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许我一个臂膀,免我一世愿陪你颠沛流离离

Sina Visitor System三晋大地——一部关于山西从古至今的历史(预计要写上一辈子)发布日期:&&&&废墟生存法则1:莫造业,造业遭雷劈&&三晋大地——一部从古至今的(预计要写上一辈子)我所在的叫做“曲沃”,很多人听到之后都不在哪里,我只是想说这些娃娃们是太孤陋寡闻了,曲沃就是晋文公重耳的家乡,吓到你们了吧(哈哈哈哈哈哈。。。。。。。)说起山西,我想想到的就是煤炭以及煤,其实山西真正能夸耀的东西数不胜数,我只是小小的生,对山西的了解的少,但也足够给各位侃侃了。(傻笑)山西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所以称为河东或者的大名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时期因为山西这块宝地属于晋国,所以古称“晋”,后来历又出现了三家分晋,山西于是又叫“三晋”,说起来就可气,要不是这件事,我们堂堂晋国,也不会落得个如此,那三个小,被的秦国一个一个收拾掉,真是可惜,晋国是当时的大国,很有能力与秦国一决雌雄,要是当初没有韩、赵、魏、智等诸侯互相攻伐而是一致对外,我想兼并天下的大任,也不会落到秦国头上,只可惜文公当时没有制订《反国家法》以儆效尤,让心怀鬼胎者尝尝厉害,唉,莫回首,回首气死!!!!!哎~不对啊,我把山西的历史少算了这么多年开始讲了,罪过,罪过,谁让山西的历史太长了,不好意思,理理思路,就从丁村人开始讲吧,恩,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山西的故事了,在这个故事的之前,山西还是很温暖的,河里面的鱼有好几丈长,湖边着大象,有点不可思议吧,这是真的,大在山西安详的睡觉,吃竹子,反正西双版纳有东东,额们山西就有什么东东,牛吧。  丁村活在十万年前,那时候还是旧石器,我不知道那时候大象还在不在山西,要是在的话,山西人的吃穿就不用愁了,杀死一头大象,够吃半年了,没事的时候可以骑大象去兜风,一定很拉风。其实原始人的我真的不想再说下去了,大家上都一样,为了整天光着****去打猎,围着篝火跳恰恰,我就不再罗嗦了,直接进入最最精彩的时代的开端吧!!!  -------------------------  周朝的时候山西叫做“唐国”跟“糖果”的发音很像,后来,周成王与他的弟弟做,就像的过家家一样,角色,“口斯普雷”,成王扮演,他的弟弟叔虞扮演匪兵甲,成王在地上捡起一片桐叶,大概是想起了手工课上刚交的山西剪纸,三下五除二把桐叶剪成了玉圭的形状(真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是家的肯定剪成了一张大饼),叔虞在旁边等得不耐烦了,就不想跟成王玩耍了。    “哥,我妈喊我吃饭。”叔虞说完扭头就走,成王毕竟是哥哥,赶紧过去哄弟弟,拿出手中的桐叶对着弟弟说道:“老弟啊,你看这是什么。”    叔虞脸上挂了三道黑杠,咧咧嘴,说道:“玉圭,桐叶材质,设计一般,属半成品。”    成王脸刷的一下红到耳朵根,不过还是的对叔虞说:“亲爱的滴弟弟,寡人封你到唐地做王。”    叔虞实在是玩不下去了,接过桐叶,假装很高兴的样子,一路又蹦又跳的拐过一道弯,回头看了看,成王正在和随从的史官说着什么什么,松了一口气,逃也似地走了。-------------------------  “你说什么!!!!!!”成王好像天生就是唱美声的嗓子,一嗓子把史官飙的尿流了一裤子。      史官擦擦冷汗,拧了拧库管,继续刚才的话题。  “亲爱滴王,有道是天子无戏言,您既然答应了你亲爱滴弟就要信守诺言,这样才能被天下人信服。”说完之后,接着拧库管。  “那好吧,可是我还没有什么准备,就这么着把唐地送出去了。”  “要啥准备啊,我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进宫当差了,不用准备的。”  (第二天)  叔虞他妈正在喊他回家吃饭,一群大臣群狼似的就把叔虞给抬走了,一路向东来到了山西,山西的就此发迹,额们山西人的明天来临了。-------------------------  姬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他的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不是玛利亚)。据《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当邑姜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说,我给你的命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及至胎儿,手上果然有一个虞字,因而就命名为虞。   每当,我总是感觉很邪乎,要知道司马迁老人家是一个不迷信鬼神的人,当时对《山海经》都颇有微词,那为什么要把唐叔虞的出生写得这么邪乎,只有一个,唐叔虞的人格魅力太大了,司马****相信他就是天神降临,来拯救苍生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言归正传,唐地本是殷朝的属国,武王伐纣之后,唐国名义上归顺周朝,实则同床异梦,离心力日益加强,后来果然发生的****,周公荡平殷商的叛乱之后,急需一个在、上非常强硬,具备“铁腕”魄力的来统领唐国,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成王的这一出“桐叶封弟”不仅没有断送了唐地,反而开辟里晋国的千秋霸业,山西人雄起的时候到了!  唐国地处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所谓“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些当时的可不可小觑,一个个勇猛异常,真要是去把他们一一降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一场叛乱刚刚平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换句,当时的唐地就像是巴尔干半岛,简直就是个火药桶,如果不妥当,战事一触即发,到时候遭殃就是生活在山西的老百姓啊,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在王都镐京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在典礼上,成王封赠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名贵的器物,这些器物大多是战利品。近年在山西曲沃县曲村晋国遗址出土的幂孳方鼎,很可能就是武王克商时掠去的殷器而又转赠给叔虞的。汗,还真是借花献佛,送的东西都是抢来的。成王赐叔虞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异姓人口帮助他去新政权。帮助叔虞培植了大量的心腹重臣,也有助于帮助他治理唐国。并“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谓“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导夏民,以戎法去治理戎人。就像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概就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婚丧嫁娶不要干涉人家的私家事,要努力化解民族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这是周天子给叔虞所规定的施政纲领,准许叔虞因地制宜,从唐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一套有别于周、鲁、齐、卫等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俨然“唐国特别行政区”,维护夏代以来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礼乐制度;按照戎狄的生活惯例分配牧地,暂不实行周朝的井田制。叔虞来到唐都翼(即今山西翼城县西24公里处),开始统治这个方圆不过百十里的小国。他按照“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国策,鼓励民众农牧业,兴办水利,使唐国民众逐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后归附了叔虞。这样,唐国的疆土日渐扩大,在邻国中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  大概感应到,周武王的,唐叔虞在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物阜民丰的里的走了,这就是山西的位开过之君,没曾想来得快,走得也快,不过山西人是重情义的,在唐叔虞死后举国恸哭,真是感天动地,不可用言语表达,我也在想,如果,唐叔虞能多活几年那么山西或许会更强盛也说不准,至少有很多制度没有被制订下来,既然作为当时的“特别行政区”,唐叔虞当然可以制订若干条政策来奠定唐国以后几百年的基本国策,要知道在规矩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有所更改,商鞅和张居正的大家肯定都知道,一个被车裂,一个被鞭尸,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还是尊于传统的,祖宗之法的变革是异常困难的。  我想唐叔虞要是制定了若干条卿大夫无限发展的政策,维持住宗的大宗小宗,就不会在山西上演后来的那么多的,诸如“曲沃代翼”、“孤儿”等等让人看来的历史。  说了这么多,下面马上开始讲解“晋国”名称的。-------------------------  唐叔虞死后,他的宝贝儿子燮父有一天在晋水边游玩,晋水隐隐有紫气,好似潜龙在渊,让人看了不觉大振,感觉这就是龙脉之所在,又因唐国临近晋水,于是就把唐国改为晋国。  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我个人感到很是有,这三个大王都在山西建都,不能不说山西地理位置之优越,农耕经济之发达,怪不得,燮父感觉晋水旁紫气东来,时有龙脉隐现,所以才该了国名。  之后,晋侯燮薨,子武侯宁族(或作“曼期”“曼旗”)。武侯薨,子成侯服人。成侯薨,子厉侯福(或作“辐”)。厉侯薨,子靖侯宜臼。自燮至宜臼,不知其年岁,不知道了年。 这也难怪,当时的史学还不是很发达,我个人认为这实在是山西历史上的一笔损失,这么多的岁月都被历史所封存,让世世代代的后人去猜测、到底这么多年山西都发生了些什么,我觉得国人注重历史的传统至少在那段没有充分体现。  但是,山西的历史慢慢又回到了众人的眼里,这还多亏了周厉王。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就是近乎于的那位帝王,相传去拜见过西王母)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残暴不仁,不但不听劝谏,甚至开创了特务制度,设立卫巫监察国人,一旦有国人不利于王,则杀。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厉王不听,更加变本加厉。终于,国人忍受不了,奋起,也就是“国人****”,周厉王被赶走,最终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史称“彘之乱.山西的历史浓墨重彩的把它了下来,接着貌似和平的时代就快结束了,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在三晋大地上壮烈的上演。  周厉王死后,实行共和行政,是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我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  这样的话,不止山西的历史,其他各个的历史都有了确切的纪年,真不知道是不是该给周厉王颁发一个“诺贝尔史学奖”来表彰他对中国历史的巨大。-------------------------  老乡来顶-------------------------  山西历史重头戏第一集“曲沃代翼”  国君就这样传啊传一直传到靖侯这一辈碰到了“国人****”、“共和行政”等一档子事,让沉寂了多年的山西又热血了起来,既然中央都****了,晋国国军的宝座也该换换了,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到”,居住在山西曲沃的小宗逐渐强大起来,具备了与大宗分庭抗礼的能力。说到大宗小宗,可能有很多都知道,但我还是给那些没过的朋友们讲解一二吧。长话短说,宗法制: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②大宗可以和约束小宗,小宗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同时大小宗地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这就是所谓的宗法制,其实,曲沃的这个小宗,只是个特例,中国历史上敢与大宗相对抗的小宗真是寥寥,因为不管是在哪些方面都不能与大宗同日而语,更何况,一旦,殃及九族,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在那时的晋国,曲沃物阜民丰,土地肥沃,农耕经济异常发达,甚至成为整个晋国的经济,所以有能力与大宗一决雌雄,逐鹿,重新洗牌,看谁才有资格坐上晋国国君的宝座。          靖侯的曾孙子穆侯有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晋人师服预言(说来也邪门,真是一语成谶),说仇、成师这两个名字“庶名反逆”,今后晋必然乱于此——不知道这是不是附会,难道真的有预言家的存在,不知道他能不能预言到后来山西发现了大量煤矿,成了产煤大省。言归正传,因为后来,确实是成师的子孙取代了仇的子孙当上晋君,其间的经历不可谓不。     靖侯薨,其弟殇叔自立,(我在想古人的名字怎么都是这么酷啊,一个字,不是仇啊,就是殇啊,可能是人口比较少,名字取一个字也行,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不能到派出所登记的)四年后,靖侯的太子仇率众归来,袭杀殇叔,立为国君,是为晋文侯。  要说中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还真有点,因为在山西还没有进入春秋时代就已经在上演着血肉相残的悲剧。大宗小宗相互攻伐,人民死伤无数,流血漂橹,伏尸。为了争得国君的位子,大家都失去了理智,话又说回来,可能有时候还真是逼不得已,在那个,谁强谁就是,弱的一方只能任人摆布,要想就要登上九五之尊,削平四夷,方能问鼎中原。  《左传·昭公二十》:“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根据注解,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周携王立,但是诸侯不认同,而晋文侯杀之。厉害吧,国君的废立都是山西的诸侯说了算的,可想而知当时晋国人的强大。申侯、鲁侯等诸侯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以此进入春秋时代。     根据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晋国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气候,逐步壮大。 国家强大了,野心家也就逐一浮出水面,曲沃桓叔就是其中。-------------------------  晋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其实读史就感觉,国君都是走马灯似的交接,给我一种匆匆的错觉,往往一个国君还没有被人记牢固,另一个国君就走马上任了,一茬一茬的像是在割韭菜。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是晋君的都城,可是昭侯却把自己叔叔封到曲沃,看来他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叔叔,但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吧,昭侯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分封,竟成了一辈子的“败笔”,到后来竟然丢掉了大宗的百年基业,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一个比国都还要大的城,这明显违背了君臣礼仪,仿佛冥冥中预示着当初的预言,成师的将取代仇的后代。不知道,当时的昭侯有没听到过成师的这句谶语,或许昭侯是个挑战自人,想让大家明白跟大宗对抗是天方夜谭,就是把自己的叔叔封到最富庶的曲沃,他也没这个能力和胆量,与自己这个正统一决雌雄。岂不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能发动两次,雄厚的经济实力就是最好的武器。曲沃桓叔也不例外,有句俗话“有钱就想做官”,看着自己仓廪中的粮食不断地往外溢出,曲沃桓叔终于捺不住寂寞,组织军队,向国都翼开去。-------------------------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叛徒,或者是卖国贼,古代更不例外。当曲沃桓叔率领大军一路打到翼的郊外,昭侯慌了神,急忙问计于手下大臣,可惜人人自危,谁还管得了别人,一时间整个国都狼烟四起,大家乱糟糟混做一团,或者携妻带子作鸟兽散。大臣们看到国君已经没有什么只得跟随的了,就动了杀机。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这个潘父一直信奉者“有奶便是娘的”的人生格言,只要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和地位,我叫你亲都行,杀了昭侯,立马迎桓叔入翼。  桓叔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入主晋都,可是****还没在国君的宝座上坐稳,晋人就开始反攻,桓叔离开自己的老巢曲沃,再加士们已经无心恋战,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好退出晋都,临走的时候,看了一眼这座梦寐以求的,恶的放下一句狠话:“这里终有一天,会是我的地盘。”  曲沃代翼首战失利,虽然表明曲沃还没有赢得人民的心,但它以铁一般的向世人证明了,曲沃的实力以及他对国君的。  桓叔薨,子曲沃庄伯鳝立。我想桓叔一定是含恨离去,儿子庄伯身着敢想敢做的血液,一定发誓要入主晋都。时机终于来临,曲沃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力量迅速恢复了上次失败带来的损失。孝侯十五年,庄伯在翼弑君。晋人攻庄伯,庄伯逃回曲沃。晋人立孝侯子鄂侯郄。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庄伯以为来了,发兵夺位。好像上苍偏偏要折磨这位的野心家,让他在过后,看清自己仍然一无所得。“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哀侯光。曲沃代翼第二战以曲沃失败告终。从中,可见当时的周天子仍旧有一定的号召力,而晋人仍旧拥戴晋君。   在这两场中,都看出了山西人,甚至是中国人对统的维护,他们在选择君主的时候不是看中其才华或者是品德,而是你是不是正统,“曲沃代翼”的这两场战争也足以看住中国人的“正统”。或许大家读《演义》的时候会发现罗贯中(也是山西人)有种“尊刘贬曹”的,这或许就是受到“正统观念”的负面,其实不见得就是狠毒的,刘备就是慈善的,只不过,加入了个人的喜好,三国也就有了那么多的脸谱,红脸的关公(山西运城人),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其实这些人都是,是“正统观念”太过浓厚,让大家看不清历史的。-------------------------  庄伯薨,子曲沃武公称立。看来相当一国之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当时我觉得兼并六国的时间有点长,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一个国家的兴亡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武功君臣固守以窥晋室,大有鱼死网破,玉石俱焚的架势,可能是因为两次攻坚都没能入主晋都,武功异常的发奋,短短几年,就把曲沃变成了一个比先君在世时还要繁盛的封地。几年之后,曲沃武公发兵攻打晋君,地掳走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而“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那个时候,鲁弑隐公,礼乐开始崩坏,式微。小子侯在位四年后,被武公诱杀。虢仲伐曲沃,立哀侯弟缗为晋侯。不过这些都是小,武公根本不看在眼里,轻易就将其打败。  在齐桓公称霸那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代翼。历时67年,前后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我想桓叔、昭侯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因为他们的后代终于完成了这个千秋霸业,使得“曲沃代翼”不再是一个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让天下诸侯明白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过,武公终究是靠贿赂周王室才能荣登大宝,这样的手段我个人感到很是悲哀,自己打下的天下,还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真是可笑,不过好在山西历史上出了一个赫赫大名的人物,他在外流浪十九年,最终使晋国成为当时的巨无霸,睥睨天下诸侯,他会在后面讲到——流浪的铁汉,文公重耳。  只可惜,武公在位只有两年,就驾鹤西去了,留下了太多的事情没有处理,有道是“历史留给了他机会,没有留给他时间。”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无非是茫茫过客,在众多的历史面前,能够留下姓名的又能有几个人,这样的悲哀,让很多没能看到历史真相的人发出了太多的感慨,无非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只留下一眼凄凉,望不穿的前尘只等着后来人去重新找寻,可晋国的霸业却终究在小宗的手里走向昌盛。  晋武公在位两年薨,子献公诡诸立。都绛。 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国君,如果没有后来的“骊姬之乱”,晋献公的一生也就了。可惜历史不容改写的,许许多多的巧合碰到了一起就会形成历史的漩涡,让众多的人卷入其中,自拔,最后的重新洗牌,让大家明白当时的一件小事,为何能掀起兼天涌浪。祸水,但,红颜的命运也是的,“自古美人如,不叫人间见白头。”骊姬反被聪明误,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没曾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下一讲:山西历史重头戏第二集——骊姬之乱。    -------------------------  晋献公虽然好色但却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君,一般的新生政权都是很富有****的风骨的。献公挟着曲沃代翼的余风,大有兼并宇内的架势,率领充满新生活力的晋国大肆扩张,吞并了一的周边国家,先后伐灭霍,魏(此魏非战国之魏国,却是其龙兴之地),耿 ,虢,虞(借道於虞而灭虢,随后灭虞;唇亡齿寒的典故出于此)等诸侯国。强大的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大概是成天打打杀杀,晋献公已经感到疲惫了,于是有些安于享乐,恰巧这个时候,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这个骊姬或许模仿过她的前辈妲己,很快就俘虏了晋献公的心,献公渐渐开始变得疏懒,也无心过问政事,骊姬见时机已经,就去给晋献公“吹风”,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有道是“温柔乡常是英雄冢”,献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世英名到了最后竟然会被一个小算计,真是可怜可恨啊。  当年汉高祖攻打匈奴的时候被围在白登山,足智多谋的陈平给高祖献计——重贿单于的阏氏。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招果然奏效,阏氏就是靠着整天给冒顿单于“吹枕边风”说动了单于,最后使得高祖能够成功逃离。  看来枕边风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我现在才明白了那句话,“战争不能没有,除非这个世界只剩下。”一个女人的真是巨大,只是一个媚眼,几句柔声,就可以俘获一个男人的心,特别是。  于是乎,新的悲剧就要上演了,只是这一次的悲面太过宏大,“曲沃代翼”都没有“骊姬之乱”的影响深远。晋献公终于被说动了,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目的只有一个:哄美人高兴。后来,赐给太子申生曲沃,这样一来更加明显地表达自己不立太子申生为君的想法。我想大家可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说,王储的继承者要居住在国都,只有非王储才会被封到国都之外。但就算是这样,骊姬还是不肯罢休。于是恶毒的计谋涌上心头。-------------------------  关于太子申生的死,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觉得曲沃记载的最,就讲给大家听听吧。  骊姬为了离间太子申生和献公的关系,数次用美色勾引申生,但申生不为所动,俨然山西的柳下惠,骊姬没有得逞,于是改变了。  某日,骊姬正在花园中赏花观蝶,正好申生路过,骊姬于是计上心头。  “太子,太子,你快来啊!”骊姬大叫。  申生迅速赶来,原来是很多小蜜蜂在骊姬的头上“采花蜜”呢,于是赶忙跑过去赶走蜜蜂,骊姬心里很是得意,因为她知道献公今天要来行宫,果不其然,骊姬和申生在花园里扑打蜜蜂之际,献公刚巧来了。不明就里的献公顿时失去了理智,大家都看过《三国》里面吕布戏貂蝉那段吧,献公当时的感觉跟董卓有一拼。当即就把太子臭骂一顿,并让他到曲沃去,不准都。  骊姬怕哪天献公回心转意,于是就想除掉申生,后来借着游玩的机会,骊姬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曲沃,名义上是去看望申生。  不明就里的申生很是感动,他热情的接待了这对****,把骊姬的儿子奚齐当成自己的亲弟弟来看待,对骊姬更是以母亲之礼来相待,但骊姬并不领情,她暗地里叫人制造了一条纸糊的花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派人邀请申生同去划船,的申生没有任何防备的欣然前往,到了河边之后,奚齐看到花船,趁母亲不注意溜了上去,骊姬当场撕心裂肺的叫喊起来,刚好申生赶到,看到之后,二话不说跳入河中,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奚齐救上岸来,但自己却淹死在大河之中。  那一天,大河上下电闪雷鸣,河底裂开一条大口子,水慢慢渗下,三天之后,一片沃野就此诞生,后人为了纪念太子申生,就把这片良田命名为“太子滩”,用来追思太子申生。-------------------------  洗牌的时候到了,晋国面临着历史严峻的考验,那时候的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走,看来没有申生那么傻,刀架到脖子上,谁都怕死。这世上能有几个文天祥和谭嗣同。献公薨,晋国有个大臣里克杀掉骊姬的儿子奚齐。荀息立献公弟悼子。可是这个里克好像是鲁国庆父的发烧友,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久,里克弑悼子。里克先后迎接重耳、夷吾,这两位都不是傻蛋,都不信他,而夷吾通过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这个晋惠公是个不讲信用的小人,当时答应给秦穆公多少多少好处,但是一渡过黄河就开始巩固城池,“朝济而夕设版焉”,将诺言忘得一干二净,人往往爱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就叫做“患得患失”,刚坐暖和的王位,夷吾当然要日夜防范所有可能挑战他王位的对手,昔日的手足重耳,变成了眼下的仇敌,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里克,名义是里克弑二君杀一大夫(奚齐、悼子、荀息)。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里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会被杀,而且杀他的人竟然是自己亲自迎接回国的夷吾。  文公最开始做公子的时候,谦卑好学,广交天下朋友,人缘非常好,整天就里面“开PARTY”、“办沙龙”,忙得不亦乐乎,谁叫人家财大气粗呢。后来碰上了那个倒霉的“骊姬之乱”,或许对他而言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不然国君就是申生来做了,他下辈子也轮不到,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明显就是对文公重耳一生的解说。  他当年离别家乡的时候是何其狼狈,但十九年的漂泊磨练了他钢铁般的性格,就像关汉卿说的“响当当一颗铜豌豆”,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唱响了新一轮大“群雄逐鹿”并最终形成了“晋霸天下”的恢弘,对晋国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堪称晋国历史上具有狼性精神的霸主!下面就开始讲,文公的流浪之旅。-------------------------  公元前697年在曲沃宫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无论是当时的晋国头号权臣曲沃伯,还是公子诡诸以及大戎,都未曾想过其有何特殊之处,只发觉了孩子长相有些特别,重瞳子且骈肋。生理上有些畸形,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重瞳子则令人新颖,孩子的祖父、或许听说过上古的舜帝就是重瞳子。他们给武公的长孙起名“重耳”。 其实他真的很特殊,只是平常人看来只觉得他是个畸形儿而已。  年轻且胸怀大志的重耳也集聚了一批智囊,虽实权不大,但干劲十足。其中五人以狐偃、赵衰、先轸、贾佗、魏犨最为优秀,被称作“五贤”。  这是这五个人在后来的逃亡中帮助重耳一步步走向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真正的帝王。    母国。  ****中,奸臣的军队开始攻打重耳的封地蒲城,不久,蒲城陷落,晋军中有一人叫波提的追杀重耳,幸好重耳眼疾手快,一个鹞子翻身,越墙逃脱。重耳只能投奔其母国——翟。回家的感觉真是好,重耳暂时松了一口气,在翟国与狐偃、赵衰等人会合。大家商量了一下接下来的对策。     重耳的母亲本就是翟人,也是翟国数一数二的美女。狐偃的故乡正巧也在翟国。幸好有个老乡,狐偃可算是那个时代的“智多星”了,他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晋军也没有去赶尽杀绝,总算是,可以歇歇脚了,可没曾想这一呆竟然就是12年,好在翟君对重耳还不错,并没有像韩信当年在他的亭长朋友受到的待遇一样。生活在中度过(还真是****淡淡才是真),但也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翟国攻打戎族,俘虏了两个的少女,便献给重耳。我想重耳那时已经是没有啥所谓的宏图大业要施展了,声色犬马已经泡软了他的腰骨。于是笑纳,与谋士赵衰分(还真是见者有份,不知道其他四个铁杆追随者有什么想法吗?我想肯定是: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君臣俩连襟,在我们这里叫做“挑担”。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都是历史的过客,而叔隗为赵衰也生了个宝贝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威震天下的赵宣子。 (后面将会讲到)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生活其实也不错,重耳要是选择了这样的活一辈子,也无可厚非,重耳渐渐习惯了,乐不思晋。  -------------------------  上面说到的那个“山西版”庆父,里克大人,刚才被我“说死了”,这里还要再借用一下。里克弑二君,想拥立献公诸子嗣君位。献公子为数不少,可死的死,逃的逃,这也难怪,当年曲沃桓叔的小宗与翼的大宗厮杀了三代,同姓贵族早就已经变成“限量版”的了。不过还有很多“富二代”,没啥名气,整日里就知道吃喝玩乐,有贤名者只剩重耳与夷吾。里克借口杀二君是为迎贤主。公子党皆附里克。当然他到底想,谁也不知道,史学家至今仍众说纷纭,得不出一个统一的,不过我个人认为,里克是想把晋军变成“傀儡”,这样好操控,不过这是我个人拙见。  里克派遣狐毛(名字好搞,哈哈哈哈)至翟国,面见重耳。狐毛者,狐偃之兄。(看来他们的父亲真会起名字,我猜他爸爸不会叫吧,嘿嘿)狐毛向重耳谈及政变。不知道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重耳唏嘘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泪,狐毛说到动情处,重耳就大哭几声。狐毛向重耳转达里克之意,重耳犹豫不决,感觉这样的大事应该多请教一下身边的智囊,转身问计于狐偃、赵衰。经过了几分钟的“头脑风暴”,众人合计的结果:危险,保命第一!这些年发生的事情,重耳犹历历在目,他甚至怀疑里克为他设下的也是个圈套,让他往里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重耳决定不去。狐毛回报给里克,里克也只是叹了口气,迅速去梁国找寻夷吾,迎他回国做国君。  起初我读史读到这里总是为重耳白白错失而感到可惜,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没有后来7年的人生经历,重耳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作为,他也只不过会被史书草草的一笔带过,但是,要成全谁,先磨练谁;要谁,先放纵谁!    夷吾回国后,当上晋国国君,也就是惠公,实行“霹雳政治”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公子党,手腕相当的,跟起初大家眼里的翩翩公子简直是判若两人,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邳郑父,并将国政委任于冀芮、吕省等人,重用亲信,大兴党狱,坐罪者甚众,了晋国的矛盾。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大家上朝都战战兢兢的。     惠公害怕重耳得到国人的,欲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重耳也不是吃素的,手下的细作打听到惠公的阴险勾当,便赶往翟国向重耳:“你弟弟要宰了你,我亲耳听到的。”     重耳慌了神,吓得要死,赶紧和手下的智囊商量,狐偃说:“我们在这已经呆了12年,呆的毛都疼了,盘缠也积蓄够了。现在应该去其他诸侯国谋取支持。”  重耳叹了一口气,慢慢地踱着步子来到了季隗的房前。  -------------------------  重耳眼角湿润的回到对夫人季隗说:“晋国来人要杀我,他们要赶尽杀绝,我在这里已经呆不下去了,你跟孩子们可要好好保重,如果我二十五年后还回不来,你就不必等我了,看到的男人就带着孩子盖佳佳吧。”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好笑,但在古代,特别是贵族的是没有权利****的,重耳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每当想到这段历史,不觉被重耳的柔情所感动,有时候帝王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儿。      季隗早已经哭成了泪人了,但还是强打起精神对着重耳说:“汉志在四方,何况你是晋国的公子,就放心走吧,什么二十五年,那时我都成老太婆了,还改嫁什么……”  说罢,二人又是一阵的无言,可能就像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场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重耳一行上路不久,就出现了内奸,掌管盘缠行李的头须就一个人偷偷溜了。这下好了,没钱真是寸步难行。   本来,重耳准备去齐国投奔齐桓公,但要到齐国必须经过卫国,因为没有盘缠,可是遭了不少罪,走了好几天,总算是到了卫国。卫国看城门的守卫这一行人,大声问道:“喂,你们是哪来的?”  赵衰说:“车上的晋公子重耳,要到东方的齐国,请借个道,放我们过去。”  守门人赶紧去禀报卫侯,可是这个卫侯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当初卫国修缮国都的时候,晋国没有来帮忙,卫侯一直耿耿于怀,今天晋国的公子要借过,我偏不让你过,哼!  守门人过了一会,慢悠悠的来到城楼上:“我们国君没有听说过重耳,你们绕道吧。”说完转身就走了。  魏仇怒道:“卫毁(卫国国君)真是个小人,等着瞧吧!”       赵哀叹息道:“蛟龙失水,还比不上蚯蚓呢。我们就咽下这口气吧。”       这帮“”,只好兜了个大圈儿绕过关去。   不过,我倒是觉得当初晋国应该卖给卫国一个人情债,这样的话也不会闹出后来的不愉快,搞得不欢而散,最后文公当上国君之后这件事依旧没有忘记,发誓要打下卫国。      -------------------------  重耳一行人就这样一路颠沛流离,饥一顿饱一顿,出了山西来到境内,他们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也顾不得自己是的,让狐偃跟他们要点,多少把肚子填饱。农夫们说:“我们哪有多余的给你们吃呀?”   狐偃咽了口吐沫说:“不给饭吃,就把碗借给用一下好吗?”       一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说:“倒是怪可怜的。”说着他就捧过一块土坷垃来,笑着说;“吃这个吧!”       魏仇大怒,这个魏仇是个爆脾气,挥拳就要打,还好狐偃快,赶忙拉住魏仇,并且接过那块土坷垃来,露出笑脸说:“公子啊,这可是个吉祥的兆头。咱们弄点粮食还不容易嘛,要想占领土地,可就难了,老伯把这土给我们,还不是上天赐给我们土地嘛!快快拜受才是。”   重耳听了这番话语,便拜领了这块土坷垃。   我想这简直就是在开,明显是给重耳一个台阶下,别弄得大家都下不来台,另一方面,重耳身边也就那么几个人并且远离了家乡,在别国惹下总归是不好处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不给饭吃,那就算了,不至于和一帮野人(生活在郊外的人)计较,反倒败坏了重耳海纳百川的名声。  可是人总要吃饭吧,重耳不可能真的去吃土坷垃,就在车上到处找吃剩下的残羹剩菜,可是一无所获。      重耳几乎饿昏,跟随重耳的谋臣中,有一个叫做介子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罐肉汤,重耳吃完后,大家又继续逃难。这就是介子推股啖君的故事。后来介子推被烧死在介休山,逐渐演化成今天的寒食节,这个我后面会讲到的。  -------------------------  皇天不负有心人,重耳一行人历尽千难万险总算到达齐国。当时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正在笼络面的人才,听说重耳在晋国挺有名望,就专门派大臣到城外迎接,还摆酒席为他们接风。  吃饱喝足总要来点娱乐活动助助兴,于是又请来当时齐国最最有名的歌舞团给重耳表演,所谓“齐姬越女”,的子长的就是,重耳越看越开心,齐桓公看到重耳对齐国的女子这么有兴致,就把自己的远房嫁给了他,并且给了重耳二十多辆马车,配上专人接待。  这帮难民总算是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生活在齐桓公提供的“总统套房”内,听着靡靡之音,又开始乐不思晋了。      谁曾想重耳天生就个逃难的命,在齐国还没有快活多长时间,齐桓公死了,齐国的公子为了争君主彼此争执不休,桓公的都长蛆了还没有发丧,这也让我感到悲哀,曾经的春秋霸主,死的时候竟是这样的悲凉,的皇帝死后,也是迟迟不肯发丧,尸体发臭最后蛆都从管过中爬了出来,伟人的死注定不同寻常,只是每次想起这些英雄人物的悲凉下场,不觉历史有时候竟是这样的残忍。  狐偃、赵衰等人感到住下去也没有什么了,害怕万一爆发的宫廷政变,自己也要受到牵连,大家都商量着到宋国去。       可是重耳却满足于现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不愿再四处流离颠沛。整天和妻子齐姜在花园里扑蝶。重耳都年纪一大把了,还这么,真是牛啊!      有一天,狐偃、赵衰叫了几个人,在一棵老桑树下,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却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虽然也舍不得和重耳分开,但一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让晋国公子无所作为呀,于是暗暗下了决心,准备送他回国,便和狐偃等人一块想了个办法。   一天,齐姜设宴,在酒,齐姜深情款款的看着重耳,重耳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的他被齐姜灌醉了,齐姜叫来魏仇、颠颉把重耳抬到车上,就在上车的那最后一刹那,齐姜望了眼他的这个,今生怕是再也不能与他相爱了。重耳的“智囊”们带着重耳朝宋国(在今河南省商丘)走去。   走了几十里后,重耳被颠簸醒了,旁边,齐姜不在身边,顿时大怒,他跳下车来见人就打,还真是大公子脾气,还多亏了他的谋士们不跟他计较,要是碰到心胸狭隘的小人,估计这位公子哥就把命给送了。狐偃、赵衰好说歹说,不断地给重耳****,就是“振兴晋国”、“报仇雪恨”之类的,总算使他回心转意,继续赶路。   -------------------------  重耳一行人路过曹国,这个曹国国君是个势利小人,看到这么一群“难民”,就想赶紧打发他们走,只是他的手下对他说:“主公应该好好招待重耳,这个重耳长相不同寻常,重瞳骈胁,肯定能干成一番大业。”  曹国国君将信将疑,但还是接见了重耳等人,可能这个曹国国君有“癖”,有一次,竟然趁着重耳,带领着自己的爱妾和侍女突然闯入,对着重耳的骈胁(胁骨连在一起)指指点点,并且哈哈大笑,这简直就是人格侮辱,平常人受到这种待遇自然怒火中烧,更何况是堂堂大国公子。  不过,这个曹国国君有个手下却是个看人的,他的名字叫做“僖负羁”,他对曹公的表示不满,并且呆了大量的金银宝器前去赔罪,说了不少好话,重耳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匆匆离开了这个耻辱之地。      又是一路奔波,重耳和他的谋士们来到了宋国,去投奔宋襄公,这个宋襄公是个标榜仁义的国君,他对重耳的到来表示欢迎,这样一来也可以显示出自己广交天下朋友的胸怀。   宋襄公以国宾之礼接待了他们。可是,宋国正在与楚国交战,国家又小,没有力量送他们回晋国去,但是即使捉襟见肘,宋襄公还是送了好马二十匹,又特意送了一程又一程,还真是个热心人,晋公子重耳非常感激。,他回想了一路上的种种,不觉已经泪湿衣裳,怎一个“愁”字了得。  重耳来到了郑国,这个郑国的国军可没有宋国国君那么客气,送行不理他们,重耳早就体会到世态炎凉,与随从们只是淡淡的交代了一句:“绕道。”就又开始出发了。我想后世山西历史上的“走西口”可能多少也与重耳的这种精神,即使遭了多少罪也要混出个人样来。  重耳一行一路南下,来到楚国,说到底还是楚国的爷们豪爽,热情的接待了重耳一行,并没有因为他们是“难民”而冷落他,在楚国,春秋历史上,两位日后的老对头开始了一场“”。  -------------------------  楚国国君成王,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君王之一,打败了当“春秋霸主”的宋襄公,这才是真正的爷们!这个成王非常好客,见重耳来投奔,立即表示欢迎,并把他们当作贵宾热情招待,就这样一来二去,重耳慢慢成了楚成王的好朋友,常常饮酒,并骑打猎。 逍遥快活了好些日子。      一天,楚成王和重耳一起喝酒,酒至半酣,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来怎么报答我呢?” 说完似笑非笑的看着重耳。      重耳听了,感激地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托大王的洪福,要是我能返回晋国当国君,一定要与楚国世代友好下去,报答大王的恩泽,要是不得已两国发生战事,我一定退避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以让大王。” 字字斩钉截铁,说的楚王喜笑颜开。      楚国大将成得臣有些看不惯重耳,听了重耳的话,对成王说:“重耳语出不逊,将来一定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不如趁早把他杀死。” 并且示意手下准备准备,好像不杀重耳,他活得就不安生。      楚成王笑了笑说:“重耳素有贤名,长相奇特,特别是那双迷人的,连上天都保佑他,我那敢违背上天的旨意呢!”       有了这次的之后,重耳做事处处,很像当年的刘备在曹操的地盘上一样,深居简出,对每个人都毕恭毕敬。  不过,重耳时来运转的时候就要到了,晋国发生了意见大事。-------------------------  运气来的时候,你挡也挡不住。我们的老,不,重耳总算要到翻身的时候了。前637年,晋惠公病重,撒尿都不能自理了,跟别提理政,命亲信到秦国拜见秦穆公,告知正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圉。公子圉闻惠公病重,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我要没爸爸了”而是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便不带妻室(还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偷偷溜回晋国。惠公果然一病不起,不久薨逝。公子圉继承父位,是为晋怀公。怀公之才,不及其父,虽然他的父亲也不怎么样,建树上离他的祖辈父辈差远了。怀公更恐重耳****,乃问计于冀芮、吕省等人。看看有什么法子,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一群人开始在密室之中合计着。  这群小人,最后商量出一个极其恶毒的注意。他们传出话去,“凡是跟随重耳的人,限三个月返回晋国,过期不归,全家问斩。”狐毛和狐偃的父亲狐突,也就是重耳的舅舅,不肯召儿子回来,被晋怀公杀死了。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大家不禁在思念:若重耳为君岂会如此?   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人“忠义”的性格,后世的关老爷也阐释了什么叫做“忠义”。  这个晋怀公比起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国之后立即与秦国断绝了往来,所有的联系都被切断,恨得秦穆公牙根子痒痒。  不过他越是不好,越是衬托出重耳的贤能。秦穆公把视线到重耳的身上,他也想借此机会插手中原事务,而不是偏安于一隅。  后来,听说重耳要走,楚成王对重耳说:“咱们楚晋两国,远隔万水千山。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楚国要送你回国,困难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秦国派大将枝来迎你入秦。秦晋相邻,只是隔着一条黄河,对你来说又快又安全,你还是先到秦国去吧,寡人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霸业的”   重耳很是感动,经过了这么多的,重耳已经为一个铮铮硬汉,在这么多年的流浪中,有柔情也有残忍,有屈辱也有感激,种种感觉涌上心头,重耳最后看了一眼眼前的成王,道了一声“保重”,向着西北前进开去。  -------------------------  来到秦国之后,面见秦穆公,一阵寒暄过后,穆公单刀直入表示愿意帮助重耳登上国君之位,但是事成之后,要把晋国的河东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酬劳,重耳稍稍考虑之后感觉划账,于是就答应了秦穆公。穆公见重耳这么爽快,心里甚是欢喜,便要将自己最宠爱的文嬴嫁给重耳,重耳一听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因为这个文嬴就是自己的侄,也就是晋怀公的妻子,总是有种****的感觉。  后来经不住穆公的好言相劝,重耳只好勉强接受,把文嬴连同她的五个侍女一起娶过门。好像一谈到女人,我们可爱的重耳先生就有种当仁不让的“魄力”,起初还对这桩婚事推推拖拖,现在竟然这么爽快,“照单全收”,一起编入自己的“后宫”,可能重耳是想一个的“后勤保障部”,怪不得有些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群默默支持他们的女人。”我觉得重耳先生的桃花运真是好红,虽然一把年纪了,还能娶到那么多的娇妻,哎,人比人,气死个人。-------------------------  公元前636年开春,秦穆公委派公孙枝,率领秦军虎狼之势三千,护送重耳渡过黄河。重耳在上船之后,穆公对着离去的重耳说道:“公子坐上国君的位子之后,前往不要忘了我们老两口的女儿啊!”重耳挥手示意让他们回去。  黄河的波涛依旧汹涌,溅起的水花打到重耳的衣襟上,看着越来越近的故乡,重耳心中五味俱全,本来他可以安逸的生活在晋国,尽情的享乐,但是命运的玩笑却把他着实了一把,谁能对抗得了时间 ,重耳的青丝已经被岁月的劲风染成了白发,但是却脱去了时稚嫩的外衣,坚毅的脸让人看到的是一个钢铁般坚强的男人,一个历经风霜的英雄式人物,所有的都是关于岁月的传奇,但是这个传奇或许太过漫长,他整整了十九年。  滔滔黄河依旧在怒吼,像是在向整个山西人报告圣明君主已经到来。  重耳踏上山西黄土地之后,实行“霹雳手段”,大有当年“百日王朝”时的气魄,立刻联络早已埋伏于国内的亲信力量前来接应,栾氏、郤氏、狐氏、胥氏、先氏等强族皆积极响应重耳的号召,受降吕省、郤芮的支持,所附者甚重。在众人的簇拥下,重耳大军开到曲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又是我家乡)朝于武宫,被众人拥立为君,是为晋文公。   晋怀公逃亡外地,后来在四面楚歌中被杀,也是罪有应得,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怀公在位时残害忠良,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也终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被天下笑的下场。  不久,惠公亲信吕省、冀芮发动政变,被人告发,文公毫不手软,将其夷灭三族,永绝后患。  至此,文公的地位得到了巩固,晋国的霸业由此兴起。-------------------------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重耳现如今已经是九五之尊,当然要论功行赏了,当初跟着重耳的谋士们一个个非常欢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生怕忽略掉自己的功劳,文公也是个爽快人,对于大家提出的要求,都一一满足,这么多年来,他的这帮子谋士也不容易,只是重耳,不,现在应该叫文公了,文公发现少了谁,但又想不起来,于是下令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封赏的人。  其实,文公把当年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当饭吃的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是个老实人,只想着回家伺候好他的老娘,至于那些功劳他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是介子推的邻居看不惯这件事,这位“热心”的邻居写了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来论述介子推的功劳,文公看罢,仰天长叹,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和他的老娘已经隐居在绵山了。  介子推的那个邻居告诉文公他知道介子推在哪,于是文公便封他为“下大夫”并带领着一竿子文臣武将前去绵山寻找介子推。可是找啊找,找啊找,就是找不到他们****两,文公质问介子推的邻居,他的邻居害怕掉脑袋,于是便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理由是介子推是个孝子,他和他的老娘在一起,看见情况紧急一定会背着他的老娘逃出来的,这本是条馊主意,没曾想,文公竟然答应了。  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可就是不见介子推****出来,火势退下之后,文公派人去山上找寻,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娘相拥在大树底下被烧成了“焦尸”,文公后悔万分,悔不该当初啊!可是斯人已逝,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介子安葬在绵山脚下,把绵山改名为“介休”,也就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并把那棵大树没有烧焦的部分****成了一双木鞋,时常穿在脚上,呼为“足下”。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后来为了思念介子推,清明前一天禁烟止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话语都跟“寒食节”有关。从此以后,我国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一直流传至今。   所谓乱世则必出英雄,文公即位第二年春,周王朝中央政府发生内乱,周天子的弟弟太叔借助狄人的帮助篡夺了王位,周天子派人到秦晋两国寻求帮助,出兵勤王。  文公老谋深算,他深知当年齐桓公就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名正言顺的当上霸主的,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一定要抢在秦国前面前去勤王,不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晋文公又召太卜郭偃卜算凶吉,选定吉日良辰,亲自挂帅,率师开赴王都。   太叔听说晋师所向披靡,再加上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知道重耳这个人心怀霸业,不可小觑,于是太叔更加惊恐,他派兵进驻温地(在今河南省),晋文公得知这个,立马把随行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右隙溱等****温地,一路由左将军赵衰等到郑地竹川(在今河南省)迎接周天子返京。温地的人们得知晋军救驾,大兵压镜,就开门献城,迎接晋军。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时的晋国军队可是强的很,温地的人自然明白鸡蛋碰石头的下场。太叔正准备乘车逃跑时,被晋将魏仇(就是当时跟着文公的那个爆脾气,因为农民戏弄,要到他的那个壮汉)一刀杀死。晋军平息了太叔的叛乱,迎周天子还朝。 文公由此闻名于诸侯。  -------------------------  天子周襄王自然是感动的两眼泪汪汪,没想到王位失而复得,为酬谢晋文公救驾之功,周襄王这次阔绰得很,在宫殿里大摆宴席,款待晋文公和晋国有功将领,王都民众听说晋国的国君是长相异常,如今又平定了叛乱,想必是天神下凡,大家争相观看晋文公,一时间万人空巷,文公成了当时的热点,巷尾都说:“胜似当年的齐桓公!” 看来文公在国都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这也为他日后建立霸主地位,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至少国都的人民已经把文公当成了来看待。      晋文公临告别时,周襄王紧紧握住他的手,我想着一定是真情流露,后来周襄王还把温、原、阳樊、攒茅四个地方封给了他。晋文公为了收复这四处新的封地,把大军驻扎在太行山南的地方,让魏仇去平定阳樊,颠颉去接收攒茅,栾枝进驻温地,他和赵衰亲自前往原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文公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智者,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操劳,而是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出力,这样一来,既省时又提高了效率。  不过,文公是一个高超的的政治艺术家,他的本领并不限于此,下面我就给大家“晋文公守信得原”的故事。   儒家之所以推崇晋文公、齐桓公,是因为这二人身上有着儒生们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五德,这次的“晋文公守信得原”也充分的证明了晋文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原本驻在原地的周朝卿土原伯贯,想必是害怕文公不能保证他的的地位,听说晋军要来,恨得要命,就传出谣言,说晋君是不眨眼的魔王,坏到了极点,大家一定要谨慎啊,他们所到之处,烧来抢掠,无恶不作,丧尽天良,堪比。  但是得不发达,老百姓们自然信以为真,对原伯贯寄予厚望,他能带领整个原地的人固守城池。  文公带领军队来到城门前,原地的城门就是不开,文公对着手下众将说:“我们在这里等上三天,三天进不了城,我们就回晋国。”众将士无一。  可是,到了第三天晚间,就当晋军都准备回国的时候,城里有人跑出来说:“我们已探听到情况,原伯贯是个大骗子,把我们骗得团团转,晋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我们准备明天开门献城。”  文公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命令只等三日,明早自当离去。”   手下的人一听,顿时乐开了花,都对文公说:“城里人就要开门献城,我们多等一天不行吗?”   文公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民无信不立,既然说了,就要做到。我们走。”  到第四天,晋文公果真率领大队人马离城回国。让城中的人很是感动,大家觉得文公是一个值得追随的君王,于是城里居民纷纷出城,追赶晋军,一直追了三十多里才算是追了上去。周朝卿士原伯贯也亲自作书,愿意投靠文公。在这种情况下,文公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颇有点侠客风范,让我想起了“单刀赴会”的关老爷,文公接受了百姓的欢迎,并以周朝的大礼接见了原伯贯。原伯贯自然是感恩戴德,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晋文公委任素有信用的赵衰留在原地,作了当地军政长官。  从这件事情上足以显示出文公的修养与风度,十九年的磨练,让他的心灵不断地汲取营养,真是因为碰到了很多不讲信用的小人,才使得文公明白了天下“信”字第一,这也为后来的以信为本的经商奠定了基础。       -------------------------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场之所以说是宏大,是因为它奠定了之后春秋几之间的格局,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泓之战后(就是当年那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吃的败仗,不过对重耳还是相当有恩的),中原列国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成王的牛仔裤下,楚成王又攻占齐国谷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拥立公子雍,造成对齐国的威胁。有道是“树大招风”,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有永久的霸主,只有永久的。  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可以说是改头换面,如日中天,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晋、楚之战势在难免。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一个“利”字,中国这块大地上又是一阵腥风血雨。   先来讲一下,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吧!      周襄王十八年,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这也难怪,当时的楚国不是周王朝的封国,一直被称为“楚蛮”,相比之下,晋国是“姬姓贵族”建立的国家,血统纯正,再加上晋国近些年逐渐变强,文公勤王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宋襄公是被楚成王害死的等一系列原因,宋成公就被楚投晋。那年冬天,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包围缗(mín,音民)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这次楚国可是动了真格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尊严是不容侵犯的,宋国投降晋国,明显是在向世人证明,晋国更为强大,这无疑是出动了楚成王那敏感的,经过千挑万选,挑选出的国家精锐之师来一下宋国,也好让大家明白当叛徒的下场。次年冬,楚率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可谓是把宋国围了个水泄不通,宋国向晋告急。晋中军元帅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文公果断采纳先轸,准备起兵救宋。他在被庐检阅军队,扩编三军,任命了将佐,从而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在这里,我要特别一下“三军六卿”制度。  前633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晋国二军至庐,检阅。因为这些年,经过文公的大力整治,晋国日强,综合国力飞速增长,人口增长较快,人多了,的就多了,于是乎改组军队被提上议事日程。文公召集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这一创举,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周代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也可以称之为“万乘之国”,可以在上与楚、齐、秦等一决雌雄。  不过这么庞大的军队总要有个人来统帅吧,文公已经年迈,不能御驾亲征,这时赵衰向他举荐郤榖,这个人虽然五十多岁但是盛情体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喜好读书,德高望重,更重要的是他是晋国宗室近亲,也符合晋文公的心意,毕竟把这么重要的军务交个一个外人来总是不叫人放心。同时,赵衰又将郤溱给文公,以为郤榖之辅,为中军佐。中军完全由晋国宗室近亲率领。   中军的人选找好了,上军和下军的人选落空,文公犹豫不定,看到眼前的赵衰,豁然开朗,想让赵衰将上军。赵衰反荐狐偃为上军将,狐偃推辞,却向文公举荐狐毛。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一道紧要关头就推来推去的,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君臣和睦”。狐偃又以年龄小于狐毛为由,以哥哥将上军,辅佐狐毛。这才算确定了中军的人选。  重耳又想以赵衰带领下军,赵衰又坚辞:“栾枝贞慎;先轸多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臂膀。”重耳只得以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胥臣待定。  这样新军中将领的人选就选完了,大家即可开始备战,从文公开始选择三三军统帅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着,这样的的安排到底是为了什么,后来渐渐的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管你曾经是不是与我出生入死,关乎自家利益之时,我还是先选我的同族,也就是依照血脉的远近来决定你国家的大小。  -------------------------  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激发了晋国将领的立功,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渡过黄河与楚军决一死战来报答军恩。  晋文公拔擢六卿,携诸侯,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800乘南下,将要抵达卫国。这个卫国曾经在文公最潦倒的时候给他脸色看,如今满朝上下一片喧哗,20年前的那一幕幕依稀还在文公的脑海里,如今,文公派使臣向卫成公(卫文公子)借道,卫国君臣害怕晋国,又“假途灭虢”之剧再版,只好委婉的拒绝了文公的请求,文公也没有过多停留,借道别处渡过黄河,我想当时的文公肯定是压抑住了满腔的怒火,只是伐楚大业还没有结束,小不忍则乱大谋,暂时采取了隐忍的策略。   可是天有不测人有旦夕祸福,不想,晋军出师不利。二月,元帅郤榖,晋军士气受到,但是文公做事是非常果断的,他看中了下军佐先轸,因为他凭借着这些年在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优异表现,得到了文公的亲睐与破格提拔,一跃为中军元帅。就这样,春秋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之一——先轸率领晋国三军,继续南征,直扑曹国。候补之卿的胥臣接替先轸之位,为下军佐。  这就好像后世的洪秀全重组太平军将领时果断任用陈玉成、李秀成,最后打败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一样,的都是一种洞察力和果断的手腕,无疑文公就是这样的人。  晋军兵临城下,卫成公如坐针毡,要知道本来卫国就已经无礼于晋国,再加上现在的晋国士气高昂,城下那一个个士兵看上去满脸杀气,因为他们都知道当年卫国国君是怎样对待文公的,对自己国君的无礼就是对自己的无礼,他们恨不得马上攻城,将卫国国君杀之而后快。一看势头不对,卫国内部立马出现了所谓的“亲晋派”,而且渐渐占据了上风,宁武子、孙昭子皆要求卫侯背楚附晋。这个卫成公没有什么主见,又是个胆小鬼,同样是一国之君他离晋文公差的十万八千里。卫成公欲向晋国投诚,晋文公拒绝卫成公的“好意”,我想文公一定是觉得不动用武力难解心头之恨。晋军攻卫,卫国人驱逐卫成公。这正是文公的“狠毒”之处,他是想让卫成公众叛亲离,让他被自己国家的人恨、出卖、甚至是屠戮,这样的报复手段是相当的的。而鲁僖公则害怕引火烧身,派人杀死戍守卫国的鲁公子买,向晋文公声称公子买私调军队,今已伏诛;另一面对告知楚成王:公子买督军不力,已被正法。   正像文天祥说的一样“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真到了乱世的时候,谁是奸臣,谁是忠臣,谁是傲骨,谁是软蛋,立马就分辨了出来。  这个鲁僖公简直就是个两面三刀之徒,他谁也不得罪,只要能让自己免受其害就万事OK了。不过在乱世之中,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有什么比自己的命更重要呢。  打下卫国之后,文公也只是小小的教训了一下卫国。我想他这样的做法是要让世人知道,晋军是仁义之师,发动战争也只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绝不乱杀无辜。  不久,主力部队接着南下曹国,想必大家还记得那个偷窥狂把,这下有好戏看了。-------------------------  文公想起当年的偷窥之仇顿时火大,带领着三军猛攻曹国,曹国听说楚军已经北上,于是坚决抵抗晋军的攻势。双方展开了残酷的攻坚战,曹国虽然是小国但是十分顽强,曹国国君曹共公(偷窥狂)知道要是失败的严重后果,组织全国人民坚决抵抗,一时间,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这个曹共公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了瓦解晋军的斗志,竟然下令将晋军将士的尸首挂在城墙上曝晒。晋军看到自己的同袍竟然被这样侮辱,一个个悲痛欲绝,斗志在一点带你的瓦解。  文公见势不妙,立马召开“阵前会议”,三军统帅都是一些知书达理的君子,哪像曹共公一样是个小人,大家良久说不出话来,最后不知道是哪个比曹共公还要阴险的小人向文公献计......  文公命令军队驻扎在曹公的祖坟旁,命令军士开始挖掘曹国人的祖坟,将士们把挖上来的的尸体曝晒到军帐之前,让曹国人能够看到,这回轮到曹国人悲痛欲绝了。  果然小人,就要用比他更卑鄙的。晋国的这一招果然奏效,曹国人央求晋军把他们的祖先好好的安葬,晋军说好,但是你们曹国必须把我们战死的那些将领安放在棺椁里,并且送还给我们。曹国人答应了。  几天之后,曹国人抬着晋军将领的棺材打开城门,埋伏在城门周围的晋军发动猛烈,势如破竹,曹国寡不敌众,曹共公被俘。  中的那种经常出现的桥段又开上出现了,只不过这个真是的故事。  文公看着曹共公,恶狠狠的说:“你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你我同是姬姓贵族,为何要让我难堪,要如此的侮辱我。”  曹共公自知理亏,也说不出来,吓得身子在发抖,也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曹共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那个恶作剧竟然招致了亡国的命运。  文公抽出身上的宝剑就要砍掉他的狗头,从人劝解:“昔齐桓公会诸侯,复异姓;今君囚曹君,灭同姓(曹,姬姓),何以令于诸侯?”  文公想了想,最后苦笑了一声,是啊,现在的自己是要图取中原霸业的,自己的私利理应放在国家利益之后。  其实要是一个平常人早就把曹共公千刀万剐了,可是文公毕竟不同凡响,就像是后世的韩信一样,受过****之辱,反而把当初他的那个无赖封了官。这样的胸怀真可谓是海纳百,吞吐。  文公最后让曹共公归位,曹国归附晋国。  晋军继续南下,诸侯国间的国家格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在这个时代,虽然春秋之争霸,却更似战国之纵横。各个国家之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个个朝秦暮楚,说白了“谁的大腿粗,我就抱谁的”楚成王本想与晋国一教高下,分出谁才是当时的霸主,看晋军气势磅礴,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大有囊括宇内之势,并吞八荒之心,齐、秦看到有利可图皆蠢蠢欲动,他们梦想坐山观虎斗,最后尽取渔人之利,成王权衡利弊之后,便想撤兵,遂命包围齐国榖邑的楚军撤退。齐昭公见侵略齐国的楚军已撤,便想从战争漩涡摆脱出来。毕竟齐国自从桓公死去之后,国力遭受重创,一时还难以恢复,需要时间来“疗伤”。另外一方面,秦穆公看着晋文公在中原呼风唤雨,心生嫉妒,心想你重耳还是我的呢,怎么老是使唤我这个老丈人去为你卖命呢,于是秦晋离心也开始慢慢显露。而楚国权族若敖氏(子玉、子西、子上)对成王撤军之命置若罔闻,反而加大力度对宋国进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国的君臣不够团结,仅这一点就足以给晋国可乘之机。  这样的话,秦国、齐国都不愿意出兵,晋国面临着单独与楚决战的境地。-------------------------  斗智斗勇的时代总是让人感到十分精彩,晋军在战术上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让人不禁佩服其智谋与权术。      元帅先轸再次为文公献出良策:“告知宋国人,让他们给齐国、秦国许诺报酬,请他们向楚国调停。而我们擒住曹共公,将割让曹、卫的国土予宋国。楚国不愿放弃曹、卫,定不会答应齐、秦。齐、秦为得到宋国的报酬,必然怒恨楚国。这样齐、秦就无可选择的与我们并肩作战了!”文公纳其言,依计行事。   果然,各个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被晋国耍的团团转,原先不愿意出兵的秦、齐两国,在利益的诱使下也断然出兵,这样晋国就争取到宝贵的同盟,为他的下一步目标做好了铺垫。  而楚国则空前孤立的境地,原本的曹、卫现在已经是晋国的属国,鲁僖公又是个首鼠两端的小人。  那时,楚成王已经回国,那叫一个气急败坏,并抽走了楚军的部分兵力。子玉围宋已一年有余,让然没有攻克,宋人相当顽强,表示要死扛到底。若敖氏已经公开与王权叫板,现在骑虎难下,如若无功而返,必然使在国内的境遇更加被动。子玉或许后悔当初没有撤军回国都但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为了家族的未来,也为了楚国的荣誉,子玉拼了老命也要坚持到底,继续发动新一轮的攻坚战,宋人也不甘示弱,双反依旧僵持不下。     子玉先派使臣向晋文公求和:要求晋国放过曹、卫,楚便撤宋之围。着看起来非常的人道,但实则不然,内藏杀机。狐偃、先轸集体反对,认为和解则楚国获利,晋国获利少;如果不肯和解,战争的罪责将由晋国来承担。晋国的谋士们一眼便看穿了子玉的阴谋,文公微微一笑,明白了众臣的意思。     先轸献计说:“我们不用理会子玉的提议,先扣押了他的使者,看他应对。”文公应允,这招叫做“化被动为主动”。  -------------------------  子玉这个人是个莽夫,他没想到晋军会来这么一招,一时怒发冲冠,他了晋国这几个月来的军事行动与手段,认定晋文公是寻战,哼!寻战,简直是找死,一个“难民”也敢公开和楚国叫板,那好,我就和你打,打得你满地找牙。既然晋人软的不吃,只能来硬的。子玉正想与晋文公一决雌雄,曹、卫等诸侯的使臣抵达楚营,面见子玉。这一见不要紧,差点把子玉气的。他们告知子玉,晋文公已经应允恢复他们国家,并表示与楚国断绝来往。真是树倒猢狲散,可楚国还没倒呢!这群兔崽子,一个个都靠不住。     楚军的目标就是救援卫、曹,不想卫、曹竟被晋国策反,事实上,这两个诸侯在文公的鼓掌之中,宗庙能否保住尚且要看文公是否怜悯他们。其实曹、卫又怎会想任人摆布,在那个时代,有些事情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靠的就是拳头。子玉目睹卫、曹的反叛,大脑简直快要充血了,咬牙切齿:“你个臭要饭的,我发誓要削下你的狗头!”     被激怒的子玉已经失去了理智,命楚军倾巢而出,看来这次是玩真的了,就看谁玩不起,玩不起就会被别人,就会被敌军绞杀。楚军向晋军杀去。晋文公知子玉已被激怒,撇开先轸之谏,命大军撤退,手下军士皆不理解文公之意。难道文公被吓得尿裤子了,不能够啊,文公从来没有这样过。正当大家不止何去何从之际。  文公说:“当年,我落难于楚,幸得楚王招待甚厚,晋国人都是知恩图报的,未曾忘却。我也曾许诺,若复国,能与楚田猎于中原。我必退避三舍以报楚王之恩!”这句话听上去像是一句笑话,两国交战还讲这些,怕是文公想学习宋襄公,众人都上前劝住文公,别做这种。     但臼犯赞成文公:“出兵打仗,理直就气壮,理曲就气衰。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如两国交战,晋愿退避三舍。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臼犯的高瞻远瞩,让人钦佩;文公的气魄,更让人肃然。晋国大军撤退90里,至城濮安营扎寨。  -------------------------:&&&&&&&&&&我烧烧烧,炼丹,炼器,炼符,废墟炼丹师最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最新查看
最新评分最近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