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在现代二十四孝孝排列

求中国古代讲文明的故事,一定要有新意!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顾茅庐,二十四孝不要!!!我很急!!!
求中国古代讲文明的故事,一定要有新意!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顾茅庐,二十四孝不要!!!我很急!!! 10
希望对你有帮助:圯上受书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还有没有故事性更强的了,我是要编小品的
的感言:谢谢你帮了我大忙!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3)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程门立雪的故事&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1.虞舜孝感动天2.闵子骞单衣奉亲3.老莱子戏采娱亲4.郯子鹿乳奉亲5.曾参行孝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7.原谷拖舆谏父8.文帝亲尝汤药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10.刘平舍子救侄11.董永卖身葬父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13.姜诗孝母14.蔡顺拾葚供亲15.赵孝舍己救弟16.曹娥哭泣17.茅生杀鸡18.江革行佣供母19.郭巨埋儿20.王祥卧冰21.丁兰刻木事亲22.陆绩怀桔23.孟宗哭竹24.王裒闻雷泣墓25.鲍出行孝26.杨香扼虎救父27.刘殷哭泽生堇28.伯瑜泣杖29.王武子(妻)行孝30.刘明达卖子行孝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宋濂借书 :中国古代有个叫宋濂的人,他很好学,但家里穷,便只好借书.他每次借都按时还.有一次他为了按时还便连夜抄书.后来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二十四孝》23-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二十四孝》23-2
妇一同到了财主家;《百里负米》周仲由,字子路;译文: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妒损,衣以芦花;欲出后母;《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译文: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啮指nièzhǐ痛心》;“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译文: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
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译文: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译文: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译文: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啮指niè zhǐ痛心》“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译文: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卧冰求鲤》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译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尝粪忧心》原文:
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解释: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道是苦,病情就好转了。”于是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两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行佣供母》【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译文: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扇枕温衾》原文: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译文: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太守刘护表对黄香扇枕温衾这件事感到很惊奇。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二十四孝》23等内容。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一、孝感动天(虞舜) 【原文】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二集卷一 《二十四孝》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德育n本》二集第一 孝篇一、 【皇英D道】 皇英二濉>斯妙Bāc”MD道。佐夫事H。 【原文...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 重温《二十四孝》 ,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这种感动却好像就 ...  《德育课本》三集《二十四孝》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民初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的《德育课本》四集,每集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_实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_实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二十四孝图...  龙源期刊网 .cn 论《二十四孝》在幼儿国学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乔振 来源:《科教导刊? 电子版》2013 年第 29 期 摘要 幼儿国学教育是...  二十四孝原文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二十四孝图》序―― 不忠之人必奸伪,不孝之人不成器。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 ” 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读《二十四孝》有感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读《二十四孝》有感 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 马青云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 ,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作者:张鸣 来源: 发布时间: 8:6:59
选择字号:小 中
梨子和橘子的奇遇
孔融4岁让梨,陆绩6岁怀橘,是传统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博取这么大的名声,代价却小小的,一个不过少吃了几口梨,一个连这点损失都没有,在人家席上顺了几个橘子,被当场抓住,巧言令色了一回而已。
说起来,孔融这点光辉事迹,按理倒是真的属于孝悌之行,只是&好&的程度低了一点,因为长大一点以后,我们看到,在党锢之祸里,他真的跟兄长争着赴死来的。但是,陆绩这点事就不好说了,&二十四孝&中,就属陆绩上榜最便宜。难怪鲁迅后来讽刺说,这是&二十四孝&中最容易效法的,只要有富人请饭,而且席上有橘子,这孝子就当上了。
&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三字经》,都是传统中国的蒙童读物,本意就是教育儿童守孝道的。而这两位那点光辉事迹之所以被传出来,也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年纪小。当然,中国很大,人很多,就算当年没有今天这么多的人,但是上下也有几千万。这么多人,两汉又鼓吹了几百年的孔子之道,出来个把懂事比较早的孩子,特别早慧,能领会到大人的意图,出来装一回小大人,或者本人就是小大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让孩子像我们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那样,看着自己的亲娘被人烧死,却拦住大伙别去报仇,这么高的觉悟,对小孩子有困难,但是在梨子和橘子上做点小把戏,还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如果如此这般地一让一揣,就可以得到大人的表扬的话,就更可能了。即便今天物质主义如此盛行的情况下,如果大人的精神激励有足够的力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暂时放弃一点物质上的好处,做出大人需要的表现来。
但是,这种孩子的孝行故事,早些时候为什么没有?按说提倡孝道,单说两汉,到了孔融和陆绩出世的时候,已经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单单东汉到了末年,突然冒出俩孩子有了孝悌的光辉事迹,而且广为流传,以至于载入正史呢?此前,中国也有关于儿童的传奇故事,但是往往与孝道无关,人们如果要鼓吹的话,也是甘罗拜相,项橐反难孔子这样智力型的儿童,怎么这时候突然变了呢?
东汉末年是个乱世。乱世之乱,不仅秩序乱了,规矩也乱了。一般来说,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很多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认为乱是因为人心乱了。收拾人心,只能从重建道德入手,提倡好人好事,自然属于不二法门。所以,越是乱世,好人好事就越多。好像一时间大伙全都积极起来,全都变好了似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被辑录成篇,是元朝的事,但这些故事冒出来,却多为东汉末到三国两晋时的杰作。事实上,所谓的&二十四孝&所录的大部分故事的主角,东汉到三国两晋时的人所占比例相当高,丁兰、董永、黄香、王祥、郭巨、孟宗、江革、姜诗、杨香、王裒,还有我们说的这个陆绩,居然有11个之多,占45%强。其实呢,在这种乱世,理所应当是杀人越货、忤逆不孝的坏人多,否则,怎么叫乱世。
当然,不是太平年景大家都不做好事,也没有好人,不讲孝道,仓廪实而后知廉耻,有钱有粮才大行孝道,是人之常情。但是,什么稀缺提倡什么,这是惯例。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不仅要树大人的典型,更要树娃娃的楷模。于是,一些本来没有大不了的娃娃故事,就变成了英雄事迹。
(节选自《姑妄集》,张鸣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报》 ( B4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目前已有0条评论[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确切的说是金代的一批砖,这样的砖出于山西的晋南地区。&
祝愿天下母亲健康快乐!
<font COLOR="#14年母亲节即将来临,这里为孝顺的您分享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贵藏品--二十四孝砖雕。
因二十四孝是各自独立的故事,所以这里未按二十四孝顺序排列,敬请谅解。
资料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舜子耕田砖雕(孝感动天)
北宋,高19.5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上刻有“舜子”2字。画面上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两头大象与三头小象正在耕地,舜子在后面挥鞭播种。
  舜子耕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舜子即帝舜,名重华,父名瞽叟。瞽叟在舜母死后娶后妻而生象。瞽叟喜欢象而憎恨舜,常欲杀之。一次,瞽叟与象令舜凿井,舜担心会出意外,在凿井时预先从旁边留了出口。瞽叟与象见舜在深井之中便埋土填井,想置舜于死地,舜只得从旁口逃出。尽管如此,舜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兄弟。尧很赏识舜的孝行,后来就将帝位传给了他。舜称帝后,载天子旗,朝见瞽叟,依然恭敬孝顺,而且还封象为诸侯。
  最初舜的孝行图像是瞽叟与象埋土填井这一场景,宁懋石室还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的榜题。但后来不知为何,转而成为舜耕种田地、大象为之犁、百鸟为之播谷这一场面。据《孝子传》载,舜从井中脱逃后,在历山躬耕种谷,天下大旱,民无收者,只有舜种之谷获得丰收,舜就将米粜给饥民,使许多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在家能孝亲友弟,出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舜子之孝,可谓大矣,因此他牢牢占据了二十四孝的首席而从未变位。&
撰稿人:冯贺军
郭巨埋儿砖雕(埋儿奉母)
北宋,长19.1cm,宽25.5cm,厚3cm。
  画像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壸门内浮雕人物故事。正上刻有“郭巨”2字。左侧男子头罩巾,着窄袖袍衣,腰中系带,足穿芒鞋。他手持铁锹作挖土状。右侧女子怀抱小孩,女子面庞清秀,神色平静,仿佛视埋儿为平常事,但小孩却紧紧抱住母亲,神色紧张,似乎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画面中央偏下一釜黄金闪闪发光。从画面及题记可知,此画像砖刻的是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汉朝人,家贫,每次供给母亲饭食的时候,其母必分给孙子吃。郭巨便对妻子说,自己的儿子分吃了母亲的食物,因为家里穷而使母亲吃不饱,这样是不行的。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只有一个,不能让母亲饿着。所以决定把儿子埋了,其妻也认为理所应当,然而当他掘地三尺后却发现黄金一釜,釜上丹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
  郭巨埋儿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北魏孝子石棺上便有线刻的郭巨形象;河南博物院所藏邓州出土的南朝彩绘画像砖中也有此一场景,并有“郭巨”、“妻子”、“金喜釜”等字。此题材在北宋时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成为当时之流行的故事。
曾参咬指心痛砖雕(啮指痛心)
北宋,长19.4cm,宽26.5cm,厚3cm。
  画像砖长方形,内凹雕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曾参”2字。画面浅浮雕左侧柴门前立一老妇,上穿短袄,下着裙,手持长杖,身体微曲向前,为曾参的母亲。右侧的曾参刚放下肩上的柴担,腿微屈,双手握拳,面向母亲,似在询问事情的原由。
  曾参咬指心痛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传说曾参每外出,其母若有事,便会自咬手指,曾参即会感到心痛。此砖雕表现的是曾母咬指,曾参匆匆赶回,母子二人在门口相见的场景。
睒子鹿乳奉亲砖雕(鹿乳奉亲)
北宋,高31.5cm,宽30cm,厚4.5cm。
  砖近似正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画面右侧骑马者张弓射箭;左下一人,身披鹿皮,旁置提梁壶,双手握住飞来之箭,似在向骑射者解释什么。此幅画面描绘的当为二十四孝中睒子鹿乳奉亲故事。睒(音陕)子,也称郯子,其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睒子披鹿皮,装扮成鹿,在鹿群中取奶。一次,遇见打猎者,睒子只得脱下鹿皮,以实情相告。睒子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其父母的眼疾也不治自愈。
  此故事源自佛经。据十六国时期佛教僧人释圣坚所译《佛说睒子经》记载,过去有一对双目失明的长者夫妻入山求道。一切妙行菩萨悲悯其意,投胎生于长者之家,取名睒子。睒子至仁至孝,年过10岁,穿鹿皮之衣,提瓶取水。时迦夷国王入山射猎,引弓射死睒子。睒子父母为其祈祷,释梵四天为睒子口灌神药,拔下他身上的箭,使他复活,父母惊喜,双目皆开。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睒子本生故事画描绘的就是这一内容。后人将这一外来故事加以改编,使睒子成为周朝之人,将披鹿皮取水变成取鹿乳孝亲。
  华夏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内涵。将具有孝悌内容的佛教故事融入其中,为我所用,睒子孝亲便是其中一例。
孟宗哭竹砖(哭竹生笋)
北宋高19cm,宽26cm。
  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孟宗”二字。正中一人曲身蹲坐,面向竹林,双袖掩面,正在哭泣。斜上方一老妇,正向下注视,似乎期待着什么。孟宗哭竹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孟宗老母年迈,想吃新鲜的竹笋,可时届隆冬,天寒地冻,无笋可寻。孟宗手持竹篮,无处采摘,悲从心生。上天被他的孝行感动,新竹骤出,孟宗采得鲜笋,回家孝亲。
刘明达卖儿砖雕
高19.2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部刻“刘明达”3字。壸门内左侧雕刻一骑马男子怀抱幼儿前行,右侧一女子正急步追赶,探手呼唤。背景衬托树木山石。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3715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Kk3HOy92&690" WIDTH="690" HEIGHT="317"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画面讲述的是古代二十四孝中“刘明达卖儿”的故事。刘明达家贫,无力兼顾母亲与孩子的口粮,见老母日渐消瘦,无奈之下,遂将孩子卖给路过的王将军。妻子见儿被卖,连声呼唤,肝肠寸断,自尽而亡。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40187"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56QrT11&690" WIDTH="690" HEIGHT="520"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老莱子娱亲砖雕(戏彩娱亲)
北宋,长19.2cm,宽26cm,厚3cm
  画像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呈壸门状,正中上刻“老莱子”3字。老莱子的父母坐在长方形桌子后面,背后树枝婆娑。左下角为老莱子,面向双亲,双腿下跪,两手各持一玩具,地面上放有4个木偶,树下摆放一鼓,鼓上置两杖。
  老莱子娱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据传,老莱子本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后来不知怎的传为他为尽孝道,都年过70了,还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父母身边作小鸟状,以博父母一乐。老莱子的图像,现存最早的为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墓室内发现尤多,多表现为老莱子手持鼗鼔(即拨浪鼓),后也有描绘老莱子将挑水桶摔在地上的内容,意在表现老莱子装成天真烂漫的儿童,为的是让双亲觉得他们自己还未衰老。老莱子的孝行故事后来发生了变化。后人将其说成是从堂上取水,故意跌倒,将水洒在地上,装作小孩啼哭。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5895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5IQnvd1&690" WIDTH="690" HEIGHT="514"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陆绩怀橘砖雕(怀橘遗亲)
北宋,高19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陆绩”2字。画面右侧树下端坐者为袁术,左侧低头躬身者是六龄童陆绩,一颗橘子滚落在地。
  陆绩怀橘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陆绩的故事见于《三国志》。陆绩,字公纪,吴郡人。他6岁的时候,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给他橘子吃,他怀揣了3个,在告辞时橘子不慎滚落在地。袁术问他为何怀揣橘子?陆绩回答是想带回家给母亲吃。袁术为一六龄童能有如此举动而大感诧异。陆绩怀橘遗母属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与孔融让梨有些相近,但在儿童中流传更广的孔融却未入二十四孝之中,不知何故。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一定皆以天下为己任,非要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不可,倒常常是在平凡的小事中看出其情趣,见得其真情。陆绩怀橘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9、蔡顺拾桑砖雕(拾葚异器)
高19.5cm,宽26cm,厚2.8cm
  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中上刻“蔡顺”2字。图中右侧一人,头裹巾,巾带飘动,身穿圆领袍,衣上有花纹,腰间束带,足穿长筒靴,左足抬起,右足下垂,坐于石台上,身后立一披甲持刀的护卫。左侧者身穿交领上衣,腰后束系袋子,下穿裤,躬身拱手,作恭谦状,其前有一袋米和两只牛蹄,身后为一盛满桑葚的竹篮。画面背景有山石树木点缀。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6290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6tMOZf1&690" WIDTH="690" HEIGHT="320"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拾葚供亲”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蔡顺因家贫无粮可食,拾桑以供母。每次都将拾到的桑葚分成两部分,黑者奉母,白者自食。一次在山中拾桑,路遇赤眉军。赤眉军本想抢劫蔡顺,却为其孝行所感动,遂赠其牛蹄与米。从画面上看,右方高大者当为起义军的首领,左侧恭谦者应是蔡顺。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6642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74tQ9c5&690" WIDTH="690" HEIGHT="515"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10杨香打虎救父砖雕(扼虎救父)
高19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上刻“杨香”2字。画面左侧一女子骑于虎背之上,右侧一男子侧身躲闪。
  杨香打虎救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说杨香(一作杨昌)之父务农耕田,遇斑斓猛虎,被扑倒在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赤手与虎搏斗,将虎打死,救得父亲。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0109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7AS9Vef&690" WIDTH="690" HEIGHT="320"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2489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840fA86&690" WIDTH="690" HEIGHT="514"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田真哭荆砖
北宋,高19cm,宽26cm。
  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田真”二字。画面三人,左侧者立于树下,双手笼袖。右侧者低头拱手,面露愧色。中间者一手指树,面向左侧,似在训诫。田真哭荆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田真兄弟三人,要分家独立。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荫,由木思人,三兄弟遂打消了分家念头,和好如初。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259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aUbnN2f&690" WIDTH="690" HEIGHT="516"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王祥卧冰求鲤砖(卧冰求鲤)
北宋,高19cm,宽26cm
  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王祥”二字。右下一男子解衣袒身,斜卧于冰面上。左上有夫妇二人,旁有树石、罐子,未见双鲤。王祥卧冰求鲤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王祥继母朱氏不慈,在父亲面前多次说王祥的坏话,王祥由是失爱。但他并不记恨继母。天寒地冻的冬天,朱氏想吃鲜鱼,王祥解衣,卧冰求之。此举感动天地,寒冰自然化解,双鲤跃出。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2475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LbPSjeb&690" WIDTH="690" HEIGHT="515"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丁兰事木母砖雕(刻木事亲)
北宋,长20cm,宽26.4cm,厚3cm
  画像砖长方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丁兰”2字。中央浅浮雕一老妇拱手坐于菱格纹座椅上,前为长方形桌,桌面铺布,桌上摆放水果,中央高足托盘上置一带盖容器。左侧女子缩颈,双手相交于腹部;右侧男子身体前倾,头上罩巾,身穿圆领袍,腰中系带,双手握于胸前。二人小心恭谨地侍奉于左右。
  丁兰事木母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曹植《灵芝篇》:“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引孙盛《逸人传》讲了丁兰的故事:丁兰自幼失去双亲,长大后便用木头刻出双亲的模样,朝夕供养。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妻借东西,丁妻询问木人,见木人有不高兴的样子,就没有同意。张叔喝醉后便来责骂木人,并用手杖敲木人的头。丁兰回来后,看见木人不高兴,就问妻子原委,得知大怒,提剑便杀了张叔。官吏前来缉捕,丁兰欲逃走,临行见木人为之落泪。郡县官吏得知后,夸奖丁兰的至孝以令神明感动,为之画像进行宣扬。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3685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LFgNF4f&690" WIDTH="690" HEIGHT="520"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王武子妻割股砖
北宋,高19.5cm,宽26cm
  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王武子”三字。画面共有两个场景。右边为屋外,一女子坐于地上,以刀割股。左边为屋内,一老妇坐在床上,其旁的女子捧钵奉羹。王武子妻割股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王武子为河阳人,唐开元年间征涉湖州,十年不归。其妇至孝。家贫,日夜以织履为计。王武子母亲得病,非食人肉不能治愈,王武子妻遂割股为羹,使婆婆之病立得痊愈。
曹娥投江砖雕
北宋,高19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曹娥”2字。画面上曹娥长袖掩面,手中拄杖,沿江行走。
  曹娥投江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曹娥之父为巫师,因在江涛中迎婆娑神不幸溺水身亡,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昼夜不息,最后投江而死。曹娥死后,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邯郸子礼为之作碑,刻以诔辞,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曹娥碑。
  有关曹娥碑,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下,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字,甚是奇怪。其实所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此处暗喻“绝妙好辞”4字。杨修顿悟,曹操骑在马上,苦思30里方解其意,不由长叹一声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NAME="image_operate_5400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w690/002aGAhRgy6IJLNipqb9b&690"
ALT="[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TITLE="[转载]【恭祝母亲节】北京故宫藏品&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nbs" />
闵子骞劝父砖雕
北宋,高19.5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闵子骞”3字。画面上共5人,左右为闵之父母,中间为闵氏兄弟3人,小弟正牵着母亲的衣角,不欲其离开,大弟独自掩面哭泣,闵子骞躬身拱手,正在劝其父改变主意。
  闵子骞劝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后母不慈,只知护爱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对他一点也不关心。冬天来临,后母所生之子穿很厚的棉衣,而闵子骞却穿着塞满芦花的衣服,看上去很厚却不能御寒。闵父知道后,欲出其后母。闵子骞哭泣劝父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改变了想法,后母也因此而感悟,待之若己生。后人称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四孝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