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独立与勇敢面对挫折的事例的事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英国教育理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看看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的
看看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的
近来,国外的育儿专家对传统育儿观念与做法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这些新的育儿观念正在越来越为年轻的父母所接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都反思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最近,在韩国的父母中间,“Nature(自然)育儿法”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自然育儿法”的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  不管是婴儿还是幼儿,韩国人开始流行让孩子单独睡觉。因为让孩子单独睡,不仅能够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有利于健康,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汉城妇幼保健医院的朴医师说:“以往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睡觉。这样做,有的是图喂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婴儿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觉时因蹬被子着凉而生病;还有的是怕分床睡觉,和孩子少了那份亲情。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让孩子单独睡更为科学,因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浊气,易被孩子吸入,这对孩子健康不利。”  玩泥巴沙子又何妨  在汉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一共有5万名儿童参加了“玩土活动”。玩土不但儿童喜欢,父母也很喜欢。以前孩子们怕妈妈怪罪弄脏了衣服,不敢玩土,但是现在父母们如何教育孩子认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者玩水,只要是孩子玩得愉快,弄脏了衣服也不要紧。医生们也主张,比起过分地干净、一味地讲究卫生,适当地脏一点,不但对情绪有好处,而且对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也有好处。这样有利于他们与细菌和病毒作斗争,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  母乳喂养和用布制尿布  在吃的问题上,汉城的妈妈们亲自当模特登场做广告,强烈呼吁“为了孩子要坚持母乳喂养”。喂母乳已经成为非常自然和光荣的事情。有一些妈妈在地铁里做喂母乳的表演,爸爸们也在一旁加油鼓劲。  原先父母们都爱用一次性的尿布,但是现在,为了孩子的健康,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日益增多。给两个孩子都使用布制尿布的33岁的李妈妈说:“虽然用布制尿布和喂母乳麻烦一点,但是,听说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我准备继续做下去。”在她的周围,有不少妈妈都和她一样。  不给孩子吃药  在汉城,有一家以不用药而出名的小儿科。该科的高医生强调说:“孩子们的疾病,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药,过了一定的时间也会自然康复。”  开始的时候,有些父母要求快点使自己的孩子好起来,但是现在这些父母认为,“孩子疼过,才能产生在疼痛的时候战胜疼痛的力量。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到了非要用药的时候再吃药也不迟。”他们非常赞同高医生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防止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不吃东西而苦恼,专家们认为,孩子所吃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只是追求量,而要关心一下质的问题。即使吃得少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各种营养价值高的饮食,这样才能存储能量,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和疾病作斗争。  让孩子缓慢成长  在汉城延世大学医学院,小儿精神科的申教授写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长》的书,主要内容是反对早期教育,因为他每天看到数十名由于过度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来就诊,因而认识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张,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开始学习,先旁观孩子所做的一切,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时候,在他后面轻轻地推一把,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独立成长。  申教授说,拔苗助长一点好处也没有,应该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成长。  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如登山、攀岩等。韩国父母正流行以此来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汉城教育专家金善意说:“以前,我们大多数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去冒险,而且一听说孩子要去攀岩就会制止,主要是担心孩子出事。但这样做,对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极为不利,孩子还是在大风大浪里成长比较好。现在有许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因此更应该让孩子参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险活动。”  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妈妈,我不想回家,回家不能跑,不能喊,只能玩玩具,没意思透了!”以往,韩国的妈妈们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让孩子学习识字、数数、讲故事、看图片,认为这才是智力培养。  现在,韩国的父母认为,美丽无比的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最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使孩子感到亲切和美好,自然界中可爱的小动物,耸立云天的大树,绿意葱葱的小草,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和发展。□崔浩  把餐桌当作课堂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  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绝大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让孩子自己进餐。并且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的偏食、挑食,如幼儿一个劲地儿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父母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英国孩子一般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了。稍大一些(五岁左右)的孩子,父母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此外,五六岁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导教育下,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旅游前,他们会在父母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从大人那里受到的教育是“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向法国父母学育儿  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国。当孩子刚出生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总是把孩子抱在手里。后来有位做妈妈的法国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抱着他?她告诉我,法国人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婴儿几个月大就会被安置在一块安全的围起来的婴儿区,让他们在里面滚、爬、玩耍,再大一些就让宝宝在地毯上来回爬。这样长大的孩子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  于是我开始关注起法国人养育孩子的特点,让我受益匪浅。法国父母对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宝宝吵闹,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我们经常会看见法国父母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聊天,认真地回答孩子充满童真的问题。例如,在面包房里,一个售货员会对一个挑选蛋糕的孩子说:“小朋友,您挑选好了吗?”孩子在从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别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一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有一次,我们准备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遥远,我有些犹豫。朋友却说,当然要带孩子去。那几天,每个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戏。晚上我们在壁炉前跳舞,每个大人都会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会儿。  我的宝宝在他5岁时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请函,那是来自同伴小朋友生日会的邀请。那天他带上礼物,穿着得体准时按响了朋友家的门铃。父母仅仅负责接送孩子,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  国外儿童教育的四个典范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看看英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_六一儿童网
  导读:国外的父母教育有什么不同?在我们循规蹈矩的给孩子条条框框的时候,国外父母真的是实施“放手”政策吗?看看来自英国的家庭教育,看看英国父母是怎样在自由中塑造孩子的独立和自信的。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暂时还没有评论,赶快来评论一下吧!
幼儿教育视频西方取经:感受英国人的“教子经”_新浪教育_新浪网
西方取经:感受英国人的“教子经”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泽东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
  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
  允许父母体罚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国人的眼睛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园。即使像蚂蚁这样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厨房爬满了蚂蚁的时候,他们的妈妈一边消灭蚂蚁,一边告诫他们的孩子,绝对不能玩弄蚂蚁,不能让它们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其他的蚂蚁会发出警报,让其他的同伴不要到这里来了,或者把蚂蚁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园去放生。
  有次孩子们养的金鱼巴里死了,对一条养了快三年的金鱼来说确实不容易了,每天欣赏摇滚乐能活那么久也该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妈妈让他们打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爸爸这个坏消息,第二天还在附近的教堂举办了个简短的葬礼。上周,安格斯居然还夸张地做了个噩梦,说梦到巴里了,妈妈对他们解释说,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巴里活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
  我不知道孩子们能明白多少,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样的教育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傻得可爱,却并没有错。
  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亚?福格一样,是个一板一眼、严格遵守规则的英国绅士。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英国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规蹈矩的。其实,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忍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
  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备。
  英国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娇宠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
  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轿车,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
  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会主动让座,但是,他们唯独不会给孩子让座,英国人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孩子独立。
  英国的家庭教育
  不论中国孩子、英国孩子,一日三餐总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吃饭么,又有什么好说的。可别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学问呢。
  进餐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对待偏食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进餐礼仪 学习用餐礼仪,英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4岁时就学会用餐时所用礼仪了。
  进餐前后 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又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环保意识 重视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该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时,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 、、、、的精彩内容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英国家庭教育漫谈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不仅拥有王室的高贵,人文的深厚,更对教育十分重视。大概正是因为如此,英国才能在近代最先拥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和作为精英人才教育之摇篮的公学。历史上的英国,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英国的家庭教育,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十分深远,能够作为一个缩影,反映出英国教育的整体面貌。
英国的家庭教育独具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能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的价值。一个传统的英国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在其成长的道路,既要有理性的思维和高尚的德行,又要有很高的学识,礼貌和教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的宠爱不是无条件的
在英国的家庭中,对孩子无理由的娇纵与宠爱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纠正孩子所犯的错误是必要的行为,更有甚者,英国的父母是不反对惩罚孩子的。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较为严厉的行为管束。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他们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每个人都不可以为所欲为,哪怕是孩子,幼稚和弱小并不能算做任意妄为的借口。与美国等国家不同,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父母体罚孩子是合法行为。《哈利波特》系列中动不动就出现的关禁闭并不是小说的虚构,在英国,至今仍有许多古老的学校还在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章制度。
把餐桌当成课堂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形成适应社会的性格。
鼓励孩子自己用餐
和多数中国家长动辄喂饭的行为不同的是,英国的家长大都鼓励孩子自己用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自然地喜欢上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家长不应当干预,完全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
杜绝偏食和挑食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通常会出现的偏食和挑食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正确管教和引导。英国的家长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孩子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家长往往会把这个菜收起来。餐桌上的教育不仅是为孩子的健康着想,更是为性格养成打下的坚实基础。英国的家长们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劣势性格,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发展成人见人厌的后果。
学习用餐礼仪
英国的家长们因其绅士的传统,还很注重对孩子的用餐礼仪的教育,小孩子往往四岁时就学会用餐的所有礼仪了。
让孩子帮忙做餐前准备工作
在餐桌上,家长还十分注意孩子的参与度。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觉得很有意思,也能体现自己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参与获得家庭认同感。
重视环保教育
在英国,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制品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性垃圾&。每一次外出郊游之前,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榨取果汁制作健康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饮料、罐头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务实消费观念
英国有很多二手的跳蚤市场,卖的大多是些各个家庭闲置的物品,也有一少部分是全新的。Ms. Lee偶尔会去逛逛这些二手市场,有时不仅能在里面找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整理箱、烛台、书籍等,还能为她的女儿Lily淘到一些心爱的宝贝。有一次她给女儿Lily买了一双八成新的运动鞋,Lily非常喜欢,她还自己挑选了一个机械玩具狗,每天把玩,爱不释手。Ms. Lee 说,小朋友容易对玩具喜新厌旧,买新玩具有时免不了浪费,这时,二手市场里的旧玩具无疑就是个好的选择,Lily平时玩儿的玩具大都是二手的,她也从不在意,偶尔才会买点儿新玩具。
独立意识需要重点培养
&子不教,父之过&是中国人信奉的圣人之言。英国的家长也是这样认为,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的家长就会被认为是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在公共汽车上,英国人会主动给老人和女士让座,却不主张给孩子让座。只要有条件,孩子从小就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爱孩子但不对他们的饮食起居过度夸张地照顾,不让孩子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大人也不会陪孩子进游乐场游玩。小学生童子军经常组织登山、野炊等夏令营,也是为了鼓励孩子独立地应对和处理问题。
在Dr. Smith的家中,小小的Holly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熟练地用汤匙吃东西,极少需要妈妈一口一口地喂。厕所的马桶较高,Holly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爬上去,但Mrs. Smith从不守在旁边,更不会为她准备厕纸。Mrs. Smith熨衣服时,Holly也会拿着一套熨衣服的工具在妈妈旁边&工作&,虽然只是玩具而已,但看她那有板有眼的认真样,还真像那么回事。正是这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大事&,铺下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石阶。
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毛主席语录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普遍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怎么教,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正因&人之初&不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注重德育是历史悠久的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但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却不叫德育,而是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为&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自律以及与他人良好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一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的含义。
诚实与自尊紧密相联
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尊自重和尊重他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学校有些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了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花钱培养孩子的顽皮天性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听话,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是顽皮的或者说父母是在花钱培养他们的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全家总动员去某个朋友家吃饭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周末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有家庭会选择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力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自信心的强弱,是他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会在欧美的文学影视作品中读到这样的话,&孩子,你能行!&这是在鼓励孩子充满自信地去应对挫折,尤其在处境艰难的时候,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英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即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英国的父母不娇纵孩子,不主动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要让孩子明白,你无须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有不足,这一次没有做好还有更多的机会,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尝试,你就会感到其乐无穷。英国人就是这样塑造孩子的自我意识的。
培养孩子的勇气
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英国幼儿教育中树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英国人锻炼孩子勇气的重要办法是鼓励孩子参加探险活动。让孩子在面对危险的环境时激发出自己的勇气,同时也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孩子的友爱和责任心
英国家庭注重开发孩子的爱心,父母往往通过豢养小动物来教育孩子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伴随着爱心的成长是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多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会感觉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会主动承担他自己那一份工作,能够达到培养孩子对公众事业和社会的责任心,为今后担当社会角色打下基础的目的。
大方而自然的两性教育
一天晚饭后, Mrs. Smith和她的女儿Holly在客厅玩耍。Mrs. Smith对Holly唱了一首歌:&Holly and Jack,sitting in a tree,K&I&S&S&I&N&G!&Holly&Wow,wow&地捂着脸大叫,一副很害羞的样子,而越看到她害羞,她妈妈就唱得越起劲儿。我们看到都会觉得惊讶,为什么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唱这种内容的歌呢?其实,英国的经常拿这首歌来取笑一些关系好的男女,Jack 是Holly的同学,也是好朋友,所以Mrs. Smith经常拿他们来开玩笑。这件事让我们见识到了英国人对两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他们觉得两性之间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普通的,不需要遮遮掩掩,所以也不会忌讳对小孩谈两性之间的话题。但开放不等于颓废和为所欲为,而是在自尊自重的前提下正常交往。有的父母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是一个避孕套,让孩子有防患于未然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孩子尽可能不在两性关系中受到伤害,这也是用心良苦的表现。
不做孩子的坏榜样
很多英国女人都有抽烟的习惯,Ms. Lee也是个烟民,她从16岁起就开始抽烟。她说她曾经想戒掉,却以失败告终。但是,每次她抽烟时都会去后院,从不在屋内抽,也不在Lily 面前抽。对比中国的某些父母,他们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打麻将,甚至大打出手,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根本不担心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相比之下,Ms. Lee在抽烟时有意避开孩子的细心做法,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了。
教会孩子懂得忍耐
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能力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英式的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因在学步时摔倒跌青膝盖而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 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于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韧性格便自然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责任编辑:侯立娟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勇敢的事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