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原文四至五章描写战争用何手法有何作用

《诗经》中诗歌分类举例及赏析: 诗经》中诗歌分类举例及赏析: 分类举例及赏析 第一, 反映剥削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诗歌: 《魏风?硕鼠》 【原文】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 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 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 郊,谁之
永号? 【赏析】 : 这首诗出自《国风?魏风》 ,是一首劳动者之歌。 老鼠偷吃庄稼,因此除掉老鼠是古代先民经常的活动。 《礼记?郊特牲》记 载,岁末腊祭,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人们呼唤猫的到来,以便把田鼠都吃掉。 这首诗把不劳而获的贵族比作大老鼠,它吞食农奴的劳动果实,对农奴的生活却 漠不关心,根本没有感恩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农奴们幻想离开这些吸血鬼,到 没有剥削的乐土生活。 老鼠作为负面形象出现,这篇作品首开其例。后来出现的文学作品,大多沿 袭《硕鼠》的传统,把老鼠作为揭露鞭挞的对象。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依 托君主做坏事的奸臣比作社鼠。当然,也有羡慕老鼠那种寄生方式的人,李斯就 是其例。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有感于厕鼠和仓鼠悬殊的生存状态,决 心做一只仓鼠,这说明其人格之低下,最终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 《硕鼠》 的作者幻想逃离现实的社会, 前往没有剥削的乐土。 这种幻想在 《山 海经?大荒西经》已经初见端倪: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 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这是人间理想在神话中的呈现。到了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 ,则描绘出一幅男耕女织、没有剥削的乐土。不过这片乐土 却最终没有被找到。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 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 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第二, 反映人民的生产劳动的诗歌: 《豳风?七月》 【原文】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料病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 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帧R苑ピ堆铮⒈伺!F咴旅 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 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q,献豕开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1 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c,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 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T,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 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赏析】 :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 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 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 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 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 出v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 ,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 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 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 担着送饭的任务。 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 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 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 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 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 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 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 摘些柔嫩的桑叶。 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 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 于是, 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 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 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 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 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 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 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 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 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 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 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 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2 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 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 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 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 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 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 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 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 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 己的生活境况, 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 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 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 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 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 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 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 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 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 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 “女心 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献b于 公” “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 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 劳动,而“田料病 ,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 , 公子裘” ,冷与暖的对比; “言私其q,献b于公, ”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 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 表现节令的演变, 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 特别是第五章: “五 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 ,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 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 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 “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 , 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第三, 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周南?关雎》 【原文】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 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3 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 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中多次提 到《诗》 (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 ) 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 《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 《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 “ 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 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 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 的作者认为, 《关雎》 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 《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 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 《关雎》 之义大矣!暂且撇下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 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 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 “君子” 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 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 ,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 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 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 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 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 ,唱到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 ,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 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 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 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 也总要等他先开口, 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 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 是君子的好配偶, 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 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 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 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 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 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 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 ,表明这是 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 女” ,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 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 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 么动作表现出来, “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 ,什么攀墙折 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 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 ,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 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 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 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4 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 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 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 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 ,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 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 ( )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 ,而男女之欲 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 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 )所以一切克制、 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 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 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 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 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 , 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 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 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 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 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 得很远了。 《秦风?蒹葭》 【原文】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雷枨矣摇K萦未又 宛在水中b。 【赏析】 :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 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 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 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 一种结构, 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 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 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 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 ,可以 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5 这里的“河水” ,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 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 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 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 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 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 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 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 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 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 ,这种美感因 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 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 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 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 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 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 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 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 、 “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 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 明义” ,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 色的映照之下,必然 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 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 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 , 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 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 情语”的体现。总之,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 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周南?桃夭》 【原文】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 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 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 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 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 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6 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 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 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 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 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 、 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 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 ,要使家庭和美,确实 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语?为政》 。( )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 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 “辛亥革命以后,我还 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 )联系到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 ,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 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 ,二章写“实” ,三章写“叶” ,利用桃树的三变, 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 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郑风?女曰鸡鸣》 【原文】 :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 【赏析】 :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 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 。 鸣” ,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 “士曰昧旦” ,丈夫回得直 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 便辩解地补充说道: “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 ”妻子是执拗 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 “宿 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 ”口气是坚决的,话 语却仍是柔顺的。钱钟书说:‘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 “ 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管锥编》第一册) ( 。此说符合生活实情; 而士女的往覆对答, 也使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 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 《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 《鸡鸣》中女子的口 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 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 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 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 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 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 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 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7 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 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 “琴瑟在 御,莫不静好。 ”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 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 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关于这两句,张尔歧《蒿C闲话》说: “此诗人凝想 点缀之词,若作女子口中语,觉少味,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 索曲子。 ”此解颇具创意,诗境也更饶情致,实为明通之言。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 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 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 、 ,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 、 。一 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 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 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王质《诗总闻》说: “大率此诗妇人为主辞,故‘子兴视夜’以下皆妇人之词。 ” 此说影响直至清代,故清人论“对答体”诗,大多追溯至《孔雀东南飞》而不及 《诗经》 。其实, 《女曰鸡鸣》是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 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而鲜明。 此篇的诗旨,至此也可以不辨自明了。 《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 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 ,过于穿凿。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人述贤夫妇 相警戒之词” ,则似有顾头不顾尾之嫌。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 “ , 乐新婚也。 ”也有难概全篇之感。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 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 《卫风?氓》 【原文】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 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 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赏析】 :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 2700 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 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 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 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我和他从小在一起嬉戏玩耍,留下多少愉悦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家搬到8 了很远的复关,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一天,他突然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看到他憨笑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以 换丝为由头来见我的。果然,他说这么些年来一直抹不去我的身影,希望我能嫁 给他。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都是勤劳人家,他从小忠厚善良,正是我 的意中人啊。可是,女孩子的羞涩,让我不能直白地答应他。我说: “还早呢, 过些时候再说吧。 ” 送他回家,一程又一程。见他闷闷不乐的样子,真让人心疼。我也顾不得矜 持了,就告诉他: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日,你要找个好的媒人来跟我家里说呀。 ” 看到他还是为难,就干脆说: “看把你着急得!你容我做些婚嫁准备,到秋凉了 来迎娶我吧。 ” 他这一来,唤起了我的情思。他走后,没有一时不想念他。多少次,我登到 高处眺望,期待他的到来,却总是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落泪。 那天,他终于来了。我远远地跑过去接到他,说笑着一起回家。他又是龟板 又是蓍草地占卦卜算,大吉大利,一切如愿。还等什么呢?我让他赶快驾车来带 上我的嫁妆举办婚事。 婚后几年,我没有哪天不是早起晚睡,辛勤操劳家务,就是再苦也没有怨言。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错,但他待我远没有从前那么好了。未嫁时信誓旦旦说要爱 我一辈子,嫁过来才几年就经常对我发脾气。原想和他白头到老啊,可这个样子 白头到老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处境,我跟谁说啊。娘家兄弟不了解缘由,也只是讥笑我。静下心来想 想,只能暗自神伤。 既然他违背誓言不念旧情,这样的婚姻就让它终结吧!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 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 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 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 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 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 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 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 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 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 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 不可说也! ”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 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 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 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 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 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 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 她指出, 这不是女人的差错, 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第五章, 接着追叙, 叙述她婚后的操劳、 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 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9 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 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 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 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 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 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 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 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 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 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 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 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 现象。其次, 《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 《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 ,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 。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 的一个农民, “抱布贸丝” ,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 老实, “言笑晏晏”地假温情, “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 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 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 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 ,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 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 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 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 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 时,赶快安慰他: “将子无怨,秋以为期” 。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 “泣涕涟涟” ,看到他时, “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 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 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 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 。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 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 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 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 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 前。所以说, 《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 “有 文学就有创作方法。 ‘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 渊源。 ”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 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10 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 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 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 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 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 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 ; 。这是士 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 “不见复关” 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 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在婚后则“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 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 《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 “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 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 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 “雨雪霜霏”代 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 “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 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 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 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 , , 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 , , 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 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 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 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 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 (哎呀) ,三个“兮” (啊)字,两个“也” (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 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 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 出“亦已焉哉” (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 ! 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 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 《氓》诗第 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 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 过程中, 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 自己将难摆脱祸害: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 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 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 及尔偕老, “ 老使我怨” ,11 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 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 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 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 、 、 “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 、 、 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 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 的。 《邶风?谷风》 【原文】 :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 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 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其b。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 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 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灿欣#融蔽乙蕖2荒钗 者,伊余来I。 【赏析】 :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 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 《卫风?氓》是一篇,这首《邶风?谷 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 《谷风》 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 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 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 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 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 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 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 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 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 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 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 诗由此切入, 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 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 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 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12 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 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 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 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 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 浊,其浊” ,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 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 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 “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 , 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 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 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 ,到二章的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 ,到四、五章的前后 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I” ,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 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 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 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 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 “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 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 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 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 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 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 警世作用。 第四, 反映战争与徭役的诗歌: 《王风?君子于役》 【原文】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澹考ζ苡阼睢H罩σ樱蚺O吕ā>佑 役,苟无饥渴? 【赏析】 :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 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 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 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 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 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13 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濉)再次重申役期漫长, “曷其有濉 承上章“曷至哉” 。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 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 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 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思念也无 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 刻都在惦记着她。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 丈夫的深情。 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 诗中没有一个 “怨” 而句句写的都是 字, “怨” , 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 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 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 《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 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 “鸡栖 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 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 “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 “自古在昔, “君子于役, 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 不知其期” ,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 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 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 远, “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 “如之何勿思” ,不待说,先已在 景中说破。 “曷至哉” ,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 “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 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即‘不知其期’及‘曷至’ 之注脚。 ”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 《江南行》 ,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 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 ,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 : 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彼有《君子于役》 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 ,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 之小, 《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 《君子于役》 ,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 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 “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 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 ,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 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 ,即“过不成日月” ,似乎更好。 贺贻孙曰:‘苟无饥渴’ “ ,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 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 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 “ , ,皆思心所必有, 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 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 ”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 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 ,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 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14 《秦风?无衣》 【原文】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 : 《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 多。 《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 “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 用一件战袍” ,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 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 你穿一阵子我穿 一阵子, 一个有衣穿时, 另一个就得光着, 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 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 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 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 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 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 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 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 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 “你有军装吗?”回答: “谁说我没 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 ”话外之 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 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 的父兄。 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 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 可是人家说了: “小 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 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 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 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 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 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 仇”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 ,作是起 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 ,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 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 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 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 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 《豳风?东山》15 【原文】 :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N叶还椋倚奈鞅V票松 衣,勿士行枚。者A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9I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 室,D蛸在户;町疃鹿场,熠d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p倜谯欤咎居谑摇H魃 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A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2指诜桑d其羽;之子于 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赏析】 : 这是《诗经?豳风》七篇诗中的一篇。按汉代经师的说法,是周公东征,三 年凯旋,大夫为了赞美他而写的。近人不相信这是为周公而写,也不相信写诗的 人是周大夫。这问题,专家们可以讨论。我们这里只就诗的内容和形式,来作文 学的欣赏和分析。 这是一篇分为四章的长诗。我们在通过名物训诂,也就是解决了字、词、句 之后,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思想内容,然后看它是如何表现内容的。就内容看, 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 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 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 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 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等四句。这虽是音乐叠章的惯例,但就本篇 各章的意义看,这种写法,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 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 ,四章写归后,而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前四 句,从“徂东山”到“来自东” ,是从“不归”到归“来” ,也是从过去到现在。 “ ,极言“不归”的时间之久,细“雨”迷“蒙” ,却是到家时的气候特征, 这是印象很深,难于忘掉的时刻。而长期的苦闷和当前的喜慰,尽在不言之中。 在一章里,象电影镜头一样,刚显出了细雨衣归人,就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的 首先是将归时的心情:决定要回去了,却面向着西方伤感。没有亲身的感受,是 不会体味到这一点的。因为人们对没有希望的事,可以不去想;而希望到眼前, 情绪却会立刻波动起来。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愿望:从今以后,再不要穿军装 了①!接着又把思想拉回到现实。现实的具体生活,是大家还象聚集在桑叶下的 野蚕那样,仍蜷缩在兵车下露宿着啊!二章重复前四句,再展现了一下现景,回 头转写归途看到的荒凉景象:栝蒌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上,但没有人!你看: 土鳖在室内缘爬,蜘蛛网在门口,田边留着野兽的蹄印,夜里闪灼的鬼火。一幅 幅画面, 组织成一片凄凉! 但征人认为没有什么可怕, 倒很值得想一想。 想什么? 没有说。可是眼前的荒凉残破景象, “孰实为之,孰令致之?”不正是想的主要 内容吗!三章首四句和下八句,联系得更为密切,一个画面是细雨归人,另一个 画面是“鹳鸣”“妇叹” 、 。妇不只叹,而是行动起来,忙着迎接亲人。她刚把房 屋打扫修补好,征人恰好进门。真象柴堆上垂下的一个个苦瓜,受尽了苦!在悲 喜交集的情况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惟一的寒暄,只是一句: “自我不见, 于今三年! ”语是那么淡,情却是无限的深。四章是征人到家后的事了。也许已 隔了一段时间。和平为人们带来了幸福。年青人的纷纷结婚,就是标志。黄莺闪 耀着美丽的毛羽,比翅齐飞;青年女子出嫁,热闹非凡,仪式隆重,一片欢乐! 和一、二章,形成强烈对比。难道这欢乐只限于年青人?最后用反问语气说:新16 婚诚然是美好的,但那久离重聚的旧夫妻,不是更感到欣慰吗?没有歌颂和平, 没有歌颂为取得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但却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 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 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诗的着笔点是第三章细雨迷蒙中到家的那一刻。 因为那是出征三年的结束。 “我徂东山”等四句,概括了出征的全过程,而“我 征聿至”一句,是转折点。从此倒推,便有未归、将归、途中、到家各阶段;从 此下推, 便出现了后来的新生活。 诗的具体写作时间, 当然在四章所写情景之后, 但着笔点,却定在三章,因为这是从全部回忆中总结得来的表现方式。值得特别 提出的,是这篇诗不只形象地写了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物的意 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正是精神面貌的依据,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个作者能 如实地把所经、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象形思维,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成 为佳作。我们正可以从三千年前的作者那里,得到启发。 第五, 反映贵族的宴飨的诗歌: 《小雅?鹿鸣》 【原文】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 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f,君子是则是效。我 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 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赏析】 :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 “此燕(宴)飨宾客 之诗也。 ”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 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 ,还引 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 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 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 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 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 “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 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 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 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 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 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 “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 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 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 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蛔止ど茫 “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 、 ,每 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17 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 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 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 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 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 ,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 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 ;在朝廷宴会上则为 宰夫, 《礼记?燕义》云: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 ”足可为证。酒宴 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 嘉宾致辞: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 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 云: “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 ”祝酒之际要说 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 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 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 ,则是 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 “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 , 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 ,使得参与宴 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第六, 揭露周政衰乱的诗歌: 《小雅?巷伯》 【原文】 :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 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赏析】 : 这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 《毛诗序》云:《巷伯》 “ ,刺幽王也,寺人伤 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 。 “巷 伯”即“寺人” 、宦官,也就是诗作者本人。这位孟子,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 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是把自己摆了进去的。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 根所说: “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 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 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 ”古人称 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 ,何谓“罗织” ,此诗一开始说: “萋兮斐兮,成是 贝锦” ,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 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18 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 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 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 、 、 。 作者对之极表愤慨: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 “慎尔言也,谓尔不 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 ”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 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 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 北不受, 投畀有昊! 正是所谓 ” “愤怒出诗人” 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 。 《逃 亡者》 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 “野兽不啃他的骨头, 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 , 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 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 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 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 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 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 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 刑的司马迁是“ 《小雅?巷伯》之伦” 。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 “祸 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 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 ”《报任少卿书》 )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 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 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 烈的共鸣。 《小雅?北山》 【原文】 :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W,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 : 《毛诗序》曰:《北山》 “ ,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 父母也。《诗》三家和唐、宋疏传均无异辞。这个题解,袭自孟子的诗说, ” 《孟 子?万章上》论此诗诗义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这样说并无大误,诗 的内容确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但“不得养父母”的内容只有第一 章中的一句,全诗的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是诗 的眼目, 这才是诗的主题所在。 作者的身份, 孟子没有指明, 因为作者已自称 “士 子” 。汉、唐诸家却提高了作者身份,连宋人也谓“大夫行役而作” (朱熹《诗集 传》,不合诗义。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还作者以本来身份,才明确地说: ) “此 为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也,故曰‘偕偕士子’ ,曰‘大夫不均’ ,有明文矣。 ”这 就吻合诗义,使诠释通达。19 周代社会和政权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 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 疏规定地位的尊卑。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 地位。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 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级社 会的不平等性及其隐患。 《北山》这篇诗着重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 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 从事独贤”的怨愤。钟惺《诗评》曰:‘独贤’字不必深解, “ ‘嘉我未老’三句, 似为‘独贤’二字下一注脚,笔端之妙如此。 ”妙是妙在这三句典型地勾画了大 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 “你正年龄相当,你的身体这么棒, 真是前程不可限量,你多出几趟差,多做些贡献! ”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 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 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 通过六个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 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吃饱睡足闲磕牙,自己不 干,谁干却去挑谁的错,说谁的闲话。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 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什么事都得去干,还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 错,被上司治罪。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坏、 善与恶、美与丑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从而暴露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 及其不合理性。在对比之后全诗戛然而止,没有评论,也没有抒发感慨。姚际恒 《诗经通论》评论曰:‘或’字作十二叠,甚奇;末句无收结,尤奇。 “ ”通过鲜 明的对比,读者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多让读者去体味涵咏,不必直写。所以, 吴]生《诗义会通》评论这是“妙笔” 。 唐韩愈的著名长篇五言古诗《南山》 ,其中有两段,一段连用十九个以“或” 字起句的句子,另一段连用三十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都是两句一对比。很 明显,韩愈借鉴了《北山》的这种手法。但是,韩愈的诗未免过于铺陈繁富,如 沈德潜所批评: “然情不深而侈其辞, 只是汉赋体段。 比较而言, ” 韩愈诗不如 《北 山》情切而明晰。 第五章首句“或不知叫号” ,现代学者多释为“呼叫号哭” ,译释为“人间烦 恼” (余冠英)“悲号” 、 (金启华)“人叫号” 、 (袁梅)“放声大哭”和“民间疾 、 苦” (程俊英)等等,多是说这位大夫听不到人民痛苦的怨诉或号哭。这样来译 释,多少感到突兀、牵强,不很圆融。 “叫号”一词在这里应如何诠释为好,毛 传解为: “叫呼号召。 ”孔疏解为: “叫号,连绵字……叫呼号召四字同义也。 ”傅 恒等《诗义折中》解为: “耳不闻征发之声。 ”吴]生《诗义会通》解为: “叫号, 呼召也,不知上有征发呼召。 ”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解为: “不知道有号召。 ” 这些解释比较接近原义。照这样解释,诗中这位悠然自适、贪杯耽乐的大夫,根 本不闻不问朝廷的征发呼召,除了吃喝玩乐睡大觉,就是闲聊扯淡。这个形象是 比较丰满的。 《诗经》的注疏遗产很丰富,有些旧注并没有错,不必曲为新说。 这篇诗在封建社会起到了讽谏作用。 《后汉书?杨赐传》记杨赐针对时弊上疏曰: “而今所序用无佗德,有形耍ò矗词疲┱撸绽矍ǎ卣嬷剑夭蛔 劳逸无别,善恶同流, 《北山》之诗,所为训作。 ”等级森严、任人唯亲的宗法等 级制度,必然造成如《北山》诗中所描写的上层的腐败和下层的怨愤,统治阶级 这种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必将是内部的涣散、解体以至灭亡。所以,清高 宗敕撰的《诗义折中》也强调说,劳逸不均就是“逸之无妨”和“劳而无功” ,20 因此就会上层腐败,下层撂挑子,这是关系国家存亡之“大害” 。诗中暴露的一 些现象,在今天的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第七, 反映周族发展历史的诗歌: 《大雅?生民》 【原文】 : 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 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藓Γ院肇柿椤I系鄄荒豢档 祀,居然生子。 诞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之平林,会伐平林。诞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uu,麻麦 ,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实发 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维y,维麇维芑。恒之y,是获是亩。恒之`芑,是任是 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A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 祭脂。取羝以R,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时。后稷肇祀,庶无罪 悔,以迄于今。 【赏析】 : 《毛诗序》说:《生民》 “ ,尊祖也。后稷生于姜,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 以配天焉。 ”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带有浓重 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 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 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 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 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 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 ,对这 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 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C(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C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 “后稷之母(姜)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C焉,玄鸟至之日, 以大牢祠于郊C,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dú) , 授以弓矢于郊C之前。 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向生殖之神高C祈子, ” 姜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 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 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云: “姜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祀上帝于 郊C,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C之 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 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 ”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21 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 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 反映的事实真相, “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 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 。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C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 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 “上云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 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 ,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尾随 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 ,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 悦喜也。 ‘攸介攸止’‘介’ , ,林义光读为‘裕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 ’ 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 ”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还有两点:一、足 迹无非是种象征, 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 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 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 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 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 后稷名弃, 《史记? 据 周 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 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 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 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 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宏亮 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对于后稷遭 弃这一弃子之谜, 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 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 《列 刘向 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 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 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 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 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 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 这种做法名为 “暴露法” (Infant exposure) ,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 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 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 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 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 并成长为杰出人物; 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 三、 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 自然也不例外。 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 笔法也可圈可点, 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 孙k说: “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 ”俞樾说: “初不言其弃之由, 而卒曰‘后稷呱矣’ ,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 ” 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 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 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 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y、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 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 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 族。甲骨文中, “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 ” 密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22 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 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 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对于稷具体究 竟是哪一种谷物的问题,唐宋人多以为稷即],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 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 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 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 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 天永远赐福, 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 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 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 用粮食制成) 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吧。 《战国策? , 据 魏 策》记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 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此诗的叙述当可作 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恐怕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 殊之处。 “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 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 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 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 一结赞颂的对象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静远闲人 整理 2010 年 12 月 12 日 ①.根据《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教版)第一卷第一编第二章《诗经》 中的相关内容,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 分作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和婚姻爱情诗 七个部分。此次整理也列出了七类诗歌,这七类诗歌也是根据上述七部分内容来 定的,只不过说的略微详细。其中上述赏析的来源,均来自互联网,本人不享有 任何权利,仅作个人学习参考之用。①23
《诗经》中诗歌分类举例及赏析―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薇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