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的诗词哪一首最仙剑有名的诗词

急求武则天之子李显用一首什么诗来抒发他对武皇的不满。。。。。。_百度知道
急求武则天之子李显用一首什么诗来抒发他对武皇的不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阁道遂成墟,翻伤掩鲍车。欲厌东南气【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愚俗乃焚书。政烦方改篆。 阿房久已灭
李显貌似没写吧。有写的是李显的哥哥李贤。李贤写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你看是不是这个
《黄台瓜辞》,不过这首诗是李贤所作。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
其他类似问题
李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企业退休员工,…
LOFTER精选
本文转载自lz2969319老赵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戏谈唐朝的另类诗词 ',
blogAbstract:'
谈唐朝的另类诗词 一元一国学网
09:55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国的古典诗发展到唐朝已经达到鼎盛,清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共收录了二千二百多个诗人的诗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唐人的诗文佚失的不是小数目。
中国的古典诗发展到唐朝已经达到鼎盛,清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共收录了二千二百多个诗人的诗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唐人的诗文佚失的不是小数目。我们无法相信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力压全唐的张若虚只写了两首诗,无法相信曾经写下“白日依山尽”和“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两首千古绝唱的王之涣只写了六首诗,无法相信以精通文史著称于当时的李吉甫只写了四首诗。
唐诗之盛在于其风格的多样化,慷慨激昂与浅斟低唱共存,海天一色与曲径通幽同在,北风卷地与吴浓乡曲兼容,大漠孤烟与巴山夜雨相映。当然,也有一些另类诗词。',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企业退休员工,…',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唐诗与人生 |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交流平台_古诗词鉴赏
“语文组”欢迎您的到来!
唐诗与人生
摘要: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康震 教授
  非常感谢刚才那个热情洋溢的介绍,恍惚之间,我觉得介绍的不是我,是某个著名的学者,但是后来一想,这个实在性告诉我,的确是我,是我坐在这里,所以非常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大家在礼拜五的晚上,牺牲周末的时间,来听我在这里...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康震 教授
  非常感谢刚才那个热情洋溢的介绍,恍惚之间,我觉得介绍的不是我,是某个著名的学者,但是后来一想,这个实在性告诉我,的确是我,是我坐在这里,所以非常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大家在礼拜五的晚上,牺牲周末的时间,来听我在这里讲一点唐诗,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体会。
说起唐诗与人生啊,因为今天上午,我刚去过那个著名的滕王阁。其实对南昌的感受啊,最开始不是从滕王阁开始的,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李白开始。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豫章行》。豫章就是我们南昌。豫章这个叫法呢,是在汉代的时候,叫做豫章。就是这首诗:“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鼓掌声)这个其实没必要鼓掌,我如果背错了你们可以鼓掌,背对了应该是正常的,因为是学这个专业的嘛!这个《豫章行》写在(他被捕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李白在官场一段时间混得很“背”,被关起来了,他不是参加了那个永王李?的军队嘛,上错了船,结果被抓进监狱里面了。他当时的监狱在什么地方呢,在我们江西的九江,但是当时他的夫人在哪里呢,在南昌。他的夫人要从南昌,也就是他诗里的“豫章”,要从“豫章”赶到九江去看望他,并想办法要怎样呢,要营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这首给他夫人的《豫章行》,所以在李白的印象和记忆当中,豫章是和他的妻子,对她的情意联系在一起,同时豫章在李白的记忆当中,也是和他自己悲惨的人生遭遇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要说,我对我们的南昌,对我们的豫章的记忆是从李白开始。虽然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记忆,但是这是一个深刻的记忆。
大家说,还有没有记忆呢,当然有。因为今天早上去了滕王阁嘛。滕王阁的记忆,可能我和大家的记忆还有点不一样。我们来看,这是我刚才新做的一个课件,补上了一点。我们都知道,王勃呢,天妒英才,短命,活的不长。算算他活了多长了,26岁,有说27的,也有说24的,甚至有人为了夸大他的天才,说他死的时候才14岁。但不管怎么讲,确乎是个天才少年。他写的《滕王阁序》,最有名的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是这两句诗呢,应该说是两句文章吧,那还是有来历的。说明我们的王勃读书很广,虽然年纪小,但是读书多。南北朝时候的大师庾信,这个庾信是很重要的啊,唐代的大师杜甫最为仰慕的诗人就是庾信。对我们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庾信多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我要说,他和王勃的那篇两句名是联系在一起的,叫做:“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显然是从这里点化而来的。但是这叫什么呢,这叫做叫青出于蓝而盛于蓝。庾信这两句,并没有流传下来。
南昌,这座城市的名称呢,那是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包括这个《豫章行》的豫章,也是在汉代的时候叫豫章。那么在《滕王阁序》写的时候,当时不叫南昌,叫什么呢?叫洪都。所有它叫“南昌共聚洪都西”。所以看起来呢,在唐诗中间,南昌也留下了它各具特色的一些记忆和印象。特别是我们今天要讲唐诗与人生,就尤其要从谁开始呢,要从王勃王子安开始,大家说为什么要从他开始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换句话说,唐代开国之后,一开头就让大家觉得非常振奋的大诗人,有那么四个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啊,有得甚至从小学的时候就会背这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说,虽然我们是理工科学生啊,但不必要就现在就把“原饭”拿出来“新炒”下。给我们再讲这个诗,我们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太低调,非也。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什么呢,因为王勃这首诗啊, 我们要讲的是唐诗与人生,是哪样的人生呢,一方面当然是唐代人的人生,但跟我们的人生呢,也有关系。他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家说你念得挺好,但是你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以往都提一个情感的重心,你一首诗不可能每一句,每一篇都是警句。总有提纲挈领的内容,最紧要的那两句。以往就是“海内”这两个字,但是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不尽然。其实这首诗里面最要紧的倒是三四句,就是什么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底下我不是还举了一首诗吗?你看,杜审言,杜审言是谁啊 ?是杜甫的爷爷,他的祖父。他在这首诗里面,他是跟这个晋陵陆丞,跟这个人呢,早春的时候出去踏青。他写了一首诗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什么意思啊,你看这个诗,其实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比一下,颇有些相似的地方“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面都出现了“宦游”这两个字。什么叫宦游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在外常年做官的人,第二种是什么呢?是常年在外跑官的人,就是天天都要在外面跑官。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这个当今社会,有中国作家协会,对不对?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什么的。这个作家他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有签约作家,等你写书了以后呢签约的公司会给你钱,职业。古代可没有职业作家的,没有人会用写诗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古代对于文人来讲,他唯一的职业是什么呢?就只有做官一条路。因为做生意是不被人看得起得。这是重农轻商,同时也是“学而优则仕”,没有人说“学而优则商”的。我们现在是学而优可以IT,可以土木,可以建功,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学而优,是吧!`
职业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当时是“学而优则仕”。所以你不宦游怎么办呢?那么我们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个杜少府啊,很值得理解。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按我们一般的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必定是一个跟他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人,才能吐露出这样,流传千古的表达情意的名句来。一般的人,我们交往只见过一次面,喝过两杯茶,我犯得着跟你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吗?也写不出来啊,但是这个写出来了,可是,我们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个杜少府,我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少府是个什么职务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县政府的办公室副主任这样的位置,很小的官,连科级都不算。很低的,我们都说七品芝麻官,其实在唐代的官品里面最低的是什么呢,是九品。杜甫就做过九品的官。那这个杜少府,他连名字都考不出来,而且从王勃的现存的诗文总集里面,我们再也找不出第二首写给杜少府的诗,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跟这个杜少府,也只不过是一个一般性的什么呢,泛泛之交。但为什么给这个杜少府的诗,却能出现这样两句名句呢?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让我们的这个王勃,年龄很小的这个大诗人,能吐露出这样的真情来。这个重心是在什么地方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呢?我们彼此,都是一条路上的人。来自于,你叫什么呢?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人如果境遇相似,心境相似,知识结构相似,都是学士。两人都是硕士,都没找着工作,都在找工作,找到的都是不好的工作。是吧,都走出了人才招聘的市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喝啤酒的时候,当然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你们,可能一个是交大的,一个是南大的,一个是财大的。从来不曾认识过,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啊,它不一定非得认识。心灵上只要沟通了的话,就属于一类人,所以叫“同是宦游人”。我们两个今天离别,“与君离别意”,我跟你分别的时候,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两个都处于跑官的时候,都要想去当官。但是呢,肯定都当不大,你想他是个什么官嘛,刚才已经说了,级别就是那个级别,而且还要离开首都长安,跑到遥远的四川去做官。“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有一首诗,“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什么叫歧路啊,先秦的时候啊,有一个人,叫杨朱,木易杨,他是个哲学家,有个概念很厉害。他说,如果说从他的小腿上拔跟汗毛下来,有利于天下民众,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干的。他的哲学是一种贵我的哲学。什么叫贵我的哲学呀?就是保全性命,名则保身,这是在动乱时代下的,一种特殊的哲学观念。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他的一个邻居丢了一只羊,派人去找,到天黑都没找着。回来的时候说,怎么没找着呢?说去找了,沿着A路找了,走到一个点上,发现路分为B和C,又到B路上去找,发现分成什么呢?D和E,又到E路上去找,发现分成什么呢?F路什么什么的。反正一直是二十四的字母,全都分完了,还是没找着。这是歧路,就是这样的。那么回来,杨朱知道这件事以后啊,就非常的悲伤。为什么悲伤呢,因为他觉得人世间是不可知的。我们都知道,在哲学上有个很重要的一派,“叫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了解的。换句话说,人只能被动的,消极的顺应世界的变化。但是这一派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人本身。那么对现在来讲,这实际上是环保的观点。是吧,所以说这个歧路,在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含义,走了很多很多的路,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杜审言这个诗也是,“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什么叫偏惊物候新呢?就是,他在外地做官。只有在外地做官的人,才会惊异于我做官的这个地方春天来得好早啊。因为他不是本地人,他才会惊,是不是?那如果,你看我从北京来,我一来就哎呀,感叹我们这树真多呀!别人说你真是大惊小怪,少见多怪,我们南昌树本来就很多,你还没见着更多得呢!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什么呢,我虽然不是一个宦游人,但我算是一个什么呢,一个外地的游人。我都那么吃惊,更不用说那些宦游人了,每年不知道要换好几个地方。所以,这样的一种感慨,是非常特别的。但是大家就要问,其他的人,其他时代的人,或者说,你说的是初唐的王勃的时候,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他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也是。但是王勃的时代,具有特殊性。为什么有特殊性,因为他处的是什么时代啊?武则天时代。王,杨,卢,骆,这四个人所处的是武则天这个时期。大家说这跟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武则天并不是光会杀人的,她搞了些改革,最大的改革是什么呢?就是“平民参政”。这个唐太宗,唐高宗的时候,还是贵族政治。凡是做官的人,凡是考科举的人,就是凡是考大学的人,举个简单例子吧,如果你的父亲是县委书记,那你才能参加高考。必须是那个县团极以上的人才能参加高考。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它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有严格选拔条件的科举制度。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因为武则天想要做皇帝,武则天想要把大权握在手里,就要拉拢人才,她怎么拉拢?我们知道武则天自己呢也是平民出身,她父亲是个木材商人。所以她扩大科举名额,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扩招。扩招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或者降低考试的门槛,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果你昨天还是个卖破烂的,只要你刻苦学习,你考上了这个科举,你就可以做官。所以,贵族政治的结果,就是以血统划分等级。而武则天时代的科举制度,是以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的程度的高低来确定你在社会上的阶级。这就是社会革命啊!大家说这跟王勃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正是处在这个由贵族政治向着平民政治过渡的一个阶段。我们都知道,一项社会的改革和革新是很困难的。今天早上发了文件,晚上到了县一级,不可能执行的,而且可能到了县一级就走样了。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所以,曙光出现,但是曙光出现的时候,不一定照射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它可能有时候只照在了某一部分人身上。那没照上的人心里着急啊,是不是,肯定非常着急。为什么叫宦游人呢?如果在中国贵族政治的条件下,你宦游也白宦。为什么呢?因为你出身不行,是个穷小子,怎么能出来跑官呢?现在是什么呢?只要你有能力,你就能出来跑。但是呢,现在时机呢还不是完全成熟。有的时候你能跑上,有的时候跑不成。这就造成了很多很多的歧路,造成了很多很多的王勃。
大家说,你在这说了半天,我们还是有点不太懂。能不能够举个例子啊?当然可以。我们来看看王勃这个人啊,不光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这一面。我们今天去滕王阁那边登高一望,哎呀,觉得王勃真伟大。那么来看看啊,来为王勃爆料一下。“勃年未及冠(见《旧唐书o王勃列传》)”, 冠一般来说是二十岁,也有说十五岁。说白了就是讲要成人礼了。“应幽素举及第。”这是说考中进士了。“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这说的什么意思啊?东岳,泰山,这说的什么呢?说皇帝去泰山,去拜祭天地,他就写《东岳颂》,巴结皇帝嘛,他要做官啊。东都是哪呢?我们都知道唐代有两个首都,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东都造了一座乾元殿,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沛王是谁呢?沛王是唐高宗的儿子,唐高宗有好多儿子呢,他是其中一个。这个沛王李显听说王勃很有才华,“召为沛府修撰”,换句话说就是你到我府里来,我有些什么事啊,你帮我写一写,什么报告帮我起草一下,我有什么样的心情,帮我写成散文,就是帮贤文人。“甚爱重之”,很喜欢他。“周王斗鸡”,斗鸡,我们都知道那是在唐代,贵族之间很看重的一种游戏。“索姆撒鸡瘟”这是什么,沛王和周王斗鸡,沛王赢了,他写了篇战斗的檄文——《檄周王鸡》。我们斗赢了,我们斗赢了,就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文采很华美。“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这对唐高宗来讲不高兴,他说你这是挑拨我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家里兄弟之间关系挑拨无所谓。这是什么关系,这是王族之间的关系,搞不好会出政治问题。“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所以高宗赶紧把他赶走。这是个容易出是非之人。“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这个人啊,才华很高,个性奇怪。同僚的人啊,对他又敬佩,又嫉恨。“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灭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王勃做人有重大缺陷。为什么呢?他有一个官奴,官奴是相当于什么呢?比方说吧,就像是政府里面,雇一个清洁工啊,看门的工友啊,就是官奴嘛。这个官奴,叫曹拔犯罪以后,本来是,要被抓起来的。最后可能王勃同情他。,或者两个人有交情我们不知道。第一个错误是,把犯罪的人藏起来。这算什么?藏匿之罪。藏起来之后呢,风声太紧,怕他暴露,就把曹拔给杀了!当然不能叫替天行道。所以这些事情,他既犯了藏匿之罪,又犯了杀人之罪。所以叫做“事发,当诛”。本来是要被杀的,碰到什么呢?天下大赦。“除名”是什么意思,本来是当官的人,现在被开除公职了,就这么回事。所以说,王勃,才名是有的,但是没有官运。当时人说这个王勃没有官运,就是说这个人没有前途,不能做官,不能成大事。只有杨炯,也许能做一个县长。其他的人不得善终啊。这是个很严重得话,我们年轻人如果得到这种评语,那糟透了。但是历史上证明他说准了。王勃我们都知道,是非正常死亡的,对不,他去看他的父亲,他父亲当交趾县令,交趾在哪我们现在都知道,是现在的越南嘛。渡海得时候受到惊吓,并不是淹死的,是受惊后逝世的。
这个卢照邻,得了一种病,我们现在的术语叫麻风病,痛苦不堪,唐代有个最著名的医学家。是个姓孙的,药王孙思邈对不对?他还去找孙思邈看病。也没有办法,躲到深山里,不能见人,痛苦不堪,最后都投水自杀了。骆宾王最牛了。为什么呢?他跟上徐敬业起兵造反,反谁呢?反武则天嘛,他还写了《讨武?檄》。武则天看了之后很高兴啊,文章写得这么好,宰相还不想,拿这种人才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但是他呢,不知所踪。就是这个人最后,是死了呢,是战死了呢还是怎么样。只有这位杨炯,做了当时长安郊区一个地方,叫盈川县得一个县令。很平静很安全的,走完了他人生的道路。
大家说,我们不止要听热闹。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跟这首诗前面的宦游人有什么关系?你说王勃这个,人生当中有污点,你说是什么意思?我是说,当时那一代的人,我刚刚特别讲到,正处在贵族政治向什么呢,向平民政治转换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感觉到,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且机会是很大的,但是,这只是刚刚出显端倪,还没有像现在扩招那么厉害,扩招也有个过程对不对?第一年扩招两万,还没扩到你身上,第二年扩招三万,还没扩招到你身上。也许你要等四年,也许你要等五年。要知道当时科举制度招的人很少啊。
唐玄宗是我们很实际的一个皇帝。唐玄宗两个很著名的年号,一个是开元,一个是天宝。唐玄宗时期,当时唐代全国人口达到了五千万。可是每年,招收进士多少啊?不到二十人。每年啊,每年的科举中进士,不到二十人。那武则天,从做皇后到做皇帝前后加在一起,实际上执政时间是五十年,这五十年中,她招的进士有多少呢?也就才一千三百人。你说能不宦游吗?那你,那个唐代做官有几条途径,第一,考进士,显然没戏了,成绩稍微不好的就考不上嘛,录取的那么少。我说的这五十年录取的数据都是扩招了的。这是第一条主渠道。第二是什么呢?祖坟冒青烟嘛,你父亲,你祖父,你祖父的祖父,做过什么官,那么给你一个什么呢?因为门阴之护啊,就给你个官做。杜甫就是这么做的,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刚才不是说他也写了一首诗吗?那杜审言因为做过官,他的父亲也做过官,所以杜甫一辈子没有考上科举,也做了很小,只能做很小的官。这是第二。那第三条是什么呢?到边关去打仗。我们知道唐代有很多什么诗呢?边战诗。歌颂战争,战争在唐代人的手中,变成艺术品了。没办法啊,现在让你去新疆打仗,你愿意去吗?你肯定不愿意去。但是你考不上科举,你父亲又是农民,你不打仗谁去打仗?在边关呆上一段时间,如果跟上主犯有功劳,那么再返回内地,也许能给你授一个官职。再一个就是拿钱买官,但拿钱买官实际上得根据你得家庭实力,又是没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心态是流放的,整个社会是重才的,把才放在什么前面了呢?放在德前面了。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说法是什么呢?是德才兼备。从来没有哪个领导在台上说要才德兼备,那就有问题。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但我们知道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话,叫什么呢?叫“唯才是举”。这句话很危险哪!听上去很好,你想想,“唯才是举”,那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你有才能,不问出身,不论品德,不论有无前科,都可以唯我所用。所以孟尝君手下才有些鸡鸣狗盗之徒,他能成大事。那么在唐代,王勃的时代,就处在这个唯才的时代,就是唯才,你都不一定能出人头地。那不把人急死啊?但是呢,很有才华的人,不是浪得虚名的,能说大话的人,他也能写出大师级的作品来。
前面讲到,洛宾王讲到曹操。我门知道曹超起兵打袁绍的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个谋事叫成林,这小子写了一篇骂曹操的文章。曹操读完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头疼也好了。后来袁绍被灭了以后,曹操见到成林,成林非常惶恐肯定要被杀头,曹操却感谢他:“要不是你我的病也不会好,我也不会打败袁绍。”于是把他引入府中。做了他的文曲新壮。我们在这里是讲故事。如果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比如班上要选一个优秀班干部。江西省的优秀毕业生。这时候辅导员收到一个学生写的信。要求在全校所有学生当中选出三五十人与他同样是六相。如果有一个人超过他。他可以不要学位证书。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过他,而辅导员和校方不给他一个合意的答复,这让校方郁闷,那让校方有什么反映了。问题首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出现。这是我们的时代遗憾,没有这样的人出现,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也就读不到这样的文章了,也就不会欣赏我们的人生了。这不但是个遗憾,还是有点悲伤的。为一代主要留下一代的精神。我们怎样才能给后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防范和标志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我走到一个地方。我走到一个地方,碰到元半仙。我又走到一个地方碰到王泠然。我们都一样视才而误,我们都一样看到了事物的不公证,我们都希望突破事物的不公证,一样的希望突破社会的不公证,或者是社会对不公证的评价。但是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只能用诗来写心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既是他对时代愤愤不平的呼唤,同时也是留给后代的一个时代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唐诗对中国人来讲,更是情感的一种记忆。我们读唐诗,就是一点一点回到先人的情感世界中去。虽然我们已经离那个时代很远了,但是我们还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人格气息、人格的力量。我们觉得,感受到我们的前辈曾经是这样狂热的生活。我们最早看张艺谋的《红高粱》,觉得他伪造民族,没有这样的民族,娶亲哪有颠轿之说呢?大家看过《红高粱》么,可能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毕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红高粱》中有这么一幕,车夫们颠着新娘的轿子大声唱着粗野的歌曲。有人说这是伪造的民族,是专门放给外国人看的,是为了取悦洋人的。其实张艺谋拍这种很火热的片子,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前辈曾经这样放肆的、真实的、毫不掩饰地狂热生活过,而且那个时代也是毫不掩饰自我的时代,否则这样的文章我们是不能读到的。清代,编的《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留存下古代最完整最庞大的百科全书,但是《四库全书》所收存收录的书与被它毁掉的书是一样多。换句话说《四库全书》的修撰既是文化盛世工程,又是一个巨大的毁灭工程。为什么呢?乾隆主持这件事时说,一切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言论与文献全部都毁掉。那么我们想想看,随着《四库全书》的修撰,有多少个王泠然和元半仙,我们民族的发言人被毁掉了。我们解读到的历史都是片段的,不完整的。如果一个民族的记忆是片段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虚假的,那么这个民族怎么往前走呢?我们又给后面的人再留下什么样的印迹和记忆呢?我们就说,觉得我们虽然是在读唐诗,但也是在读我们自己,品我们的人生。
还有一个人,这个比较有名了。那就是陈子昂。陈子昂的出场当然是与众不同。为什么要提到陈子昂呢?那是因为,他生长的年代与前几位不同。前面我说曙光初现,这时候是什么呢?确切的说,是阳光普照大地。当时各项的人才政策都已经基本落实到了,陈子昂很受武则天的器重。你们看陈子昂是怎么出道的?他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陈子昂,蜀射洪人,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在京城住了十年没人知道,那也够郁闷的了。“时东市有卖胡琴者,其价百万,曰有豪贵传视,无辨者。”传有卖胡琴的,大家都来看了。我们知道现在有卖二胡的,这类的旋乐器的等很多东西都不是中原地区所熟知的,古筝啊,这些是我们汉民族祖先传下来的宝物。很贵啊,一百多万了!虽然人民币升值了,但钱依然是很多了。没有人能够去买它。“子昂突出于众,谓左右,可辇千缗市之。”,唐代的时候,货币具体说只有黄金,但是没有正式流行,你总不能带一大块黄金在身上吧。金币在唐代只有皇亲国戚和贵族才能拥有。当时流行的是铜钱,如“开元通宝”,另一个是绢、帛。我们都学了《卖炭翁》,那里面什么“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上牛头充炭值”。给你帛,给你丝绸,以作为货币交换。“众咸惊,问曰:“何用之”答曰:“余善此乐。”或有好事者曰:“可得一闻乎!”答曰:“余居宣阳里。”指其第处。”并具有酒,明日专候。不唯众君子荣顾,且各宜邀召闻名者齐赴,乃幸遇也。”陈子昂说,明天我来给你们弹这首好曲,来了之后有好酒给你们准备着,但有个条件不仅你们要来,而且要把城市里面的文化名人通通叫来。大家一起快活快活。“来晨,集者凡百余人,皆当时重誉之士。子昂大张宴席,具珍羞。”第二天,来了好几百人,都是好有名的,于是大摆宴席。“食毕,起捧胡琴,当前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所知。此乐,贱工之役,岂愚留心哉!”遂举而弃之。舁文轴两案,遍赠会者。会既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什么意思呢,就是吃饱了,喝足了,陈子昂拿起胡琴说:“我写了一百多卷的诗文,在京城奔走啊,不为你们所知。而这个破玩意卖了一百多万,这是什么破玩意啊,我还会在乎它?“遂举而弃之”,然后呢,把自己的文章复印了好几百份,当时没有复印机,还不是手抄的。活字印刷是到宋代开始的,而在这之前呢是雕版印,成本非常高,所以只能是通过抄写。陈子昂通过这种方法,一鸣惊人,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被派去边关打仗。但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夷不重用他,陈子昂郁闷、忧愤,在幽州写出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千古流传的名篇,张口就来,展示了陈子昂真实的人格。
我们说整个唐代早期,诗人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的现状与社会政治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讲“唐诗与人生”一点都不牵强,非常的具体。只有那个时代才会产生那样的人格,只有那种人格才能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是什么呢,空前绝后啊。空前绝后意味着什么呢?孤独者。这孤独者是孤傲的人是侍才的人。正是因为前面的那些人不断的创作,产生后面的谁呢?李白。李白的时代要的不是狂士,而是要有才有德,而且还要有理想。一个人要有理想有鸿鹄大志,不仅是一种职业的要求,而且还要有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盛唐的气象。初唐的王泠然,不给他官做,他就说出那不体面的话,我们都不好意思说第二遍了。元半仙先就改了名,这也太不仗义气了,又给皇上写信,写信却全然不顾体面。虽然我们赞扬他的勇气,但多少觉得他不够从容,整个的社会不但急躁,而且缺乏理想,缺乏崇高的理想,但不能总这样下去,所以这个时候,李白出现了。他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这个诗,写得都绝了。不好评论,在他面前,人都是非常的渺小。支撑他的不仅是酒,而且还有理想。虽然这诗本身很消极,是在李白求取功名不成的情况下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时间过得快啊。“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都是很颓废的话了。但是,我们读了之后,非但没觉得有丝毫的颓废,反而觉得李白的人生是非常的畅快。这是种很奇怪的感觉。你注意到,李白的诗,空间与时间的距离都非常的大,速度都是快的,体积都很庞大,容量也是很无限,总之,它用非常无穷非常极限的词语单位来表现他对人生世界的看法。这使得他表达的方式与他表达的初衷形成鲜明的反差。他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前面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马上就说“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不对称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在成功前进的道路上,虽然挫折很多,但是从不退缩。虽然有时候要做个“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酒鬼,但是总的来说,李白是要做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说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从来就是一个小人物。我们敬佩他的勇气,但是我们一点不会敬佩他的人格。他可能是个成功者,但是绝对不是一个示范者。李白有时候也很孤独,比如《月下独酌》,他就非常的孤独,用现在的话,那是相当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一个人要是孤独到这个地步,人间没有朋友,只有月亮为伴,这是人在极闷的时候才会写这种诗。看着这首诗,我们想到了另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首诗和词是太柔丽了。你注意到,李白最后都拒绝人间的朋友。月亮和影子都是权宜之技,李白是实在没有朋友,所以暂伴你们为朋友。为何要你们来做我的朋友呢?是因为我及时行乐,为何要及时行乐,因为我仕途不顺,为何我仕途不顺,是因为君王不道啊。社会是黑暗,但这不代表我李白没有理想了。但是苏东坡不这样,苏东坡轻松多了。他一开始话放得很大,“明月几时有”,但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后面又有个很巧妙的标志,“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他为何这样写呢, 不这样写,他怎么从月亮上下来呢?(笑声)是啊,他借着月亮的光来到人间。所以他比较的话题全是人间的话题。“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来一句大实话,说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诗是有点仙气,但是苏东坡的诗一开始是神仙,到最后就从神仙台上下来了。这两种人生是不一样的,是很有意味的事情,李白是有着高尚人格的崇高理想的盛唐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初唐的共同特点在那呢?都恃才傲物,都愤世疾俗,都想在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才华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着手段,甚至丧失必要的德行。而李白,为何说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呢,是因为他一直是个有着自己崇高的理想。他60多岁时,流放到夜郎,因为天下发生了旱灾,皇帝宣旨天下大释,要李白回来,饱经沧桑的他依然很兴奋,依然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别说60岁,现在就是你做社会实践,叫你在万重山里呆上一个月,看你坐是轻舟还是重舟。这轻舟表现的是李白对人生对社会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的理想与信念。我们知道,李白写完这首诗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在唐代能活到60岁算是不错的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比做大鹏,在30岁在40岁在50岁的时候遭受一次一次更大的打击,但是最后依然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样一种欢快无比的心情,那样一种老夫白发少年狂的心情,意味着这个时代有继续往前走的可能,果不其然,虽然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但是它居然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可持续发展的史诗。诗人从个体创造的角度来讲,都是在写自己的人生,但是他们无意识之间也在书写时代的“人生”。我们读这很简单的四句诗,觉得很奇怪,说古人怎么有这么强健的体魄,李白一生可以说基本上走遍了唐朝的大部,除了西藏台湾没去,东北内蒙古没去,可以是你知道,李白不是坐着宝马去的,也不是坐着飞机去的。他去,只有两个可能。一种是徒步,或者乘船,或者骑马。马在当时是战备物资,你骑着马旅行好比开着坦克旅行。(笑声)在当时民生主要的交通工具,只要坐牛车。大家可能没有骑马的经历,骑马一点也不好受,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还不如坐牛车,你看啊,坐牛车那要得走多久啊。所以,这个轻舟是一个心情的展现,说明有希望的。有希望的人和没希望的人是不一样的。60岁的李白推荐“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是年轻的李商隐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年人还说得好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理想和没有理想是完全不一样的。李白也写过一篇推荐信,这信十分地正经。就是《与韩荆洲书》,韩荆洲这个人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奖励后进,提拔人才。他给这个人写封信,也是推荐自己了。“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畴曩,安敢不尽於君侯哉!”就是说啊,我李白是陇西的百姓,流落在楚地与中原之间。十五岁的时候喜好剑术,跑遍了各地求职。三十岁能写好文章,拜访了所有的公卿官员。虽然我身高不满七尺(一米六几),但是志向比万人还高。王公大人,在义气方面赞许我。这些都是以往的心历路程,哪里敢不在君侯您面前和盘托出呢!“
我们从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到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出初唐到盛唐人生轨迹的过程。这个轨迹就是我们汉民族在唐代的印记。所以说了,我们这代人更接近那些人呢?从做人从处世,从思维方式更接近那朝人呢?更接近盛唐人。至于苏东坡、欧阳修这些人,行为举止和我们都不一样。李白是小飞仙,遥不可及,杜甫太崇高了,怎么可能到哪个境界呢。这说明我们对他们的人生是陌生的。就是我们看《红高粱》时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怎么做人不含羞了,这那里不象中国人了。中国人是文雅含羞的,娶亲怎么可以闹呢。你说,闹洞房可以这么开放地闹,怎么在抬轿的时候也闹呢?这不对,这不是我们民族的东西。但是怎么不反过来想想呢?也许我们的前辈也那么真实地开放过呢,不受拘束的生活过,只是我们记忆链条上出现了断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使我们感到很拘束。而当人还原的时候,我们不感去承认,不去相信。
唐诗,这个文学形式,最为真实地保存了唐朝那个时代情感的片段,这使得我们行使在当代的路上的时候,不时地想起我们曾经也是大唐的一部分,我们的人生当中也潜在了隐藏着那些可歌可泣的因素的成分,在我们这时代需要的时候,它便会象旗帜一样出现在身边。或许,这就是我们学习唐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谢谢大家。
anyShare分享到: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
才能评论!
电子邮箱: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
Partner links
Fatal error:
Call to undefined function backlinks_links() in /home/ftp/z/zzbzczp201/wwwroot/wp-content/themes/wpu/sidebar.php on line 1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名的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