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后,请谈谈你对文中的惠子和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有何看法?

《涸辙之鲋》和《惠子相梁》一样,采取了设喻的方法,请你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方法的见解是关于庄子的哦,_百度作业帮
《涸辙之鲋》和《惠子相梁》一样,采取了设喻的方法,请你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方法的见解是关于庄子的哦,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庄子故事两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诸子百家中的绝代双骄——庄子与惠子(上)
我之所以能够来到这里,完全有赖于孙立广教授的相识。这在佛家的信念里,这叫做缘。当初我在西沙群岛的琛航岛驻守海防,孙老爷子带领科考队到南海西沙科考,天涯相识,同品一壶铁观音,孙教授便命我所认识的一些东西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寻找世界终究的真实本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我们这个世界里生活的人类社会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还有我们身边这个社会发展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最后,我们自己短暂的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实现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个人精神的家园归依何处?……每当一有闲暇时间,尤其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时,种种问题便纷纷前来我的头脑里访问,赶走了又来,没完没了。
实际上归根结底就三个大问题:一是宇宙世界的真相;二是人类社会的真相;三是个人的终极真相。
十几年来,反复折磨自己的精神,以至少年白头,排在我队列之后的战友笑话我的头是喜玛拉雅山覆盖的白雪。
没有答案。
后来在2002年底时,我被换防到南中国海的西沙群岛中一个叫琛航的小岛上守卫海防。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回家探亲时,由永兴岛到海南文昌清澜港将近16个小时海上的颠簸,使我想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个人的终极真相,我称之为悟道或大彻大悟。2003年在琛航岛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孙立广教授偶然相见,受其刺激。个人的思想也就在南中国海小小海岛的椰子树下,不经意间大彻大悟。
第三个大问题,即我们生存的宇宙世界终极真相,随着个人的终极真相的认识,也就迎刃而解。
我知道,任何一个能够独立的思想,都会有其他千万种与之不同的思想对其进行质诘。质诘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或赞同或反对或部分反对或部分赞同。人世间的思想与世界的诸多现象一样,正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才能显得它的存在。
我不在乎他人的态度如何,关键是我所认识的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的认识是谬误,那么这所有的论述将会使他人浪费宝贵的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来思考,这将是一种罪过;万一我的认识是正确的,那将是使得有幸认识我有些独特思想的人有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真理光辉照耀下找到一切的真相。
真理永远都不可能被完全认识,一切都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和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维特根斯坦说:“可以说的,尽量说清楚;不能够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能够说的是道理的“理”,不能够说的是道理的“道”。说理是为了人们能够通过“理”的指引去真正领悟“道”。
许多人都宣称自己的认识才是正确的真理,然后还相互否认,相互攻击,搞得大家都糊涂了,因为真正明智的人和拥有正确思想的人在任何时代里都是极其稀少的。
比如我国先秦时代的儒家与墨家,是其所是,非他所是。而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也都一样的是其所是,非他所是。那到底孰是孰非?如果他们都是正确的,那就将陷入矛盾的不可同时两立的状况。因此,总有一家是正确的;或他们理论中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一部分是错误的;或者根本都是错误的谬论;又或者是在某些条件下正确,某些条件下不正确的相对正确的局限性正确理论。如果大家们的理论不正确,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理论来取代他们的不正确或相对正确的理论。那么,这些能够取代这些光辉理论的当代真理又是什么?
是伟大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贪婪的资本主义民主法制思想?是法西斯专制?是封建帝王集权?是奴隶主制度?是神权下的国度?是已经遥远得没有记忆的原始公社?是道家世外桃花般的小国寡民?是柏拉图希望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度?是儒家的君臣礼乐?是墨家的天下非攻兼爱?是法家的以法立国?是来世上帝的天堂?是众生平等的诸多佛国的极乐世界?
终极真理只有一个,出路只有一条,未来真实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说不定答案还没有找到,人类就因为各种原因而灭亡了,于是一切努力的追寻都丧失意义。又或者答案早就有了,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普通大众是愚民,所以不知道,也没有资格知道。或者答案就在身边,但是我们自己的愚蠢,没有办法领悟。
我是已经有了答案,但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我不管了,至少在我的思想意识里,真理已经有了,但是这个真理最终在思想意识上并无所得。即便所有人都反对,至少还有自己在坚持。除非我认为还有比自己认识更加正确的思想来取代,否则我会坚持。
我的思想里的许多东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诸多大学者和圣人的影子,因为引用复杂,就此忽略,大部分的东西都有人想过了,有些学者和圣人的理论比我的更加优秀。
(元青花菊花纹小碗瓷片标本,出自西沙水域)
在这里,我本来想讲一讲《韩非子》,《鬼谷子》的。但看来看去,先秦诸子里的这些学问都不太难,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花个三五个月时间研究一番,基本上也弄得懂。
人文领域里难懂的是什么呢?佛经,这不能说,当然佛经的精义所在我很清楚。易经呢?其神密色彩颇浓,分支众多,我的认识也仅一家之言。原先我认为我对易经的领悟还算可以,如今也不把易经当回事了,因此也不想在这里讲。老子的道德经呢?不好讲,也不好领悟,因为其深不可测,然而知道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因为没有时间详细解说,这个先且放下,说个简单一些的,那就是庄子。
为什么选择庄子呢?现在很多人拿庄子说事,借以抬高自己的水平和洒脱。然而,想认识高深的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从庄子入手比较方便一些,因为庄子一书的见解可以很好的做《道德经》核心内容的注解。
庄子一书的境界水平,在许多人眼里,已经是可以与天地同在,神游宇宙内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神乎其神了。然而修行高的人知道平常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刚入门时进入第二重境界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正是逍遥自在的境界;修行深了,进入第三重,则是“和其光,同其尘”,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再往深处修炼,就会到达圆融无碍的水平。
庄子的逍遥是个人思想意识深处的自由自在,是有境界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强大的逻辑认识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在思维里把逻辑认识进行超越以后,才得到的思想自由。这也只不过是有境界的水平,没有达到自在无为的深层次领悟,而自在、无为、无碍是没有境界的,有境界的逍遥,比无境界的清净无为,差别还是很大的。修炼过来的人就知道,庄周的逍遥神思,自由自在,其精彩的文章和希奇古怪的寓言只不过是思维的游戏而已,不必当真。若讲悟道的修为,逍遥的境界其实尚欠火候,仅入门而未登堂入室,在修炼的水平上仍不够究竟和彻底。
为什么这样说?我并非瞪着眼睛说瞎话,在这里,首先声明:道是不可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因此我所讲的不是道,而是理,由理可以入道。如果死抱着理不放手的话,会障碍后学者认识道的真谛。所以我姑妄说之,大家不妨姑妄听之。如果是已经悟道的同志,我们就找个机会喝杯茶,反正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所说的也是胡说八道。若是没有悟道的求学上士,你就勤而行之;若是中士,想学就学,不学也罢;若是低水平的下士,你就笑一笑也无不可。反正“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我把真正的道理说给你听,你也不相信。
生卒(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宋国人,与孟子、惠子同时期。他是战国中叶道家人物中的杰出人物,其言论经常被后世人们误认为是吊诡之言,是个诡辩家。因为庄子的文章言论无南无北、无大无小、无是无非、匪夷所思、超越逻辑,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论证“道通为一”的大道理。不理解的人,自然认为庄子“子言无用”(惠子言)或“滑稽乱俗”(荀子言)。
*……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篇》)。
实际上,人生并非对某些问题一定要有答案,所以庄子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但并不是说,从此放弃追求知识与学问,而是对追求知识和学问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这就是:“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有多种解释。其一为:“既然知道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还是不止尽的追求知识,那是非常不值得的,会完蛋的。”而我认为应该是这样解释:“知道知识的无止境,而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就必须面对。如果要追求知识,达到一定的地步时,就可以适可而止。”
为什么要适可而止?道家主张是悟道,而悟道之后是无智无识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追求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无止尽的事情,人们若为之献身,献出毕生的性命、精力去专研,受困于求知的欲望是不可自拔,就象在跑步机上奔跑的小老鼠,电力不停,小老鼠如果不放弃,只能是跑到死才结束了。
人生之中除了求知以外就没有其他可以追求的事情吗?答案是:有!知识是为人服务的,追求知识是更好的利用知识、知识有时候是用不上的,而且也是无止尽的。那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追求知识只是人生的一个选项。人各有志。正如惠子喜欢荣华富贵、庄子喜欢行道逍遥,大家两不相干,各有各的活法,没有什么对和不对的。每一个时代里的人只能解决这个时代里的事情。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只能解决一个人生命里的事情,事情是如此的多,而学无止境,光学习就是没完没了,可人还要做事,还要生活,还要为家庭、社会、国家办事,还要享受生活,还要活得命长,因此,做一件事,如果能做到庖丁解牛那样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而养生,只要能做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使人长寿,但长寿不等于永生、长生不死。如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被方士们骗来骗去,到头来还是死路一条。
3、对世俗观念善恶是非的看法
世俗的毁誉在《庄子*逍遥游篇》里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是对于宋荣子的评价,即便如此,庄子还认为“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就算毁誉不动于心,但不能够尽善尽美。唯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相类似。
因为是非的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人们的言语中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其理由是:“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他人的毁誉也就不在乎了。
而善恶的标准又是怎么样的呢?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恶只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善恶观念。因此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由此可见,无论是是非还是善恶,都没有一成不变而正确的标准。所以社会上的善恶是非观念也就根本无法影响庄子的思想取向。(关于人性的善恶,我在2004年写了约4万言的文章,这里不展开说。)
(元釉里红瓷片海瓷标本)
&庄子与惠子
名家学派原也称刑(形)名之学,早先郑国的邓析(公元前545——前501年)就是形名家中的杰出学者。从邓析到惠施,近两百年间,其间的形名学者有宋荣子(宋訮)、尹文、彭蒙、慎到、倪说、田巴等名辩学者,对于形名、坚白、同异、无厚等辩题,不断进行了激烈争论。惠施与公孙龙总结了名家各大学者的学说,并且加以系统和完善。
惠施的生卒(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战国时期名家学者,宋国人,曾经担任魏相十多年。惠子的学说没有书留传下来,其思想和事迹主要记录在《庄子》里,以及《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
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在先秦时代,是与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杨朱等齐名的著名学术流派。
庄子与惠子作为好朋友,虽然在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上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时常是不分上下,有时庄子占上风,有时惠子占上风。庄子一书中很多精彩的故事正是因为惠子的提问、争辩才使得庄子一书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因此,庄子一书中有一部分包含着惠子的思想。想要更好的学习庄子的思想,从惠子这方面着手也是可行的一条路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识一个人,先观察他结交什么样的好朋友,也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一类人。下面,就对庄子与惠子思想的交流、争论和分歧进行一下自我所认识的讲解。
(元釉里红玉壶春瓶颈部瓷片,下面是珊瑚)
一、小大之辩
《庄子*则阳篇》说:“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佚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次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嚆也;吹剑首者,快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快也。”
从这个蜗角之争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惠子对于小大之辩是很精通的,在这方面,并不逊于庄子,或许还比庄子认识得深刻。因为惠子的辩论文章有:“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个“大一、小一”的概念,已经涉及宇宙的层面,惠子不可能不知道大与小的相互关系,而且,惠子又是当时名家学者中的顶尖人物。蜗角之争的故事来源,应该与惠子有极大的关系,或许原本就是惠子的思想。因为从谐音来说,“戴晋人”即“代其人”,其人为谁?谁找来的就是谁。不过这个蜗角之争思想的主人无论是谁,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不是正确和有没有道理。
大与小是有形世界里物与物之间相对关系而言的。
下面我们简单论述一下大小之辩:
1、直观的大小
用大鹏鸟与小麻雀,小石块与大山,东海之鳖与井蛙、小草与大树等等直观的现象进行比较,因为大和小的存在,必须占有的一定空间,所以在人们狭隘的肉眼观察看来,在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着大和小的现象。
2、相对的大小
《庄子*逍遥游》文中用一滩水放置杯子与放置芥子的不同,来说明小和大的相对性。因为一滩水放杯子就胶住了,而放芥子则芥子可以当船在水上漂游。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的身高,同时具备高与矮并存的性质,这要看跟谁比。身高普通的人如果和小孩子比他就显得高大,与姚明相比他就显得矮小。高和矮既是对立的,也是可以统一的。
3、直观大小的颠覆
《庄子*秋水》篇里有河伯与北海若关于物大小的对话: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不可为倪。…”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庄子借河伯与北海若谈论大与小之间的差别,颠覆了平常人对于大小之间的直观对比。天地之大,在庄子眼中,比稊米还小;毫末之小,在庄子眼中,比丘山还大。大者未必大,小者未必小。小者可以为大,大者可以为小。大小之间的直观对比,在这里完全被颠覆无疑。
4、最大与最小
惠子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个解释下面再详细论述。
蜗角之争的故事充分说明天宇的无穷与人类的渺小。类似的话,在《金刚经》里,佛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
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认为:在面对无穷的宇宙时,人类的渺小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反观人类自身,倒是挖空心思、拥有有了一丁点一时之得又转瞬即失,如泡沫般聚散无常虚幻的财富、虚幻的名声、虚幻的地位,立时无比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可笑乎?可怜乎?——对比自己又如何?
二、有用与无用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的开篇就以大鱼鲲变化为鹏的巨大想象开始,大鹏的气势非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个想象已经是远远超乎一般寻常人的思维极限了。
而惠子的思想也同样达到了这个水平,他的思维并不在此就输给庄子,反而对庄子发起了询问的攻势:“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在这里,大葫芦之大与大鹏之大在意境上是没什么区别的。而大葫芦长大了以后,对于惠子来讲,并没有什么具体功能,还不如废了。就象你庄子的大鹏鸟,飞得再高再远,又有什么用?小鸟也是飞,大鸟也是飞,都是可以享受飞翔的快乐和极至。如果大鹏鸟可以飞跃生死的话,也就罢了。如果大鹏鸟死了,也不过是一堆腐肉。如果来不及吃掉,也运不走,臭也臭死了,还不如小鸟死了污染环境还少些呢。
庄子进行了反击。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笑话惠子拙于用大,不懂得大也有大的用处,比如葫芦,不仅是能盛水,如果不能盛水,就不能再用于做其他事情了吗?庄子举了一个宋人不龟手药的用途。一是用于冬天漂洗衣物。二是被客人用于带吴国的兵与越国的兵在冬天进行水战。两相比较,不龟手之药就有了两种用途,其结果是:“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这里的故事只是比喻,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庄子在有些时候与人辩论,山南海北的说起寓言故事来,也未必考虑得十分周全。因为在逻辑上,吴王未必一听说客人有药就轻率的任用一个外人当将军,即使不龟手药的用途明显,用于战争也未必能够打胜仗。)
大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那还可以做大樽而浮乎江湖,进行漂流,何乐而不为呢?同样的大瓢,惠子不知用来干什么,干脆打破了事。庄子则建议用来当漂流工具而浮乎江湖,四处游玩。其实以前人们过河的时候,没桥没船的情况下,往往人是依靠葫芦的浮力来涉越比较深的激流大河的。这在《周易》的泰卦里说:“包荒,用冯河。”说的就是把大葫芦缚在身上去涉水涉河。所以庄子能够想象同大葫芦去漂流江湖。也就不大奇怪了。在这里,庄子奚落惠子是只小鸟,目光短浅,只能翱翔于蓬蒿之间。正所谓:“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并不服气,又举了个例子:“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惠子认为,庄子所展示的磅礴大气,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是大而无用,那再大也无实际意义。人民群众对于无用的东西,是会舍弃的。
庄子进行了反驳:“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里庄子说一个小狸狌再会跳,最终还是死在猎人手上。而嫠牛再大也不能捉老鼠啊,因为捉老鼠是狸狌的本事。大的用处并不是用于小的地方,如今你有大树,也可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用不上,换一种方式或今后的人们也可以使用。在这个方面,庄子略胜一筹。而惠子提出的大树,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了三次以上,足以见惠子提出的这棵大树的比喻,对于庄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因为惠子所说的大树与大葫芦,指的就是庄子本人;而庄子所说的狸狌、小鸟,则指的是惠子。
惠子在《庄子*外物》篇中说:“
“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我认为,庄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把人的脚垫在黄泉之下会有什么作用?”惠子干脆的回答:“没用。”庄子则说:“是啊,虽然用你的脚去垫黄泉是没什么作用,但是作为脚来讲,却可以让人到处走动,这就是无用之用,这主要是看用在什么地方。”
后来在《庄子·山木》里说: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元青花大雁缠枝牡丹纹大罐瓷片标本)
大树因其无用而不遭砍伐,而故人招待庄子时杀雁,却又杀那一只不叫的。庄子的弟子怀着矛盾的心情向庄子请教:“到底是无用好还是有用好?”庄子笑着说:“周将处材与不材之间。”
单纯的有用还是无用,总是相对的,用保全生命的方式体现有用和无用,仅仅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所有方式,也正是在《庄子*山木》一文中,庄子要求弟子们要抛弃有用和无用的固有思维方式,因为死守着固定的思维方式是会受其拖累的,将自觉不自觉陷入教条主义的框框之中,一旦教条主义与现实情况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无论是有用也不对,无用也不对。有用与无用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呈现出来的人为选择结果。换了另一个环境和前提条件,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庄子主张:“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总结如下:在具体问题上,有用无用的争辩,庄子与惠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没有客观的正确或不正确的标准与结论。但庄子提出超越狭隘的有用和无用观念,才能是心灵自由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正所谓:“转法轮而不被法轮转;使钱而不被钱使;心役物而不被物所役心。”如果认识到此程度,有用也可,无用也可,适合在什么环境下通用就变通使用,不必死抱着一个无用的理念,因为无用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该怎么用或无用就该怎么去办。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所遇上的问题就行了,而不必在乎有用还是无用。
惠子所讲的这棵大树和庄子说讲的大鹏鸟都是在思想意识里面所虚构的想象,如果认为庄子的境界如同大鹏鸟的境界一样高远。那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因为惠子思想境界也同样达到了极大的境界。大的境界不是逍遥,逍遥是思想的自由自在,不在乎或大或小,有用还是无用。
各种境界在头脑里是没有大小高低的,境界是虚幻的,并不是真实的实际存在。所以超越所有的思维深处所有境界之后,就可以收放自如,境界有亦可,无亦可。不起心就无境界,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可自在逍遥,自然可以奇思妙想,想不可思议的事情,想可思议的事情,也可以不想事情。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不必受制于人,受制于物,受制于任何现象和他人的思想。
三、地位名利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名利而来。
庄子举例说:“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为什么呢,因为治理天下的工作尧干得很好,而许由不为虚名所累,就拒绝当老大。他认为一只小鸟建个巢在森林中,一个小树枝就足够了,不需要去占领整个森林。偃鼠到河边喝水,也只能喝饱他小小的肚皮,不必去占有整条河流。我许由自己可以过生活,不必要统治天下来满足什么。名利为身外之物,要来也没使自己增多什么,失去也不会使自己减少什么。
《庄子*逍遥游》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认为人们的生活,应该象宋荣子对待荣辱的态度一样,不必把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甚至批判放在心上,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在个人的身份地位上,惠子是魏国的相,庄子是平民百姓。有一次,庄子想念惠子了,去看望惠子时,而惠子听人说:“庄子来,恐怕要来取代你的相位。”惠子惊恐得到处找庄子,免得庄子去国王那里,受到赏识。《庄子*秋水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自傲的认为,我就象高贵的鸟儿,不吃脏东西;你却象个猫头鹰,逮个死耗子吃得香,你还以为我和你一样,要去抢你的吃吗?你占据那些我不追求的脏东西,不必害怕我来抢。楚国来请我当大官,我都不去,更何况你小小梁国,我是不放在眼里的。
惠子认为庄子的能力大、水平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各国君主求贤若渴,应该大有作为才是,不应该这么穷困潦倒。随便去哪个诸侯国的朝廷当个大官,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惠子就是在梁当了相,而庄子则非常贫困,因为安全等其他问题,所以不愿为其他国君所用。
庄子在《人世间》的文章中,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说明了当时的官场竞争激烈,动不动就要掉脑袋。楚国的一个狂人接舆在孔子落脚的门口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也有机会当大官,比如楚国就派人去邀请庄子去当官,但被庄子拒绝了,认为还是在民间自由自在的强,涉足官场,一不小心把小命丢了,十分不值得。
惠子用比喻来笑话庄子才能极高但是却一无所用,你庄子可以象庖丁解牛一样在复杂的官场里游刃有余啊。庄子则用狡猾的狸狌来比喻,虽然狸狌很机警,卑身而伏,躲着猎人,东西跳梁,但最终还是中了机关,死在猎人的罗网之中。形容去当官实在太危险了,很多危险并不在自己的预料之内,控制之下。所以,当官的这桩买卖我庄子可不能干。庄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也可以看做是庄子的聪明和智慧所在。
惠子就不一样,他身在名利场,得到名利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受到名利所困。庄子虽然没有地位,财富,权势,但庄子的心情并不坏,因为庄子并不在乎这些,他就不为名利所困。从这个方面来看,惠子倒是贪恋荣华富贵,庄子则看见官场的斗争和风险而放弃了,图个自在。
(元青花海瓷标本)
《淮南子*齐俗训》有:“故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渚。庄子见之,弃其余鱼。”说明惠子图面子、讲排场、摆威风,看来奢侈过甚,锋芒毕现。而庄子连钓几条鱼都嫌多余而放弃。一则过甚,一则过俭。我们现在从中庸的角度来看,都不足以效法。
从个人的选择上,只能说是人各有志,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说谁高谁低。只是在对待名利这方面,惠子与庄子的看法和态度不一样而已。惠子看不开,放不下,庄子不在乎荣华富贵就是的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只要不违背心中的信念,无论庄子还是惠子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