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唐的选官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的次序

当前位置: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专项题
(1)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2)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主要考查你对&&科举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孝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科举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孝廉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 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①科举制度的地位提高。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②扩大科举名额。宋朝科举考试除按照常例录取正奏名之外,还增设特奏名。特奏名是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生,又称“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 ③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对寒门子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④确定考试时间。宋英宗时确定了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此后成为定制。⑤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取士。& ⑥殿试成为定制。殿试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宋太祖时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即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后又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 ⑦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为了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主要内容有:& a.&建立锁院制,即主考官(称知贡举,还配置“同知贡举”,即副主考官,使权力相互监督和制约)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以避免请托。b.&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别头试最初出现于唐朝进士科考试中。&c.&采用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唐武则天首创此法,但没有形成制度。d.&创立誊录制,即在誊录官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试卷。誊抄后的试卷称为“朱卷”,原来的试卷称“墨卷”。&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2)元朝的科举制度& 元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即殿试)三级。将地方解送考试,始于元朝。相对于其他的朝代,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①民族歧视明显。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四等人在考试科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各不相同。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取得了与《五经》的同等地位,成为&士人和各类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比如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检,不许夹带违规的文字资料;考生违反考场纪律,取消考试资格;详细规定了有关官员应尽的职责等。& (3)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建立科举定式& 明朝科举制度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试、院试三级考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者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者再参加由各省提学官在府、州巡回举行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乡试:又称乡闱、大比、秋闱、秋试等,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在乡试举行之前,由各省提学官主持的考试称为科试,考试成绩一、二等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举人是一种正式的功名和资格,可经吏部铨选而授官。乡试中榜称乙榜、乙科。&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春试、春闱等。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规定不用八股文。殿试没有黜落者,只是确定考生的等第,结果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殿试中式为进士,又称甲科、甲榜。一甲三人立即授官,二甲、三甲进士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之为“馆试”,录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翰林院为明朝“储才重地”,其受重视程度为前代所绝无。& ②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本& 八股文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由此而来。& 八股文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尤为危害。& ③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明朝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学做八股文,学习各种科举中式者的八股文刻本是读书人的主要功课,而经史等典籍遭到冷落。& (4)清朝的科举制度& 清朝以科举制度为“国家抡才大典”,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文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沿袭明制,三年一大考,士人依次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武科的目的在于选拔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实行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翻译科始建于顺治时,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分为满洲翻译(将汉文翻译成满文)和蒙古翻译(将满文翻译成蒙古文)。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其中,博学鸿词科影响最大,设于康熙时,选拔标准是“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选拔的方法是高级官员推荐和皇帝亲自考试相结合。& 清朝统治者制订了缜密的科场条例,为士人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但是,清朝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学校受科举的影响日益加深,逐渐成为科举的备考和训练机构,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教学管理松弛,学校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日益走向衰败。宗法制定义: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原则:第一,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大宗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第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对周天子负责。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孝廉制度: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被推选为孝廉的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9224128377121678128408128663113487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第一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二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清单】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元朝的中央机构& (5)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6)行省制度及其影响(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3)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的相对热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高考的相对冷点。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三项措施;内朝、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掌握隋唐三省六部的职责、特点和作用;掌握宋朝分割相权的三项措施、分割地方权利的三项措施、宋朝集权的特点、积极和消极影响;元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行省制度;明朝加强皇权的四项措施与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原因、职责与影响;掌握自汉朝以来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变迁过程,了解历朝统治者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其确立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和军机处设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由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知识梳理】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①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导致诸侯国尾大不掉。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2)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2.明朝的内阁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3、清朝设立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要点透析】1.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又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2)产生原因: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统治。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地理角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3)基础和矛盾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两大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4)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5)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宣扬“君权神授”文化专制(7)作用:积极作用: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2.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 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 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的最初原因:西北用兵(2)军机处的职能前后发生的变化: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的枢纽(3)军机处的组成人员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4)军机处的办事特点简、速、密(5)军机处的影响军机处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科举制的作用及局限(1)评价实质: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①积极作用:A.开放,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D.读书――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D.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E.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消极影响:对政治――导致政治腐败①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②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③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对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思想――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总括: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5、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6、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7、古代选官制度(1)(两汉)察举制&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展起来。(2)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3)(隋唐)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4)(北宋)科举制的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5)(明朝)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真题再现】1.(2008年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09年上海历史)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3.(09年四川文综)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 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选B。4.(09年浙江文综)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5.(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6.(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7.(09年广东历史)5.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8.(09年广东历史)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答案】A【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9.(09年海南卷)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答案】C& 【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10.(09年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1.( 08全国文综Ⅰ卷)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⑴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⑵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12.( 08天津文综)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核心内容:儒家学说(四书五经)。& 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表现: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 影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名师】一、易错知识点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2.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职权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4.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5.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二、方法点拨第一& 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趋势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两汉&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宋朝&设枢密院&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前期&设立军机处&&第二& 运用比较法把握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影响的原因周代推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把两者对比思考,分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二者不同影响的认识。目标落实: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第三 多角度评价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影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从多角度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注意负面影响。第四&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影响。第五&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而西方古代政治则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因而学生会容易产生古代中国不如古代西方先进的观点和认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对比分析,进而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第六 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的分析,并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结合、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第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知识时空跨度较大,知识点多而分散,在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① 在命题上大多以为主,并且大多是材料型,体现新课改的要求。② 命题重点会集中在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变发展上,这也说明高考不会回避重点问题,因而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③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会成为命题的重中之重,仍会强调其对中国的影响。【考点演练】一、选择题1.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8.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9、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 B&&&&&&&&&&&&&&& C&&&&&&&&&&&&&&&&&& D10、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爽手里收回台湾。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葛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2.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具体表现在& A.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B.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官员C.皇帝由此可避免政策失误&&&&&&& D.皇帝不受制约地裁决一切军政大事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4.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16.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时期&全国人口(丁)&官员&官民之比西汉&5959万&7500人&1:7945唐高宗时&5238万&13465人&l:3927元成宗时&5816万&22500人&1:2613清康熙时&2459万&27000人&1:911①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 &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②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一一-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5 A A A B A6-10 D D C D B11-14 C D B C15.(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16. ①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②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17.(1)措施:制钱谷,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中央;采取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要注意进行民主化改革。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唐证券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