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是一名应届毕业生简历,在人才中心看到了诚

[转载]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总分1 5 0分, 考试时间1 5 0分钟。
【试卷综评】
试卷由小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五部分组成,基本模式与高考相同。亮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文言文阅读的断句内容,考查学生的语感句读能力。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四个选项都是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
二是背诵部分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背诵,既要熟背,而且要理解才能得分。这就避免了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理解性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关注:
一是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大,区分度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涉及道德记忆方面的知识。若学生背景知识欠缺,则不易理解。
二是文言文的实词题,告诉考生:既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有总结归纳一定答题技巧,备考难度和范围有所加大。
三是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结合社会,有思、有变、有选择,考生只有具备了对生活的思辨能力和慧眼识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份成熟,方能解读材料的真谛和灵魂。这则材料的亮点在于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总体来说,这套题没有在难度不大,考生如果备考充分,解答这套试题应该不存在较大难度。
第Ⅰ卷 阅读题(共7
甲 必考题(4
一、 现代文阅读( 共9分, 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 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 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 由“ 心性” 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
自我欣赏的、 悠闲自得的; 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 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 更加深刻。例如, 只有中国人才有“ 梅兰竹菊”
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 梅之凌霜傲骨、 兰之清逸雅致、 竹之高风亮节、 菊之淡泊不拘,
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 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 中国人讲究色、 香、 味、 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 品茗” ,
而西方人却是“ 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 品” , 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 喝” 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
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 是带着性情、 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
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 建筑、 亭园, 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 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 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 性情化” 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
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 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 中国为标志,
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 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 物性” 、 “ 神性” 和“ 人性” 。
西方文化将“ 物性” 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
而物质文化的手段— — —科技, 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 物性” 的, 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
自由” 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 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 心性” 的自由。西方文化的“ 物性”
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 神性” 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 精神”
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 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 神性” 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 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 那就真的是“ 纯精神” 的了。印度文化的“ 神性”
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 人性” 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 人性化” ,
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 人性” 是性情化的, 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
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同时又高于生活;
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 纯精神的层面。
( 节选自《 人民文摘》
1. 下列关于“ 中国文化”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性情化” ,
这是因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B. 中国文化中的诗、 画、 琴分别是抒情的、 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
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 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 人性” ,
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 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 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 人性” 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
中国人向来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说“向来追求”不合文意,原文是说“似乎也最追求”。
【思路点拨】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分)
A. 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之间的,
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 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 香、 味、
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 谓之“ 品茗” ; 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 喝茶” 。
C. 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 印度、 中国为标志,
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 物性” 、 “ 神性” 和“ 人性” 的文化特性, 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 中国人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 既和生活紧密相连,
同时又高于生活; 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 纯精神的层面。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分不清彼此”错,原文是说“并不严格区分两者”。“分不清彼此”并不等同“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中国人有“ 梅兰竹菊” 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 梅、
兰、 竹、 菊各自的风格特点, 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 中国的陶瓷精美, 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
中国有精致的刺绣, 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 性情由“ 心性” 而生, 且是独立的、 自我欣赏的、
悠闲自得的, 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 更加深刻。
D. 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 神性” ,
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强拉因果。原文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 6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 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小题。
冯恩, 字子仁, 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
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 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 御史有所执讯 踿, 不具狱以移刑部, 刑部狱具,
不复牒 踿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 “ 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 得相检核耳。 ” 尚书无以难。已,
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 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 彗星见, 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 方献夫,
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 逮下锦衣狱, 究主使名。 恩日受搒掠, 濒死者数,
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 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
“ 恩疏毁誉相半, 非专颂 踿大臣, 宜减戍。 ” 帝愈怒, 曰: “ 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 徒以大礼故, 仇君无上,
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 遂褫时中职, 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 鋐当主笔, 东向坐, 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
恩起立不屈。卒呵之, 恩怒叱卒, 卒皆靡。鋐曰:“ 汝屡上疏欲杀我, 我今先杀汝。 ” 恩叱曰: “ 圣天子在上, 汝为大臣,
欲以私怨杀言官耶? 且此何地, 而对百僚公言之, 何无忌惮也! 吾死为厉鬼击汝。 ” 鋐怒曰: “ 汝以廉直自负, 而狱中多受人馈遗,
何也?” 恩曰: “ 患难相恤, 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 鬻官爵耶?” 因历数其事, 诋鋐不已。鋐益怒, 推案起,
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 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
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 行可上书请代父死, 不许。其冬, 事益迫,
行可乃刺臂血书疏, 自缚阙下, 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 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 前所引律, 情与法不相丽,
宜用奏事不实律, 输赎还职, 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 请戍之边徼 踿。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 遇赦还。家居, 专为德于乡。 穆宗即位,
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 即家拜大理寺丞, 致仕。复从有司言, 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 卒。
( 选自《 明史》 ,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故事, 御史有所执讯 踿 讯: 审问
&&B. 不复牒 踿报 牒: 文书
C. 非专颂 踿大臣 颂: 赞扬
&&&&&&&&&D.
请戍之边徼 踿 徼: 边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颂,同“讼”,指责。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注意人名、地名以及句意之间的关联。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 处理案件不依惯例, 引来官员们的非议,
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 尚书也无话可说。
B. 十一年冬, 皇帝下书诏求直言, 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 方献夫,
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 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 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 斥责汪鋐收受贿赂,
卖官鬻爵, 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 四铁御史” 。
D. 冯恩被判死刑,
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 最终免除冯恩死刑, 遣戍边徼。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是冯恩因直言被抓入狱。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1) 恩日受搒掠, 濒死者数, 语卒不变。(
( 2) 穆宗即位, 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 即家拜大理寺丞,
致仕。( 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冯恩每日受拷打,数次濒临死亡,但言辞始终不变。
&(2)穆宗即位,录用先朝直言。冯恩已七十多岁,在家授为大理寺丞,退休。
解析:(1)采分点:“日”每天,“搒掠” 拷打,“数”
数次,“卒”最终。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采分点:“录”
录用,“年”年龄,“即家” 在家,“致仕” 退休。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考中嘉靖五年进士,授官行人。出京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于是带上见面礼拜师成为他的弟子。
提升南京御史。按照旧例,御史有案审讯,不定案而把官司移交刑部,刑部定犯人罪,不再行文通报。冯恩请尚书仍报送御史。各曹官哗然,称御史以我为属吏。冯恩说:“不敢这样。要明白事情本末,需要互相检查核实。”尚书无法责难。过后,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刻处以死刑。
十一年冬,彗星出现,皇帝下诏求直言。冯恩极力弹劾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奸诈。皇帝得到上书后大怒,将他逮入锦衣狱,追究指使者的名字。冯恩每日受拷打,数次濒临死亡,但言辞始终不变。
第二年春天,将冯恩移交刑部监狱。皇帝想按照上言大臣德政的条律,至冯恩于死地。尚书王时中等说:“冯恩上书毁誉各半,并非专门指斥大臣,应减罪为戍役。”皇帝更加愤怒,说:“冯恩不是专指张孚敬三位大臣,只是因为大礼的缘故(不敢直接指责我),仇视君主,目无皇上,死有余辜。王时中想欺骗朝廷出卖案情吗?”于是削去王时中的官职,而冯恩最终被判处死罪。
等到朝廷审讯时,汪鋐任主笔,面朝东坐,冯恩独自向宫阙跪着。汪鋐命令士兵拉着他向西跪,冯恩站起来不下跪。士卒呵斥他,冯恩怒声呵斥士卒,士卒都吓退了。汪鋐说:“你多次上疏想杀我,我今天先杀了你。”冯恩斥骂道:“圣明天子在上,你作为大臣,却想以个人恩怨杀言官吗?
况且这是什么地方,而对着百官说这些,为何毫无忌惮。我死了做厉鬼也要击杀你。”汪鋐发怒道:“你以廉洁正直自负,却在狱中多受人馈赠,为什么呢?”冯恩说:“患难相恤,是古代的义理。怎像你接受金钱,卖官鬻爵呢?”于是一一述说汪鋐所做的事,骂汪鋐不停。汪鋐更生气了,推开桌子站起来想殴打她。冯恩的声音也更严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说要以国家大体为重,来缓解汪宏的怒气。汪鋐稍稍止怒,但仍签署罪行属实。冯恩出长安门,观看的人围成人墙。大家都叹息道:“这个御史,不但口如钢铁,他的膝、胆、骨都是铁做
的。”因此称他为“四铁御史”。
又过了一年,冯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去死,朝廷不允许。冬天,事情更加紧迫了,冯行可于是刺破手臂血书上疏,自己捆绑自己到阙下,通政史陈经替他上奏。皇帝看后很是悲悯,命令法律部门再议论。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说,以前所引用的法律,情与法都不相符,应按奏事不实的法律,让他缴钱赎罪复职,皇帝不同意。于是说冯恩罪重法轻,请求让他到边疆戍守,皇上批准。于是贬到雷州戍守。而汪鋐也在两月后罢官。
过了六年,遇到赦免归家。居在家中,专门在乡里做好事。穆宗即位,录用先朝直言。冯恩已七十多岁,在家授为大理寺丞,退休。又听从主管部门的上言,表彰冯行可为孝子。冯恩年八十一岁,去世。
【题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
【题文】K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8~9小题。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9年-7 9 9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8.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9.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题文】(三) 名篇名句默写(
【题文】L01 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 屈原在《离骚》
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
&&&&&&&&&&&&&&&&?”
( 2) 《诗经·氓》 一诗中, 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
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 3) 王湾在《 次北固山下》 一诗中表现水面开阔,
船行顺畅的两句诗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1分)
岂余心之可惩(1分)
(2)女也不爽(1分) 士贰其行(1分)
(3)潮平两岸阔(1分) 风正一帆悬(1分)
解析:注意“犹”“爽”“贰”“悬”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兮”“之”等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思路点拨】三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题文】乙 选考题(2
(请考生从以下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2 5分)
【题文】N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1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 找到了他,
他回去随礼, 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 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
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 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 长期没人住, 年久失修,
还多处漏雨, 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 大弟脸色凝重, 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
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只有星星知道,
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 我只有十岁左右, 早上起来,
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 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 我们多半已经睡了, 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 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 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 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
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
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 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大弟说, 到我们这一辈, 房子还在, 我们走了,
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 会将一切带走,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
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 叫老背村, 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 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 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
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 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
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 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 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 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
到处是蒲公英花絮, 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 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 渐渐离了这宅基地, 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 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
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 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 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 在墙基边, 在菜地里,
散散漫漫, 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 离开了那个山村, 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
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 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 茄子、 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
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 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 一年一年, 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
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 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
蒲公英, 仍旧在晚风中启航, 开始未知的旅程。
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 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 村庄没了,
这里的人可能还在, 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 真的可以像蒲公英, 随风飘扬, 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然后落地生根, 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 就像蒲公英,
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 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
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 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 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
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 茁壮成长。
11.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 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 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
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 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 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 就像蒲公英一样,
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将他乡当成故乡。
C. 作者回忆了“ 老背村” 的命运,
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 老背村” 一样, 渐渐坍塌, 以致消失。
D. “ 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 南瓜和玉米。 ”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 本文对“ 老背村” 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D&
E(选‘D’3分,选‘E’2分)
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E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③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 2) 文中交代“ 老背村”
的命运, 有何深刻含义? (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表达)。
【答案和解析】答案: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3分)“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3分)
解析:分析“老背村”的作用,和文章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作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2分)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2分)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2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先结合语境理解蒲公英的象征义,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去分析。
【思路点拨】1.根据题目指定的语段,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有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试题,在题干中就明确的限定了对词语理解的范围。对于这样明确限定范围的试题,一定要对题干中指定的语段进行认真阅读,反复琢磨,仔细品味,才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根据词语原本含义,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无论它是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还是深层义、引申义、特定义,都是在词语原本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所以,对于文章重要词语含义,我们虽然不能按词典解词的那样去理解,但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的原本义不管。原本义是理解的根本。要根据词语原本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推断出词语在文中的确切含义。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词语含义,不是单纯的解词,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具体化。
(4) 文章最后说“ 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就是他乡了” ,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2分)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2分)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2分)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2分)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先抓住关键词“他乡”“故乡”“就是”,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
然后再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题文】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 5分)
【题文】O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2题。
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
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 — —民国才女写真》
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 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 锋芒尽显, 接受新式教育, 追求婚姻自主, 倡导性别平等,
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
就在几个月前, 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 0
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 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 杨绛曾因为话剧《 称心如意》 《
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 被朱光潜评价为“ 最好” 。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 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 我们仨》 ,
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 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 那通透、 温润的形象, 王鹤说: “ 所谓优雅地老去,
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 ”
初识杨荫榆,
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 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 被鲁迅痛加斥责,
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 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 大名鼎鼎的冯友兰, 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 她踩着一双小脚,
穿市面销售的皮鞋, 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 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 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说到翘楚云集的“ 太太客厅” ,
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 荡漾的嫌隙, 几乎无人不晓, 王鹤以“ 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 的发问,
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 绝顶的聪明, 浪漫的爱情, 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 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 这样的奇女子,
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
“ 香闺奇才” 吕碧城, 作为《大公报》 的第一位女编辑,
她发表诗文, 倡导启民智、 兴女权、办女校, 为几千年来居于“ 卑屈凌辱” 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
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 — —北洋女子公学, 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年仅2 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
校长) , 被誉为“ 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 “ 她的高才绝韵、 奇风异调, 哪里是‘ 剩女’ 二字,
可以轻易概括?” 这样的女子, 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 五四” 以来, 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
能够以“ 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 , 写出“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 对于死的挣扎” ; 石评梅素有“ 以生花之笔,
写哀时之痛” 之誉; 把《 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 田汉赞她“ 从来燕赵多奇女, 清阁翩翩似健男” ; 林海音的《
城南旧事》 自传体长篇小说, 饱含对北京的深情; 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 才会说出“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 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
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 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 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
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 懂英语、法语, 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 她的“
美” 有胡适“ 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为证, 写满她和徐志摩“ 城里城外” 的那一页, 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 易卜生主义》 中指出, “ 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
飘然而去, 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 ”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 放弃阔太太的生活, 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 闯荡大上海,
开餐馆办纱厂, 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时光荏苒, 如今, 婚姻自主、 接受教育、 经济独立,
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 已经被视为当然, 但我们切不可忘记, 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
在历史进步的关头, 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 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 历史绕不过她们。
( 摘自《 中国妇女报》 2 0 1
4年3月,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被鲁迅在《 记念刘和珍君》 《 寡妇主义》
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 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 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 她不畏艰险, 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 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1 2.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 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
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B. 文章善于以小见大, 以别开生面的闲笔, 现代的视角,
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
C. 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 被鲁迅痛加斥责,
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
D.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 懂英语法语,
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 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
E. 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
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 我们仨》 , 读来感人肺腑。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BE(选‘B’3分,选‘E’2分,选‘A’1分)
解析:选文中没有提及抗日战争时期。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行为常常“过分”,才识却一定深厚;②藐视旧习、锋芒尽显;③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④倡导性别平等,经济独立。
(答出三点,描述恰当,即给6分)
解析:答题区域在第一、三、九自然段,概括归纳出即可。
【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 3) 为什么说“ 五四”
以来出现的许多女作家, 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因为“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这些风格都具有女性作家的特质;(2分)②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要举例分析,2分)③爱抚人生,饱含深情。(要举例分析,2分)
解析:答题区域在第6——9自然段,概括归纳出即可。
【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 4) 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
历史绕不过她们” 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因为“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2分)②她们亲身参与到历史进程,表现出对新思想的吸纳和对新世界的渴望。如冯沅君、林徽因;(含概述,2分)③她们争取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突破千年的束缚,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的女人。如吕碧城、董竹君;(含概述,2分)④她们还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适当探究,2分)
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历史绕不过她们”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
【题文】第Ⅱ卷 表达题(共8
五、 语言文字及运用( 共2 0分)
【题文】D01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3分)
①还有一种坏处, 是一做教员, 未免有顾忌; 教授有教授的架子,
不能&&&&&&&&
②对于房地产“ 救市” 的话题, 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一提出,
人们就争先恐后地&&&&&&&&
③除非把这事&&&&&&&&
, 再添上些枝叶, 或者可以激怒于他, 稍助一臂之力。
A. 和盘托出&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B.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和盘托出
C.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和盘托出 D. 畅所欲言&
和盘托出& 各抒己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3分)&&&&&&&
解析:畅所欲言:意思是即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形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说出来。“各抒己见”重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重在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重在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题文】E014.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分)
A. 国庆长假期间, 一些景区再现不文明现象,
有些游人总喜欢攀爬到树木之上, 搔首弄姿拍照, 甚至在景区的雕像、 墙壁上雕刻歪歪扭扭的“ 某某某到此一游”
B. 仁川亚运会前不少人对孙杨的实力有所怀疑, 但成功卫冕1 5 0
0米桂冠的辉煌战绩, 足以证明孙杨已经克服了过去一些负面新闻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C. 我们应该有个安全网, 让每一个人, 不光是老人,
还是老人的子女, 吃饭、 住房、 看病都不需要求人, 都有尊严的活着, 即使他们没有房产。
D. 国庆节期间, 伊川市有关部门在向市民赠送含有“ 蒸蒸日上”
祝福寓意的馒头时, 遭到市民哄抢, 让人感叹部分国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3分)&&&&&
项“雕刻歪歪扭扭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字形”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歪歪扭扭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B项“卫冕”与“桂冠”重复;D项偷换主语,将“在”和“时”去掉,在“赠送”后加“的”。
【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题文】I0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3分)
&&&&&&,&&&&
&, 江南岸从水边延展开来, 将碧绿的柔波, 暖暖且软软地拥揽于怀。水的柔情意,
衬出江南岸的大胸襟。造字先生把“ 伟” 字和“ 岸” 并连一起, 便有
&&&,&&&&&&&&
①或绿或黄的一圈 ②或宽或窄的一段 ③或曲或直的一条
④以及神奇且美妙的深度
⑤羡人的高度 ⑥耀人的宽度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①②③⑥⑤④ C. ②①③⑤⑥④ D.
②③①⑥⑤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
解析:前三句按视距的由短到长,与后面的“延展开来”相呼应;后三句先说高,再说宽和深,与后面的“伟”和“岸”相对应。
【思路点拨】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题文】I0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 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烹调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这是因为“ 蒸” 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 原味, 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 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 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 无菜不蒸” 的说法。在河北、 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 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 让人很有食欲,
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 紫甘蓝切成丝, 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 依个人口味, 可调汁拌着食用, 如加蒜泥、 姜醋汁、
芝麻酱等。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2分)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2分)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2分)
解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先认真阅读语段,了解大意,然后再理解上下句的意思,最后要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注意字数限制。
【思路点拨】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注意字数要求。
【题文】I017. 秦笛是一名应届毕业生,
在人才中心看到了诚臻中学招聘教师的启事后想去应聘。下表是他的一些情况介绍, 请据此筛选有效信息,
替他补写一份给诚臻中学校长的求职简信。要求: 内容准确, 层次清晰, 表达得体,不超过1 2 0个字( 含标点符号) 。(
尊敬的校长:
&&&&&&&&&&&&&&&&&&&&&&&&&&&&&&&&&&&&&&&&&&&&&&&&&&&&&&&&&&&&&&&&&&&&&&&&&&&&&&
&&&&&&&&&&&&&&&&&&&&&&&&&&&&&&&&&&&&&&&&&&&&&&&&&&&&&&&&&&
&&&&&&&&&&&&&&&&&&&&
&&&&&&&&&&&&&&&&&&&&&&&&&&&&&&&&&&&&&&&&&&&&&&&&&&&&&&&&&&&&&&&&&&&&&&&&&&&&&&
&&&&&&&&&&&&&&&&&&&&&&&&&&&&&&&&&&&&&&&&&&&&&&&&&&&&&&&&&&&&&&&&&&&&&&&&&&&&&&&
2 0 1 4年6月2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我叫秦笛,是湖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我非常希望到贵校工作,我有着较强的教学能力,曾获得本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并到南山中学实习了3个月,能够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期盼贵校给我一个机会,静候佳音。
解析:求职信包括以下内容:身份介绍,求职缘由,求职条件,期盼回复,在表述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得体。
【思路点拨】语言表达要得体是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这是对语言使用的高标准要求。要做到语言得体,第一要符合语境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言;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加强训练,我们一定能在任何场合都有得体的语言。
【题文】六、 写作( 共6 0分)
【题文】Q318.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 0
0字的文章。
几年前, 诗人北岛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参加朗诵比赛,
老师分配给他一首诗《 假如我是一支粉笔》 :
“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北岛很是愤慨, 好在儿子不会委屈自己, 一早就跟老师说: “老师, 我不想当粉笔。”
要求: ①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题目自拟。
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④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材料分析】分析这则材料,要抓“北岛很是愤慨,
好在儿子不会委屈自己, 一早就跟老师说: ‘老师,
我不想当粉笔。’”分析其原因,在中国,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因为一但给你套上道德榜样的外衣,你就成了道德洁癖者们密集的标靶,必须是汉白玉的身子,通体无瑕,榜样不好当。尤其是道德榜样,光环被放大,瑕疵也被放大。从内在动机到外在行为都要严丝合缝地符合最严苛的道德要求,永远高大全、伟光正。
做一个不沉默的好人
从绵延多年的熟人社会走进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社会,充满陌生人的关系网上,结满了契约失守、不相信陌生人、好人吃亏的“果子”。市场经济在成长,而“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道德观却正在被撕裂。当契约精神没能在陌生人集结的过程中盎然生长,本该薪火相传的社会互信感,便只能在契约、道德失守中灰飞烟灭。这种情境下,人们不仅在交往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社交成本,甚至想做一个好人,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如此境况,不禁让人哀叹:“做一个好人好难。”
好人难做的背后,或许正是普通人难以背负的代价,它不仅来自“很傻很天真”的道德嘲讽,也有“动机不纯”的人格怀疑,更有可能遭遇身体重创、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遭遇“按社会情理推定”的司法判定的无妄之灾。无数成本层层加码,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千钧稻草。
如果你足够细心,也许就会有所意识,当做好人必然付出成本时,人心与道德也必然随之结冰。那么多人对匍匐在地的老者视而不见,那么多人对痛苦呻吟的孩童见死不救,甚至有孩子欲扶助,多数家长也是横加阻拦。公众道德之所以斯文扫地,正是因为人们心里拨弄着一把计算成本的算盘。这成本,不仅让好人陷入了过度沉默,也让更多遭遇困境的人,深陷算计泥淖,难以自拔。
这些年来,面对道德困境,人们一次次疾呼“救救冷漠的自己”,“拯救日渐消失的恻隐之心”,其实就是因为做好人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让每一个试图做好人的人,几乎陷入了过度沉默。马丁˙路德˙金曾说:“历史在记录这个社会转型期时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好人的过度沉默确实是社会的莫大悲哀,但要让好人都站出来,就必须稀释做好人的成本,消解做好人的风险,给予做好人的勇气。
对每个人而言,当成本一次次被重提的时候,也不能忘了爱与善的要义。做好人需要付出爱与善,而爱,本就需要担当的勇气。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付出爱,做一个好人,尤其是做一个不沉默的好人,多么困难,却又多么重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英是一名应届毕业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