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地图全图有印刷术没

当前位置: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道具..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道具中出错的是 ①书案上有毛笔、纸张 ②一本印制的《诗经》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女史箴图》④书案上还有一本《九章算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19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道具..”主要考查你对&&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诗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诗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四大发明:
1、内容: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2、意义: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四大发明概述:(1)概况:&①造纸术& A.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B.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C.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进步明显。(普及)& D.唐宋时期,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被传入阿拉伯。(欧洲和北非)&②印刷术& A唐,中国出现雕版印刷。& B.宋代,雕版印刷黄金时期,彩色套印技术。&C.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③火药:& & & A.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宋代,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④指南针& A.战国,发明“司南”。B.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影响:&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C.指南针,促进了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D.印刷时,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推动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1、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汉和帝时,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2、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1、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2、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东汉):& ①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③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珠算:& ①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元末明初,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②明清,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③明朝,珠算法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1)起源:算筹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算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中国古代的算筹不仅是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的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算筹是在珠算发明以前中国独创并且是最有效的计算工具。中国古代数学的早期发达与持续发展是受惠于算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运筹帷幄”,意思是在军营的幕帐中对战争的全局进行细密的策划。汉高祖刘邦在打下天下之后曾经称赞他的谋士张良,说张良能够“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说的筹就是算筹。实际上,算筹的运算是建立在十进位值基础上的。所谓十进位制,又称十进位值制,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十进制”,即每满十数进一个单位,十个一进为十,十个十进为百,十个百进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如同样是一个数码“2”,放在个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国商代的文字记数系统中,就已经有了十进位值制的萌芽,到了算筹记数和运算时,就更是标准的十进位值制了。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2)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直到明代以后,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3)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4)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③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曲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以下的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现存最早的诗歌&——《诗经》:
1、时间:西周至春秋中期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3、内容: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其中的精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4、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顾恺之,古代著名画家,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善画人物。他的人物画以简练纤细的线条勾画轮廓和衣褶,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运思精微,襟灵莫测”。《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图卷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写的《女史箴》创作。张华的作品描写宫廷妇女节义,宣扬“女德”。如:第四节的内容是指责人们只知外表修饰,不重品德修养,强调人们应像洗脸梳头一样注重品德的修养。顾恺之《女史箴图》其四,就表现了上述内容。本图的画面就是贵妇梳妆的形象,以线、墨为主,施以透明色彩,女子安娴而坐,对镜侧现面容。画中人物的形象、神态都很符合各自的身份。顾恺之《女史箴图》真迹不存。现存的图卷,相传为唐朝人临摹,但也形神兼备,保有真迹的遗风,为传世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抢走了这一稀世珍品,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洛神赋图》: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相传他与上蔡县令甄逸的女儿甄氏相恋。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并于次年郁郁而死。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知道他心仪甄氏,故意将甄氏生前的爱物镂金带枕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感伤不已。曹植睹物思人,他从京城赶回封地时途经洛水,触景生情,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传说洛神是伏羲的女儿,因溺于洛水而为神,名曰宓妃。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发现相似题
与“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道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24371234889687612307312279099964[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印刷史 三、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_中国历史-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印刷史 三、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印刷史 三、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作者:率我真&&来源:&&时间: 10:24:29阅读:所属专栏:
三、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一)宋代背景下的印刷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出现的五代十国战乱割据局面,除北方尚有契丹政权外,国家再度统一。宋代初期废除了唐五代时门阀士族按等级占有土地和农奴的曲部制,代之以地主只能购置田产和对佃户进行租佃剥削的租佃制。农民比原来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加上宋初鼓励垦荒,改进农具,改革耕作技术等措施,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圩田水利的开辟,冶金矿业的兴起,军器织造的分工,陶瓷业的进步,造纸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在北宋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印书的社会风气,这些风气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除了政府大量组织印刷书籍,民间印书作坊的兴盛外,在士大夫阶层,也出现了一种刻书热。一方面他们把刻书作为一种风雅,而更多的人则是刻印自己的著作。有的富户或官员家中,经常雇请一批工匠,进行刻版印刷。雕版印刷技术,在这种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图片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到宋朝初年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印刷的实践活动中,造就了一代有一代的雕版印刷的手工业工匠,他们的技艺一代超过一代。例如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公元704年印刷的《无垢净光大陀罗经》相比,在雕版水平和印刷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和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造纸业和制墨业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印刷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宋代造纸、制墨业的兴盛,才保证了印刷业有足够的原料,从而也对印刷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造纸手工业作坊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有名的有安徽宣城的“宣纸”,浙江嘉兴的“田拳纸”,湖北的“蒲圻纸”,江西抚州的“草钞纸”,四川的“蜀笺”等。无垢净光大陀经图片在造纸技术和工艺方面,在继承唐代先进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在宋代又有新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利用水作动力进行打浆,这种设备称为“水碓”。采用水碓打浆,大大提高了制浆工效。另外,宋代的制墨业也很发达,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纸、墨、刻、印是雕版印刷的四大要素,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得力于这四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宋代印刷业之所以出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政府对印刷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部门,都从事过印刷活动。二、由于政府对印刷业的开放政策,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三、印刷数量和种类大增,经、史、子、集以及农业、技艺、医学等书都曾大量印刷。四、佛经印刷活跃,多次刻印佛经总集。五、首次印刷发行纸币,开创了有价证券印刷及商标包装印刷的新纪元。六、纸、墨的制造技艺及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版式趋向规范化。开创了册页蝴蝶装的新型书籍装帧形式。首次使用金属版印刷。(二)宋代的政府创办的印刷北宋初年,政府就十分重视印版的收集和重要典籍的印刷,并有计划有分工地刻印了经、史、子、集等书。建隆四年(963年)刻印了《刑统》一书,是北宋官方刻印的第一部书。景德元年(1004年),国子监已存印版十万片,到北宋中期,日印刷量达一万张。 宋代中央主管印刷的机构是国子监,其印书的主要种类是经、史、子、集类书籍。崇文院、秘书省、司天监、德寿殿,左廊司局等部分,也都从事印刷活动,但印书内容各有侧重,多与其职责内容有关。有些机构还设有印刷作坊。(三)国子监刻书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中央政府刻书的主要单位。其所刻书,世称“监本”。宋代统治者主张兴文教,析武事,抑制豪门,强化集权。笼络重用知识分子、培养人才,注重以文为贵,继续宣传孔子为人伦之表,孔学为帝道之纲,儒学地位进一步获得提高。首先,儒家经典,在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即令孔维、李览等校正(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由国子监镂版印行。第二,史部书的刻印:自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校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至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校刻《三国志》、《晋书》之后,继续校印《南史》、《北史》、《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从宋初到北宋末年,正史也全部由国子监镂版印刷了。第三,医学方面:国子监先后校刻了《太平圣惠方》、《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千金翼方》、《黄帝针经》、《金匮要略》、《补注本草》等古代以来的重要医学成果。南宋国子监本《周易正义》第四,其它各类着作: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中书门下敕令国子监雕印了《说文解字》,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又雕版《群经音辨》。此外,诸子百家书有《荀子》、《文中子》、《孙子》、《卫僚子》、《六韬》等也刻版印刷。从960年建国到1005年间,由于大量刻印儒家经典着作,阐发经学思想及经书之音注、疏、正义等着述,经过四十年,经书版片已经增加了二十多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统治阶级对儒学思想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只有采用印刷,才能收到如此惊人的效果!这不仅利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普及,同时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与传播,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南宋国子监本《春秋羊公疏》金兵入侵,宋朝政府南迁,刻书事业受到挫折,国子监所刻书籍版片,被掠劫一空,损失巨大。然而统治阶级崇尚儒术的宗旨,毫不动摇。稍事安定,国家立即恢复原有的教育措施。遗憾的是,宋代国子监刻书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没有留存下来。只有极少的部分书籍流传至今,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等重要的国家藏书单位,十分珍贵了。国子监刻书,对中国采用雕版印刷、刻印书籍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以后刻书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在古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地方官刻书金兵南下,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原国子监书版全遭毁弃,秘书省、国子监的刻书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南宋建国初期,搜寻一些北宋旧监本书籍,国子监无力重雕,即令临安府及两浙、两淮、江东等地方政府部门刻版,然后送归国子监,即使如此,也只刻印了九经白文、十三经古注、十二经正文,以及一部分正史书和《资治通鉴》。其它书版多存在原地印卖,或由读者赎买。因此,南宋时期地方官刻书迅速发展起来。如:各地方公使库,中央在地方各路设置的各路使司、地方州(府、郡)县军学、郡学、县学、书院等等都普遍刻书、印书。抚州公使库于淳熙年刻印的《礼记注》图片今据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依已见前人书目着录,和各图书馆等藏书单位现有实书以及《中国善本书总目录》所着录的现存书籍,略加摘选叙述:(1)公使库刻书。公使库是宋代地方上接待中央来往官吏安寓的地方。相当现代的招待所。这种部门,由于较殷实的经济力量,加之往来客寓都是政府官员,因此多附庸风雅,从事刻书印书。另外,刻印的质量也是相当好的。从抚州公使库所刻印的《礼记注》来看,刻印的质量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凡用公使库钱刻印的版本都称公使库本。如:元符元年(1098年)苏州公使库刻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宣和四年(1122年)吉州公使库刻《欧阳文忠六一居士集》五卷,续刻五十卷。绍兴十九年(1149年)明州公使库刻《骑省徐公集》三十卷。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沅州公使库刻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淳熙六年(1179年)春陵郡库刻《河南程氏文集》十卷。淳熙七年(1180年)台州公使库刻《颜氏家训》七卷。淳熙八年(1181年)台州公使库刻《荀子》(图)二十卷。此外,据《中国善本书总目录》载:北图收藏有淳熙年间抚州公使库刻元遽修本《周易》九卷,及淳熙四年(1173年)刻《礼记》二十卷、《释文》四卷残卷。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事类赋》图片(2)各路使司刻书。据《宋史?地理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析为二十三:京东东、西,京西南、北,河北东、西,永兴,秦风,河东,淮南东,两浙,两淮,江南东、西,荆湖南、北,成都,樟,利,夔,福建,广南东、西。高宗南渡后,所存者,两浙、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五路。"政府在各路设置茶盐司、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等机构主管茶盐专卖、民政、水路转运、财政税收、提点刑狱诉讼等事务。这些机构,掌握着各地方的政治经济命脉,有较雄厚的力量和条件,也竞相从事刻书、印书。熙宁二年(1069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过《外台秘要方》四十卷。绍兴三年(1133年)刻《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杨雄《太玄经》十卷。绍兴六年(1136年)刻《事类赋》三十卷,以及无年号《唐书》二百卷。两浙西路茶盐司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刻《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两浙东路绍熙三年(1192年)茶盐司刻宋元遽修本《周礼正义》七十卷(中国善本书总目录北图藏)。除上述之外,还有以漕司、漕台、计台、庚司、仓台、漕院等官署名称刻书。如:建安漕司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黄汤刻黄伯思《东观余论》不分卷。嘉定三年(1210年)刻《东观余论》二卷。开庆元年(1259年)汤汉刻《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乙集十六卷,丁集八卷。桐川郡斋刻本《史记》图片江西漕台淳熙九年(1182年)尤袤刻《荀悦申监》一卷。邱宗卿刻《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中国善本书总目录北图藏)(3)各州(府、县)刻书。州、县政府所刻印的书在古籍版本学上称为郡斋本。由于这种版本所涉及的地区教多,总的印书量也很大,其中也有质量较好的版本。如桐川郡斋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池阳郡斋刻本《文选》等(图),都达到了刻印精良的要求。池阳郡斋刻本《文选》图片(4)州(府、军)郡、县学刻书。宋代教育事业发达,全国各州、府、军、县都设立学校,称州学、军学、县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这些学校由较高学艺水平之人主持,又具备一定的学田财力,所以能以大量刻印书籍。其大致情况如下:①州军学:天圣七年(1029年)江阴军学刻《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宋庠《国语音》三卷。泉州军州学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刻印沈与求、淳熙八年刻印《禹贡论》(图)泉州军州学刻印的《禹贡论》图片兴国军学于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刻印《春秋经传集解》(图)。②郡庠本: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泉南郡庠韩仲通刻《孔氏六帖》三十卷。绍兴八年(1138年)吴兴郡庠刻《新唐书纠缪》二十卷。绍兴三十年(1160年)宜春郡庠刻唐庐肇《文木西工集》三卷。③郡府学、县斋、县学、学宫、、学舍刻书:《春秋经传集解》图片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临安府学刻贾昌朝《群经音辨》七卷。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六峰县斋刘昌诗自刻《芦浦笔记》十卷。宁宗嘉定三年(1203年)溧阳学宫刻《陆游渭南文集》五十卷。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吴郡学舍刻《吕祖谦大事记》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此外如:太医局于宁宗嘉定年间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④书院本:中国古代书院是社会文化教育基地之一,它具有讲学、藏书、着书、刻书、学术研究等多种职能,刻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书院刻书始于宋代。南宋时书院数量的增加,使书院对书籍的需要量不断扩大,促进了刻书的发展。以后日渐成熟。元明两朝书院继续刻书,至清代为最兴盛,形成了古代刻书史上独树一帜的书院刻本。为研究中国印刷史、文化史、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凭证。(五)宋代的民间创办的印刷宋代的民间印刷,是在唐代中后期及五代以来兴起的民间印刷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民间印刷的书籍,分为家刻本、家塾刻本和坊刻本。家刻又称私刻,是个人雇请工匠或出资由刻书作坊刻印的书,这类书大多为自己的著作或自己祖先的著作。其刻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扬名或纪念其祖先,因此,这类书往往以赠送为主,有时也通过销售而收回成本。家塾刻本的主要内容还是向本族家塾学生提供学习和阅读的书籍,其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启蒙读物以及历代名家诗文集等。这类印刷品除满足本族需要外,也往往销售一大部分,将所得收入作为家塾得经费。坊刻则是专门从事书籍印刷得作坊所印的书,这是典型的民间印刷,它一般都有自己的印刷作坊,根据其规模的大小,长期雇佣一定数量的刻版、印刷和装订工匠。(六)私宅家塾刻书私宅家塾刻书,最有名的有岳珂的相台家塾本和廖莹中的世彩堂刻本。岳珂(公元年),岳飞之孙。他刻的书,最有名的是《九经》、《三传》,以及《孟子注附音义》十卷、《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图)。廖莹中世彩堂的刻书主要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图)、《柳河东集》四十四卷、《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等。《论语集解附音义》图片宋廖氏世彩堂刻《韩昌黎集》图片建溪三峰蔡梦弼家塾于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刻《史记》一百三十卷(图),建安黄善夫家塾于绍熙年间刻《史记正义》一百三十卷(图),建安刘元起家塾于庆元年间刻《汉书注》一百二十卷(图)。钱唐王叔边家刻《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图)。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史记》图片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正义》图片刘元起家塾刻本《汉书注》图片在《阴quezi文图注》一书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程quezi的父亲程一德在家雇工刻版印书的情景(图),图中有刻版、印刷、装订几个工序的工匠在操作的情况,这是反映宋代私家刻版印刷的珍贵图象资料。王叔边家刻《后汉书注》图片宋代洛阳人程一德家刻版印书的情况图片(七)书坊的刻版印刷所谓书坊,就是以刻印书籍为业的手工业式的印刷作坊。以印书为业的作坊,起源于唐代中后期。到了宋代,由于政府的提倡,大量印刷历代经典,因而刺激了民间印刷业的发展,而最明显的是以印书为业的作坊,其中最著名的是临安(杭州)、福建的建阳和建安、四川三地。①江浙书坊的刻版印刷临安府睦亲坊陈宅经籍铺刻印的《朱庆余诗集》图片宋代的不少藏书家都认为,“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可见杭州在宋代的印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南宋,杭州成为京城,印刷业更有了蓬勃的发展。杭州的印刷作坊有铺名可考的,在南宋时有以下十家,他们是: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临安府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临安府洪桥子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临安府quezi鼓桥南河西岸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临安府众安桥南街东贾官人经书铺、临安府修文坊相对王八郎家经铺、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保佑坊前张官人经史子文籍铺、行在棚南街前西经坊工念三郎家、杭州沈二郎经坊、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太学前陆家、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荣六郎家、钱塘俞宅书塾、钱塘王叔边、杭州大隐坊等。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府荣六郎 书籍铺刻《抱朴子篇》图片在杭州的印书作坊中,最著名的是陈姓各家字号。陈氏父子刻印的书籍多为唐宋人的诗文集,和一些笔记小说,约近一百种。其中唐人的诗文集有:《韦苏州集》十卷、《朱庆余诗集》一卷。此外,现今藏书单位仍有流传的宋代浙江刻书有:杭州开笺纸马铺钟家刻《文选五臣注》三十卷(唐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北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均有残卷,卷末刻有"钱塘鲍询书字,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印行。"临安荣六郎书籍铺刻葛洪撰《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图)。现藏辽宁省图书馆。②福建的书坊印刷福建是宋代印刷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印刷业最集中的是建阳和建安两县,而又以建阳的麻沙、崇化两地,更为著名。余仁仲的万卷堂刻本图录图片建安,建阳书坊刻书的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各类,还有一些民间日用书和启蒙书。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这些书坊中,最有名的是余氏各书访。从北宋起,余氏世代就以刻书印刷为业。余氏祖先余祖焕,于南北朝时始后闽中,到宋初已传到十四世,徙居建安书林,从事刻书印刷业。余氏最早使用的堂名为勤有堂,这个名称后来一直延用到明末。余氏刻书最兴盛的时代是南宋,其中最有名的,刻印书籍最多的是余仁仲的万卷堂。他刻印的书中最著名的是《九经》,如《春秋公羊传》十二卷(刻于绍熙二年)③四川及其他地区的印刷《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京城开封的书坊图片除了福建和江浙之外,印刷业较集中的是四川。四川的成都自唐末五代以来,印刷就很兴盛,是古代印刷业发祥地之一。由于这里的印刷业有很好的基础,所以宋初的不少书籍,都是到这里来刻印。其中最有名的是政府在这里雕印的全部大藏经,这就是有名的《开宝藏》。在北宋时,京城汴梁(开封)的印刷业也是很繁荣的。但是在古代的文献上记载却不多。在南宋杭州的印刷作访中,就有从汴京迁来的,也可能还有金兵南下时迁往其他地区的书坊。总之,根据北宋时京城洋京的繁荣景况,印刷作坊虽不及杭州,但也不在少数。宋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当时的书坊,成为记载古代印刷的宝贵资料。(八)宋代的佛经印刷《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图片佛教僧侣对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推广应用,都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都是佛教的经书。例如,1966年发现于韩国的我国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卷《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印刷史家考证,其印刷年代应为公元7O4一751年之间,为唐朝长安的印刷品。另一件实物,就是印刷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经》。并有记载玄奘曾大量印刷佛像。在五代的印刷中,佛教印刷品也占很大的比例,最流行的是一种上图下文的佛像单页印刷品,如《毗沙门天王像》和《观音菩萨像》。虽然我们还不能断定印刷术是由佛教僧侣所发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印刷术发明后,佛教界是最早积极使用这一技术的。他们的出发点虽只是为了宣传宗教,但客观上起着促进印刷术发展和推广的作用。 《金刚经》图片《天王像》(五代曹元忠刻印)图片《文殊师利菩萨像》(五代印品)图片关于印刷佛教经典,影响最大的是太宗开宝四年(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的《开宝藏》(图)。由高品、张从信奉命在四川益州监制完成。历经十二年,刻成五千多卷,卷子装帧,四百八十函,总计雕刻板片,十三万块。这项宏大的工程,在中国印刷史、出版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宝藏》至今虽已没有全本传世,但仍有零卷流传。宋刻《开宝藏》图录图片继《开宝藏》刻印之后,宋代还有四次规模较大的官、私印经活动。它们是: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于福州由东禅寺等觉院主持冲真等人发起募捐雕刻的《福州东禅寺大藏》,亦称福藏、崇宁藏。全藏共六千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七十九函。其后补刻一些入藏着述。有零卷流传于世。如传本华严经卷八十,题有"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主持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三年庚申岁仅募众缘,开大藏经板一副。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国泰民安、法轮常转"。所以崇宁藏又有《崇宁万寿大藏》之称。该经为折装。由此开始了藏经刻印的经折装帧形式。下图是晋康石处道于崇宁元年刻印的佛藏“大陀罗尼经”。北宋福州刻印的《崇宁万寿大藏》图片福州刻印的《毗卢大藏经》图片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至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福州由开元寺僧本悟等募捐、福州人蔡俊臣等组织刻经会,依东禅寺崇宁藏版的规模再次刻印。世称毗卢藏,也称开元寺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由当地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于端平元年(1234年)由宋平江碛砂延安禅院刻印,世称碛砂藏。刻至咸淳八年(1234年),以后因兵祸渐起而中止,入元后,继续刻完。共六千三百六十二卷、五百九十一函。碛砂藏也有零卷流传于世。宋刻《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书影图片宋刻《碛砂藏》书影图片除了佛教印刷外,在宋代还刻印过几部道教著作。最有名、规模最大的是刻印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它是在福建刻印的,共有五百四一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九)宋代的纸币及广告印刷纸币印刷是印刷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远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曾创行过具有纸币性质的“鹿皮币”。印刷术发明后,唐朝市场上出现的作为商人纳税凭证的“印纸”和作为存款收据的“飞钱”,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纸币特性。而五代时期出现的“ 冥币”,实际上已经是纸币的前身了。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亟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 、便于流通的货币;其二,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 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宋代的纸币印刷,自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决定收归官办之后,前后二百五十多年,先后发行了交子、钱引、小钞、关子、公据、会子,以及地区性的两淮交子、湖北会子、银会子等多种。其中:流通时间最长的是交子,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子;交子、钞引和小钞发行于北宋,关子、公据和会子发行于南宋。大致情况是:交子 钱引 小钞 关子 公据 会子交子交子是最早出现的纸币,起于民间,后归官办。官办交子世称“官交子”,在四川设有“益州交子务”,于天圣二年(1024年)开始分界发行。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印样图片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发行的官交子,作为防伪措施,上面盖有两颗官印:一为“益州交子务”;一为“益州观察使”。下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纸币印版的拓片。这块纸币印版,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二十九个字。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和成袋的包装物以及三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票面上虽未刻有货币名称,但依据票面图案古朴、出自四川和无货币名称等情况,可以基本认定其为早期的交子印版。钱引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北宋对纸币进行改革,除四川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唯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例外。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中国的纸币印刷,从交子发展到钱引,版面图案设计和印制工艺都有较大改进。钱引较之交子,有着较强的防伪性能,票面的图案设计和印刷工艺技术也复杂的多,尤其是在多色套印方面,尽管还很简陋,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印钞史上还是在印刷 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小钞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决定:除当十铜钱只在京师和陕西、河北、河东三路继续流通外,其余各路的当十铜钱均用纸币收兑回来。用专门印制的名为“小钞”的新纸币取而代之,在各路流通。此次发行的小钞,面额最大者为一贯。关子南宋关子票面文版拓件图片在1985年年底举办的"安徽省文物珍品展览会"上,有一套宋代"金银见钱关子"印版,引起行家们的广泛重视。这套印版一共八块,是安徽省东至县的废品收购站从农民手中按废品收购来的。东至县地方志办公室闻讯后,将此套印版从废品站价拨过来,并转给了县文物部门。安徽省博物馆卢茂村先生向余详细地介绍了这套印版的发现、实物规格及鉴定情况。这套印版一共8块,铅质。票面版高22.5厘米,宽15厘米,面额为“壹贯文省”。版首饰有花鸟图案,尾部为金、银、铜三质货币图形,额下横书“行在榷货务对椿金银见钱关子”十三个字。再下正中竖书“壹贯文省”四个大字。大字左右各竖书三行端楷小字,内容为“金银见钱关子”的行使范围和条例。版刻均为阳刻反体字,其印样见图。这套印版面世后,评价各异。有的说这是宋代真品;有的说它是冥币;有人断定它是膺品;也有人认为是翻版制品。据传考古鉴定也不一致。然而,这套关子印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印版,而且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仅此,已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关子版装饰图版拓件图片南宋关子的几种公章印版图片公据&&&&&& &印制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使用时间很短。史载宋绍兴二十九年以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内关子作三年行使,公据二年。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九十四页。1997年版。会子“会子” 印样图片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开始也起源于民间,称作“便钱会子”。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翌年诏令临安府(今杭州)设会子务,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便钱会子又名“便换”,改由户部发行后,最初以一贯为一会,后又增发了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干道四年(1168年)规定三年为一界,但后来出现了两界、三界并行的情况,致使通货膨胀,会子贬值。(彩图)为南宋时期通行的“会子”印样,名为“行在会子库”。“行在会子库”中的“行在”,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临安,即今之杭州;会子库即原会子务,是主管会子的机构。该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铜质版材,竖长方形版面,长17.4厘米,宽11 .8厘米。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 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个字。印版下方为山泉花纹图案。此版所刻铭文,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犯人处斩,赏钱千贯,不愿受者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庇匿 者能告首,免罪受赏,愿补官者听”文意完全一致。可见此版系南宋绍兴年间物。弥足珍贵 。可惜此会子印版只出土一块,未见其它色版面世。《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现存最早的北宋广告印版)图片《会子》(南宋印纸币版)图片宋代还出现了商标广告印刷。北宋时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广告铜版流传至今。该商标广告版内容包括了作坊名称,标志及广告文字。其标志图案为“白兔捧针”,广告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与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十)宋代的印刷技艺宋代的版刻水平现存北宋雕版实物的拓件图片宋代的刻版技术状况,在文献上未见记载,我们只能从保留下来的印刷品中,去推想当时的雕刻技术水平。宋代刻版的原物,今天已很难看到。据记载,本世纪初于河北巨鹿出土的几块残缺不全的雕版实物,其中有北宋时雕刻的《阿弥陀佛经》印版,目前藏于美国。还有两块同一时期有人像的雕版,还在国内保存。版材除广泛采用木材外,也有用铜版的。今天所知,铜版主要用于纸币的印刷。(十一)宋代书籍印刷品的版面形式书籍的版式和书籍的装帧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随着书籍装订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仍普遍使用卷轴装和经折装,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蝴蝶装,这是册页装订的最早形式。卷轴装图片经折装图片“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蝴蝶装图片宋代书籍印刷的典型版式图片典型的宋代版式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边框、中缝、行线、注释及版心的大小。①边框宋版的边框有粗单边,细单边、四周文武边、两侧文武边等几种形式。宋版书各种中缝的形式图片②中缝即一版中心的行格,在古代人的文章中多称为版心。③行线宋代凡册页装订的书版,都刻有行线(行界),经折装或其他装订方法的书,则无行线。④注释宋版书中的注释多为双行小字刻版,开创了我国古代书籍中注释的排列方法,这种形式一直延用到现代。⑤版心的大小宋代的书籍印刷,有大字本、小字本和中字本三种。(十二)宋代书籍的插图和插图印刷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书籍的插图艺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宋代以前的印刷品插图,多见于佛教的经卷和单页的佛像。而宋代印刷品中的插图不仅在佛教,而且在历史故事、小说平话、技术著作中都配有插图。有名的宋版插图书籍有以下几种:宋《开宝藏》中的插图图片《列女传》的插图版式图片《开宝藏》中的插图以山水为主,人物处于次要地位。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建安余氏刻印的《列女传》,共有插图一百二十三幅,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元代的复刻本。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刻印的《梅花喜神谱》,是我国最早的美术读物,它以大量的插图展现了梅花的各种姿态。《梅花喜神谱》的版式图片北宋时期的宗教张贴画印刷品图片在宋代的图版印刷中,出现了一种供招贴的图画,这可能是中国年画的前身。现存的一幅刻印于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宗教张贴画,就属于这一类。(十三)宋代书籍装订方式有改变旋风装唐吴彩鸾手写《唐韵》图片印刷术发展到宋代,不但雕版、印刷的技术以十分成熟,而且在书籍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其版面的装饰、插图的精美、字体的仿古与创新、文字的行款与疏密、版式的精密构图等方面,都体现了印刷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从书籍的装订形式来说,在宋代以前已经使用过卷轴装、旋风装和经折装,这些装订形式在宋代仍继续使用。但由于他们在加工上过于费工,而且也不便阅读使用,所以,在这种形式下,蝴蝶装就出现了。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图)。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 旋风装图片今日看蝶装,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有:一是便于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一面一半,不便阅览;二是因插架时书口向下,四周向外,如遇虫鼠咬损,不易损及文字;三是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下,书背向上,灰尘不会进入书内,对保护书籍有利,不像今日之平、精装书,书背向外,天头向上,日久为灰尘所污。其缺点是阅读时,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无字面)。蝴蝶装因有此弊,为后来的“包背装”所取代。 包背装图片现存古书,有不少是蝴蝶装。如北京图书馆藏有古代蝴蝶装书籍多达三百余种。较早的有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写本《王陵变》、辽代印装的《蒙求》、甘肃省武威出土的西夏文佛经等。线装图片包背装大约出现于南宋中期,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早期的包背装,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其区别仅在于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后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订成书册,然后再包粘包背纸。因其包背纸(封面)包背而不穿纸捻,故称为“包背装”。至于线装,过去许多人都认为起自明代中期,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宋代也有人使用过线装。它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图)。(十四)少数民族国的印刷辽、西夏和金的地图与宋朝几乎同时存在的,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和金政权,尽管他们当时还处于奴隶制度的末期,但由于他们不断地与中原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从而使这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在宋代发展相当成熟的印刷技术,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这些地区,但促使这些地区印刷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方面:他们不断向中原地区进行扩张,从而有条件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与技术。 他们十分重视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提倡佛教,提倡学习儒家著作,积极组织各种书籍的印刷,从而中原的印刷技术很快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应用。 随着他们不断地向中原扩张,扩张地区的印刷技术很快就为他们所利,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印刷业。尽管辽、西夏和金的印刷,总的来说远不如南宋的技术精湛和印刷数量的巨大,但他们在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明了印刷技术与向边远地区的传播;二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扩大了印刷技术应用的领域。辽、西夏和金的印刷品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其中也存在不少的珍品。1、与宋代印刷水平相当的辽国印刷辽国的疆域图辽国是北方契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最盛时其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达天山、南至今河北、山西北部。除建都上京临潢府外,还设置了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五个陪都。辽国的汉文化程度很高,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颇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由于辽国禁止书外传很严,所以辽国文书典籍传入中原绝少。这给对辽国印刷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2)、辽国印刷概况赵俊等四十五人同雕印刷品辽国刻工人数众多,技艺优秀,单说有名有姓的人就有穆咸宁、赵守俊、李存让、樊遵、孙寿益、赵从业、赵从善等;还有 “赵善等人雕”、“孙守节等四十七人同雕”、“赵俊等四十五人同雕”等雕刻集体。就印刷能力而言,也是相当雄厚,除官方印刷机构外,还有寺院印刷,如燕京弘法寺就有“奉宣雕印流通”、燕京大悯忠寺、燕京玉泉寺等。私人作坊见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印造”、“大昊天寺福慧楼下成造”等等。可见雕版印刷的四大要素纸、墨、刻、印在当时全都具备,且相当发达。(3)、辽国印刷的集中地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辽国的印刷业主要还是集中在辽国的汉族集居地,即以范阳(今涿州)和山西以北为中心。辽代的大量的书籍都是在这些地区印刷的,在印刷质量上比北宋时稍稍差一点。但辽国在这些地区也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各种先进的工艺技术。 造纸制墨都十分精良,所印经卷无论皮纸、麻纸都光洁柔韧,特制的入潢藏经纸近千年后未见虫蛀,墨色凝重黑亮。(4)、最早的辽国印刷书籍《上生经疏科文》最早的辽国印刷书籍是公元990年(统和八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上生经疏科文》。除此之外还有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民间刻印的著名字书《龙龛手镜》等。(5)、辽国最大的印刷工程辽国的《辽藏》中的图案辽国最大的印刷工程是《辽藏》(也称《契丹藏》)的刻印,也是辽国印刷最重要的精品。圣宗朝是辽国政治、经济文化昌盛的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辽国开始编写、雕印自己的大藏经。《辽藏》编纂、雕印于辽国的圣宗时期,雕印地点就在燕京,当时主持制定经录、编校雕印《辽藏》的就是燕京首刹悯忠寺(今法源寺)钞主无碍大师诠明(旧名铨晓)。辽国的《辽藏》中的文字印刷从出土的文物看,《辽藏》为卷轴装,圆木轴,大字楷书,字体端正,墨色黑亮,版式疏朗。《辽藏》与宋刻的《开宝藏》比较, 无论在书法、刻技、版式、纸质、墨色、刷印、装潢等方面均无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6)、翻译成契丹文的刻印本辽国除了用汉字刻印大量的佛经、书籍这外,也有一些翻译成契丹文的刻印本的印刷书籍。如《贞观政要》、《五代史》、《通史》、《白氏讽谏集》、《方脉书》等,但都没有流传下来。(7)、代表辽国印刷水平的印刷品应县的木塔图在1974年在山西应县的木塔中出土了一批代表辽国印刷水平的雕版印刷品。在这些印刷品中有官印,也有私刻;有单色,也有彩色,所以,从这些印刷品中可以看出辽国雕版印刷的整体风貌和技术水平。《释摩诃衍论通赞疏卷第十》、《释摩诃衍通赞疏科卷下》两卷刻印佛经均为皮纸入潢、卷轴装,四周单线边框、楷书、字体工整秀丽。每纸都有经名和版码。 前者印有“应州文书”,后者印有“宣赐燕京”朱印。用纸考究,书写清秀,雕印精良,代表了辽朝鼎盛时期在造纸、书法、刻本印刷等方面的工艺发展水平。《妙法莲华经》虽然重复卷很多, 但版本迥异 ,十八卷十八种版本。官版、私版都有。版式大多是硬黄纸、楷书、行格疏朗,有素雅单线边框的;有装饰着金刚杵和祥云纹双线边框的;有双线边框中饰以金刚杵和宝珠纹的;有在佛像或经名下刻小佛像的;有的卷首存在经变相,有的卷尾有音义、题记、刻工姓名;还有经卷上盖有藏经寺院的戳记等等,内涵十分丰富。 《妙法莲华经》图《炽盛光九曜》图辽国的《炽盛光九曜图》了彩色木版雕刻印刷品的代表,这种印刷品一般是先印刷后着色而完成的。这说明将印刷和手工着色相结合的工艺很早就被辽国所应用,从而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进步。(8)、辽国印刷品的装帧采用蝴蝶装《蒙求》图从发现的文物看,辽国在书籍的装帧方面主要为卷轴装,但出有印刷品采用蝴蝶装的。如辽刻本《蒙求》一书就是采用蝴蝶装帧形式。在卷轴装帧形式中,有的佛经印刷品卷长达二三十米,装潢十分讲究,从而体现了辽国在书籍的装帧方面技术已很成熟。尽管辽国印刷历史记载很少,但从发现的辽代佛教雕版印刷品中 ,我们看到了辽国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从而证明辽国具有雄厚的雕版印刷能力,在校、 写、刻、印、纸、墨、装帧等方面都与北宋不相上下!1、了解甚少的西夏印刷西夏地理分布图西夏,建于公元1038年,以党项贵族为主体,建都兴庆府(后称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其疆域, 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与宋、辽、金成鼎立之势。西夏立国西陲,农牧并盛,手工业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贵族李氏,早在唐末,就以夏州(陕西靖边白城子)为中心,他们代代封爵,世世为官,读书写字、公私文书尽用汉字,中原文化对他们影响很深。因此,唐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印刷业,不能不对西夏有所影响。西夏在吸取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营养的同时,十分注意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西夏在继续使用汉字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字, 当时称为“蕃文”、“蕃字”、“蕃书”、“蕃语”,被尊为“国字”,并在其境内大力推行。西夏文字的使用范围很广,渗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西夏文化最重要的特色。(1)西夏印刷概况西夏设有“纸工院”、“刻字司”,并委派专人统管西夏的造纸、印刷事业。然而繁荣的宋代印刷,影响并促进了西夏印刷的发展。西夏重儒兴佛,他们刊印儒家典籍, 更印佛教经典;用汉文印,更用西夏文印,也有用藏文印的;用雕版印刷,还用了最先进的活字印刷。与西夏同时的辽、金地处中原,印刷也较发达,但迄今未见有契丹文、女真文刻本,更未见活字印本,这是西夏印刷与辽国、金国印刷重要的不同之处。西夏刻书印刷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促进了西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2)西夏印刷发展背景西夏尽管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但是他们非常重视与北宋之间的交往,这样,西夏自己的文化渗透了许多中原文化的色彩,他们除了学习自己的文化之外,还学习汉字,儒家经典,其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而增加了对书籍的需求量,旦旦只从北宋购书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条件下,西夏的印刷发展起来了。(3)西夏的书籍印刷西夏的书籍印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佛经印刷佛经印刷在西夏的印刷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西夏信奉佛教的结果。西夏的佛经除自己印刷之外,也从北宋、金国购买,如宋朝送给的《大藏经》等。刻经的数量和规模动不动就刻印数万、数十万,这反映了西夏佛教盛行的状况和刻印能力的不凡。西夏自印佛经(汉刻本)西夏自印佛经(西夏文刻本)《番汉合时掌中珠》2)字典的印刷西夏为了使自己的民族既懂自创的西夏文,又能懂汉字,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从而就导致了有关字典书籍的印刷。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夏印刷的《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对每个西夏字和相应的汉字进行了标音、标义。另一本字典类印刷珍品--《杂字》,则是采用西夏文字刻印的。此外,在这方面还印有《音同》、《五书切韵》、《文海杂类》等。《杂字》《文海杂类》3)儒家经典的印刷西夏也推行儒学,儒学著作是各级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开始以购买北宋的儒经为主,后来才开始逐步印刷翻译成西夏文的儒学著作。这方成的书籍主要有:《孝经》、《论语》、《孟子》等。4)历史、政治及兵书的印刷西夏是一个不断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国家,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有关兵书著作的翻译出版印刷。现存的西夏文译本有《孙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孙子传》等。在政治、历史方面主要有《三国志》、《十二国略史》、《贞观要文》等。日历残页图5)律令、实录和日历等书的印刷西夏自仁宗时起,其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自已编写的书籍开始多起来,现存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天盛年改新定律令》、《贞观玉镜统》。在历书方面有公元1145年印刷的日历残页。(4)西夏书籍的装帧西夏佛经的经折装西夏书籍的装帧形式,和北宋时期大体相同,卷轴装、蝴蝶装和经折装都在使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经折装。总的说来,西夏印刷就其规模和技艺水平而论远不如宋代,也不如辽国和金国发达。但作为当时经济、文化落后于宋代的少数民族地区,能这样地重视印刷出版业,应该说对印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印刷业发达的金国印刷金国地域图女真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族灭辽国,建立了与南宋对峙的金王朝,金国以今北京为中心,在北方统治了近一百二十年。金国最强盛时期,占有北至黑龙江以北,南至淮河、秦岭,西至山西、陕西一带,共分十九路。(1)金国印刷的发展1)金国的文化发展女真族是骁勇善战、俗尚弓马的民族,在北方的统治时期,国家对于思想文化建设,却是比较重视的。早在金太祖天辅三年(1120年)即颁布了女真文字,并注重学习,接受儒家学说思想,加强社会精神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治者也接受辽国的经验,兴办学校 ,提倡发展教育事业。金政府不但大力宣传尊孔读经、发展教育,还采取许多具体的方针、措施,以鼓励人民读书学习,提高文化水平,根据文化水平的高低程度,制定工资待遇。2)金国对书籍的收集金代政府对于图书典籍的收集与保藏十分重视。1125年金灭辽后,收得辽代皇室的全部藏书,首先以此充实了金政府的藏书。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完颜晟等攻克宋朝首都开封后,就开始掠夺和索取宋代大批图书文物,从而使宋朝政府藏书遂被金全部索取而去。金朝政府不仅极力收取宋代现有藏书,而且对于《崇文总目》内所阙书籍,也下令予以购求 、补充,并广泛收购民间藏书,于是金代政府藏书得以迅速增加,社会上的图书财富也日渐丰富。3)金国印刷中心的发展宋高宗南渡临安时,原开封的雕版印刷工人,一部份随政府南迁,一部份则移往北方金代的刻书中心平阳(平阳亦名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县境一带)。从此黄河以北的雕版印刷中心,由河南汴梁转移到山西平阳。(2)金国的政府创办印刷金国政府的印刷,是在原辽国、北宋占领区印刷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金国非常重视对书籍的收集,这也为金国国子监的印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代的印书主要以汉字为主,也有女真文印刷的,但出现较晚。出于发展自己文化的需要,金国政府也不断将一些汉文书籍翻译成女真文。纸币印版图政府机构中设置有弘文院,专门负责翻译、校勘儒家经典。这方面最早的书籍有《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后来又陆续翻印了一大批女真文书籍,主要印有经史二十余种以及《老子 》、《荀子》、《扬子》等书籍,其它政府部门及书籍出版管理机构,自然也刻印书籍 ,可惜这些刻本没有流传下来。金代政府印刷除了大量印刷书籍外,还进行在量的纸币的印刷和发行,当时发行的纸币主要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五种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等五种小钞。可惜这些纸币也没有流传下来,只流传了几块印钞用的铜版。(3)金国的民间创办印刷《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在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下,金国除政府印刷较发达之外,金国的民间印刷也很发达。金国的民间印刷,主要集中地中都(今北京)、南京(今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宁晋(今河北宁晋)等地。金国民间印刷最发达的地方要属山西的平阳府,在平阳府,金国政府设立了经籍所,主要的职责是管理民间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业,从此中我们可以看金国当时民间印刷业发展的程度。从金代刻书来看, 平阳刻本竟占了一半以上。有些著名的印刷作坊在这里经营时间十分长久,往往子继父业,世代相沿。如晦明轩张氏、中和轩的王宅等个人印刷厂。最有名的印刷书籍是晦明轩张氏刻印的《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崇庆新雕改并五音集韵》在平阳附近,今山西一带,也有很多地方都刻印过书籍的记载,如,太原书坊刻印的《伤寒直格》的医学书。除此之外,在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也存在民间的印刷作坊,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北西路的宁晋县的荆氏印书作坊,先后刻印的书籍有《五经》、《泰和律义篇》、《广韵》等,荆氏刻本流传下来有《崇庆新雕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荆氏所刻印的书籍在当时很有名,其印模精致,书价便宜,所以销路较广。(4)金国的宗教创办的印刷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历代的宗教印刷都是很活跃的,金国也不例外,但在金国,以佛教印刷为主,可以说,印刷佛经的活动是连年不断的。《金藏》金国初年,他们大多用《辽藏》的印版进行印刷,后来他们得到了开封益州版的《佛藏》进行印刷。随后,各地都有刻印单卷佛经的活动,如,皇统九年(1149年)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卷第六、第四十一卷等等诸多佛经的印刷。当然,在佛经的印刷方面最有名的是《金藏》的印刷。《金藏》是皇统九年(1212年)至世宗大 定十三年(1173年)刻印,因其保藏于赵城广胜寺,故称《赵城广胜寺藏》,也称《赵城藏》。据考证《金藏》总数应有七千余卷,但现存四千卷,包括从佛教传入到金代以前在中国流传的佛教经典,从中可以看出金国当时佛经印刷的数量和规模之大。(5)金国的印刷水平由于金国的印刷业主要是他们的占领地所保留下来的,所以其印刷水平也有一定的发展,并且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代表是平阳的印刷水平。颜体版本的《金藏》1)印刷材料方面:印刷所用的材料主要为印版、纸、墨等。刻版所用的木材主要是梨木、枣木;制墨大多用松木,制墨业有政府设办的,也有私人设办的;造纸业最发达的仍为平阳府一带,主要是竹纸和白麻纸,在当时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2)在刻版技术和印刷质量方面:金国的刻版技术与北宋不相上下,所用字体与北宋基本一致,大都使用颜、虞、欧、柳等古代名家的字体。例如,金刻的《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一书就是使用颜体,而《金藏》所用的字体有欧体、苏体、颜体等不同版本,但颜体版本较多。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柳体,因为这种字体更适用于刻版,例如,金刻的《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和《引证群籍玉篇》都是柳体,这种字体笔画粗细适中的特点。柳体版《萧闲老人明秀集注》柳体版《引证群籍玉篇》在金刻版式方面,也是延用北宋的形式,都十分重视边框、行格和中缝鱼尾的装饰,注释也多采用双行小字排版。从刻版刀法来看,也都达到了以刀代笔的技术水平。从印刷质量来看,也具有墨色均匀、轻重适度的特点。(6)金国的图像印刷水平《赵城藏》扉页的佛教图画在金代的印刷品中,图版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图文并茂的书籍也不少,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属平阳府。在一般书籍中图版的代表作是《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一书的草药插图,其插图与实物相似。平阳图版的另一代表作是《赵城藏》中各卷扉页的佛教图画,其画不但文字刻版有力,而且也都生动有力,代表了金国图版的雕刻水平。更具代表的《四美图》,图画中刻了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从版画上看,版画镌刻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动人,雕绘技术精良。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民间的招贴画,即现在的年画一类的东面。《四美图》平阳招帖画在现存的平阳印刷品中还有一张招帖画,这是一幅先进行印刷,后用彩色描绘的彩色印刷品,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上图版反映了金代雕版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宋时期的版画多为宗教佛像绘刻,金代已出现人物版画的刻印,标志着中国版画艺术已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中国历史热点中国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有马镫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