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两个年龄应该用哪个虚岁?周岁虚岁?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虚岁的正确算法?
你一出生就算一岁和周岁差多少就要看你的月份了
按阴历算如果你是大年三十出生你就一出来就是2岁
你的月份越大你虚岁和周岁就相差的越大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是大年三十哪天生下的, 就是说他出生后的第2天,正月初一 就已经是2岁了!!!
真正的虚岁只计算他出生的年份,而不是论满一年才加一岁
实岁和虚岁如何计算
有人这样说,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个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
你一出生就算一岁和周岁差多少就要看你的月份了
按阴历算如果你是大年三十出生你就一出来就是2岁
你的月份越大你虚岁和周岁就相差的越大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是大年三十哪天生下的, 就是说他出生后的第2天,正月初一 就已经是2岁了!!!
真正的虚岁只计算他出生的年份,而不是论满一年才加一岁
实岁和虚岁如何计算
有人这样说,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个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两岁了。那种单纯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
中华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它是以春节(农历新年)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
具体换算方法是: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
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
,买小平故里特产送礼!推荐网站:
井冈山老兵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婴儿出生时就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这样虚岁往往比周岁要大一到两岁,成为虚一岁或虚两岁。婴儿出生时即记为一岁是因为胎儿在母体...
大家还关注年龄为什么要分周岁和虚岁?
周岁是虚岁是这种说法对吗?尤其对于虚岁,每过完立春,老妈都会说又长了一岁,然后各种cui跟上述的说法还是不一样的,求解^^
按时间排序
虚岁,就像中文的语法一样,证明了古人的思维混乱。你说中国人习惯从1计数,那好 ,满月的婴儿,问你多大了,你怎么不说是1岁1个月?过一次年就算一岁,那好,年前15天出生,年后15天有人问多大了,你会说1岁15天?
我对虚岁与周岁的理解和总结,欢迎斧正。说明:这里出现小数的时候,请视之为12进制的小数,并不是10进制。例:2.6表示2年6个月,2.11表示两年11个月。虚岁与周算的基本差异有两个:1 取值范围。虚岁在,而周岁从。意味着,虚岁算法,你出生的时间就是1岁,下一年就是两岁。而周岁算法,出生是0岁,12个月之后1岁。2 结算点不同。虚岁,以年为单位进制,只要过一次年,年龄就长一岁,无论经历的是12个月还是一个月。下面这张表上两个只差一个月的孩子在周岁和虚岁计算上的差异。两种算法差别最大时候为两岁,最小为一岁。3 整余不同。虚岁,都是整数。没有1.5岁或者是一岁半——当然有人会批驳,我们家说虚岁的时候也有半岁的说法;我只能说是因为现在周岁与虚岁的说法互有重叠导致的。 当然虚数的计算方式让月份晚的朋友在年龄计算上有点吃亏,但这种差别在年龄小的时候差异明显,如上面所说的12月出生的孩子,别人过满月时候,他却两岁了,当然两岁的生日要到快年底的时候才能过——在两岁生日之前,他已经两岁。 正因为虚岁在孩子小时候经常不能说明实际成长的月份,所以大家说虚岁的时候通常会说一句“我们家孩子月份晚”,来表示这时候的年纪与吃过多少奶不太一致。 另有一些人会在3岁以前不说小孩的虚岁年龄,只说几年几个月,类似与周岁,但年龄再大点就正式以虚岁方式计算。周岁,有小数。孩子小时候从一个月,两个月,半岁到一岁,再到一岁半,两岁,再此之后也可以计算半岁但通常不再使用。4 生日。虚岁,出生之日是一岁生日,第二年是两岁生日,但两岁生日之前,你可能已经在两岁的生涯里经历了若干个日出日落——除非你出生在1月1日;并且在过完生日之后你还要继续过两岁时期的日月星辰——除非你生在新年前夜。 所以说生日并不是你这个年龄数的开始或者结束日期,过年才是。周岁,出生之日是0岁生日,一年后才是一岁生日。生日之后,你就生活在这个年纪里,直到下一个生日到来——在这当中,你的年纪也在增长,如1.1岁,1.2岁,… 到2.0岁。说说理由:1 传统的社会里首先没有零的概念,“零”是一个很晚才出现的概念。尽管《九章算術》中使用“无”来说明两个一样的数之差,但“无”就是没有,但人已经出生,“无”自然不能用来形容其年龄。 那么,最直观的就是计算孩子出生后的月份,就有一个月大,两个月大的说法,这在年龄小的时候没问题。但过了三年后,如何形容其年龄呢?自然是数年,过一个年就长一岁再简单不过,过了三个年,就应该三岁,对吗? 那么问题来了,在过第一个年之前,孩子已经出生了,并且还活生生的吃了若干月的奶,那这段时间怎么算? 就不管其吃了几个月的奶都算是一年,这样算法下,过三年年就是4岁,过一个年就是两岁,算是以年为单位的向上取整。2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不按照小数计算?就是说,一个孩子过第一个年之前的月份可以安排小数计算,或者直接依旧经历月份算。 事实上,这么算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传统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还说,的确也是这样计算的。比如说“6个月大”,“18个月大”等等的。但对于大于3岁的孩子来说,这种精确的说法就显得冗长累赘了,毕竟你再怎么“精益求精”也不会跟人家说“我年方15岁又8个月”吧? 所以经历15个年且第一个年之前吃了8个月奶,就直接算成16岁,用“年方二八”就达意了。3 过生日的问题依我所知,在比较古的时候,中国人是不过生日的——准确的说是不庆祝生日。父母通常只知道你哪一年生,幸运的话还能告诉你啥季节但不会具体到日;或者运气好生在某节日上啥节生的,父母会容易记得。 而且,除了过满月和60大寿之外,基本上没有过生日的可能——60被认为是又一次新生之日。 (注,事实上,根据生辰八字,依旧一个复杂过程或查历表是可以找出具体的出生日期的,但由于成本与复杂性,这办法可能只用来定60大寿的日期)既然生日不作为重要日子,那么也就不会以它为准来计算年龄。取而代之的就是过年。过年了,全家一起过节,所有人都得红包,算是新一年也是新一岁的礼物。这种方式比过生日什么的要方便得多,热闹得多。另:每个人的出生那天那刻,对父母家庭而言,未必如我们庆生时候那般幸福快乐。也许父亲几天忙得焦头烂额,母亲在榻上忍受着巨痛煎熬,等待一个(也许是两个或者几个)还要依赖着他们生存的孩子;甚至很多母亲会分娩时候撒手人间。那你说,这个日子应该被庆祝还是遗忘呢?也许——我说也许——是因为个人主义思潮的全球化,我们忽略了生日这天真正发生了什么,而只关注在属于自己的节里面得到了什么,所以我们才如此庆生。小时候我的同学里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他们的真正生日,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知道。小时候我家过生日,都是向父母磕头,谢父母之恩;然后父母会煮一个专属于过生日者的鸡蛋。4 最次要的一个缘由是阴历历法。中国人所用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但这种历法中,一年并不总是12个月。如果按照周岁的计算方法算,那么一个孩子生在某个闰月之前(六月生,后面跟着一个闰六月),那么,过12个月后(后一年五月)他一岁呢?还是13个月后(后一年六月)是一岁呢?
再假如孩子出生在闰月之前(六月,后有闰六月),且后一年的闰月比前一年的月份还早(假如是闰1月),那么是12个月后(来年四月)是一岁还是14个月(来年六月)是一岁? 是不是很伤脑筋?为一个简单数学问题如此伤脑筋,应该不是大家所愿意的,所以执行一个以年为标准的计算方式显得分外轻松。
晕,跟受精卵什么的有毛线关系啊。虚岁,有的地方叫做“年头”,30虚岁,就是30个年头,指的是出生后第几个年份,强调的是序数。00年出生,00年就是你所经历的第一个年份,那么就是1个年头,就是1虚岁,到了01年就是2虚岁了,不管你是年头出生,还是年尾出生。不过由于古代计算年纪的规则关系,这里说的“年份”是以立春开始,而非春节。周岁,就是过完一个完整的一年,从去年的x月y日到今年的x月y日,才是一年。00年1月1日出生,那么到01年1月2日才是1岁。所谓虚岁和周岁之别,就在于一个是序数,一个是总数。举个例子,你吃了半个苹果(你妹妹先咬了一口),然后又吃了一个完整的,然后再拿起一个咬了一口。你可以说,我这是第三个苹果了——这就是虚岁。你也可以是,我吃了两个苹果了(苹果1-一口,苹果2+一口,总的是两个苹果的量,假设两个苹果一样大)——这就是周岁。至于楼上在多层楼里回复的那篇《中国人的年龄问题》,就有点瞎扯了。妄测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是“娘胎里的十个月近似于1岁,所以出生那天算1岁”,还说老祖宗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把中国人分成大月生和小月生,所谓大月生就是虚岁比实岁大1岁,所谓小月生就是虚岁比实岁大2岁。”,还针对这个做了驳斥。最后的结论是老祖宗傻×,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出生就是一岁,跟十月怀胎没关系,这个“一”是“第一”。虚岁比实岁大一岁还是大两岁,完全看你说话的那一天的日期。比方今天,14.7.9出生的孩子,在15.7.8时,虚岁比周岁大两岁,因为虚岁=2,周岁=0。到了15.7.10,虚岁就比周岁大一岁,因为虚岁=2,周岁=1。实虚优劣,也没什么好说的。实岁就不说了,虚岁的好处,一看你年龄,就知道你是哪一年出生的,而实岁就不行了。比方说你今天实岁一岁,那么我只能知道你的出生日期是在12.7.20-13.7.19之间,到底是12还是13,看不出来。现在人说的年龄,往往计算方式是当前年-出生年,比方说00年出生的,就是14-00 = 14岁。这种算法,其实还是虚岁,与传统虚岁计算方法的差异在于,传统虚岁以1开始,而这种算法是以0开始。而追究周岁的话,7.19之前的当然是14岁,而1.19之后的只有13岁。
说明格里高利是一个程序猿
最简单的解释,中国计数从1开始,古代没有0这个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刚出生,婴儿就是1岁。
就像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家里、自己讲的时候当然用传统的虚岁,但是到了比较严肃的场合,比如填各类表格的时候就要填周岁了。。不排除某些装嫩的人转化成周岁爱好者
天朝民众生平无聊尔后无事生非的结果。我跟人说我今年24,他们非要说“哦,那你虚岁26了,快30了啊都过了25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不论谁跟我说过这番话,我们以后就不要做朋友了吧。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周岁:现在的时间与你出生的时间的差值;虚岁:你所有经历过的年份的总和。举个例子,比如你是腊月出生,到第二年正月,虽然按周岁你还不足两个月,但你经历了前一年(虽然只经历了不到一个月)和现在这一年(虽然也只经历了不到一个月),所以,你的虚岁已经是两岁了。
你们在娘胎里呆了一年?
真受不了现在这么多不靠谱的回答。「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记岁方式,婴儿出生即为一岁,然后每过一个农历正月初一涨一岁。「周岁」是国际通用的记岁方式,婴儿出生算为零岁,每过一个公历生日涨一岁。这跟什么受精卵,什么爸爸身体没有半毛钱关系。「虚岁」自古以来就在我国使用,根据维基百科 描述,东亚各国古代广泛使用这种源自中国的记岁方式。就像中国的农历一样,是一种传统,当公历传入我国以后,就形成了两套历法同时存在的现状。「周岁」以公历为基础,现在的法律规定等的年龄都是以「周岁」为准。所以民间即有传统的「虚岁」,也有正规的「周岁」。
周岁 ~出生0岁 过一整年加一岁虚岁 ~出生1岁 过年加一岁
小娃娃刚生下来时候是0岁还是1岁?如果大年三十生,或者12月30日生,一天后是0岁还是1岁还是2岁?中国人为何还有一个虚岁
中国网 .cn  时间:
  有人说,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
  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两岁了。那种单纯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
  (据《新华书摘》3.17)
文章来源: 湖南在线-文萃
责任编辑: 雨悦
版权与免责声明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共有 3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上只有周岁的概念。一般报年龄都是多少岁、多少月、多少天。很麻烦的。简单的就是报周岁。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现在是15周岁零2、3个月,17虚岁。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岁和虚岁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