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菩萨?

八大菩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八大菩萨
《》里称八大菩萨为:、、、、、、、。通常多依此经。其&&&&一文殊菩萨其&&&&二弥勒菩萨其&&&&三观世音菩萨其&&&&五无尽意菩萨其&&&&六宝檀华菩萨其&&&&七药王菩萨其&&&&八药上菩萨
《》说:、、、、、、、。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说:、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轮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
菩萨介绍读法注音:①唵(an) ②缚日罗(fu ri luo) ③罗怛曩(luo da nang) ④吽(hong) 真言释义:①归命 ②金刚 ③宝 ④能生 早已在他方成佛,为助此土世尊教化众生故示现菩萨形。梵语Bodhisattva,华言「菩提萨埵」,是旧译(唐前为旧)。供奉:每天三柱香,农历十八,十五日、将&舍利盐&放在俱攞钵过滤溶化后擦拭神像,诚心修行俱攞钵表面会慢慢生长如树根桩一样的物质。又《佛地论》有三义:“1. 谓诸萨 求菩提故。2. 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名称】:菩萨  【拼音】:pú sà  【注音】:ㄆㄨˊ ㄙㄚˋ[1]◎ 菩萨 púsà  (1)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肠慈善的人释义:(1).佛教名词。  【出处】: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释义:(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大慈大悲南海观音菩萨  释义:(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出处】:《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舍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示例】:夏衍《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大道心众生,新译云觉有情、菩提是道,萨埵是勇猛义。菩萨心愿,为悲愍众生,故勇猛求道。菩萨又译作开士、大士等,开发大智、 菩萨  大慧、大悲、大愿之有德行、有学养之人也,佛家总以此名为求佛果的大乘众。通常人以为泥塑、木雕等是菩萨,其实这只是将菩萨的精神形像化,供人忆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践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学佛的人欲想实践菩萨愿心,即需实践六度波罗蜜(波罗蜜为究竟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释迦舍身肉饲鹰,皆是布施的表现。持戒,大乘的菩萨戒,不只止息恶法,而且积极实行善法。忍辱,菩萨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现。精进,有内外精进二种,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灭贪瞋痴的行动是外。禅定是去恶、静虑。菩萨有禅定功夫,方能引发智慧,繁兴大用。最后般若译为妙智慧,能解惑开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应物设施是差别智。凡能积极内外实践这六度称为大菩萨。如大智文殊师利、大悲观世音、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王、大势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萨最高典范。以上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菩萨道路」。基本内容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菩萨(16张)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何谓“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的分类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 种性-未得净心。2. 入-发心修学。3. 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 净-入净心地。5. 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 熟-入毕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 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恶皆抛即菩萨。  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2]【菩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萨-产+夆],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文殊菩萨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是行、愿弘深的典范。梵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普贤菩萨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宋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和。另外加上,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即,又称秘密主,象征‘坚固不坏之’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二)为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为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一般认为是大势至菩萨在密教的现身。为福德之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在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求闻持聪明法观想虚空藏菩萨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美妙而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因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肩负着救度六道众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萨现出家菩萨像,其雕像为僧侣打扮,左手擎宝珠,右手持锡杖。因的梵文意义为慈爱,所以常被称为慈氏,其名字为“无能胜”。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佛的教化,被授记为下一任佛陀。他现处内院,为菩萨。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众人喜爱;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根据佛经记载,除盖障菩萨的修行历史异常悠久,其弘化功绩不胜枚举。而这位大菩萨代表的清除盖障、消灾免难也是当今世人之急需,毫无疑问,虔诚礼敬这位大菩萨,认真践履谨言慎行、清心寡欲的功夫,逐步减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乃是离苦得乐、趋向菩提的关键之所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已解决问题
待解决问题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哪天?
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哪天?
09-05-12 & 发布
每年的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等的出家日!届时寺院里都有大型的法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九月十九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世音菩萨的生日是哪天?答:农历二月十九。好多地方这一天有庙会的。我们那里俗称:“奶奶庙”,早上给他熬好小米粥,还有煎饼。去上供,然后人们抢着吃,那叫个热闹,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能抢到那一碗米粥,人们真的不怕烫到。观音菩萨的生日是:3月18号是阳历真正的应该是每年的农历2月19日 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6月19日 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9月19日 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世音男性化的观音目录 【开篇总起】 【圣号释意】 【常念观音】 【六字真言】 【宣公开示】 【佛典记载】 【普门示现】 【观音道场】 【民间信仰】 【祝圣仪规】 【诗词歌赞】 【民间传说】 【影视作品】 【民间信仰】 【祝圣仪规】 【诗词歌赞】 【民间传说】 【影视作品】
[编辑本段]【开篇总起】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详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根据《法华经》,&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南无观世音 师子无畏音 大慈柔软音 大梵清净音  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 能施众生乐 济度生死岸[编辑本段]【圣号释意】  女性化的观音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 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  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但是,《心经》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 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 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 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又译為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汉语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為常见,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也是四大菩萨之一。目录[隐藏] o 名号由来o 历史沿革o 形象与传说o 东方观音o 慈航真人说o 千手千眼观音说o 相关词条o 参考资料观世音菩萨-名号由来观世音菩萨在早期的佛经中,观世音菩萨多直接音译为“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南北朝姚秦鳩摩罗什意译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则译为“观自在菩萨”。传统上认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当时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梵语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Avalokita意为观,自在,梵文为伊醯伐罗(i?vara),意为来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并认为鳩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菩萨”是不正确的。但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鳩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也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词。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另一重意思则出自《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以听音方法契入法性,证得耳根圆通,修成正果。观世音菩萨-历史沿革观世音菩萨台湾省城隍庙内的观音菩萨金像在中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纪随著佛教的传入而开始,并於七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和日本。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叫做Chenrezig,以四臂观音的法相為主,达赖喇嘛被认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观世音菩萨为男性形象,《华严经》中形容观世音为勇猛丈夫,《悲华经》则称善男子,后来应广大信眾的愿求转化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眾生。观世音菩萨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称他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中的大菩萨,如《无量寿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萨。《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於过去生中曾为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咰,他出家之后,即号“观世音”;在久远的将来,阿弥陀佛涅槃后,他将候补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不空三藏所译《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又说,观世音菩萨将以“平等光明普照如来”的名号成佛,但在此经中并未提及他与阿弥陀佛的关係。而在其他经典上说此观世音菩萨,於过去无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号“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佛曾经是他的弟子。由于他的大悲愿力及所发菩提心,為了安乐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因她以救苦救难为己任,故在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楞严经》则认为过去曾经有佛,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其弟子,故也称“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形象与传说观世音菩萨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世音菩萨像的种类最多,大概与观世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普门品》当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因应眾生的需要而现身说法。祂可以化身为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人、非人、执金刚神等等。一般来说,作为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观世音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歷史时间、地域、风俗有很大关係,是百姓信仰的产物。据《悲华经》卷二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煦,是无量劫前转轮圣王无諍念的长子,因為其在宝藏佛前发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眾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没有人可去请求保护,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那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则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宝藏佛即为她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眾生,发大悲心。欲断眾生诸烦恼故,欲令眾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东方观音观世音菩萨唐朝时候以前,佛教观世音菩萨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后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观音。宋朝之后出现了按中国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鱼篮观音、白衣观音等,并逐渐成为主流。道教则认为祂善於救助妇女儿童,协助孕妇顺利生產,因此又称之为“观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民间常尊称她为“送子观音”,甚或送子娘娘。观世音菩萨,在道教和民间的香火都十分旺盛。在一贯道中称为“南海古佛”,可见其在民间信仰的鼎盛。在闽南、台湾民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非常显著,常被尊称“观音妈”,又因为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现为菩萨济世救人,故常尊称为“观音佛祖”,简称“佛祖”。台湾人认为,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心著称,大士爷是观世音菩萨的属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爷头顶观世音菩萨像,在中元节时,负责救渡、布施流浪在阳间的亡魂。中国民间的观世音菩萨像,常有善财、龙女两神祇服侍在菩萨左右两旁。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菩萨见眾生难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则化为白度母。绿度母与白度母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又根据阿底峡尊者发现的书《柱间史》,当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雪域的眾生都交给观世音菩萨教化;观世音菩萨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时,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罗剎女子以自杀逼婚,结果在观世音菩萨的祝福下成婚,是為藏族人的祖先。西藏国王松赞干布亦被视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说他一出生则有三十二种相好,头上更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尔妃子则被认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為绿度母的化身。达赖喇嘛亦被视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慈航真人说观世音菩萨其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朝时修道於此,已得神通至道,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其二据李善注引道教《灵宝经》曰:禪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妙音。年至四岁仍不言,王怪之,乃弃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嚥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於丹陵之捨,柏林之下。妙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妙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妙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於是能言。於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却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隐影而去。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观音说观世音菩萨根据《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后改称《香山宝卷》,作者为宋代的普明禪师),认为她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至出嫁年龄,出家为尼。妙庄王因此将其赶出王宫。后来妙庄王身患顽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诊断后认為只有以亲生女儿的手眼配药才能医治。妙庄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然二女坚决不允。无耐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长,道法高深,兴许能够救愈。妙庄王来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长,却大吃一惊,原来仙长為自己三女儿,但此时已修成至道。女儿知道父亲来意后,二话投说,当即割断手臂挖掉双眼奉给妙庄王。妙庄王心裡十分难过,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儿再生手眼,结果神灵有眼,女儿果然长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双手。妙庄王十分感动,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庙,专门祀奉妙善,并称之为“观音”。又有相传宋朝时,蔡襄贬为泉州知府,当时,泉州洛阳江,时常有人渡江时溺毙,发愿兴建万安桥(洛阳桥)。於是,观音菩萨化身为一位手提鱼篮的少女,向公眾筹募建桥经费,该化身被称为“鱼篮观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殊菩萨保佑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