乐观还是比较悲观?
路内:这是最说不好的一个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乐观的,只能这么说。
人物周刊:但你又看到了一些指向悲观的线索是吗?
路内:我希望自己像一个乐观主义者那样是乐观的。
(C) 南方人物周刊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
联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路内&追三&终结篇
【思南读书会第十六场:路内&追三&终结篇】日(周六)14:00,&路内&追三&终结篇&----《天使坠落在哪里》分享会,在思南读书会馆(复兴中路505号)举行,嘉宾:石剑峰、路内。
&&&&&&&&&&&&&&&&&&&&&&&&&&&&&&&&&&&&&&&&&&&&&&&&&&&&&&&&&&&&&&&&&&&& 活动现场图片
石剑峰: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第16期思南读书会。
之前我们跟路先生讨论一个问题,他说永远在北京的读者开始活动,永远都是上海的三倍,然后说今天的情况就印证了他之前一直说的一段话,我就说,这是一个赌场,然后会这样子。他就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到这里来,感谢某些同学没有去对岸的草莓音乐节,上海的文艺青年就这么一佗,如果去了那边这边就没有了,如果今天来这里,那么其他的场子也就没有了。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到这里来。今天本来说让路内先要讲一大道。我们刚才商量一下还是以对谈的形式,可能有些读者看过路内的小说,可能有些没有看过。可能有些读者看过他最新的小说,也有可能没有看过。我找到我的那本小说。
这是路内最新的小说《天使坠落在哪里》,它号称是他的&追随三部曲&的终结篇,前面两篇是《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他号称是三部曲,我刚刚问了他一下,《少年巴比伦》是哪年写的,他说是06年下半年开始写的,现在是2014年,这当中隔了将近七年时间。其实我很好奇的一直想问他的一个问题,当他2006年开始写《少年巴比伦》的时候,有写代城这样一个小地方,背景就是苏州,里面的路小路可能就是路内,还有旁边那些无所事事乱七八糟的男人们、女人们,06年写的时候,他也有想过七年以后就变成一个三部曲的形式。
路内:谢谢大家,主持人忘记介绍一下自己了。
石剑峰:我就不介绍了,大家每个礼拜来都知道我。
路内:这是上海著名的文化人石剑峰先生。
我说我今天来就谈谈小说,谈谈写作,跟读者见见面,就是闲聊,也不是很正式。
我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石剑峰:06年开始动笔路小路和代城的时候有想过这个小说最后写到98年发大水那个年代?
路内:06年写的,《少年巴比伦》就是&追随三部曲&第一部的状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因为06年我写的时候,也没有再发表过,也没有出版,我当时对身边人说我要写这么一部小说,几乎所有人都说你要写八万字,为什么?写长了没人给你出,你不把这个小说拆成短篇小说集吧,容易发表,长篇不容易发表。你听了这样的话,当然你也不是很有名的作家,也会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文学的现状是这样子?然后写了之后你是控制不住的,因为你一个没有经验的作家,没有写过长篇的人,上手写不知道自己会写多少字,写到八万字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才展开一半,那么就继续往下走,也不指望自己的小说我写三十万字四十万字,也不是这样。这个体量自己是琢磨不到的,就象一条路你不知道它有多长。当写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就比较容易好的控制住整个长篇的节奏和体量,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多少字,在那儿写。成稿最后是18万字,这个写出来之后我就递给出版人,递给杂志社,当时来说没有想过会写第三部。
事情是出在什么时候呢?等到第二部《追随她的旅程》写完之后,别人就问我,你这个故事到底写完没有,你又把路小路这个人倒回去写他18岁的时候,第一部是写20岁的时候,第二部是18岁的时候,人家就猜你第三部是倒回去写他的童年14岁吗?还是怎么样?
那个时候我就夸了大话,我要写三部曲,当时市场上七零后作家出三部曲的还不多,极少。我当时有一个朋友写过三个三部曲,都是长篇,但没有出版过。就很少。当我讲完我要写我的三部曲,冯涛他算第一个。后来我一翻,我无聊就找妍歌写过三部曲,比如说80后拼一下也能出一个三部曲的东西。
我的三部曲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主人公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第三部一直贯穿的。
石剑峰:还有一个弟弟。
路内:对。还有一个弟弟。
这样写出来的,中间空了大概有六年,我没碰&追随三部曲&。去年才写完。
石剑峰:是作家都要写三部曲。
路内:应该来讲,严格来讲,如果写长篇的作家我觉得他们都会有写三部曲的一个想法的。其实写三部曲也是很鬼鬼祟祟的,你没有办法比如说托尔斯泰一本战争与和平,拿出来就是四本,当代的作家很难我拿出来就是四本,这样的体量的。这个蛮难的,除了跟作家自身的写作意愿有关之外,跟我们现在发表、出版的体系,也有关。即使是成名的作家,你写一个洋洋四册两百万字的武侠小说,或者是进金庸正常的纯文学的东西出来,出版社的编辑非常头皮发麻的,所谓三部曲就是20世纪小说的特点,19世纪的时候还没有三部曲这种东西。
石剑峰:从时间的顺序来讲,三部曲是《追随她的旅程》、《少年巴比伦》再到《天使坠落在哪里》。
路内:对。
石剑峰:如果这样来阅读的话,我有这样的感触,就是说其实我越到后面越喜欢,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是说他们最喜欢的是《少年巴比伦》,但我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发觉我越来越最喜欢的最近的一部,有可能是刚刚读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么说呢?相当于在这本里面的话,我觉得路内,可能也因为这些年,你的成长原因,在这部里面,人还是那些人,那个群体,但你有意义的更关注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问题。因为我们之前在订这个活动主题时候,路内给我一个标题是活在赖债的年代,活在赖债的年代,这个我们觉得有点不正确或者怎么样,就没用。为什么他用这样的标题,因为这本里面有一个主题或者是一个线索,就是说里面的路小路,和他的朋友杨驰(音),不停的去要帐,怎么要也要不回来。我也举这样一个例子,其实他通过这样一个小说,在有意关注95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个急剧转型的变化。有没有这样的意思呢?
路内:这个小说的开篇序章就是说我活在一个赖债的年代。其实这个是一个比较诗意的指射,如果我活在遗忘的年代的话,我反而会觉得是一个政治化的东西,比如说我就是活在赖债的年代,因为小说里大量的人去讨债。提到一个我们电影男二号的杨驰这样的人物,他小学毕业后就进了他爸爸的国营工厂做一个销售员,做销售员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各地不停的讨债,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销售员大概也得干这个活,但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国营企业你要这个钱出去以后,你亏空了讨不回来钱,亏空就是国家的钱,可能会有1/3的工人就下岗了,他负责30%的农药的销量,他要不干活或者就得1/3工人又得下岗了,他得承担这样的责任。
那个年代有很多的骗子,现在人大概聪明一点,不太容易上当了,但那个年代的人包括销售员都没有什么经验,就是卖东西,卖东西就把一车货开到那儿,这个真的是,完了人家请你吃饭,吃完饭回来一看车没了,车上的货没了,这种事情都有。本来还好好一家公司还在那儿,吃了一顿饭回来之后那家公司人都跑光,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是农药的话,一车农药就是几百万就没了。然后这个人就也有回来就交不了帐的,坐牢、赔钱、跳楼都有。
这是当时时代一个特征。
比如说小说里面还有车匪路霸,我们现在不太遇到,还蛮安全的,但在90年代末的时候,公路上面劫车的非常非常多。上来就拦住开始收钱,有把身上的钱都要光,全都交出来,项链、手表都交出来。还有卖票室不好意思,小伙子没饭吃了,一人交一百,拿了钱就走了,现在没有这种的事情。
石剑峰:这个小说是说不好讨钱他们最担心钱怎么从这个县拿到代城,他们最不想拿的就是现金。但他们就是要现金,结果钱真的是丢了。
路内:我觉得他们是比较荒诞的一段,他自己忘在车上。但他还是怕,他的钱很少,就是五万块的现金,五万块的现金拿到老板,我要打汇票,老板说我没有汇票,你这个钱要不要,你要就拿走,你不要下次再拿。没办法只能要,拿了现金往包里一揣,狂奔到长途汽车站。上了车就装死,抱着钱等车一路开回去,结果中间上来一对劫车什么都没有了,你这边写了收条,对方说我的钱已经付了这样子。这是很多,就不是说好玩了,最残酷的,拿现金的人出门就被人干掉,那怎么办?这个没有任何结局,永远抓不到。干销售员那个时候真的是命苦。
思南读书会专题
——思南读书会NO.1
— 巧虎姐姐
—吴亮、李晓峰
—金宇澄、孙甘露、张旭东
—王安忆、赵昌平
—路内、石剑锋
本站所收录所有玄幻小说、言情小说、都市小说及其它各类小说作品、小说评论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Copyright &
云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59号&&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内追随三部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