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不是不是叫南宋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给扭曲了?

中国为啥不敢打仗?是没钱打不起仗还是怕?中国是不是受孔子儒家思想太大都是让着点的思想?大神们帮帮忙_百度知道
中国为啥不敢打仗?是没钱打不起仗还是怕?中国是不是受孔子儒家思想太大都是让着点的思想?大神们帮帮忙
提问者采纳
理由可以数一大堆,说白了,就是我们太弱。 还有,孔子思想可从来不提倡让着点 当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 何以投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就是说,别人对你好,你要同样来回报他,别人打了你,你是一定要还回来的。这才叫公平。 而在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中也有“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这样的言语。 公羊传中更是直接的说,不复仇,非子也。 孔子可从来没有提倡过什么要忍让。至于后来的儒家,那是董仲舒朱熹这帮人自己搞出来的。和这个就没什么关系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就是不敢。没有什么理由。打仗打的是钱。现在中国是有钱了。但是国家还没达到那种随便发动战争的准备,打仗打的就是钱。说中国军事实力不强的人,不对。对付周边那些小国,强硬的美国动不了。那些小的还是可以的吧不用远洋开战,用不到航母。再一个内忧外患的中国。内部不断有暴乱。外部不少国家想着推翻中国共产党。中国是一党专政。他不想冒险。
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儒家思想发展历程_百度知道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简明扼要、“采意不踩点”、点到即可
提问者采纳
1春秋:仁;有教无类;维护礼、主张guijian有序2战国:孟子——“renzheng”;荀子——唯物论3秦:以法为教、fenshukengru,受到cuican。4西汉:为加强zhongyangjiquan,改造:核心——天人感应、qunquanshenshou;成为zhengtong5南宋:理学,吸收佛道思想”,cuntianlimierenyu,为fengjiandengjizhidu辩护6明:李贽:否定孔子quanwei7戊戌:客观上pengji8新文化:动摇基础9xinzhongguo:“zuo”,pikong吸收精华:hexie、yirenweiben、yidezhiguo
其他类似问题
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
其他10条回答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走的中庸路线,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可以参考这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是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又提出“礼”的思想,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学经典《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
6.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7. 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了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春秋的孔子创始“儒家思想”,战国的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两宋的程氏兄弟、朱熹,明朝的王阳明等人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 孔子 创始人 主要思想主张:仁 仁者爱人;礼 维护周礼;教育 因材施教等 中庸2战国时期 孟子
民贵君轻3西汉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因为能够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受到汉武帝的支持
“焚书坑儒”4唐 韩愈 天命论 封建纲常
为反对佛教5宋 朱熹 程颢 程颐
程朱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源
存天理灭人欲 统治者为加强人民思想控制 制定了“三纲五常”6明 陆九渊 王阳明
致良知主要就是这些 这些是高考考的最主要的 其他还有魏晋时期 清末 还有民国时期等等 不是重要的考点了我以前是文科生 以前考试的时候有用到这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参考资料:
sorry,太多了,你精简一下吧。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是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又提出“礼”的思想,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学经典《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 6.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7. 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了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集大成者)“性恶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李贽批判顾炎武、王夫之、还一个忘了然后的就不考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杂文】我眼中的儒家思想
共 4245 浏览 15 回帖&&
积分: 1300
发帖: 150 篇
在线时长: 59 小时
【杂文】我眼中的儒家思想
&&& 除了民心所向和瓦解了六国的联盟之外, 秦始皇统一六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军事走向了强大,统一了六国。今天,当中国人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国学”,又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中。于丹火了,论语火了,国学大师火了。这种盲信当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儒家思想并未过时,它仍可为今天的国人继续提供精神滋养。今天的中国时值百年未有之盛世,温润平和的儒家思想正是这种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括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掺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中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乱象丛生,人心败坏,也是罕见之乱世。而儒家思想对道德,对秩序的强调,也不失能作为暗夜中的一缕微光,照亮人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简单而又深挚的道理如能成为每一个人的信条,这个社会又怎会堕落如斯呢?
&&&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儒家或许早就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做为一种哲学,儒家思想还远没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不论盛世,还是乱世,中国人,仍然能在儒家思想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商鞅变法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 但是法家思想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极力夸大的作用。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导致了后来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儒家精神与现代商业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提出的以人为本、任人唯贤贵在人才,敬天爱人等思想对培养商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善于把当代西方科学的管理与东方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模式。所以西方学者把中国、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定为儒家文化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创始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华夏民族几十年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其精华部分对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法家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都曾为推动中华文明作出过贡献,闪耀过光辉。奇怪的是,自法家助秦统一中国后,汉朝至大清王朝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中,法家再也没有取得过秦朝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地位,而儒家却取代法家(道家除外)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上宾。
&&& 法家为何斗不过儒家?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体现的是君王的意志。法家自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一、封建时代的法。而法家的历史实践多倾向于为君王说话,势必容易与百姓对立,不受百姓欢迎。而儒家思想的成功,在于平衡君王和人民的利益,易受君王与百姓的接纳。虽历来传颂他为集法家之大成者, 比如韩非。但事实上他把法家思想中势与术这两个具有糟粕的理论放大了。以至于人们认为法家只会替君王说话。法家势派慎到的实践与法家术派申不害的实践的先后失败。让法家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容易违背法家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依法治国”、“王在法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二、封建时代的皇帝。这对君王来说很难做到。而儒家思想中的教化民众、广施仁政的要求对于君王更容易做到和接纳。他的变法使秦国不仅强大起来, 比如法家的法派商鞅。而且能延续秦国的强大,传续六代,而统一了中华。但随着皇权的膨胀,使秦朝皇帝受不了“王在法下”思想的约束,走向灭亡。而儒家一方面教化民众忠君孝悌,另一方面劝告君王广施仁政,相比“王在法下”的硬约束来讲,更容易接受。因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后,儒家便取代了法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的治国上宾。不过,与之俱来的负产品就是有奴性的中国人增多了。 众所周知,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自幼熟读儒家的经典,并且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经营当中,讲求“信用”、“意气”、”忠怒“之道,被称为一代儒家。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精神对培养现代商业人才的重大作用。更有新加坡内阁执政李光耀认为儒家的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对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起着关键作用。我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一代儒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流传下来,经得起考验,并为广大人民及历代统治者接受的。主要有三种思想,他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法家。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已记不起作者与题目,这篇文章形容儒家为“狗”道,道家为“龙”道,法家为“虎”道。我觉得形容得比较贴切恰当。及历史上的表现。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忠诚之道”。
&&& 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信、勇, 儒家为“狗”道。纵观儒家所留下的经典。其实就是提倡“忠诚”。所要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怎样做到“忠诚”。正因为儒家提高倡“忠诚”之道,所以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接纳,并将她列为正统的思想,树立为官方唯一正式的意识形态。诚然,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忠心,没有诚信,不知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狗是人最忠实的朋友,与人最亲密的动物。所以儒家思想是最应该提倡的,最应该发扬的。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她提倡人修炼成为神仙, 道家为“龙”道。道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是最神秘的宗教。最终修炼为长生不老,与天地长存,与日月长明。神仙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们一般人都未见过。我认为每一代人真正能掌握修仙之道,并成为仙人,并不超过十个人,亦即一百年,最多只有不超过十个人修仙成功。道家所另外提倡的“无为而治”,只有传说中的“尧、舜、禹”等上古圣皇做到之外,三千年封建史并没有那一个统治者能做到,所谓“无为之治”就是指一个统治者不用处理日常政务,只需做到“知人善任”就能天下大治。这样的人物只有传说过,我们并未见过。“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是人们心目中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图腾。所以说道家与“龙”一样,是一种神秘的“传说”。是一种霸道的动物。用来形容法家再适合不过。法家提倡“法术势”特别是“势”, 法家为“虎”道。“虎”为百兽之王。所谓“势”就是一个国君,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力与势力统治这个国家与社会。“秦始皇”就是“法家”的典型人物。
&&& 以强力和强势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皇朝的先河,可以说历代封建皇朝的开国之君,都是运用法家的霸道精神亦即“虎”道。法家适合在乱世的社会,或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时,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强势的人物或团体来扭转这种局面以统一国家和天下。 中国古代进入东周以后,奴隶制的中央集权正日趋崩溃,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中国思想界是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主要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最终对中国社会生活影响最深的当数儒家。 但这些斗争的目的要么不明确, 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个又一个的反抗压迫的斗争。要么由空想的社会打个圈再回归封建集权轨道,作为一个改朝换代的轮回,换代不换思想,百姓依然麻木愚昧。直到现在,还有人说:毛泽东坐朝,这种根深蒂固的“君权神授”理念还在“共和”时代播种、生长、开花、结实与收获,是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悲哀!!!孟子在继承了“仁”的同时, 儒家以一种庄严、温良、敦厚的态度阐明了天地人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予以发展,提出“仁政”思想,并指出“民贵君轻”,荀子是儒学集大成者,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还提出与孟子相反的人性论“性本恶”。
&&& (一)汉代儒学——董仲舒改良的儒学思想儒学一直不为王者所重视, 先秦至秦以来。是因为统治者在儒学里找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封建时代,社会动荡,征杀战伐,百姓在战争的硝烟中流离失所,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这样一来,王者扩疆掠土,巩固边防所需的战争物资成了问题。那么无论孔子还是孟子的“仁”都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要做到“仁”,哪怕只做点表面文章,那就要减轻赋税徭役,统治者那个也不会犯傻。战争的硝烟刚刚褪去, 汉初。百废待兴,文帝景帝采用了道家之言,与民休息。到武帝时经济已经相当强盛了。有史书记载:仓廪殷实,穿钱的线断了,钱币散落满库。有钱了,武帝就想干点事儿,拓疆固土,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这一来,收钱,征兵都得进行。董仲舒瞅准了这一点,对儒学进行了改良,他在孔孟思想基础上加进了法家观点,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一观点沿袭了孔子天地人之道和谐之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话说得汉武帝高兴啊,于是刘彻把经过董仲舒改良的儒学奉为治国经典。董的思想并没有占据汉代思想的统治地位, 事实上。文景时期的黄老之说并未收场,武帝“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宫,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密府”,学术文献的复出,收集、整理与研究,为诸子学说的再度繁荣准备了基本条件。一时,纵横家陆贾、郦食其、邹阳、主父偃;道家思想的曹参、陈平;阴阳家张苍、贾谊等均粉墨登场,俨然一派百家争鸣的绚丽图景。即使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大统一后,无论在现实政治上,还是纯粹学术上的儒学并没有获得绝对的独尊,同样,百家也没有被真正的罢黜。即使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学也没有真正成为统治者御用工具, 综述:汉代以前的儒学一直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 不过,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念的出笼,意味着儒学思想要为统治者所用了。 (二)宋代儒学—佛释道三教的融合有称为道学。又因这一理论的内容为义理, 程朱理学是宋代儒学的核心。宋代儒学。性命之学,故又称理学。是融化儒、释、道三教三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主,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这与董仲舒的改良不同,周是把三家之言寻找一个切点来阐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然而程朱却把孔孟的儒学发展的很远很远...... 认为天命之性是“穷本根源之性”, 程颢、程颐兄弟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即宇宙的本源,天理的体现,它至善至美,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气质之性乃气禀所至,它是恶的渊薮,因此,封建的道德规范即成了“天理”,先天地存于人性之中。二程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吸纳了禅的思想,这与我下章所述李贽的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南宋的朱熹不但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 二程奠定了宋明理学思想的基础。而且进一步发挥,成为完备的程朱理学。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他超越孔孟思想,改良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学说,建立了庞大思想体系。理气是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他从本体论角度阐明理气关系,为后来的道家所吸收。程朱理学以其博大精深, 至此。规模宏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而为统治者所喜爱。一方面,儒学发展成了统治者的治国依据;另一方面,中国百姓身上披上的枷锁有了完备的理论支撑,在沉重的枷锁下,一步步会变成奴隶,奴性思维占据着中国百姓思想。这恐怕不是孔孟思想之初衷。此有证:朱元璋在读到孟子君轻思想时曾说:设此老今在,安得幸免乎?(假设这个小老头今天还活着,能避免我杀他头吗?)足见孟子思想不是统治者乐以接受的。 (三)明代早期的儒学——王阳明的心学儒学就日益脱离了孔孟的儒学思想意蕴, 上面说过:自汉代董仲舒的改良儒学形成以后。与现实中的专制王权相结合,朱熹理学的“天理”为王者提供了统治依据,百姓只要安心做奴隶,尊重天理就行了。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已是风雨飘摇了,实际生活中又显露出道德危机,王阳明恢复并大力弘扬孔门与先秦儒家的优良传统,把伦理道德从“天理”王国拉回现人间,还原“吾心”、“良知”这类具有普泛意义的人类心里要素,从而彰显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意地位和能动作用。王阳明:又称王守仁,明代传奇人物。他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为前提,创立了心学。
&&& 批判吸收程朱理学,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即而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而成阳明心学。王阳明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这是儒学思想的一大进步。“心即理”吸收了佛学禅宗的思想,认为:人心即时万物的本源。他要求人们把普遍性的道德原理落实到具体实在的行为之中,随事磨练自己的“良知”, 心学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而不能外假仁义之名而内行自私自利之实。主要表现在道德实践上, 综述:王阳明的儒学思想具有实践精神。他在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基本原则立场上,反对伦理道德教条化,反对言行脱节、口是心非的恶习,他主张在唤醒人们内在“良知”自觉的基础上,“践履德行”,“随事磨练”,以期“知行合一”的态度,将伦理道德由外在强加性的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从而提高全社会道德精神生活,改善并提高全民众的精神、心里素质。这种美好愿望却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践行。统治者那种愚民政策早已把民众变得麻木, 然而。奴性。但:王阳明在中国儒学上的贡献和他的体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二程及朱熹又将天理绝对化, 盘点:儒学自董仲舒的“君权天授”的改进、为统治者所用以来。这些理念的形成远远背离了孔孟思想的初衷。统治者一旦接受,遂将制约百姓的东西夸张放大演变和层层传授,“君权天授”、“顺应天理”、“尊卑有别”、中庸、隐忍、明哲保身在统治者高压下产生了。 百姓奴性是统治者强权下的产物!让百姓觉得反抗是无效的, 百姓与统治者力量的绝对不对等。既然这样,无效反抗会丢掉身家性命,那么,不如乖乖的顺从,保得一苟且之生。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奴性最生动地写照。苟延着卑微的生命, 两千年的高压政策即愚民统治使中国的民众在泥淖中前行。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将一个民族圈成数个涣散的生命集合体,即使这个基数再大,但终归是软弱的、分散的,因为无法用大义来聚集这些自私自保的人。奴性思维严重制约着先进思想的接受与产生!中国不是没有思想家,而是思想家无力唤醒民众!首先需建立秩序与道德规范, 平天下.光凭这点,足见儒家思想的伟大与贡献!当然,其理论体系,还明显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比如我们两千多年来历史,一直欠缺对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视与尊重,在各大典籍里,只见“君臣”,却总难找见“平等民主”及“公民”几词的存在,这也是我们目今所要政改的具体方向! 我相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将与现代经济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也必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儒魂商才。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我们必须成为儒魂商才! 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的时间。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训,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即位之初。采用的是黄老哲学,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 儒家强调的是安于自己的位置, 这是中央集权的需要。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民就是民,正好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且有“仁义”为幌子,正好可以起到强迫统一人民思想的作用。我们历代帝王祭孔,不是因为仁义,而是统治者需要这种可以愚弄人民的思想。 儒家思想尊卑分明。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 “三纲”。
&&&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与孔孟之学相去甚远,实则是后来君主专制社会的思想家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制定的伦理规范。朱熹曾经说自孟子之后真孔学即失传,这表明后来在中国社会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相较于儒学创始时期孔孟的思想言论发生了很大变异。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五常”。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后来,“五常”与“三纲”常常并称,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 对女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既嫁从夫, “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夫死从子。” “妇言”指辞令, “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指贞顺。“妇容”指修饰,“妇功”指纺织。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5世纪至前3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主流学说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名轲,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尽管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当时孟子的学说并不被当权者推崇。儒,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太熟悉的词,数千年来我们在它的氛围中生活。
&&& 久居而不知其味,时间久了,甚至忘了很多东西原本是儒家的一部分。在西方文明强力的冲击之下,儒家在最近百余年来终于走向衰败。然而,它的影子却依然存留在中国人思想的深处。 与佛教等不同,儒家思想长期处在一个大一统政府的控制下,因此其传承有相对清晰的脉络。儒家的最早诞生,当然是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孔子。其后约200余年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孟荀二人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到了西汉初期,在董仲舒的大力提倡下,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其后数千年来,儒家和佛道两家三足鼎立,共同占据了中国的思想舞台。三家思想不断融合和演变,相互间都有重大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后果,南宋时期的朱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大整理和发展,发扬了理学一派。朱子被认为是儒家的正统,虽然他和孔子的思想相去甚殊。随后明朝时期的王阳明,则发扬了与理学相对的心学一派。两千余年来,不论朝代更替民族变迁,儒家始终占据了中国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局面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有所改变。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微弱,各地诸侯割据,传统贵族社会的阶层体系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与此相应的在思想界,说的好听一点是百家争鸣,说的难听一点是一片混乱。孔子生在乱世,所幸有见识有思想而且也有抱负,自然充满了忧患意识,以重建社会秩序为己任。
&&& 他广收门徒,学生们不论贵贱出身,只要交学费即可入学。那个时代书本极其昂贵,思想的传播大多靠口口相传。这当然是很低效的,传播范围也有限,被限制在少数人的群体内。孔子有意识的教育推广行为,使得知识和思想能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开创了儒家一派。儒其实是指读书人的意思。孔子教了大量的学生,开创并垄断了私立教育行业,所以读书人都被划入孔子的流派。这有点象比尔盖茨大力推广Windows软件,使得多数人使用电脑成为可能。比尔获得了巨额利润,孔子则获得了巨额的奖章。 孔子已经被后世追封了无数的荣誉,基本上想象力所及的都封完了,这里也就不用多说了。但是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这么顺利。孔子一生都没有放弃在执政者之中推广儒家思想的努力,这种努力显然很不成功,以至于发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感慨。好在他的弟子之中也不乏杰出人物,他们活跃在当时社会的上流阶层中,有的继承了孔子的传统,继续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思想。从那个时代起,中国的读书人就只有两种命运,做官或者教书,几乎没有第三种可能。 历经三十二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逐步变得强大,国民生产总值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世界上其他大国所无法企及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今后的发展之路如何走下去,在未来,什么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最大绊脚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瓶颈在哪里? 在历年的诺贝尔各种奖项中,为什么大陆的华人没有获奖的机会;为什么当代大陆缺少像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孙武、张衡、蔡伦、沈括、曾国藩、毛泽东等有影响深远的大家;为什么知识界、学术界出现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的丑恶行径;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当今的社会,存在问题,需要改革。 这就是文化再生。 要实现国家民族未来的长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标杆;那么,社会文化,大众信仰,民族共识,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孔孟的道德思想,老庄的艺术精神,曾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化,奉为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是修身之道,齐家之本,治国之方略,历代读书人的“圣经”——尊为‘儒教’。  
  二千五佰年来,儒家思想有二次被彻底割裂,其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代之以韩非子的法家重典,导致了秦王朝只生存了十五年即宣告消亡;其二,运动,以真善美的西方哲学取代儒教,将“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再加上十年文革大浩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光辉思想,几近忘却;改草开放以来,宠洋媚外,西风东渐,拜金思潮日盛,从而造成了儒家文化的现代断裂带。回顾三十年来的文化,毛泽东思想不再被迷信,人们思想脱离束缚,便开始走上迷惘,以至泛滥成灾,连小沈阳也流行;中华文化文明,只能在那旮旯里哀鸣!看一看人们,还能信仰什么?所谓的文化秦斗,被煽了耳光,还在不知耻为何物,走穴敛财,所谓的知识精英,大搞假学术,影视娱乐更是污七脏八,奉迎媚俗;草民百姓甚至普遍开始办地下教堂,信仰耶稣基督。当代社会,对儒家文化的了解,非常欠缺,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内容,由于存在部分封建糟粕的东西,使得部分人一提起儒家思想,孔孟圣典,四书五经,就望而却步,将之全盘否定。实际上,儒家文化思想,在台湾、香港、在大陆的19实际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心的发展,也就是新儒家文化。但在文革中,我们批判的儒家、孔孟思想,都是被封建社会篡改、压迫、修正后的儒家思想。由于文革中,批林批孔运动,对孔子的批判深入人心,而后,我们社会舆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孔子进行过平反,也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对儒家道德思想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儒家孔子思想是糟粕的东西。当代社会存在的所有道德层面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儒家道德圣贤思想的丧失。当代社会有道德约束吗?
&&& 由于没有儒家道德文化体系的滋养,自然就没有道德的约束,也可以说,这个社会没有道德的底线。   孟子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仁政”理论。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这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腐”,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孟子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藐视统治者,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在与各国君王打交道时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写作《孟子》七篇。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反映了继孔子之后,孟子作为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全书整体气势磅礴,饱含情感,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因此,《孟子》千百年来也一直具有无穷魅力,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奉为经典。 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建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仁”,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他主张施行仁政,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秦代由于历史原因而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视。至汉代高祖安邦定国,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及汉武帝的推动,儒学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理论,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沿用的儒外法内的治世模式。自此,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其意义更为重大。  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在《论语》中都有具体体现。 
&&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并且严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不得越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阎阎如也。君在,踟躇如也,与与如也。”(《乡党》)分别描述了孔子在朝廷中与下大夫、上大夫交谈和君主在时的言行,体现了朝中上下等级间的关系及礼仪。“……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乡党》)以近百字的篇幅表述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配搭与礼仪,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历代官服制度以及民服风俗的源头。以上二者不仅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体制规划提供了范本和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的交际礼仪中也有所体现。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而孝又是“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学而》)。“曾子曰‘慎忠,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在古代若一个人的孝行可嘉,还可以被举荐为“孝廉”,入朝为官,神话传说中也不乏“孝感动天”的例子。即使在今天,用“孝顺”一词来形容一个人也是对其的一种很高的评价。  “礼”与“仁”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义”、“智”、“信”则可以说是围绕这两项而产生的。从汉代开始的历代王朝都以儒家学说为正统, 我们都知道。以下是我的解读。 第一个问题,儒学是什么?我归纳为两点:即个人的处世原则和社会的组织原则。个人的处世原则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人的道德要求。
&&& 社会的组织原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实相符,各人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角色。 秦王朝是利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得天下的,治理天下时更是出现了过激的“焚书坑儒”。短命的秦朝过后,汉朝总结经验教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个问题,汉朝为什么要在诸子百家中“独尊儒术”?我不想在此大篇幅地把诸子百家都介绍一遍,而要先谈一下人类的认知。 人类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最简单,因为简单才能得到公认,也因此而称为科学,它是实用和实践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社会学是一门组织和管理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自身。自然学和社会学都是以具体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哲学和宗教则涉及非物质的领域。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哲学,最典型的例子是,邓小平为了掌权和为改革开放铺路,发动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执政党的理论如果想要有点高度,就一定出自哲学。哲学的主要功能则是提高常人的精神境界。宗教涉及另外的世界,主要讨论人来世的归宿问题,这里就不多讲。 接着谈儒学,儒学是从社会学向哲学过度的学问,介于社会学和哲学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宋、明的新儒家则是纯哲学思想)。
&&& 因此儒学既有理论高度,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很好的调和社会矛盾,维护帝王的专制统治。其他诸子百家,法家的思想未到哲学范畴,其它几家的思想用哲学的眼光看,都在儒家之上,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难以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儒学独霸正统地位几千年,也就在情理之中。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历来争议颇多。多数学者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有观点认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还有认为“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儒家思想核心的观点;更有一种新颖的说法把“易”也列为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之一等等。 先对其中的部分观点做简要的介绍: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我曾经提到过”以德治国,以仁御民“的观点。”君仁民德“恰恰体现了政治上的”中庸“,在君主实行”仁政“,敛暴行的同时,也要求人民对君主的忠孝,就是用的”德“约束”暴民“思想行为。
&&& 以孔教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之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孔教儒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肯定。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建立真真正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先生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主席主张“以人为本”,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两百多所孔子学院,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全球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庙同时祭孔,2006年海峡两岸孔庙同时祭孔,中央电视台均作了现场直播。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本院在香港大球场成功地举行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岳降二千五百五十八年环球祭孔大典。此次祭孔大典,规格极高,场面恢宏,盛况空前,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三万多人。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以及香港各高层人士,这次祭孔大典得到政府资助三百万元,本院捐资五百万元,其中本人捐资三百万元。祭孔的真正用意,是培育中国人尊崇孔子的感情。现在,各种形式的读经活动方兴未艾,各种儒学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摆脱了偏见,认真学习儒家文化。他在讲话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赠送《四书五经》等书籍。胡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时,盛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胡主席在这里阐述了儒家的四个重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胡主席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作出了现代诠释。
&&&& 如果要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孔子及历代儒家的经典就是最好的教材。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孔子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儒家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将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中去,实质上就是应当将孔子儒家思想纳入到国民教育之中。日至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这与儒家追求的“仁”“义”“信”“和”等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标志着孔教从此成为国教。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中央政府下令所有郡、县、乡、学校,皆祀圣师孔子。(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四,页2上)从汉武帝时代直至清朝,孔教维持着中国国教的地位,儒家思想一直是全民的主导思想。
&&& 我们发现有以下六个典型例子:  历代政治集团对待孔子儒家思想的态度决定了其成败。纵观历史。& 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1)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天下。不用儒家之道治国,结果是人亡政息。统治集团借儒家之名,  (2)明朝中后期。却没有真正遵从孔子教导,出现专制主义强化、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特务横行、争权夺利等弊端。于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之下走向崩溃,满族统治集团乘虚而入,建立清朝。狂妄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  (3)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毁孔庙,贬孔子,弃儒经,结果是丧失了道德观念,陷入了腐败、内讧之中,迅速败亡。表面上不得不尊重儒家文化,  (4)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实际上,满清统治者推行“易服剃发”;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驱使知识分子钻到故纸堆里进行繁琐的考证,放弃了对儒家义理的弘扬;政治腐败,毒化知识分子,使之不能坚守儒家的信仰;闭关锁国,到后来又崇洋媚外,扼杀光绪皇帝、康有为与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以上这些做法给儒家文化带来致命的伤害,中华民族的精神丧失了,满清自身也走向败亡。我们是完全赞成的。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  (5)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新文化运动的这种错误观念后来演化成摧毁传统文化的极“左”与宣扬全盘西化的右倾思潮,余毒至今还没有肃清。结果制造了空前绝后的十年大灾难。反孔批儒不仅导致自己的败亡,而且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 推行明治维新,  儒家文化早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主体。日本以王阳明思想作为精神武器。长期以来弘扬儒家思想,竭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及神道教信徒约占90%以上。日本从来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打倒及破坏传统文化的运动,从而保持了团结,从来没有发生勾结外国人来打自己同胞的现象,全国上下一心,一直走在亚洲的最前列,成为孔教的典范。现代的日本文化许多是从封建时代继承下来的,有不少的内容是从中国封建社会传过去的,但日本人从来没有将传统文化贴上“封建”标签加以彻底毁灭。其儒家文化的保存,  韩国长期以来保持着浓厚的儒家文化。远远比中国大陆多得多,是孔教的光辉典范。《明成皇后》与《大长今》两部电视连续剧,让中国大陆人民看到了明成皇后与大长今这两位儒家文化培养起来的伟大女性,她们身上完全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用儒家思想保持社会的和谐,  新加坡非常重视用儒家思想治国。用儒家思想培养人的道德观,使新加坡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顺利。用孔子儒家思想闯荡天下,  海外的华裔华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苏化严重的北朝鲜和西化严重的菲律宾,发展都极其缓慢。  孔教儒学的现代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弘扬孔教,  一、研究儒学。有利于保护世界多元文化生态,实现多元宗教与文化的共存共荣景象。孔教就是孔子贡献给人类的精神珍品。孔教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宗教领域。因为,孔教是最符合人性的宗教,因而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强求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相同,  孔子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原则。而是承认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各自具有的不同特色,只要坚持“和为贵”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能保护和发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避免世界文化的单一化和平面化,按照“和实生物”的原理,达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载负着人类最完善的精神价值体系,  孔教儒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孔教儒学如果不幸衰落了,不仅是中华民族无可挽回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会为之痛惜。我们应当弘扬儒学,通过文明对话、交流与传播,使之成为全球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孔教,  二、研究儒学。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全球华人大团结,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包括孔教、儒学、儒官、儒商、儒将、儒医在内的六类儒家,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遵照孔夫子及历代各位贤者的教导,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去参与社会活动,手中掌握着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武器,以孔子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积极推动者。儒学阐释孔子儒家文化,孔教以多种途径向广大群众传播孔子儒家信仰,从而建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儒商则是以儒家理念推动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建立连接海峡两岸的经济纽带。儒官、儒将在儒家仁爱、和平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个精神轴心就是孔子儒家思想。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面临诸多分歧,  统一的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轴心。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都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如果孔教儒学在海峡两岸得到广泛传播,两岸各阶层民众在孔教的信仰与交流的互动中,想到彼此共同的炎黄祖先,流着同一祖先的血液,从而加深彼此了解,捐弃前嫌,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连战、宋楚瑜分别率领国民党和亲民党到大陆进行访问,到大陆来寻根,即是寻找台湾同胞在大陆的血缘之根与文化之根,把血缘关系与文化纽带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桥梁。宋楚瑜说,台湾有些人是忘了本,去了根,这是根本不对。任何一个中国人,如果丧失了中华儒家文化这个根,都会犯根本不对的错误。有了孔子儒家思想这一精神轴心,台湾最终必会回归,达致全国统一的局面。儒家“大一统”的观念为和平统一树立了目标,任何偏离这一目标的行为,都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反对。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具体实践下来,就是“一国两制”方案的提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武器。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因自己的善良本性发用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  孔孟的“仁”“义”“忠”等观念。才是以“仁”之本性为基础的爱,方可称之为“仁爱”。王阳明的仁爱之论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如果海峡两岸人民都怀着仁爱之心,以此仁爱之心来对待对方,就绝不会走向流血冲突、骨肉相残。“义”即正义,正义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就祖国统一问题而言,正义就是指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可以放弃党派的思想偏见,可以放弃个人私利,可以放弃集团利益,可以放弃党派利益,可以放弃地区利益。
&&& 须知,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党派利益、地区利益才有根本性的保障。只要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一共同立场上,海峡两岸人民就有了处理两岸关系的共同点。忠于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义务。每个人、每个党派、每个集团、每个地区,都共同忠于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就绝不会产生背离之心,也不会有叛逆之行。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从道德上都是可耻的不道德行为。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的土地、文化信仰和人民,任何分裂国土、摧残民族文化、损害人民的行为都是卖国行为。弘扬孔教,  三、研究儒学。可以培养人类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提高人类生活的精神境界。 作为个体人在社会生活中,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用”德“律己,以”仁“待人,就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深不可测,有人解读为哲学,有人解读为玄学,作为人类智慧的宝典,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孔子晚年喜读《周易》,还搞断了好几根牛皮绳,因而有”纬编三绝“的典故。”易“对儒家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这点不可否认,但绝不能就此把”易“也看作儒家文化的核心。试问诸子百家有几家没受到”易“的影响?道家思想跟”易“也渊源甚深,能不能说”易“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呢?由此可问,”易“是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呢?(对”易“本身,恕不多言)在分析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先把儒家思想独立出来。
  《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外国学者建议将其灵活运用于其国家机制中。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痕迹,它已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对于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的未来,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   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如果有求于你,对你以诚,明日不求于你则弃之,长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得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换真心,唯有真情换真情,才是处世之真谛。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
恭喜!本帖被【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新的一天 继续坚持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积分: 1254
发帖: 193 篇
在线时长: 130 小时
写的很好,学习学习。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人生的三大悲哀:遇良师不学,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三修练: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稳。
积分: 1798
发帖: 5092 篇
在线时长: 522 小时
&& ”忠怒“之道,
& “忠恕”之道
积分: 1401
发帖: 40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有个根本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是从古至今统治者一力提倡的,也无法逃脱出在儒家影响下的思维范畴,那就是:“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党派利益、地区利益才有根本性的保障。”,这个论点完全错误了。应该是首先能保证个人利益,才能最终保证集团利益、党派利益、地区利益乃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历来的教育是,要求每个个人都服从、服务于集体、政府,然后他们会告诉我们,只有服务于他们,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结果呢?5000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明证。
积分: 5765
发帖: 10229 篇
在线时长: 2628 小时
对于国家利益须考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国家利益一旦脱离人民的利益就是反动。道之以德政,齐之以礼刑,正确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如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方为统一。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道齐之论是维和谐。
发帖: 2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呵呵,非常感谢,很好很强大
发帖: 2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就是喜欢你的帖子 没办法
积分: 1803
发帖: 5092 篇
在线时长: 523 小时
孔子的思想是善良的,但社会还是奉行丛林法则。孔子的理论在他生前并不让都想争霸的君主看重,视之为迂腐。但各朝的统治者一旦掌握政权,就推崇备至。宋朝的崇文抑武,导致了灭亡。国人重礼节,但西人只重利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事理的。
发帖: 75 篇
在线时长: 31 小时
积分: 1746
发帖: 125 篇
在线时长: 2338 小时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优秀文章,支持下啊
发帖: 398 篇
在线时长: 40 小时
当下的中国进入的时代,要求人们用儒家的思想生活!
发帖: 13 篇
在线时长: 48 小时
这是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写出的论文,较全面深入。不错。是的,治国一般是德、法两治,德治在本源上,即思想信念上治理;法治重在流动上治理。德治提倡做什么人或事?法治严禁做什么人或事?德治几乎触及到所有的人,而法治只触及到少数人领刑。自然几千年来被统治者奉为神圣之学的儒学成为德治的推广学说。儒学确实使人们“服从”,以利于国治,这是就治国内而言;但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仔细考察一下历史,自从宋朝“杯酒释兵权”军权全归皇帝一人掌握后,正如以上一位网友说的“
宋朝的崇文抑武,导致了灭亡”,凡重视宋朝发展后的顶峰儒学的朝代,几乎都对外软弱,导致严重的恶果;而凡是开国君主都不太重视儒学,因为重视儒学,他们根本就不会起来“改天换地”了,更别说外抗强敌了。那么,一味地奉崇宋以后的儒学,导致国家的对外软弱,是不是一种自宋朝开始的规律呢?文化与政治、军事有没有关联呢?
发帖: 207 篇
在线时长: 15 小时
做为一种哲学,儒家思想还远没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积分: 6260
发帖: 10238 篇
在线时长: 2651 小时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百家齐放,这是大儒家思想。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道齐之论是维和谐。
积分: 1838
发帖: 5092 篇
在线时长: 530 小时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夏季轻装上阵 赢家用吸尘器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熹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