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教案平韵的韵脚是什么

继续收藏……
谢谢深白,收藏,我要仔细地,慢慢地研究开发!
对了,笛子,你什么时候开课啊?
偶是看大门滴……
高中语文课本?诗词的句式、对仗、押韵
诗词的句式、对仗、押韵
诗词的句式
  诗式词经断句后,所形成的句子的形式叫句式。文中也有句式,一篇文言文经点断读句后,也存在明显的句式问题,如文中遇有对仗、上下两句的句式是一样的。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斜线所画的句式,上下联的句式是一样的。句式是造句的依据,比如《陋室铭》开头两句,“水不在深”一句,是依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的句式造的句。因此,上下两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绝不可以在画斜线的地方造句。否则,原来点断的停顿处就不存在了,就等于破坏了原来的句式。
  诗的句式,五言为二领三,如:“城春/草木深//”、“把酒/话桑麻//”。例句1在春后断,例句2在酒字后点断(停顿)。点断处不可造句,否则就破坏了二领三的句式。七言的句子,句式为四领三,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诗的句式比较简单,五言一般是“二领三”,七言一般是“四领三”。七言诗的句式,如果像下面的句式,就不是七言诗的句式,“过暄风/十里莺回//”这句的句式是“三领四”,而不是“四领三”,打破了七言的常规句式。又如“有情风/惊涛万里//”这句同上句,句式也为“三领四”。词中的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句式一般与诗相同,如“两地/不同栽//”、“吹入/垂杨陌//”,七言如“脉脉不知/春又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词中七言也有三领四的句式,如“二十年/重到南楼//”、“旧江山/总是新愁//”、“恨无人/说与相思//”,词中五言句也有一领四的句式,如“但/眉峰压翠//”、“怅/飞凫路杳//”。
  词中的三言句“山远近、路横斜”、“柳丝长、春雨细”,例句1为一领二,例句2为二领一。四言句一般为二领二,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也有一领三的,如“有/斜阳处//”,六言句一般是二领二二,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带/江山/如画//”。在词中的句子,三字以内为短句,七字以上者词人们认为是长句,超过七字的句子,一般是短句合成的,如果是短句合成的,都能点断,但也有不能分读的。
  八字句:一领七,七言为四领三,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便/山遥水远/分吴越//。(朱效儒《踏歌》)二领六,六言为二领二二,如: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周邦彦《还京乐》)八字句,是“三、五”合成的,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王沂孙《眉妩》)
  九字句: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柳永《倾桮乐》)此外,以三虚字领起的九言句也很多。如: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周邦彦《六丑》)。九字句还有四五、六三等句式,如: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词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所以词又称长短句,词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悬殊很大,与诗不同,诗以四、五、七言为基本句型,所以句式也不复杂。词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因此句型比较复杂。因此词的句式就更复杂了。诗词句子的句式不论句式简单,还是复杂,句式都是造句的基础,也就是说遣词造句要以句式为依据,不能打破诗的基本句式。词的句式要以词谱为准,词谱专供填词者应用。我以为《康熙词谱》比较好,它在序中说:“词之有图谱,犹诗之有体格也……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词谱》一编,详次调体,剖析异同,中分句读,旁列平仄,一字一韵,务正传讹。”
  我们现在不主张严格遵守这些清规戒律,以至害意,也就是有的人说的不能因律害意,但这些规律是填词的条件,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在歌词与乐谱的配合上是怎样努力的,其中有不少有用的东西,依然能古为今用。
  欧阳修诗曰:“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黄栗留,即黄莺鸣名;紫樱桃,水果名。按文法断句读是: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这种句读是以文法为准。读诗或词的句读不以文法为准,要以声音的节奏为准。有的诗或词的句子的文法节奏和声音节奏不一致,要以声音的节奏为准,因为声音的节奏与句子的平仄是一致的。我们造句时要以声音的节奏为准,就是要以句子的平仄声为准,这就是所谓的句式。词谱中的又一体的原因,就是句的字数变了,声音节奏变了,当然源于句子的平仄改变了,所以句式当然随着也要改变的缘故。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38]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1]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2]。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3]。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4]。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5]?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6]。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7]!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8]。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49]。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1]!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2]。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53]。”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2)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54]。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
“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对偶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也。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于今且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举其可为模范者,说明于下,以为初学者之参考。
一、实字对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
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
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
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
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八、巧变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
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
九、隔句对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十、互成对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
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十一、流水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
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
十二、问答对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
十三、借韵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
此种对法,乃是借同音字以为对仗。如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
字,及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云:“《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
“红”对“子”。“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朱子儋诗话》谓其论诗近于穿凿。余谓孟浩然有“庖厨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
“杨”。老杜亦有“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对“鸡”。韩退之云“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以“鱼”对“爵”。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何谓穿凿哉?”
十四、虚实对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孟浩然)
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十五、交股对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
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
“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
十六、浑括对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
“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十七、逆挽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
沈德潜《说诗晬话》云:“温李擅长,固在属对精工,然若工而无意,譬之剪彩为花,全无生韵,弗尚也。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以上为绝句与律诗之对偶型态,与属对方法,至于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此为近体诗运用对偶之准则,至于古体诗,则对与不对,固无一定之限制,纵有对句,亦极其自由。可毋庸赘述。
【一】 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注意:韵声粘对)
1, 九类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虚词代词,颜色词,方位词,数词(如孤,半等等词也算数词)
2, 律诗的对仗
① 颈联和颔联对仗(多数)
② 首联对仗
③ 尾联对仗
④ 颈联或颔联对仗
⑤ 全篇对仗
3, 对仗方法
① 工对:对仗的词的小类相同有时经常用在一起的小词类也可(天地,诗酒,花鸟)
多数字工对便可应同类词相对,忌同义词相对(合掌)
② 邻对(20类)
时令对天文;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
宫室对器物;
器物对衣饰;
器物对文具;
衣饰对饮食;
文具对文学;
草木花果对鸟兽虫鱼;
形体对人事;
人伦与代名;
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
方位与数目;
数目与颜色;
人名与地名;
同义与反义;
同义与连绵;
反义与连绵;
副词与连词介词;
连词与助词
③ 宽对:半对半不对;
非工对邻对等
借对:借与出对里字其他的自形和字义相对。
例:事直皇在天,归尺白发生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⑤ 流水对:出对两句组成一句完整的句义
反对:出对意思完全相反,正对为劣,反对为优
错综对: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一下,交叉起来的对仗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⑧ 扇面对: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年
⑨ 叠字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二】 近体诗的拗救
1,本句自救:例,第一个字出律,第三个字出律相救
2, 对句相救:例:五言,出句第三字出律,对句第三字相救;
七言,出句第六字出律,对句第五字相救如: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3,半拗可救可不救:一三五不论救:第一句第三字出律,第二句第五字相救第一句第五字出律,第二句第三字相救
【三】 诗的分类
1, 近体诗
2, 古体诗:无格律,无平仄粘,押韵可压平韵,也可压仄韵有对偶无对仗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4, 歌行体歌:分为五言,七言,杂言;
秦汉时无格律,到了唐代受格律诗影响有韵(有粘)行:不是一韵到底;
相对称的句子;
平仄多不相对;
本句多不自对前后联不近相粘;
韵声粘对均无束缚
5,柏梁体:出自汉武帝柏梁台,每人一句诗,一句一意,句句入韵,七言为主(古句句入晕,南北朝时期也可隔句用韵)
6, 风雅颂
7, 楚辞体(骚体)“兮”字可省,五字断句:3/2;2/38,赋体讲文采,韵节,语言精美,骈散结合附:骈体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近体诗的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酒卮食河豚。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毛泽东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仿古的原则。前面提到唐宋人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早就邻韵通押。在宋词中,韵域很宽,邻韵通押更自由。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道路的导师们,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韵,我们何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我赞成第二种意见,但也不反对第一种意见。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其实,邻韵通押在前人诗中也并非难找,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窃以为作诗讲究一韵到底,还是受了历代官方科考的影响。
  邻韵通押,无疑给我们写近体诗用韵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初学写作还须具备有关韵部的一些基本常识。
  首先是对《平水韵》的106个韵部,尤其30个平声韵部,及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个大致的了解。
  旧时学童学诗韵是和学对偶一起学的。学法很简单——背诵《笠翁对韵》(清李渔著)、《声律启蒙》(清车万育著)、《训蒙骈句》(明司守谦著)等韵对书。这些书以平声30个韵部为纲,把作诗押韵常用的同一韵部的字,编成歌诀。譬如:在《一东》条目下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边塞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渔翁。……”自小把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词儿可以相对,又记得风、空、穹、蒙、中、红、东、翁等常用字属东韵。现在要求像过去学童那样背得滚瓜烂熟是很困难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韵部的常用字,读这些书比读《诗韵》有趣,因为后者如同辞典,读起来枯燥无味,记不住,而且许多生僻字也用不着记。但是《诗韵》还是要购置一本的,以供查对。现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诗》,后面附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兴趣,可以看看。
  下面是《平水韵》30个平声韵所包括的字数:
  上平声
  一东包括风、空、虫、弓、东等174字
  二冬包括冬、钟、松、龙、蛩等120字
  三江包括窗、江、缸、邦、逄等51字
  四支包括诗、儿、丝、鸶、縻等464字
  五微包括稀、飞、微、肥、衣等72字
  六鱼包括虚、书、车、驴、鱼等123字
  七虞包括珠、乌、凫、须、朱等305字
  八齐包括溪、堤、鸡、西、霓等133字
  九佳包括淮、崖、喈、鞋、谐等55字
  十灰包括开、苔、台、莱、灾等111字
  十一真包括真、麟、椿、人、秦等171字
  十二文包括文、军、芬、薰、闻等97字
  十三元包括喧、源、暄、轩、魂等161字
  十四寒包括难、蟠、鸾、鞍、滩等123字
  十五删包括攀、菅、颜、潺、删等64字
  下平声
  一先包括天、川、田、弦、钱等235字
  二萧包括骄、遥、谣、雕、消等183字
  三肴包括爻、蛟、蛸、哮、胶等107字
  四豪包括刀、高、袍、醪、猱等110字
  五歌包括河、罗、歌、磨、荷等115字
  六麻包括麻、衙、鸦、茶、花等167字
  七阳包括长、香、王、塘、妆等270字
  八庚包括轻、声、酲、生、行等190字
  九青包括青、灯、经、亭、星等90字
  十蒸包括升、鹰、冰、昆、灯等114字
  十一尤包括忧、游、牛、愁、头等247字
  十二侵包括心、琴、砧、森、参等70字
  十三覃包括三、南、庵、蓝、潭等96字
  十四盐包括嫌、蟾、尖、甜、帘等86字
  十五咸包括咸、缄、帆、喃、杉等41字
  上面每个韵部列出的五个字,不是韵书上排列的前五字,而是从《声律启蒙》上选摘出来的。这样可以避开一些生僻字;同时可以选出一些同一韵部而古今读音有差异的字。使读者了解,有些字按普通话音读,韵母完全一样,却不属同一韵部;有些字按普通话音读,韵母不一样,却属同一韵部(吴、闽、粤等某些地方语中还保留些古音,可能属同一韵部)。这告诉我们:学近体诗押韵,不能完全按普通话音、觉得差不多来押韵,不能靠查《新华字典》找同韵母的字来凑韵脚,而是要好好读点韵书。诗写完了,觉得押韵没有把握,要查查韵书,看看是否合辙。
  王力《汉语诗律学》根据这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1、宽韵:
  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2、中韵: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3、窄韵: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
  4、险韵: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很少。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古时和现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韵、险韵来作诗,以显才华。对于我们初学的同志来说,知道这点常识就行了,无须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邻韵,哪些可以通押。所谓邻韵,一般指诗韵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等,这些邻韵可以通押;有些韵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也可以通押。这里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把可以通押的韵目试列如下:
  1.一东二冬
  2.三江七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面括号中注明“半”的,表明该韵目一半与这(些)韵目通押,另一半与别的韵目通押。其实在前人和现代人诗词中,6与11、13,7与14也常常通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在1978年修订重印时,又将十八个韵部和十三辙相对照,指出哪些韵还可以通押,实际上只有十四个韵部,同上面所列邻韵通押,稍有出入,大致相同。这本书无疑给初学旧体诗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
  作近体诗押韵很有讲究,开始可先学简单的,按《诗韵新编》的韵目押韵,以后再学复杂的,慢慢熟悉《平水韵》,逐渐按30个平声韵目押韵,做到一韵到底,不用邻韵,或者做衬韵诗。
  古时有所谓“限韵”,就是限定用某韵目的字做韵脚,或者固定某几个字作韵脚。这种限韵诗主要是科考场的试帖诗;另外就是文人集雅作分韵诗、限韵诗等。科考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集雅做限韵诗也早已不时兴了。但是“和诗”的遗风尚存——诗词爱好者之间你来我往,一唱一和。和诗用韵有三种:一种是不用对方的原韵或原韵脚,如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柳诗用寒韵,毛诗用阳韵,郭诗用肴、萧、毫韵,毛诗用灰韵。第二种是用对方的韵脚,如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原作韵脚为“天”、“跹”、“园”、“阗”、“前”,和作也用同样的字依次作韵脚。第三种只用对方的同韵目中的字,如对方用东韵,和作也用东韵,可以全部不用对方韵脚字,也可以部分用,部分不用。如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毛诗的韵脚是“边”、“旋”、“天”、“烟”、“田”;朱诗的韵脚是“边”、“旋”、“天”、“巅”、“前”。韵脚有两个字不同,但都属先韵。这种和诗用韵比第二种限制小些。后两种都叫做“步韵”或“次韵”。
  还有所谓“用韵”,就是套用古人某首诗的韵脚作诗,实际上等于步韵和古人的诗。如聂绀弩1946年讽刺国民党政府滥猎熊猫赠送美国,写了首《吊熊猫》:“尤物人间何处寻,汶川四境柏森森。可怜弱土藏殊色,竟有强邻慕好音。万里和番天下计,一身报国女儿心。专机未发香先泯,顿使洋奴泪满襟。”这首诗的韵脚全部套用杜甫《蜀相》一诗。
  如果步自己诗的原韵写诗,叫作“叠韵”;如果连叠几次,就称为“再叠”、“三叠”等。
  下面讲一讲押韵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前人作诗押韵有所谓八戒,这里只把初学作诗时容易出毛病的几点说说:
  一是平仄混。初学诗的人往往用韵母相同而平仄各异的字押韵,尤其是现代语中读平声而古时读入声的字,如“石”、“国”、“激”、“昔”等字押韵。有的在不押韵的单句末尾用了平声字,这都是不合撤的。辨四声不但是学平仄的基础,也是学押韵的基础。
  二是凑韵脚。就是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这在顺口溜、莲花落和戏剧唱词中是常见的,但如出现在格律诗中那就显得俗气了,并对表情达意有妨碍。
  三是出韵。有的人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例如有的方言中,“魔”、“谋”二字读音差不多,可是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别属五歌、十一尤,二者不通押;在《诗韵新编》中分别属二波、十二侯,二者也不能通押。如果这两个字在一首诗中同时作韵脚,那就出韵了,这也叫落韵。所以初学作诗时,凡叶韵用字,过去未见过先例的,须和韵书查对一下。
  四是窜韵。有的人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例如“分”字,若用在“新旧两平分”句中,属平声十二文;若用在“你我有缘分”句中,则属去声十三问。所以作诗时,对押韵的字要好好辨认其字义和读音。
  五是倒韵。就是把一些习惯性搭配词组,前后颠倒过来迁就韵脚。例如:“花葩”、“嫩凉”、“崎岖”等,不能为了押韵而把它颠倒过来,成为“葩花”、“凉嫩”、“岖崎”。如果颠倒过来意思也讲得通,对诗的表情达意没有妨碍,不能算倒韵。如“明月”、“归鸟”、“川流”、“尧舜”、“秦汉”等。
  六是重韵、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重韵和复韵在诗中出现,意思重复,显得单调乏味,必须避免。
【四】词的分类
1, 按字数分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 按段落分单调,啥u,三叠,四叠……
【五】 词的名牌取得
1, 由乐曲名取得
2,本就是词的题目:《舞马词》《绕池游慢》等
3, 源自大曲,法曲:《水调歌头》等
4, 源自人名:《念奴娇》等
5, 源自地名:《沁园春》等
6,摘取词中的几字得名:《忆秦娥》《忆江南》等
7, 字数:《十六字令》等
8,前人诗句:由《诗经,伐木》到《喜迁莺》等
9,由神话得来:《凤凰台上忆吹箫》《苏小小墓》等
【六】 词的押韵
1, 压平声韵
2, 押仄声韵
3, 上下阙押韵位置相同例:
《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 上下阙押韵位置不同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
5, 一韵到底
6, 句句押韵
【七】词的声(全部或基本使用律句)
1, 一字句:平/仄例:天,休教圆蟾照客眠
2, 二字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3,三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衍生)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5,五字句:⊙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6,六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7,七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8,八字句:3+5字句的组合;第三字和第五字平仄往往不相一致
9,九字句:3+6字句或4+5字句的组合
10, 十字句:3+7字句的组合
11,十一字句:4+7字句或者6+5字句的组合
12,一字读(dou):第一个字断句的特殊方法,词的特有特点。
例:看/万山红遍(这句诗看起来不拘平仄,实际上是用了一字读)
13, 特定的平仄格式:
仄脚四字句:仄平平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② 仄脚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一般情况)
→仄仄仄平平仄(特殊情况,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平仄仄平平仄
14,拗句(也就是不尊词声的句子,少见)
例:别来音信千里(仄平平仄平仄)
【八】词的对仗
1,对仗工整:声对,意对(平仄对立,词类相同或相近)
2,对仗一般:只有声对或只有意对
3,对仗自由:一般来说只要字数一样的地方便可对仗,但是有时并非如此
4,同字对仗:律诗不允许,但是词可以例:吴山青,越山青
——————————————————————
[36]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7]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8]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39]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0]“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41]“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2]“为”,去声。
[43]“重”,上声。“应”,平声。
[44]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5]“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6]“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看”,平声。
[48]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9]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50]“看”,平声。“为”,去声。
[51]“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52]“应”,平声。
[53]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54]“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