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父耕原上田这首诗写一篇200字的初中记叙文片段片段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专题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50
&&¥0.8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专题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87.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小坐轩※余干中学张可敬语文工作平台
当前位置:&&&
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 廖志文 &&&&更新时间: 12:29:45
&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感受、理解、分析诗中的形象 ,进而准确概括其特点,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他人。但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鉴赏诗歌的形象往往要鉴赏刻画形象的方法,如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等等)、烘托(景物烘托、人物反衬、陪衬等等),又是还要鉴赏形象的意义,即它在表现诗歌意境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了诗歌的形象,才能谈得上鉴赏诗歌的其他方面。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这三种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 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的描述出来。&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试题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的&连& 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的感知,则诗人因情愫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王昌龄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角和想象融汇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势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想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想象。& 题: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蓑笠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试题透析】读这首诗,眼前即呈现出一幅画------寒江独钓图。&千山&&万径&,是多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众鸟飞净自然界一片静悄悄;在这个世界里,人迹罕至,一片寂静。在这漫天大雪的世界里,我没看到了&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渔翁的存在显得多么寂寞、孤单和渺小,但他却给人一种战风雪抗严寒的力量。虽然冷寂却不绝望。虽然孤独却不悲观,诗人遗世却仍然伟岸。而这种形象就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参考答案:&蓑笠翁&是一个孤傲清高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人物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寄寓了自己孤独、超脱、自傲的复杂思想和敢与恶势力抗衡、保持人格独立的情操。 2、&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这些物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曲折的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 (1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题:(2007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琪二物?他想借琴琪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试题透析】这首诗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首联单刀直入,用&怜&&爱&二字直抒本意。次联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未用较得失&;只为&弦直&,不在音律,所以&哪能记宫商&。第三联是言以&方&&直&自守的结局:为浊世所疏,万事皆妨。字字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尾联将诗意在推进一步。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正之品始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由一己浮沉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 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鉴赏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一个名族,不但有共同的语言 ,也有着共同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有着相同的感受。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我们须注意到作者由于当时的习惯看法,赋予这些平常事物以特定含义。今天读古诗,对诗中那些平常事物(形象),要把握其中沉淀着的历史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的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试题透析】&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代人送客到此折柳送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夲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支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子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情。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春宵,突然听到笛子送来的&折柳&曲,不禁勾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参考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夲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也可以不同意&关键&之说,言之成理即可) 3、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本处从略。 参考答案: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副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 鉴赏诗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个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动词。 题1:(2008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林① 西山①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蓬。 【注】①潘大林(约1057---1106):字分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①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透析】诗从怀古开始。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像这滚滚东去的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醒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许多白鹭闲适的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于感觉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向前飞而是往远天退去。这一联用得传神的两字是&拳&和&退&,分别形象的描绘出宿鸟和飞鸿的不同动态给诗人独到的感受。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的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副静动结合的画面。 题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烧。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透析】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烧&,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招徕顾客,心中不由得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了这&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恼人天气,更增添了旅人的春愁。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的美满惬意啊。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时光已经把樱桃催红了,把芭蕉催绿了,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参考答案:&红&&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自然变化现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又将&流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的深意形象地表达出来。 (2)形容词。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子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去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试题透析】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派遣的孤寂之情。①④句叙事,②③句写景。①②句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②句写景中叙事相映,表达悲壮情怀。③④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 参考答案:&直&字表现出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副词。 题:(20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谱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本题要求比较两个副词运用的巧妙程度。考生要联系诗歌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立足于炼字的修辞效果。答案不止一种,见仁见智,贵在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犹&也很新奇。去年系舟的痕迹如今仍在,意在暗示在此停泊的客船不多,突出了荒村野店的孤独寂寞。考生通过比较鉴别,答出&应&&犹&各自的妙处即可。 参考答案:&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境。//&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者的妙处。) (4)数量词。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南& 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 参考答案:a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b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之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5)叠词。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歌忌重字,但此诗三、四句各有一个重字,请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透视】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春。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像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有自成章法。此为组诗的第六首。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用得很高妙。&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同时&时时&&恰恰&相对仗,显得格外工丽,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2、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 题1:(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1)制毒龙(2)。 【注】1安禅:指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2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本题考查对&诗眼&的把握。要找到诗眼,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这首诗描写道香积寺路上所见的景色,表现了山林古寺的幽静环境,表达了诗人恬静的心境。把握全诗这种幽静孤寂的意境,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就好找了,应是&咽&&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中危石耸立,泉水在嶙峋的乱石中穿行,受危石阻滞,不能发出轻快欢畅的哗哗声,只能听到痛苦的呜咽之哭;山里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日色照在上面,不再给人燥热之感。从句法上讲,这两句诗都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于&字,应是&泉声咽于危石,日色冷于青松&。另外,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倒装句式----&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这样&咽&&冷&就都是使动用法了:危石使泉声呜咽,青松使日色变冷。不管怎样理解,这两个字都极富表现力。特别是&冷&字,出乎意外,令人叫绝,把山寺的幽静、空寂、清绝尘寰,都表达出来了。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题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历来评家认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理解。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游仙诗,诗的主体部分也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诗人在长安不被重用,受到排挤,是因为他身上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诗歌的结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得到了明白的体现。因此,最后两句是传达全诗主旨的关键句,也就是全诗的&诗眼&。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语言的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难免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只须对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能加以区分就可以了。 (1)豪迈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诗的语言呈豪放的风格,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做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诗题中的董大。诗人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在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送别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知。前两句虽是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一反某些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回留恋,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绘景造境极其壮阔,如&千里黄云&&雪纷纷&,天地之广,风雪之大,景物之壮阔,折射出诗人心胸之壮阔。后两句是抒情,&天下谁人不识君&,悲壮之中充满信心。&天下&与前面的&千里&相照应,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注)   &&&&&&&&&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做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命题的角度独特,考生须对杜甫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做出正确回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3)悲壮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悲壮慷慨&的语言风格。 【试题透视】本诗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全军陷于覆没境地。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而作此诗。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了一种辽阔悠远、空旷苍茫的意境。 参考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于是,在实践仿佛凝固的、辽阔无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着一位诗人,感叹着苍凉与孤独,潸然泪下。 (4)朴素自然。 主要是指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镇南关蕴含着深意。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到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时一个重要节日。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力。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一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本诗的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但情意绵绵。 参考答案: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显得朴素自然(或&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第一联交代自己孤坐旅馆,还是第二联写遥想家人,都是如此。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ch&n)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本词&婉约细腻&的语言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用&寒蝉凄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渲染离别前的气氛;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现了离别时的缠绵;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借&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发别后的凄凉。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 (6)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真意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试题透视】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参考答案:真意是询问张水部自己科举是否高中。诗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体现了含蓄委婉的特点。 (7)清新明丽。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书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简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试题透视】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细草摇头&是因为微风吹来,&侬&指得是我,&披襟&就是敞开衣襟,&拦得&意思是挡住、承受。这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叶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是人来的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下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凉爽&之情。 (8)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焚& 书&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焚书坑据传说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诗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了矛盾:竹简帛书化为灰烟销毁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赢氏的天下。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部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弥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个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生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全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结句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然是幽默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来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考试大纲》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 (一)鉴赏诗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鸿秋 &浔阳即景   &&&&&&&&&&&&&&&& (元)周德清  &&&&&&&  长江万里白如练,(1)数点青如(2)。   &&&&&&&& 江帆几片疾如箭,千尺飞如。   &&&&&&&&&都变露,初学扇。 一字来如线。 【注】(1)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2)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试题透视】这首元曲是作者清秋傍晚登上浔阳楼的即兴之作,曲词描绘作者在浔阳楼头所见长江等意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副充满生机的图景。 参考答案: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又气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 (1)拟人。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夜 喜 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喜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需要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作者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滋默润,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惟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细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中&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拟物。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罪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解?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这句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做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试题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他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二是委婉含蓄的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参考答案;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 奇特。 5.对偶。 对偶在诗歌中比较普遍,特别是律诗。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请就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参考答案:&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使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试题透视】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参考答案: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7.顶真 题:(2005 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初赛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想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 ;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螿: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他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试题透视】{梅花酒}写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别后汉元帝的感受。那空旷的深秋原野在他想象中是如此悲凉;当他回眸自视时,他将面对的更是孤独寂寥的情景。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作者采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透过这些景物所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朦胧氛围,深一层地展示了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参考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己、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8.设问。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诗第二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试题透析】本题考休息中的设问。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春色&和&春情&的绝句。首联直笔反常地先写行人的感受。第二联突兀崛起,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点出人物和地方,一幅充满春意、充满乡野情趣的画面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第二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点出任务(牧童)和地方(杏花村),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图画,受到了令人心神摇曳的艺术效果。 9.反问。 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歌末句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析】这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式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规律不可违背。&百战疲劳战士衰&是根本原因,&中原一败势难回&是结果。 参考答案: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必然,指出项羽失败以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他卷土重来的。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 (1)直抒胸臆 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笔法。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会回答问题。 南园 李贺 男儿和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说明。 【试题透析】次诗清新俊朗,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用户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无不微词。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立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感情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题:阅读西面的送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试题透析】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联系整个人生历程来看,会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认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景于情&&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终究不可遏制。//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3)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 【试题透析】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出任巴东知县时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聊&到&惊&,由写景到抒怀,体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无聊而望, 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杳杳平川、无人野渡、横斜孤舟、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诗人思乡的情感,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 (4)寓情于景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试题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得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欢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优雅精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怜自甘寂寞的河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5)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情感的手法。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运用了哪几个人的典故,其中运用孙权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试题透析】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细,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词中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五个人的典故。其中,运用孙权的典故,一是仰慕孙权,希望现今也有孙权一样慧眼识才的君主让自己建功立业;二时感叹时局,再也找不出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三时讽刺当权者,没有孙权那样的才气和气魄。 (6)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冰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题透析】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蝉最喜炎热的盛夏,那是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如今,到了白露已降、金风飒飒的清秋时节,临近它生命的尽头,这时的蝉鸣自然就变得凄切。诗人深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了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颔联从自身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蝉通体黑色,薄薄的蝉翼的纹络亦呈黑色。诗人正当盛年,却遭逢厄运,早生白发,本当乌黑的双鬓已成昔日旧影。如今树上那乌黑的寒蝉对着自己哀吟,让人怎能承受得了?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度哦&,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性气候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尽&&响易沉&,喻有志难申,心迹难明。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名诗的主旨。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予&相契合了。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2.描写技巧。 (1)虚实相生。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的意境的。 【试题透析】诗的第一层(一、二句)是&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第二层自然是&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二者同有&&&桃花&,有异&&今年今日人面无觅。错过了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题: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题透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陌上桑》对人物想想的苏兆,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于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3)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姿。静得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衬的和谐画面。 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试题透析】首句既点名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事那样的安静,没有人生,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小艇过处,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夹岸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艇擦草而行,却又时时发出唰唰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僧人眼中之尘嚣反衬禅院之清静,以桥映水面似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虚&,以担心芦苇长高,以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境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参考答案:第二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可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细节描写 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试题透析】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用和行动细节,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开封&不是行人的举动,而是诗人的行为,分析这一行为的本质,比人联系&客居洛阳&这一身份和&意万重&的这一暗示。 参考答案: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5)白描。 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都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似乎不见作者的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主桌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时间和劲舞的情态面貌。回答此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参考答案: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亲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三)鉴赏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1.衬托 题:下面是诗歌的开头,读后回答问题。 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试题&梦游天姥&,为什么开头从&五岳&&赤城&&天台&写起? 【试题透析】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这是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高达,体现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往之情,为后面的梦游作铺垫。 2.对比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注】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 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 【试题透析】此诗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处心裁,用设疑的手法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七、八两句,是全篇的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的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不能看清题目的要求,很可能回答错。 参考答案:词的下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质。 3.象征。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风(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透析视】:所谓象征,就是把抽象的的理想 情感寄托在某一相联系的事物上。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遮灯掩雾&四个关键字,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参考答案:诗中屏风的&遮灯掩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4.比兴。 题:阅读《关雎》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对其主旨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描写青年男子对理想爱人的追求。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情真意专,形影不离。 参考答案: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 5.渲染。 &渲染&一般是用景物 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题: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上阕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的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阕则承上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结句的&闲愁&,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 满城的柳絮 漫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只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为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6.烘托。 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节选),然后回答问题。 琵琶行(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是《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过程的描写,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烘托的表现手法。 7.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注】 &&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 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但诗人也有担忧,在家种植桃树,营够自己的&桃花源&,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参考答案: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通过用典表现自己与元代官场决绝的态度。 (四)鉴赏立意构思的技巧 1.以小见大 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 怨 &&&&&&&&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试题透视】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名族,唐王朝和契丹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的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的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参考答案:本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这首诗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反映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2、卒章显志。 蜀相 杜甫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 【试题透视】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做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 &&&& 参考答案:诗的尾联,苍凉悲壮,卒章显志,既表达出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而身死的无限惋惜和怀念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和无数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3.以景结情。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从军行 王昌龄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就别情。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试题透视】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乐器,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总是关山就别情&,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缭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 4.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 &&&& 题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园不值 &&&&&&&&&&&&&&&&&&&&&&&&&&&&&& 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这首小诗些诗人春天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有趣而又富于哲理。诗的头两句交代了作者拜访朋友没有遇到主人,无法观赏园内迷人春色的失落与遗憾。写得诙谐幽默而又富有风趣,巧妙地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是形象鲜明,构思奇妙,这拟人化的&春色&和&红杏&,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景中含情,情中寓理,使读者浮想联翩,获得人生哲理的其启示-&&&春色&是任何人都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与娇艳,以它特有的方式昭示天下,春天已经来临。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新生事物都是任何力量也封锁不了、禁锢不住的,它必能冲破一切束缚与遏制,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蓬勃发展。作品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是写&游园不值&,&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不得不索然离去,把情绪压向低谷。就在诗人打算离开之际,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于是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就上升到了顶峰。由抑到扬,悬念跌宕,耐人寻味。 &&&& 参考答案: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题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贾生& 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结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参考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5翻因为果。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雪&&& 韩愈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这首《春雪》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它构思新巧在哪里?请作简要的分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一个&惊&字值得玩味,状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诗人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上说是有雪无花,实际的感情是:人们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 本诗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花以灵性,显得生动活泼;二是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把下雪的原因归结为春色来迟,因而显得有情趣。但拟人的手法,是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不是构思技巧。 参考答案: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的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试题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比较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相对要少一些。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综合来考虑。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还是消极作出判断,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到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 送别抒怀诗。 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长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刘帅归蜀 &&&&&&&&&&&&&&&&&&&&&&&&&& 危稹 &&&&&&&&&&&&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这首送别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透视】诗人望友归去,便想找一座高楼,站在楼顶上远望友人的故乡。但当时哪有千尺高楼呢?即或有高楼又怎么可能望见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故乡峨眉呢?可见其对朋友感情之深,难舍之真,思念之苦。而且设想新奇,感情浓郁。 参考答案:依依难舍之情,别后相思之苦。 2、& 羁旅思想诗。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热人,国都皇帝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试题透视】此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从诗题和第一句中可见写作时间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的起点,据说唐朝还是一个热闹的节日,而诗人身处邯郸驿站夜宿。可以想象,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 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宫怨诗是闺怨诗中极为特殊的一类,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在宫怨诗中,抒写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和自由是最常见的内容。 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本诗的五、六两句还有一种不同的版本:&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地名),泪如雨&。你认为哪一种写法更好?请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下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参考答案:前一种写法好。好处:①由&停梭怅然忆远人&可看出并没有窗外人,所以上句中的&隔窗语&乃是自言自语,由此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②没有明确&远人&(丈夫)的去向,更增添了相思的悲苦。 4.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2006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试题透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5.怀古咏史诗 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若解&如果能够。 西施滩 [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宰嚭&,吴国太宰伯嚭。 两首诗所写题材大体相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试题透视】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崔道融的《西施滩》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参考答案:两诗都表现出对西施背恶名的同情与不平。罗诗用辛辣的讽刺和不容争辩的逻辑推理,对持&女人是祸水&,把脏水泼向西施,把亡国责任加在西施之类的妇女身上的论调作出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对西施背恶名的巨大同情与不平。崔诗指出历史真相以后,以景语与情语进行议论,以深切的同情为西施唱出不平之音。 5、咏物言志诗 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有的是表现出喜爱之情,例如南朝(梁)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有的运用象征,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或喜或悲或褒扬或贬斥等各种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流&&& 莺&&&& 李商隐① 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飘零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 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试题透视】这是李商隐托物喻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 &不自持&三字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三、四两句,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寓怀。答&象征&亦可)的手法,(1分)& 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1分),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运用(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1分)。(大意对则可) 7.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希望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参考答案: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这主要是通过&言追六郡雄&和&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几个抒情句表现出来的。 8.爱情思慕诗 此类诗歌在古诗中占很大的比例,但高考试题很少涉及。 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草而静女之美,把人、物、情巧妙的融合起来,刻画出两个生动活泼的人物:男青年对恋情的热烈而纯朴,女青年的美丽活泼多情。从而表现出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 9.抑郁失意诗 多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或有爱国情怀却得不到重用。 题: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渡,秋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的&愤&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内容?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 参考答案:&愤&的具体内容是因受阻到老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志向。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始终不能实现。&衰鬓先斑&、&&空自许实际是对投降派的控诉,饱含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10.民生疾苦诗 主要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题: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诗人借蚕妇之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透视】这首诗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哪些穿戴绫罗的富人从不养蚕、纺织,而养蚕纺织辛劳终年的妇女为了温饱只能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给有钱人,对比富人绫罗绸缎,自己衣补褴褛,不由满脸清泪。诗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称,以直白口气说出,充溢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参考答案:诗人借蚕妇之口,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身穿绫罗绸缎的富人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从而表达出对蚕农的深切同情。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田耕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