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源于那本书书让我()的,35字

【中国】35集刑侦剧《别让我看见》30;〔御景江山(北京)影视2013年出品〕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开放性试题
【解析】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1)在解释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起科学世界的想象力时,弗罗因德用了下列类比:“想想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中的猎豹,它皮毛光滑而又美丽,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漫游。在它的天然栖息地,猎豹是一种了不起的动物,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奔跑速度或奔跑动作的优美简直无与伦比。现在,”他继续说道,
  (2)“想想被捕获并且投进动物园简陋笼子里的猎豹吧。它已失去了原有的优雅和美丽,为了我们的娱乐而被安排去展出。我们只看到笼子里神情绝望而不是原来那种优雅和精力充沛的猎豹。猎豹可与物理规律相提并论,物理规律就其本身而言是优美的。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就是高维时空。然而,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
  (3)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想知道为什么四种自然力以如此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在笼子里的这些“猎豹”看起来神情如此绝望和可怜。弗罗因德注意到,四种力看起来似乎大不相同的基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观察“笼子里的猎豹”。对于物理规律而言,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是一个无能的动物笼子。但是,当我们在高维时空(它是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中表述物理规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们名副其实的显赫和有力,物理规律就变得简单而富有生命力。现在这场席卷物理学的革命,就是认识到了猎豹天然栖息地也许正是超维空间。
  (4)为了阐明如何加进一个较高的维数就能使事情变得简单,试想古罗马人是怎样打那些大仗的。伟大的罗马战争常常包含了许多较小的战场,它一定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谣言和误传,把事情弄得混乱不堪。战争在多个前线进行,罗马的将军们却常常盲目指挥。罗马人往往是靠暴力而不是靠优美的战略赢得战争的胜利。那就是为什么战争的首要原则是占领高地──即上升进入二维战场上方的第三维。在可看到战场全景的巨大山丘的有利地位上,战争的喧嚣突然变小了。换句话说,从第三维(即从山丘的顶部)来观察,较小战场的混乱结合成了一幅首尾连贯的单一画面。
  (5)这个原理的另一个应用,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背后的中心思想。爱因斯坦揭示了时间是第四维,证明了在四维理论中时间和空间能够便利地统一起来。这进而必然导致所有用时间和空间来测量的物理量的统一,比如质量和能量。他还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统一的精确数学表达式:E=mc2,这就是所有科学方程式中最为著名的质能公式。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非洲的热带草原是猎豹的天然栖息地,对物理规律的研究,也需要找到其天然栖息地。
B.科学家在三维空间里研究物理规律,就如同人们去动物园欣赏笼中的猎豹。
C.古罗马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他们明白高维数能使事情变得简单。
D.爱因斯坦揭示了时空是四维的,在四维时空里测量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得到统一。
2.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于物理规律而言,低维实验室难以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
B. 科学家将物理规律拆散开来再研究,因而难以领略其全部的美。
C. 在高维时空中,四种自然力的出现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D. 对更高维数时空的探求和认识,将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突破。
3.文中提到的“这个原理”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6个字)(3分)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热爱语文吧!因为是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
②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下流淌
③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④语文迸发着思想的光辉从屈原的诗中吟诵出来
⑤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⑥语文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⑤⑥③①④
D.②⑤①④⑥③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蒙授汉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汉语试卷
题型:选择题
在这一部分里,每题的语句中有ABCD四个划线的词语,去掉其中某一个词语会使句子变成病句。请找出这个不能删去的词语,然后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1.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对学生负责,而作为学
A&&&&&&&&&&&&
B&
C&&&&&&&&&&&&&&&&&&&&&&&&&&
生,一定要好好学习。
D
2.银行每天营业到下午几点钟为止?
A&&&&& B&
C&&&&&&&& D
3.地震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A&& B&&&&&&&& C&& D
4.她对采访的记者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
A&&
B&&&&&&&&&&&&&&&&&
C&&& D
者。
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连美国政府也
A&&&&&&&&&&&&
B&&&&&&&& C
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蒙授汉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汉语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 2002年,克拉玛依市政府将本着对魔鬼城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规划。
沉睡了几千年的魔鬼城,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北角,属于克拉玛依市管辖。
魔鬼城方圆几十公里,被人们发现后,吸引了中外游客。魔鬼城的自然风光很有特色。各种山形千姿百态。有的像雕塑的人体,有的像万马奔腾,有的像老牛拉犁,还有的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在山与山之间还有一道道小小的沙梁,有出土不久的小梭梭柴,看上去晶莹剔透,翠绿欲滴。也正是那些风蚀地貌和那一道道翻动的沙浪点缀着魔鬼城风光,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夜晚,大风狂呼时,声音凄厉,( m&)取名魔鬼城。画家曾多次到这里采风,摄影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带上干粮,吃在魔鬼城,睡在魔鬼城的荒滩上。等日出,拍摄旭日东升辉映着魔鬼城的道道霞光;到傍晚,再拍下那夕阳中的魔鬼城一( n&)晚霞。许多电视剧组多次深入到这里拍摄外景。
魔鬼城一直保持它原始自然风光,没有进行人工建设。
魔鬼城是全国八大影视外景地之一。它典型的雅丹景观被确定为世界一级雅丹地貌景观。
魔鬼城还有古地质生物化石,有全国惟一的天然沥青矿脉等。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对魔鬼城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后认为,魔鬼城景区资源密度、资源价值、资源品质较高,内容丰富,潜力大,其旅游资源评价等级为一级。
1.文中( m&)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2.文中( n&)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3.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A.魔鬼城的山形姿态各异
B.魔鬼城的景色深受各界艺术家的喜爱
C.魔鬼城是全国八大影视外景地之一
D.魔鬼城除有古地质生物化石外,还有全国惟一的天然沥青矿脉等。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蒙授汉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汉语试卷
题型:选择题
有些人太过固执己见,明知自己做某件事(&&),但仍然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除了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外,什么都得不到。
A.最终不会有任何效果
B.不会有最终任何效果
C.任何效果不会有最终
D.最终有不会任何效果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蒙授汉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汉语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为了改善我国1亿多小学生的健康状况,传播奥运知识和健康知识,针对全国小学生课间设计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快乐十分钟”活动,25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该项活动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12部委近期联合推出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快乐十分钟”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分班级组织孩子每天至少进行10分钟体育健康锻炼的活动。“快乐十分钟”是根据在美国小学内流行的“Take10”改编,适合在我国小学校园内开展。
据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5.4%,而6至17岁的学生久坐少动者占94.1%。我国儿童的肥胖率比10年前翻了一番,近视眼越来越多,健康状况堪忧。“快乐十分钟”内容丰富,寓动于乐,趣味性强,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北京市和平里第二小学试点两年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肥胖率明显下降,没有新增近视发生。
据介绍,“快乐十分钟”的内容目前包括16类、45项,其中有:奥运操、看不见的跳绳、拍拍跳、太空体验、新兵训练营、模仿动物、运动三项等。这些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创,生动有趣,既可在教室内,也可在教室外进行。
“快乐十分钟”启动后,将在北京选择10所小学作为首批试点,随后在全国10个城市推出,每个城市至少选10所学校,从下学期开始在全国推行。
1.“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快乐十分钟”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学习在美国小学内流行的“Take10”活动
B.为了改善我国小学生的健康状况,传播奥运知识和健康知识
C.为了分班级组织孩子每天至少进行10分钟体育健康锻炼
D.为了充实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2.快乐十分钟的具体内容不包括哪些?
A.模仿动物
B.新兵训练营
3.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少年健康状况如何?
A.健康状况很好
B.健康状况很差
C.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D.健康状况一般
4.“快乐十分钟”启动后,将在哪里进行第一批试点?
5.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校园健康”
A.要从初中生开始抓起
B.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
C.要从高中生开始抓起
D.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汉语卷
题型:选择题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不过有的人栽的跟头多些,有的人栽的少些罢了。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另一条是吸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后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哪一条路。
1.关于“人生与失败”正确的说法是
A.人生中总会遇到失败
B.一部分人会栽跟头
C.永远都一帆风顺
D.失败是可以避免的
2.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A.失败就是痛苦
B.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争取成功
C.失败不可怕,而胜利却很可怕
D.痛苦是失败的终点站
3.符合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失败不可怕
B.痛苦是失败的终点
C.吸取教训
D.失败是成功之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语言应用
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使人容易接受的话。(不超过2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主题:关于镜头感:28-35-50(基于全画幅)
&[ 主题管理员: 阿祖 ]
泡网分: 56.613
精华: 2帖子: 5354
注册: 2004年04月
最近少拍照片,趁机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一下总结。文章写得比较单薄,不够深入,我文笔不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用定焦,而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熟悉自己手上的器材,用好它们,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而不是老想着换更好的,如果能起到解毒的作用就更好了。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动笔写关于摄影的东西,以前的知识都相对零散,这次归纳了一下。文中所说很多观点在坛子里面的DX都曾经提出过,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归纳总结一下而已。
---------------------------------------------------------------------------
关于镜头感:28-35-50
刚学摄影的时候偶尔会听到类似“镜头感”之类的词语,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用了T3的35mm镜头一年多,才开始慢慢明白个中的含义。今年年初进了一台GR1s(28mm镜头),至今也有三个多月了,加上自己本来就有一只性价比非常好的佳能50/1.8II,三只镜头比较下来,心中模糊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其实所谓“镜头感”就是摄影师和镜头之间培养起来的感觉,是在对自己所用的镜头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想象镜头是怎样看东西的规律。比方说,手里拿着T3的35mm镜头,不举相机,站在哪个位置能将什么东西取进来,在什么光圈下景深大概有多少,前后左右移一点透视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心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概念,当然不需要非常的精确。
光圈F8,对焦在牌子上,两个人都会落在景深当中。
入门级廉价的变焦镜头的最常见的焦段是24-105,为的就是让初学者花最少的钱去培养这种感觉,在熟练后再根据对自己的题材选择适合的专业镜头。以前用变焦镜头不觉得,但用了定焦镜头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不知不觉的培养起来了,以至于我有时手里拿着变焦镜头当定焦镜头用!不是说变焦镜头不能培养镜头感,而是大部分使用者只是简单的变焦了事,没有认真的对每个焦段固定练习,加上现在非全幅DSLR都有镜头系数,更加淡化了传统的焦距概念。
28-35-50是我比较常用的三个焦段,最熟悉的是35mm。28mm与35mm、35mm与50mm都是非常接近的焦段,习惯了T3的35mm,GR1s我很快就上手了。一开始我也以为:“退一步是28mm,进一步是50mm”,但实际用下来才发现它们之间是很相似,但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卖花的人。光圈F11-16
我个人觉得35mm是比较舒服的一个焦段,物体之间透视和比例适中。虽说28mm与35mm相差不大,但用起来感觉就不是退一步那么简单。即使退一步,也能看出28mm的透视感要大,加上边缘的畸变,使得空间感强了不少。28mm对构图能力要求比较强,因为它比35mm广,所以画面中包含的元素更多,一不小心就会把不必要的东西取进来;另一方面,28mm也考验摄影师的胆量,摄影师需要更加接近被拍摄者,而我用T3的时候这种压力明显小了不少。但28mm与35mm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它们的在同一光圈下景深都比较接近,这让我很快就习惯了GR1s,尤其是F8以下的小光圈的景深都很大,这对于我抓拍和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都非常有用。经常会见到背景和其他元素处理不好就虚化了事的例子,这会使摄影师产生构图和提炼的惰性。T3和GR1s即使光圈全开(F2.8),只要不是靠得太近,背景的虚化也有限,那种虚化是“有着能分辨实体的朦胧,含蓄、温柔而充满感情”的。还好,我对镜头的虚化能力和bokeh已经不太感冒了。
父女。光圈F5.6。构图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抓拍的时间太紧一不小心把多余的东西取了进来,所以我稍微裁了一下图(85%左右)
photo by ,GR1s, 光圈F4。
“后面是刚放的炮纸,带着头花,手拿香的憨厚的小女孩,很能映衬过年的感觉。”
轻微的虚化更突出了女孩,也交代了女孩所处的环境
35mm与50mm都是很平凡的焦段,没有广角的冲击力和长焦对空间的强烈压缩,以至于用它们拍的照片都很平实,能使读者更注重照片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感觉真实而不夸张,要想平实而不平凡的话只能在片子的内容和内涵上做文章。35mm与50mm也是大家常说的人文焦段,它们能使摄影师和被拍者保持着一定的心理和物理距离,不会令被拍者产生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又能让摄影师融入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当中,所以通常会看到给徕卡新手的第一只镜头的选择建议不是35mm就是50mm。35mm和人看东西的方式基本相符,而50mm标准镜头是和人眼看东西的比例相同,但看东西比例相同和看东西的方式相似是两回事。
EOS30,50/1.8II,光圈F2.0-2.8
50mm标准镜头的视角实在太平凡了,不是广角也不是中焦,让人有点耍不开也够不着的感觉,对摄影师的构图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要用好标准镜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会听到“标头无用论”的说法。其实并没有无用的镜头,只有用得不好的镜头。佳能的《EF LENS WORK III》中标准镜头那一章说道:“The key to using a standard lens skillfully is to strike an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the subject distance,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background blur effect obtained by opening the aperture.” 就是说如果能使物距、虚实和透视得到均衡的处理,那你用标准镜头就算入门了。平时我使用T3街拍,但至少有40%的情况下我觉得50mm会比35mm更好用,尤其是某些客观因素导致我不能走近的(例如隔着一条马路),或者某些被拍者不允许我靠得太近的,50mm虽然比35mm只长了一点,但可以使你离得更远一些。我那只佳能50/1.8II配的是EOS30,可街拍用单反太显眼了,而我又没钱买徕卡或G2+G45,所以只能作罢,拍不到的不拍就是了。对于其他场合,我倒是非常乐意使用50/1.8II来给朋友拍拍纪念照之类的,因为它的成像实在很不错。
这张是T3的35mm拍的,我不可能靠得更近了,任何轻微的动作都肯定会给他发现我的存在,这时候50mm镜头会更有用。
光圈F2.8-4
清明节.烈士陵园
EOS30, 50/1.8II,光圈F4
个人认为用好50mm镜头,懂得利用透视和景深非常重要,否则过于平淡。
我还有一只使用频率不高的EF17-40/F4,原因是我用了T3后对超广角的热情慢慢淡了,一年里能用超广角的没几次机会。最近都在考虑把它出手了,但始终下不了决心。我不是喜欢折腾器材的人,想想留下来总会有用处的,先留在身边吧。
用好一只镜头,要比会用一堆镜头要难得多。
& && && && && && && && && && && && && && && && && && && &于日凌晨
(PS:另感谢墓月花借了一张图片给我作例子,那是少数能让我过目不忘的照片之一。)
[阿祖 补充如下:]
我们不妨把眼光开阔一些,实际上,在传统的焦段中,40mm-60mm都可以被称作标准镜头。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有的厂家的标头是45mm或55mm的。所以,标头定在50只是一个约摸值,前后相差一点不会影响镜头感的培养。所以,不必要拘谨于那几mm 的差异,也不必拘谨于文中提及的28-35-50这几个焦段是否刚好。
再把眼光放开点,我只是提及了28-35-50这几个焦段,事实上我觉得用24mm和60mm等等也一样能把镜头感培养出来,比如说用惯了28,24是怎样的会比较容易估计的出来。你用哪个焦段的镜头都好,关键是你跟镜头之间要培养出那种互相信任的感觉。
---------------------------------------------------------------------------
北方兄的文章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境人像为主。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象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这么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有没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什么是镜头感?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拍摄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比如你想拍摄矿工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空间感。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功。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一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毫米的取景范围看任何东西。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先看四角。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你是用35毫米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西拍不下来怎么办?(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段的拍摄。)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键是你想怎么拍。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取舍只在一忽悠间。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片,一定一定要是什么什么的模式。模式是你自己制订的。变焦在学习的阶段,特别限制人的思路,这也是我不主张在初学摄影的那几年,用变焦头的缘故,因为你总是会试图用一种模式拍摄所有的内容,所以拍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除了家里的高跟鞋,你已经找不到新的视觉;你开始把兴趣转到摄影器材上,然后你就会发现,玩玩器材做个逍遥派在有米的日子里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所有这一切,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没有掌握自己的镜头感,你一直都在摄影的大门外徘徊,尽管你握着1670万象素的马克兔,但是那个,只和你的腰包有关。数码的危险性还在于,你可能更多地关注PS的技巧,而忘记了素材的来源。所有的素材都要求经过你那独一无二久经训练的摄影师的眼光来裁剪。
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
北方兄的另外一篇文章
作者:北方
1、“一镜”可行吗?
2、“一镜”会不会比“两三镜”有明显的劣势?会不会失去很多出好片的机会?
3、“一镜”应该选择定焦头还是变焦头?
4、“一镜”选择什么焦段为好?
一镜当然可行了,比如活着的大师寇德卡和他的25毫米镜头,他早期的成名作基本都是拜这枚二手的镜头所赐。一镜和多镜比,不是说有什么优势或劣势,纯粹是一种拍摄习惯,一种视觉,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地追求一种拍摄的风格。我们所说的一镜都是指定焦镜头,至于说焦段,通常选择“一镜”的,拍摄的对象大多属于社会学、人文学领域的内容,一般的选择就是我提到的那三个焦段:28、35、50。风光摄影及其他,不在讨论范围内。
选择的顺序,我的理解是:50、28、35。越是广角越难拍。有时候我们听腕说,这个角度太广了,我控制不住。这句话实际上可能牵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情感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那个套路,在自己熟悉的空间构成范围内,用自己熟悉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布勒松,我们研究他的片子,会发现老兄对F8有特殊的喜好,脱离这个套路(或者说风格),就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和理由,为什么要这么拍,你要说服你自己才行。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张片子,是用光、拍摄的主体、空间的构成这三个摄影要素来表述,这就必然牵扯到三者间有效的排序和控制的问题。谈到控制,一机一镜主义者对空间的形态和形式有近乎偏执的控制,还是拿布勒松打比方,这个老兄从来不对照片进行剪裁,他认为在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切物体的排列,都已呈现完美的秩序。
对于用惯了28毫米镜头的人来说,24毫米可能是真的太广了,而且一般来讲,在人文学题材的拍摄中,28毫米镜头的视觉可能更为大众所接受,是一种“公众的空间”。关键是,“广”的要求很高,对个人的艺术造诣、对社会学的理解、对美学的理解,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技术的因素,在这里,则是很小的一个因素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在布勒松50毫米镜头下拍摄的内容,其中诸多的要素排列接近完美的话,放在更广的视觉里,比如在28毫米镜头的视觉里,可能就会因为多出的那些因素,使画面变得杂乱无章。
28毫米不是极限,但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0毫米镜头,是培养摄影师基本素质的最佳摇篮。在这个焦段中我们会初步感受到空间感对我们意识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个焦段,我们开始学习看世界。时空的间隔,历史的痕迹,行人与物体,城市与角落,等等的一切,你都要将之关联,要用这样一种基本可以突出主体的焦段描写来概括化的视觉,将这一切关联。你开始琢磨,创造力是怎样一种力。这个阶段里,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结构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时候可以从摄影学的平面构图,比如黄金分割法什么的学起,随后你就可以把这种分割想象成立体的魔方,立体魔方式的构图方式可能会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摄影从来就不是平面的艺术,在摄影的构图中,你必须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想象。简单地说,比如拍摄一个人,你可以把他想象成在立体魔方中的一个点,然后你运动思维,沿着魔方的各个角度看一遍,你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那个“最佳的拍摄点”。要养成这样的一个好习惯,见到你的拍摄的对象时,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环境变成一个立体的大魔方,然后你就开始想象,把这个拍摄的对象,置于什么点上;对你来说,就是从什么角度什么机位去按动快门。这样使用上一年或者两年以后,你对自己的风格,就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谓的风格,就是视觉习惯而已,你就会明白,自己可能更擅长使用什么焦段的镜头。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根本不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折磨自己,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感,不过根据一般的常识规律,那个人,总是别人。
再说一下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35毫米镜头,有着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许多人对徕卡的理解就是M机+35毫米镜头。)在摄影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很私人的,比如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灵感。我有时候甚至想,35毫米镜头是否就是灵感的代名词。摄影这种表现手段,实际上是用很内向的方式和观众沟通,必须借助现实的物体影象,(而不是象画家那样可以自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因此一个摄影师对镜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重视的,一个好的摄影师,要有异于常人的空间感,在这个空间(一个焦段有一个焦段的空间感)里的任何异动,譬如稍微蹲一下身体,或者向左移动两厘米,你都要清晰地感受到变化的细节。
这是一个非常难用的焦段。相比较50毫米视觉下的特写,35毫米镜头更要平衡28毫米空间的构成。35毫米镜头是“大师的眼睛”,这个焦段用久了,慢慢地就容易理解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关于这个焦段的理解,我还需要时间。先写到这里。
学习摄影,入门很重要。摄影不是拿起相机就按快门,按动之前,你要明白很多道理。有些道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要多看一些书籍,多看大师们传下的图片,同时要学习美学理论。如果你的志向是人文摄影,那么你还要注意到,人文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和人生的经历、对世界的观点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是紧密相联的。
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更多地探讨一些空对空的话题。对于使用一机一镜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从5米内学起。5米是个很有意思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距离。
---------------------------------------------------------------------------
Jogo的文章摘抄
我现在是summicon50mm和summicon35mm(我一直觉得leica的每款镜头名字都是那么有诗意,比日本镜头的枯燥数字代号可以多好几个可以意淫的理由,嘿嘿),之前某几位大侠老是说35mm和50mm差不多,只上一个就够了。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至少都没有好好使用和摸透这两个焦段的镜头。简直开玩笑嘛,35mm和50mm差那么远的使用感觉,尤其在leica的机身上和使用上,可以说,我每次从35mm转换到50mm或者从50mm转换到35mm都要犯上好一阵子“中年痴呆症”,那种“手感”完全要重新适应过来好一阵子才能顺滑的使用。
另外一个需要练习的就是盲测估摸镜头的象场范围,比如35mm的镜头,50mm的镜头,在什么位置上,大约能包含拍摄到多大范围的景物。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做到这点后,你可以”第一时间站在你最应该出现的拍摄位置上“,因为leica的m系列那个变焦镜头用的人不多,即使是那个头,也不是无级变焦的,所以你不可能靠镜头的变焦来缩小或者扩大拍摄范围,只能靠自己的脚步移动。如果之前你已经知道在什么位置上可以拍摄到多大的范围,那么第一时间就可以选择在那个位置上出现,不会到了要举起相机的时候,一看,妈的,原来这么近,退退退退,或者觉得太小,前前前前,那多耽误事情啊,所不定等到你退到合适位置的时候,鸡飞狗跳,连毛都没有了。
一旦形成了”焦点位置手感“和”镜头范围判断“,你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leica是你手臂的延伸,是你眼睛的眼神,是你脚步的延伸,无需在临时考虑对焦,临时判断相场范围,举手就拍,那种一切尽在把握的感觉真是美好。这个时候,leica已经成为你最信任的朋友,最可靠的伙伴,就象一头从小养大的土狗一样(你还可以挑黑色或者白色,多好,做上帝的感觉啊),不离不弃,你要它去哪就去哪儿,要它咬谁就要谁,多爽。(要是被人偷了那就不管我的事了。)
我的拍摄习惯就是利用焦点位置手感在举起相机的时候已经把焦点调到位置,然后根据使用镜头的象场大小走到一个需要的合适的位置上,这个时候只要举起相机那就是剩下按快门一件事情了,如果被摄体运动很快,我还是不看对焦斑对焦,还是靠镜头手感确定焦点变化,这个时候看取景器只是控制这个运动物体在我整个取景框中的位置了。
---------------------------------------------------------------------------
以下文字摘自《吴家林的“枪”》,《中国摄影》2005年第10期
问:您的哪只镜头使用率最高?
答:我两台相机都装同一种胶卷,都不用换镜头,需要使用哪台就拿出哪台相机。从年,这三年间,35mm镜头使用最多,使用几率大约占80%,标头大约占20%。最近五年这个比例颠倒过来了,标头的使用几率占到了80%。
问:您现在为什么如此青睐标头?
答:首先,标头和人的视角相仿,拍出的图片不会产生强烈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看起来很舒服;其次,我的风格不是很强调视觉冲击力、追求怪异的构图形式,我更喜欢那种平和的视觉构成,我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所以选择平易的视角,一种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标头拍摄的图片能使读者更多的注重图片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它使读者感觉真实、亲切,不夸张,不追求所谓的震撼力,它更有助于表现作品的内涵,更符合我理解的平和之中见奇崛的感受,使照片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另外,标头非常适合我从观察。行走到选择、拍摄的创作方式。我很少拍摄宏大的场景,我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这恰好是标头表现力最擅长的领域,它同时也与人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我感觉它所表现人的那种自然、自在,那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是最真实的。广角镜头拍摄时,对人有一种心理侵犯性,被摄者有一种天然抵抗心理。而标头则将这种侵犯性降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再者,一台相机一个镜头,对于摄影师来说是轻装上阵,可以不必负累很重。一机一头使你没有选择,你就会努力研究手中的器材的表现力,虽然器材少了反而使摄影师更关注内容的表现,更容易成功。这也是我越来越信赖标头的原因。
问:您从最初28mm、35mm镜头,直至现在的50mm标准镜头,您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答:准确的说,在最早《云南山里人》那本书的创作中,我曾经借得一支18mm超广角,只用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用过。作为我的一个拍摄试验,给我的感觉就是18mm镜头比较好拍,比较容易驾驭影像。但它最大的问题是不真实,太夸张。其后我又使用了一年多20mm镜头,之后,每每看到这支镜头拍摄的图片,我都感觉害羞,它严重扭曲了被摄者的形象,感觉是对被摄者的不尊重。而从标头取景器中看到的流动的芸芸众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舒服多了,非常接近我要表达的感受,自然、真挚以及对人的尊重。应该来说未来我将使用标头作为我的主打镜头,除非很个别的情况,当然我也不排斥其它规格的镜头。
由于自身性格、拍摄题材和表现形式等原因,标头能使我很容易达到人机合一的感觉。我现在可以不通过取景器,也知道被摄者在取景器中关系和位置。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这完全得益于一种下意识的视觉训练。我越来越迷恋这种拍摄方式,这种方式从生疏到熟练大约经历了5年,从熟练到成熟是最近5年的事情了。
当然,相机和镜头是一种工具,不同的相机和镜头使用和观察方式是不同的,摄影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
*************
*************
相关讨论:
[阿祖 编辑于
作者相关热贴:
&浏览:609220&&回帖:1965 &&
泡网分: 19.948
注册: 2006年06月
重温习佳贴
泡网分: 0.018
注册: 2015年05月
花时间看完,好贴。必须回复。
泡网分: 4.392
帖子: 2924
注册: 2014年02月
读了一遍。谢谢楼主!
写两句感受,,,职业的,业余的,认真的,严肃的,旅游的,记录的,休闲的,拍着玩的,参赛为提高的,参赛为拿奖的,,,摄影者的类型很多很多,,,拍摄题材也很多,,,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因人而异。
本帖由 Windows Phone_1.0.7.0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111
注册: 2014年09月
拜读了。镜头感.......唉,慢慢走吧!
泡网分: 0.009
注册: 2014年01月
记号,学习中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11
注册: 2015年05月
记号,学习了,
泡网分: 0.01
注册: 2015年04月
本帖由 iPad Air (wifi)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364
注册: 2007年07月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76.708
精华: 2帖子: 17280
注册: 2004年12月
泡网分: 35.245
帖子: 2556
注册: 2005年02月
阿祖 发表于
去年拍的这卷,直到今年5月份才冲洗出来,记录了去年春节到年底的吉光片羽。Leica CM, Kodak Portra400.
这是两只蚊么?长这么大了?
泡网分: 0.463
注册: 2005年02月
这样的好文越来越少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06
注册: 2015年04月
好帖,马克!
本帖由 iPhone7,1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08
注册: 2010年08月
真是装逼不怕雷劈
泡网分: 0.039
注册: 2015年03月
好贴留名!让我从变焦踏入定焦的帖子。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24
注册: 2009年01月
加个书签,认真学习。
泡网分: 0.275
注册: 2015年03月
阿祖 发表于
最近少拍照片,趁机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一下总结。文章写得比较单薄,不够深入,我文笔不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学习了,哈哈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44.449
帖子: 5360
注册: 2004年03月
以前总觉得标准变焦最没意思,用了一段时间28、35、50定焦之后,回过头来发现最好用的镜头就是标准变焦24-70
泡网分: 41.688
精华: 1帖子: 6279
注册: 2003年04月
阿祖 发表于
无意中发现这本《摄影美学七问》再版了,书柜里一直珍藏着十多年前的老版本,当时对我影响很大,推荐大家买来看看。
恩,阮义忠的书不错,俺有另外的版本。无忌里请阮义忠做新锐评委呢。
泡网分: 56.613
精华: 2帖子: 5354
注册: 2004年04月
无意中发现这本《摄影美学七问》再版了,书柜里一直珍藏着十多年前的老版本,当时对我影响很大,推荐大家买来看看。
泡网分: 12.566
注册: 2007年11月
M5O/2A拍摄(不知为何?显示的光圈和焦段都不是真实的设置)其实是光圈F/2,焦距50mm.! 本帖最后由 endless9 于
14:11 编辑
泡网分: 0.094
注册: 2012年09月
好帖,看了好几遍。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1.725
注册: 2005年01月
本帖由 iPhone 5s (GSM)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48
注册: 2015年02月
再顶。。。。。。
泡网分: 0.048
注册: 2015年02月
再顶。。。。。。
泡网分: 0.048
注册: 2015年02月
好贴,因为这个贴才终止了纠结,顶几张蔡司50F2
泡网分: 0.343
注册: 2014年07月
好帖,matk。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03
注册: 2015年04月
泡网分: 41.688
精华: 1帖子: 6279
注册: 2003年04月
luminal 发表于
喜欢那只猫
泡网分: 41.688
精华: 1帖子: 6279
注册: 2003年04月
阿祖 发表于
进来吐槽,35这头用不好啊,越来越感觉到35的魅力了,可是就是拍不好。心里想着吕布等的片子,但那种韵律、那种视觉元素的关联、内在的味道就是拍不出。太难太难啦!
坛子里的那种单一主体的倒是好拍,两三个呼应起来围成一圈的也好拍,就是打散了后形散神不散的太难了,内在视觉元素的提炼太难了。这个在心里有了,眼里手上没有啊!
@阿祖,一起来探讨吧。。。首帖这几张主体都比较单一,而马克吕布等的那种内在的视觉韵律真爽啊,咱们咋学呢?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实这也是我最近几年少拍的原因,因为我发现自己在重复着相同的套路。首贴的照片至少是10年前拍摄的,那是当时我对构图的理解,但现在我不这样单纯这样拍了。抓一个场景一个单一主体不难,难就难在同时抓2-3个不同的瞬间和主体,构图、气氛之间互相呼应。单一主体要拍好,拍的是瞬间或者内涵;但同时抓2-3个瞬间和主体就是体现摄影师对构图和氛围下意识反应了。我喜欢拍婚礼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做各种尝试。近一年拍的片,多少会有这种多点构图的尝试,比如说之前说过的发现和创造“画框”。
[/quote]嗯,还有内在的视觉关联,视觉修辞的比喻啦、排比啦,场,张力,等等,这个太难了……语言的运用真是艺术啊……
泡网分: 40.618
精华: 1帖子: 3187
注册: 2002年07月
镜头感,除了视角和景深的权衡外.
拍摄者的即时观感也有相关.
不同机身,取景器的倍率不同,也会影响摄影者对镜头的使用欲望.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恢复那本书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