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文言文原文三峡原文,清荣峻茂中短了哪些内容

21篇文言文复习(阅读)
文言文内容理解类复习(学生版)
第一组:写景抒怀类:
一、《小石谭记》(8上)&&
1、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石潭有哪些特征。
&&&&&&&&&&&&&&&&&&&&&&&&&&&&&&&&&&&&&&&&&&&&&&&&&&&&&&&&&&&&&&&&&&&&&&&&&&&&&&&&&&&&&&&&
2、文章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哪些事物?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
3、作者“乃记之而去”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
4、作者开头写“心乐之”,后来写“悄怆幽邃”这样写是否矛盾?&
5、作者的感情变化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具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二、《桃花源记》(九上)&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3、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中人?
③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你说说渔人跟太守所讲的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5、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②暗示了桃花源并不存在,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社会。
③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暗示了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
6.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醉翁亭记》(九上)
1、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2、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3、&“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什么?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
4、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色?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5、第3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以给它们各命名为什么?
&&&&&&&&&&&&&&&&&&&&&&&&&
6、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7、在第4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哪四种乐?这些乐中太守之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些呢?
8、关于“山水之乐”是否消沉?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记承天寺夜游》&(8上)&
1、作者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3.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短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好处。&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5、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陋室铭》&&
1.课文写了陋室的“雅”,请摘出相关语句:&
⑴景色之雅:&&&&&&&&&&&&&&&⑵交往之雅:&&&&&&&&&&&&&&&&&&⑶情趣之雅:
2.文中写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方面?&(《宝一》P169)
3.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借陋室表达了什么?&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
(3)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3,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57
&&&&&六、&《三峡》&&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2.作者说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三峡&“峻”的特点?(3点)
3.原文回答问题: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3)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4)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5)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4、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7,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2,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2&&&
七、《岳阳楼记》&&&
&1.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吗?
2.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0,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6,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49
八、《核舟记》&&&&九、《活板》
1、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50
5篇议论类文言文:
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论述观点:
2.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目的是什么?&&&&
3.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子形式灵活多样,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结合选文第②段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5.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的?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句子是哪句?&
理解题参看《宝一》P11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6
十一、鱼我所欲也
本文论点:
1、作者提“鱼和熊掌”和“一箪食,一豆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2、写出第2&、3段论证方法的作用。&&&&&&
3、比较孟子两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理解题参看《宝一》P119,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6,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1
十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4、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十三、《出&&师&&表》
2.段意参看《宝一》P12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9,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0
十四、《读孟尝君传》
反驳的论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4,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8
写人叙事类散文7篇
十五、《曹刿论战》
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1)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2)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3)战争获胜要取信于民。(4)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5&)统治者要善于听取、采纳群众的意见。理解题参看《宝一》P123,
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0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6、&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7、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诸葛亮在表达自己主张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都是为自己的君王提出建议。②邹忌:讽谏。诸葛亮:直言相谏。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0,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4
十七、《送东阳马生序》
1.总结作者遇到的“四难”:
2.总结对比手法
&&&师生态度:
&&&生活情况:
3.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4.表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原因的句子有哪些?
5.作者描述了“加冠”后从师求学的那两个特定情景?
6.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5,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4
十八、《扁鹊见蔡桓公》
1、文章内容: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人物形象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为人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刚愎自用
4、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5,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6&
十九、《陈涉世家》&
1、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2、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3、陈胜的思想性格: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1,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1
二十、《伯牙善鼓琴》
1、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善”字是本文的文眼,文章紧扣“善”写&.
2、从原文中找出两处概括,来阐释钟子期善听。
3、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启示:好的知音,要学会欣赏,学会表达自己的真诚赞美。
理解题参看《中考说明》
二十一、《祖逖》
1、文章层次:第一节:闻鸡起舞——胸怀大志
&&&&&第二节:请缨北伐——与司马睿对比,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愿望——爱国爱民;英勇无畏,不贪图享乐,不苟且偷安,有忧患意识。
第三节:中流击楫,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有过人的胆识和志气,有号召力、有谋略
2、人物形象分析——祖逖
&&&&忧国忧民的表现:闻鸡起舞——少有大志;击楫中流——矢志不渝、义无反顾;身体力行,有胆识;力主北伐——雄心大志&&有胆识;大胆进言——有胆识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9,
文言文内容理解类复习(老师版)
第一组:写景抒怀类:
一、《小石谭记》&&
1、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石潭有哪些特征。
&&答&:特征: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简版)水清,石奇,岸曲,树茂,鱼趣。(繁版)。分析略。&&&&&&&&&&&&&&&&&&&&&&&&&&&&&&&&&&&&&&&&&&&&&&&&&&&&&&&&&&&&&&&&&&&&&&&&&&&&&&&&&&&&&&&&
2、文章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哪些事物?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答:第二段分别写了游鱼、鱼影、日光;目的是衬托水的清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水清。&&&&&&&&&&&&&&&&&&&&&&&&&&&&&&&&&&&&&&&&&&&&&&&&&&&&&&&&&&&&&&&&&&&&&&&&&&&&&&
3、作者“乃记之而去”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
原因:不堪忍受悲凉、凄怆之情的困扰和折磨。
目的:避免再勾起痛苦的回忆,尽快摆脱悲凉、凄怆之情的困扰和折磨。
4、作者开头写“心乐之”,后来写“悄怆幽邃”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作者被贬后,心中感到凄苦悲凉,于是寄情山水,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心乐之”便是这种心态的流露;但欢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动,悲凉孤寂之情又会涌现出来。
5、作者的感情变化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具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作者是先乐后悲,迁客骚人是先悲后喜。
相同之处:都是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悲
二、《桃花源记》&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为表现桃花源的美景和那里的美好生活作了铺垫。
 ②交待了桃花源人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原因。
 ③为后来没有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2、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①优美的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安定和平的社会生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人们自由快乐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中人?
①活动、(往来种作,)
②衣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你说说渔人跟太守所讲的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桃花源”。
②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环境、社会风尚、桃花源人的生活状况;
③讲了自己与桃花源人的交往;
④讲了自己在归途作了标记,要求派人去寻找桃花源。
5、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②暗示了桃花源并不存在,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社会。
③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暗示了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
6.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醉翁亭记》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2、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3、&“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什么?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
今: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色?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山间朝暮、四时
清晨,日驱云雾
傍晚,云归山谷
春天,野花香气
夏季,绿树成荫
秋天,天高气爽
冬日,怪石嶙峋
&&&&&&&&&&&&&&&&&&&&&&&&&&&&&&时间顺序
第3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以给它们各命名为什么?
&&&&&&&&&&&&&&&&&&&&&&&&&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在第4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
 &&&&&&&&&&&&&&山林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太守之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些呢?
(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关于“山水之乐”是否消沉?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豁达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短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好处。&
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量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寄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宽慰。
五、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五、《陋室铭》&&
1.课文写了陋室的“雅”,请摘出相关语句:&
⑴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文中写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方面?&(《宝一》P169)
(1)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2)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3)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3.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借陋室表达了什么?
&&&&①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②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3,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57
&&&&&六、&《三峡》&&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2.作者说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三峡&“峻”的特点?(3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绝巘&(0.5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0.5分)&&(共3分)
3.原文回答问题: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7,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2,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2
七、《岳阳楼记》&&&
&1.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吗?
柳宗元&&&被贬永州&&&&&&《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凄苦)
苏轼&&&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闲人”(忘情自然的恬适旷达和贬谪的苦闷)
滕子京&&&&被贬岳州&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励精图治)
2.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刘禹锡《陋室铭》——“独善其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兼济天下”(古仁人之心)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0,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6,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49
九、《核舟记》&&&&九、《活板》
2、说明对象:
3、说明对象的特点: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50
议论类文言文: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论述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的共同点是经历磨难,终成大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8.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子形式灵活多样,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结合选文第②段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1)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排比,增强语气,加强语势。
&&(2)句式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的长句搭配,富于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富于音乐美。
9.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的?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句子是哪句?&
&&(1)正面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人在困境中接受磨炼,才能激发斗志,发愤进取的道理。
&&(2)从个人引申到国家,论述了一个国家出于安乐之中,往往会导致灭亡。
理解题参看《宝一》P118,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6
十二、鱼我所欲也
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1、作者提“鱼和熊掌”和“一箪食,一豆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1)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义取生
(2)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要舍生取义”的观点。
(3)以&“一箪食,一豆羹”作为正反对比中的正面事例论证要“舍义取生”的观点。
2、写出第2&、3段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2&、3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正面列举乞人身死而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反面列举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事例,赞扬舍生取义&,斥责见利忘义,突出了作者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比较孟子两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同之处:(一)层层推理,构思缜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事例&&&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引申推论,得出结论。
&&&《鱼我所欲也》通过设喻论证中心论点&&&
&&&&&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二)正反对比,鲜明突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提出造就人才所具备的客观环境的艰苦磨练,第三段论述了造就人才所具备的主观因素,这些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证的;接着由上文论述的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从反面进行论证,告诫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鱼我所欲也》一文第二段通过举例从正面进行论证,接着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从而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三)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形式多样,极富表现力。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人恒过……而后喻”用的则是句式排比,可看出孟子说理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即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其他还有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
&&&&&《鱼我所欲也》中连用“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等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这一排比句有力地论述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不同之处:(一)题材各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以及国家没有忧患就容易遭灭亡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主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做到“舍生取义”。
(二)结构各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开篇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鱼我所欲也》在开篇通过设喻引发出论点,然后运用分析论证和层进论证法,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进行正面论述,最后再举例从反面进行论述,其结构方法可概括为先总后分。
理解题参看《宝一》P119,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6,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1
十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好似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4、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5、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6、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7、&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8、&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十三、《出&&师&&表》
1.思路:以“出师”&为中心:&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2.段意参看《宝一》P12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9,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0
十四、《读孟尝君传》
反驳的论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结构分析:
(一)自“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至“以脱于虎豹之秦”。 记叙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起)
(二)自“嗟乎!”至“岂足以言得士”。 说明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承)
(三)自“不然”至“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说明孟尝君如能得士,便不需鸡鸣狗盗之力。(转)
(四)自“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至“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在鸡鸣狗盗出其门)。(合)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4,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8
写人叙事类散文7篇
十五、《曹刿论战》
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1)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2)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战争获胜要取信于民。
(4)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5&)统治者要善于听取、采纳群众的意见。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3,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0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7、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诸葛亮在表达自己主张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都是为自己的君王提出建议。②邹忌:讽谏。诸葛亮:直言相谏。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0,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4,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4
十七、《送东阳马生序》
1.“四难”:读书之难:借书抄书,遍观群书;
求学之难:请教先达,恭敬专心;
从师之难:为求师学,不畏寒冷;
生活之难:不慕富贵,以苦为乐。
3.对比手法
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学习条件:昔日作者:“四难”;今日太学生:①无冻馁之患&②无奔走之劳&&&&&&&&&&&&&&&&&&&&&&&&&&&&&&&&③有专门老师&④有丰富藏书
3.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4.表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原因的句子有哪些?
余幼时即嗜学。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描述了“加冠”后从师求学的那两个特定情景?
①趋百里外向老师恭敬请教的情境。②从师途中顶风冒雪、遭寒受冻的情境。
6.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5,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74
十八、《扁鹊见蔡桓公》
1、文章内容: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3、人物形象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为人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刚愎自用
4、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5、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4.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5,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38,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6
十九、《陈涉世家》&
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诱使将尉鞭打吴广以激怒众戍卒,并杀两尉将众戍卒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然后指出唯一的生路是起来反抗,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斗志,赢得了众戍卒的赞同;最后举行庄严的誓师会,为坛而盟。这又显示了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
2、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2)自己率兵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3、陈胜的思想性格:
&&&&&&&&——足智多谋,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谋划精妙,善做思想工作,卓越的
&&&&&&&&&&宣传能力。
是一个成熟的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
理解题参看《宝一》P13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1,经典试题参看《全品&听课手册》P61
二十、《伯牙善鼓琴》
1、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善”字是本文的文眼,文章紧扣“善”写&.
2、主要人物形象:
&&钟子期:是伯牙好的知音,他善听,懂得对方,能走进对方的心灵。&
&&1、伯牙用琴音表达登高景象时,钟子期听到了“高耸的泰山”。
&&2、伯牙用琴音演奏流水情境时,钟子期听到了“宽广的江河”。
&&3、伯牙将“大雨琴曲”和“山崩的声响”藏于琴音中,钟子期也总能穷尽它的情趣。&
3、两处概括,来阐释钟子期善听。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首先,从句式上看,钟子期的评价每次都连用感叹句,表达很强烈的真诚的赞美之情。
&&&&其次,从句式上看,倒装句。钟子期的评价先用“善哉”来肯定伯牙演奏的好,再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来说明好在什么地方,演奏到达了什么效果。
&&&&第三,从语言修辞上看,钟子期的评价用了两个比喻句,很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善听的结果,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5、从写法上看,运用了侧面描写&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侧面表现钟子期善听、能走进对方心灵深处。&
&&&&&&&&&&
6、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启示:好的知音,要学会欣赏,学会表达自己的真诚赞美。
理解题参看《中考说明》
二十一、《祖逖》
1、文章层次:第一节:闻鸡起舞——胸怀大志
&&&&&第二节:请缨北伐——与司马睿对比,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愿望——爱国爱民;英勇无畏,不贪图享乐,不苟且偷安,有忧患意识。
第三节:中流击楫,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有过人的胆识和志气,有号召力、有谋略
2、人物形象分析——祖逖
&&&&忧国忧民的表现:闻鸡起舞——少有大志;击楫中流——矢志不渝、义无反顾;身体力行,有胆识;力主北伐——雄心大志&&有胆识;大胆进言——有胆识
1、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
&&&&&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
&&&&&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2、运用对比写法,请缨北伐,与司马睿对&
&&&&&&比,突出祖逖忧国忧民、有胆有识的品格
&&&&&&&&&&&
理解题参看《宝一》P126,理解题参看《复习指导》P49,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