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解释与人生结合第一段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所以高贵的理由

《家产》、《失语》·载《文学与人生》(2011年第4期)
●短篇小说●
产(外一篇)◎陈纸
  ——说说那一条项链,两枚戒指和三个银元吧,它们是我父亲当年留下的全部家产,你不能霸了我的家产,好歹也要吐一点出来呀。陈广贤记不得是第几次来到陈广全家,对陈广全说这样的话的。
  ——你是第八次到我家来了,我是第八次说这句话,我没拿你家的项链、戒指和银元,我一辈子都没看过项链、戒指和银元。陈广全说完,抡起斧头,对着松了关节的犁铧敲了起来。
  ——你没拿它们自己会飞走呀,它们会变戏法变不见啦?陈广贤走上前,去扶陈广全的犁铧。
  ——老天,我真个没拿你家的东西,一根毛都没拿,拿了天打雷劈。陈广全把斧头一丢,说。
  ——你没拿还有谁拿?当时那么多“造反派”,都分到不同的地主家抄家,村里人都说就你一人到过我家。
  ——你哪只眼睛看到我到过你家?村里哪个人看到我去了你家?
  ——你趁我们全家到街上游行示威时去的,你到我家去偷去抢不是?
  ——你说话要负责任,乱说话我可以去告你。
  ——你现在什么都可以赖,我爸我妈当年被你们整死了,死无对证,你现在什么都可以不承认,你也有一天会死,去了阎王爷那边,我爸我妈会找你算账!
  ——就是叫阎王爷来审我我都敢说没拿你家的东西。
  ——阎王爷不会瞎了眼睛的。他瞎了眼,天下就没有公理了。
  ——几十年的事了,你老是来缠,我嘴都说破了,我没拿你家的东西,一件东西都没拿。
  ——你以为我吃饱了没事干?我没事干宁肯去洗砖,都不会来找你陈广全!
  陈广全的儿子陈志昆找到陈广贤的儿子陈志远时,陈广全已躺在棺材里。躺在棺材里的陈广全终于摆脱了陈广贤的第十七次纠缠。陈广贤的头发也在一次次地找陈广全的过程中,渐渐变白了。陈广贤每去一次,岁月就是一支没有沾墨的雪白的羊毫,在陈广贤的头上抹上一缕。
  但陈广贤还是说: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来找你,而现在,陈广全先他而去了,陈广贤短暂的失去了目标。
  不过,他很快找到了方向。陈志昆来找陈志远时,陈广贤知道他来是为什么。陈广贤坐在门槛上,此时日头正如一竿高,温度正捂着他的额头,他的眼睛半闭半开着,嘴角有一弯不易察觉的弧度。
  陈广贤先是说,陈志远不在家,去上海做小工去了。他几乎想都没想,接着说,他一两个月回不来了。
  陈志昆向陈广贤递去一根烟,陈广贤摇着拐杖不接。陈志昆蹲在墙角,自己点了一根烟,望着屋前莲塘里耷拉着脑壳的莲蓬,说:我昨天还看到他在田里打农药呢。陈广贤把头斜向陈志昆:你哪只眼睛看到陈志远在田里打农药?陈志昆说:我不跟你争,我晓得你有气,但你的事是和我爸的事,都隔三四十年了,总不至于扯到我跟陈志远身上吧?
  陈广贤说:父债子还,既然你把话挑明了,我就干脆说到底。你爸有没有拿我们家的项链、戒指和银元,你可能也晓得。
  陈志昆丢掉烟头,站起来,说:我怎么晓得?陈广贤说:你爸爸是啥个人,你会不晓得?陈志昆说:他后生的时候做的事,我怎会晓得?陈广贤说:晓不晓得你心里头晓得。陈志昆说:他现在躺在棺材里,啥个事都不晓得,我只晓得晌午埋了他,明天要立碑。我问了,方圆七八里路,就是陈志远会这门手艺,我预约一下,叫他明天开始,抽空跟我做三四天工。
  陈广贤说:他真的没在家。陈志昆拍了两下屁股,说:我晓得陈志远在哪里做事。说着,朝村外的田野上走去。
  ——我查了以前大队的事,把以前在大队做事的人都问遍了,他们记得,当时好像是收缴了项链、戒指和银元。我也不是说是你私下里得了,我只问你,拿后,交到了谁手上?
  ——几十年的事,我记不清楚,那时乱哄哄的,每天都要抄家,每天都要上交东西,我只记得拿了陈广福家的一面铜镜,后来不是还给他家了吗?
  ——你是不是不敢说?卢克义已经死了几年了,你说也没关系,我找他老婆去,拿了人家的东西总还藏在哪里吧?哪怕卖了,我也找得出一点线索的。你说吧,你说了,我不会说是你说的。卢克义当时是大队书记,又是“造反派”头子,东西都放在他那里。
  ——几十年的事,我真的不记得了,打死我也不记得了。我是交了东西到卢克义手上,但真的不记得有没交你家的东西给他,其实,当时也不只是我一个人到过你家……
  ——还有谁到过我家?我听说就你一个人,还有谁?
  ——人没死,我不敢乱说,都是同个村的。
  ——你现在才说不是你一个人,你说,你说出另外还有谁?你说出来了,我就相信东西不是你拿的。
  ——我不会说的……
  ——你不说,证明那东西就是你拿的,就是你偷的,就是你抢的,我爸我妈临死时都说,是你拿的,是你偷的,是你抢的!
  ——随你怎么说。反正你也不是第一次这么说,你已经是第九次、第十次……我也不晓得是第几次对我这样说了。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你说得嘴皮子都磨破了,但有什么用呢,你有本事拿证据出来。
  ——你以为我愿意找你说呀?你以为我吃饱了饭没事干呀?你就是铁也熔化了,现在志远要读高中,志远他妈也住院了,两头都等着用钱,那条金项链,那两枚戒指和三块银元,是我爸我妈留下的东西,也算是上辈人的家产,三样东西,你吐出一两件来我也心甘呀,总能卖几个钱,解决点困难……
  ——我没拿你家的东西,怎么交出来呀。如果你实在等钱用,我宁肯借几百块钱你。
  ——那几件东西就值几百块钱?
  ——你这样一说,我连借都不敢了。
  陈志昆见到陈志远时,陈志远正在马路旁的沟里洗喷雾器,沟那边的辣椒地里青绿一片,一些叶子上,隐隐有白斑的水滴点点。
  陈志昆递上去一根烟,塞到陈志远嘴上,陈志远起先有意无意歪了一下,然后转正了嘴,那根烟不知是咬还是粘在陈志远的嘴上,一副摇摇晃晃、似掉非掉的样子。陈志昆忙打亮打火机,把火苗凑上去。
  陈志昆见陈志远把烟吸着了,便蹲下来,低头看着自己那双被灰尘蒙得灰白了的草鞋,说:中午我爸就要出葬了,明天得立碑,这门手艺饭只有你吃得到……
  陈志远还是不说话,他背起喷雾器,捡起一只农药瓶,只顾往前走。陈志昆往后面追。陈志昆说:我也不晓得我爸究竟有没有拿你家的东西,如果真拿了,他临死的时候总会告诉我东西放在哪儿吧?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他没告诉我,就表示真没有拿你们家的东西。
  陈志远斜着嘴,把烟吐进旁边的水沟里,说:今天不是说这事的时候。陈志昆连忙点头说:是是是。
  陈志远说:是他拿的,就是死不承认,也还是他拿的。现在问他是不是他拿的,他都进棺材板了,问也白问,问也没意思。
  陈志昆又点了两三下头,说:是是是。
  陈志远说:你想立多高、多大的碑?陈志昆立即又递上去一根烟。陈志远摇了摇头。陈志昆把烟塞进口袋,挺了挺身,说:就立那种普通型的,别人家立多高,我也立多高;别人家立多大我也立多大。陈志远说:你另外还要安排五六个小工,拌浆,挑土,递砖,少不了。
  陈志昆又连连点了三四个头,还说:主要是找到了你这个最重要的人。
  四天之后,村子里立起了一块碑,碑后是一堆长长的、尖尖的泥土,泥土微湿,便显得更红,泥土被青砖围着,整座坟墓便成就了一片高高的疆土。
  陈志昆立在父亲碑前,点着三柱香,鞠了三个躬。鞠完躬,他抬起头,无意中,他看到,后面那座坟的墓碑,好像比他眼前的高了一些。
  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找了一根皮尺,量了一下两块墓碑,发现,父亲的墓碑矮了两寸。
  他觉得不对,又量了两块墓碑,父亲的碑的确是矮了两寸。
  陈志昆扒开父亲墓碑的基座,有一段两寸长的位置,深深地吃进了泥土里,像一个不为人知的、永远的秘密……
  医学家说,失语是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丧失;社会学家说,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
  失语者是一粒卵子和一粒精子的结合体。
  那天晚上,男的喝得醉熏熏回来,女的在熟睡中被他弄醒,她没来不及反应,男的就爬上她的身体。
  两个月后,当她意识到怀上了孩子时,她对他说:还是拿掉吧,你当时醉成那样┅┅
  男的一声不吭,那意思是:随便?女的扭过身去,两人谁也不理谁。
  失语者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失语者在孕育,在挣扎,把母亲的肚子搅得翻江倒海。失语者的母亲忍受着,咬紧牙,额上沁出细细的汗珠子,有时满头的发丝都湿透了,她只是皱着眉,抚着肚皮,望着天空发呆。
  她一个人发呆,在小区的围墙边。围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上点缀着紫色的喇叭花,喇叭花张大着嘴,他的话也许只有她能够听得见。
  失语者想对母亲说什么,但他张不开口。
  失语者走进产房——被母亲蹒跚地带进产房。
  走廊真长啊,母亲一个人一只手抚着肚皮,一只手扶着墙壁,满脸痛苦的表情。
  失语者听到了一个恶狠狠的声音:把双腿张开!再张开一点!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哎哟——失语者随着母亲的长嚎身子愈加紧缩。喊什么!谁没生过孩子!失语者听到那个恶狠狠的声音又咆哮了起来。
  失语者不知是哪里来的一股劲,他拼命地往外挤,没人知道他是不是想出去看看那个恶狠狠的医生是否长着一副多么丑陋的脸。
  冥冥之中,失语者感觉母亲也在用力,他配合着她,不顾一切地往外冲!当眼前出现一片亮光时,他通红着脸蛋,想大声地来一句呼喊,但看到母亲疲劳而恬静地睡着了,失语者抿住了嘴唇,什么都没说。
  失语者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他怔怔地看着母亲那张幸福之中泛着苦涩的脸,失语者用头摩娑着母亲的胸膛,试图给母亲一点安慰。
  失语者看到的第一张男人的脸是父亲。失语者猜想他是他的父亲——一张面无表情的脸,手里提着一只什么。这种猜测是凭借他还在母亲肚子里感觉到的而得出的结论。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猜错。
  那个男人把东西放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失语者看到母亲的眼里有泪涌出。
  周围的人都用一种陌生而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失语者者感到很不自在,他想冲父亲的背影喊句什么。
  但他终究没有喊出口。
  失语者意识到自已的脐带在结痂,并且一天比一天感到恐惧时,他被母亲接到了家里。
  哦,家是这样子的:雪白雪白的墙壁,灰黑灰黑的水泥地板,失语者看到电视机上方的花篮里落满了灰尘。
  这个就是失语者在娘胎里怀想了无数次的家。
  父亲照例不在家,母亲把他放进一只摇篮里,就去打电话。
  失语者先是听到母亲小声的只说了一句:我回来啦。后来,父亲那头不知道说了什么,母亲就抱着电话怔了许久,她想张嘴骂句什么,失语者期待着母亲得到某种释放,但他见母亲涨红了脸,最后什么也没说,放下了电话。
  父亲很晚才回到家,他把手提包往沙发上一丢,然后瞟了摇篮里的失语者一眼,把脖子上的领带扯了下来。父亲走近他,突然,他伸出手,在失语者的脸上拧了一把,失语者看见父亲的嘴唇随着这一动作歪了一下。
  失语者看见母亲拿着牛奶瓶走进厨房,她没有与父亲说话,一句也没有。
  失语者长到三岁,还没有叫过爸爸妈妈。有一天,母亲抱着失语者的头,使劲地摇,那声音从哭腔里挤出来说:为什么呀为什么?
  失语者被母亲带到了医院,医生给他检查了声带、耳朵、舌头等,然后说:典型的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了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
  母亲的的眉头越拧越紧,失语者在旁冷冷地笑。他趁医生在为他开住院单时,使劲地拉着母亲离开了医院。
  四岁的失语者,被母亲带到幼儿园。面试的老师要他数数。失语者迎着她冷冷的目光欲言又止。
  数不数?数得出来吗?老师喘了一口气,又低下头:数不出来是不能入园的!老师的口气中好像带着隐隐的威胁。
  失语者直往母亲的怀里靠。母亲把他往老师面前推:你倒是开口呀!
  失语者看见母亲已是泪流满面了,他不忍心看见母亲哭,只好转身去看老师,他看到老师对他隐隐地有一种隐隐的表情,那是一种笑,一种隐隐的嘲笑。
  失语者“哇”的一声,也哭了起来,他跑出了幼儿园。
  你叫他过来吧,我们先收下他,看他以后能不能说话。老师突然冲着失语者的母亲说。失语者的母亲千恩万谢,去追失语者。
  失语者站在幼儿园的走廊上,他的鼻子贴着冷冷的栏杆,他的脸孔平板得像一幅沉闷的画。
  放学的时候,老师对着来接失语者回家的母亲说:今天是母亲节,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一句什么祝福的话呀?她还拍拍失语者的脑袋。
  失语者转过身来,张开嘴,撇了撇,竟流下泪来。
  今天是母亲节,但我该说什么好呢?失语者在心中问自己。
  失语者站在教室的墙跟嚼一个馒头,同学跑过来,一把夺走他的馒头,失语者推了他一把。夺馒头的同学躺在地上哭嚎。
  老师走过来,把失语者批评了一通。失语者见全班的同学都抿着嘴,偷偷地笑。失语者想申辩什么,但他到底没有开口。
  失语者感到好孤独。
  失语者长到读高中时,高高的个子,纤长的身影,雪白的肌肤上隐隐见一条条延绵的血管(或神经?),他还长着一双小鹿一样的眼睛,让人觉得他是那样容易受惊。
  失语者到了大考前几个星期更是一言不发。他甚至天天吃泡面和盒饭,有同学说,他这样不必因点菜而开口,是为省去不必要的口舌。
  失语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害怕准备不足,害怕心绪不定,害怕精力不集中,我继续把人体通向外界的惟一大门:嘴巴,给门上。
  上了大学,失语者迷上了那些长袖善舞的文字,在他的心中,保罗?西蒙演唱的那首《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挤掉了所有中国的流行音乐。
  失语者读的是中文系,他觉得这再也合适不过了。
  “在裸光里我看到上万人,也许更多,他们一言不发却在交谈,他们不用聆听就能听到,他们能够写出无声之歌,我为什么不能?”失语者漫步黄昏校园,他的心语,连叶子听了都微微抖动。
失语者自己都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开始逃课,他可能只是不喜欢教授在闹哄哄的课堂上照着教材毫无创意地聒噪。
  失语者泡在图书馆。有一次,教授追到图书馆,对他暴跳如雷:你还想不想得毕业文凭?你以为你是百年孤独的智者?你试着去与同学多一点交流不可以吗?
  失语者终于说话了:我不习惯说话,只习惯阅读和写字。
  大三的时候,失语者写了一篇散文,名字也叫《寂静之声》——
  “刨冰上放上甘葛,盛在新的金碗里。水晶的数珠。藤花。梅花上积满了雪。空山足音。一朵昙花开的声音。翠绿的汤上漂着碧绿的叶子。寒潭飞起两只野鹤,鹤唳。下着微雨的江南的窄巷。撑着油布伞的手戴着鲜红的珊瑚石。自横的野舟。曲水流觞。临水照花。幽篁里琴声。石头上的积雪。蝉鸣。一片很大的荷叶上滚动着一滴很小的水珠。午后晒到床榻上的阳光。坐在园里数落花。长得非常美丽的小孩子一只手被母亲牵着,一只手吃着草莓。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大观园里中秋夜鬼魂的叹息。独钓寒江雪的蓑翁。川端康成的文字。席慕蓉的诗句。丈夫给炒菜的妻子递过去酱油瓶子。领导看着司机熟练地开着车。上司慈祥地接过下属的策划方案。官员耐心地听着下级的述职报告┅┅”
  教授读后仍是不解:你总是不说话,难道只为体味这世界的寂静之美?
  失语者的声音很轻很柔,但表述十分生涩:对不起,我已不说话很久了,因为这世界已经没有了寂静。
  失语者大学毕业后,在某杂志社谋得一份编辑的工作。
  失语者照例不说话。单位的人认为他不绕舌,不搬弄是非,但慢慢地,也有人说他太孤傲,不合群。
  失语者组到的稿件直至送到编辑部主任那儿才知道,这些稿件和作者全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内容和作家。
  他的上稿率渐渐成为全杂志社最高的。有关他的不利议论渐渐的在同事间潜滋暗长。
  但失语者轰动一置若罔闻,仍在规定的时间上班、下班,其余的时间呆在出租屋里写些东西。
  杂志社要提拔编辑部副主任,全社人的眼睛投向他,有的是赞许,有的是妒忌,有的是怀疑,而更多的是暗暗使劲,背地里用言语要把他踩下去。
  失语者却明确表示不参与竞聘,理由只是一句话:我没那个能力和精力。然后——
  所有有关他的议论偃旗息鼓。
  失语者不想当副主任,总编却找到他,问他:那么谁可以当副主任?言语中,透出对他不当副主任的不解和惋惜。
  失语者双手摩挲着,屁股微微挪来挪去,眼光不知放在哪里。
  总编盯着他,微微地笑:“别紧张,来,先喝杯水。”总编把纸杯递给他。
  失语者的手稍用力,那只纸杯便呻吟地缩了一下身子。失语者似乎感觉到了它的痛苦,怔了一下,然后,脸上回归了平静。
  总编期待了好久,见他只是急促不安地坐着,便知晓再熬步去对他只是受罪,就挥了挥手,失语者大赦般地走出总编室。
  编辑部的同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回来。
  失语者想对他们说:真的,我什么也没说。但他想了想,什么也没说。
  失语者想:说什么好呢?这不是谁当副主任,谁当主任的问题,天王老子当主任都没用。杂志都办成这样子了,没风格,没个性,自然就没读者。
  大家对办刊越来越没心思,没信心,倒是对职务、职称和报酬却争得日益激烈,甚至有点想趁乱浑水摸鱼的意思。
  失语者继续失语。
  二十五岁的失语者恋爱了。
  他先恋的一家部队医院的护士,而且是护士长。失语者第一次约会就把他的母亲带去,听说结果让女方毫无思想准备,脸红耳赤,手足无措。
  第二次约会时,护士长同他商量,能不能别带你的母亲来,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兴有个“灯泡”照着?而且还是母亲。
  失语者就再也没带母亲。母亲不在场,失语者就不知道该说什么。
  护士长天生又是一个乐天派,嘴里除了喝饮料就是叽叽喳喳就这说那。
  失语者似听非听。但就是不言语。久而久之,护士长就喊累了,就腻了。
  恋爱谈了没两个月,护士长就提出分手。失语者仍是不言语,以后真的就没再约她。失语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世上无淑女,何欲求恋人?
  接着,失语者又谈了一个女孩,也是谈了不到三个月,又与以失败告终,而这次主动提出分手的竟然是失语者!据说,失语者的理由是:女孩子比失语者更“失语”,她是个“拇指一族”,与  失语者见面时总是用手机发短信,而把失语者晾在一边。
  回来时,失语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科技越来越发达,而人与人的关系却咫尺天涯。
  母亲为他的婚事伤透了脑筋伤透了心。失语者不知如何安慰母亲好。
  有一天,失语者不知从哪里剪下了一篇文章,给母亲看——
  传说,长颈鹿的祖先因误食毒草,损坏了声带,从此变成了哑巴,心里有话说不出,感到十分痛苦。
  不知过了多少年代,有一次,长颈鹿遇到一个懂医学的巫婆,巫婆同情地对长颈鹿说:我有办法能使你说话,解除你的痛苦。长颈鹿听了喜出望外,心想,这一回我可遇到好心肠的人了。
  巫婆对长颈鹿说:让你能说话并不难,但你得先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从今以后,你不能抬着头啃树上的嫩叶,只能低着头吃地上的青草┅┅长颈鹿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巫婆诡秘地笑笑说:我的第二个条件是,当我使你能够说话以后,只能说我要求你说的话,不能随便说你心里的话。如果你能办到,就请点三下头。
  长颈鹿听罢,暗暗思量:有嘴不能说话固然痛苦,但能说话不能说自己心里的话,这不是比哑巴更痛苦吗?长颈鹿想到这里,连瞧都没瞧巫婆一眼,转过身子,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失语者仍然失语。世界日益喧嚣。
——载《文学与人生》(2011年第4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法诺奖得主对话文学与人生 莫言:人生是文学最重要元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2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莫言走进山东大学,畅谈“文学与人生”。
他们一位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兰西三星”之一;一位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在作品中用魔幻现实主义
12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莫言走进山东大学,畅谈&文学与人生&。
他们一位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兰西三星&之一;一位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在作品中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寓言和魔幻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打趣道。
莫言: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
莫言在阐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提到,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的过程,生活的过程。而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有了人之后才有文学,文学也是人学。另一方面,文学也可以缩小为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文学的读者,即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是文学的读者,尽管他们没有能力拿着有文字的书去阅读,但是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去听,像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也称之为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一方面构成了书面文学的题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书面文学转成了口头文学,以演讲的形式来传播。
笔若千斤 因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生
&文学同时也会影响人生,像我们看到的人物传记,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作出重大的决定,由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发展的道路。文学会对于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莫言说,&从有了阅读能力开始,从小人书到长短小说到人物著作,从低级到高级,从形象到抽象的阅读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思想形成过程中最宝贵的养料。我们判断一个事件的正确与否,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这些都需要我们头脑中所认同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除了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外,还有从阅读中得来。&
莫言坦言,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写作者,也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是重若千斤。他说,&当你意识到你写的书会被很多人去阅读,写作时就必须要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我们有一段时间对人生有一段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要恢复文学的本质,把人当做个人来表现,当做具体的人来描写。描写最复杂的人性,人性当中善的一面,荒谬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弱点的一面,这些都写进去。只有这样,作品里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勒&克莱齐奥:文学给人带来希望
和莫言童年有过同样挨饿经历的勒&克莱齐奥出生在战争纷飞的黑暗年代。 勒&克莱齐奥介绍说,&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非常紧密。我出生时没有文化只有暴力,因为那是战争的年代,我们只有对生活急需品的需求。但是后来当我接触到文学的时候,我还是燃起了希望。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对于刚才莫言先生所说的,文学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希望。结合我的人生经历去读莫言的《红高粱》,就会体会到所生长的土地带来的希望。&
在谈及对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的理解时,莫言表示,&我觉得法国作家除了传达给我们法国的人文、历史、自然等一些可以触摸的、可以感觉的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传达给我们一种法国的精神,法国人那种自由的、浪漫的一种精神。法国人热爱自由、追求自由,这样一种千百年来的一种努力,得到了一种非常充分的形象化的表现。&
&法国的小孩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他们去看月亮,他们会看看月亮兔的形式,这里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中国神话的影响。&勒&克莱齐奥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学具有一种特别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跟他的诗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中国文学神话的一种特殊的魅力。&
在莫言与勒&克莱齐奥相互评价中,莫言对勒克莱齐奥的饥饿童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说,&有过饥饿的体验,让作家在写作当中涉及到人性本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如何保持体验,这是我们小说里面应该充分予以展示和描写的。&勒&克莱齐奥则对莫言小说中的幽默印象颇深,认为将人生的苦难变为非常有趣、诙谐甚至是一种讽刺的,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对人生,这种幽默或者这种讽刺就是给予阶段性的人生撒下了一把盐,让人生有了一点味道。
人物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因&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风格,从小说创作主题来看,勒&克莱齐奥对人与传统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了某种特别的关注,注重融合各种知识和利用各种手段去认识现实世界。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