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还是皇子时候的,别人怎么道士如何称呼别人他?

李煜的生平简介_百度知道
李煜的生平简介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次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在此期间,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表明自己无意与兄长争位。  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终及弟),不久后暴卒。李弘冀死后,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97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开封,他托病不去。宋太祖遂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公元975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虞美人》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一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  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李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人称李后主。李煜也是一位艺术天分极高的帝王,工书画、懂音律、善诗词,而尤以词学出众。通常将李煜词作以南唐灭亡(公元975年)定为前后两期,受晚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词风影响,李煜前期创作的反映宫廷享乐生活的词中也尽显香艳之格,描绘精细、生动、富有情趣。后期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尝尽苦辛,借词抒发亡国悲痛,其词则多用白描手法直抒心意,且常蕴人生哲理,反映出人类普适的一种悲悯情感。李煜前后期词的表现内容及风格虽有不同,但有一条红线始终贯通其中,那就是李煜的真挚情感。李煜词中的真挚情感打动了无数后人。南唐词人在词中增加了表现自身人生际遇方面的真实情感,李煜更是将真挚情感抒发于词中,正是这些纯真的情感的注入才将五代前期词的应宴、婉约、浮靡的风格引入到重抒怀、典雅的风格上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①。   一、李煜词真挚情感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煜词风格的形成与李煜的成长分不开,也与其性格息息相关。现从以下几点分析李煜的性格形成及对李煜词的风格的影响。  ??首先帝王家室的政治生活对李煜有着深远的影响。五代是一个群雄并起,各国争锋的时代。李煜成长时代的南唐已是江河日下,面对多国的威胁,只求偏安于江南一隅,特别是宋崛起后更是自削帝号,奉宋为宗主,纳地称臣,苟延残喘。后梁、后唐、后晋等国先后消亡无疑让南唐的每个国民都产生强大的恐惧感。出身于帝王家庭使李煜自小失去了寻常百姓人家的手足相亲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始终笼罩着豆萁相煎的可怕阴影。国势的赢弱、萧墙之内兄弟的可怕相争迫使这个性格本就软弱的皇子更趋内敛。李煜词的内容多为其平生切身感受,即前期的宫廷生活、离愁别恨,后期则为降俘悲愁,内容的特色上能发现这种内敛性格的影响。内敛性格和深宫生活形成李煜阅世的浅短,故王国维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②内敛性格虽对李煜开扩眼界有阻碍作用,但对李煜注重内心世界感受,以真性情体味身边的事物,再通过词作直接抒发出纯真情感却无疑是起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的。  ??其次是佛教禅学对李煜的影响。面对内外的巨大生存压力,这种软弱、内敛的性格促使李煜憧憬隐遁生活。李煜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这些字号都带有隐遁性质。早期的二首词表露出李煜有时疲于帝王家庭生活向往自由的心境,如《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隐遁生活对身为皇子的李煜来说是不实际的,于是李煜将目光投向了唐五代时盛行的佛教,以期求借佛教以麻痹和排遣内心的苦闷。李煜出生于一个酷好浮屠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皆崇奉佛教,这对李煜的佛教信仰也就产生了深远而强烈的影响。国势的日弱、爱妻的早逝、幼子的夭折、兄弟的分离等等,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软弱的李煜更加沉迷于佛教,甚至称得上痴迷。王国维也说他“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③。佛教禅学思想宏深,其中也注重个人内在的修养身性,强调无为、真诚本性,这些思想对李煜养成性格中的纯真一面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佛学对李煜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终生的,无论是词学上还是政治上。这些佛学思想在李煜投入真挚纯朴情感创作词曲时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李煜后期创作的近于内心独白式苦难倾诉的词作明显受了佛学看待苦痛的影响。佛学思想的影响下,李煜注重对真挚情感的深层挖掘和表达,从而其词的思想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最后是南唐作为词文化中心的环境对李煜的影响。南唐地处江南,自古人杰地灵,文人学子云集。五代前期西蜀盛行的填词之风此时已移易到南唐。李煜之父中主李璟治国未见方略,但多才多艺,工于诗词,与冯延巳、韩熙载等文士时相过从,讲论不倦。南唐的文人们将五代前期受花间词派影响的香艳、浓丽词风渐变为重抒怀、清雅的健康词风,营造了一个士大夫词的清新氛围。花间派词多为樽前花下的娱乐品,美女的娇娆,相思的柔情,以及脂粉味浓的浅斟低吟,表现形式上则极力追求藻饰,充满香艳辞句,且常有假借于女性抒己情怀之作,形成“词为艳科”的局面。如温庭筠词《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归啼,绿窗残梦迷。  ??南唐中主李璟及冯延巳作词则较重抒情,客观疏淡,喜用词表达人生际遇中的真情实感。这些变化正适合于李煜内敛、纯真性格的用词抒发。如冯延巳词《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旧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正是这些前辈把李煜引领入多姿多彩的文山艺海。帝王之家丰富的藏书,皇宫内外前辈浓厚的作词氛围让李煜能从容的吸取博杂的诗词文化。无论是花间派的宴乐唱酬、浓丽香艳,还是冯延巳的白描式写景、客观疏淡风格李煜都兼收并蓄。正是杂取众家所长,李煜创作的词即有花间词派香艳之彩,也有盛于南唐时期的淡雅之格,而有别于前人的是李煜所独的真挚情感注入。李煜以真挚情感这一特色给南唐词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二、李煜词真挚情感的表现  ??以南唐灭亡为界可分李煜词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宫廷生活、离愁别绪情感,后期主要写亡国悲痛三方面内容。以下主要就这三方面分析其词中的真挚情感的表现。  ??李煜与大周后娥皇志趣相投,伉俪情深。李煜对这份感情分外珍惜,其词也多有表现。如这首《长相思》词: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束着丝绦、插着玉簪的头发轻逸浓密,穿着薄罗淡衫,轻轻的皱着眉头的娥皇,一双笼罩着少女淡淡愁绪的眼睛总在似深情地凝望着李煜。上片如同展开的一幅仕女图,图内女子款款深情飘飘欲出。下片放眼现实,李煜身处秋风冷雨相和之地,看帘外庭院雨打稀疏芭蕉,景况凄清冷寂,而离人的心绪和秋风冷雨交织在一起,相思而极情不自禁地长叹:“夜长人奈何”。   ??与上文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相比,同样是表达相思情感,李煜的词更觉真实。温庭筠这首词写的是思妇怀人念远、怅然若失心绪,借以表达的仍是相思情感,不过却是代似之作,以己之情度女之思,虽然词体婉约、词境凄迷,情味深远,但令人读后终究感觉妞捏作态,这种代拟之笔越是情深越是令人细味过后尴尬不已,远不如李煜抒己情怀来得痛快。特别是如李煜词最末一句“夜长人奈何!”,纯白话式的直抒胸臆,较之温氏的代拟之作确实技高一筹。温庭筠的代拟之作较多,如《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花间词派擅长代拟的词人也不少,甚至被王国维称为“堂庑特大”的冯延巳也有这种词作。直抒真挚情感,语言浅白纯实是李煜相较于前代词人独到之处。  ??再看李煜的另一首表达相思情感的词《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据陆游《南唐书•从善传》说,宋太祖有意召后主归阙而留后主七弟从善在京师。后主求七弟归而不得,“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 ④这首《清平乐》表现了李煜对七弟真挚的思念之情。春天是生机盎然、惹人游兴,但而今在李煜的眼里却是“触目愁肠断”,满眼的景物都只是勾起一个情绪,那就是离别后的相思,这相思之情就像那砌下的落梅,刚想罢去又占满心头,这是多么沉重的相思啊。下片接着写对七弟的思念,自从七弟去后一直杳无音信,归期又怎能得确定呢,也许只有在梦里才能与七弟相见吧。结拍二句李煜以春草喻愁情,离愁如春草般无休止、无边际的在心头滋生。春景虽是无情,但透过李煜真挚的心,却皆含离愁悲情。李煜徘徊落梅如雪的树下悲极独叹,暗自流泪的场面如在眼前。只有怀着对从善安危担忧的拳拳深情才能有这般深沉的离思,也只有擅于抒写真挚情感的李煜才能将如此深情写成感人的篇章。  ??最能反映李煜在宫廷纵情享乐生活的词作应是《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时所作,极写享乐无尽之状。李煜大笔濡染,描绘了一群宫女歌舞奏乐,铺排张扬,嫔娥化好晚妆鱼贯而列的视觉;笙箫吹演重排《霓裳羽衣曲》的听觉;临风而飘百合花香的嗅觉,各种感官都纵情伸展感受。罢宴归途仍不忘吩咐休要点宫灯烛火,以享受这静听马蹄轻踏,披一身皎白月色,迎拂习习清风的情味。从这首词作中也能看出李煜在纵情声色生活之中也是持真挚情感投入的。诗词不过是真实的将纵欲享乐生活中的李煜真挚情感记录下来而已。  ??代表李煜词最高成就的应是南唐亡国后所作的那些深悲巨痛的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的作品。李煜的这些作品也最能展现其真挚情感。如《望江南》和《浪淘沙》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望江南》首句直入“恨”事,将真挚的情感咬牙迸发而出。李煜以梦销愁,现实中宋囚生活的凄楚,比之于往日帝王生活的洒脱,有着天壤之别。李煜用“梦”,“拟”二字将两者合写入一词,但是无疑反映的生活都是真实的,不过在梦醒后留下的只有李煜那无尽的悔恨。李煜将无尽往事的追恨皆真挚的融入词中,故该词也是字字皆真情,句句皆含恨。  ??《浪淘沙》也是以梦境的“一晌贪欢”与冷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均为现实的处境,但是李煜却又偏要记起梦里贪欢之景,从而更惹愁思,勾引出隐埋心底的深哀巨痛。词中借用现实与梦境所抒发的情感无疑都是真挚动人的。  ??作宋囚的三年时光里,李煜蒙受家国俱亡、苟且偷生的奇耻大辱,过着常常以泪洗面的生活。李煜将生活的感受都真实的抒发在词中,在这两首词中都能得以印证。  ??再如《乌夜啼》二首  ??????其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其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其一起句痛惜林花谢了,且补以“太匆匆”深含流光易逝,韶华难再的意味,更接而继写还要任由朝晚风雨的不断摧残,喻意境况的凄惨而又无助。下片直接点明真挚情感,原来是不光是为春光林花的易逝而叹息,更为自己的身世感叹悲伤,既是写花也是写人,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人花同悲感,互相惋惜却又无可更改的无奈情绪抑结于相交感应之中。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更是直抒情怀,那不尽的恨意啊就如同是向东去的江水一样绵绵无绝期,这句涵盖着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会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这首词是李煜运用佛教禅学思索苦难得到的一个哲学表述,也是李煜思想情感的真挚表白。  ??其二起句的“无言”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在宋朝庭特意打造的囚徒府第中的李煜是没有人能随便探视的。这个寂寞清秋的紧闭深院中只有梧桐树陪伴在李煜身边。上片纯用白描手法,凄凉夜景已经将人逼入难逃的孤独、哀愁之感中,接着下片直白的抒写出心中真挚情感,原来不光是小院清寂,小院里的人更是愁寂难赖。如钩新月却偏喜照离人,怎不让人引起对故国的思念,这扰人的不是别的东西,“是离愁”。那千丝万缕的离愁正笼着这个深锁的小院,透过寂寞的新月缠上李煜的心头。以丝麻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宋朝李清照在其词《武陵春》中就有相似的句子“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⑤将愁情比喻成有重量的物件,也采用的同样的手法。结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直白抒发这种情感由于纷繁而难于自求解脱,这种化特殊为普遍的真挚情感剖白,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看一首被称为李煜绝笔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起句就以一个问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突兀的引起人的注意,春花和秋月都应是人皆爱之物,但李煜对此世间美景却是如此的度日如年,纵然是又有一夜的东风也引不起李煜的丝毫兴致。是什么让李煜对春花秋月(也即是生命)失去兴趣?看了后句就明白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原来还是割舍不断的故国愁思。而今的愁思不再是那如丝如麻般“剪不断,理还乱”,而是成了春江水奔流不已,“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⑥这句话也确能在李煜的后期词中得到印证。据说也正是李煜词的这种真挚表白,坦露了自己难忘故国的心迹从而引来杀身之祸的。  ??三、李煜词真挚情感的魅力  ??李煜词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离不开其词的真挚情感。李煜的悲剧性生活,词作中反映的人类普遍性情感及其平白浅近的用语均是李煜词能持久为人所重的原因。  ??李煜词反映出其生活的悲剧性。正如古希腊最初的剧作以悲剧为多,人们在最早的朴素内心里就已经多少存在着对悲剧主人公命运的同情。李煜的一生经历也可谓之极具悲剧性:曾身为国主,经历过繁荣富贵致极点的生活,也经历过亡国成囚,悲苦致极点的生活。无论是喜极还是悲极,李煜都持一颗赤子之心将其借助于词真挚的抒发出来。叶嘉莹《灵词说•论李煜词》云:“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沈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⑦在某种意义上说,后期的宋囚生活成全了李煜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传统,以深悲巨痛的真挚情感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人们读李煜的词作总会想到他的悲剧性生活,特别是在中国大地上战火重燃,国难危急之时更是能深切的体会到李煜词作中表达出来的那种悲苦情怀。这里应指出的是宋朝统一全中国是历史潮流,但李煜词作中反映的亡国之悲的情感是真切的、也是沉重的和具有普通性的,故能引起在遭遇强敌入侵、国势微弱之时人民强烈的共鸣。北宋末期李清照的词作就明显反映出受李煜词作的悲剧性影响,也以真挚情感作词表述家国破灭的悲痛经历。  ??李煜词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人生情感。虽然李煜曾贵为帝王,其生活并非普通人都能够体会得到,但是李煜的词作中反映的情感却是人类的普遍性情感。无论是前期的宫廷生活,还是后期的臣俘生活,李煜的真挚情感都用平白浅近的话语讲述出来。“夜长人奈何!”,词语是这样的浅近直白,表达的因相思而无赖的情感是多么的真挚动人,所以后人如有相似的情感经历就很容易想起李煜的诗句。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词语同样是直白的表述,表达的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情感(悲情),就算是对李煜的悲情生活不了解的人,也能从这直白的词句中体会到那如春江水般不绝的愁苦情怀。  ??当然,无论是反应生活的悲剧性还是人类的普遍情感都不能脱离李煜的真挚情感抒发这个前提。也只有李煜将这些内容用真挚的情感融注一体,其词作才能深深的打动人心,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李煜是五代时期的一代词宗。李煜重视词表现人生际遇方面的真情实感,其词择调和谐、语言清雅。在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中李煜起着关键作用。李煜及其词在词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非常深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沙发自个坐~消灭零回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好喜欢。
  忽然发现里面居然有五首上学时都背过,那时上学路上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路上常常默诵一些喜欢的诗词。    李后主的词容易上口而又凄婉,让人过目难忘。
  握握!很喜欢李煜,看到别人夸他我就很高兴:)
  李煜的词很美,喜欢!
   很喜欢李煜的词
  看到这么多朋友喜欢李后主真高兴~李词确实很美易诵.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凄婉。可恨生于帝王家。
  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
  问好各位:    & 凄婉。可恨生于帝王家。&,确实,但是李煜也成就于帝王之家,其词特别是后期的凄婉正是来源于对早期帝王生活的向往与追思吧.
  千古才子
  偶的最爱,顶
    套用王朔夸别人的一句话——后主的词,是上帝握着他的手写出来的。“圣上”不实,“圣手”为真!  
  圣人倒是夸大了点,早期他的词作也无脱吃喝玩乐,晚期词思想才深刻了的.
  李煜的词写的好,与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分不开,而这又与他生在皇宫长在皇宫,生活优裕分不开,当然,李煜的天分极高。我也很喜欢李煜的词,他的词很适合恋爱中的人读——让人陶醉。
  呵呵,确实有很多词写爱情相思的,但也有些是亡国之人读来也会深有感受的吧~
  喜欢他的词  同情他的人
后主白描可谓天下一绝 他的白描决不是“白”描 而是洗净铅华 返璞归真的白
更深的白  
后主开始的时候还是跟一般文人一样 文字、描写对象、内涵都是比较表面化的“风花雪月”等等 堆辞藻的成分挺重 但人杰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从这种俗套中升华出来 也许是各种压力和环境逼迫出来的吧 总之后主升华了 变“白”了 不是词穷 而是因为内涵深了而白 原来是想表达某种感情 就说出相应的感情那个词 比如想表达伤感就说伤感
而现在则是深切的体会过那种感情后的一份曾经沧海的感觉 不直接说了 而是更广泛的体会到伤感这个情绪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渗透后改而更泛泛得说 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不说愁 也不说忧 但是看似不动声色的各种景物却是由内而外无处不在的散发着这种情绪,让读者避无可避,这比直接说更强烈更浓。之所以能这样写,正是因为作者对那种感情有了很深的体会,深到了不再局限于某件具体的伤心事,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广,看到了冷月秋风等各种普遍事物背后所共通的这种情绪的程度,所以他才写得出来。别人一读,顿感超凡,因为写的东西简单普遍,谁都见过,而揭示的内涵却是深刻,是平时见过而没深入到的地方,所以惊艳。又因为普遍,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后主之词,千百年后的人们读来,照样能体会其中的味道。而相比其他词,一旦时过境迁,不知道不懂得词中事情的人读来就怎么也不解其中之味了。  
后主的白,不是苍白空白的白,而是从五颜六色的虹色升华到阳光的白,白得深刻。因为这种白,他得以超越时代,贯通内外。不管是他后面那个朝代,那个国家,那种生活,贵族平民,白领蓝领,亡国恨,离人愁,只要是类似感情的人读到这些词,都会产生同感,都会共鸣。以前老有人说,时间会滤出经典,后主之词,就是经典。
  前人说,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不过,我仍然怀疑那不过是punk的乞丐装  换句话说,我始终不觉得那是白描,他就是华丽,就是高贵,哪怕低到了尘埃里,以眼泪洗面,他没有一时曾放下了皇帝的身段。以官场喻,他就是翰林清贵,姜白石之流,不过是风尘俗吏罢了。    
  白描只是指文字 词人的气质体现在内涵中 不矛盾
  词中独喜李后主。  我不喜欢他前期的词,前期的词就是些词藻的堆砌,很无聊。我只喜欢他后期的词。写的真挚感人。那几首词,首首经典阿。  亡了一个国家,而成就了一代词人。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二首          其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其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匆匆……
  壮气蒿莱
  少年時背了不少李后主詞,他不像吳文英等多用典,雕飾太過.給別離的朋友寫信,常引你的離愁別緒詞,也很好玩.
  最难得赤子之心
  从小喜欢李后主
  乱发粗服者,不假雕饰也
  振振公子,麟之趾也。纵然不修,还是麟趾,气质如是,文字如是。    亡了一个国家,而成就了一代词人  我们看他,是文学史上一个特例,一种可供发挥的题材,他看自己,宁亡一代词人,保全一个国家。血书啊~~
  李后主是高贵的痛苦,是强者,是词神,多少帝王随看历史变迁成为尘埃,李后主则永放光芒!
  王国维很不满周介存的“粗服乱发,不掩国色”一说,说是周将后主置于温,韦之下是颠倒黑白。  但是我总觉得周的本意大概是在褒扬?既有“国色”,还怎么都遮不住,又何必要像前者一样严妆淡妆呢?    宋代似乎推崇喜欢铺排用典的词作,可是后主词小令居多,文字不晦涩,也不多用典故,措辞贴切,情境直抵人心,句句扎在最软最疼的地方。  他不专门斟酌词句,不刻意推敲格律,还是能落笔就让人动容,我觉得真正填词大家就该是他这样。  也不是说张炎,姜夔,周邦彦他们的词就不好,可是读惯了李煜,还真就难以爱上另一种类型的好词了。
  华贵过后是真纯~ 问好各位 :)
  后主可以比肩李杜。
  季老对李后主的词可是赞赏有加啊呵呵  对了还有纳兰性德的
  论文啊,呵呵.
  最爱李煜得诗,不可否认他的文笔。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别人的称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