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小说关于示巴女王与所罗门与示巴的小说

首先插播剧情预告,本文虽然加了个问号在题目里,但立场还是坚决支持进化论,持造物论观点的朋友们可以转身走人了哈。
前两天不知道为啥和俩实验室的哥们讨论起进化论来了,其中一位说什么说的言之凿凿,另一位就半开玩笑的说道:”那这么说你亲眼见过生物进化了哦?”,前面那位哥儿们咬牙硬接:”当然啦,流感病毒不就一直在以变求存么?”
此话颇有道理,由于”evolution”在中文里被译做“进化”,我一直潜意识里觉得变高级了才叫进化,比如原核变真核,单细胞变多细胞,猴子变人,必须有个摧枯拉朽骇人听闻的大跃进才能算上”进化”。但实际上“evolve”的意思更接近”演变”,不需要破旧立新排除万难地迈上新的历史台阶,哪怕只是根据环境变化和其他的压力在原有系统上修修补补委曲求全,那也算是”evolve”了.
那么既然野生的流感病毒都与时俱进, 豢养的大肠杆菌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我们一本正经的人类,一辈子漫漫几十年,咋就那么不求上进涅?也不是我们没有上进心,我们在心理上做好了水陆两栖的准备(没明白的同学请课外补习《未来水世界》)。也不是我们没有生存压力,往大里说南极一天到晚臭氧洞,全球一年到头温室效应,往小里说我们一个个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么多年了,要是我们有本事随便进化进化,还用的着卯了那么大劲投资研究新药,这不都迎刃而解了么?想想我都愤愤不平义愤填膺,老天爷也太不厚道了!
正在我悲愤难平之际, University of Arizona in Tucson的John Pepper同学见义勇为的在PLoS Comput. Biol发了片帖提出了新理论来宽慰scorp之流–咱虽然没有卯足了劲儿”进化”,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们没有个个横死于癌症啊。病毒,大肠杆菌这些各自为政的单细胞生物一个个只管疯长就行,可咱呢?咱不但多细胞,还多器官呢。咱一个人体里就有几百兆个细胞(10的15次方以上),每天有十几亿个细胞脱落再生。这些细胞要是按照大肠杆菌变异的速度来各行其道地”进化”,不顾别的细胞和器官地感受,一味自我繁殖,那你能受得了么?所以啊,为了防止这种无法控制的”进化”的发生,绝大部分细胞是不能自我复制和分裂的,只有一小部分”干细胞”能够分裂和繁殖出新的细胞来取代老死的细胞,这样虽然程序上复杂一点,但每次都是从原来的DNA序列出发,大大减少了变异和出乱子的机会,虽然这样你想短期内实现水陆两栖比较困难,但还是保住小命要紧吧?你还别不信,咱们的免疫系统能”进化”以便更好的对付曾经出现过的有毒有害,可你看看血癌和淋巴癌的发病率多高,而且还大部分是青少年患者,你问问他们是”进化重要还是别得癌重要?”
虽然胡椒博士(Pepper)的这套理论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大胆假设”阶段,但是被这样谆谆教导一番scorp的心情豁然开朗,要不说知识就是力量呢。不过还有个问题要访问一下一亩二分地知名生命科学家,神经学家YoYo同学,淋巴细胞是可以随便分裂的么?免疫系统到底是咋个“进化”法啊?
哦,忘了说了胡博士的这片帖子还在印呢,scorp看的其实是 。
YoYo同学和阿比同学都闷在上海太久,所以一拍即合决定出游。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我们的要求是:远离长江三角洲、有水、有美食、不用爬山、适合发呆、时间可以控制在三天左右、有便宜的机票,于是厦门成为当然之选。
碰上空中管制,去的时候在飞机上等了两个小时,回来的时候又晚起飞了一个小时,弄的大家怨声载道,考虑到199块钱、飞70分钟就可以到厦门,对于贫穷的我们来说还是灰常不错滴。
对于 (鹿礁路12号)网上有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以我们亲身体验来看,其实是名不虚传的。
1:Naya的大门
2:张三疯奶茶铺
它是与相邻的一桩蓝色小楼。从花园布置到室内设计处处体现出主人(厦门户外界的风云人物)的独具匠心。
50元一个床位的多人房,另有自助的厨房和洗衣房,非常适合有闲没钱,骨子里很小资却想找个地方假装隐居的人类居住。当然如果公用浴室能和厕所分开,就更完美啦。
热情的“有病”妈还带我们参观了Naya的特色房:海洋房、森林房、花园房等等,每一间一个主题,都别具风情,看着我们一脸的憧憬和崇拜,“有病”妈会不失时机的告诉我们,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儿子亲自设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如果有点小钱,又是情侣出游追求浪漫,那么Naya的特色房实在是不容错过。近期会有海岩的新剧《舞者》来此取景,可见其火热程度,所以这样的特色房至少要提前两三周预定。
传说中的“有病”我们无缘得见,到是那只著名的叫“张三疯”的猫,不时怡然自得的在我们面前晃悠,所以当我们在鼓浪屿的街心小广场偶遇那个叫“张三疯奶茶铺”的小店时,感到莫名的亲切。。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吃,美食是让已经去过厦门的阿比同学愿意故地重游的主要原因。鼓浪屿上的美食主要集中在街心小广场和龙头路上。
黄胜记(龙头路95号)的猪肉脯大概是鼓浪屿上卖的最好的特产了,除却味美价廉外,与店主的热情好客也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被分到一大片猪肉脯,此外因为盛情难却可能还要吃下各种肉松、肉干和肉条,一直吃到我和阿比同学连连摆手表示确实吃不下了。在如此热门的旅游区,还能有店主保持如此的真诚与朴实,这种情怀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和阿比同学,于是一时义气,很够意思的买了很多,多到店主送了我们两只印着黄胜记Logo的旅行袋,方才把它们全部搬走。实在不是我们太过疯狂,因为当你在飞机场看到大包小包都是黄胜记的袋子时,也许会明白。。
叶氏麻糍(龙头路街口)只有一个很小的摊子,在黄胜记的斜对面,老板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没有吆喝不会拉客,但从大家仍然上竿子pdpd的跑去排队这一事实,就知道这么小的移动摊位能不可移动的混到今天,自有道理。。怕胖的同学无需担心,这个麻糍不太甜。
鱼丸:鼓浪屿上到处可见打着老字号或者打扮的很华丽的鱼丸店,但这些都没有打动我们。我们的目标是一直让阿比同学念念不忘的龙头鱼丸店(龙头路183号),以及网上评价极高,让阿比同学上一次来鼓浪屿留下遗憾没吃着的林记鱼丸汤(泉州路54号)。龙头鱼丸店据称上过CCTV,鱼丸不Q,馅有点点咸,但配上胡椒汤,味道非常的鲜。林记鱼丸汤是在自家的小院里面摆的摊位,没有很明显的标志,而且门牌号没有贴在外墙,我们从街心花园往泉州路方向出发,顺着门牌号找下去,发现门牌到了52号就嘎然而止,先是一阵失望,然后走近一瞧其实别有洞天。可惜,历史再次重演,我们眼瞅着最后一颗鱼丸被卖掉,让阿比同学捶胸顿足、百感交集。。
鼓浪屿馅饼:大概是岛上最著名的特产了,各种品牌那叫一个琳琅满目,老品牌中汪记馅饼好像不错,可惜YoYo和阿比同学是两个俗女,喜欢舒适的店面以及漂亮的包装,所以直奔Babycat私家御饼屋(龙头路143号、泉州路54号),他家的绿茶馅饼、南瓜馅饼以及蛋极都口碑极好,所以卖的很快,因此可惜的很,我们只吃到了椰蓉馅饼:( 好在味道也不错:)
其他的美食,经我们品尝后认为价廉味美的还有:北仔饼(龙头路302号)不能算是特产,但很好吃,有咸甜两种口味,加些钱配上加料,味道会更好;寿记碗糕店(海坛路31号)名声极大,口感不错,可惜口味太过清谈,所以当YoYo同学满怀期待的咬下去的时候,才明白这其实就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米制“大馒头”;面线糊(龙头路198号)很像YoYo同学煮烂掉的面条加点胡椒粉,不过配上瘦肉和油条,味道居然让我十分惊喜;伏苓糕热腾腾、甜滋滋的,大大超出我们预期的好吃程度,可惜这是YoYo和阿比同学拦住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时掳获的,所以无法提供具体地址,但若碰见一定不要心慈手软,要立刻把他截住留下几片。
在鼓浪屿上认路,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问题,摊开地图(岛上流行的地图是“有病”的手绘版地图),你会发现有四条路叫龙头路,三条路叫福州路,以及n条其他的小路都有着相同的名字,所以像YoYo这样毫无方向感的同学,每次一走到出镜率极高的龙头路龙头路的交叉口时,就只有头脑发蒙的份儿。好在阿比同学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着一脸茫然的YoYo,四处乱串,虽然走了不少冤枉路,不过总算没丢。
岛上的套票80块钱,包括日光岩、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皓月园、风琴博物馆(八卦楼)、国际刻字艺术馆五个景点。不过我和阿比同学只想选择性的去下日光岩和菽庄花园,所以决定在每个景点分开买票。事先听到的免票信息是早上7点半以前日光岩是半价,19-22点“菽庄花园”是免票待客的,所以我们一大早就爬起来直奔日光岩,半价30元,省了不少:)不过考虑到晚上岛上太黑,不太方便我们两个本来就不认路的同学爬回旅馆,所以还是白天付了30块钱游览了菽庄花园。另外,由于我们在找八卦楼的时候走了太多的冤枉路,所以到了八卦楼,就忽然不在乎那区区20块钱的门票啦。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机关算尽,还一分钱也没省下来:(
日光岩:, 原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
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所以可以早点爬上去,错开大批的游人,感受一下“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一早的惺松会一扫而光,非常的神清气爽。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一家,应该是当年很有势力的一家,位于鹿礁路11-19号的林氏府,是林尔嘉年轻时住所,八卦楼(鼓新路43号)是他的堂弟林鹤寿所建。菽庄花园虽不及苏州园林精致,但这样的“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也算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啦。四十四桥,乃全园主景,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名。由听涛轩改建成“钢琴博物馆”,展出由鼓浪屿旅澳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钢琴30台,其中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制造的“士坦威”,奥地利的“博森多福”,德国皇室专用的皇家钢琴等等,任何一个管内的导游兴之所至都会信手弹上一段。这是因为鼓浪屿与钢琴颇有渊源,当年弹唱西方音乐已蔚然成风,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两万来人,岛上拥有的钢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拥有了500多架。今天的傍晚,走在鼓浪屿的街头,仍然不时会从四面八方飘来错落有致的钢琴声,音乐厅更是常年都有钢琴表演,所以鼓浪屿又称“琴岛”。
鼓浪屿像是一个热闹的世外桃源,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去,找不到北大概是正常现象,但旅游讲究的一种流浪感,偶尔迷个路,没准会有意外的收获,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有很多漂亮的但不知名的小楼就是被我们这样发现的。当然,知名的别“野”里面,黄家花园(晃岩路25号)、海天堂构(福建路42号)、黄荣远堂(福建路32号,海天堂构对面)更是我和阿比同学一致强烈推荐的。林语堂当年的婚房(漳州路44号)以及林巧稚故居(晃岩路70号)也是一定要去膜拜一下的,尽管林语堂婚房已经沦为危房,林巧稚故居破败的我们更是不忍拍照:(同样破败的还有林氏府,大夫第(海坛路58号)以及四落大厝(中华路23号、25号)等等。
fig.4fig.5
3:花时间咖啡店(番婆楼,安海路36号),在网上以“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打广告出名。
4:林语堂婚房
5:四落大厝
6:美貌的门柱们
网上有人推荐一家很怀旧的文具店,声称在龙头路上,靠近BBC私家御饼店,可惜我们跑断了腿,只得出了查无此地的结论,所以如果不是体力充沛的无处发泄,就把“寻找文具店”作为饭后消食的运动好了。
泉州路83号的手工艺小店有卖手工缝制的各种造型可爱的布偶,,可以当别针或者挂件,店主是服装系的学生很有创意,样样不重复,可惜价格不菲,贫穷的同志们还是过过眼瘾好了。
我们无意中发现一间小店,里面又卖很多产自日本的很别致的小玩意,不过抱歉的很,没记住门牌号,所以一切随缘吧:)但店面装饰在岛上众多礼品店里算是独树一帜,应该很好认。。
(感谢阿比同学提供部分照片)
这篇文章仍然和《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有关,所以又算是一篇补遗:),
YoYo同学是声称自己很爱狗的,但其实养狗经历有限,而且对狗一点都不了解。比如,我根深蒂固的认为狗就是由狼驯化而来的,这一点康拉德·劳伦兹用“人豺盟约”予以否定。
首先他认为与猪啊鸡啊不同,几乎所有别的家畜都象奴隶一样先受过一段时间的监禁,才变成人的佣仆,这才是由驯化而来的家畜。 但狗不同,这种新石器时代初期出现的半野半兽的小型动物,并不是出于什么精心的安排才和人搅在一起的。当它们还是野生豺的时候,常常会成群结队的跟着猎人讨些残羹冷炙,后来可能有点良心发现觉得要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于是开始主动忙前跑后的帮忙追寻猎物,或者把猎物赶至绝境与之纠缠,等待随后而至的猎人最终将猎物制服,这样流水线型的工作程序,提高了猎人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野生豺的生活质量,使得它们能时不时的换换口味,吃点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比如说天鹅肉。虽然这种关系最初或多或少带着点相互利用的意味以及狐假虎威的成分,但经过几个世纪的豢养,人与狗发展出的这种默契,却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件难得的美事,因为通常人类总是习惯扮演自然杀手这样的角色。 当然,人与猫的关系也是和谐的,没有牵强,没有监禁,但劳伦兹认为直到今天还是我行我素的猫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家畜,所以虽然猫和狗都不是人类的奴隶,但只有狗才是人类的朋友。
其次,劳伦兹指出大部分的狗是豺的后裔。“根据行为模式的研究结果:所有欧洲的狗种,包括大丹狗和猎狼犬(典型的是爱尔兰猎狼犬)在内,都是纯粹的豺狗,顶多也只带有一丁点狼的血液”。很多长相上酷似狼的狗,“像芬兰的莱卜兰狗、俄国的萨莫耶德狗所带的豺性也都远比狼性重,只是它们把从狼那里得到的特征表现得格外明显而已”,比如高颧、斜眼以及鼻尖上翘等等,但是“它们身上带有的豺的血液也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松狮狗,它的暗红色的外衣,就是明证”。因为通常来说我们说到狼的时候,总是称它们为“大灰狼”,表明它们大多喜欢扮酷穿灰棕色或者浅灰色的衣服,而豺的别名也叫“红狼”,则总是光鲜亮丽的穿着红色的衣服(如下图,左豺、右狼)。现存纯种狼犬只有在美洲极地里才找得到,尤其是所谓阿拉斯加雪橇犬。
从大小上来说,豺小于狼,尾长略长于狼,(豺体长85-130cm,尾长45-50cm,体重10-20kg,而狼体长150-205cm,肩高50~70cm,体重26-79千克),那么是不是大型狗才是狼的后裔?北方的狼过去曾和现在狗的祖先(驯养了的豺)杂交过,那么狼的个性以及豺的个性在现在的狗的个性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狼狗和豺狗有哪些不同,这些且听下回分解。。。
看一本书就能啰哩八唆糊弄这么多期,YoYo同学到是乐此不疲:),Scorp同学只怕早就已经厌烦,只是碍着鞭长不及才没办法施展威力,只好任由YoYo同学瞎折腾啦,算是写连载的一种尝试,哈哈~~
Yosemite – 优胜美地, 不知道谁想出来的翻译, 绝对跟”可口可乐”一个档次. 竟然还有人坚持”约塞米蒂”的叫法, 真不明白怎么会如此没品. 由于Yosemite地处加州, 游客众多, 它的名气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1. 公园里面虽有几百个Camping Site, 但预定难度极高; 2. 公园里满地跑的都是欧洲佬.
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优胜美地”的风光. 跟黄石略有不同, Yosemite坐落于群山之中, 交通不太方便. 很多景点都要先坐shuttle再hiking才能到达. 能够直接开车开到的地方包括BridalVeil瀑布和Glacier Point, 都强烈推荐. Glacier Point是公园的一个制高点, 环顾四周, 远处的瀑布和不远处的Half Dome都尽收眼底. 黄昏的时候, 夕阳照在山顶, 景色更加漂亮(图1). BridalVeil Fall在公园的中心附近, 就单凭这么好听的名字, 也不能错过(图2). 尤其是对于Stone来说, 这可是展现wsn本性的绝佳地点(图3: 哈哈, 别试了, 此图不能放大).
Mirror Lake和Lower Yosemite Fall据说也不错, 都需要稍微走一定距离, 并不远. 但它们的景色可能跟近段的降水量有很大关系, 我们去的时候都没有多少水, 不太吸引人. 优胜美地最有名的当属Half Dome Trail, 就是爬到Half Dome的顶端的变态行为. 单程大概8个mile, 垂直上升不到1500米, 起得早的话一天可以打来回, 但得提前计划好. 如果只在公园玩两天的话, 可能来不及. 但爬Half Dome主要是为了那种”爽”的感觉, 沿途的景色只集中在前半段的两个瀑布. Vernal Fall(图4 图5)比较近, 半小时之内就能到, 还可以通过Mist Trail爬到瀑布顶端. 这条trail相当有名, 顾名思义, 一路上飘来的水汽很能可能会把你打湿, 也许有必要带件雨衣. 到Nevada Fall(图6)大概有3mile左右, 如果要爬到顶, 还得再走2mile. 站在瀑布口边上突出的岩石上, 虽然有栏杆挡着, 还觉得挺吓人. 在上面的水潭里游个泳也很不错, 只是小心别从瀑布掉下去就行了, haha~
最后介绍一下行程安排, 我们是晚上到达营地, 第二天早上去Bridalveil Fall转了一圈, 然后去爬两大瀑布. 先从John Muir Trail上到Nevada Fall顶端, 然后绕Mist Trail从Vernal Fall下山, 大夏天这趟走的挺累. 最后我们勉强赶到Glacier Point去看日落. 第三天运气不好, 可能也是前一天给建立起太多期望了. Lower Yosemite Fall水量很小, 不怎么好看; Mirror Lake不但没有景色, 连蚊子都没有. 到时候各位就要看自己的运气了.
芝加哥的专利分析公司最新一个季度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各大公司企业中,拥有最多项专利所有权的佼佼者,并不是新兴行业里红得发紫的软件巨头或者半导体电子公司,而是一家拥有两百年历史的老人家——化学工业巨擘杜邦公司()。
PB的调查报告使用了一项叫做“技术力量(technology strength)”的指标进行测评,并运用一定的正态处理使得不同行业具有可比性(译者按:具体方法大概比较复杂,文章并没有进行详细介绍)。在排行榜上紧随杜邦之后的依次是计算机公司和,油田服务公司以及医疗科技公司。相对与杜邦的独占鳌头,其他的化学化工公司在榜单上落后不少,位居35,排名57,l列在128。
这家分析公司与其前身CHI Research从事此项数据分析已有四十年之久,这项统计的主要委托人之一乃是科研资金的大管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 ),他们可以依照分析结果来决定哪些研究机构或者企业确实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值得嘉奖鼓励或者取消资格。对于工业界的委托人,PB进一步将受调查对象详细分为17类,包括化学原料,工业材料,半导体,消费品等等。根据PB的市场推广部理事长的解释,PB主要收集在美国和欧洲申请的专利,并重新处理以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并区分不同专利的质量水准。例如,“业界影响值(industry impact)”用于测评某项专利被其他专利申请人的引用频率,“科研强度(research intensity)”用于体现专利被学术文章的引用次数,“发明寿命(innovation cycle time)”则是体现专利被引用的平均寿命。通过综合考量各项参数,可以最终决定专利持有人的“技术力量”。
化工行业公司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杜邦(DuPont),巴斯夫(BASF),,罗蒙哈斯(Rohm&Haas),,,,和。
介于本人算是药业中人,也顺便曝一下制药界前十名:,,,,(按:一家爱尔兰生物制药公司),,, 和。可惜不见排名第二的GSK和俺的东家Sanofi-aventis。
稿件来源: The Patent Leader,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Aug. 27, 2007
人造心脏肌肉组织一直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无法造出能像自然心肌一样收缩伸展的纤维,最近哈佛的Adam Feinberg同学通过将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培养小鼠的心脏细胞,造出一种貌似非常有希望的材质。虽然这个将高分子和细胞结合概念似乎并不新鲜,Adam同学的聪明之处却在于首先在高分子薄膜(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表面刷了一层叫做”fibronectin”的蛋白,然后再将小鼠的心脏细胞“种”在处理过的薄膜上,从而所有的心脏细胞就都会顺着刷上去的蛋白的纹路有序生长,并会按同一个方向收缩。这种人造“薄膜”能够像真正的心脏细胞纤维一样,自动或在外界电压的刺激下收缩,并且用小解剖刀就能轻松的裁成各种形状。不过当然了,好歹也是“生物材料”,对电解质浓度营养物质浓度和湿度有所要求,不是随便搁哪儿都能粗放型生长的。
Feinberg同学造出了这个好玩意儿之后,玩的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他弄出一块长方形的来并且拍摄了这部独立制作的小电影–一片自娱自乐的薄膜小肌肉。
swimming mini-musle by Adam Feinberg –
此外据说他还做了一个动起来像机动弹簧的,还有一片三角的,能像螺旋桨一样在溶液里“游泳”前进。Feinberg同学和合作者们玩得高兴起来也不再局限于自己制造医用材料的初衷,开始无限憧憬的为他的薄膜小肌肉畅想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小肌肉重现已消失的海洋物种的动态啊,比如有一种三千五百年的叫做“Basilosaurus”的鲸鱼,据说是用一种类似鳗鱼的波动的方式游动的,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聪明的小肌肉来了解海洋生物的运动原理。虽然真正用这种材料制造心脏可能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也许有些很科幻的设想可以利用这种材料来实现,例如用它制造“微型自主机器人”,在血管里游来游去清理血栓和其他可能造成堵塞的杂物,或者造些会搏动的小毛发,清理气管里的痰或其他粘液。一个合作者甚至开玩笑说道:”至不济咱把这玩意儿挂鱼钩上当饵,比用虫子可容易多了吧?”
欲知本文的科学真相,请拜读
et al. Science
最初对新闻机构的印象完全来自于爸爸订阅的《》,每篇文章都会有着出处,比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当然还少不了。当时,只觉得《参考消息》是个文摘似的刊物,四处采摘一些新闻消息,然后把各块豆腐干拼在了一起。同时,也就对那些新闻来源一视同仁,以为美联社也就是如同纽约时报似的,是个新闻报纸集团(或者比如说,在我眼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是两个等同的词汇--事实上它们根本分属不同的机构)。直到前段时间知道了纽约时报也使用线人服务(Wire Service,又称News Service,或News Agency即通讯社),才知道通讯社与报刊杂志的区别。
简短的说,通讯社以卖新闻为业,而报纸集团则是卖报纸混饭吃。到了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各个新闻报纸集团都有了自己的网站,提供在线阅读。如果你经常使用Google News,免不得会看见不仅不同家报纸报导着同样的话题,而且内容也几乎一样。这倒不是因为各大报纸间也可以明目张胆的互相转载,而是它们都向那些大通讯社购买了新闻服务,都采用着同样的稿件。
最著名的三大通讯社应该就数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简称AP)、路透社(Reuters)、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简称AFP)。美联社是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有个琅琅上口的广告词:Before it’s news, it’s reuters;法新社则是最历史悠久。作为通讯社,它们的商业模型就是出售新闻给各大媒体,无论是报纸、广播或者电视,但理论上都不会与最终消费者直接接触。所以这些通讯社也没有专门的网站供用户来阅读它们所提供的新闻,否则这显然无形中形成了与它们的客户的竞争(当然这当中路透社是个例外,除了让报纸作为批发商之外,它自己也有网站提供着新闻,可能也可以类比为厂家直销吧)。
如今这个局面又要稍微多些变数了,那就是。以前,Google新闻只是提供新闻链接而已,读者需要被链接到别的新闻网站才能阅读全文。而现在,Google也已开辟了新的子域名来提供这些直接来自通讯社的全文阅读(比如,为美联社开通的)。当然估计具体的模式还没完全确定,现在的新闻周围也还没有提供任何广告,但大家不妨看一眼现在的模样: ,也可以和将来做一个比较。
1、参考消息:
创刊于1931年江西瑞金,由新华社主办,主要发布中国大陆以外的各地消息,是中国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纸题词采自鲁迅手笔,估计取“拿来主义”之意。详见新华社网站:/xhsjj/baokan_ckxx.htm
这是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连载未果成补遗。。。
所罗门王是谁?
所罗门王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君王,公元前970年到公元前928年在位。他是大卫王(米开朗基罗那尊著名雕像的原身,以杀死大地女神Gaea的巨人儿子Titan闻名)的第三十个儿子,公元前1000年出生在耶路撒冷,在皇位争夺战中于凭借其母芭斯希芭的支持,打败大卫王的四子亚多尼亚,成为以色列-犹太联合王国的最后一任国王。此时,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列强处于衰落,而以色列-犹太王国和平繁荣地位稳固,进入了黄金时代。可惜所罗门王晚年奢靡无度,沉湎女色,致使国家每况愈下,死后国家分裂为北部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犹太王国,他的子孙统治着犹太王国的部分。
所罗门王为啥那么牛?
所罗门王登基后,例行率领百官祭天谢神,放弃了大好的机会为自己祈求长生不老,而是为了国事向上帝神祈求智慧,上帝被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所感动,不仅赐给他无比的智慧,还赐给他无尽的荣耀、财富、智慧以及美德。
所罗门王有哪些牛事儿?
所罗门王智慧举世无双,普天下的王都求见所罗门,盼望听君一席话十年不用读书。最著名的case是:有两个女儿都声称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争执不下,所罗门王大手一挥,“把这孩子劈了,每人一半”,真的母亲宁愿不要孩子也不愿意孩子被劈,所罗门王由此断案。这个故事我们听得耳朵生茧,元代杂剧《灰阑记》也记载了包公有相同的牛事儿,但所罗门王得断案时间是公元前943年,相当于我们的周朝,早了大概2000年。所罗门王还是有名的诗人,写过1000多首诗歌,相传《圣经》中所收《雅歌》和《箴言》为其所作。所以,至今英语中的solomon都有聪明人的意思。
所罗门王大力发展商业搞改革开放,在首都耶路撒冷周围给驻以色列的主要外国贸易使团修筑馆驿。他大兴土木,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和豪华的宫殿,建造了著名的犹太教第一圣殿,迎回了上帝存放圣谕的“金约柜”。
所罗门王以武力维持自己的版图,除了步兵、战车兵和骑兵以外。他组织了两支舰队,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不仅进行远征扩张,还出海寻求发展本国贸易。
所罗门王可有八卦?
所罗门王通过联姻的办法加强自己的地位,他与各地国王的女儿和姐妹成亲。传说所罗门王有后宫佳丽999名,他的正宫娘娘是一个埃及法老的女儿,此外他还有约700个正式的嫔妃,以及约300个没名没份的情妇。
他与示巴女王的八卦最为后世人津津乐道。示巴王国是位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古老王国,当普天下的王都争着要见所罗门王的时候,示巴女王马克纳也不甘落后,带着臣仆、香料、宝石和黄金就去瞻仰偶像风采啦。结果两人一见钟情,都被对方的容貌和才智所倾倒,结果示巴女王在回国途中生下一个混血儿子埃布纳·哈基姆,即孟尼利克一世。以色列人和示巴人的混血后代,就是今天黑肤色的犹太人的“贝塔以色列”的祖先。
所罗门王有多有钱?
所罗门王每年的固定收入,也就是收到的贡品有666 talents的黄金(1个talent约等于30公斤)。此外,所罗门王从俄斐(可能是今天的索马利亚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说法不一)那里得了420 talents的黄金,又从示巴女王那里得到了120 talents的黄金。当然,系出名门的所罗门王从大卫王那里继承的遗产也是数目可观的,有10万talents。。。
所罗门王的还有什么好东西?
正因为所罗门王在《圣经》以及其他的宗教记录中如此的牛,所以后来就有了关于所罗门王更多的牛事儿的民间传说。
所罗门王的指环:又称大卫之星、六芒星、或者所罗门封印。在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有露过脸。传说所罗门王可以领地广袤里的一切生物,这支魔戒就是帮助所罗门王与各种飞禽走兽交谈并且用来控制魔鬼的。所罗门王用它从百兽那里得知这种八卦消息,可惜最后得到的最大的八卦却是他那999个老婆中有一个移情别恋了。
所罗门王的钥匙:所罗门王在建造刻有他名字的耶路撒冷的神殿时,召来了一些精灵。传说这些印记应该保存在所罗门王的宝座之下。所罗门王死后,魔鬼们怂恿所罗门的朝臣们去寻找印记亦制造各种混乱。所罗门王的大钥匙包括了所罗门王所做的秘密仪式的准确和清楚的翻译,描述了魔鬼和他们的印记,所罗门王的小钥匙记载了召唤魔鬼的规则和咒语。
所罗门王的飞毯:传说所罗门王可以控制风,他骑在一条神奇的飞毯上可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这条飞毯是是用上好的绿色丝绸做的,而且非常非常大,大约有60英里宽,可以很轻易地容纳所罗门王的全部军队。飞毯上空还飞着一群鸟,帮助阻挡阳光。
所罗门王的宝座:传说所罗门王的龙椅是象牙做的,外面用金子包裹。宝座有六层台阶,台阶上有12只狮子及12只鹰,宝座的顶端是一只抓着麻雀的鸽子,其他这种装饰的动物也皆为黄金所制。此外宝座内机关重重,配合所罗门王登上宝座,各种动物形态亦变化多端,或百兽来朝、或遮荫搭棚,总之极尽奢华之能。
如何寻找所罗门王的宝藏?
关于,所罗门王的宝藏是否存在,众说不一,但不断的考古发现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确有其事,甚至有说法认为所罗门王和埃及法老可能就是一个人。古埃及王国分成上、下两部分,当时的法老定都在下埃及,在塞桑克一世执政时期,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盗墓案,上埃及历代法老的墓地不断被盗挖,但塞桑克一世的两位直系祖先陵墓却保存完好,而且一些赃物,出现在这位法老的陵墓中。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就要效法考古学之父亨利·施里曼,像他坚信《荷马史诗》里记载的特洛伊城必定存在一样,收拾收拾行李寻宝去吧。
一条红色的光轻轻一扫, 嘟的一声, 商品的价格等信息就显示到电脑里了. 不但顾客付账排队的时间缩短了, 商家也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帐务和库存, 不起眼的条形码极大的方便了所有人. 但回顾一下Barcode的历史, 其实一点都不长.
它起源于70年代初, 美国的一些生产厂家和超市企业联合会意识到使用统一的商品编码能在很多方面降低成本, IBM的三位研究人员Heard Baumeister, Bill Crouse和George Laurer承担了这个重任. 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到条形码不能轻易出错, 比如无论商品正着扫还是反着扫, 都必须读出正确的编码; 其次, 条形码要印刷在商品包装上, 对印刷精度的要求也不能太高, 印刷成本也不能高; 然后, 它至少应含有10位数字的编码量, 但总面积又不能太大. 因此, 这是一个涉及到编码, 压缩, 解码, 容错和印刷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Laurer等人的最初结论是,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 条形码至少要做到20厘米长20厘米宽才能符合全部要求. 当然, 两年以后他们设计的很多巧妙的方案, 成功的把问题解决了, 最终产品的大小是以前的五十分之一, 只有3.8厘米长2.5厘米宽,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 后来读码器不但精度进一步提高, 而且还能照出像万花筒一样各种方向的红光. 因此, 条形码可以做的更小, 而且摆成任何方向都可读,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最初UPC Barcode由12位数字组成, 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 随后它被采纳为国际标准, 变成编码. 顾名思义, 就是在UPC前面又加了一位数字, 以方便国际上统一编码, 既扩大范围又兼容UPC. EAN-13规定编码的前三位是企业的国家代码, 中间四位是企业代码, 后五位是产品代码, 最后是一个校验位. 关于国家代码, 北美商品的条形码都是0开头的13位数字, 或者干脆只有12位数字, 编码资源相当丰富. 其它国家就远没有那么幸运了, 三位国家代码去掉所有0开头的还剩899个单位. 大部分国家只分配到一个单位, 中国得到5个单位(690到695), 日本和欧洲国家每国十个单位. 其中也有搞特殊化的, 比如, 骄傲的法国人一向以”国际标准”自居, 一口气抢了八十个单位, 东德和西德也各有二十个单位. 最有意思的是, 为了跟出版业的ISBN编码兼容, EAN-13还设计978和979给一个叫做Bookland的国家, 所有书籍都归那个国度.
三十年后的今天, 随着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提高, 条形码识别器已经不需要使用那条红色的激光, 只要一个CCD感应器和一小块芯片就可以了. 同时, 人们对条形码的功能也提出更多的要求, 比如更高的数据存储量, 更强的纠错功能等. 因此, 各种二维条形码(2D Barcode)就应运而生.
上面是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几种二维条形码样图. 第一个是在电子产品上常见的码, 一般面积很小, 但能存储两千个字节的数据, 即使部分破损都依然可读, Stone记得在洗发水瓶子上也见过这种条形码. 中间一个图是, 也比较常见, 比如Utah的驾照的背面就使用这种条形码, 好像I-20表上也是. 第三种是, 是USPS建立的标准. 虽然它只能存储不到100个字节的信息, 但即使在高速运动中也能被正确的检测, 很适于用在传送带上运动的包裹上.
不久的将来, 条形码肯定会变得更复杂, 比如微软公司开发的, 都已经被国际标准协会接受. 看过上面的介绍, 同志们是不是已经左手握洗发水, 右手拿驾照, 开始四处找2D条形码了?
写下这个题目以后,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了,还是先说泰坦尼克吧。
大家一定对泰坦尼克里的那只乐队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是艺术升华,可事实上却是如实记录:
The way the band
kept playing was a noble thing. I heard it first while still we were working wireless, when there was a ragtime tune for us, and the last I saw of the band, when I was floating out in the sea with my lifebelt on, it was still on deck playing “Autumn”. How they eve did it I cannot imagine.
– the New York Times, Apr. 28, 1912
这篇纽约时报的报导来自船上的一位,有兴趣的都可以读一下,更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只需大概浏览结果中的文章标题,也就可以了解到当年的这桩大事,或者至少可以读读事发当天的新闻:”“。
突然来大肆介绍这个当年的轰动性新闻,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搜索科研文献心烦之后,不妨试试来搜索一下,看看当年的报导(纽约时报网站:已收录自创刊,1851年,以来的几乎所有新闻,并且;1922年的新闻已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第二个想介绍的是一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这位仁兄的知名度很高,不知道他的估计都是孤陋寡闻了(呵呵,其实我也是)。想介绍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独特背景,他是科技栏目的作家,可是却是出自音乐系,据说他当年毕业在百老汇四处打杂本想闯一番舞台,结果正值Apple的Mac机普遍推广,他倒成了百老汇里专职的电脑老师。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更是写了一系列for dummies的电脑丛书。凭着一番不一般的经历和影响力,被纽约时报聘请为专栏作家。大家如果有兴趣去读读他的,就会感觉到,当这样的作家真好,什么样的新鲜科技花样都可以抢先试用。
第三个,只是想提一提最近的一组对中国污染状况的新闻报导: , 以及在上的对此状况的专家(其中有北大教授)访谈,希望外国媒体的不断报导对国内的状况改善也有所帮助吧。同时从这一系列报导里也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的新闻报导方式已早不止于文字报导,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手段(flash, slideshow, audio, video)都被充分利用,使得报导十分直观,比如这个示意。
第四个,当然还是想赞赞纽约时报网站的设计,虽然广告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其实那些不少由Flash制作的广告还是十分有趣和吸引人的:)),但总体的风格布局仍然十分典雅,高贵,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个能与此媲美的网页设计。网站里的图片设计也非常棒,比如这个博客的图标:(:如今这个年头,不管什么东西后面都带上个nomics了…),只需看见图就会激发联想,想去看看到底哪些东西在挂着羊头卖狗肉了。
最后表述这期的总结成词:欢迎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西所罗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