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茜茜公主2年轻的皇后接皇后的旨时说什么

> 传说中的花神张嫣 神秘的处女皇后
传说中的花神张嫣 神秘的处女皇后
  [来源:华商晨报]     
     
  手机看报,随时掌握天下!移动用户发送HSCB至,感受《华商晨报手机版》读报新体验!资费:3元/月。
  编者按
  历史记载,公元前163年,张嫣在未央宫中孤独去世。她留给后世的,只是一个“孝惠皇后”的称号,甚至就连张嫣这个名字,都有些似是而非。然而,电视剧《美人心计》中所描写的这个“孝惠皇后”在深居北宫多年后,以本名嫁给了周亚夫将军。
  历史的烟云凝重,在这烟云背后,张嫣的身影也早已模糊不清,我们只有通过那些只鳞片爪的记载,来感受这个美丽女子那深入骨髓的悲哀……
  梁欣,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文化生活类杂志《门里》主编,曾任云南《生活新报》调查记者,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等职位。
  堂主小传
  孝惠皇后张嫣的身世疑云
  张嫣,是汉惠帝的皇后,惠帝是汉朝的第二个皇帝,作为皇位传承的最初几代帝王,惠帝当然是史家大书特书的对象。同样出于惯常所理解的历史记录,似乎张嫣也应该在历史中留下凝重的一笔,但事实上,她却只是一个连名字都不甚清晰,身世也满布疑云的一个符号。
  孝惠皇后究竟是不是叫张嫣这个名字,现在已没人能说得清了,汉朝的两部正史《史记》与《汉书》中都没有她名字的确切记载。东汉末年的皇甫谧,不知依据什么说她叫张嫣,还言之凿凿地说她字淑君。后人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孝惠皇后从此时起,才与张嫣这个名字画上了等号。
  其实何止名字,就连她的身世,在几部史书的记载中,都被涂抹得模糊不清。《史记》中称其为宣平侯女,《汉书》中则称其为鲁元公主女,即惠帝刘盈的外甥女。尔后的《资治通鉴》沿用了这一说法,后人也没有对这个说法产生太多怀疑。但《汉书》所秉承的这种说法,实际是与司马迁原旨相抵牾的。
  首先要说明的,宣平侯之女不等于鲁元公主之女。
  宣平侯是张敖,他是汉初所分封的赵王张耳之子,张耳死后,张敖袭位为王。因其涉嫌行刺刘邦被黔,但因其父之功受封为宣平侯。
  张敖早在陈胜时期,就被封为成都君。而张敖在与鲁元公主结亲之前已有妻室。《史记》中就记载了张敖与姬妾的后代年纪大于张敖与鲁元公主所生后代。这也间接说明了孝惠皇后张嫣不是鲁元公主之女。但由于鲁元公主为张敖正妻,即使非其所生亦可归名于其下,于是乎,张嫣就被认为做了鲁元公主的女儿。
  当吕后身死,群臣诛吕氏时,孝惠皇后并没有被处死。当时的政治屠杀,完全是斩草除根式的。被诛杀者不仅有吕氏封侯之人,更有惠帝刘盈的三个幼子。而孝惠皇后却逃过一劫,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历史谜团。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或许就是孝惠皇后没有吕氏血缘。后来的班固将司马迁着笔严谨的孝惠皇后写为鲁元公主之女,其关键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吕后选人的动机,&即“为重亲故”。似乎只有鲁元公主之女嫁惠帝,才能达到“重亲”的目的。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氏,张氏之女又回嫁由吕氏所出的皇帝,皇室与诸侯的关系确实更加巩固了。这种做法也是历代以来援外戚为助的旧传统。但这种政治联姻,却摧毁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幸福。
  绝世美貌的张嫣度过了几年快乐的童年生活
  张嫣的身世,史书中疏于记载,当她孤独地在未央宫中死去时,替她入殓净身的宫女们却发现张皇后至死竟然仍是个处女。消息不胫而走,在民间掀起阵阵波澜,这股波澜到后来成了一段传说,被赋予了强烈的神话色彩,张嫣在民间被尊为花神,为她所立的庙宇,也被叫做了花神庙。
  到了晋朝,这种传说被再度加强演化,晋朝有人穷搜各方典籍,写就《汉孝惠张皇后外传》这一笔记小说。而今天张嫣的具体形象也是出于此中。
  在《汉孝惠张皇后外传》对她的描写中,张嫣从小就显露出温婉秀美的风采。小时候的张嫣“数岁即温默贞静,未尝见齿,足不下阁。”温默贞静,笑不露齿,从不走出闺阁一步,这俨然是古代对女子品行的最高赞誉。
  张嫣的容貌,也是晋人描写的重点,不但说她五六岁时,就“容貌娟秀绝世”还借汉高祖的口,将其与颇受汉高祖宠爱的戚夫人相对比,描述汉高祖曾对戚夫人说:“汝虽妍雅无双,然此女十年以后,迥非汝所能及也。”翻译过来就是说:“虽然你的样貌妍雅,没有能与你可比之人,但这个孩子十年之后,就远远不是你比得上的了。”
  无疑,站在真实的历史层面,幼年时候的张嫣,应当还是幸福与快乐的,毕竟生在豪门大家,又是皇亲国戚,物质生活的丰盈自不待言。
  然而,帝王之家,无有温情,往好了说,帝王所代表的是天下,可以宽宏却不可优柔。往坏了说,那便是为了这个位置,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哪怕要杀掉自己的血亲也在所不惜,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于是张嫣在度过了自己几年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后,便因为自己特殊的出身,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等待着她的,将是此后数十年痛苦的人生。
  臆想中的幸福实则苦闷孤独
  说到张嫣,惠帝决不可回避,惠帝与张嫣的婚姻,是一场政治交易,无论正史还是晋人的笔记小说,都不回避这一点。于是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春天,在经过了问名、纳彩等一系列麻烦手续后,张嫣通过大婚正式嫁给了汉惠帝。
  婚礼是浩大而华贵的,晋人记载婚礼“聘仪用马十二匹,黄金二万斤,自古所未有也。”汉晋两朝相隔不远,晋人还能看到很多汉朝的典籍资料,这个说法也是可信的。传说在婚礼之前,张嫣的幼弟张偃,看见一层层的黄金摆在大堂上,急忙奔入内室告诉张嫣说:“嫣姊,皇帝要买你去呢”。鲁元公主呵斥住了张偃,叫他不要多嘴,但小孩心性的张偃,非要挽着张嫣的手叫她出去看看,张嫣在此时却表现得像个大人,温言将张偃劝走,自己则马上走入房中,闭户不出。这个传说也从侧面赞扬了当时尚且年幼的张嫣如何明理知事。
  初嫁的张嫣,只有十岁年纪,晋人说当时吕后怕人说张嫣太过年幼,“使自称为十二岁”晋人还描写当时的张嫣“体质修,亦已俨如十二三矣”,在婚礼中,她的美貌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望见者,皆凝睇挢舌,以为神仙中人。”
  惠帝与张嫣,在成婚之前应已认识,晋人在描述两人的关系时说,惠帝也被张嫣的美貌深深吸引了,但因为她当时年幼,所以并未在张嫣的居所留宿,但这却并不能解释为何张嫣到死都依然是处女之身。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便是及笄之年,而女子及笄,便可以出嫁为人妇。按照这种理解,如果惠帝真为张嫣的美貌折服,那么在此后一两年内,两人同房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真实的历史中,张嫣的婚后生活必然是苦闷孤独的,但在晋人笔下,她的生活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逃得一死,却难逃命运的悲剧
  真实的历史中,张嫣身为处女,不可能生育,但古代的皇权观念中,子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吕后便对外宣称惠帝曾召幸过张嫣,设计让她假装怀孕。十月后将后宫一位美人刚生下不久的孩子抱来谎称张嫣所生,背地里赐死那位美人,立这个抱来的孩子为太子。这种谎言自然瞒不过众人的眼睛,只是当时受迫于吕后的淫威没人敢说而已。
  在惠帝死后,张嫣收养的这个孩子成为汉前少帝,她被尊为皇太后。十多岁的皇太后,在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了。这个汉前少帝,不知从何处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童言无忌,说出了要杀吕后为自己生母报仇的话语。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吕后耳中,吕后便将其囚禁,尔后处死。孤独与惶恐中,张嫣再度生活了七年,直到吕后去世。
  七年前,张嫣还是一个懵懂少女,但七年后,张嫣已经长大成人。深宫之中端坐,看着草长莺飞,看着桃花朵朵,不知她可有憧憬过自己的爱情,可惜她曾贵为皇后,即便容貌天下无双,又有谁有那个胆量和能力娶她呢?张嫣的生活,已经完全写下了痛苦的注解。
  七年后,吕后身死,看似张嫣能获得一定自由了,但这时朝堂上迎来的,却是更为残酷的政治清洗,虽然她逃得一命,但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被废黜的太后。失去皇太后之位的张嫣被迁往了北宫。北宫是未央宫后的一处极为幽静的院落。她生活在北宫中,无声无息,整整十七年。
  公元前163年,张嫣默默死去,没有葬礼,没有墓志碑文,连封号也没有,只是被习惯性地称为“孝惠皇后”,死后的她,与惠帝合葬于安陵,不起坟。墓葬之地简陋而粗鄙。& 
热点标签:
版权所有ICP辽B-2-4-号 电话:024-宋代皇帝怎么迎娶皇后_百度知道
宋代皇帝怎么迎娶皇后
请说出,娶后全过程。包括,聘礼,迎娶,参拜,洞房,住所,旦日拜太后啥的。。。能全面就全面。。。拜托了,你是我哗攻糕纪蕹慌革苇宫俩的再生父母啊!!!
提问者采纳
册立皇后仪 册命皇太子仪 册皇太子 妃仪 公主受封仪 册命亲王大臣 仪 册立皇后。建隆元年,立琅邪郡夫人王氏为皇后,命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自后, 凡制书云册命者,多不行册礼。后妃皆写册命告身,以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褾袋, 有司进入,学士院草制,宣于正殿。近臣、牧守、宗室皆修贡礼,群臣拜表称贺, 又诣内东门奉笺贺皇后。 真宗册德妃刘氏为皇后,不欲令藩臣贡贺,不降制于外廷,止命学士草词付中 书。 仁宗册皇后曹氏,其册制如皇太子,玉用珉玉五十简,匣依册之长短;宝用金, 方一寸五分,高一寸,其文曰“皇后之宝”,盘螭纽,绶并缘册宝法物约旧制为之, 匣、盝并朱漆金涂银装。其礼与《通礼》异,不立仗,不设县。 前一日,守宫设次于朝堂,设册宝使、副次于东门外,命妇次于受册宝殿门外, 设皇后受册宝位于殿庭阶下北向。奉礼设册宝使位于内东门外,副使、内侍位于其 南,差退,东向北上,册宝案位于使前南向,又设内给事位于北厢南向。 其日,百官常服早入次,礼直官、通事舍人先引中书令、侍中、门下侍郎、中 书侍郎及奉册宝官,执事人绛衣介帻,诣垂拱殿门就次,以俟册降。礼直官、通事 舍人分引宰臣、枢密、册宝使副、百官诣文德殿立班,东西相向。内侍二员自内承 旨降皇后册宝出垂拱殿,奉册宝官俱搢笏率执事人,礼直官导中书侍郎押册,中书 令后从,门下侍郎押宝,侍中后从,由东上阁门出,至文德殿庭权置。 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使、副就位,次引侍中于使前,西向称“有制”,典仪曰 “再拜”,赞者承传,使、副、在位官皆再拜,宣曰:“赠尚书令、冀王曹彬孙女 册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使、副再拜,侍中还位,门下侍郎帅主节者诣使东 北,主节以节授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执节授册使,册使跪受,兴,付主节,幡随节 立于使左。次引中书令、侍中诣册宝东北,西向立,中书侍郎引册案立于中书令右, 中书令取册授册宝使,使跪受,兴,置于案,中书令、中书侍郎退复班。门下侍郎 引宝案于侍中之右,取宝授册宝使如上仪,退复位,典仪赞拜讫,礼直官、通事舍 人引使、副押册宝,持节者前导,奉册宝官奉舁,援卫如式,以次出朝堂门,诣内 东门附内臣入进。 内臣引内外命妇入就位,内侍诣阁请皇后服祎衣。册宝至,使、副俱东向内给 事前,北内跪称:“册宝使李迪、副使王随奉制授皇后册宝。”俯伏,兴,退复位。 内给事入诣受册宝殿门皇后前跪奏讫,内侍进诣使前,西面跪受册宝,以授内谒者 监,使退复位。内谒者监、主当内臣持册宝入内东门,内侍从之,以次入诣殿庭。 内侍赞引皇后降立庭中北向位,内侍跪取册,次内侍跪取宝,兴,立皇后右少前, 西向,内侍二员进立皇后左少前东向,内侍称“有制”,内侍赞皇后再拜,内侍奉 册进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内侍,次内侍奉宝亦然。复赞再拜讫,导皇后升坐,内臣 引内外命妇称贺如常仪。礼毕,内侍导皇后降坐还阁,内外命妇班退。皇后易常服, 谢皇帝、皇太后,用常礼。百官诣东上阁门表贺。 元祐五年八月,太皇太后诏:以皇帝纳后,令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与太 常礼官检详古今六礼沿革,参考《通礼》典故,具为成式。群臣又议勘昏,御史中 丞郑雍等请不用阴阳之说,吕大防亦言不可,太后纳之。 六年八月,三省、枢密院言:“六礼,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成、告期, 差执政官摄太尉充使,侍从官或判宗正官摄宗正卿充副使。以旧尚书省权为皇后行 第。纳采、问名同日,次日纳吉、纳成、告期,。纳成用谷圭为贽,不用雁。‘请 期’依《开宝礼》改为‘告期’,‘亲迎’为‘命使奉迎’。纳采前,择日告天地、 宗庙。皇帝临轩发册,同日,先遣册礼使、副,次遣奉迎使,令文武百官诣行第班 迎。”又言:“据《开元礼》,纳采、问名合用一使,纳吉、纳成各别日遣使。今 未委三礼共遣一使,或各遣使。又合依发册例立仗。”诏:“各遣使,文德殿发制 依发哗攻糕纪蕹慌革苇宫俩册立仗。” 七年正月,诏尚书左丞苏颂撰册文并书。学士院上六礼辞语,其纳采制文略曰: “太皇太后曰:“咨某官封姓名,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 庙、社稷。谋于公卿,咸以为宜。率由旧典,今遣使持节太尉某、宗正卿某以礼纳 采。”其答文曰:“太皇太后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臣之女未闲教训,衣履 若而人。钦承旧章,肃奉典制。某官封粪土臣姓某稽首再拜承制诏。”问名制曰: “两仪合德,万物之统,以听内治,必咨令族。重宣旧典,今遣使持节某官以礼问 名。”答曰:“使者重宣中制,问臣名族。臣女,夫妇所生,先臣故某官之遗微孙, 先臣故某官之遗曾孙,先臣故某官之遗孙,先臣故某官之外孙女,年若干。钦承旧 章,肃奉典制。”纳吉制曰:“人谋龟筮,同符元吉,恭顺典礼,今使某官以礼纳 吉。”答曰:“使者重宣中制,臣陋族卑鄙,忧惧不堪。钦承旧章,肃奉典制。” 纳成制曰:“咨某官某之女,孝友恭俭,实维母仪,宜奉宗庙,永承天祚。以黝纁、 谷圭、六马以章典礼,今使某官以礼纳成。”答曰:“使者重宣中制,降婚卑陋, 崇以上公,宠以丰礼,备物典策。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告期制曰:“谋于公卿, 大筮元龟,罔有不臧,吉日惟某月、某甲子可迎。率遵典礼,今遣某官以礼告期。” 答曰:“使者重宣中制,以某月、某甲子吉日告期。臣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奉 迎制曰:“礼之大体,钦顺重正,其期维吉,典图是若,今遣某官以礼奉迎。”答 曰:“使者重宣中制,今日吉辰,备礼以迎。蝼蚁之族,猥承大礼,忧惧战悸。钦 率旧章,肃奉典制。”余如式。 三月,礼部、太常寺上纳后仪注: 发六礼制书。太皇太后御崇庆殿,内外命妇立班行礼毕,内给事出殿门,置六 礼制书案上,出内东门。礼直官、通事舍人引由宣祐门至文德殿后门入,权置案于 东上阁门。 命使纳采、问名。文德殿,宰臣、亲王、执政官、宗室、百僚、大小使臣易朝 服,乐备而不作。班定,内给事奉制书案置横街北稍东,西向北上,礼直官、通事 舍人引门下、中书侍郎,次引使、副就横街南承制位,北向东上,内给事诣使者东, 北面称“太皇太后有制”,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宣制曰:“皇帝纳后, 命公等持节行礼。”典仪曰“再拜”,使、副皆再拜。授制书讫,典仪曰“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礼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使、副从制案出,载于油络网犊车, 出宣德门,鼓吹备而不作。至皇后行第大门外,令史二人对奉制案立,主人立大门 内,傧者立主人之左,北面,进受命,出曰:“敢请事。”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入 引主人出大门外,再拜。使者先入,使者曰:“太皇太后制。”主人再拜。宣制书 毕,主人再拜受讫,主人进表讫,再拜,使者出。问名同上仪。使者曰:“将加卜 筮,奉制问名。”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命,臣某不敢辞。” 命使纳吉、纳成、告期并同命使纳采、问名仪。纳吉,使者曰:“加请卜筮, 占曰从制,使某纳吉。”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龟筮云吉,臣预有焉。臣某 谨奉典制。”告期,使者曰:“某奉制告期。”主人曰:“臣某谨奉典制。”以上 纳吉、纳成、告期。请见、授制、接表并如纳采仪。 临轩命使册后及奉迎于文德殿。百官朝服,皇帝常服乘辇至殿后阁,侍中奏中 严外办,乃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出自西房,降辇即御坐。两省官及待制、权侍 郎、观察使以上,分东西入殿门,各就位,东西相向立。奉宝置御坐前,奉宣后册 由东上阁门出,至文德殿庭横行,典仪曰“拜”,在位官皆再拜。使、副受册,宣 制曰:“册某氏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典仪曰“拜”,使、副再拜受册宝讫, 典仪赞百官再拜。宣制曰:“太皇太后制:命公等持节奉迎皇后。”典仪赞使、副 再拜受节,又赞百官再拜。侍中奏礼毕解严,百官再拜出,皇帝常服还内。册宝至 皇后行第,如纳采仪。使者曰:“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皇后受册宝,内外命 妇序立如仪,主人以书奉使者。 奉迎。百官常服班宣德门外行第,傧者请,使者曰:“某奉制以礼奉迎。”傧 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谨奉典制。”傧者出告,入引主人出大门外再拜。使者先 入,曰“有制”,主人再拜,使者宣制毕,主人再拜受制,答表又再拜。姆导皇后, 尚宅前引,升堂出立房外,典仪赞使、副再拜。使者曰:“今月吉日,某等承制以 礼奉迎。”内侍受以入,使、副退,主人以书授使者,奉于司言,受以奏闻。皇后 降立堂下再拜讫,升堂,主人升自东阶,西向曰:“戒之戒之,夙夜无违命!”主 人退,母进西阶上东向,施衿、结帨曰:“勉之戒之,夙夜无违命!”皇后升舆至 中门,升车出大门,使、副及群臣前引。将至宣德门,百官、宗室班迎,再拜讫, 分班。皇后入门,鸣钟鼓,班迎官退,乃降车入,次升舆入端礼门、文德殿、东上 阁门,出文德殿后门,入至内东门内降舆,司舆前导,诣福宁殿门大次以俟。晡后, 皇后车入宣德门,侍中版奏请中严,内侍转奏,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福宁殿, 尚宫引皇后出次,诣殿庭之东,西向立。尚仪跪奏外办,请皇帝降坐礼迎,尚宫前 引,诣庭中之西,东面揖皇后以入,导升西阶入室,各就榻前立。尚食跪奏具,皇 帝揖皇后皆坐,尚食进馔,食三饭,尚食进酒,受爵饮,尚食以馔从;再饮如初, 三饮用卺如再饮。尚仪跪奏礼毕,俱兴,尚宫请皇帝御常服,尚寝请皇后释礼服入 幄。次日,以礼朝见太皇太后、皇太后,参皇太妃,如宫中之仪。 诏从之。 四月,太皇太后手书曰:“皇帝年长,中宫未建,历选诸臣之家,以故侍卫亲 军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孙女为皇后。”制诏:“六礼,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 充发册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 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大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 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 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 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 五月甲午,行纳采、问名礼。丁酉,行纳吉、纳成、告期礼。戊戌,帝御文德 殿发册及命使奉迎皇后。己亥,百官表贺于东上阁门,次诣内东门贺太皇太后,又 上笺贺皇后,上笺贺皇太妃。皇后择日诣景灵宫行庙见礼。 大观四年,册贵妃郑氏为皇后,议礼局重定仪注:临轩册使,皇帝御文德殿, 服通天冠、绛纱袍,百官朝服,陈黄麾细仗,依古用宫架。册使出殿门,依近仪不 乘辂。权以穆清殿为受册殿。其日,皇后服祎衣,其奉册宝授皇后,皆用内侍。受 册讫,皇后上表谢皇帝,内外命妇立班称贺,群臣入殿贺皇帝,于内东门上笺贺皇 后。其上礼仪注,乞依进马条令施行;其会群臣,及皇后会外命妇仪注,并依《开 元》、《开宝礼》。受册之殿陈宫架,用女工,升降行止并以乐节,而别定乐名、 乐章。 皇后上表乞免受册排黄麾仗及乘重翟车、陈小驾卤簿等,而于延福宫受册。其 朝谒景灵宫,亦止依近例云。 绍兴十三年闰四月十七日,册贵妃吴氏为皇后。前期,于文德殿内设东西房、 东西阁,凡香案、宫架、册宝幄次、举麾位、押案位、权置册宝褥位、受制承制宣 制位、奉节位、赞者位、奉册宝位、举册举宝官位及文武百僚、应行事官、执事官 位,皆仪鸾司、太常典仪分设之,以俟临轩发册。 其日质明,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西阁,协律郎举麾奏《乾安》之乐,皇帝 降辇即御坐,乐止,册使、副以下应在位官皆再拜。侍中宣制曰:“册贵妃吴氏为 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册使、副再拜,参知政事以节授册使,册使跪受,以授 掌节者。中书令以册授册使,侍中以宝授副使,并权置于案,册使、副以下应在位 官皆再拜。册使押册,副使押宝,持节者前导,《正安》之乐作,出文德殿门,乐 止,至穆清殿门外幄次,权置以俟。 皇后首饰、祎衣出阁,协律郎举麾,《坤安》之乐作,皇后至殿上中间南向立 定,乐止。册使、副就内给事前东向跪称:“册使副姓某奉制授皇后备礼典册。” 内给事入诣皇后前,北向奏讫,册使举册授内侍,内侍转授内谒者监;副使举宝授 内侍,内侍转授内谒者监;掌节者以节授掌节内侍,内侍持节前导,册宝并案进行 入诣殿庭。册宝初入门,《宜安》之乐作,至位,乐止。皇后降自东阶,至庭中北 向位,初行,《承安》之乐作,至位,乐止。皇后再拜,举册官搢笏跪举册,读册 官搢笏跪宣册,内谒者监奉册进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司言,又奉宝进授皇后,皇后 受以授司宝。司言、司宝置册宝于案,举册宝官并举案官俱搢笏举册宝并案兴,诣 东阶之东,西向位置定。皇后初受册宝,《成安》之乐作,受讫,乐止。皇后再拜, 礼毕。 册皇太子。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皇太子,命有司草其册礼,以翰林学士宋 白为册皇太子礼仪使。有司言:“前代太子无执圭之文,请如王公之制执桓圭,余 如旧制。” 九月丁卯,太宗御朝元殿,陈列如元会仪,帝衮冕,设黄麾仗及宫县之乐于庭, 百官就位。太子常服乘马,就朝元门外幄次,易远游冠、朱明衣,所司赞引三师、 三少导从至殿庭位,再拜起居毕,分班立。 太常博士引摄中书令就西阶解剑、履,升殿诣御坐前,俯伏,兴,奏宣制,降 就剑、履位,由东阶至太子位东,南向称“有制”,太子再拜。中书侍郎引册案就 太子东,中书令北面跪读册毕,太子再拜受册,以授右庶子;门下侍郎进宝授中书 令,中书令授太子,太子以授左庶子,各置于案。由黄道出,太子随案南行,乐奏 《正安》之曲,至殿门,乐止,太尉升殿称贺,侍中宣制,答如仪。 皇太子易服乘马还宫,百官赐食于朝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师、保而下诣 太子参贺,皆序立于宫门之外。庶子版奏外备,内臣褰帘,太子常服出次坐,中书、 门下、文武百官、枢密、师、保、宾客而下再拜,并答拜;四品以下官参贺,升坐 受之。越三日,具卤簿,谒太庙,常服乘马,出东华门升辂,仪仗内行事官乘车者, 并服礼衣,余皆袴褶乘马导从。 有司言:“唐礼,宫臣参贺皆舞蹈,开元始罢之。故事,百官及东宫接见只呼 皇太子,上笺启称皇太子殿下,百官称名,宫官称臣;常行用左春坊印,宫中行令。 又按唐制,凡东宫处分论事之书,太子并画令,左、右庶子以下署名姓,宣奉行书 按画日;其与亲友、师傅,不用此制。今请如开元之制,宫臣止称臣,不行舞蹈之 礼。今皇太子兼判开封府,其所上表状即署太子之位,其当申中书、枢密院状,祗 判官等署,余断案及处分公事并画诺。”诏惟改‘诺’为‘准’,余并从之。其朝 皇后仪,止用宫中常礼。时真宗以寿王为皇太子,兼判开封,请见僚属,称名而免 称臣。 神宗未及受册礼而即位,乃以册宝送天章阁,遂为故事。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诏曰:“朕以不德,躬履艰难三十有六年,忧劳万机,宵 旰靡怠。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如志。皇子毓德 允成,神器有讬,朕心庶几可立为皇太子,仍改名,所司择日备礼册命。”未及行 礼,六月十一日内禅。 乾道元年八月十日,制立皇子邓王愭为皇太子。十月,诏以知枢密院洪适为礼 仪使,撰册文,签书枢密院事叶颙书册,工部侍郎王弗篆宝。 十六日,皇帝御大庆殿行册礼,皇太子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前期,习 仪礼官及有司并先一日入宿卫,展宫架乐,设太子次、册宝幄次、百官次,又设皇 太子受册位、典宝褥位,应行礼等皆有位,列黄麾半仗于殿门内外。质明,百官就 次,皇太子常服诣幕次,符宝郎陈八宝于御位之左右,有司奉册宝至幄次,百官朝 服入班殿庭。 有司自幄次奉册宝至褥位,参知政事、中书令导从,退各就位,侍中升殿俟宣 制,皇太子易服执圭俟于殿门外。乐正撞黄钟之钟,《乾安》之乐作,皇帝即御坐, 殿上侍臣起居,乐止。行礼官赞引皇太子入就殿庭,东宫官从,初入殿门,《明安》 之乐作,乐止,皇太子起居,次百官起居,各拜舞如仪。 皇太子诣受册位,侍中前承旨,降阶宣制曰:“册邓王愭为皇太子。”皇太子 拜舞如仪,侍中升殿复位。中书令诣读册位,捧册官奉册至,中书令跪读毕,兴, 皇太子再拜,有司奉册至皇太子位,中书令跪以册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右 庶子,置于案;次侍中以宝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左庶子,如上仪。皇太子 再拜。中书舍人押册、中允押宝以出,次皇太子出,如来仪。初行乐作,出殿门乐 止。次百官称贺,乐正撞蕤宾之钟,《乾安》之乐作,皇帝降坐,乐止,放仗,在 位官再拜以出。 礼毕,百官易常服,赴内东门司拜笺贺皇后,次赴德寿宫拜表笺贺,诸路监司、 守臣等并奉表称贺。明日,车驾诣德寿宫谢。又明日,上御紫宸殿,引皇太子称谢, 还东宫,百官赴东宫参贺。 皇太子择日先朝谒景灵宫,次日朝谒太庙、别庙,又择日诣德寿宫称谢。先是, 礼官言:“皇太子朝谒景灵宫无所服典故,乞止用常服。次朝谒太庙、别庙,当衮 冕,乘金辂,设仗。”从之。皇太子言:“乘辂、设仗,虽有至道、天禧故事,非 臣子所安。”诏免。 册皇太子妃。政和五年三月,诏选皇太子妃。六年六月,诏选少傅、恩平郡王 朱伯材女为皇太子妃,令所司备礼册命。庚辰,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文德殿发 册。先是,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皇太子纳妃,乘金辂亲迎。”皇太子三奏辞 乘辂及临轩册命,诏免乘辂,而发册如礼焉。 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至嘉祐二年,封福康 公主为兖国公主,始备礼册命。 前一日,百官班文德殿,内降册印,宣制,册案、援卫一如册皇后仪。有司先 设册使等幕次于内东门外,命妇次于公主本位门之外,公主受册印位于本位庭阶下 北向,册使位于内东门、副使及内给事于其南差退并东向,设册印案位于册使前南 向,内给事位于册使北南向。 自文德殿奉册印将至内东门,内给事诣本位,请公主服首饰、褕翟。册印至内 东门外褥位置讫,内臣引内命妇入就位,礼直官引册使、副等俱就东向位,内给事 就南向位。 通事舍人、博士引册使就内给事前东向,躬称“册使某、副使某奉制授公主册 印”,退复位,内给事入诣所设受册印位公主前,言讫退。内给事进诣册使前西向, 册使跪以册印授内给事,内给事跪授内谒者,内谒者及主当内臣等持入内东门,内 给事从入诣本位,赞公主降诣庭中北向立,跪取册,兴,立公主右少前西向。又内 给事立公主左少前东向,称“有制”,赞者曰“拜”,公主再拜,右给事奉册跪授 之,公主受以授左给事,右给事又奉印授公主,如上仪。赞者曰“拜”,公主再拜 毕,引公主升位。次内臣行内命妇贺毕,遂引公主谢皇帝、皇后,一如内中之仪。 群臣进名贺。其册印如贵妃,有匣,文曰“兖国公主之印”。遂为定制。 神宗进封邠国大长公主、鲁国公主皆请免册礼,止进告入内云。 册命亲王大臣之制,具《开宝通礼》,虽制书有备礼册命之文,多上表辞免, 而未尝行。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并翰林草制,夜 中进入,翼日自内置于箱,黄门二人舁之,立御坐东。内朝退,乃奉箱出殿门外, 宣付阁门,降置于案,俟文德殿立班,阁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 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 若立后妃,封亲王、公主,即先称有制,百官再拜,宣制讫,复再拜舞蹈称贺。 若宰相加恩制书,即宣付通事舍人,引宰相于宣制石东,北向再拜立,听讫,拜舞 复位。若百官受制,即自班中引出听麻,文班于宣制石东,武班于西,并如宰相仪, 听讫,出赴朝堂。其罢相者,即引出赴朝堂金吾仗舍。 诸王、宰相朝谢,前一日,内降官告,从内出东上阁门外宣词以赐,授节者, 仍交旌节。授者俯伏,执旌节交于颈上者三。参知政事、宣徽使、枢密使、大两省、 两制、秘书监、上将军、观祭使以上授官告敕牒者,皆拜敕舞蹈,若止授敕或宣头 者止再拜,余官悉不拜敕、不舞蹈,惟御史大夫、中丞拜授东上阁门使,又引至殿 门外中笼门再拜。 亲王、节度、使相官告,并载以彩舆迎归第。亲王舆中,设银师子香合,辇官 十二人,并幞头、绯绣宽衣;旌节各二,马四,犦槊官十六人,执旌节拢马对引, 由乾元门西偏门出至门外;马技骑士五十人,枪牌步兵六十人,教坊乐工六十五人, 及百戏、蹴鞠、斗鸡、角抵次第迎引,左右军巡使具军容前导至本宫。使相舆中用 银香炉,辇官十二人,金鹅帽、锦络缝紫絁宽衣;旌节各一,马二,犦槊官八人, 马技骑士二十人,枪牌步兵二十四人,军巡使不前导,余如亲王制。有故则罢。 凡谏、舍、刺史以上在外任加恩者,悉令其亲属乘传赍诏,就以告牒赐之。 政和礼局上册命亲王、大臣仪,迄不果行。 写小说用的吧。给你复制个全的。宋史原文。自己慢慢研究吧。呵呵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吉服是帝后在喜庆日子时穿用的。清代皇帝与皇后举行大婚仪式时,皇帝穿明黄色龙袍,皇后穿龙凤同和袍,入坤宁宫洞房(顺治是在位育宫)。皇后用子孙饽饽后,换穿八团龙凤褂,帝后行合卺礼,进合卺宴。 正月二十七日,是慈禧懿旨规定皇帝大婚典礼的正日子。子初三刻十分皇后升凤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 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压有两个苹果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跨马鞍之俗,以其音与“安”相同,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进入洞房伊始,皇后要先与皇帝行“坐帐礼”,之后行合卺礼合卺礼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该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娘家奉迎时穿的龙凤同和袍,把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再穿上朝袍朝褂。 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当晚,帝后要吃长寿面,皇帝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贺,并发布诏书,举行盛大宴会。至此,整个婚庆大典才宣告结束。 一、大征礼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征即证、成之义,又称纳币,即“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礼记·杂记疏》区分了两种不同名称的含义,即:“纳币,以物言也;纳征,以义言也。” 按古礼,天子纳征,必增加谷圭,诸侯增加大璋,如《周礼·冬官》:“冬官玉人之事……榖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为什么必以圭璋为聘礼,《礼记·礼器》解释说:“有以少为贵者,圭、璋,特。”即与现代人的观念“以少为贵”无别。天子纳征以谷圭的礼制,几乎历代皇帝大婚遵循不变,明代亦如此。 但清代皇帝大婚大征礼物中并没有谷圭。其礼物按《大清会典》记载为: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筒一、银茶筒二、银盆二、缎千匹、文马二十匹、闲马四十匹、驮甲二十副。另有赐后父后母黄金百两、金茶筒一具、银五千两、银茶筒一具、银盆一具、缎五百匹、布千匹、马六匹鞍辔具、甲胄一副、弓一张、矢一菔、朝服各二袭、衣各二称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领、上等玲珑带一束;赐后弟缎四十匹、布百匹、马二匹鞍辔二副;赐从人银四百两。把清代皇帝大婚的纳征礼称为纳币,似乎比其他朝代都更合适,不以少为贵,而以多为实。它把金银列在礼物之首,并且区分出礼物与赐物,即给皇后的为礼物,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给皇后家人的赐物,真正成为皇后母家所纳之“币”,给皇后的礼物在大征礼之后仍要回到宫中,“内务府官将金两、银两、金银茶筒、银盆撤出,仍用龙亭舁请交进;缎匹交总管太监接收,暂存邸第俟进妆奁时分装箱内……马匹鞍辔驮甲交该衙门领回”。至此,皇帝大婚的婚前礼——表示敬慎之礼已完结,开始进入到婚成礼阶段。 至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 二 婚成礼 在经历了婚前诸礼之后,开始进入婚姻成立之实质性阶段,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合卺礼,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清代同治、光绪二帝奉迎皇后以“子”时,却又颇有复古的倾向。 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实际上是专指迎娶新娘的亲迎礼,所以称为“昏”与迎娶的时间有关,因为远古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刻,所以把婚礼称“昏礼”,即《仪礼》所说:“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郑玄解释为“用昕,使也;用昏,婿也。”《白虎通义》则解释为:“婚姻者何?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今天常人对古人在昏时迎娶新娘颇为不解,学者对此解释,为此乃原始社会抢夺婚的遗俗,即在黑夜中抢夺女子。但至晚到唐代,人们已感到迎娶新娘在昏时之不便而改在晨晓,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古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明代皇帝大婚奉迎皇后时间,在《明史》中虽无直接记载,但从该书中对皇太子纳妃仪式中可以推知,皇帝纳后也应在“质明”,即早晨。《明史·礼志》:“皇太子纳妃仪,历代之制与纳后同。隋、唐以后始亲迎,天子临轩醮戒。宋始行盥馈礼,明因之。洪武元年定制,凡行礼,皆遣使节,如皇帝大婚仪。”亲迎,“至日质明,东宫官具朝服,陈卤簿鼓吹于东宫门外,皇太子冕服乘舆出,侍卫导从如仪”。清代官书在记载其制度因革时,常以“清承明制”来概括清代制度源流,但清代在许多制度上既有对明代的继承,又有变化。其变化一方面就表现在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并未在质明,而是在子时。以光绪帝大婚为例,奉迎皇后的时间在档案中有详细记载:“ 正月二十七日皇后入宫……子初三刻十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所以在《大婚图》的第八册画面上,绘画了大量的灯笼,或由人随行执打,或在沿途悬挂,实际是为迎亲队伍照明所用。“子”时,按《易经》所说,正是阴阳交接之时,男为阳,女为阴,因而于此时成夫妇。 以现在的观点,一般以为,迎娶新娘用大红喜轿,皇帝大婚,皇后的喜轿只不过比常人的华奢,称为“凤舆”而已,也应该用红色增添喜气。故宫博物院典藏有一乘红缎绣龙凤双喜字轿,在《清代宫廷生活》一书中将其定为“双喜字凤舆”,并解说为“皇帝遣使册迎皇后时用凤舆,其轿内外装饰极为华丽,内部铺垫通红,充满喜气气氛”。同样的观点也被他书引用,如《后宫制度研究》一书,把这种喜轿称亦作“皇后凤舆”,作为插图列在该书之内。实际上,清代皇帝大婚所用凤舆,按其制度规定,外表并非红色,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并且上面没有“喜”字。按清朝典制规定,皇后入宫启用皇后在重大典礼时所乘的凤舆,而对于皇后,最重大的典礼莫过于亲蚕和大婚。皇后凤舆定制在乾隆年间,当时所著图文并茂的《皇朝礼器图式》图说载其形制与用途:“乾隆十四年,钦定皇后仪驾,凤舆木质髹以明黄……棂四启,青紃纲之……内髹浅红,中置朱座……椅髹明黄……亲蚕御之”[。此时皇帝乾隆早已成婚,所以制定皇后凤舆的用途在于皇后亲蚕,皇后亲蚕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典礼。因为当时未涉及到皇帝大婚,在确定皇朝礼器时也就未考虑大婚凤舆的形制。在此之后,除了皇后亲蚕而外,也只有在同治与光绪大婚时再次用到凤舆。所以在光绪帝大婚制作皇后凤舆时,承做人员已对其形制不甚清楚,于是特别参照了《皇朝礼器图式》,并对其色彩进行了解释:“光绪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处(按:指大婚礼仪处)具奏工部片,查凤舆图内颜色作法各节,请旨遵行。经总管连英口传懿旨,交出《皇朝礼器图》一册,着工部堂官阅看,照图绘制。其青色即系蓝色,凤舆金顶金凤及仪驾内一切金什件等项,均着照道光二十八年奏明成案办理”。我们从《大婚图》中可以明确看到,奉迎皇后的凤舆与《皇朝礼器图》中的图像及图说完全一致。 皇后入宫的凤舆不与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还要提前在其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至于皇后迎进宫内后,就不再乘凤舆,而换乘文献所载的“礼舆”,它与皇帝在大婚时诣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所乘之“礼舆”相同,实际上是八人抬孔雀羽顶轿,皇后“由乾清宫至后隔扇,升八人孔雀顶轿”、酉时“请皇后乘八人孔雀顶轿至坤宁宫降舆,至东暖阁等候。”大婚次日,帝、后先后“乘八人孔雀顶轿,提炉前导,出顺贞门、神武门进北上门,由西山道至寿皇殿,列圣列后圣容前拈香”。这种“礼舆”,也是《大婚图》中所画的复选秀女后的“准皇后”出宫时所乘之轿。孔雀羽顶轿的形制并不为《大清会典》所记载,但故宫博物院现今尚有一乘遗存。 奉迎皇后,凤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而且“外人到东海窝集部的窝棚、帐篷时,要跳火,过火,这就意味着盛火去掉了邪气”。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满族以火驱邪不仅表现在婚礼中,即使在丧事时也同样要跨火:“满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请出神位安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释去孝衣,始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 在新娘将将要出阁之时,以为有邪气妖魔须避的情况由来已久,如汉代即认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门,“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则损尊长及无子”。为避“三煞”,所以在“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只是在不同的民族间,所采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间在新娘喜轿到达夫家大门时,新郎还要对轿射箭三支,同样是为了避邪:“新妇舆至门,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抽矢三射,或即为射“三煞”。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按《坚瓠广集》载:“唐突厥默啜请尚公主,诏送金缨马鞍。默啜以鞍乃涂金,非天子意,请罢和亲。鸿胪卿知逢尧曰:‘汉法重女婿而送鞍,欲安且久,不以金为贵。’默啜从之。今人家娶妇,皆用鞍与宝瓶,取平安之意,其来久矣。”[36]清代皇帝大婚,皇后所跨之马鞍下压有苹果,真是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但宝瓶并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宝盆,它是财富的象征,其内盛装“珍珠二颗、宝石二块、金钱二个、银钱二个、金‘如意’二个、银‘如意’二个、金锞二个、银锞二个、金八宝二个、银八宝二个、金银米”。满族民间新娘也抱宝瓶,只是其内所盛装的东西不能像皇家那样昂贵,一般装有大米和小米,权称为金银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时,还有递给花瓶之俗,同时歌唱道:“花瓶本是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贵荣华万万秋。”其意义与宝瓶相同,无非都寄予了对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洞房诸礼俗。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档案记载:“皇上皇后同御龙凤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帐礼毕……”坐帐礼不见诸经典,只是在唐人笔记中约略记载为:“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之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实际上在当时,这不过是对从远路迎娶来的新娘,让其有一小段时间的歇息,然后再举行各种正式的礼仪。后来因袭之,并以“礼”名之。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有的地区已没有帐篷,新郎新娘进洞房后,男左女右并肩坐在南炕上的帐帏内,称为‘坐帐’。这种俗称的“坐福”礼,在当代东北传统的婚礼中还在流行。 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哗攻糕纪蕹慌革苇宫俩也。’”统治者将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卺一词,今人多很生疏,“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张梦元的《原起汇抄》则进一步阐述婚礼用匏为爵之意义:“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实际上也就是前面经典中所说的“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合卺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按古礼,在新娘新郎合卺之后,“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饭食,新郎的从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饭食,以此表明阴阳(男女)蕴藉交接。明代帝后大婚尚恪守古礼中的合卺之仪,如以四个金爵和两个卺行合卺礼,分三次酌酒,并且“皇帝从者馂皇后之馔,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种文献已不见爵与卺并存的记载,其合卺改以金质合卺杯。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在满族婚礼中,不论民间,亦或皇家均不见传统完全复古的合卺礼仪式。甚至在民间合卺时,还要由萨满太太向空中抛肉。这些正是满族不同于汉族传统婚礼之处。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却还先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吃子孙饽饽不同于合卺席地而坐,而是在龙凤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在满族民间,新郎新娘食子孙饽饽时,还有“一男童隔窗问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亲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儿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绵绵” 。在民间,食子孙饽饽往往还安排在合卺之后,而在清代宫廷,却在皇帝皇后还未行合卺礼
1. 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以此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而皇帝贵为天子,大婚不亲迎,派使节迎娶称奉迎,即奉命迎娶;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
2.所谓纳采,就是向皇后娘家赠送订婚彩礼。彩礼包括大量马匹、甲胄、丝帛等等。送彩礼的队伍由皇帝特命的大婚专使持节带队,自太和殿出发,出太和门中门,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皇后娘家。此时,皇后的父亲、兄弟应当提前在府邸大门外迎候,见专使到,叩头谢恩。此间皇后父兄按礼单拜收彩礼。仪式完毕,专使回宫向皇帝复命。
3.迎娶之前,还要有一次大征礼。除了鞍、马之外,尚需加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缎1000匹、金银茶具和银盆等实惠的财物。更重要的是确立“名份”,这就是册立皇后礼。皇帝在太和殿举行隆重典礼,宣布册立某女为皇后,并将颁给皇后的金印、金册交给专使,专使奉命护送皇后金印、金册至皇后娘家,向皇后父、兄宣示,再由随行宫女女官向皇后宣读册文。 4.上述礼节完成后,迎娶便可以进行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礼仪中最隆重、最繁杂的一项。奉迎前一天,皇宫内外已然布置的一片喜气洋洋。宫中前、后三殿都用大红绸带搭起彩架,大红双喜字、吉祥联语、吉祥图案、剪纸处处可见。从大清门(现已不存,原址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处)到坤宁宫的青白石御道上,都要铺满红地毯,御道两侧路灯400对,各式彩灯30对,布置得仿佛天上鹊桥一般。
5.迎娶时,钦天监(当时的天象部门)严密推算了吉日、吉时。吉时一到,总管太监奏请皇后梳妆打扮,并请皇后拿上两个苹果。王爷为皇后披上盖头,把皇帝御笔亲书的“龙”字和一柄金如意放进喜轿中,恭送皇后上轿。皇后喜轿为16人抬轿,侍卫们手执藏香提炉在前,40位红衣护军把灯,160名校尉执杆灯40对,提灯40对,文武大臣前引后扈,轰轰烈烈地进入大清门。 6. 踏着大红地毯,喜轿停在正南天喜方位,王爷扶皇后下轿。接过皇后手中的苹果,同时把装有珠、宝、金银小如意和米谷的宝瓶奉与皇后。接下来,王妃扶皇后迈过一个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之后,在女官的引导下皇后跨过马鞍进到洞房,把刚才拿过的宝瓶交给福晋。福晋将宝瓶放在龙凤喜床上。此时,皇帝给皇后揭去盖头,双双坐到龙凤喜床上。女官捧上子孙饽饽,请皇后食用。福晋、命妇(重臣之妻)和女官为皇后梳妆上头,戴凤钿、双喜如意、富贵绒花,换上明黄龙凤八团龙褂,佩上朝珠、项圈。梳妆完毕,女官端上酒宴。这时,洞房之外,皇帝侍卫中结发夫妻们唱起《交祝歌》。在一片祝福声中,帝、后喝下交杯酒,完成合卺礼。之后,女官扶皇后坐上龙凤喜床,为皇后摘下凤钿,换上龙凤长袍。 7. 入夜,洞房之内花烛融融,温馨憩静。帝、后吃完长寿面,双双步入红帷,共度千金一刻的良宵。大婚高潮基本结束。尔后,皇帝率皇后拜见太后,举行朝见礼;皇帝升殿,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臣民同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鱼公主和皇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