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下葬亲朋好友饮洒食肉男 学佛的我怎么办?

  第46集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大家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教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常学佛人会感觉到有疑惑的问题,把它们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是: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到底佛教里面有多少个宗门的各教派呢?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快要往生了,他的大儿子最先赶回家,就在爸爸的耳朵旁边嘟嘟嘟嘟,然后说:“爸爸!你要记住啊,要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哦!”因为大儿子是学西方净土法门的。过了一会儿呢,二儿子又回来了,然后神秘兮兮的跟爸爸讲:“爸爸!您记得您要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哦!因为这个功德最大。”原来二儿子是学日莲正宗的。二儿子才讲完,换三儿子进来,然后说:“不对,不对!爸爸,禅宗才是最殊胜的,你什么也不要念,你应该要参究自心本来面目,回归到常寂光净土才对。”话还没有说完,四儿子又冲进来了,抢着说:“爸爸!爸爸!他们都不对啦,他们都不够高,我学的密宗才是最高的。你应该要观想佛父佛母交合,行双身法的大乐境界,这样子呢,您就可以在中阴身的时候即身成佛啦!”然后四个儿子吵成一团,不可开交。
  过了一会儿,爸爸终于说话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大家就很紧张问说:“爸爸您看到了什么?您看到什么?”然后爸爸就说:“我看到你们死去的妈妈来了。”大家就接着问啦:“那妈妈说什么?”“妈妈骂:‘你们这一些不孝子,要爸爸跑来又跑去,你们是不晓得爸爸的腿不好吗?’然后她还骂我:‘你这死老猴,我等你这么久了,你竟然还在那边想要跟别的女人修双身法!’”
  释迦牟尼佛降生在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佛经里面说:只为了一件大事因缘。也就是要告诉众生、引导众生,让我们知道万法的表面是缘生缘灭,可是呢,万法的根源是真实如来藏;就好像一颗水晶球,万法的生灭现象都只是水晶球表面所映现出来的影像,可是水晶球的本体却是从来不生不灭的。在 佛陀四十年中的说法,由浅至深,前后按照弟子的程度,分成了五个时期、三个部分的教法。大致上的说,佛陀一生的说法,五个时期叫作:华严时、鹿苑阿含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以及最后的法华涅槃时。我们先来看看里面的意思。
  第一个华严时,是说 释迦牟尼佛在刚刚成道,一开始的时候祂就先说《华严经》,以自己亲证的这一些法,然后从凡夫地的法一直说一直说,说到圆满佛地的法,一一说明,无有遗漏者。所以,能够听 佛华严时,它的对象是诸大菩萨。华严时的法,从天上讲到人间;就如同太阳刚刚要升起的时候,第一道光会照到的是最高的山顶,如光照诸大山王;这就又好像是 佛陀祂所生的法乳,是纯粹的这个生乳、牛乳的滋味。但是这样的一个华严时的法,并不是人间普通的菩萨能听得到的。
  接下来叫作鹿苑阿含时,是说 佛在成道以后,从鹿野苑开始度五比丘,十二年当中说阿含法教,主要是讲说二乘的解脱道。祂特别是针对凡夫众生、钝根机类,希望把弟子从凡夫的习性把他提升起来,让弟子们藉由听法,能够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证得涅槃,能够离开三界,所以愿意付诸实修。这时候的法呢,就如同阳光照一切的大山,普通的小山还照不到;又好像是前面的生乳,新鲜的牛乳经过了一次的提炼,而成为酪的味道。
  第三进入了方等般若时,佛陀在阿含时之后开始说般若诸经,这时候阐述的是在入地之前所需要的道种智。祂赞叹大乘久远成佛,然后诃责二乘所证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法;意思是说,前面这一些跟着 佛陀,已经在二乘解脱道当中能够有所修证的这些圣贤们,听到了 佛的般若教法,能够发起欣求大乘佛菩提道的这样的大心。这时候就如同阳光继续升起,不只是照到诸大山王了,它也已经可以照到这个山谷里面,如光照幽谷,一切众生悉得听闻;又好比说前面的乳酪,再次的提炼叫作生酥,这个就比酪的味道更上一层。
  接下来第四个时期叫唯识种智时,它是解说诸部唯识经典,特别阐述成佛所需的一切种智;把这一些已经发起大心的菩萨们提升上来,让他们能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并且不住于涅槃,能够勤学地上一切妙法种智,学习各种甚深不可思议的殊胜智慧法门。这时候的阳光普照诸平地,这是指把前面的生酥,再度提炼的为熟酥的滋味。
  第五法华涅槃时,是在 佛最后涅槃前八年所说的法,说《法华经》,说《大般涅槃经》。前面四个时期的教法,已经能够让诸位弟子实证二乘解脱道,而且能够亲证大乘佛菩提道。这时候在入涅槃的前夕,特别讲《大般涅槃经》,就如同光照一切的土地,无所不照;就相当于把熟酥再度的提炼,提炼到极致之后呢,就成为醍醐,最上妙味!
  然而,弟子们在 佛的一生当中,因为自己的因缘有所不同、程度不同、福德功德高下不同的缘故,各自会认为自己所听懂的是最好的最究竟的法;所以经里面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宝积经》卷六十二)因为众生的根器各各不同,我们就说为:众生的根器有八万四千种,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的众生,所以佛法的法门也有八万四千种。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代的佛弟子,遗忘了 佛陀来人间的目的,也就是把这一个大事因缘的前提给忽略了,把佛法的根基给遗忘了;接下来各自就说,自己所学的才是最究竟的,别的法门都不如自己究竟。这样子就好像把一棵树木,把它的根给砍断了,不要自己的根;然后再怎么说自己是有多么的伟大,自己是最无上的,其实都已经变成了无根的浮萍,因为它会随着生死业流而不断的去飘流。
  也就是说,在了解佛法的宗派之前,我们先说了这么多宗派出生的原因,以及所有的佛教宗派它都不能够离开佛法的真实义(也就是如来藏)而存在。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核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核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
  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可以包含前者,也就是缘觉乘它所证的果位,可以包含了声闻乘,而菩萨乘的内容包含了前面的二乘。声闻和缘觉所要证得的目标,都是以断尽见惑、思惑,能够离开三界,此生尽后就不在这个三界当中现行,也就是证入了无余涅槃。过去的祖师把这个缘觉跟声闻称为二乘道,有的时候又叫作小乘,这是指相对于大乘的菩萨道来说的。因为大乘的菩萨不入涅槃,可是他却又从来没有离开过涅槃。所以二乘的修行人,他最高证得的果位是阿罗汉;而大乘则是要以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来证得圆满清净的佛菩提果。
  所以,佛教里面的各个宗派,可以说以二乘与大乘把它们这样子作二类的分别;在这二类之下呢,各自依着自己的所修所证,然后就创立了许许多多的宗派。所以,平实导师常常说:“正觉讲堂的法,不分宗、不分派,因为我们所学习的是佛陀所传授的圆满佛菩提道。”那一直都有人这样子问:到底正觉讲堂是哪一宗呢?答案就是:我们不分宗,我们是佛的弟子,所以只要是佛陀所传授的法门,就是我们现在与未来必须修习的内容。
  在两千多年来,佛法曾经分出了无数的宗派,有的现在还在,有的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
  继承 佛陀最早阿含时期教法的宗派,目前主要是存在于南传佛法,也就是锡兰、泰国、缅甸,还有中南半岛的这一些上座部的佛法。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法,也就是 佛陀在阿含时期依于《阿含经》为主要的教法,也就是二乘的佛法。北传佛法把他们叫作小乘佛法,但是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称。实际上,南洋地区它原本也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区域,但是在西元十二世纪以后就只剩下上座部佛法,一直到现在。
  二乘佛法由于它们依止的是阿含时期的教法,所以南传佛法它们是重在“断结证果”,希望自己能够快速的证得声闻初果、二果,乃至于三、四果。本来二乘教法的这个部分,就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在《法华经》里面把它叫作“化城”,它却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必须要修习的基础。可是,现在南洋地区的佛法,大部分是依止觉音论师的《清净道论》为根本论;可是这一位觉音论师呢,他在他的书中所讲到的,并没有说到真正的解脱道它要怎么样修,到底要怎么样能够证得须陀洹初果这一些说明都没有。所以,很可惜的,南洋佛法是不是真的如他们自己所说的,可以有多少多少的阿罗汉可以证得声闻四果,是不是真的如此?这值得我们再商榷。
  至于北传佛教,以中国佛教为核心。它的特色是随着每一个时期译经的过程,译出了什么经,陆陆续续就出现了拥护那一本经论的许多宗派。那这一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一些宗派呢,大部分现在也都合并了,消失在时间之中了。
  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出现的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是随着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出的经论而出现的。当时主要是这个“般若”,也就是印度“性空”这一宗相关的,到了中国,比如说成立了“三论宗”;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依于二乘的《成实论》,然后就出现了“成实宗”;依于《俱舍论》,然后就有了“俱舍宗”;依于《涅槃经》,就有了“涅槃宗”;依于《十地经论》,又有了这个“地论宗”;然后后来《摄大乘论》翻出来了,又有了这个“摄论宗”。达摩祖师从印度西来,到了中国传佛心印,就有了各位都很清楚知道的“禅宗”。到了唐代,像道宣律师,他弘扬清净的这个持戒,所以就设立了“南山律宗”。隋朝的智者大师,他结合了《法华经》以及像庐山慧远禅师所传下来的这一些大乘经论,然后创立了“天台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弘扬真唯识量,然后就设立了“法相宗”。或者有人依止《华严经》,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整理成为“华严宗”。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位密教的僧人,传译了密教的经法,所以就设立了唐朝的“密宗”。这样子算下来呢,中国的佛教有说十三宗,这是比较为大家所知道的;其中除了成实宗、俱舍宗,它们是专门属于二乘佛法(小乘佛教)之外,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属于大乘的佛教;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地区,大体上是大乘佛教所弘扬的地方。
  在唐朝之后,宋朝的时候呢,印度无上瑜伽继前面的这一些持明佛教,这个瑜伽佛教、真言佛教之后,无上瑜伽出现了。这些无上瑜伽呢,由于民情风土的原因,虽然有传到这个宋朝来,也有翻译一些经典;可是跟中国人好礼重文化的传统不相符合,所以在中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是弘扬到了中国西藏地区,就成为西藏的密宗。
  这一些大体上就是佛教里面宗派源流。大家会发现:本来 佛陀只是用祂的一生,来演说三乘佛法,可是到了后来却越来越复杂,宗派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上瑜伽的时期,所有的学者都同意,根本就是把印度教的思想,原封不动的,甚至连人的名字都没有改变,直接搬进了佛教里面来,披上了佛教的外衣。
  同样的,在我们现在呢,要选择教门,我们也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宗派。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秉持着 佛陀来人间一大事因缘的原则,无论宗派再怎么复杂,它都要汇归于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如果它所说的内容,已经不是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了,那我们晓得那就不是真的佛教!那至于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以什么为核心呢?大家还记得吗?就是以真实如来藏为核心,也就是以真如法教为核心。只要能够秉持着真如法教,那这个宗派大体上来讲,它就不会错得太严重。
  在中国佛教里面,直指人心、直指第一义谛、直指真如佛性的教派是哪一派?那就是禅宗。可是禅宗的见地太高,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他就把净土跟禅宗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禅净双修。
  好,那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时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
  第47集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您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教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常学佛人会感到有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是:带业往生是逃债吗?
  带业往生西方算是一种逃避应该负起的责任吗?西方极乐世界 弥陀世尊悲愿非常非常的广大,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已经发下了四十八大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九种往生的方法;从已经证悟的大乘菩萨,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一直到凡夫,哪怕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凡夫众生,只要他们一心求生西方,阿弥陀佛都会接引他们往生西方。这并不是说这一些众生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是要感谢 弥陀世尊的悲愿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往生西方的人,离开了这个世间到了西方以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唯有清净之乐,无有苦报,甚至连三恶道都没有的地方,那么这一些往生的人,他们原本所带有的恶业那要怎么办呢?是 弥陀世尊代受了吗?还是恶业种子就从此消失不见了呢?
  业有“别业”与“共业”。共业对每一个人都会造成影响,譬如说:如果有人喜欢乱丢垃圾果皮,把环境弄得脏乱不堪,我们自己虽然不乱丢,可是住在这样的一个同一个社区里面,我们就得去承受这样子恶劣环境的后果。又比方说:有人发心要到没有水、没有电的落后地区,去行医作无国界医生;这样的一位大菩萨他到了那样的地方,就算他自己再有钱,也没有办法吹冷气、看电视,因为在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水、没有电。这叫共业。承受这样的共业,并不是代表说去代受了别人的业果,而是说无法去享受个人所应该享受到的福报,因为环境的缘故。这样的情形呢,对于他个人的福报并没有所减损的地方,所以并不是说代受他人的业果。
  同理,造恶业的人会使得这个世界越变越污秽,而与他共住在同一个世界的人,不免多多少少就要承受他所带来的污秽环境。如果这个环境当中恶业众生的力量很多、很大,那就会使得这个世界“五谷歉收、瓜果生涩”,而那些不造恶业却跟这一些恶人同住在同一个世界的人,也因此他所吃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粗劣饮食,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里面说到:“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有一个大恶人,以他造恶的因缘,就足以使得身边的人一起受灾受难。
  在卷第五〈杂品余〉里面也说到:“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也就是说各人的因果是各人自行了了,就算是爸爸造了恶业,儿子也不能够代为承受;所以业是不能代受的。
  又譬如说,佛菩萨帮助众生往生到西方,但是这是说佛菩萨为过去这一些业障深重的人去安排因缘,而不是去帮他担业障,是帮助众生延后偿还业债。怎么说呢?因为到了西方以后,换了一个环境,西方世界当中并没有这一些恶业的缘;我们都晓得,业种要实现,必须要有因有缘业果现,所以到了西方之后,会有一种变成说有因而无缘,所以业种就不能也不会显现。这个由佛菩萨帮助而往生西方的人,他的这个旧的业种,在无量世的将来仍然需要自己去受报偿还;所以,并不是说往生西方以后,所有的过去的这一些业种,佛菩萨就为我们代受了;因为业果通常是不能够代受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因为佛菩萨有大福德,在某些因缘下,佛菩萨祂会帮助欠债的人偿还往世所欠的钱财债务,或者是一些命债等等;因为佛菩萨祂能够使得被欠债的人得到的利益更大百千万倍,也就是被欠债的人他会愿意接受佛菩萨的摄受。有的时候呢,佛菩萨帮助别人证悟菩提,那佛菩萨祂有这个能力,能够与这一位菩萨的这些冤亲债主解冤释结,就这样子免除了、灭除了这位菩萨的业障。譬如说,佛菩萨可能会代赠财物,或者作各种的法施,而使得冤家生起欢喜,放舍原有的怨恨心,解除了心结。
  比方说,我们欠了人家一百万,债主上门了,我们还不出来;这时候呢刚好我们的爸爸出现了,跟债主说:“哎呀!真对不起啊!我的孩子不懂事,现在我准备了一千万来还给您,希望您不要拒绝。”那各位觉得,这时候债主会不会接受?我们和债主都受到了佛菩萨的摄受,从此之后,都与佛菩萨结下了更大的善缘。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也可以勉强的说是代受业障;可是这并不是代表说,那我们往生西方以后,一切的业种都丢给佛菩萨来承受。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很复杂,但是总的来讲,就是说一切都接受 阿弥陀佛的安排与摄受,唯仰仗 弥陀力而成办。
  念佛人忆念 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呢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带业往生;那既然是带业往生,就一定还有果报应受。只是因为呢 弥陀世尊的大愿力加持力大,在还没有花开见佛之前,往生者住在莲苞里面,他不会与众生互动;而透过了 佛的八功德水,透过了 佛说法的妙音,使得在莲苞里面的往生者,他能够在闻法熏习之下,让恶业的种子渐渐地转换,这就叫作种子熏习,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只不过这样的方式,他不容易让往昔所造的恶业这些种子广泛地现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极乐世界要成佛,必须要耗时长劫久远的原因。
  虽然说到了西方果位只进不退,可是时劫就要非常非常的久远。相对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这个地方,在我们人间,由于逆增上缘特别的多,所以我们恶业种子现行,然后能够把它转化、转易的机会也特别的多;所以懂得修行的人,留在娑婆世界就能够超劫精进,也就是可以快速地成佛。这一些是由于诸佛摄受众生、方便善巧的不同,因应了不同的根器、不同的心量、不同的种性的众生,成佛以后摄受众生的国土,他们的别相有所差异的缘故。而且,即使是造五逆恶业的众生,只要殷重忏悔,求生西方,还是有机会能够被 弥陀世尊摄受,唯除谤菩萨藏者。
  近百年来,许多的学佛人,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知见错误了,以为说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事情了;然后只要到了西方,就自然而然的不晓得为什么就成佛了,然后也不用受报。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到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继续修行。
  譬如说,在净土的诸经里面都有说到:在出了莲苞以后,有的在地,有的在虚空中;干嘛呢?讲经、诵经、自说经,口受经、听经、念经、思道,坐禅一心、经行。尚未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不退转地菩萨的这些修行人呢,在西方一样要透过修行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或者乃至于不退转菩萨,各随其程度各有所得;可是在西方的修行是莫不欣然、适意而悦,是非常快乐的。
  在莲苞里面的众生,也得要在莲苞里面住很久;因为在那个大大的莲苞里面,一样是在受报,种子还是会现行;只是因为五欲的外缘不多,已经被包在莲苞里面了,所以现行受报的机会不大。这就是 弥陀世尊不可思议的愿力,能够让这一些还没有花开见佛,还在莲苞里面的众生受到保护;特别是当这一位众生如果未来能够熏习佛法、转易了自己的心性之后,他就能够从莲苞里面出来了。但是花开见佛之后呢,仍然得要行菩萨道,酬偿转易过去的恶业种子;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他有能力去承受过去恶业的现行,就懂得重业轻报,而且也能够转恶业成为修行的逆增上缘法。
  所以,并不是到了西方以后,这一些业种就不受报了。因此,在《地藏本愿经》里面也特别提到说:“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意思是说:不要轻视小小的犯错过恶,认为说“唉呀!这个过恶很小,没有什么罪啦!”错!因为未来结束后,死后都要丝毫都会有受报,一点一滴也逃不掉。所以,如果认为说只要往生西方以后,从此恶业种子就一笔勾销不见了,那就弄错啰!
  比方说,大家还记得 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遇到了特殊的因缘相会时,祂一样要示现受苦的样子。譬如说在《佛说兴起行经》卷上的记载,说到 佛在成佛以后,曾经示现了受到“金枪刺足”的这个果报;金枪是说木枪,古时候用木所作的这个枪,也就是木片啦!好!我们来看一下:
  当时 佛在这个舍卫国里面乞食,正好路边有一个人正在砍刚木,也就是他正在噼木材;结果噼呀噼呀,噼木材的时候就会蹦出许多小的木片。当时呢这个人一砍下去,有一个长一尺两寸的木片就蹦出来了,而且就挡在 佛的面前,往 佛的这个方向过来。佛有大神通,佛就一跳跃跳到空中,没想到这一个木头的碎片竟然追着 佛跑;当 佛上下地水火风都不能够阻挡 佛,可是这个木片竟然跟在 佛的后面,也这样子一路追过来。然后 佛就返回到自己的这个方丈僧房里面去,然后把脚伸出来,就接受这一个木片;木片就飞过来刺穿了 佛的脚,上下入彻。
  当这个木片刺穿 佛的脚到地的时候呢,大地六次的震动,然后 佛就开始为众弟子说这个因缘:过去佛陀曾经是一个这个开船的船主,那从前的船要航行,必须要等待涨潮;然后海水涨潮了,这时候有另外一个船主,两个船主就在互相争论,看要让谁先开船;结果 佛的过去生这一位船主,一言不合就拿了矛去刺伤了对方的脚。那一世命终以后,佛过去生的这一位船主,因为他去伤害别人的原因,所以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受苦。可是这件事并没有了结,因为当时是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仍然要受这一个余报;也就是说,即使是 佛陀,该受的业因缘相遇的时候,佛也会示现必须要去承受这样的业报。
  又譬如说在《中本起经》卷下,又讲到:有一次 佛陀在舍卫国,接受一位在家的婆罗门,叫阿耆达的乞请,然后在那边安居三个月。阿耆达这个时候本来答应要供养僧团的这个结夏安居,但是竟然一时被魔所迷惑,忘掉了要去供养;于是跟着 佛的诸弟子们大家就出去乞食托钵,因缘不好竟然托不到东西。然后有一位驯马师,他就把本来要给马吃的这一些很粗的麦子,省下来来供 世尊;所以 世尊在那三个月当中,就吃这样的马麦。
  我们会说:堂堂 世尊天人之尊,福德无与伦比,可是在 佛的这一生当中,竟然也吃了三个月马所吃的麦子(意思是人类所不吃的粗麦)!但是我们不要讲说:“啊!那这样子佛也要受苦,佛没有福报。”不能这样说喔!因为在别的纪录里面有记到,当时的 阿难觉得很难过,哭了起来:“佛啊!怎么让您吃这么粗的马麦呢?”佛就笑着说:“你来吃看看!”佛就把祂自己的一口马麦给 阿难吃,阿难一吃下去之后讲不出话来,因为这一辈子 阿难再也没有吃过比这一口马麦更好吃的东西!
  吃马麦是 佛必须要承受的这个示现的业报,可是在这个业报里面又有别业;也就是以 佛的福德功德,虽然祂吃的是马麦,可是放到嘴巴里面却是甘露之味!也就是说,佛祂用祂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祂过去生当中,因为曾经毁谤过一位 维卫佛,说:“啊!那种人怎么会是佛呢?那个人应该让祂吃马麦才对。”就因为这一句话,所以导致了 佛陀今生三个月必须吃马麦、粗麦的这个果报,告诉我们因缘不可思议!大家还记得一句老话吗?“所作业不亡”,怎么样?“即使百千万劫”。
  所以,并不是说往生西方之后,过去的恶业种子就一笔勾销;当然也不是说往生西方以后,对于自己的种子没有任何的影响,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果。但是一切唯仰 弥陀,到了西方之后就是一切由 弥陀世尊来安排我们的道业,安排我们的修行。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
  第48集 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各位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教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常学佛人会感到有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是: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
  佛弟子应该要先成佛,还是要先度众生?在传统的中国佛教当中,常常会有人感慨的说:“唉呀!世间需要帮忙的众生这么多,度他们都度不完了,自己哪有时间修行成佛呢?”那么也有许多的祖师会说:“唉呀!自己的一生呢,为了要度众生到处奔波,所以忽略了自己的道业。”乃至于到了自己往生的时候,还是一样的感慨,说自己在菩提道上进步很小。
  我个人也听过,几位过去非常有名的法师,虽然一生度众无数,建庙筹款成绩傲人;但是年老后,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痛哭。侍者赶快就跪着请问师父怎么了。师父就哽咽的说出:“虽然这一生度人无数,名满天下,着作等身;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到了现在七八十岁了,道业却一点都没有进步!想到自己这一生很快就要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形,不只是在大乘的北传佛教如此,在重视个人解脱的南传佛教里面,也是这个样子的。譬如说,现代泰国佛教里面,在大城府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法师叫作龙波笃,他的名气很大,每天庙里面都排满了从远方来拜见他的信徒,请求他的开示;他也帮忙信徒解决了很多的难题,不管是在修行上,还是在生活上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南传佛法是修二乘解脱道,每一个人的目标就是要尽快的能够修证入涅槃。所以,有人就问到了这一位龙波笃有关于涅槃的事,龙波笃就非常感慨的说:“哪有时间去修那个啊!眼前需要帮忙的众生这么多。”
  这也反应出,大部分的佛弟子,都认为说度众会浪费了自己修行的时间,认为说度众跟修行是两件相违背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要讲:这种观念并不正确,而且错得很离谱!这是因为误解了 佛所教授的大乘佛菩提道,也错会了二乘解脱道。可是,这不能够怪学佛的大众,因为这是上一代的师父们不明白修学的道次第,然后就这样子传下来了,所以学佛人才会有这种到底应该“先修行成佛再来度众”,还是应该“先度众再谈修行”这样的疑惑。其实依照 佛陀的教导,这两件事情根本是一体的两面,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向。
  那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成佛是如何修行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 平实导师的着作《邪见与佛法》里面得到非常完整的答案。
  什么是佛法?佛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说:一个部分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佛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跟实证的行门,叫作解脱道。那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亲证,法界的根源就是指有情都拥有的真如与佛性。
  佛法有三乘,其中声闻乘以及缘觉乘完全是在讲解脱道,只希望能够出离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不再来三界轮回。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贪着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
  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通常大部分的众生都会去认定自己的意识心,把意识心的种种相貌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所以又把我见叫作身见,因为这个意识心,我们会认为祂好像是我们永恒的身体,所以叫身见。因此,想要证入圣果的第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能够断我见、身见。能够断我见就能够证得声闻的初果,这也是所有佛法的基础,是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的共同法。断了我见之后,才有能力去取证二三四果,也才有能力去求证大乘的证悟;如果没有以断三缚结为前提的话,那么修学佛法始终都只能停留在凡夫的外门修行。也就是说,佛法的实证以断我见为起点。
  然而断除我见之前,他必须要具备长远劫的修行,在一万劫、十万劫、百万劫当中,去修集无量无边的福德因缘,使自己的福德累积到一个程度,才有可能证得初果。否则,即使亲自值遇了诸佛,也会见面不相识;或者内心对于 佛有所怀疑,最后这个三缚结就是断不了,无法进入初果。大家想想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些人遇到了 佛,直接成就了大菩萨,乃至于证得了二三四果;但是,有更多的人呢,他们也常常见到 佛,但是并不相信 佛的说法,所以最多就是结一个善缘,未来能够往生天界享福,距离证果还差得很远。那要请问大家啰:为什么同样是亲自听闻 佛说法,有的人可以证果,有的人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过去多生多劫以来福德善缘的不同。
  那什么叫作福德善缘呢?就是说我们在佛法中的努力,以及在人天善法中的努力;也就是过去生我们对于佛法的修证,对于正法的弘扬所培植的福德功德,还有我们对于众生,在众生的身上所培植的福德等等,这一些都是我们求证断我见的基础。他必须是福德功德都已经具足到一定的程度以上,这个人对于佛法的信受、理解的程度以及众生与他之间善缘的深厚,才有可能作得到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条件如果有所不足,则这个人此生修道就必定会多所恶业障碍,到处都是障道的因缘。也就是说,即使是要求证菩提的初果须陀洹,尚且必须要在无量生当中利乐众生、服务众生,与众生结下善缘;那就更不要讲说想要修学更上一层的佛菩提道、要成佛了,那更是要用上三大阿僧只劫来累积各种的福德善缘。
  听到这一边,如果我再请问各位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先成佛,还是要先度众生呢?相信各位心中的答案都很清楚了!正确的答案就是:成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度众生,要在度众生当中渐渐的完成了自己成佛的修行,这两者根本是一体的两面。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什么叫作度众生?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度得了这位众生,而那位众生却不肯被我们度?为什么这位众生愿意被我们度,另一个却完全不信任我们?我们来讲一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在《杂宝藏经》里面说到:有一次,佛出去托钵游行,在到了居荷罗这个国家,就在路上路边的一个树下坐下来;正好有一位老太太名字叫作迦旦遮罗,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奴婢,这个时候她正提着水桶在路边的水井上面打水。佛就告诉阿难:“你去跟那位老太太要一点水来。”然后阿难就这样子做。这个时候呢,这位老太太听说 佛要跟她要水,她就自己担着水的这个桶子,然后到了 佛的面前;一见到 佛她就直接冲上去,紧紧的抱住 佛。这时候阿难要遮止,这时 佛就说:“莫!莫!不要遮,不要遮,不要挡她。这一位老太太在过去的五百生当中,都曾经作我的母亲,所以到了今生,她爱我的心并没有改变,因此看到我,就忍不住要冲上来抱我。如果现在你不让她抱我,那她的血就会从她的脸上流出来,七孔流血,然后就死掉了。”这位老太太紧紧的抱着 佛,非常的开心。
  然后,佛就跟阿难说:“你去把这一位老太太的主人找过来。”然后主人来了,他也是佛弟子,头面礼佛然后站到旁边。佛就跟这位主人说:“请你释放这一位老太太,让她能够跟着我出家。如果她能跟着我出家的话,她将会证得阿罗汉果。”那这一位主人也很开心的就让这一位老太太跟着 佛去出家。佛就告诉阿难说:“你就带着这位老太太,去找这个波阇波提,然后让她度她出家,进入比丘尼僧团。”结果这位老太太果然出家不久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道,而且是比丘尼当中善解经义之第一人。
  这时候,教团当中诸位比丘大家就觉得很奇怪,然后就问 佛说:“世尊啊!这是什么缘故?为什么这样的一个老太太,是别人的奴婢,可是跟着你出家之后,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佛就解释了,说:“过去在迦叶佛的时代,我已经出家学道,然后证得了阿罗汉,可是这位老太太当时虽然证得了阿罗汉,却在僧团当中辱骂贤圣,随口骂别人这个比丘尼说:‘唉呀!你这个小婢!小婢!’所以因为这个缘故的原因,她今生就要作别人的奴婢。她在五百生当中呢,常常的作我的母亲,可是非常的小气,阻止我布施,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今生她就会生于贫贱。我不但今天帮助她离开贫贱,过去生也是如此。譬如说,以前在波罗捺国,有一个贫穷的人家,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去帮别人工作,赚到了钱来供养母亲,两个人就这样子互相依靠着度日。当时那个儿子跟母亲说:‘妈妈,我想跟这一些商人一起到远方去做生意。’然后母亲也答应。在儿子离开之后,刚好有盗贼来,把钱财都抢走了,然后并且把这个老妈妈,带去这个市场里,当作奴婢卖给人家。那位儿子回国之后,到处去找他的妈妈,然后想尽办法准备钱财,把这个妈妈赎回来,然后两个人又这样子共同的相依为命。当时那一位被人家抢走的老妈妈,就是现在的迦旦遮罗,那个时候的儿子就是我的过去生。所以我在过去生当中,已经常常的与这一位这个老母亲相依为命。”
  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为什么这位老太太她进入僧团之后,能够快速的证得阿罗汉?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她过去生就已经常常的修行,已经证得了阿罗汉了。因为过去生当中小气,阻止别人布施,所以今生的果报就是贫贱;因为过去生当中随口骂别人,特别是骂到贤圣僧(殊胜的比丘尼僧),随口叫人家是小婢,所以今生她就得来作奴婢。这就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丝毫都逃不掉。
  可是今生的 佛陀在度这一位老太太的时候,这个叫作度众,没错吧?这样的一个度众,对 佛而言,有没有妨碍祂的修行呢?没有!或者说度众正是 佛的修行,修行就是在度众。所以,度众跟修行,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违背的地方呢?根本没有嘛!它是同一件事的两个层面。
  我们可以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么度众,什么叫度众?为什么今天这个老太太愿意跟着 佛修行,愿意信受 佛所说的法,然后很快的可以证果?不是因为这一位老太太特别的聪明,或者说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因为说,她在过去生当中,已经跟 佛多所结缘。大家可以想想看,五百世的母亲啊!或者也可以这样讲,就是因为 佛在过去生当中,跟这一位老太太结下很深的缘,所以今生在 佛成佛的时候,这一位老太太就能够快速的证得阿罗汉果。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说,其实今天如果说我们去度众,所度来的众生,是什么因缘会被我度呢?是因为我聪明吗?还是因为我的修行好吗?都不是!所有能够被我们所度化的众生,都是像这样子,长久以来就是我们的亲眷,彼此互相有非常非常深的缘份。
  大家可以再想一想:在 佛的本生故事里面,大部分的时间,佛并不是在讲经说法作大法施;本生故事里面到处充满了,佛与某某众生,比如说跟阿难、跟迦叶、跟舍利弗,互为兄弟、互为父子,甚至互为这个母女等等等等。是已经累积了无量生当中彼此的善缘,所以今生这一些圣弟子们,才能为 佛所度,而且迅速的证得果位。
  在 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 佛身边与 佛越亲近,能够被 佛所度的这一些大弟子们,都已经在过去生当中,不只一二三四五生与 佛结缘,而且是在无量生当中都已经跟 佛结下甚深甚深的善缘。有的时候我们看 佛的本生故事,甚至会在想:怎么这些故事里面,始终出现的都是同一批人?这一批人呢,他们在 佛成佛的时候,就成为 佛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而且好像他们的修证都特别好,也就是跟 佛缘越深的,修证就越好越深。
  这就是 佛用祂自己的本生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度众。度众就是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在与无量的众生结下善缘,而未来我们成佛的时候,这无量的众生就成为我们佛国当中最拥护我们的核心弟子;这一场佛事,整个成佛的事业,就靠这样子成就的。
  好,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修行与度众是同一件事,不是两件事。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
  第49集 佛教的丧葬方式?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大家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教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常学佛人有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是:佛教的丧葬方式。
  怎么样的丧葬才算是佛教佛化的?在佛法中说到:凡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死亡,有生就必定会有后面的老死。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历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呢,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不是进入涅槃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而说“往生”—前往下一个受生的地方。
  那先问问大家:大家希望以后自己要怎么样的死亡呢?家人又要怎么样处理我们的丧葬呢?我们来看看 佛的开示,怎么样是最好的死亡。
  有一次,佛在只树给孤独园,祂说到,过去生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名字叫作和默,和默王多行仁爱之道,并且以佛法来治国,爱民如子。他的王国非常的大,五谷丰盛,贸易发达,所以没有天灾人祸,人寿八万岁。平时他以各种的正道——纲纪、伦理、佛法,来教导皇族大臣以及国民,并且悲悯那些因为愚痴、狂乱而堕落的人们;他以这样的慈悲来护持众生,就好像帝释天一样。和默王不但自己对于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不去违犯,而且也以这样的十善业道来教导国民。他崇信三宝,探访贤者,请求他们的教导,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也严格要求所有的皇族与大臣,一同都要遵守十善法;所以全国的国民,大家都以遵守十善法为一种光荣。
  有一次,国中有一个贫穷的人,因为太穷了,没有办法,于是就跑到有钱人家去偷东西;结果一下就被人家抓起来,送到国王那边。国王就问他:“你犯下了偷盗罪吗?”这个人回答:“是的,大王。”国王又问:“那你为什么要去偷东西呢?”穷人就说:“我实在穷到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所以只好冒着这个危险去偷盗。”国王听完以后,心中怜悯这个众生,又嘉许他的诚实;并且国王觉得自己很惭愧,说:“寡人有能力让国中无有贫穷,可是我却没有做到,民众的痛苦都是起因于我啊!”所以国王就决定大赦全国,把国库中的财宝拿出来,布施给这些贫穷的国民,饥饿者给他们饮食,寒冷者给他们衣服,乃至于各种舍宅、金银、珍宝,随其所需要,统统给予。他并不在乎自己的财富减少了,但是自从他这样子广行布施、救济贫苦之后,民众就更加的富强,国家反而更为强盛。全国在和默王的治化之下,人民渐渐的改变了他们的心性;所以天龙鬼神也都一起来随喜的帮助、护佑这个国家;因此,国中的灾害危难自然消失,家家富足,人人欢乐,当然和默王自己更是心生欢喜。这样子奉行十善业道,所以得到了五种福报:长寿,健康无病,容光焕发,仁德遍满四面八方,国境常安稳、无灾无战。最后,国王寿终之日,他就如同像一个强健之人一样,肚子吃饱了,躺到床上休息一下,就逝世往生了;并且在下一个瞬间,和默王就看到自己来到了忉利天宫,变成忉利天人了!佛就说:“各位啊!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世。”
  然后,从这个故事里面,佛陀用祂自己前世的故事来开示我们,最好的往生死亡是什么样子。也就是在世间广行菩萨道,多多培植福德功德,行十善法,杜绝诸恶法;所以此生就会顺顺利利,少灾少祸,所求多满。往生前呢,无病无痛,甚至气力精神一如往常,就如同吃饱了躺下休息,再睁开眼睛,已经往生天上,继续去享福了!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会不会希望自己也要像 佛说的这样子呢?那就要在一生当中不断的修行,累积功德、福德,就可以直接无所障碍的往生到我们下一个该去的地方。希不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呢?那就记得要依照 佛所教导的去实行喔!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对于佛弟子而言,此生结束以后,该不该还流连在这个地方不肯离去呢?不要嘛!对不对?那也就是说,各位觉得,以后当我们此生结束了,直接往生到别的地方去了,那在这个地方所留下来的这一个臭皮囊、这一把臭骨头,还重不重要呢?不重要了嘛!就好像我们穿坏了要丢的衣服,把它丢给垃圾车;到底垃圾车要把这一件旧衣服送去掩埋,还是送去火化,还是要拿去回收另作他用,我们还会在乎吗?当然也不会了嘛!既然已经是我们用不到的旧衣服了,任凭人家怎么处理都好。所以,佛教徒的丧葬仪式,大部分只是为了让家人、让亲朋好友安心用的。对于往生者真正有利益的,常常是在他们的背后,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那么,佛弟子的丧葬有什么要值得注意的呢?
  第一点,也就是在生前,应该像前面 佛陀的开示,少作恶业,广行十善法,培植自己的福德功德。这都是为了未来的往生,以及未来生所作好的最好的准备。行十善法可以累积福德智慧,让我们下一生至少有生天的福德。但是,佛弟子更进一步的知道,最好能够往生净土,速得圆满道业;或者呢,发大心的菩萨愿意回入娑婆,继续来这个地方度众。所以平常我们就应该想一想:这一生自己往生以后,到底下一站要去哪个地方?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着要往生西方,那平日我们就应该依着《无量寿经》等等所说,念佛忆佛,向 弥陀世尊发愿往生西方;而不是说,平常不想这个问题,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想,那就不一定使得上力啰!
  在众生接近临终之前,我们应该教导他,要向佛乞求,要向过去一切的冤亲债主忏悔,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然后并且也回向自己能够往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家人们也可以帮助这一位菩萨来作忏悔以及诸种回向,但是别人所帮忙的,总是不如他自己来做的实在。在病人即将往生之前,要常常提醒他,想起佛菩萨,想起 阿弥陀佛以及西方净土的殊胜。
  还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告诉他:放下这一切,不要再去计较,不要再去思考,包括要连自己都应该要放下!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外面很多错误的善知识,总是不断地要我们把握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要了了分明;但是这一些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在我们即将往生的时候,各种的器官,包括了五根—眼耳鼻舌身,都会一一的损坏,而渐渐地失去功能;意识又被叫作五俱意识,祂也会跟着一起散坏消失;所以,如果到那个时候还想要把握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是错误的想法。从一个人断气到中阴身的现起,中间的过程是属于甚深的种智,在这儿我们就不多说明。
  亡者在断气之前,亲朋好友可以帮忙他,轻声地为他助念 弥陀圣号;断气之后继续助念,声音不需要太大;如果能由亡者的至亲来助念,那是更好。尽量不要去动他,如果是在医院的话,可以把他推到助念房,为他助念八个小时。在这八个小时当中,有很大的学问,我们不懂也没有关系,就是为他助念,为他回向,祈请西方三圣加持亡者。那如果因缘好的话呢,可以来正觉讲堂拿正觉公奠文,定时念给亡者听。这个时候,要赞叹亡者,要赞叹他一生辛苦的功劳,一切都很圆满,一切都不需要他再操心了,要他一心念着佛,跟着佛菩萨走,这样子对亡者会有很大的利益。断气的八个小时之内,不要去乱动他的身体,更不需要为他什么擦身体、洗澡、换衣服等等,都不需要。也不要让那些亲眷们来哭哭啼啼、吵吵闹闹;如果有人在吵闹哭泣的,最好请他先到外面休息。如果这一位亡者生前有仇人怨敌,这个时候呢也不适合他们来到亡者的身边。
  至于助念八个小时之后,后面的丧葬仪式那就不是非常要紧。大致上我们可以依着几个原则来进行。第一个,要记得多作福德善业,回向给这个亡者。第二,一切力求简单,不需要依照世间凡人的仪式,不用去什么烧金、烧纸,更不要烧什么纸房子、纸人,这些东西都不需要。第三,可以设简单的灵位,每天依着因缘,多次对亡者开示。由于人死后的中阴身,他是食香,所以要烧好一点的香,跟他开示沟通;也可以供一些亡者生前爱吃的这一些素食啦、点心啦等等,这是可以的。第四点,中阴身如果越早往生,他的福报会比较好,往生的地方也会比较好。
  在中阴身的时候,每经过一个七天,前一个中阴身就会散坏,然后下一个中阴身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最多有七次,也就是四十九天。所以,家人们可以在第一个七、第二个七……每七天一次,一直到第七个七,然后以及在后来的百日,为他广作功德回向。在亡者的中阴身阶段,要常常跟亡者沟通,意思还是一样,要告诉他:你已经这一生功德圆满,非常地殊胜,一切的事情都已经办好了,不要担心,然后应该放下心来念佛,跟着佛菩萨去下一个地方。
  然后不要像世间的人,找这一些“叮叮当当、铿铿锵锵”吵死人的事情,也不适合为了亡者去杀猪、杀羊、杀鸡来宴请四方,这一些都会使得亡者增加他的这一个负担,这是不好的!然后,丧葬的仪式力求简单,并且可以利用亲朋好友聚会,或者是告别式等等的机会,为这个亡者培植福报;比如说再趁这个机会印经,或者是这个弘扬正法,把这一些经典发放给前来参加的亲友,用这个福德来回向给这位亡者。
  然后丧葬的最后,适合采用火葬,比较不适合用土葬;火葬干干净净,它会使得亡者对于这个此身的执着,把它降到最低。可能大家有听过这样的事情:某某家长辈过世以后,然后就不懂,一过世就赶快把他冰到冰库里面去;当天晚上,他就回来告诉儿子女儿,他要来找衣服,他好冷,他要穿衣服!像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并不只是儿子女儿的一个幻想而已。这个部分呢,也是属于比较深的种智,我们在这边也不方便多加说明。
  那火葬还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些人下葬了之后,回来抱怨,抱怨说什么呢?说头痛、头痛,一直回来讲头痛。这时候赶快把墓地挖开、开棺,结果发现大树的树根长进了棺材里面,正好包住了亡者的头骨。或者有些人在长辈下葬之后,一年、两年、三年,身体突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疾病,怎么治都治不好;然后有人指点,知道是丧葬出了问题;然后去开棺,结果发现水淹进来了,或者是这个棺材破掉了,等等等等,会有很多没有办法解释的怪事出现。在种智里面,我们就统一地把它说为“不可知执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减少这一些麻烦,并且帮助亡者,不要再继续执着这一切,让他能够更安心地到下一个地方,不要被前世所牵绊,最好的方式我们就是帮他火葬。
  火葬之后呢,剩下来的这一些骨灰,可以送到庙里面去存放,或者海葬、树葬都很好。这样子呢,可以使得亡者不再去执着前世,对他以及对后代子孙,都是最好的处理。
  有一些人,老人家往生之后,然后听受了外面的这一些术士,认为说要这个老人家继续能够帮助后代子孙升官发财,所以会作一些手段;比如说在地理上面,在风水上面,在这个棺木上面,作一些这个特殊的处理。这样子其实并不好,也不是佛弟子所应该作的。试想:老爸爸、老妈妈已经辛苦了一生,结果死后还要被绑住、拖住,没有办法自在地往生;还要继续地留下来,为这些不肖的子女作牛作马,我们心中作何感想?而且,这些东西如果稍微一弄不谨慎,后果一定是弊多利少。譬如说,在这几年各位可以看到,台湾一位非常有钱的人往生了,后代想尽一切办法,然后作了诸般诸般的手段,想希望老爸爸能够继续庇佑后代的子孙;结果呢,我们却会看到后代子孙接下来争产,然后彼此分裂,闹到上法庭;然后,后代子孙反而整个家运,整个事业是愈来愈走下坡。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往生了、走了,我们就不要再继续牵绊着他,为他好,也为我们自己好。这是在佛化的这一些丧葬里面,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总而言之,佛弟子的丧葬应当是在生前就广积福德,在他往生的时候广积福德,回向给他,这是最重要、最好的一件事情;至于其他的是一些枝微末节,一切以简单隆重就可以了。
  好,那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
  第50集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各位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敎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时学佛人会感到有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来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就是:个人自修与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己一个人修行,与参加道场的集体的共修,有什么差异呢?相信大家过去在学校的时候,一定都读过《礼记》的〈学记篇〉,里面有说到,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作正确而有效率的学习。学习学不好有六个原因,我们来看看: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意思是说:如果错误的想法已经发生了,然后再想要来改变,那这个错误的观念呢,就已经非常的坚固,很难改变;正确的学习时间如果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去学,那就算是很努力的苦学,也难有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所以乱学一气,没有节制,那只会使得自己的头脑混乱,得不到成就;一个人自己躲起来自修,没有老师跟同学在旁边切磋琢磨,那就会因为见闻不足,然后自以为是,而走入了错误;如果结交了坏朋友,还自认为正确,那就一定会违背师长的敎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我们学习敎育失败的原因。
  虽然这是儒家的道理,可是它却与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情况,两者是相通的。我们学佛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总是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为什么总是退步多、进步少?也可以用这六个原因,来探讨,来诊断。学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善知识和同修时时的帮助我们检讨,比方说,我们如果有了错误的见解、想法,立刻能有老师与同学来纠正我们: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法?因应我的程度,现在该学习的是什么东西?纠正自己个人一厢情愿的见解。所以,在正法的敎团中,能够亲近善友,就远离了恶友,一旦我们有了不良的习惯,师长、同修可以提醒我们更正。以上所说的,都是在敎团当中集体的共修,比起自己独自的自修,因为在同修、在师长的帮忙之下,我们能够互相的增上,这样子修行的进展就会迅速。
  更重要的是,大众一同共修菩萨道的时候,功德是整个团体一起合作去建立的,那么未来生的果报呢,就会是团体当中每一个组成的分子,都会有一分的功德;所有的功德我们都能够参与一分,使得菩萨之间未来的缘会结得更深。这一生已经和合在一起行菩萨道了,那我们都晓得,团体的力量一定会比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所以,未来生果报应现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享到一分,这会使得未来生善友们还会共同的相聚在一起;而到了未来生可以用未来更大的福报,继续来造作更为增上的福德功德。在这个之间已经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会变成相乘的大果报了。也就是,和善知识、善友彼此的缘如果结得深的话,到了未来生我们还是一样会彼此互相提携;仰仗正法团体里面和合的运作,这会使得每一个人的修行速度,都会要比自己一个人独修的时候,来的快得多啊!
  比方说,在正觉讲堂里面,我们不像外面的道场设立了各种科目,什么印经、放生、建设道场、敎育、奬学金等等,把它分成不同的项目。平实导师常常说:“正觉讲堂里面就只有一个科目,把大家的护持集中起来,那么讲堂所作的所有的功德,每一位护持的人统统都可以得到一分的功德果报,未来都会在一起来接受这一些善报。”也就是把彼此的缘绑在一起的话,未来生还会在一起继续的增上修行。这样子每个人的护持就会变大变广,能够变成无数倍。这也是集体共修、大家一起共修福德的好处,它要比个人的独修更为殊胜的多。
  可能有人听到这一边,心中会有一点怀疑,我们就用 佛陀的开示来说明。有一次,佛陀托钵去化缘,正好有一家的主妇,她就很欢喜的把饭装在 佛陀的钵里面,然后非常恭敬的供养 世尊。世尊在接受了这一钵饭之后,然后为这一位女主人祝愿:“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祈愿善士您精进学佛!”这个时候,这一位妇人的丈夫在旁边听到了,生起了怀疑,然后就笑着说:“唉呀!我只是布施了你仅仅一碗饭,怎么可能未来会这样子一直长大变这么多福报?”世尊就说:“不,不,不要笑。你见过尼拘陀树的种子吗?虽然那个种子又小又轻,但是落到土壤里面去,长成了大树,树荫可以茂盛到四五里路这么远,每年可以落下数万斛的果实,这不都是由一颗种子开始的吗?”结果,听到这个地方,这一对夫妇就证得了声闻初果——须陀洹果。
  也就是说,在正法当中的福德功德,它就会像一粒种子一样,不断的辗转增上,一粒变成万亿倍,而万亿粒的种子又继续变成万亿倍。它不但是一分一分的加起来,而且,如果是藉由大众和合共修的力量,那彼此的福德功德就是一分乘一分的累积,不管是在广度或者是在深度上,都会有这种相乘的功效。这也是大众共修比起个人独自自修更为殊胜的地方。
  有人又有疑问:“那这样子讲起来,这个好像共修要比自修好一点啰!那所以以后我们就不要自修了,对不对?”也不是如此啊!
  我看到北投某位大法师的着作,里面讲到共修的这个功德,他里面提到说:“自修与大众的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为出发点,目的都是在于明心见性,了悟生死大业;为了证成菩提,为了出三界为正宗。修道者如果背离了这个意义,那不管他是自修还是与大众的共修,就变成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自己的生命了。”以上大法师所说的,倒也还算正确,值得我们赞叹。只不过后来,他自己所率领的教团的发展,就恰巧的落入了他自己说的“背离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青春与生命了。”这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事!
  那他也提到,共修比自修殊胜的地方有十点,虽然他落在表相与二乘的心态当中来说这十项,倒也值得我们参考。他说到共修的好处:一、共修可以抖擞懈怠的心,培养我们的恒心与耐心;二、共修可以遏止我们的昏沉、掉举的通病;三、共修的这一股共业的力量,可以修改我们习气的染着,净化无明三毒;四、共修可以将有功用行转入无功用行;五、共修可以互相勉励,互相鞭策;六、共修可以培养修行的喜悦与正法的风范;七、共修可以趋向无上菩提,正法熏习;八、共修可以去除傲慢贡高心,可以让我们把过去的这一些习气,日益的给消弭掉;九、共修它是集合大家共业庄严,共同趋向于修证之境,并且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十、在共修的时候,环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人、事、物种种的频繁,可以帮助我们转烦恼为菩提。以上所说的是就共修的表相上来看。
  可是,如果我们看的更深,就内在的实质来看,事实上在佛教中,自修与共修并不是相对待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向:共修就是自修,而自修则在共修的环境里面。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佛世的时候,在 佛陀所指导的这一些圣弟子们是如何修行的呢?
  圣弟子们跟随着 佛陀,结合为一个教团,依 佛而住。每天清晨的时候,由长老分配,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去托钵;托钵化缘拿回来的东西,就是属于整个教团常住所共有的东西,然后再一起来分配;回来用餐以后,大家共同听闻 佛陀说法。当 佛说法完之后,大众各自离开,或者到树下,或者到水边,或者到山洞里面,各自修行,度过那一晚。即使后来有了这个安居的精舍,还是一样各自离开用功,互不干扰,因为修行本来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
  那大家说看看:佛世时候的这样的一个教团,到底算是个人自修,还是集体共修呢?若说“大家聚在一起是共修啊”,但实质上却又是各自修行;如果说“大家是各自修行啊”,但是他过的明明又是团体的教团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过着团体的生活,而有自修与共修的安排,两种生活相辅相成。
  然而,大家也都很清楚,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人多嘴就杂!这实际上也是每一个道场会发生的问题,这是众生被自己的无明所遮障的缘故,不能说是共修的坏处。那在这样的一个共修共住的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才对呢?我们可以举这一段经文。
  在《中阿含经》里面记载着:尔时,有一片树林叫牛角娑罗林,里面有三位佛弟子居住(尊者,叫尊者代表他们已经证果了,实际上都是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这一些尊者他们虽然住在一起,可是他们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早上一早出去托钵乞食,托钵先回来的人,就负责去整理床座,负责去打水,负责把装着洗脚用的水的器皿,把它处理好;然后负责把洗脚用的工具,以及擦拭脚的布巾准备好,水瓶、澡罐都把它处理好,谁先回来谁先处理。然后托钵回来的食物,如果自己刚好吃完,那就吃完;如果还有剩余的,就把它放在器皿里面。然后自己吃完了,把东西收好,把手脚洗干净,然后把袈裟披着,然后进入精舍,进入房子里面,去宴坐,去观行,去禅坐。那托钵比较晚回来的人,能够把自己东西吃掉的就吃掉了;如果不够的话,可以把前面一个人剩下来的食物拿来吃。最后,吃完以后还有多余的食物,就把它放在干净的地上,或者是没有虫的水中,布施给各种众生。然后把这些钵拿去洗干净,也是一样,把一些身边的东西收好,手脚洗干净;然后清理干净之后,接下来一样,披着袈裟,开始入室宴坐,或观行或禅坐。
  这些尊者们就这样子,到了大概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如果有人先从修行禅坐当中起来,看到大家共用的这个水罐、共用的水缸如果没有水了,就负责去打水。如果自己能够去扛水,能够去把水拿过来的话,就自己去做,捧着水缸到河边去取水;然后取完之后,放着,自己再继续的修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扛得动水缸,这时候就用手跟另外一位比丘打招唿——请注意喔!不是讲话聊天喔!比丘之间在修行的时候,彼此沟通就只有手势,用手招另外一个比丘——于是两个人就默默的共同抬着这个水缸到河边打水,然后接下来再把水缸抬回来。各不相语,彼此不说话,不聊天,不攀缘;各不相问,彼此不会问“你刚才禅坐的好不好啊?你的境界如何啊?”因为这一些事情都已经是攀缘,伤害自己的道业。
  各位可以看一看,这样子到底他们算共修,还是个人独自修行呢?这一些尊者们每五日一次集会,在五日集会的时候,才开始互相共说法,大家开始互相说法,互相纠正。或者如果没有事情的话,集会的时候叫作“圣默然”,也就是说即使是集会,无事的时候,大家也是默然而坐,行自己的道业。那到底这算共修,还算个人独自修行呢?是共修,也是个人自修!
  也就是说,佛弟子的修行,他是在一个共修的环境的情况下,在教团的情况下,但实际上各自修各自的;甚至彼此不相聊天,也不相问候,除非是在规定的五日一集,这个时候是共同说法,共同布萨、羯磨等等,也还是不聊个人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共修与自修是一体的两面,是一件事的两个层面,所以共修与自修并没有互相违背的地方,它是互相和合运作的,从佛世的时候 佛的规定,圣弟子们的实行就已经是如此了。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肉牛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