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黑土是你睡的温床,是为余秀华的诗歌全集写的吗?

网络爆红一周后 余秀华连出两本诗集
关键字:&余秀华农民诗人余秀华脑瘫诗人余秀华诗人诗歌文学诗人余秀华
上周五,《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在朋友圈被刷屏。几乎是一夜之间,诗人余秀华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她的诗作被无数懂诗的和不懂诗的人转发,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掀起一波热潮。余秀华,这位家住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农民诗人,真的火了。
而仅时隔一周,余秀华的两本新书就开售了,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这两本诗集,打的是“即将上市”的宣传语,但却已在当当、亚马逊预售了。这个速度,也真是蛮拼的。
1月22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就放出了消息。通稿里的标题是:余秀华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即将问世。副标题里还加上了“出版方:首印上万册,哪怕亏本也要出”。
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封面,湖南文艺出版社
《钱江晚报》记者前几天到余秀华位于湖北钟祥的家里采访,余秀华说:“有出版社编辑一进门就对我嚷:‘姐,我们老板说了,今天我就是给你跪下也要把你签下来’。”另一家出版社则给她带去了雷平阳的诗集(雷是余秀华最喜爱的诗人),想以此打动她。
而湖南文艺负责余秀华诗集的副社长陈新文说:“合同早就已经签署。我们只是加快了原来的出版进度,为了送读者和作者一个最好的新年礼物。”
在通稿里也说到:其实,湖南文艺出版社很久以前就关注这位女诗人了,第一个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很久以前”,是指日,那一天,《诗刊》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一组9首余秀华的诗。
“第二天我就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非常震撼……职业习惯让我觉得,这样的诗人值得出一本诗集。经过多方打听,我加了余秀华的微信,很快敲定了出版的意向……和余秀华进一步沟通签约细节,一万册起印,10%的版税。我们觉得,即使这一万册没销出去,亏了也值。一个好诗人不容易。”陈新文说,很快他们就寄出了合同,余秀华马上就签了。
圈内人士说,10%的版税,已经算是名家待遇(普遍是8%)。按这本书28元的定价算,印一万册,余秀华可以得到2.8万元的版税收入。
其实,对于诗集,出版社一般都很谨慎,印量基本就是3000册,更多的甚至是1000册。对此,陈新文说: “余秀华现在火成这样,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遇见真正有品质的、从心里面流出来的、我们想出的诗歌。另外,我们就是想帮帮余秀华,她实在不容易。”
另一家发布余秀华新书消息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这本名为《月光落在左手上》的诗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
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封面,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
“余秀华近年创作的诗歌有2000首,她自己挑了300首给我们,我们又找了一些诗人,从300首里精选了150首。”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说。
至于《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摇摇晃晃的人间》有何不同,双方出版社都称“没看过另一本,所以不清楚,不过,她有2000首诗,挑选的空间很大”。
“编辑一直在忙,赶着下印厂,连走廊上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说,“好在都是现成的诗歌,效率高的话,哪怕用一周时间,也是完全有可能赶制出来的。”
这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在出版圈,有时为赶热点,在几天内把一本书做出来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次为了抢在电视剧播出前出书,四个编辑连着干了几个通宵,后来头发都油亮油亮的。”
一般来说,在图书正式出版前,会有一段宣传期。“这本书连宣传期都没有,昨天直接告诉我们出版了。”出版社的宣传人员,也很诧异。或许,这样的网络热点能持续多久,大家心里都没谱。所以,趁着有关注度,出书也要趁早。
余秀华的诗歌走向公众视线之历程
《诗刊》下半月刊发表了一组余秀华的诗歌,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诗刊社”微信公众号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选发了9月的这组诗歌,这条微信阅读量已接近7万。此后,“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也相继推送了余秀华的诗歌。
沈睿在自己博客上贴出《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一文,文章称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转发至微信公众号时,网友王小欢将标题改为“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此后,微信“朋友圈”被沈睿这篇文章刷屏,余秀华不知不觉成为话题人物。
在微博上,诗人沈浩波对余秀华诗歌予以评价,认为“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与此同时,对于余秀华的走红,评论家集体保持缄默。记者联系多位评论家,他们或表示没读过,或不愿意发表意见,或直接问“这有可能是炒作吧?”。拒绝记者采访后,一位诗评家在“朋友圈”写道:“一天接到十几个媒体采访,关于余秀华的。我不愿就此发表任何见解。”
走访余秀华家后,《新京报》记者描述其中的喧哗与骚动,一句“一来记者就要死兔子”广为流传。诗人廖伟棠兴起赋诗,题为“余秀华的兔子”,还有作家从中看出了荒诞——这正是小说施展魔术的空间。
对记者说“不聊了”的沈浩波,贴出长文谈余秀华的诗歌和大众阅读口味,认为余秀华的走红是“一场对平庸诗歌的赞美运动”。沈睿、杨小滨等对沈浩波进行批评。但是,严肃的文学论争从未展开。越来越多的网民转发、阅读余秀华的诗歌,之前从不读诗的人开始言必谈诗。余秀华的博客访客络绎不绝,短时间内,总访问量超过86万,留言无数。
2015年2月初
网民狂欢之前,余秀华的诗集出版已经敲定,两本诗集即将面世。这被认为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其中饱含微信等新媒体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变革力量。
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观察者网综合新京报、《钱江晚报》等报道)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白玉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文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_百度知道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文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
余秀华火了,直呼“什幺是诗歌,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会打动各种诗歌刊物的编辑,或者说没有充分体验而被记忆的,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随着这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就目前来看。她诗歌中呈现出的经验是中国新诗没有体验过的。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47,历史性高于艺术性,才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火山在喷,甚至让有些人“彻夜不眠”,或许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许是她不想更多吐露她创作的秘密。而她诗歌中艺术性则还没有达到今天诗歌的写作高度,但她的诗歌并不是这幺简单的青春期抒情,余秀华的诗歌。  余秀华自己说她写诗歌只是情绪来了就写?这才是真正的诗歌”,什么都在发生,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所以大部分成熟写作者并未发声,看到什么写什么;文  其实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正在等待发货!不过您这也不是问题呀!一方面继续充实书架以便冒充知识分子,余秀华的诗是不错,我预购了她的诗集了,一方面也真想好好读一读
说的好!!!太棒了!!!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文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_百度知道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文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
这才是真正的诗歌”,余秀华火了,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而她诗歌中艺术性则还没有达到今天诗歌的写作高度,但她的诗歌并不是这幺简单的青春期抒情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47,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随着这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或许是她不想更多吐露她创作的秘密,才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看到什么写什么。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文  其实,余秀华的诗歌,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火山在喷,或许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诗歌中呈现出的经验是中国新诗没有体验过的,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甚至让有些人“彻夜不眠”,直呼“什幺是诗歌,但也正因为如此,或者说没有充分体验而被记忆的。  就目前来看,所以大部分成熟写作者并未发声,所以会打动各种诗歌刊物的编辑,什么都在发生,历史性高于艺术性。  余秀华自己说她写诗歌只是情绪来了就写,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实都一样,最后只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余秀华”现象的种种思考关于“余秀华”现象的种种思考 作者:清酲  最近,凡是还能“装逼”假装关心点中国文化的人,都会阅读过至少一篇关于“余秀华”的文字,翻翻朋友圈,公众号,微博,从自媒体到纸媒体,唯恐落伍挨打,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真的是她的诗歌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还是另有他因?很显然,不是前者。翻翻波兹曼的那本《娱乐至死》,看他怎么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原来如此,当今的中国大环境就是在一个崇尚“娱乐”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用“刺激”去电击公众神经。本来就是一个诗人,可加上“身体病疫”的标签,就会变的不同,于是乎,大家纷纷去以探讨她的诗歌的名义去幻想她的“病”,意淫她是如何“跨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以至于她的睡法和姿态。  当“娱乐”绑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不会放过的,包括一直怜怜自爱把自己密封在“象牙塔”里的诗歌;更有甚者为追求吸引眼球,媒体甚至不惜放弃对生命尊重的底线去打扰死去的人。  有一天在电视里看到人艺演员扬立新的访谈节目,他说一个事:在他的微博上有人跟帖说了一个事,一个人约一个朋友去看话剧,被约的人直接问这个朋友,话剧逗吗?这不自觉暴露出一个文化消费倾向,话剧,逗吗?这样的问话,真是太逗了。当下的中国大众的精神需要是“逗”和“刺激”。其它的精神产品要想让大众喜悦,要不你“逗”要不你“刺激”,否者你就自娱自乐好了。  编者收集了两篇关于“余秀华”现象讨论的文章,一篇是沈浩波的,一篇是差不多算是“余秀华”现象始作俑者“沈睿”的访谈,她最初在豆瓣的文章被公号好友王小欢转发,从而引起了这场波澜。两个人的的观点有些不同,似有论战的味道,我不完全苟同任何一方,但对沈浩波讲到的“诗歌”不媚俗的精神坚持是赞成的。同时也对沈睿谈到的现实社会对诗歌的关注和温情是欣赏的。  看别人的文章,思考是自己的事,不一定要绝对的赞成和反对,文章看后,能引起你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你的精神认知有提高,就足矣。以下附2个人的文章,文章均来自网络,注明出处,向原作者感谢。
沈浩波:余秀华的诗写得并不好素材:新诗大观诗歌大观几乎是一夜之间,诗人余秀华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在互联网和手机端,微博和微信上,满屏尽是余秀华,很多平常并不读诗的人,都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我从来不认为公众对诗歌的关注或不关注,赞赏或抨击,与诗歌本身有什么关系。公众是公众,诗歌是诗歌,井水不犯河水最好,偶然相遇,也绝不是什么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好事。诗歌是个人心灵的艺术,首先是个人的。它并不刻意拒绝大众,但它又是天然的拒绝者。个人心灵的存在,从来都只可能是对集体无意识的冒犯,偶然重叠,也是作为诗人的个体与作为读者的个体之间的心灵呼应。让万众欢呼的艺术,只可能是大众艺术,比如畅销小说、流行音乐、商业电影。因商业的内在需求,大众艺术的要点就在于如何满足读者、听众、观众的需要,而并非首先满足作者个人内心的需求。大众艺术作者中也有特立独行的天才,但前提仍然是,其个人趣味、审美层次、情感状态,甚至内在的价值观,必与当时的大众趣味和心理有高度的契合。诗歌是所有文体和艺术形态中,个人心灵化程度最高的,因此也必定离大众这个集体最遥远。我们评价一个伟大的诗人,要看其是否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的精神,属于自己的情感。只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才是不一样的,独特的,才能被称之为创造。所以诗人不必关心媒体所谓的:大众对诗歌的冷漠。因为这种冷漠是相互的,诗歌内在的精神属性要求诗人冷漠于大众,而不是迎合。倘若一个诗人名动天下,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名流。那么,不是这个诗人自己有问题,就是时代不正常。前者的例子如徐志摩、席慕蓉,乃至其实很难被称为诗人的汪国真;后者的例子是朦胧诗时期的北岛、顾城。即便在北岛、顾城的时代,真正更大众,更知名的诗人,其实是舒婷——这也正是舒婷文学成就不高的原因,她太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了。今天的大众,是更加庸俗、功利、伪善的一群。所以当我看到,人们(尤其是媒体)在诗人余秀华前面,非要刻意加上“脑瘫”这个形容词,构成“脑瘫诗人余秀华”这个词组时,我有一种深深的厌恶感。这是一种用诗人的疾病招徕伪善看客的媒体本能。在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大众中的每个个人都具备这种恶俗的本能。在为余秀华的诗歌欢呼的人群中,当然一定有发自内心喜欢其诗歌的读者。如果媒体不用“脑瘫诗人余秀华”来招徕眼球,而是回到“诗人余秀华”这个更本质的称呼上来,余秀华的读者可能会大幅减少,赞美声也会大降低,但这剩下来的喜欢和赞美,对于余秀华本人来说,可能更有价值和弥足珍贵。而我在这篇文章中对余秀华的批评,也是基于对“诗人余秀华”的批评。余秀华引发的媒体和大众狂欢,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去世的年轻诗人许立志。许立志确实是因为在富士康打工并自杀的命运受到更多人关注。但我仍然讨厌在许立志前面加上“打工诗人”这个定语。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自杀的打工诗人”、“脑瘫诗人”这样的标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媒体的天性就是如此,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许立志的诗歌,显然没有像余秀华的诗歌这样遭到大众如此热情的追捧。在短暂的媒体报道期后,许立志重新回到了更小众的讨论空间。而余秀华的诗歌则被发酵得厉害,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甚至从公众层面转移到诗歌界内部,很多诗人都在赞叹余秀华的诗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旅居美国的女诗人沈睿,她在一篇传播甚广的文章中将余秀华称为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我很少看到大众趣味与专业趣味如此“金风玉露一相逢”,我也不相信会有这种“佳话”存在。因此,我怀疑这些吹捧者自身的当代诗歌审美能力。在此之前,我就曾经读过余秀华的诗歌,无论是从其诗歌的整体水平看,还是审视其中的局部的语言、内在情感与精神,都没有太多可观之处。再客观一点说,余秀华的诗歌已经进入了专业的诗歌写作状态,语言基础也不错,具备写出好作品的能力,但对诗歌本身的浸淫还不深,对诗歌的理解也还比较浅。当我注意到我的身体时,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轻视了清晨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被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被长久的荒凉收留这些,我羞于启齿:我真的对他们爱得不够——《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我欣赏这首诗的第一段,非常个人化的经验,一上来就是“当我注意到我的身体时,它已经老了”。但后面几段的写作,就完全陷入流俗。花朵、清晨、黑夜,这样的比喻,没有任何创造力,属于陈旧的老套抒情系统。第三小节中,疼痛、遗弃、孤独、荒凉,这些词语被不经大脑地轻易使用,而不是在更高级的文学描述中内在呈现。这其实是缺乏写作能力的体现,甚至是一种庸俗的表现形式。最后一段,则更有进一步的扭捏和矫揉感——“羞于启齿”、“我真的”、“爱的不够”。整首诗的后三段,我以为都是《读者》杂志上那些鸡汤散文的心灵状态和语言状态。余秀华被流传最广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是一首平庸的诗歌。同样,第一段是整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这一段中,“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是很本质的诗歌描写,我喜欢这样的诗句。“这力催开的花朵”,也还可算精彩的比喻。“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洞察,具备本质的诗意。与后面两行的精彩诗句相比,第一句“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在这首诗中显得很无聊,甚至给我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不干净。不要误会,我不是说不能写性爱,我还不至于这么无知。我是觉得,这句诗里有一种强调,对“睡你”和“被你睡”的强调,这种强调里有股子庸俗的劲儿。如果没有这一句,这第一段,确实写得不错。但后面两段的表述,直接把“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的高级表达状态,拉低到大而无当的空洞与生硬的滥情: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把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一首本来可以往生命深处写的诗歌,就这样被莫名其妙上扬的宏大抒情消解了,诗歌的情感变得如流行歌曲般空洞。第二段是庸俗的社会话题罗列,第三段又是传统的套路化抒情,她的诗歌中还真是什么都有。“去睡你”这三个字,在这样得语境下,显得格外媚俗。一个诗人是怎么在诗歌中取消了真诚,抵达媚俗的,这首诗足以构成案例。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的必不可少的理由经历了前面几段的空洞后,这结尾显得格外乏力和虚伪。一场性爱,其背景竟宏大到囊括了火山、枯河、政治犯、流民、麋鹿、丹顶鹤……既杂糅着不同的媚俗因素(尤其是传统的泛滥抒情套路),又结合了其一部分作者生命的真实状态,最终混杂而成的诗歌,让一部分诗人忍不住跟着大众起哄。不同层面的读者,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各取所需。但殊途同归的是,这是一场对平庸诗歌的赞美运动。事实并不出人意料,大众所赞美的诗歌,必然有其根本上的非诗的一面,媚俗的一面。诗人若不有意或无意的媚俗,怎能获取大众的欢心?诗人若是获得了大众的欢心,其情状当然可疑。因此,我在微博上发表言论说:“近期大众舆论关注的两个诗人,一个是许立志,一个是余秀华。一个是自杀的富士康打工青年,一个是脑瘫症患者。前者把苦难写成了有尊严的诗,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不会真喜欢他的诗。后者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必会持续喜欢,热泪涟涟。眼泪这东西,确实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事物。”与余秀华相比,许立志的写着更本质的诗歌,我喜欢许立志这样的诗人,这与他是否打工,是否自杀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欣赏作为诗人的许立志。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在这个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轻轻一响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像在此之前某个相同的夜晚有个人掉在地上——《一颗螺丝掉在地上》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无杂质的诗歌。既具体又微妙。诗歌的动静很小,却又有心灵之重。既不夸大,也不泛滥,将心灵的微妙瞬间,写成了本质的诗。许立志的诗歌中,有苦难也有生死,但都只是属于他个人的,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放大,这样的诗歌,才葆有着生命本身的尊严感。许立志的死亡,构成了媒体的噱头,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但这与他的诗歌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大众不会真的喜欢许立志,因为他写得足够好,干净纯粹,不媚俗,不讨好,不夸张、不矫饰。诗歌的存在,是人的最独立意志的存在。好的诗人,不为任何一个人群写作,只为他自己的内心和他自身的艺术理想写作。不要说迎合大众了,连小众也不能迎合。迎合大众与迎合某个群体的小众同样恶俗。我也见过一些诗人,有的符合这个时代文艺青年的趣味,有的符合知识分子的公共道德趣味。这样的写作,究其根本,都等而下之。沈睿:中国有些男诗人自恋得厉害素材:新京报书评周刊
︳ 作者:吴亚顺编者按:作家沈睿的评论文章,引爆了余秀华诗歌事件。沈睿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余秀华身上,却也让自己置身于舆论的漩涡。大众为沈睿点赞,诗人们则认为她把余秀华比作中国的狄金森失之粗暴,同时难逃事件始作俑者所面临的鞭挞。那么,对这一切,沈睿有什么样的想法?她怎么理解余秀华,又如何回应沈浩波?她心中好的诗歌和理想的文学批评是怎样的?当我们走访完余秀华,当我们呼吁回归诗歌阅读诗歌,也许,沈睿的想法,同样值得倾听。 “大众关心诗歌没什么不好” 新京报:在你第一篇文章里,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上网看看有没有余秀华的新闻。诗好而关注少,是你写这篇评论的一个动力吗?沈睿:应该是吧,当时网上没有任何消息,只有两三条,我在天涯上看到一个人写余秀华特地到某处见一个网友,写了那首诗《我穿过大半中国去睡你》。这个作者还特地说,当天晚上余秀华其实没跟那个人睡觉,她睡在作者的房间里了。我读这首诗,一下子被震动了,好诗!我看了好几遍,觉得这首诗真好,我看了《诗刊》的推荐,不喜欢《诗刊》以“脑瘫”为标题,《诗刊》的推荐也没有选这首诗,我也没在余秀华的博客上看到这首诗。那天晚上我看了有一百多首余秀华的诗歌,我觉得几乎首首都好,第一感觉就是天才——一个天才站在我们的面前了。完全是出于对一个诗人的语言的惊艳,如果这是一个男诗人写的,我也会写推荐,所以,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写了这篇推荐。 我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得广而告之,而且我觉得我是文化评论者,这是我的本职。所以我上来就说她是天才,因为这样斑斓的语言,对余秀华来说,一定不是费力气想出来的,而是顺手捻来的,这种顺手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天才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余秀华写诗,不是苦苦做诗的那类,她是随手写我心的那种诗人,她的诗歌是她生存的方式,是她呼吸的方式。所以我说她是天才。看她的诗,我的激动和震动,不亚于我每次阅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激动,余秀华跟蔡文姬的诗歌相似,感情强烈,语言灿烂。但是我以为只是小范围人会认真读诗歌评论,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她的诗歌,因为她的诗歌真的好,打动人。 新京报:你这篇文章,可以说引爆了余秀华诗歌事件,一场“狂欢”随之开始。如今,你怎么看待大众和媒体对余秀华的关注?沈睿:挺高兴的! 大众关心诗歌有什么不好? 总比大众都去天天打麻将好。关心诗歌,即使是附庸风雅,也比附庸野蛮强,何况很多大众是真的关心喜欢诗歌呢。中国的诗歌状态,如一个读者今天在我的微博上留言所说:“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一直以具有悠久诗歌文化而自豪。但现代文人糟践了诗歌,诗坛荒芜。看近年那些获奖的诗歌、诗人足以叫读者撞墙、喷饭,甚至骂街。某些头戴光环的高官、老板力挺某诗人时更觉物欲横流。直到余秀华的诗犹如横空出世般喷发,诗坛为之振聋发聩,横扫了当代酸腐文人的无病呻吟。” 很多人看到余秀华的诗歌,都非常激动,网上的留言好几百条的,大多都是喜欢她的,因为她的诗歌语言非常好,横空出世的语言,出奇但合理的想象,感情的力度都直接打动人。完全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她的诗歌,因为真挚,因为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认为好诗一定是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读者一定觉得,“我也曾经这么感觉过,可是我没说出来,这首诗替我说出来了。” 媒体关心余秀华我也觉得是好事,至少给余秀华道义的支持,如果能给余秀华带来经济效益,那就更好了。余秀华是个天才,如果她能因此得以改善生活环境,有更好的条件写作,对她,对她家人,都好。我喜欢媒体经常去看望她,不要五分钟热气,希望媒体呼吁湖北作协,让余秀华成为专职作家,给她提供旅行的机会。一个有天赋的女性,因为不幸的医疗事故,身体留下了挑战,我们应该让她的生活更容易一点,就从人道主义角度看,也是好事。 我对媒体的关注非常支持,我觉得中国的媒体人员还是很尊重余秀华的,大家好奇,人们也好奇,媒体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引起我们对一个诗人生活状态的同情,而且还传播诗歌,多好啊。我支持媒体,炒作也没什么,炒作一个诗人,让一个诗人的诗歌达到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理解诗人,总比炒作只是漂亮的影星有意义,毕竟诗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觉得媒体采访会影响余秀华的生活,但是也会给她带来好的影响,正负相比,我觉得正面的意义多,所以媒体去的越多越好。余秀华很清醒,她写的那首诗显示她对媒体的访问有清醒的认识。我不担心余秀华是不是将来写的好,这个东西谁也没有保证。我希望余秀华有更好的写作条件,家里的生活也好一些,这让我觉得很安慰。“余秀华的语言横空出世,值得赞叹” 新京报:有网友认为,把余秀华比作中国的狄金森,有点简单粗暴,即使从语言、想象的角度看,两人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沈睿:我重申我是这样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余秀华与艾米莉·狄金森的。我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的大诗人,特点就是以非常简单的语言写永恒的题材:爱情、死亡、痛苦、渴望、情欲等等。她的诗歌,简单易懂,激情深刻,却很难模仿。你只有惊叹的份。我翻译过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我知道狄金森的英文诗歌对我的冲击。余秀华将来有没有艾米莉·狄金森在中国诗歌上的意义,我不知道,这是后来人的事情,我觉得余秀华的诗歌语言那么横空出世,很赞叹她。 顺便说一句,艾米莉·狄金森不是田园诗人,有的媒体根本不知道艾米莉·狄金森是谁,就瞎说。 新京报:你认为,中国的狄金森,中国的海明威,中国的J.K.罗琳——这种视角,对于认识、理解、评价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坛有什么样的作用?沈睿:我觉得评论家用类比表达阅读的感觉,对人们认识中国的一个作家或诗人是有意义的,至少给阅读没有评论家多的人一个坐标,但根本的,诗人还是得做自己。我听说余秀华没听说过艾米莉·狄金森,大笑,太棒了!我再强调,余秀华在中国诗歌上的地位是不是像艾米莉·狄金森那样,我不知道。类比有局限性,也引起误解,我认为她们在语言上的方式很像,比如,她们的语言都很奇妙,奇谲,出其不意,又让你觉得天然地理所应当,让你感叹诗歌语言的斑斓,当然根本的是因为她们写的诗歌都是好诗歌,好诗都有相似之处。余秀华和狄金森当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时代还是处境,无论是人生还是诗风。“余秀华引起关注事件完全是偶然的” 新京报:这一诗歌事件,如今转变成一个引发社会各个层面参与、互动的“现象级”的公共事件。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沈睿:我觉得这是网络微信时代产生的文化现象,值得进一步考察讨论。首先,余秀华的诗歌很震动人,带来了激情与真正的感觉,大家一读,都看得懂,都觉得好,可能一般人不知道好在哪里,就是有感觉,那就传播起来了,诗歌是感觉,是语言,余秀华震动了很多人。 其二,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2012年的电影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里有这么一个人物利奥波尔多(Leopoldo),突然被媒体莫名其妙地捧成五分钟热的明星,五分钟后又被媒体彻底遗忘。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特征:媒体时时刻刻都需要找兴奋点,媒体总要找高潮,余秀华的身体状态让媒体有了兴奋点,其实,余秀华不是什么脑瘫,她是大脑管肢体的部分受了损伤,脑子可没有瘫,我完全不明白“脑瘫”这个词在这里是怎么回事。《诗刊》用“脑瘫诗人”这种称号描述余秀华,我觉得是一个侮辱,我已经抗议了,他们也已经改了,这很好。 第三,余秀华让人叹息的悲惨命运也是媒体的兴奋点,一个贫穷的农村女性,居然写出这么动人的诗篇,语言又简单、奇特、美丽——我看了她的诗,第一就是上网查她,也是对她的身世好奇。 第四,马上有男性出来说她的诗歌不行,中国的有些男诗人自恋得厉害,除了自己的诗歌,谁的都看不上眼,要不然就是小圈子,自吹自擂,对女性更是嗤之以鼻,他们的无理的批评,也引起了争论。我还没有看过一个男诗人站出来说余秀华真好,他们也说余秀华好,但是总是有保留,他们好像很吝啬赞美。 新京报: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沈睿:哈哈,我什么角色都没扮演。其实扮演推波助澜的是一个叫王小欢的网友,他写豆瓣信给我,问我能不能转我的博文,我说,转吧。他把我原来博文的题目从《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改成了《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下子非常醒目,也很性感,我看了他改的题目大笑,我不会这样强调性的东西,我觉得王小欢应该去当编辑,他有编辑眼光。我以前也做过编辑,深知好编辑的厉害。你们去采访王小欢吧。 <span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box-sizing: border-box ! word-wrap: break-wor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公众号:摄影与诗歌微信号:zzw-102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秀华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