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数字嬷嬷生平简介,关于她的事

电视台《读书》栏目:
靠着温迪嬷嬷的肩膀,享受艺术
各位观众,大家好!
我是海门市东洲中学美术老师陈铁梅,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在欧美极具影响力的艺术类书籍。
是的,艺术!事实上,你、我、我们的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对艺术的钟情都与生俱来,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而美的精华无疑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异常耀眼的珍珠——名家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等等等等。是的,它们美极了,因为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就是一餐精神盛宴。它们也厚重极了,因为一幅画就沉淀着一段历史,科技发展、人类进步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所以,欣赏一幅画,就是在提升你的审美眼光,就是在锻造你的知识结构,就是在丰富你的文化底蕴。是的,现在,你不必追到遥远的法国卢浮宫、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就能一睹名家名作的风采,因为这本书就是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美术馆。它就是《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作者温迪嬷嬷在英国被誉为“最佳艺评人”。《绘画的故事》是她多年敛心默祷中孕育而出的代表作,1997年的时候被英国BBC电视台制作成同名电视系列片,在西方家喻户晓。
  温迪嬷嬷的故事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她带领着我们走过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的世界,然后进入故事的真正开端——哥特式绘画时期,乔托等画家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建树、风格、影响。然后,温迪嬷嬷就带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意大利文艺三杰”让绘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随后,温迪嬷嬷又带我们走近巴洛克和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主义,直到20世纪的野兽派、表现主义、波普艺术……随着温迪嬷嬷的娓娓道来,我们在艺术殿堂里徜徉着。
温迪嬷嬷精致入微的描述,证明了一部感同身受的美术史的迷人之处。她在450多件作品之中选出了32幅,通过各个放大的局部进行深入分析。这时,温迪嬷嬷的眼睛就像“放大镜”和“聚光灯”,时而对准画面的中心直入主题,时而又似不经意地探照被我们完全忽略和漠视的偏僻一角。 例如,她在《死神与守财奴》中,发现了左上角天窗上一个小小的基督受难十字架,一束光从那里泻向守财奴的病床,守护天使焦急地请求上帝拯救守财奴的灵魂,想把守财奴的注意力吸引到十字架上,但他根本没理会,执迷地看着巨大的死神和送来最后一袋金币的魔鬼。这时,如果没有温迪嬷嬷的“放大镜”,我们大多数人也会像守财奴一样漠视那个画笔潦草的十字架,而把注意力投向描绘精细奇特的魔鬼身上,从而错过“争夺守财奴灵魂的斗争”这个核心主题在画面上的表现。
温迪嬷嬷以清灵笔调,将画家的生平事迹、人文背景、师承源流和作品灵感之源融汇在一起,加以细腻讲解,让我们对名家名画的诞生获有感性知识的同时,得以随着她的沉思默想,深入大师的境界,体察作品丰富精深的内涵,为我们洞开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而且每页还单辟边栏,图文并茂地提示必要的历史背景与专业知识。书后附有术语集释、详尽的中英文索引和图片出处,以供深入检索。这些让这本400多页的大画册获得了“迄今最亲切宜人、最有启迪性的画史著作”这一美誉。著名英国艺术图书出版公司DK作为原出版者,在装帧和制作上尽显其长处。所有这些使本书自1994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成为广受欢迎的经典书籍,至今已销至28个国家,翻译成18种文字,全球总销售量高达65万册。1999年我国著名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第一版,2011年出版便于携带的袖珍版。
绘画史就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历史,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沉浸在奇妙故事之中,重申我们爱美的天赋。所以,来,来,来,让我们靠着温迪嬷嬷那温暖的肩膀,一同享受艺术吧!
优秀作者……
&&友情链接
@2005-.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南通市教育局 &&
承办单位: &&
技术支持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是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1927年和1933年连续获得两届霍桑登奖(Hawthornden),她因为多彩的贵族生活、与小说家的情事、以及和丈夫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 Nicolson)修建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而闻名。外文名Vita Sackville-West别&&&&名Victoria Mary Sackville-West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肯特诺尔城堡逝世日期日职&&&&业小说家、诗人、园艺家代表作品《爱德华时代》主要成就修建西辛赫斯特城堡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出生于邻近肯特的诺尔城堡,是莱昂内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唯一后人,萨克维尔勋爵三世和他的妻子维多利亚·萨克维尔·韦斯特是她的表亲。她的母亲是萨克维尔勋爵二世莱昂内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女儿。为了与她的母亲区分开,维多利亚·玛丽·萨克维尔·韦斯特又被称作“薇塔”。[1]
萨克维尔家族遵守传统的英国贵族继承习俗,这阻碍了薇塔继承她父亲遗留下来的诺尔城堡。这座城堡反而让她的父亲遗赠给了他的侄子查尔斯·萨克维尔·韦斯特,萨克维尔勋爵四世。失去诺尔城堡对她的余生有很大影响;1947年的她签订了放弃财产认领的申明,在发给英国国家信托的部分里,她写道“这个签署…几乎打碎了我的心,签字在我看来就是对祖先传统和我所爱的房子的背叛。”[2] [3]1913年,当她21岁的时候,薇塔嫁给了27岁作家兼外交官的哈罗德·乔治·尼克尔森(-),小名哈吉(Hadji),是英国外交官亚瑟·尼克尔森,卡洛克勋爵一世()的三儿子。这对夫妻处于“开放式婚姻”状态。薇塔和她的丈夫都有各自的同性恋人,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一些成员也和他们有着联系。薇塔与丈夫哈罗德
可以从在他们死后被他们的儿子奈吉尔出版的他们的日常通信里看出来,这些没有不妨碍薇塔和哈罗德的亲密关系,从他们在二战后接受BBC采访的录音中可以看出,哈罗德·尼克尔森为了能和薇塔一起住在英格兰,不被长期孤单的海外通信所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他的外交事业。
追从他父亲的事业模式,哈罗德是不同时代的外交官、记者、广播员、议员、传记作家和小说家。这对夫妻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布尔居住了很多年,并且出席了1926年RezaShah在德黑兰和波斯的加冕礼。他们于1914年返回英格兰,并购买了位于肯特的Long Barn,在那从1915年住到了1930年。他们雇建筑师埃德温·鲁琴斯修缮了这间房子。这对夫妻有两个孩子:奈吉尔(),知名编辑,政治家,作家;本尼迪克特(),文学历史学家。20世纪30年代,一家人得到了并搬进了邻近肯特克兰布鲁克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西辛赫斯特城堡曾经属于薇塔的的祖先,因此在失去诺尔城堡之后她非常喜欢西辛赫斯特。在这里这对夫妻修建了著名的花园(至今由英国国家信托管理)。薇塔第一个亲密朋友是比她大4岁的罗莎蒙德·格罗夫纳(Rosamund Grosvenor,英国伦敦,4.6.30)。她是阿尔杰农·亨利·格罗夫纳的女儿(),也是勋爵埃伯里一世罗伯特·格罗夫纳的孙女。1899年,薇塔与罗莎蒙德在伍尔夫女士的学校里认识,那时薇塔的父亲参与了布尔战争中,罗莎蒙德则被邀请为薇塔庆祝。后来罗莎蒙德和薇塔一起上早课。她们一起成长,薇塔爱上了罗莎蒙德,称她为“罗蒂”或是“玫瑰”或是“鲁本女士”。这段关系中,薇塔迷恋这罗莎蒙德。“噢,我害怕承认我以为我不够资格和罗莎蒙德同床共枕,我当然不会让任何人发现。”她在她的日记里承认,但是她非常矛盾:“我是无辜的。”
萨克维尔女士,薇塔的母亲,曾邀请罗莎蒙德参观她们在蒙地卡罗的别墅;罗莎蒙德也和薇塔一起住过诺尔城堡。在蒙地卡罗参观期间,薇塔在她的日记里写道,“我是如此爱她。”在罗莎蒙德快要离开的时候,薇塔写道,“多奇怪啊,我居然如此介意(她的离去);她没有个性,这就是为什么。”她们的秘密关系在1913年薇塔结婚后结束。罗莎蒙德死于1933年的德军的火箭轰炸中。[4]与小说家维奥莱特·特莱弗斯(Violet Trefusis)这段同性关系在薇塔的私人生活中留下了最深最持久的影响,维奥莱特·特莱弗斯是乔治·吉宝阁下和他妻子爱丽斯·吉宝(爱德华国王六世的情妇)的女儿。她们第一次见面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12岁,维奥莱特10岁,她们在一起上学很多年。
这段关系开始于她们的青春阶段。后来她们都结婚了。从1918年开始,薇塔和维奥莱特·特莱弗斯私奔了几次,大多数是去法国,她们外出时,薇塔穿着男士的衣服。
这段关系的结局并不好,维奥莱特仍然很长时间地追求薇塔,直到薇塔和别的女人开始了维奥莱特与薇塔新的关系。
这两个女人就像是被牢牢绑在一起似的,她们虽然结婚了,但是都没有和她们的丈夫发生关系。薇塔提到,她们结束这段关系时正是她听到传言说维奥莱特和她的丈夫发生了关系的时候,并暗示道是她终止了这段关系。尽管她们之间有着裂缝,这两个女人曾经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她们深深相爱,许多年之后她们偶尔还会联系,但再也没有重新点燃爱火。
薇塔的小说《挑战》也是这段关系的见证者:薇塔和维奥莱特竭力合作一起写这本书,书中男主角的名字,朱利安,也是薇塔化装为男性时使用的绰号。她的母亲,萨克维尔女士,发现描绘太明显,于是反对英国的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但是薇塔的儿子奈吉尔·尼克尔森赞扬她的母亲:“她为爱男人和女人的权利而斗争,拒绝遵循婚姻的惯例——女人只能爱男人,男人只能爱女人,要求独特的爱情。为此她准备着放弃一切……在这个比她所在的年代更有同情心的年代,她会多么遗憾这些竟然没有在人们之间相传?”[4]对于薇塔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与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关系。弗吉尼亚的著名小说《奥兰多》就是这段关系的产物,它被薇塔的儿子奈吉尔·尼克尔森称作是“文学艺术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
构想《奥兰多》的瞬间被记录了下来:弗吉尼亚在她日的日记中写道:“突然这种像往常一样的激动闯进了我的心里:一个从1500年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人物传记——奥兰多:薇塔;关于性别转换的故事”(摘自她死后有她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出版的她的日记)。[4]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在年间与希尔达·马西森(Hilda Matheson)有过一段炽烈的感情,希尔达·马西森是BBC访谈节目的领导。在她们的联络中,“史多克”是薇塔对希尔达爱称。
1931年薇塔卷入了与记者伊芙琳·爱恩斯(Evelyn Irons)、伊芙琳的爱人奥利弗·润迪(Olive Rinder)的三角恋中,伊芙琳·爱恩斯在薇塔的小说《爱德华时代》成为畅销书后采访过薇塔。
她也与她的嫂子格温·圣彼得·奥宾(Gwen St. Aubyn),玛丽·杰曼(Mary German)以及其他一些没有列出的人有着罗曼史。《爱德华时代》(The Edwardians 1930)和《耗尽的激情》(All Passion Spent 1931)大概是她现在最出名的小说了。在《耗尽的激情》中,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后,年老的斯莱恩女士勇敢地拥抱长期被压抑的自由和奇怪念头的感觉。这部小说在1986年被BBC改编成了由戴穆·温迪·希勒(Dame Wendy Hiller)出演的剧本。
薇塔的科学幻想作品《大峡谷》(1942)如她所说是一部“警示性故事”,故事是关于纳粹入侵毫无准备的美国。这本书带来了出乎意料的转折,但是,这让一些东西看起来已经不仅仅是典型的入侵故事。
1947薇塔在《观察者》(The Observer)上开创了每周栏目——《你的花园里》(In YourGarden)。1948年,她成为了国家信托花园委员会的创始人。
作为一名传记作家,她也小有名气,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同名的圣女贞德传。此外,她还为赛因特·迪妮莎·阿维拉(Saint Teressa of ?vila)和利雪·迪妮莎(Therese ofLisieux)写了一部名为《老鹰与鸽子》(The Eagle and the Dove),还有作家阿弗拉·贝恩的传记,她祖母的传记,一位名为贝皮塔(Pepita)的西班牙舞者的传记,一位许多孩子——英国外交家和萨克维尔贵族二世,莱昂内尔·萨克维尔·韦斯特(Lionel Sackville-West)——的母亲的传记,如上所述,直至2010年已经有11种英语版本。首版是由双日出版于1937年出版。还有一个版本是阿梅罗恩(Amereon)出版的,日期不明。
她的长篇叙事诗《大地》(The Land)在1927年获得了霍桑登奖(Hawthornden)。1993年她凭借她的《诗集》(Collected Poems)再次获得霍桑等奖,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奖的作家。西辛赫斯特城堡现为国家信托所有,薇塔的儿子奈吉尔为了逃避遗产税将它交给了国家信托。西辛赫斯特城堡的花园非常著名,一直是保持着在全英国最高的访问量。西辛赫斯特城堡
一份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阅读她的诗《大地》时的记录,收录于哥伦比亚唱片的“国际教育化社会”文学系列中。
一块庆祝她和哈罗德·尼克尔森牌匾,现存于他们埃伯里街的房子里的。[5] [6]《查特顿》Chatterton (1909)
《舞蹈的淘气鬼》ADancing Elf (1912)
《君士坦丁堡:八首诗》Constantinople:Eight Poems (1915)薇塔的签名  
《东西方诗歌》Poems of West and East (1917)
《果园和葡萄园》Orchardand Vineyard (1921)
《大地》The Land (1926)
《国王的女儿》King's Daughter (1929)  
《西辛赫斯特》Sissinghurst (1931)
《走出谨慎的邀请》Invitation to Cast out Care (1931)
《诗集:一卷》Collected Poems: Volume 1 (1933)
《独居》Solitude (1938)
《花园》The Garden (1946)[7]《遗产》Heritage (1919)
《浅滩上的龙》The Dragon in Shallow Waters (1921)The Edwardians  
《继承人》The Heir (1922)
《挑战》Challenge (1923)
《沃特斯》Grey Waters (1923)  
《厄瓜多尔的诱骗者》Seducers in Ecuador (1924)
《去德黑兰的旅客》Passenger to Teheran (1926)
《爱德华时代》TheEdwardians (1930)
《耗尽的激情》AllPassion Spent (1931)
《戈达瓦瑞和戈特弗里德·古斯特勒之死》The Deathof Noble Godavaryand Gottfried Künstler (1932)
《报时的三十个钟》Thirty Clocks Strike the Hour (1932)
《家族历史》Family History (1932)
《黑岛》The Dark Island (1934)
《大峡谷》Grand Canyon (1942)
《东西方的魔鬼》Devil at Westeast (1947)
《复活节晚会》The Easter Party (1953)
《无指示的海》No Signposts in the Sea (1961)[7]《杜伊诺哀歌:来自杜伊诺城堡的哀歌》(Duineser Elegien: Elegies form the Castle of Duino)[作者: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翻译:V.萨克维尔·韦斯特,霍加斯出版社,伦敦,1931][7]《去德黑兰的旅客》Passenger to Teheran
《诺尔城堡和萨克维尔家族》Knole and the Sackvilles (1922)
《圣女贞德》Saint Joan of Arc (Doubleday1936, reprinted M. Joseph 1969)
《贝皮塔》Pepita (Doubleday, 1937, reprinted HogarthPress 1970)
《老鹰与鸽子》The Eagle and The Dove (M.Joseph 1943)
《12天》Twelve Days[7-8]《婚姻的肖像》
导演: Stephen Whittaker
编剧: Victoria Glendinning / Penelope Mortimer / Nigel Nicolson
/ Cathryn Harrison类型: 剧情、BBC迷你剧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新西兰
语言: 英语
IMDb链接: tt0098897
剧情简介: Melodrama detailing the real-life love affair between feminist writer Vita Sackville-West (Janet McTeer) and novelist Violet Keppel (Cathryn Harris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ost-World War I England and opposition by Vita's politican husband Harold Nicolson (David Haig). Vita and Violet's romantic relationship becomes increasingly obsessive which spawns destructive feelings of possessiveness and jealouy between them.[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生平事迹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