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语境 政治语境 经济语境之间的关系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电视电影毕业论文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电视电影毕业论文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3:35: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电视电影毕业论文试析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
官方公共微信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化语境下的小说叙述话语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理解“两只手”优于“一只手”——中国政治经济语境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20期
如何理解“两只手”优于“一只手”——中国政治经济语境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这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本身的定位,还取决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性。政府与市场是一对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对它们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反复试错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我们应当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要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两只手都要硬,"两只手都要活"。同时,要以透明公开的秩序监督"有形之手",保障"无形之手"。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23.9【正文快照】:
政府与市场:一对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观点和实践指导思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如何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鞍钢;;[J];红旗文稿;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胡晓;;[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洪冰冰;张晓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蒙秀琼;;[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师吉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王先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先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吴光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姚润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付新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皓;王纯;;[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孙宇;丁宏;;[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沈志华;;[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董志凯;;[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迟爱萍;;[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曾令勋;;[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张俊国;;[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王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格;;[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国宇;;[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聚军;[D];南开大学;2010年
张健华;[D];南开大学;2010年
张秀阁;[D];南开大学;2010年
姜永英;[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刘胜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毕彩云;[D];吉林大学;2011年
李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徐艳;[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王怀强;[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熠;[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凯;[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杨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严旭;[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周爱香;[D];湘潭大学;2010年
郭靖嘉;[D];湘潭大学;2010年
万婷婷;[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郑海照;[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韦柳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黄睿;[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剑;;[J];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09期
;[J];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22期
习近平;;[J];求是;2013年22期
;[J];中国合作经济;2013年11期
;[J];经济学家;2013年12期
本刊编辑部;;[J];衡阳通讯;2013年11期
;[J];今日浙江;2013年20期
纪屏;;[J];决策与信息;2013年12期
;[J];新产经;2013年11期
唐峻;[J];求实;1988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本刊编辑部;;[A];贵州法学(2014年第3期)[C];2014年
许果;;[A];全国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及水文化研究201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14年
韦英生;;[A];2013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A];水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暨中国水利政研会常务理事会资料汇编[C];2014年
彭涛;;[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张全景;;[A];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14年
梁树柏;;[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刘海藩;;[A];群众路线与科学领导[C];2013年
兰新财;;[A];贵州法学(2014年第3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评论员;[N];经济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N];吉林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N];吉林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N];济宁日报;2013年
;[N];江西日报;2013年
刘宇;[N];昆明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N];辽宁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本报评论员;[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刘龙胜;[N];梅州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建高;[D];内蒙古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透析
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透析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透析
&&& 中国新诗语言政治问题的呈现关于中国新诗语言政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白话诗刚出现的时候,胡适面对梅勤庄的指责,就曾经做出了如下回应,即“夫吾之论中国文学,全从中国一方面着想,初不管欧西批评家发何议论”。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新诗的写作方面,在最初就面临着一个世界文学背景的问题。而新诗语言政治问题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StephenOwen在1990年在其《WhatIsWordPoety?》首次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政治问题,并且指出新诗首先不能够与以唐诗为顶峰的中国古典诗歌相比较,同时由于现代汉语新诗又以后现代文化语境为前提,是西方诗歌影响下的产物,甚至已经不能够被称之为中国文学。而在1993年,诗人郑敏在其《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②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有几千年诗史的汉语文学在今天没有出现一个得到国际文学公认的大作品、大诗人?”这一问题也激发了“文化激进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争论涉及到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历史价值,这场争论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引发争论的问题本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中国将自身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贡献给了世界,但是汉语以及汉语诗歌却无法赢得世界的认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就是文化政治问题。文化政治关系到每一个文化群体的自我定位、自我理解以及自我主张,它同时也正在敦促不同的文化属性以及生活在该文化属性之中的人,迎接异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挑战,并且为I卫改进自身的文化以及生活形式而进行斗争。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衡量,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诗歌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与“后殖民主义”以及“翻译的政治”这些文化批评术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诗歌文化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而域外诗歌文化的引入,则使得这一断层不断地加大,以往的写作甚至变成隔世之作,诗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语调已经失声,而新的文化语境下的创作尝试也由于优秀诗人的青黄不接而呈现出“碎影式状态”。&&&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个人诗学”的语言发现&&& 1.“百花争鸣”与“众语喧哗”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新诗歌的“大写时代”一去不返,基于西方文化或者舶来文化的新诗歌写作尝试在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之后,再次走进了“失语”的困惑。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种诗歌的写作理论和写作的尝试都失去了绝对的权威,而任何一种写作或者诗歌的言说方式,都成为寻求中国诗歌和理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诗歌不再得到众生膜拜的世界里,诗人的创作流派越来越繁复,我们有幸看到新诗歌写作浪潮走向低谷之后的“百花争鸣”。然而,在本身力量就不够雄厚的新诗写作领域,由于缺乏有绝对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百花争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本土文化语境的遮蔽问题,也无法在传承来自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中走得更远,或者再次掀起一轮新诗写作的浪潮。因此,在普遍失势以及创作群体的离散情境之下,“百花争鸣”逐渐变成了“众语喧哗”,对于这个时代的诗人而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无奈,而最终还逐渐沦为了体现一种语言力量的书写行为,诗歌对于思想的震动在不断地降低。2.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个人诗学”给诗歌写作带来的变化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诗写作而言,“个人诗学”写作是传统诗歌写作文化背景崩塌和新的诗歌写作尝试一次次碰壁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化知识谱系”,这种“个人诗学”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诗歌本身或者诗人自身所拥有的各种本质属性,而是在预示着一种写作权利的苏醒与语言使用的重担。即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诗人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试图通过诗歌语言彰显自身的个性,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而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本土文化语境的遮蔽,使得新诗歌的写作在语言使用上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如何更好地使用语言,成为写作者必须要挑起的重担。同时,“个人诗学”的发展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也带来了丰富的变化:首先,“个人诗学”对于建构的指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新诗写作在语言使用的重担之下,虽然使得诗歌的叙述出现了一种分离的态势,但是在不断的语言写作的重组过程中,包容了众多的个体对于可能实现的意义或者秩序的呼唤。这就使得这个阶段的诗歌语言逐步开始转变为生存世界的语言,并且在对个体生命或者现实意义的期待之中,试图去言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暂时性本身并不具备突破现实秩序的能力,因而也无法成为一种生命经验的拓展,更无法显示与生活水乳交融。然而,它又切实表现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世俗化倾向,这种状况的出现,只能够解释为“个人诗学”对于诗歌的新的理解或者把握。如果置身其中,某种后现代式的生存状态或者消费意识同样也对这类诗歌的生成逻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诗歌如果沉溺于生活之中,并不单单地意味着诗歌失去了反抗意识或者对纯粹的诗意的追求,即使是“个人诗学”呈现出了碎片化、单元化甚至是日常化的荒谬式书写,它同样也蕴含着一些试图建构的意图。其次,强调矛盾、悖论以及丰富性的使用。在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的诗歌写作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处于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之下,不管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抒情诗,过度的制约必然导致某些挣脱束缚的诉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90年代开始的诗歌写作对于矛盾、悖论以及丰富性使用的强调,就显得并不意外,同时也绝非偶然。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的诗歌写作失势以及现实生活对于物质重要性的反思,使得日常化乃至世俗化的场景介入诗歌之中,而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这个时期的诗歌写作不仅仅要超越以往的凌空虚蹈,还要试图在日常琐事之中提升出诗意。这一点在中国的本土文化语境之中实际上是有非常多的参考例证的,在传统的诗歌文化之中,我们可以借鉴白居易从简单生活意象之中凝聚诗意的手法。但是,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遮盖,使得更多的人更倾向于相信舶来品的功效。在这种背景下,具体的意象、语言以及使用技巧在拓展“语言与现实”的融合方面具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西川提出诗歌应该指向叙事的不可能性,将众多意向融为一炉,在一篇诗歌之中融入古今、善恶、美丑,然后将判断的权力交予读者。而这种手法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它试图将时代的意识、审美、心态以及文化眼光都融入到语言之中。在西川的长诗《厄运》之中,就体现了这种写作的方式,散文化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将“词”与“物”相联系,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个人好恶的倾向,而是试图不断地延伸诗歌自身的思维。“个人诗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自然地生长出了“个人化叙事”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成为了诗人写作天然的一种权力,然而在个体身份以及经验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必然包容着某种个人书写的文化政治。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文化抢滩登陆,并且迅速推动了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形成,这就使得我国的诗歌文学创作不仅一直存在个人主义写作的历史,同时也存在个人主义的阅读历史。即,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有“各花入各眼”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某种内在深度的表达,从而使得这种文化阅读逐渐向平面化延展开来,并且最终成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个人欲望表达的某种注脚。这些现象都提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现代文化语境已经使得中国的古典主义诗歌写作没有了立足之地,而个人主义或者“个人诗学”的新诗写作则开始迎合西方审美,并且与日常生活开始了深层次的互动和相互的介入,诗人们通过倡导“从隐喻中退却”,选择“拒绝深度”、“拒绝价值”以及明显带有文类兼容倾向的“叙事性”,试图推动诗歌回到语言的最本真状态。&&&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体诗学共鸣&&& 1.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翻译体现象所谓的“翻译体”现象是指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诗歌写作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模仿,基本上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现象。然而,在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体现象进行论争的过程中,我们无疑会发现,以往研讨中单纯地只从诗学现象出发的研究,会导致对诗歌本身研究问题的忽略。在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之下,中国汉语言文化的政治位置的变化无疑会使得中国诗人对本民族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产生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从而引发对汉语言在诗歌写作中应用的再认识或者对诗歌语言的再建构。翻译体现象的出现对中国诗歌写作而言是警钟,它使得越来越多的诗人和学者开始认识到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本土文化语境遮蔽的后果,从而开始反思汉语之中的传统与现代、语言运用中的东方与西方矛盾,并且开始重新确立起汉语的主体性地位,试图追求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语言民族化的“政治”诉求。为了进一步说明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的翻译体现象,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诗歌民间写作现象。民间写作在诗歌写作之中往往被当做文化底层的传统语言被吸纳,并且在不断地充实现代城市的诗歌写作语言结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的民间诗歌写作的过程中,大量的口语被运用,并且显现了民间诗歌写作以边缘解构中心的语言建构策略。这在翻译体现象横行的中国诗坛无疑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诗人于坚曾提到“口语写作实际上复苏的是以普通话为中心的当代汉语的与传统相联系的世俗方向,它软化了由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形而上思维而变得坚硬好斗和越来越不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实性、当下性、庸常、柔软、具体、琐屑的现代汉语,恢复了汉语与事物和常识的关系。口语写作丰富了汉语的质感,使它重新具有幽默、轻松、人间化和能指事物的成份”③。他认为,好诗在民间,这在中国当前诗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市的诗歌写作已经基本上在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下沦为了翻译体,在民间则还能够保留一些传统的、世俗的审美和语言。有的学者则认为,诗歌的精神在于它本身的独立性,不需要依附于任何的庞然大物,它自身的存在就是其存在的全部目的。而后现代文化语境深层次的英语文化背景,是克隆诗界的普通话。但是,如果只会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开始自身的创作,那么我们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城市诗歌创作就必然会以西方诗歌为世界诗歌的标准。那么,中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底蕴就必然被我们全部抛弃,从而丧失文化尤其是诗学文化上的独立性和独立的品格。2.翻译体与诗学共鸣然而,是否翻译体现象的存在就必然导致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全面败退,而汉语言沦为世界诗歌的成功的一个注脚呢?我们认为翻译体对于促进诗学的发展在某种层面上也有一定的帮助。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如此,在我们不断地接受西方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地向西方文化渗透。我们这里提到的翻译体现象,如果从文化的交流和共鸣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个中国诗学文化与西方诗学文化接轨的过程。虽然这一个“接轨”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写作”,而不是代表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民间写作”,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那么这种“知识分子写作”无疑更能够体现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以及翻译中的语言政治。我们注意到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中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子,但是实际上,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霸权”必然无法实现真正的霸权,而会被东方文化削弱。“井水不犯河水”的诗歌写作文化语境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实际上从时空的角度来衡量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虚拟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话语和符号。局限于一域来看,后现代文化语境实际上只是东方文化自身等级结构之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即后现代文化语境的东方化或者本土化。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汉语言文化语境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间也有过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试图统治汉语言文化的尝试,但最终都被浩瀚博大的汉语言文化语境所同化,并且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的汉语言文化语境。今天的后现代文化语境起始于舶来,当前却作用于本土知识精英权力以及利益的分配关系。在事实上,基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于汉语本身所承载的历史进行反思已经成为了必然,也有不少的学者自发地开始对汉语的主体性进行维护和重新确立。[1]&&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语言文化相关子栏目
&&&&&&&&&&&&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