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中供奉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钢琴曲佛教

佛教、基督教对于人死后的论述_百度知道
佛教、基督教对于人死后的论述
死灵魂等等
于两者观点能再说比较详细些
提问者采纳
  东于死亡往往着类似见解或螺旋升或混沌序间观念;融化民俗各种神明、妖魅鬼;体系庞幽冥世界阴阳间颠倒错乱千丝万缕勾连……等等等等尤其各种宗教各种民俗融合难难舍却程度并存真信仰度死观念仅折射各种宗教演变流传面反光镜更透视汉民族主通集体意识代代相传神奇特殊理世界窗口我重点探讨佛道儒三教死观念及些观念与其众所接受死观价值观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渊源、程与结通定剥离、比较再融合达窥死斑见三教全豹目   死原知万事空——三教于死境界般描述  阎罗王牛马面奈何桥孟婆汤民间于死境界着十繁复华丽整套认识体系其儒释道三教理论各千秋却漫历史绵延缠绕渗透起构思想独特幽冥世界  六道轮主体轮世界构佛教死图基本场所死基本处 六道六种业力产报指凡俗众善恶业流转轮种种世界称六趣即狱(narakagati)、饿鬼(pretagati)、畜(tiryagyonigati)、阿修罗(asura –gati)、(manus!ya –gati)、(deva –gati)[1]其狱、畜、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称三善道六道若含阿修罗则五道或五趣(附六道轮图片)  具体说狱道即狱受苦处八寒、八热、间等名;众若造品十恶及五逆罪死则堕狱饿鬼道孤贫潦倒受苦鬼处于饥饿处游行求食相传历千百闻浆水食物声音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若造品十恶业死堕饿鬼道畜道即牛、羊、猪、马及切虫、鱼、禽、兽等物;众若造品十恶业则堕畜道阿修罗种力鬼神具神通威力德性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阿修罗首故称阿修罗道;众作品十善世往阿修罗道道我所居类世界其间苦乐参半却助于知苦断集明理惑转凡圣故《智度论》卷四说佛三十二相要道培植;众修五戒及品十善即投于道道即界布欲界、色界、色界三界:欲界仍存男情欲故名欲界;色界男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色界形相唯精神识存故称色界;众行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于界众由其未尽业故于六道受穷流转死轮苦则称六道轮  六道虽善恶毕竟迷界凡夫所哪怕往界高层忉利洁净庄严香花纯水供奉宝相庄严华光万丈却究竟脱迷字福必必逆旅死尘蚁往善道世解脱随随能重堕恶道重受轮苦轮意即取自车轮环往复凡沉迷其煎熬永休止六道四圣境界即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与六道并称十界四圣界圣者所居超脱于轮外自性清静再耽与死轮苦根本死亡进行超越种超越程度却要借助死亡本身实现牵扯佛教另外重要概念——涅盘关内容文进行更详细介绍  道教唯本土宗教漫发展程道教吸收许佛教名相观念(文所涉及轮等)同保留作原始萨满文化许形态特征体现道教面主张月星辰山川草木泛化神原始拜物教泛神论思想;面却通佛教介位印度教神阎罗[2]奉幽冥世界主宰道教套冥府系统冥君阎罗设立职司明古殿十重别:  第殿专司间寿夭死通观幽冥吉凶若善寿终则接引其超;功相抵者发放转胎重男转转男  第二殿司掌狱名剥皮亭寒冰狱旁狱十六凡世伤肢体、奸盗杀者俱堕入间  第三殿司掌黑绳狱旁狱十六凡世忤逆尊、教唆犯错者俱堕入间  第四殿司掌合狱名剥戮血池狱旁狱十六凡世奸诈欺骗者俱堕入间  第五殿司掌叫唤狱旁诛狱十六均由阎罗王本亲管凡投入殿者先押赴望乡台目睹家罪遭殃事再发入诛狱用钩钩脏给蛇虫噬食  第六殿司掌叫唤狱及枉死城旁狱十六凡世怨怨、毁谤神灵者俱堕入间  第七殿司掌热恼狱名礁磨肉酱狱旁狱十六凡世取尸骸配药或离间者俱堕入间  第八殿司掌热恼狱名热恼闷锅狱旁狱十六凡世孝敬父母者俱堕入间令其永畜  第九殿司掌酆都城铁网阿鼻狱旁狱十六凡杀放火恶作者押解缚于钢柱扇火焚烧摧其肝直至其所害者重新投才放  第十殿专司各殿押鬼魂鉴别善恶核定等级再往各狱发落另重要职责凡转世投者都灌迷汤复记忆前事  十殿名号虽借用少佛教术语其具体内容却包含着重要道教精义即萨满文化于宇宙层层展式阶梯型理解十殿定评罪级兼顾儒家文化重亲重孝伦理观念三教理义融于炉外奈何桥、黄泉路、孟婆汤等民间信仰内容涵括其真谓锅杂烩式产物锅杂烩究其本质言偏重于道教应该划归道教体系  未知焉知死——圣名言构儒教于死亡基本论点儒教于死般境况并未作系统性描述(引起儒教否宗教争论原)并能说明儒教关死亡儒教避免死亡、延续命永恒命题别僻蹊径进行特殊表现解答:即通孙绵延精神死达或接近于永恒外佛教与道教死亡系统儒教社伦理观念已千缠万绕渗透其与乐恶死、趋吉避凶般观点同儒教于死亡关键态度其所、死其所要死亡儒教认理由内发死具体境遇何并重要  二 举三尺神明——三教死亡观念与神明观念  于死亡境界描述重要问题死亡(指整死处境包括受审判投胎转世赏善罚恶等切程非死亡本身)自主受外力操控受操控操控者种存呢  死亡观神明观关系十明显般宗教死亡操控者(假设操控者存)必定神或者至少神灵系统某些员比希腊神十二主神哈迪斯主掌死世界冥王位仅宙斯海王奥林帕斯神系重要员儒释道三教问题何阐发见解何融贯通呢  首先我考察道教体系神系统道教认神由低高九等级:形委气真—神—真—仙—道—圣—贤—民者—奴婢圣至奴婢等级排列清楚看儒教文化影响痕迹圣层:(列表)  罗  三  清  境  玉清境  清境  太清境  四  梵    四梵  三  界  二  十  八    色界四  色界十八  欲界六[3]  表我看道教神灵等级系统受佛教影响道教系统三十六由佛教系统三十三改换面(道教三十六=佛教三十三+三清境);套系统本身浓郁道教特征十明显其层叠向等级秩序排列萨满文化道教残留  与神系统类似道教系统界神祗与道教萨满背景着密切关系初萨满文化认府片海水原每看太阳海升起傍晚复归海作五岳首泰山认作府所《孝经援神契》引述:泰山曰孙言帝孙主召魂魄东万物始知命短泰山君神自司掌死亡神其取名字叫作圆龙魏晋泰山君神添位碧霞元君主妇产世称送娘娘父主死主与希腊神体系哈迪斯既主宰死亡令丰饶(甚至娶谷物神妻)相类似都反映先民于死连绵息观念认同道教内部士所承认阴司主宰却另位称酆都帝神祗:早南朝期流传南民间关于酆都帝执掌罗酆山六层狱传说便道教所吸纳隋唐真统冥府神祗现文提及印度神祗阎罗阎罗王辖阎罗十殿主掌者依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轮王等再则力低微却所诸土、城隍城隍专司死土除冥职外身兼护守职外判官、、牛马面等耳熟能详、栩栩角色经现道教体系主民俗信仰民间传说值注意道教早期除神体系外神主宰死说即南斗主北斗主死传说道教体系司命神与司鬼神尚未完全离表现其月星辰神格化做则涉及道教萨满神秘文化背景总我知道道教体系确主宰死鬼神虽些鬼神身份名字受各种素影响并固定  佛教神明观念文于六道轮介绍已经定反映佛教并重神重佛般意义神化作种特殊即居住界寿命较居住环境较却凡烦恼困扰与凡间程度差别没本质差别佛教系统较接近其宗教于神般定义存实际佛菩萨系统根据佛经记载佛独二存于现、、未着恒河沙数佛菩萨比佛级存许菩萨拥佛相似能力由于某种原暂缓佛藏王菩萨等诚佛、菩萨等名相佛教独创概念能简单与其宗教神灵类比;我应该看论教义赋予佛菩萨哲定义佛菩萨于广教徒(尤其三教融合)所起作用与其宗教神类似十界定六凡四圣其修位声闻缘觉与佛菩萨等确世种神圣存供崇拜景仰由见讨论佛教神明观既应该包括界各种神祗应该涵括四菩萨、三世诸佛外由于佛教本身吸收并改良古印度传说印度教内容(六道轮体系其)许神灵佛教护形式存并且渗透道教等传统信仰体系其我耳熟能详四王、吉祥等再关公、周仓等儒教体系物神圣化佛教护受供奉三教合源与流再难割  佛教系统诸神、菩萨佛究竟谁主掌死轮呢六道轮孜孜倦死车轮由谁冥冥推呢狱空誓佛藏王菩萨发愿普渡众故创造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慈悲导引世间亡魂势至菩萨《西游记》藏王统领冥界死簿记载阴阳描写实际说位藏王道教系统阎罗王化身已佛教九品莲台说意每做件善事西世界朵莲花每作恶则熄灭朵死属于莲花能承托起全身重量往极乐否则坠入狱事实考察佛教本教义我知推六道循轮转并任何位佛或者菩萨(包括俗称佛祖释迦牟尼)自身业轮内自身推着自身自切行决定其死境处其间并没超脱外审判者没主宰切裁决者佛菩萨等类神明存所起作用自度度尽力帮助众脱轮已却没力量直接插手赏善罚恶超枉死事务没能力任何硬轮拉佛教死亡体系既主宰者没主宰者所谓业看报应理解冥冥种自规律佛教特殊性格联系起:佛教佛信徒眼虽作神看待佛教本义佛觉者悟凡其根本属性佛教既神宗教更神宗教佛教自自佛教  再说儒教儒教否宗教尚争论问题本文意探讨儒教宗教性问题却能忽略:儒教并没型神明体系没界限明死亡理论于林林总总鬼神等超自存儒教句至圣名言:敬远儒教所关注并非死世界现实世界儒教没肯定鬼神没否定鬼神论肯定否定于儒教立身处世都造任何影响虽漫发展程轮、报应等佛教观念神仙、土等道教体系逐渐儒教所接受并与儒教自身祖先崇拜等观念结合起终融入洋洋观民间信仰体系根本看儒教于死亡神明观念都类似留白说儒教于死亡世界见解隐藏佛道两家观念体系身儒教于死亡本身见解却主导着思想立于佛道二家前本文第三部进行重点论述  三 置死——三教死亡观与修行目标  佛、道、儒三教都着明确价值判别体系修行理想目标换言三教都着种预设完美境界种境界通自身努力修行达种境界佛教佛道教仙儒教圣(与映衬西基督宗教神境界种境界论通任何途经都绝能达)儒释道同修行目标与死亡间都着密关系事实三教同修行修行目标归根结底三种同规避死亡或者超越死亡途径已死亡既与永恒接近瞬间却与永恒遥远障碍旦选择永恒作理想注定要各种宗教提供各种道路做着殊途同归努力  佛教与道教采取谓死相映趣道教重视:要限期延自否定死佛教重视则死:通死亡本身超越死亡低层死亡同达高层重种看似立差距实际两教于世界同观点引发:佛教认现世苦海道教却认现世乐土道教讲善者莫若欲乐于宇宙万物灵身份表示满意且认身象与万物相似同等存完全能象星辰般死直达永恒佛教则认三界安犹火宅诸行盛者必衰病死苦寄望于与现实世界异质异构彼岸世界简单乐与悲、入世与世立两教于死间关系同理解体验道教死彻底否定求必须免死;佛教死则双重意义既世否定永恒肯定继续追根究底则归结古印度与古同原始信仰体系:虽接受随佛教东传轮等系列概念体系道教代表本土信仰关于死灯灭观点却固执残留同体系同思维式间冲突同种思考同面同能性体现于问题数延续其贯兼收并蓄式追求作第选择选择能达情况追求轮解脱重实际、求功利思想使道教佛教义理化同佛教道教本土化  更理解佛道两教死观念与修行目标道教元神与佛教涅盘两重要概念:  由于死道教修行目标现实极其容易证伪自古未曾真死实例应佛、儒两教责难道教面吸取佛教轮说观点另面借助向灵魂、鬼等概念接受崇拜提元神概念元神设定与真面貌却极其幼存居住体灵台旦元神离体便失机导致死亡离体元神本身能存元神提实际灵魂概念实体化同身—传统道教理论发展元神论身应于五行数脑元神所说、道元神论进步发展应于月称阳精、阴精魂魄应于三才神、精、气等重理论陆续提并完善根本点始终:愿望由肉体转向元神炼本培元、性命双修道教实现死重要手段  涅盘梵文nirva^n!a巴利文nibba^na译泥洹意译灭、寂灭、灭度或其两字便概括涅盘与立关系涅磐绝等同于死肯定性死与永恒联系起唯桥梁解脱、圆满、菩提同义词六道谓迷涅盘死谓悟佛教修行目标超越道教处于佛教超越死同超越死外绝自由境作其修行阶梯高目标既使佛教反复强调超超死、非非境界种死外存式仍与真死或者说所恐惧死所立其仍种接近永恒达永恒境界涅盘与元神意义仍同层面类似或纠缠三教合流期便观点提:道教道、元神、金丹佛教圆觉、真性儒教太极本同种东西所谓二道圣二  提及儒教便能涉及儒教更独特超越死亡元神驻六道轮毕竟都些难实证东西传统思维式使必追求种更实更行接近永恒儒教化宗教儒教准确代表注重现世讲求实用态发展种伦理宗教道德宗教非神宗教儒教于死亡超越必伦理现世行种说复杂其实简单——说其复杂实悖离般宗教思路;说其简单实际类原始目标力——:宗族延续、精神死让自孙代代替自让自灵魂牌位、历史永  更详细看儒教所采取两层:位于层精神性延续即儒教所追求舍取义、杀身仁即文祥所书自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位于层血统性延续许世界血统要求严格家——自家数千历史沿革少家族保留极其完备宗祠世族谱系少打着烙印特产血统纯发扬光:杀母立滴血认亲行改名坐更姓直至今仍统全孔姓排行……两层紧密相连割封建代朝廷所惯用恩荫制度两者结合典型若精神延续血统辅则孝三;若血统延续精神嘉胤则宋少名桧我坟前愧姓秦  佛道二教超脱死虽各体系断完善历史发展却仍遁入空门少数选择更某些期某些士视作妖邪魇镇术道高僧妙道虽受民间崇仰却仍少区或家族僧道同乞丐、阉、妓等认作同类视家门耻与占统治性位儒教思想事实论僧道要求割舍情世俗专注修行说旦采取佛道二教修行便立即与儒教修行站完全立面社少数群体意料历朝毁佛灭道事自汉没任何统治者敢与孔至圣先师作面统治者巩固自身需要另面儒教修行目标已经行事习惯定势或者说儒教修行恰与本能性格两相契合义理体系儒教死亡观隐于佛道二家真实行儒教死亡观却统治绝数灵愧圣经关于死亡观点  明白圣经关于死亡观点我需要顾创造记述现死亡——并非自帝意愿自程与帝意愿相反非自东西创世记叙述告诉我死亡进入世界罪结帝吩咐亚吃别善恶树并警告说:吃必定死(创2:17)亚夏娃没违命死事实使些结论说类实际没死拥意识灵魂肉体死仍能存  种修辞解释简直能原文证实原文文字翻译:要渐渐死帝意思违命死亡程要始要种能够死状态(条件死)渡种能死状态(条件死亡)犯罪前死保证由命树提供犯罪亚夏娃能再靠近命树(创3:22-23)结便始经历渐渐死亡程先知关于新新异象命水河两边命树赐给赎永远命象征(启22:2)  创世记2:17神圣宣告表明类死亡与违背帝诫命间着清楚联系圣经与死着宗教伦理意义取决于类帝顺违背圣经基本教训即死进入世界类违命结(罗5:12;林前15:21)并减少所犯罪应负责任(结18:4,20)圣经第死与第二死做区别第死作亚犯罪结必须经历第二死则所犯罪工价  死亡灵魂与肉体离  针点我要强调主要问题圣经死亡属性观点具体说:死亡死灵魂同必死肉体离所肉体死亡灵魂继续存死亡全存(即肉体灵魂)结束  历史基督徒曾经受教:死亡死灵魂与必死肉体离所灵魂游离状态超越肉体举例新主教教义问答手册阐述说:死亡灵魂与肉体离复帝赋予我肉体朽命肉体着与灵魂重新结合变化Augustus Strong 著名《系统神》用类似词语解释死亡:肉体死亡灵魂与肉体离我要同灵魂死亡或灵魂与帝离区别  加尔文派神家 Henry ClarenceThiessen 《系统神讲座》(广泛用作教材)用相似表达自观点:身体死亡与肉体关;灵魂死故自死亡Francis Pieper位保守路德派神家《基督教教义》更清晰阐述死亡历史观点:暂死亡破碎灵魂与肉体离帝所造原体灵魂与肉体联合自崩溃象阐述列数系统神教材所主要忏悔文件找  关于死亡属性历史观点即死亡灵魂与肉体离越越受现代者批判些例足证明点路德派神家 Paul Althaus 写道:死亡并非灵魂离肉体肉体与灵魂全部死亡……基督教信仰并知道性死……知道靠着帝能力真死亡苏醒藉着全复苏醒才死命存  Althaus 解释说灵魂死教义死亡严肃性公灵魂超越死亡未受损失更进步没肉体完全快乐祝福种解释否认肉体意义使复变毫意义信徒已经堂蒙福恶者已经狱受苦审判必要呢Althaus 总结说灵魂死教义割裂原体东西肉体与灵魂命运与世界命运
提问者评价
大家所有的回答都很好。但是相对比,这个还完整一些吧。对我来说,相当受用的。谢谢大家!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佛教死转入轮道往西极乐世界佛族啦仍须轮带阎王审判由其前世今善恶决定转世投胎点物种能做能做物恶打入18层狱永超基督教面死堂或者狱基督教没灵魂轮说死帝审判认定堂据说堂美要永远没烦恼坏打入狱灵魂消灭
佛:人死了进入中因-由中因根据你的善恶,和信念进入六道轮回(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然后就生死在循环,而修佛最高境界就是死了超越六道轮回,免受轮回之苦,可以理解为成为佛了基督: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就会被天使带进天堂 而恶人则会由地狱使者带入地狱.2者都是极限.没有循环
善良的人会去天堂邪恶的人回去地狱
中国说人挂会下地 西方说人死了不但可能下地还可能上天
基督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佛教的慈悲主义 - 同成佛道的个人空间 - 北京佛教居士林社区门户 佛教用品,佛教书店 - Powered by X-Space
佛教的慈悲主义
& 13:38:41
&&&&&&&&&&&&&&&&&&&&&&星云大师&各位、各位护法:&  今天有机会再度来到文化城的台中讲说,感到与有荣焉。本次的讲座是为了“净化、美化”而举办,而三天中我所要讲的题目“的慈悲主义”、“佛教的忏悔主义”,正是针对如何净化社会,美化人生这个问题,提出佛教的一些与对治途径。今天是讲座的第一天,首先我就和各位谈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会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如果进一步去探讨,不一定有许多人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上说:菩萨因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下面我从四点来说明佛教的慈悲思想:&  一.慈悲的意义与层次&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会说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郤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就会为此人求情说:‘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的意思,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慈悲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的来源。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佛经里曾经引用许多的譬喻来说明慈悲的可贵:慈悲如良药,有病痛了,适当必要的药物能医治沉 痼疾;心理有伤痛了,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够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灭顶的危难。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够破除黑暗,如实地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间充满着希望,前途有无限的憧憬;颠沛困顿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险为夷、转逆为安。慈悲就像伴侣,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鼓励劝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无事不办,所到亨通。慈悲彷佛一颗摩尼宝珠,污浊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宝珠,就可以杂质沉淀、清澄见底;在复杂混乱的人间,有了慈悲的摩尼宝珠,就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复杂为单纯,转混乱为宁静。&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恋栈,是因为人间有慈悲。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纵然再豪华舒适也形同冰窖;一个服务机关如果没有慈悲,即使待遇再优厚,也难留住人心。亲人彼此没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谁也不愿经常往来。我们每个人在家庭正厅供奉着庄严慈祥的圣像,为什么我们在家中最好的地方供奉观世音菩萨呢?因为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们供奉菩萨,就是希望把慈悲带入家庭。&  慈悲有哪里些层次呢?&  (一)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什么是消极的慈悲,什么又是积极的慈悲?记得民国七十三年,台南的监狱要将死刑犯徐东志枪决处刑,执行枪毙的时候,台南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枪毙人犯的经验,大家思考我没有杀过人,我应该行慈悲。台南监狱没办法只好递呈公文到司法部,司法部再转呈到国防部,征求军队派遣四位宪兵来枪决徐东志。现在我要请问各位的是,台南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肯枪毙徐东志,他们比较慈悲呢?还是执行枪决的四位宪兵比较慈悲呢?台南监狱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肯执行枪决,这是消极的慈悲;可是那四位宪兵他们执行国家的法令,枪决犯人,杀一安百,维持国家的公共秩序,这是积极的慈悲。所以我们讲到慈悲,是大仁大义,大忠大勇,对一人慈悲,而害了全体大众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时的妇人之仁而已。&  (二)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天的社会人士有时一窝蜂地去救济、救灾,这就是热闹的慈悲。譬如不久前台北萤桥国小的幼童们受到伤害,大家一致捐款表示关怀,这就是热闹的慈悲。再譬如海山煤矿、煤山煤矿的灾变,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发挥爱心捐献,电台、电视、报纸也争相报导,鼓动老百姓们去救灾,这也是热闹的慈悲。&  我们的社会固然需要热闹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谓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帮助被社会遗忘的苦难者。有更多住在穷乡僻壤的苦难灾民,甚至许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艰难、残障无依的不幸者,比海山、煤山灾变的遭遇更不幸,更需要社会大众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与寂寞的慈悲。&  (三)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钱财,直接去帮助苦难的人,就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会赚钱,但自己不会行布施,别人代替他行善,就是间接的慈悲。譬如先生赚钱,太太替他布施行善,就叫做间接的慈悲。有一位信徒曾经对我说:‘我将家中的一切财产权力都交给了儿子,自己没有力量来做慈善工作,不过我儿子的事业很赚钱,有时我就拿他一些钱,我要像台湾的廖添丁一样劫富助贫,我儿子虽然有钱,让我来替他做些慈悲事业。’这位信徒的做法,就是间接的慈悲。家人间接替我们行善固然也有,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亲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体会到行善最乐的好处吗?&  (四)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谓广大的慈悲,就是对社会大众普遍无私地行布施,平等无别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有人则实践微小的慈悲,譬如说一句好话,帮别人一点小忙,看起来是微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实际上这一句话、这一件事的帮助,影响力巨大,这种瓢饭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为广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时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广大慈悲我们或许不容易做到,即使能做到一念的慈悲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过去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作乾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黑黑的东西,一脚踏下去,差点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虽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起了脚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终于挽救了蜘蛛的一条生命。&  乾达多虽然发了一念的慈悲,郤得到了很好的果报。由于他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就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正在受苦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他彷佛身陷大海见到慈航一般,赶忙攀着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想要脱离无间炼狱的痛苦,哪里里知道低头一看,有许多的地狱众生也跟在他的后面攀爬了上来。他转念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之期了吗?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乾达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时候,突然蜘蛛丝从空断裂,乾达多和所有的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之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万恶不赦的乾达多也有得救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行广大的慈悲,乾达多最后仍然要沦入生死苦海之中。&  (六)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所谓有缘的慈悲,就是帮助和我们有血缘交谊关系的亲人或朋友,譬如帮助我们的家族、乡知,就叫做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我虽然不认识对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发慈悲心,给对方一些助力,这就是无缘的慈悲。有缘的慈悲容易做到,无缘的慈悲难以实践,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就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  (七)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所谓有情的慈悲,就是给对方欢喜、、幸福、方便,对方感到我们富有人情味,这样的慈悲就是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譬如父母打骂小孩,师长处罚学生,看起来是无情,但是这个无情的慈悲有时胜过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阳光雨水,无情的慈悲如同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阳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爱的摄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种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所谓有求的慈悲,是指我们对某人施惠,希望对方图报于我,为我赞美几句好话,做几件好事。所谓无求的慈悲,只希望为对方有所帮助,不求对方有丝毫的报答,就是一种为善不欲人知,但求施与,不冀回报的乐行。&  有一次信徒请教赵州禅师说:&  ‘禅师像你这样有、有慈悲心的大善,请问你有没有烦恼?’&  ‘不瞒你说,我有许多的烦恼。’赵州禅师回答。&  ‘禅师!你这么一位有悲愿的高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呢?’信徒纳闷再问。&  ‘因为你有许多烦恼,所以我也有许多的烦恼。如果我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又如何去交流呢?’&  ‘禅师!像你这么慈悲修行菩萨道的人,将来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追问。&  ‘当然会堕入地狱呀!’&  ‘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为什么还会堕入地狱呢?’&  ‘如果我不堕入地狱,将来你们这些地狱种子的众生靠谁来拯救呢?’赵州禅师无限慈悲的回答。&  像赵州禅师这样“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这一种慈悲,就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所谓有相的慈悲,是指一个人行了慈悲之后,念念不忘于心,觉得我是个能实践慈悲懿行的施者,对方是接受我慈悲济助的受者,譬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印经建寺、度众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是《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着一相的绝对慈悲,无相的慈悲没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对待观念,甚至也没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种无私无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常人有时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随境而退转消失,这是一时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慈悲像源源不断的活水,累劫累世度众不倦,这就是永恒的慈悲。譬如诸佛如来三不能中的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如虚空一般无穷无尽,因此如来度众的悲心慈行也绵绵无有止尽。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恒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恒的慈悲。&  慈悲的层次可以分成以上十类,慈悲的种类又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1.众生缘的慈悲:凡夫的慈悲爱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亲属等彼此具有因缘关系者为对象,施予对方财物关爱。这种慈悲对象不广大,并且含有私情私爱。&  2.法缘的慈悲:二乘菩萨的慈悲。二乘菩萨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虚幻,由缘所生,随缘度化众生给予所需。&  3.无缘的慈悲:诸佛如来的慈悲。如来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  慈悲的意义是如此的深远,慈悲的层次是如此的广大,慈悲是我们苦难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间就有了光明希望。从下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更深切地了解慈悲的殊胜:&  1.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慈悲的力量无限的大。&  2.慈悲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呢?慈悲的程度无限的深。&  3.慈悲的内容究竟有多宽呢?慈悲的内容无限的宽。&  4.慈悲的对象究竟有多广呢?慈悲的对象无限的广。&  5.慈悲的价值究竟有多重呢?慈悲的价值无限的重。&  6.慈悲的究竟有多少呢?慈悲的利益无限的多。&  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难。什么是佛的心?能够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们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们的真如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就是等同诸佛如来的佛心。&  二.慈悲的对象与戒律 &  二十世纪是科技文明发达的现代化时代,现代化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比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人际沟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际之间的完美沟通交流?只有实践慈悲,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更美好。&  慈悲虽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慈悲的足如果没有智能的目来引导,悲智不能双运,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产生反效果、副作用。慈悲应用不当,有时不应该慈悲却滥行慈悲,有时应该慈悲却不知慈悲;有时看起来不是慈悲的行为却是大慈悲,有时候看似慈悲的举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  所谓不应该慈悲而滥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看似慈悲,其实却害了孩子。孩子做错事,不但不加处罚,反而欣喜鼓励、纵子行凶,也是不当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钱为非作歹,助纣为虐,都是不应该慈悲而慈悲。&  所谓应该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退缩不敢去做,这就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热心兴学办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参与赞助,赞歎,反而加以破坏毁谤,也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譬如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杀生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  在道教中有三茅道士,他们本来是相邀一起修道的三位师兄弟,由于他们修行的结果不同,受到信徒的恭敬膜拜也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小师弟坐在中间接受优厚的供养,而两位师兄郤坐在旁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三位师兄弟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夜宿在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妇女刚刚死了丈夫,遗下七个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的时候,小师弟就对两位师兄说:‘你们两位前往参学,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师兄对于师弟的言行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了,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不去修道,太没有节操了,两人气愤地拂袖而去。&  这位新寡妇人自觉年轻,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师弟就说:‘你的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先为丈夫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拒绝说:‘我如果现在就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师弟守孝三年之后,女方再度提出结婚的希望。‘我们现在要结婚,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心安理得,让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三年孝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了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帮忙这一家人的心意已经完成,就和这位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茅山三道士的小师弟看起来好象是贪恋繁华,为五欲所动,实际上他在五欲六尘之中,更容易修行,更容易得道,由于他对妇人一家的慈悲,因此使他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间,接受万民的礼拜。三师弟的作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实是充满方便智能的慈悲之行。&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着朴素,不装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并且对波斯匿王说:‘国王!请你命人准备一桌酒席,让我们来谈谈心,享受快乐。’波斯匿王很欢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严谨滴酒不沾的王后,今天为什么想饮酒作乐呢?&  末利夫人和国王吃酒的时候,波斯匿王终于忍不住问道:&  ‘你今天怎么如此高兴,化妆打扮又要吃酒呢?’&  王后说:‘像这样好吃的酒菜、饭食,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因此今天要和国王你好好的享受。’&  ‘为什么呢?’&  ‘听说这位很会煮菜的御厨,触犯了国王,你要砍他的头,有这回事情吗?’&  国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猎回来,御厨因为怠慢自己,一时生气下令斩杀他的事来。听王后如此一提醒,赶快叫人不可以将这么会煮菜的御厨随便杀掉。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看起来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这种不顾己身利益,只为他人安危着想的胸怀,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萨行。&  说谎打诳语本来是犯戒的恶行,但是出于爱护对方的方便诳语,有时反而是一种慈悲。譬如医生安慰绝症的病人病况很安稳,老百姓向恶徒谎报假消息,都是一种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为。&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里修行,猎人追赶着野鸡,野鸡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猎人问修道人说:‘你有没有看到我追赶的野鸡?’修道人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我没有看到。’这种诳语看起来是说谎,可是为了挽救一条众生的生命,看起来是不慈悲,其实是诸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时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时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本来是慈悲,但是放生不当反而成为杀生的愚行。不久前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回来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鱼放在水中不仅会吃掉小鱼小虾,更可能吃人害生,这能算是慈悲吗?有些人为了表示慈悲,到处放生,但是没有智能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放出去的动物水族,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时不能适应,因此而丧命的更是不胜枚举,这种放生其实不是放生,而是放死。有些社会人士买了很多乌龟到佛光山的放生池放生,可是乌龟把我们放生池里的鱼咬死了,看起来是行慈悲,实际上是不慈悲。他们买了很多鱼去放生,但是他们放下去之后从此再也不管鱼儿的死活,可是佛光山的师父们天天要弄粮食给这些鱼儿吃,到底是他们慈悲还是佛光山的师父们慈悲呢?&  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残忍的现象,如何才能改良社会这种凶暴的风气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诗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社会这种残杀的现象,是由我们本性中所流露出来的凶残劣行,如乌云般把慈悲的本性掩盖了,杀害小生灵习以为常,杀戮人类生命,引起悲惨的大战争,也就不以为意了。&  每年春天来临时,那些路过恒春的候鸟,总会遭到残忍的捕杀,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对嘉宾应该友善有礼,反而理直气壮地杀害它们。白居易的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为了我们一时的口食之贪,而拆散别人的骨肉,何其的残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过去有个外国人喜欢打猎,捕杀无数的动物。有一次打猎迷了路,被野人抓住了,野人把他吊起来,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杀害弱小动物的苦楚。古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源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选;莫教阎罗断,自忖应如何?”一切众生和我本来为一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身躯的不同,就把它残杀吃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不用阎罗王来断罪,我们自己想想也知道不应该,如此而仍然不知慈悲就是禽兽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众生和我本为一体,骨肉血缘的至亲固然要护爱他,即使是仇人债主也要平等纳受他,甚至要视冤家寇雠如同亲眷家族,能够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产生。古人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为了怜悯老鼠饥饿无食,特地留下剩饭;为了慈恤飞蛾扑火,不敢轻易点灯,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厌恶的老鼠也得到了难得的关爱。&  三.慈悲的力量和价值 &  说到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的慈悲,就不会伤害到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一人慈悲,众皆伴侣”,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会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亲相爱。&  佛教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我们到寺院的时候,一进山门,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身躯胖大的,坐在山门口很欢喜的迎接我们,这个叫做慈悲的摄受;但是进了山门之后,在弥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来很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就是以威力的慈悲来折服我们的烦恼。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因此佛教的《禅林宝训》中说:“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爱的慈悲去摄受众生,大家比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来折服众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日本的空也出外弘法的时候,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凶狠的强盗,拿刀向他要过路费。空也上人看了之后,不觉掉下眼泪,强盗们一看空也上人落泪,哈哈大笑说:&  ‘这么一个贪生怕死的出家人。’&  空也上人回答说:&  ‘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强盗土匪,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好事,却成群结党去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今天犯下罪过,眼看将来就要堕入地狱去受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空也上人如此慈悲的言语,终于抛弃贪妄瞋恨的心,后来成为空也上人的弟子。无论如何强暴斗狠的土匪强盗,在慈悲之前,也会被感化成柔顺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恒顺禅师正在佛殿上打坐的时候,蹑手蹑脚进来了一个小偷。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了米,正要举步离开的时候,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  ‘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忽然又听见禅师说:&  ‘你拿走佛祖的米,怎么不道声谢谢就要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的圣像望了一望,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说:&  ‘哦!谢谢啊!’&  然后扛着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偷不久就被警察抓住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来见恒顺禅师说:&  ‘他偷过寺庙里的东西吗?’&  ‘没有呀!’恒顺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喔!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过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暂时借用,因为他临走的时候曾经向佛祖道过一声谢谢!’&  这个小偷听到恒顺禅师为他如此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之后,就跟着恒顺禅师出家,做了一个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譬如小孩以哭叫为力量,他要出去游玩,大人不满他的意,他“哇”的一声哭起来,大人没办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躂。女人以什么为力量?女人以撒娇、发嗔为力量,先生只要太太一生气,他就六神无主了。国王以什么为力量?权势是国王的力量。罗汉以什么为力量呢?罗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佛菩萨又以什么为力量呢?佛菩萨以慈悲为力量。如果我们大家也有慈悲的心,由慈悲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间一切的困难,无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的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盎掘魔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因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的力量。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他的慈悲思想更引导着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贪欲的烦恼、瞋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怖畏的烦恼,扰乱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譬如淫欲心重的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或姐妹;看到男性,就把对方视同自己的父亲或兄弟,淫欲的心自然就会熄灭下来。在钱财方面,常常思想我应当多布施别人一点,我应当多帮忙别人一些,抱着慈悲喜舍的心,贪欲的心怎么会生起呢?瞋恨心起来的时候,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慈心一发,瞋恨之火自然止熄。有一首诗说得好:“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瞋恨心、骄慢心生起的时候,慈悲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忍耐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  ‘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不忍心就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说情,回头就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哪里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  ‘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坐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汨汨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噤若寒蝉。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慢慢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终于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说道:&  ‘国师!对不起!’&  ‘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急躁了些。’国师心平气和地说。&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慢粗鲁的将军呢?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瞋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感化。&  四.慈悲的实践与完成 &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应该是身体上的付诸实践。譬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者无别的一种爱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发愿说“安得广厦千万间”,有了千万间的华宇美屋,就可以让天下居无定所的人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慈悲心。&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对贫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许多的名士都来投靠他。有名的沩山灵佑禅师,临终示寂时,告诉他的弟子说:‘我不求往生西方,也不希望转世天国乃至再来做人。我发愿来世出生为水牯牛,替大家服务,为众生代劳。’灵佑禅师这种“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萨,叫做代受苦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做代受苦呢?因为他有慈悲心,愿意为众生承受一切的苦难。譬如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时候,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修持各种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济生,就是代受苦菩萨的化身。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也曾经出生为一条大龙,这条大龙曾经受过五戒,有一次当牠睡熟的时候,发现有许多的蚁虫附在牠身上吃牠的肉,大龙被咬得痛醒过来。一看这么多蚁虫在啃噬牠的肉,心想如果牠稍微一翻动,势必会压死许多的生命,牠是受过戒律的求道者,怎么可以轻易杀生呢?因此忍受着被蚕食的痛苦,牠一动也不敢动,用牠的血肉生命与蚁虫。虽是畜生的龙类,有时却比人类更有慈悲心。&  天上老鹰捕捉小鸡,母鸡虽然明知不是老鹰的对手,但是为了保护小鸡,不得不奋力抵抗,这就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种胎生的毒蛇,当牠要生产的时候,就寻找一处有尖锐的竹子,自己刺上利竹剖开肚子生下小蛇,母亲这种牺牲自己的行为也是慈悲。&  不久前,三义铜锣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一件连环大车祸,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难丧生,当救护人员用力弄开毁损的车子时,忽然听到车内有孩子的哭声,仔细一瞧,原来有一个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亲怀中。大家七手八脚赶忙将襁褓中的孩子抱了起来,坐在前座弥留中的母亲,突然睁开了眼睛,气如游丝地看着救护人员说:‘拜托你了。’然后溘然长逝。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母亲忍耐到最后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这个宇宙间充满了慈悲,我们要懂得,接受,如果不能体会相应,纵然佛陀现在面前也无法领略慈悲的可贵。有位信徒信佛虔诚,有次遇到水灾,大水漫淹屋中,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慢慢地涨高,终于淹到了他的脚下,他急忙地念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呀!’&  正当他声嘶力竭高声求救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位高山族同胞驾了一艘独木舟来救他:&  ‘快上来,我载你到安全的地方。’&  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骄慢地说:&  ‘我不要你这高山族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独木舟没有办法,只好悄悄地驶走。洪水继续上涨,涨到了腰部,他很着急地念:&  ‘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哟!’&  危急中,茫茫一片的大水里,开来了一艘快艇,驾驶的人好心地说:&  ‘哎呀!好危险哪里!赶快上来。’&  ‘哼!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凡是机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要我所信仰的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噗!噗”又开走了。洪水渐渐涨到了这人的胸部,他仍然仰天大喊菩萨来救他。眼看危在旦夕,突然空中来了一个美国人,驾着一架直升机来救他:&  ‘喂!我放下一条绳子把你吊上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你是外国人,我讨厌你。’这人顽固地拒绝。&  结果这个信徒终于被淹死了。由于信仰坚定,死后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佛陀之后,就向抗议说:&  ‘像我这般虔诚,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可是菩萨却没有来救我。’&  阿弥陀佛一听,赶忙解释说:&  ‘唉呀!你真是冤枉观世音菩萨了。当你被水淹到脚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很关心你,赶忙派条独木舟去救你,你却嫌对方高山族不喜欢;菩萨不得已,只好再派只快艇去救你,你又厌弃机械文明不肯上艇;眼看水已经快要淹到你的头部,这回观世音菩萨没办法,只好火速派架直升机去搭救你,你又不愿意。菩萨一次一次慈悲地救你,你不但不能感恩,还嫌这怪那的,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没有缘份,你还是到地狱阎王那边去报到好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之间充满无限的生机,那一样不是菩萨的现身,那一样不是菩萨慈悲的显现呢?&  如何才能实践慈悲,完成慈悲呢?&  我们应该和诸佛菩萨一样地慈悲,我们的一双手,要变成慈悲的手,“愿将双手常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我们有两只眼睛,要使眼睛变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视众生,我们要培养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样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音声、慈悲的眼泪、慈悲的心,使自己与慈悲冥合成一体,不但我们自己要慈悲,并且进一步要使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慈悲。天上的云是慈悲的云,覆盖着我们;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树木,向着我们微笑,给我们荫凉;世间到处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桥、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们要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的四摄法来行慈悲,我们要以自他互易的观念来行慈悲,我们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怀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冤亲平等的修持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愿行,来完成慈悲的无上佛道,努力做一个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设成慈悲的家庭,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慈悲的社会,国家是慈悲的国家,娑婆世间是个充满慈悲的国土,让爱心遍宇宙,慈悲满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熟能详的钢琴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