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两边最边上的那的两个,大家有什么看法

是不是成为经典,别人就不会说什么?
马亲王老早就写过一篇关于元杂剧西游记的。这么一对比,现在咱们看到的吴版才是胡编乱造的:四
大名著里面,除了红楼梦是原创之外,其他三部的故事都是先在民间进化了许多年,碰到大手,始成奇书,终成正果。无论在任何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想象力都是
奔放的,所以这些故事在流传期间,被民间创作者们衍生出各种奇葩,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三国演义》之前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里面讲庞统去荆州投奔刘备,
被分到历阳做县令。庞统心怀怨愤胡乱断案,被人投诉到张飞那去。张飞一怒之下,闯入县衙卧室,听见有人打呼噜,隔着被子猛砍几刀,发现庞统变成了一条死
狗……诸葛亮一听说完蛋了你把他惹恼了,要出大乱子。过了一阵传来急报,说庞统突然现身,游说荆南四郡造反,这才引出打四郡收魏延黄忠的故事。所以罗贯中写到这段,一脸黑线地要把剧情给改了,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平 话如此奔放,同时代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元杂剧也不能免俗。元末明初有一位杂剧名家,叫做杨景贤,一共只有 两部作品流传下来,一部是前面说的《刘行首》,还有一部作品,号称元杂剧最巨。寻
常元杂剧的演出长度,一般是四折一楔——四场戏加个引子,称为一本。比如
《窦娥冤》就是标准的四折一楔,称为窦娥一本道(这里是笑点)。《赵氏孤儿》稍微长一点,有五折一本。《西厢记》算是超火大戏,有五本二十一折。而杨景贤
的这部作品,达到了元杂剧的极限:一共有六本,二十四折。这部作品叫做《西游记》。西游记在当时是个热门题材,许多人都以此 为主题创作过,但元素比较散乱,故事散见于各本,独立成戏。杨景贤把这些东西汇聚到一起,编撰成一个完整的取经故事结构。对于看惯了经典版本西游记的我们来说,杨景贤的杂剧版《西游记》,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里面天雷阵阵、奇葩丛生,低俗不堪,值得去探探险。在第一本第一折,一上来设定就不太一样。观音现身,说唐僧是西天毗庐伽尊者,托化于中国海州弘农县陈光蕊家里,日后要上西天取经,没金蝉子什么事。接
下来的三折故事,讲的是陈光蕊带着八个月身孕的妻子去赴任,半路被船夫刘洪打死。陈夫人等到生下孩子,抛入江中。江里龙王曾经被陈光蕊救过,又有
观音法旨,先救下陈光蕊尸身,又一路把小孩子护送到金山寺。陈玄奘长大成人,告到太守虞世南处,这才算报了父仇。陈光蕊复活,夫妻团聚。第一本,就是把江
流儿的来历给说清楚了。第二本,没有唐太宗游地府那一套故事铺垫,唐僧一上来就被派去西天取经。从这开始,故事变得有意思起来。在送别之时,一大群人围着唐僧,求他说两句临别赠言,法语儆戒。唐僧也不吝,每人都送了几句。官员求法语,唐僧说的是“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孝两全,余无所报。”算是平常之言。然后一个做斛斗的求赠言,唐僧说:“十合一升,十升一斗。量尽大仓粟,人心犹未朽。万事休将一概看,自然寿算能长久。”以称量说人心,说的颇为巧妙。又来了一个钉称的,唐僧说:“二八春秋分,一斤十六两。星星要见利,物物喜腾长。一权到手便均平,自然天地长培养”十分大气。可见唐长老并不是个不通事务之人,各行各业都门儿清。唐僧说完赠言正要走,忽然又来了个女子说小人是个开洞的,求赠言。唐长老糊涂了,摸着光头问开洞是啥意思啊?要知道,元杂剧是剧本,不是小说。剧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人物动作和台词分别标记。元杂剧里念白叫做云,动作叫做科。比如第一折里陈光蕊被刘洪推下水,陈夫人吓倒在地。剧本里是这么写的:(刘推陈下水科)(夫人做倒科),即在动作后加科,以做标识。除了具体描写动作的科以外,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套路。比如趋接科,指接人做礼;见做忖科,做沉思状;混战科、舞科,顾名思义。在这一折里,杨景贤是这么写的:(妇云)小人是个开洞的,求法语咱。(唐僧云)怎生唤做开洞?(发科) 注意最后两个字,唐僧发问啥叫开洞后,做了一个“发科”的动作发科,指做滑稽动作,或扮鬼脸,或摇晃头。如果你对英文有了解,看到这里难免会发笑,联想到什么不雅的谐音。不要笑,虽然杨景贤不懂英文,这也许只是个低俗的巧合,但它已经无限接近于正确答案了。唐僧做完“发科”这个动作后,说了一段赠言:“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阴阳配合,不分霄壤。豆有豆畦,麦有麦垅。豆麦齐栽,号曰杂种。咦!能将夫妇人伦合,免使傍人下眼看。”说的真形象啊!!!你对发科还挺熟啊大师!!!还清纯地不知道啥叫开洞,合着你早知道什么是“发科”,只是不知道还有别称对吗?你在金山寺真的有在好好修行吗!!!!于是,经验丰富的唐长老就在开洞女依依不舍的眼神下,踏上了去西天的路途……一路辛苦到了第二本第七折,送马的来了。龙王三太子因为下雨有了差池,要被送去斩龙台。观音把它救了下来,变成一匹龙马,派了木叉行者给唐僧送去当坐骑。木叉行者牵着马到了边境驿站,正赶上唐僧和一个驿夫在聊天。这个驿夫真是个妙人,一张嘴又贫又欠。你看看他到底怎么贫的。唐僧问他:“善哉!善哉!离了长安,行经半载。于路有站,如今无了马站,只有牛站,近日这牛站也少。到化外边境,向前去不知甚么站?”驿夫云:师父,再行一月,前面是驴站。驴站再行一月,西番仛钹地面,是狗站。狗站再行一月,是炮站。唐僧:如何唤做炮站?驿夫:六根木柱,做一个架子,一根长木做炮梢,梢上一个大皮兜,长木根上,坠铁锤一万斤。使臣到,一交捽番,把绳子绑了,入兜炮,一榔椎打动关捩子,一炮送十里远。就是说,此去西天路上,先骑马,再骑牛,次骑驴,又骑狗,最后坐到投石机里,直接往远处扔……这特么倒是不凶险,可实在是太贫了。唐长老虽然精通发科,但对打炮还是不太感冒,赶紧表示:“说得怕起来。怎得一匹长行马,不拣几钱,罄其衣钵,买来驼载,省得打炮送了小僧。”幸亏这时候木叉使者出现,把龙马交给唐僧,告诉他你往前走,前头花果山有个徒弟等着你。接下来就到了三本九折,万众期待的孙悟空终于出现了。孙
行者上来就是一通自报家门,偷蟠桃、抢仙丹、大闹天宫的履历就不提了,还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几个家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
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段材料,被很多《西游记》研究学者引用,大家都觉得在这个设定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不得了的故事。骊山老母就是黎山老母,吴承恩
《西游记》里出过场,试探过唐僧师徒四人的禅心,还磨过铁棒,想不到和孙悟空原是一家。巫枝祗圣母是无支祁的异写,无支祁是上古猿猴水怪,也是猴子家的。
最有意思的是,齐天大圣不是孙行者本人,而是他大哥,他排行老二,叫通天大圣。他还有个三弟,叫耍耍三郎,不知为何,陡然就萌了起来。介绍完家门,孙行者还不忘了显摆了一下自己的能力:“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摆锡鸡巴。”鍮石就是黄铜,摆锡是水银掺锡,黑中透亮。孙悟空的丁丁号称摆锡,具体形象你们可以自己脑补。可别觉得粗俗,元杂剧里类似的荤段子比比皆是。关汉卿那句著名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其实是暗指男人的蛋蛋,引申为嫖客,此即有种之意。当初语文老师们估计都没敢往细了解释。跟《西游记》里独来独往的无性英雄大为不同。这里孙悟空的性欲十分鲜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原来他已经娶妻,而且偷蟠桃偷仙衣什么的,是为哄老婆高兴。紧跟着孙悟空出场的,是气势汹汹追来的李天王、哪吒、二十八星宿,因为“西池王母失去仙衣一套,银丝长春帽一顶,仙桃一百颗。不知被何妖怪盗去,着令某追寻跟捕,点起天兵往下方”,可见王母娘娘最担心的,还是被盗的那套仙衣,恐怕从款式来猜的话,应该是比较私密的那种。孙
行者老婆就跑出来对观众哭诉,说她是金鼎国公主,被通天大圣掠回花果山每日受用,整个儿一黄袍怪和百花公主的套路。孙悟空抱着王母娘娘内衣回到山中,正跟
金鼎国公主亲热,被李天王打到洞口。孙行者仓皇出逃,谁也擒不住,最后观音出手,拿一字把他压在花果山下,说以后唐僧要用。是的,你没听错,不是五指山而
是花果山。而观音写的那个字,也不是什么佛门真言,而是个“花”字……这比起后来的孙大圣来,多了点人情味,可战斗力实在是太锉了,大概是金鼎国公主“每日受用”的缘故吧,色字头上,真是一把刀啊。到了第十折,唐僧上了花果山,与孙悟空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且信息量巨大的对话:唐僧(对山神)云:小僧救他。行者云:爱弟子么?(我擦!不说救弟子,为毛要说爱弟子啊!这么幽怨的口气,怎么要转琼瑶的节奏……)唐僧云:爱者乃仁之根本,如何不爱物命?行者云:爱我是沉香亭上的纤腰。(悟空你走错了片场吧!!这是西厢记的词儿吧!不要对师父搔首弄姿啊!)唐僧云:我如何救你?行者云:师父则揭了这花字,弟子自出来。(唐僧做揭字科)(行者做筋斗下来,拜谢科)(背云):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依旧回花果山,那里来寻我!…………这一段对话告诉我们两个残酷的事实。第一,唐僧其实是个死胖子;第二,胖子容易被人骗。所幸观音出来救场,拿紧箍咒套出猴子,还送了他把戒刀当武器。其实孙行者耳朵里还有一根生金棍,但地位远不如金箍棒那么高。孙行者认了栽,只得跟唐僧一路西行而去。先到流沙河,收了沙和尚,还顺手干了一个银额将军,救了个刘大姐。接下来的故事,碰到一个熟人。红孩儿登场,装作迷路。唐僧逼悟空背着他,结果红孩儿化为大山压住悟空,趁机抓走唐僧。这和后来的红孩儿故事基本没区别。不过红孩儿的爹可不是牛魔王,妈也不是铁扇公主。在这个版本的设定里,红孩儿的妈妈叫鬼子母,而红孩儿的本名,叫做爱奴…………………………孙悟空去求如来佛祖,如来拿下红孩子儿,把他扣在法座的钵盂之下,要诱鬼子母出来一并收服。鬼子母爱儿心切,带着鬼兵赶过来,与诸佛对阵。这场仗打得一般,但嘴架却十分精彩。鬼子母一上场,就唱了一通嘴炮:“出家儿却不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使不着仁者无敌。黄颜老子,秃发沙弥,直恁跷蹊,你是孔夫子遭逢着柳盗跖,我今日做着不避。你认得鬼子母娘娘,休猜做善知识姨姨。”放完嘴炮她大喝一声:“你放我孩儿来,便饶了恁满寺里和尚。”我读到这里,心想佛祖慈悲为怀,肯定得先说一通道理吧?没想到剧本里佛是这么回答的:“贱人,你若皈依佛道,我便饶了你孩儿。”………………………………佛祖你太粗俗了啦。鬼子母又开始唱,唱得花团锦簇,唱足了五个曲牌。佛祖又发话了:“那叱那里?拿住这贱人者。”那叱立刻蹦出来,念白道:“那贱人见我么?鬼子母没想到这俩出家人一个比一个粗俗,差点气晕了,扑上去就跟那叱战做一处。鬼哪里是神仙的对手,最终她被擒拿在地,唐僧这才施施然上场,先谢了佛祖,然后走到鬼子母面前,和颜悦色,语气慈祥:“兀那贱人,你若肯皈依我佛天三宝,小僧拜告祖师,收为座下,着你子母团圆。不从呵,发你在丰都地府,永不轮回。”你们果然是一个系毕业的啊!!!!!不过话说回来,唐僧可比吴版里硬气多了,虽然战斗力还是差,但该说狠话就说狠话,不含糊。后面还有好多,大家自己点进去看吧。
六小龄童先生是非常单纯的艺术家。像这种“社会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一律看做政治观点。单纯的艺术家,政治观点的水平,就甭指望了??再者说,六小龄童老师那个岁数,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政治观念也别指望??京剧界也是如此,往往单纯的艺术家政治观念都很幼稚,他脑子根本不走这跟弦。当然也有个别情商极高,一辈子活得很通透的老先生,像黄世骧先生那样。那是很罕见的。能单纯就殊为难得了。年轻演员也是如此,我有几位很喜欢的、也颇为交好的朋友,他们的政治观点我也不能同意??忽略就好。出于对老先生的尊敬,我们就不必批驳他们了。他们的时代局限性是明摆着的。
六小龄童前两年来我们学校做过讲演,我当时写过对他以及他观点的看法,现在贴一下。对于本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嫌长的看我的核心思想就够了:1,充分肯定六爷的功绩和86版《西游记》的成就。2,六爷的西游记并没有他标榜得那样尊重原著,所以他没有那么足的底气去批评各路西游作品“胡编乱造”。3,对于名著,尊重者当然应该有之,创新和改编者亦应有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文末的几条补充也很重要,诸君不妨一看。△有的朋友有质疑,这我理解,但请在提问之前仔细看原文,所有观点我表述得很清楚,不想一再重复说过的话。△我就不明白了,弊校名称在图片和笔者信息里都有,有的人能不能看仔细一点啊??“这是不是某某学校”这类的问题我真是看烦了正文如下:昨日,六爷来我校讲演(他自己说喜欢叫讲演而不是演讲,因为他是真的有演),作为从小看86《西游记》长大的人,我和诸位同学一起去听了这场颇为难得的讲演。我们早早就进了会场,然还是没有坐到较好的座位。待到将近开始之时更是全场爆满,人满为患,过道挤满了人,剩下不行的直接坐在了台上,可以有机会近距离一睹猴王风采,着实因祸得福,令我们这些有舒适座位的人大呼坑爹。约6:40,在两名主持人废话一箩筐之后,在大家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中,美猴王步入会场。他不多的头发梳得很整齐,穿一件红色方格衬衫和牛仔裤,脚蹬运动鞋,显得颇为精干。随后讲演开始,六爷风趣幽默,兴之所至侃侃而谈,内容什么都有,说他的拍摄经历和艺术体会,痛斥现在社会对于西游记的恶搞,还讲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有说有笑,全场不时掌声雷动。最后六爷还即兴表演了猴棍,虽然有点老态但动作还算灵活,全场叫好之声此起彼伏。六爷自西游记播出后可谓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与口碑,现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微博里,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六爷才是真正的美猴王,无可替代。但鄙人以为,作为一名历史剧和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对凡事应该以理性冷静的心态去看待,从众口一词的欢呼和叫好中得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通过一直以来对六爷的了解,尤其是这次讲座,我认为:六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对人,且不说那几乎无时不在的幽默风趣,单是那种亲民和蔼的风范就让台下观众倍感心暖。几乎每个找他签名的同学他都会询问其家乡,并简单聊几句;对戏,他全身心投入,爱岗敬业,尤其在扮演孙悟空时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虽然说他有今天的成功和哥哥去世而有此机缘不无关系,但他自身的巨大付出与努力才是主要的,他海纳百川,吸收各猴戏名家之长,潜心钻研,所塑造出的猴王形象确实难以超越,给许多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流芳后世;对家庭,他专一不二,和妻子于虹相濡以沫多年,恩爱如初,从他所讲的恋爱经历也看得出他是一个懂得经营婚姻与感情的成熟男人。这一切,都使猴王在西游记的光芒散去之后仍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另一方面,我以为,他的很多主张、理论乃至实践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就此次讲演而言,第一,不难看出,他说话讲演并没有多么强的逻辑,想哪说哪。更值得质疑的是,他的标题是他一贯打出的、在此次讲演中也多次提到的“西游文化”。但我听完仍是一头雾水:究竟何为他所说的“西游文化”?整个讲演他说的比较多的,也无非就是要坚持,坚韧不拔,为了梦想矢志不渝(他所说的“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按说这种正能量的东西没什么错,但如果这就是他的“西游文化”的全部内涵,那也未免太过于简单和幼稚了。因为以如此单一之思想为内容,根本撑不起“文化”这个庞杂的概念。这就要说起第二点,他对他所主演的86《西游记》的巨大自信。这部对绝大多数国人有着巨大影响、几乎是许多人童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的。从态度和精神上来说,在那个物质条件底下、困难压力重重的年代,全部主创以区区300万和那一颗颗对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责任心而打造出这部剧,单是这风风雨雨的传奇经历就足可以再拍一部电视剧。从艺术成就来说,该剧也确实有着不少亮点,实拍的华夏大好河山、出神入化的猴王形象、浓郁中国风的人物造型和脍炙人口的一首首歌曲都令该剧光彩熠熠。但是,如果像六爷昨天在讲演中说的那样,“杨洁导演把握住了《西游记》的魂”,则在下实难苟同。为何?盖因86《西游记》诞生的年代和主创的思想意识太特殊了。此剧诞生于中华民族刚刚摆脱那十年的梦魇、走上正规发展道路之时,各种思想相当驳杂:既有阶级斗争、极左思想的遗毒,又有知识分子的正气与激情在刚刚摆脱浩劫、重获新生之时的不可遏制,还有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的单纯与质朴。而该剧的主创,尤其是杨洁导演又是一个创作倾向上偏于唯美、为人处世上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型的女导演,这一切,既赋予了上文提及的86《西游记》的诸多优点,也造成了该剧的缺陷,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点:美化,简单化。(笔者不认为特技是缺陷,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特技已经算的上是勉为其难了)吴本《西游记》诞生于明嘉靖年间,那是一个思想活跃、整个社会躁动不安的年代,所以大才子吴承恩先生(注: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承恩应该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本文这样只是为了叙述方便)笔下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没有隐恶也没有简单化。比如猴子八戒的冲突远比剧中表现得更加激烈;猴王的本领也没有大到让玉帝钻桌子的地步,因为在小说中他连凌霄宝殿都没打进去,玉帝的面他都没见到;他也并非总那么正气凛然,在花果山时经常变化以愚弄凡人,煎炒为食——三打白骨精时他亲口对唐僧所说(注:根据知友的回答,孙悟空这句话可能是信口开河,他应该是没有吃过人的。谢谢指正),被贬后回到花果山,将来犯的猎人统统残忍杀死;至于唐僧,剧中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美化,事实上书中的唐僧,其懦弱、啰嗦、愚昧、不分贤愚之症远比剧中更加严重,数次被吓得跌落马下、双眼垂泪,废话连篇,以至于许多人认为罗家英在《大话西游》中的表演才最符合原著,以至于当年杨洁专程去西安请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题写片名而被拒,赵先生的理由就是他认为《西游记》小说严重丑化了玄奘而遭到佛教界的排斥。和人物品质与内涵上的美化相比,形象上的美化还真是其次的了(原著中的孙、猪等人远比剧中丑陋凶恶)。而简单化的倾向在剧中也表现得相当严重,时至今日,恐怕很多国人一提起《西游记》,总觉得这就是一部“打怪升级”式的颇为幼稚的小说,不客气的说,这正是拜86电视剧“所赐”。原著中故事隐喻的许多禅意和佛理多未表现,富有哲理的偈语和警句多遭删减,一些更为曲折的情节、更为复杂的人物内涵也没有展现,虽说是有时代的限制,但对原著展现的力度不够则不能不说是遗憾。有的人认为,虽然电视剧拍的简单,但大家看过电视剧后会激起看原著的热情。可我认为难道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在看完电视剧后,觉得如此简单幼稚的一部小说还有看的必要吗?从这一点来说,86电视剧在对原著精神的传播中,实际上是有着误导作用的。可以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知名度最高、但思想内涵却最易为人所忽视的一部。(话说回来,我认为在事实上“西游文化”这个词完全可以成立,《西游记》确实是一本非常丰富深刻的小说,从文学,宗教,哲学,历史,政治,外交,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尤为难得的是她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学在想象文学作品方面的稀缺。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如“三国文化”“红楼文化”一样,事实上学界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反倒是口口声声自诩为“西游文化”传播者的六小龄童,在演讲中几乎从来不提这些深刻丰富的内容,每次不过就是“坚持不懈”+“表演经历”+耍猴棍的模式——这对于一个自认其职的传播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失职)第三我质疑的,也是六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对篡改恶搞《西游记》者的严厉批判。前面说过,六爷在拍西游记电视剧的过程中险些付出生命,他对此剧的感情之深可想而知,所以从情感上来说,我觉得他对于《西游记》和孙悟空形象的态度就如一个溺爱女儿的父亲,不允许半点外界的伤害于她。六爷这种心态,我是完全理解的;但从理智上来说,毕竟,《西游记》不是你六小龄童的个人产物,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学瑰宝。我之前在网上就看过他的讲演视频,加上这次现场聆听,我发现一个现象:六爷为了让人们感受恶搞的危害,每次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刚才进来的时候,有那个小朋友都问我:‘叔叔,孙悟空西天路上有几个女朋友呀?’”次次都这样说,就明显是胡编了。且不说恶搞的作品是不是真那么多,也不说你主演的86版之深入人心,就说每次讲演都碰上一个问这种问题的小孩,这可能吗?这不是信口开河是什么?六爷昨天还说了一句他经常说的“名言”(基本也是每次讲演都提):“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有了优秀文化,国人自己还在践踏是可耻的。”此话可能会让很多热血沸腾的民族主义者拍手叫好,但对此,在下亦难苟同。首先,什么是“践踏”?我以为,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公众人物来说,这类带有明显贬义和攻击性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不宜随便使用的,若经常性使用就更显轻率,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爱到处扣道德大帽子的印象。那么,既然不是什么事都能用践踏二字,那就涉及:再次,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很多东西,比如文学、哲学、绘画、音乐,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再创造中获得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才能不断发展。玄奘写了《大唐西域记》,之后出来了各种西游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杂剧、小说、平话,吴承恩在吸收了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己的《西游记》,那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笔下的唐僧是对玄奘大师的恶搞呢?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的作品是对前人文艺作品的篡改呢?(须知在吴本西游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大规模的《西游记平话》)前面说过,赵朴初先生曾因《西游记》对玄奘的丑化而拒绝杨导之邀,可见其丑化程度之深并非虚言。事实上,类似的揶揄和调侃在《西游记》中屡见不鲜,猴子说师傅看上了白骨精变的村姑(还羞得唐僧面红耳赤),咒世人心目中大慈大悲的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说至高无上的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贪财作弊的勾当是你打的头”,世人心目中不可一世的神佛就这样在大文豪的笔下露出了俗世的气息,让我们看到了貌似神圣的光环之下那真实的平庸和丑陋——这正是16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可贵的人文精神的苏醒与展现。为什么几百年前的古人都有这样大胆的创新与揭露精神,21世纪的我们却要受各种框框的羁绊,把自己的想象力束缚住呢?有水平的再创造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呢?须知,我们需要《西游记》的原著,但我们绝不需要一代代去嚼冷饭、守陈规,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用旧瓶酿出新酒的人才!今日之“恶搞”,焉知不是他日之经典?!所以我以为,今日中国人之创作,需要的不仅不是束手缚脚的规矩,而恰恰是敢于天马行空,无所拘束的想象。只要不是反d反国家,大可以任创作者纵横捭阖,就算“低俗”“无聊”一些又能怎样?第一,历史是人民写的,差的东西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最后渣都不剩。第二,今日之低俗无聊,未必不是未来之经典啊。词在唐末,小说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根本不入流、为人鄙视的“小道”,可现在呢?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时过境迁,政治、环境、人心都会变,没有万世不易的东西。创作者需要的只是创作,历史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这里贴两段本问题里其他知友的回答,笔者深以为然,愿与大家共享:再低俗的改编,如果有受众那自然会存在下去,如果都鄙视,不用管自然会消亡,但如果对其改编的权利都打击,那就过了。如果看到低俗改变被大量受众追捧感到忧虑,该思考的是整合文化氛围形成的原因,被追捧的原因,整体浮躁的原因,而不是先去打击批判所谓的低俗改编,搞得文化堕落人心不古是他们改编造成似的。经典是怎么来的?经典不是固步自封,匍匐在地上给老祖宗叩头。把老祖宗的好东西藏着掖着,最后看的人越来越少,自己的道儿越走越窄,那不叫爱护经典,爱护传统,那叫固步自封,老祖宗在地底下要骂人。有本事胡编乱造,把老祖宗的东西改得人人都爱,都来看,那才是真的爱传统文化。看见了吧,经典不是藏着掖着,那样的固步自封,老祖宗地下要骂人!经典是创造出来的,是人写、做、编出来的!四书五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唐诗宋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琴棋书画更不是天上掉下的,四大名著当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自己创造!顺便说一句,历来以“尊于原著,慎于翻新”著称的86版西游记,改动也是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比较失败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小白龙的戏份,原著明明没有他被九头虫戴绿帽,在碧波潭雪此耻辱的情节,电视剧却非要在猴王保唐僧和扫塔辨奇冤两集加进如此狗血的一段并大加渲染,着实莫名其妙。再者,如果“胡编乱造”就得受到批判,那么请问以西游记原著卫道者自居的章老师又如何解释自己参演《欢天喜地七仙女》《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这样的戏说剧的行为呢?更何况就《西游记》原著来说,你既非作者也非评点者,不过是一版电视剧的主演而已,有什么资格作为“编者”把自己的名字和剧照赫然出现在封面上,与作者吴承恩并列,并以一套100元的高价卖出而收取利润呢?吴老先生给你版权了吗?想说的就是这么多。有人觉得我是对六爷,对86西游记太吹毛求疵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敬佩六爷对宣传西游记和中国文化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喜爱86《西游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作风,所以才会思考其足与不足,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客观看待之。我想,理性的喜爱与崇拜,绝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冷静地判断其是非得失。我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还是尽量做到保证观点的不偏不倚。总之在我心目中,六小龄童虽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位真性情、古道热肠的美猴王!86《西游记》固然有缺点,但她永远是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可以这样说,如果现在世界上只能保留一部《西游记》影视剧,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86版《西游记》。=============================================谢谢各位亲们点赞,更谢谢批评我的朋友,因为你们的批评指正我才能不断提升。但是,恶意辱骂的、言无实据、为骂而骂的,笔者不会留情,删除加拉黑是分分钟的事。补充几点:1,有人说,六爷不过是一演员,要他讲那么高深的道道太难为他了。好的,他讲不了、担不起这些完全没有关系,他只讲他的演戏经历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只讲这些却屡屡冠之以“文化”这样庞杂丰富的概念那就有问题了。说大一点,他这种行为甚至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文化概念的日益模糊和不尊重;2,如果各位想了解《西游记》小说及西游文化的丰富内涵,首选当然要仔细看原著,而且要选比较权威的出版社,不要随便一个什么野鸡出版社、什么某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些出版的古典文学名著,前无版本之甄别,后无注释之精校,怎会靠谱?一般来说,古典文学名著,这几家比较靠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还可以看看李卓吾、黄周星等几位前人的评点本,很有意思。其次推荐大家看哈师大张锦池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等几位先生的相关著作。至于吴闲云等胡言乱语、以yy为生的野狐禅之流,个人认为无甚阅读价值。3,有人说我对吴闲云的评价是打自己脸。我倒想请这些个人看仔细了:我何时说过不让他写?我何时如六爷一样说过这些“胡编乱造”的就不能有??既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我觉得他写的不好我还不能批评了??有这个道理???4,关于百回本《西游记》即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神魔小说(以下简称百西)的作者问题,这里科普一下,有兴趣者可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剑国,陈洪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相关章节。首先,百西作者不是李春芳,丘处机,这是尽人皆知的;其次,吴承恩做百西之所以今日已经是最基本之文学常识,原因在于这是由上世纪初两位学术大咖提出的:鲁迅和胡适。然而很可惜,他们的证据其实是一个孤证:《淮安府志·艺文志》的记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缺]卷,《春秋序列传》、《西游记》。加之这个吴承恩的作品里有不少有神怪色彩的诗文,所以他们就把百西的作者认作吴了。然而,这2条其实都是靠不住的,1,《淮安府志》只写了西游记的书名,可这本西游记写的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的书?统统没写。2,从传统目录学角度来说,地方府志是不可能记录小说这种“稗官野史”类不入流的作品的。3,明代中后期写作神魔题材类作品的文人非常多,所以有神魔类诗文只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不能因为吴承恩有这样的作品,就说百西是他写的;4,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明确把吴承恩的《西游记》放在史部舆地类;5,吴承恩晚年曾远赴湖北荆王府任职,大家想想,从他的家乡江苏淮安到湖北,不正是向“西”而游吗?因此,如果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地理、旅游类的记述作品,也许不完全是无稽之谈。第三,书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看出百西非吴所做,而且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写成的。1,书中有的回目有”承恩“的字样,如第29回”承恩八戒转山林“。这其实是个行为常识,大家试想,我们平时也会写点文章,或者诗词小说什么的,有谁会轻易把自己的名字放进题目中,而且是并不光彩的”八戒“之前呢?2,拿回目来说,大家翻翻回目不难发现,百西的回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宗教意味浓厚,甚至直接是道教全真教术语如: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这些让一般的读者读起来很可能感觉一头雾水,半懂不懂。可还有一种,非常通俗易懂,说的就是情节,一看就明白: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这就很难说,这样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回目会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大家翻翻回目,可以发现经常是混杂在一起,这一回宗教点,下一回通俗点,再下一回又宗教了……如果是出自同一人,恐怕此人有精神分裂;3,拿情节来说。众所周知,孙悟空生性诙谐,喜欢和熟人开玩笑,尤其是被他打败过的如黑熊精、红孩儿、哪吒等,几乎再次见了都要谑笑一番。孙悟空的手下败将中有一位——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天宫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在被孙悟空打败后,他重归天庭。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奎木狼在后来的情节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师徒四人被困小西天时,二十八星宿下界帮忙;另一次是孙悟空大战犀牛精时,玉帝也派了四位星宿助战。两次中都有奎木狼。但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两次经历中,好和熟人开玩笑的孙猴子和曾经的手下败将奎木狼却没有一句话。试想,如果小说前前后后是一个人所写,这种明显不符合孙悟空完整性格的行为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百回本《西游记》不是吴承恩所写,而且应该不是一个人写成的。明代确实有个叫吴承恩的人,巧的是他也写过一本叫《西游记》的书,但这很可能是地理、旅行类作品。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市面上的《西游记》书都以吴承恩为作者呢?很简单,在缺乏过硬的文献证据以前,没有更可靠的作者人选。吴说虽然有疑点,但毕竟在《淮安府志》上有白纸黑字的记载,比较起来,吴说相对可靠。注意:上述均不是笔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欲知详情请看我前面说的那两部书。如果笔者写的这点东西能使大家关注甚至热爱《西游记》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则笔者不胜欣慰和感谢!
偏激固执,尖酸刻薄,脾气暴躁,优越感极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