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校园网游击队的别名叫

新四军第三支队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新四军第三支队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安徽省南部坚持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之一。时&&&&间1938隶&&&&属新四军
1938年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军参谋长兼任支队司令员(后),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赵凌波任参谋长,胡荣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5、第6团。全支队共2100余人。
1938年3月,第3支队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附近地区,进行短期整训。7月,为策应第1、第2支队挺进苏南,保卫军部领导机关及后方单位,第6团一部进至皖南抗日前线,转战于宣城(今宣州)、芜湖地区。10月,支队率第5团及第6团一部受命担任青弋江阵地的防御任务,取得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12月,第3支队奉命调铜陵、繁昌沿江地区,配合国民党军抗击日军的进攻,坚持皖南抗战。此时,第6团调赴苏南,划归第1支队建制。1939年,第3支队与第1支队第1团和第2支队第3团协同作战,在皖南铜陵、繁昌地区作战200余次,以5次繁昌保卫战为最激烈。其中,11月第4次保卫繁昌,激战16天,击退日伪军3000余人的猛烈进攻,歼其450余人。
1940年4月,日伪军1万余人对皖南进行大“扫荡”,第3支队在繁昌前线阻击日军获胜。7月,第5团一部挺进皖中,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第3支队挺进闭,后在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0月,日伪军1万余人再次“扫荡”皖南,直扑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第3支队配合第1、第3团及军部直属队英勇反击,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1年1月,第3支队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受到严重损失。余部突围到达皖中,后与挺进团一起,编入新四军第7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爆发后,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军长,任副军长。1941年1月,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为新四军代理军长,为副军长,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别&&&&名新四军国&&&&籍中华民国职&&&&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之一主要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领导人叶挺(前)、项英、陈毅、刘少奇主要战斗黄桥战役,皖南事变
1937年10月新四军军长叶挺12日,是成立的日子。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后,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日,任命为军长。新四军臂章
1937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10月以后,、、等同国民党当局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等进行了多次协商。关于建制,国民党当局不同意新四军隶属八路军,最后议定新四军受第三战区指挥,在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则受第五战区指挥。关于干部,国民党一再要派人担任新四军各支队直到团营的军职,理所当然被共产党拒绝,最后的协议是在军和支队,可以由国民党军事当局派驻联络副官。关于装备和经费,国民党竟要新四军自行解决,后来商定由第三战区拨给,但标准略低于国民党军。
叶挺于日到,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11月7日,项英也到了延安,和叶挺商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的意见,叶挺、项英先后到达,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末段)筹建新四军军部。
经提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的其他领导人是:副军长,参谋长,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副主任。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东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两个党的机构都由项英任书记。因此,项英实际上是新四军政治委员。军分会副书记是。东南局副书记是,后增。
新四军军部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武汉只有12天,于日移驻三眼井(今友竹路7号)。到南昌以后,军部各部门陆续建立起来。当时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是军部设8个处,新四军有所不同的是将政工处扩大为政治部,以继承红军政治工作的传统。
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参谋处处长赖传珠,秘书处处长李一氓,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军法处处长李一氓兼,兵站处处长张元寿,情报处处长封裔应,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民众运动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兼,敌军工作部部长林植夫,战地服务团团长。
由于编入新四军的各地红军游击队正在开赴皖南和皖西集结,也为了使指挥机关尽量靠近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于日离开南昌,5日抵达皖南歙县岩寺镇,7日又到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麻村,26日进驻南陵县土塘村,8月2日移驻径县云岭村。军部在云岭近三年,直到日晚北移。[1]1938年4月间,编安徽云岭新四军入新四军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皖南和皖西集结。全军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余支枪,许多战士还以大刀梭标为武器。此时,新四军辖4个支队10个团和1个特务营。
第一支队司令员,副司令员,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第二团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和湘南游击区的湘粤赣游击支队组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司令员,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三团、第四团。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
第三支队司令员(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辖第五团、第六团。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组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组成,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第四支队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和手枪团。第七团由鄂豫皖边的红军第二十八军一部组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第八团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恺。第九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组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成,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
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组成。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 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已有49901人,1940年底扩大到88744人。[2]新四军在抗日新四军第一军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国民党顽固派十分恐惧和嫉恨。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从华北转到华中,矛头主要指向新四军。他们先是要新四军全部调到长江以南,隔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以便各个击破。这一阴谋未能得逞,又要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企图与日伪军夹击予以消灭。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又称新四军分会,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
新军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政经济部。司令部设参谋处和作战、侦察、左起:曾山、陈毅、赖传珠、饶漱石通信、机要、训练、管理科。参谋处处长先后是陈锐霆、陈钟昆。政治部设5个部处,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后张凯),宣传部部长钱俊瑞,锄奸部部长汤光恢,敌军工作部部长刘贯一。情报部部长封裔应。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崔义田、齐仲桓。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吴师孟、孙象涵、喻篙岳。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副部长朱人俊、骆耕漠。财政经济部兼管地方的经济工作,包括银行和税务,1941年8月撤销。[3]取团长以上职务[4]
1..,新四军2支队独立2团副团长
2.,新四军游击支队1团3营营长,6旅17团副团长
3.,日突围时阵亡;
4.,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
5.,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
6.,新四军3支队5团副团长
7.,新四军上校参仪
8.,八路军总部少校副官
9.吴(火昆),历任新四军3支队6团副团长,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
10.,独立2团副参谋长
11.,挺进纵队2团团长,苏北指挥部9团团长
12.,新四军4支队8团留守处政治部主任,4支队7团政治委员
13.,新四军4支队9团团长,4支队7团副团长,江北游击纵队2团副团长
14.,历任新四军1支队2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
15.丁宇宸,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参谋长
16.,宿县独立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和副营长张凡锡同时阵亡;
17.,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8.,历任新四军5支队组织干事,总支书记
19.,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作战参谋
20.,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
21.,安徽人民自卫军第三直属大队政治指导员
22.,豫鄂游击支队作战参谋
23.,独立团团长从苏中到浙西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辖第一、第二、第二团和特务营。第二旅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和特务营。第三旅旅长,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特务营。第一师师长粟裕
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坚持苏中的抗日斗争,日成立了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一师兼,辖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和联抗。后来又增加了第一军分区和在苏南的第五、第六军分区。苏中军区成立后,第一师在3个旅中各留一个主力团,即第一、第四、第七团,将其余主力分散加强地方武装,使苏中各县都有了子弟兵团。联抗所辖部队也于1944年10月编入地方武装。苏中军区还有一支“海军”。1942年11月组建海防团。1943年扩建为海防纵队,负责渔场巡逻、海上运输和组织渔民抗日。
为了准备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并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共中央于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和特务第一、第四团南下,于日到达浙西,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参谋长刘先胜。
在粟裕南下后,重组苏中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
组成时共1.3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苏中、苏南、浙西,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对日反攻时,已发展到主力3.1万余人,地方武装6000余人。[5]战斗在淮南
1941年2月,新四军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东、津浦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共1.8万余人。师长由副军长兼任,政治委员,副师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原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旅长,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原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原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副旅长,副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第二师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和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顽军东犯的任务。
为统一指挥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1943年2月成立了淮南军区,辖津浦路东军分区和津浦路西军分区。淮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二师领导机关兼。此时第二师领导人均已变动:师长兼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有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余人。[6]八路军南下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增援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先后有4支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华中,并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改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师长兼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第七旅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第八旅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团。第九旅旅长,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
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还起着华中连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用。
1942年12月,苏北抗日根据建立统一的党政军机构。苏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三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淮海军区和盐阜军区同时改为军分区。淮海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十旅领导机关兼。第十旅并实行主力地方化,与淮海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团。盐阜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八旅领导机关兼。第八旅也以第二十四团实行地方化,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的地方武装。
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浴血奋战5年,主力部队发展到2.8万余人,并组建了地方武装2.2万余人。[7]淮北铁骑
1941年2月,八路军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干部合影第四纵队改编为。师长兼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十旅由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改编。旅长,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第十一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二团合编。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钟友松,政治部主任。辖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第十二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和第一、第二总队各缩编的一个团合编。旅长(代),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罗保廉,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团。另辖萧县独立旅,旅长,政治委员李忠道(),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二团。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第四师共1.5万余人,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并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
1942年11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成立淮北军区。军区领导机关由第四师领导机关兼,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辖4个军分区。
日,在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彭雪枫英勇牺牲。张爱萍继任第四师师长和淮北军区司令员,韦国清任第四师副师长和淮北军区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共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还组建了地方武装2.3万余。[8]转战鄂豫皖湘赣
日,豫鄂挺进纵队1945年1月新四军五师主要领导合影改编为。师长兼政治委员(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第一、第二、第三游击纵队,以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11月又组建了特务旅。第十三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二、第三、第五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团。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第十四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黄冈地方武装、第九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团。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第十五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六、第十、第八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旅长,政治委员,副旅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第一游击纵队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四团和第十团一部组成。司令员,政治委员张执一,政治部主任王潜。辖第一、第三团。第五师师长李先念
第二游击纵队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七团与信南地方武装编成。司令员黄霖,政治委员,参谋长余学礼,政治部主任胡任伦。辖第四、第六团。
第三游击纵队由鄂东地方武装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1月并入特务旅。
特务旅由第四十团和第三游击纵队编成。旅长,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辖第一、第三团。1942年4月撤销番号。
第五师建立地方武装指挥机构,与其它师有所不同。一个不同是,早在1942年,就建立了5个军分区,但是直到1944年10月,才有鄂豫皖湘赣军区,统一领导各军分区。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五师领导机关兼。
第五师活动于武汉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区,长期远离军部,孤悬敌后,担负着独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1000余次,歼日伪军4.11万余人,创建了鄂豫皖湘赣边区的广大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发展到4.7万余人,组建了民兵30余万人。[9]坚持苏南阵地
1941年2月,新四军新四军第六师由苏南的新四军部队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第六师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十六旅由战斗在茅山地区的第二支队改编。旅长由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
第十八旅由战斗在东路地区的第三支队改编。旅长是皖南事变中突围来到苏南的,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团。5月又组建了第五十一团。
第六师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始终坚持苏南阵地,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0]燃起皖江烽火
日,由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师长(未到职),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十九旅和挺进团,共1900余人。同年11月,也是皖南事变突围的任副师长。第七师师长张鼎丞
第七师活动于东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族德,北邻合肥,长江横贯于中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皖南和发展皖中、皖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十九旅旅长,政治委员曾希圣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何伟兼。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团。1942年2月,以挺进团与桐西独立团合编为第五十八团。
1943年3月,皖中军区成立。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七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此时,日军错误判断新四军军部已迁至皖中,因而对皖中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扫荡”。为适应斗争需要,第七师实行主力地方化,将所辖部队和地方武装组建为4个支队和3个军分区。第七师为了打破日军和的经济封锁,开展“贸易战”,设法与日汪地方政府达成协议用粮食换军用物资。
浙东游击纵队主要领导人,左二何克希第七师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共歼日伪军2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000余人,坚持了皖中、皖南、皖西的抗日游击战争,向东沟通了与第二师、第六师的联系,向西沟通了与第五师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皖江抗日根据地。[11]
浙东游击纵队
日,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辖部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辖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以及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2300余人。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治委员。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治委员。金萧支队支队长,政治委员。浦东支队支队长,政治委员姜杰。只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四明自卫总队总队长,政治委员刘清扬。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及在重庆谈判中向国民党作出的让步,新四军在浙东、浙西、苏南、皖南的部队先后北撤到长江以北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和3支部队北上山东,第三师进军东北,第五师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等部编为中原军区。部队一再重新编组,序列有了很大变动。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日正式合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副军长兼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后增加罗炳辉),副政治委员,参谋长,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副主任。日,成立,陈毅、黎玉分别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陈毅司令员又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下辖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渤海五个二级军区,山东野战军(辖第一、第二纵队,第七、第八师),兵力约27万人。前排左起:舒同、黎玉、陈毅、张云逸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了和。
华中军区于日成立。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五、六、七、八军分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军区兵力约13.5万人。
华中野战军于日组成。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和特务团、炮兵团。后辖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师,第七、第九、第十纵队,以及第十三旅。野战军兵力约4.7万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新四军第三师于日从苏北起程进军东北。1946年10月,第三师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二师。新四军第三师番号撤销。
1946年国民党以30万人围攻由新四军第五师为主体组成的的中原军区,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调动62个旅(师)约50万人大举进攻华东解放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新四军展开苏中、、、等作战,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南、鲁南等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约25万人。
日,中共中央指示:为集中使用兵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应合一。据此,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辖原属新四军的苏北军区、苏中军区、淮北支队、淮南支队,原属山东军区的鲁南、鲁中、胶东、渤海军区以及滨海军分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军区所辖师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辖11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其中原属新四军的是: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为第一纵队,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3个团为第二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为第四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六师为第六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师为第七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为第十一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为第十二纵队,华中军区骑兵团、华中野战军炮兵团和山东野战军机关一部编成特种兵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另两个团和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洪泽湖大队编成淮北支队。留在淮南的华中野战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和地方武装编成淮南支队。新四军
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至此番号撤销。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2]
《囚歌》是共产主义战士、军事家皖南事变后被囚禁在重庆的时期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这篇诗作于一九四二年。该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作者的高尚情操被真实的流露出来,让读者为之感到震撼也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囚歌)叶挺
(根据作者手迹抄录)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的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蒋家河口战斗
新四军对日军的首次战斗。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一部,在安徽省巢县(今合肥巢湖市)东南蒋家设伏。中午,日军第6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乘船至运()西岸一带抢掠,新四军当即进行狙击。
新四军在长江以南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6月,在率领下进抵南京镇江之间,破坏了下蜀街铁路。17日凌晨2时,先遣支队步兵6个班,1个班,短枪1个班,冒雨进抵镇江东南15公里之(原称卫岗,今属)设伏。上午8时许,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司令部和所属部队人员乘汽车自镇江南驶,进入伏击圈后,新四军突然发起攻击。
竹子岗伏击战
新四军俘获日军的首次战斗。日,第2团一部在西南竹子岗、孔家边地区(今属丹徒县),伏击日军车队及来援之日军400余人,毙伤日军20余人,俘日军特务机关经理官弦政南,击毁汽车6辆。
新丰车站战斗
新四军的首次夜间战斗。新丰车站在京(南京)沪铁路镇江与丹阳之间,驻有日军第15师团松野联队广江中队40多人,还有特务、汉奸、路警等,共约100余人。日下午,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自出发,隐蔽进抵新丰车站东南18里之东风。7月1日夜11时许对驻新丰车站日军发起突然攻击,并与敌进行白搏斗,歼灭日军10余人。又用火攻,将固守房屋的日军30余人全部烧死,并烧毁车站。此次战斗历时1个半小时,缴获步枪6支、刺刀6把,并和地方抗日自卫团一起破坏铁路一段,电话杆数十根。新四军亡士兵4人,伤干部3人、士兵3人。新四军首次攻入日军所占县城的战斗。1938年8月,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为配合第79军向丹阳、的进攻,决定以主力袭取江苏省句容县城。12日夜,第2团进抵距句容县城约4公里之吉利隐蔽,部署兵力;第2营往东昌街,向镇江方向警戒,破坏道路、;第3营进袭句容城北门外飞机场,并对、东昌街方向实施警戒;支队特务连配合地方武装在天王寺至句容间之五港、双庙、张庙一带阻敌,并破坏公路,掩护攻城部队;第1营乘夜暗用云梯突入城内,顺利占领东南门。第3营亦入城作战。经巷战,占领商会及伪自治会。日军一部固守楼屋。新四军放火焚烧,烧死日军和汉奸数十人。接着又向伪县政府及进攻。敌负隅顽抗,新四军以火力封锁正面,从侧面纵火焚烧。城外飞机场房屋亦被完全焚毁。攻入城内之新四军一直坚持到13日上午9时主动撤出。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40余人,缴获步枪2支、2箱、子弹5000余发、其他军用品若干。新四军伤亡10人。舒西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舒城西打击土匪武装的战斗。日,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团应县长、的请求,星夜赶赴舒城西乡,对盘踞张母桥、天龙庵的土匪武装进行打击,以开展抗日斗争,保护人民群众。经激战,歼灭土匪武装300余人,俘匪首罗大刚。
新四军在苏南朱门打击土匪武装的战斗。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一部在第2支队第3团配合下,在朱门地区对依附日军、残害人民、破坏抗日的士匪武装部进行攻击,全歼该部800余人,活捉,将其解送第3战区长官部法办。
新四军在皖中店埠打击土匪武装的战斗。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于安徽省,对汉奸土匪武装部进行打击,活捉匪首刘孟乙,全歼该股土匪20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新四军伤亡战士1人。京芜铁路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南袭击日军军用的战斗。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一部在安徽省当涂与之间,伏击京(南京)芜铁路上日军运输物资之火车,击毁日军军车1列,缴获大批军用品。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对日军的伏击战。日晨,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缺第5连)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设伏。句容县城驻有日军300余人。京句公路是敌人后方交通的生命线,运输频繁。10日上午,汽车9辆载日军100余人,并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驶来。两辆在前,其余7辆在后方一二百米跟进。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日军下车顽抗。激战约半小时后,日军自句容县城和派出援兵500余人,并有汽车、坦克、骑兵等,在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逼近。新四军遂迅速转移。此次战斗持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新四军无伤亡。地方武装伤、亡1人。
小丹阳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小丹阳一带粉碎日军“扫荡”的战斗。日,日军为保护(南京)沪、京芜铁路的交通运输,集中45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八路向安徽小丹阳、一带新四军驻进攻。新四军第2支队以小部兵力进行阻击,主力在小丹阳对敌一路给予打击后,跳至外线,对当涂之敌和南京、江宁县等地日军进行袭击。第1支队发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对京杭、京沪、、丹阳等铁路、公路展开破袭。至8月26日,日军被迫退却。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击伤30余人,缴获喷烟筒60余个、军用品一批,并收复了小丹阳、、、横溪桥、桑园铺、等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新四军无伤亡。
新四军在苏南珥陵为支援军而对日军的袭击战。日,第79军进入江苏省武进、丹阳之线。同日,金坛日军约200人,并有轻重机枪6挺,炮2门,乘小火轮沿金丹河向北进犯。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为掩护友军作战,在日军迫近之珥陵时,即向日军进击。第7连为突击队,首先在东方桥东侧河边展开;第9连配合地方游击队百余人,对丹阳方向实施警戒并担任掩护。日军登陆后抢占高处,依托堤埂进行顽抗。新四军利用稻田禾苗作隐蔽连续冲锋,经5小时激战,击毙日军军官3人、士兵29人,击伤日军军官2人、士兵15人,活捉日军1人。
棋盘岭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棋盘岭对日军车队的伏击战。日夜,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和第7团第3营4个连及两个便衣班,从挂车河出发,拂晓进抵至公路上之棋盘岭埋伏。3日晨9时许,日军汽车80余辆驶近棋盘岭隘口。便衣班首先头两辆击毁,第3辆汽车亦被炸翻,后面汽车相继停下,长约10公里;新四军迅速出击。日军下车乱窜,被火力大量杀伤,其余退至顽抗。此次战斗历时半小时,共击毁日军汽车50余辆,击毙日军70余人,缴获步枪21支、子弹700余发、小太阳旗百余面、防毒面具20余套、指南针20余个、文件两挑、照相机两架、食品罐头200余箱及其他用品。新四军亡干部1人、班长1人,伤7人。
新四军在前隍反击日军进攻的战斗。日,日军纠集镇江、、丹阳、金坛县城和天王寺等据点的2000余人,分五路合围新四军第1支队驻地前隍。第1支队特连和第1团第2营进行反击,在一带粉碎日军的合围,毙伤日军30余人,第1支队司令部旋即移至溧阳县前马附进的宋巷里。
花子岗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中花子岗对日军车队的一次伏击战。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1营在安徽省舒城至公路的花子岗,对乘车前往合肥的日军第116师团一部进行伏击。经两个半小时激战,击毁汽车41辆,击毙日军80余人,缴获步枪24支,轻机枪1挺,防毒面具12套。
铁铺岭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铁铺岭对日军的伏击战。1938年9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3营从安徽省东北的洪家铺出发,进至西北的铁铺岭一带活动,破坏安庆至桐城公路上日军的运输。13日中午11时许,从安庆方向开来日军汽车3辆。设伏之新四军以手榴弹将第1辆打翻在水沟内。车内日军挣扎着爬出水沟。此时第2辆汽车驶至,日军蜂拥下四,与水沟内爬出之日军会合,共约20余人,退至老陈屋顽抗。第3辆车亦开至,遭到新四军攻击,向后开动逃跑。设伏之新四军迅速迂回至老陈屋背后,将日军完全消灭。整个伏击战历时半小时,击毙日军分队长1名、士兵28名,缴获长枪28支、手枪1支、旗1面、军用品一批。新四军亡士兵4人,伤1名。
棋盘岭第二次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中棋盘岭对日军的又一次伏击。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3营在安徽省安(庆)桐(城)公路之棋盘岭伏击取胜后,日军由桐城派出装甲车两辆,载步兵1个中队(100余人),每天来往巡查桐城至渡间公路。新四军第7团第3营于9月17日再次在棋盘岭设伏。上午11时,日军骑兵60余人从新安渡北上,后有汽车百余辆跟进。接着又发现杨西桥附近日军装甲汽车向南驶来。第3营对新安渡前来之敌坚决阻击,重点伏击两辆装甲车。第一辆被击毁,炸死敌10余人。第2辆的日军仓皇下车,利用地形顽抗,双方相持约30分钟。新四军从右侧向敌迂回,敌向洪家山退却。新四军猛追,直扑堤岸,将敌大部消。残敌30余人向杨西桥方向溃逃。其时,警戒班对北上的日军骑兵以机枪猛烈射击,阻击敌前进。战斗共持续1个多小时,击毙日军联队长、等军官4人、士兵80余人,伤6人,击毁装甲车辆,毙马4匹,缴获步枪38支、手枪5支,左轮枪2支、军旗12面、子弹2000余发。战后安桐公路5天不通车,桐山、舒城、之敌被迫撤退。新四军亡排长1人、班长1人,伤副排长以下6人。
新四军在一带对日军的袭击战。日至10月3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金坛县以西薛埠镇、天王寺一带,对日军第15师团一部进行袭击,共毙伤日军大尉中郎启和等官兵126人,俘日军1人。新四军伤亡20余人。
大官圩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大官圩反击日军“扫荡”的战斗。1938年9月下旬,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在安徽省当涂县大官圩对日军第15师团一部开展反“扫荡”战斗,共毙伤日军60余人。禄口战斗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禄口袭击日军的战斗。日夜,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第1、第8连进至江苏江宁县横溪桥,准备于2日上午在禄口与秣陵之间伏击日军之交通运输车队。2日天明后,获悉日军汽车1辆由南京开来,已进禄口。当即派出便衣10名进入禄口,见日军两名在街闲游,即举枪射击,毙伤其各1人。随后尖兵排发起冲锋。经激战,击毙日13人,伤2人,击毁汽车1辆,炸毁轻机枪林弹1挺,步枪7、8支,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8支。新四军亡干部1人、士兵6人,伤士兵2人。
无为、庐江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无为、庐江讨伐反动武装的战斗。1938年10月,新四军第4支队根据安徽省政府电令,派出第7团、手枪团和特务营,讨伐无为、庐江两县勾结日军、破坏抗日的原任县长及其反动武装。23日上午,手枪团和特务营攻入镇,全歼驻襄安的无为县警备司令部和保安大队,俘警备司令等600余人。当日下午,第7团和特务营攻入无为县城,先后又歼5个保安大队。11月2日深夜,攻入庐江县城,经10小时巷战,活捉警备司令,歼保安大队1000余人。两次讨伐共歼2800余人,缴获各种枪1600余支。
新四军游击支队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第6支队前身)由河南省渡黄水,越淮(阳)太(康)公路,向预定目的地前进。其时城内驻有日200余人,有日军骑兵300余人,其西南25里之洪山庙、亦有日军骑兵百余。淮太公路上常有日军骑兵及汽车往返。10月26日,游击支队进抵淮阳东北50里处之窦楼及其附近宿营。27日,日军骑兵百余人由戴集(距窦楼18里)向游击支队进攻。游击支队以直属队控制窦楼,第1大队一部占领马菜园以北起伏地钳制敌人,第2大队一部向敌迎击,以第1大队另一部由窦楼东南向敌侧击,以第2连由西而东向敌包围。激战约两小时,日军受三面突击,不能支持,终于被击溃。此战击毙日军少尉等官兵10余人,伤敌多人,余敌逃回戴集。新四军亡排长1人,支队参谋长及参谋1人、排长1人、士兵10余人负伤。
新四军在皖中进攻据点的战斗。1938年10月中旬某日凌晨4时,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第2营向安徽省发起进攻。该镇为长江北岸之要隘,交通发达,可控制与威胁长江和淮南铁路,是日活动的中心点之一,驻有伪苏皖豫三省“剿匪”总司令郭挺所部第5支队第1大队3个中队约200余人。攻击开始后又获悉夜间12时有两个中队计150余人开抵运漕。敌人兵力虽有增加,新四军仍按原计划坚决进攻,直冲北街司令部,将伪军1个中队完全缴械。4连继续向发展,6连进袭西街大队部,5连从东街冲进。经1个半小时激战,天明前占领,击毙50余人,俘160余人(内伪军副司令1人、大队长2人、中队长4人、分队长6人),缴获步枪150支、轻机枪6挺、驳壳枪21支、日式盒子枪3支、左轮枪7支、小手枪10支、4支、军用品一批。救出被关押群众140余人。新四军无一伤亡。
马家园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马家园反击日军进攻的战斗。1938年10月,溯长江西上进犯武汉之日军为掩护航运,派出一部攻占安徽省镇,转犯,与第50军对峙。驻湾沚镇日军为配合在大通沿江的“扫荡”,向门户进攻。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第1、第3营,第6团第3营,第1支队第1团第2营等部,为粉碎日军进攻,并配合第50军作战,决心守备南陵县夫子决、马家园至一线,以运动防御打击进犯之敌。10月30日晨6时,与湾沚来犯之敌500余人(内骑马兵100余人)激战水潭,毙伤敌百余人。8时许,又与敌激战于红花铺,毙敌10余人。11月3日,日军增兵400余人,分四路围攻并占领马家园、等地。新四军猛烈反攻,收复了马家园。日军被迫退至红锡镇、红花铺两地。3日晚,新四军派出精悍小队袭击湾沚和之敌,造成敌极大恐慌。4日拂晓,新四军又袭击红杵树。敌被迫于4日上午退回湾沚。此次战斗前后历经6日,毙伤日军300余人。新四军伤亡32人,其中亡排长1人。新四军在皖南对日军的伏击战。日下午4时许,新四军第2支队侦悉日军百余人由安徽省北水阳镇沿东西两河岸北犯。下午6时,第3团第2连,第4团第1、第8、第9连共4个连,自狸头桥附近出发,以夜行军抵达里东西两河岸设伏。另以第3团第4连隐蔽进至水阳附近,待天明敌进攻时由后尾猛袭。7日晨8时左右,日军自东西两岸平行北进,主力走西岸,当即遭到新四军设伏部队的猛烈射击,激战3小时,毙敌31人。残敌向方向溃退,新四军遂占领水阳镇。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粉碎日军进攻的战斗。日上午7时许,侵占江苏省江宁县秣陵关、陶吴、、、横溪桥各地的日军,对驻江宁县横山地区的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实施分进合击。日军几次发起冲锋,皆被新四军击退。激战至下午4时,日军仓皇溃逃。新四军乘胜将陶吴镇伪靖队全部缴获。此次占战斗历时5小时,毙伤日军50余人,俘70余人。新四军亡2人,伤7人。新四军第3支队担任皖南长江沿岸防御任务期间的首次战斗。1938年11月,原驻铜陵、繁昌地区的军在日军进攻时节节败退,国民党第3战区将新四军第3支队从调来加强长江沿岸防御。12月26日,第3支队在打退日军的“扫荡”后乘胜追击,收复繁昌县城。日,日军2400余人分多路向繁昌进攻。第3支队第5团第2营奋起还击,经激战,迫敌退至。次日,日军继续向繁昌进攻,占领繁昌县城。13日,第3支队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向敌进行反击。日军被迫向峨桥、横山溃退。此次战斗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伤亡9人。新四军在豫鄂边区对日军的首次战斗。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两个连队8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60余人,由河南省确山县出发,向和交界处挺进,以创建抗日。2月26日,到达应山,正值日军100余人和一部向驻罗家庙的军进攻,为支援友军,独立游击大队主动阻击日军,在余家店与敌展开激战,坚持12个小时,将敌击退,共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第6大队政治委员在战斗中负伤。新四军的首次战斗。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率领,从江苏省与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地区踏雪冒雨出发,长途奔袭安徽省芜湖日军飞机场附近的据点官陡门。20日傍晚到达当涂县亭头镇,即派小分队封锁南北通路,监视黄池镇、青山街的日军。突击部队以木船、绳索渡过青山河,然后跑步奔袭,于21日凌晨4时抵近官陡门,冲进据点。此次战斗,从开始攻击到解放战斗z约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不足半小时,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芦家庙打击的战斗。日,伪“剿共”第1支队崔华山部800余人,从公路的坞墙出发,进占安徽省亳县城东北25里之芦家庙。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营于2月8日到达芦家庙附近,决定配合友军打击该敌。9日凌晨1时,第2营由距离芦家庙12里之小奈集隐蔽前进,5连由东而西,4连、6连由南而北,向敌合击。凌晨3时发起冲击,敌据屋顽抗,激战3小时,残敌向坞墙溃逃。此次战斗共击毙100余人,缴获步枪87支、轻机枪1挺、马4匹、子弹千余发、军用品一批。新四军亡干部1人,伤干部1人、士兵17人。
[13]抗战初期缴获敌资最多 三官殿伏击战
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刚返回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日伪军300多人分三路从仙女庙出发,向大桥地区猛扑。
日寇一支运输部队从嘶马向大桥进发。江都县抗日自卫总团1中队奉命进行袭击。谢有才中队长率领部队埋伏在嘶马和大桥之间的沙畦、三官殿一线。当敌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战士们奋勇争先向敌人冲杀而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大部分日军被消灭。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4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近百件,弹药近万发,军用物资60余车,新四军大获全胜。同时2中队战士埋伏在大桥镇南郊,袭击了三江营来犯之敌,缴获日军3匹大洋马。这是抗战初期缴获敌资最多的一次战斗。
华中反攻第一战 车桥战役[13]
[13] 车桥虽今属淮安,抗战期间却隶属扬州的苏中一分区,是宝应的重镇,而参战部队也全由苏中新四军组成。
日1时50分,第1师担任主攻车桥的部队采取远程奔袭的手段,利用夜色掩护,避开日军的外围据点,在炮兵大队火力的支援下,以突然迅猛的动作,从南北两面直接攻击并攻入车桥。经一夜激烈战斗,摧毁敌碉堡50余个,全歼驻守伪军1个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包围于其核心工事之内。第1师部队对车桥的进攻,震动了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援的日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遭第1师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
由淮阴、淮安、泗阳、涟水等地的日军乘装甲车、汽车分5批向车桥增援。当第1批增援日军进至车桥以西的芦家滩时,遭到第1师阻援部队的沉重打击,被迫退入我军预先设置的地雷区。趁着雷群爆炸之际,第1师阻击部队奋勇出击,歼灭日军240余人。接着又给逐次增援之日军以歼灭性打击,迫使日军退守在朝庄地区。6日晨,困守车桥核心工事之内负隅顽抗的残余日军乘隙逃往淮安,第1师各部乘胜扩大战果,战至13日,相继收复泾县、曹甸镇等日军据点12个,战役遂告结束。
车桥战役共歼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同时,全歼伪军48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此次战役是抗战以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
[13]苏中歼敌最多战役 三垛河口伏击战
日午后2时,敌从三垛出发,前头是日军1个分队,其次是伪军1500余人,再次是日军两个中队300余人,后卫是伪军第87团第3营;另有3艘汽艇,拖民船20余只,满载辎重,船上有日军50余人,伪军200余人,与陆上部队并进。敌进入伏击圈后,右翼江都独立团第3营向敌开火,第52团3个连向敌猛扑,特务第5团、江都独立团各一部进行夹击,将敌断成几小股,分头予以歼灭。残敌退至新庄附近。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场激烈而又漂亮的伏击战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歼日伪军1800多人,其中击毙日军240多人、伪军600多人,俘山本顾问等日军7人、少将团长马佑铭和中校副团长韩永恩以下伪军958人。
三垛河口伏击战是苏中一分区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是苏中地区继车桥战役后的又一大捷,为夺取苏中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过了一段时间,新四军的队伍发展了,叶挺军长又指示设计新臂章。为反映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新臂章以行进中的一队新四军为图案,上方标有新四军英文缩写“N4A”,其中“N”是英文“新”的第一个字母,“A”是建制军的代号,&N4A”合起来即为新四军,右下方标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佩用”。
此后,新四军开辟皖南、皖东、江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队伍进一步壮大,1940年又设计了新臂章,正中是一战士双手持枪拼杀,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左下方为“抗敌”两字,右上方标明时间“1940”。
1941年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顽固派以重兵设伏袭击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引起全国人民的声讨。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在重新设计新四军臂章时,美术工作者庄五洲在“N4A”上方左右两角各加了一个五星,中间标明“1941”,以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这个臂章不久被简化为仅有“N4A”字样的蓝白色臂章。由于这种臂章用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配以白底蓝字,醒目有力,深受战士们欢迎,并被广泛使用。
抗战胜利后不久,新四军英文缩写臂章不再使用,启用中文“新四军”字样的新臂章。此臂章一直使用到日山东、华东两野战军合并,新四军番号撤销。[14]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15]
新四军军歌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3月间,首先由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袁国平、周子昆、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在国民党军编制中,曾先后出现过包括由南方红军游击队编成的新编第四军在内的三支“新编第四军”。军长贺国光该军前身是鄂军部第5师。1925年冬,贺国光率鄂军第5师由湖北移驻河南后扩编为第15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贺国光率部响应北伐。同年11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贺国光任军长,下辖部队编制不详。该军组成后编入北伐军行列。1927年秋,该军返回湖北进行期间被部吞并,该军番号撤消。[16]军长王凌云该军前身是河南挺进军。1949年9月,陕甘川边区绥署主任为加强秦岭防线的防御,在陕南将河南挺进军部改编为新编第4军,王凌云任军长。下辖:新编第11师,程秀芝任师长;新编第12师。梁耀庭任师长。10月,王凌云任河南挺进军总指挥(豫西行署主任),该军番号撤消,其新编第11师改为河南挺进军第1纵队;新编第12师改为河南挺进军第2纵队。[1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皖南水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