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金刚经?原文页阅读人数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如果你能把金刚经全部吃下去,你就是佛了, 如果你能够完完全全感受和明白佛陀在金刚经历对弟子说的话,和当时说话的气氛,你就能成为一个佛。  中文的金刚经原文很好,但由于现在能读古文的人少了,大家往往读的是白化,但这不影响你把他吃下去。六祖惠能使听别人念了几句就当下悟道,所以白话文没有问题,哪怕是听鸟叫也能了悟佛的真境,其实听野鸟叫会更明白。金刚经是一种气氛,一种对话,一种歌唱的对话,而不是争论的对话,金刚经的对话是稀有的,是人类对话的极品,大多数人类对话是绝对的争论,不管他看起来有多么的礼貌。金刚经的对话是纯粹的分享,他的品质是那么的不同,用了那么多矛盾的话,却没有争论。那么的直白,直白到令人迷茫,但他是那么的美。如果所有的论坛里都是金刚经的气氛,佛的气氛,就说明地球上没有战争,因为人内心深处的暴力消失了,争论和战争一起死亡了。  他就是直白到令人迷茫的东西,我不能够解释他,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向我解释他,他将变得更美,因为他的解释将使他更加令人迷惑。但愿我也使他更加令人迷惑,增加他的美。  第一句话:如是我闻  很多人可能看过南怀瑾先生讲 《金刚经说什么〉,他这样说: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    南怀瑾是一个聪明的菩萨,知识丰富,但还不是佛。  他有一点误解,说起来很难明白,阿难不是要人相信经文里所说,而是要让人不要相信,因为太容易出错了,阿南的智力非常高,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他看到有比智力重要的多的东西在佛陀身上发生了。他不能说下面是我说的,也不能直接说这是佛陀的说的。语言很容易出错,你这样说他那样理解,佛的意义是超越意识形态本身的,所以不能真正靠语言传达。他只好说:这是我听到的,我不知道对不对,也许我听错了,理解错了,忘了,漏了。但对不起,我听到的就是这些,我“不能对此负责“,这是我的一种负责。这是阿南的意思。因为一个佛太稀有了,佛性是普遍的,但佛是稀有的,大家注意,佛经不是佛陀释迦写的,就像圣经不是耶稣写的一样,关注经文中的耶稣和佛陀,不要太在意经文了。    对于阿南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如此恭敬佛陀呢?你觉得他感受到了什么呢?我告诉你我的体会,他遇到了一个完完全全不同的人,一个人类可能进化到的最高成长的可能。他被震撼了,一个人身上完完全全的优雅,自如,宁静。而佛告诉他,你也可以像我这样。我们严重脑子里佛不真实,基本上是你的幻觉,从电视上来,角踩祥云之类的,而佛陀是一个真人,他和你一样的肉身,也有缺陷,但你会感到一股彻底不同于你的气氛,这股气氛来自对自己的彻底了然,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愤怒,你斗争,拼搏,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你愤然离群,又不能弃世,有想得到认可的成功,在你了解自己之前,一切都是徒劳的。而阿难面前的这个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好像很满足,不能说他对生活在乎,也不能说不在乎, 只是这样的喜悦,却又不是我们所平常知道的,因为得到什么而喜悦。  请看金刚经第一段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其实还没有开口,经已经将完了,说话是多余的,佛陀的一般生活就透着一种品质,他吸引人的绝对不是他所的话那么简单。他去讨饭,吃饭,洗脚,坐下,就好像一切都是完美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完美的,偶尔你也能进入这样的状况,但你不是很注意,有时候这样的状态刚来几秒钟,就结束了。我们一般人不是像佛陀这样的,我们很紧张,好像总有干不完的事,总有一大堆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思辨。脚和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东抓抓,西扰扰,真的有什么完不成的事吗?真的有什么直的手脚乱动吗?其实没有,不过是我们紧张是的能量不安定。佛陀没有这种紧张,他的能量很稳定,很平静。他作为一个示范站在大家面前就够了,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人们开始利用文字。而少有人拈花对此微笑。  其实后面的经文不是针对一般人讲的,而是专门回答须菩提的困惑的,如果你有和须菩提一样的困惑,你就去读他,如果没有,根本不需要读,在认知自己的道路上没有必要关注不是自己的困惑,但自己要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困惑,不要把别人的困惑当自己的。一般的,很难理解须菩提的困惑是什么,我看南怀瑾的困惑和须菩提的一样,他绕来绕去,总是不讲正题,它可以给你关于佛教的知识,而没有传达佛的信息。他基本上是在解释于文字相关的文化知识,而不是佛的本意,但可以说,他是相当有勇气的人,敢在这个领域用灵魂来冒险来试图了解自己,向他致敬。这是我所感受到的。  《金刚经说什么〉在这里:http://www.sinc.sunysb.edu/Clubs/buddhism/JinGangJingShuoShenMo/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介个俺一定要顶!
  刚才在“床头书”那里还想不起来自己的那本是什么名字,呵呵,正是〈金刚经〉。我的那本,幽默的,是所谓的加了译文的。但金刚经的真华,不受沾染。自觉在物象日益繁复,欲望日益焦灼的今日,对宇宙的真慧,若不时时警醒,一定会难以自救。  若是纯粹的哲学,依然有趣味。你说得极好,那种自在,难以描述。那是装着万物的满,又不着一物的空。成为智者,不是聪明人的本事,而是愚者的赤诚。
  金刚经不错,应该读读
  金刚者,是谓能断也。此所以渡众生也。
  先顶了再说
  这个梵星的语气是奥修的  呵呵
  看样子不是学佛的
  奥修?它说的英语。不过你到有眼力,我看了一些他的书。我才不学佛,我就是。
  楼主的错别字未免忒多了点... :D    金刚经汉译本身已足够浅白,浅白得无需他人来对其作进一步阐释,任何阐释都是多余的、徒劳无益的,先入为主地引进阐释都会伤害金刚经本身的意义,因此建议楼主先读一下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南华北史书非僻,辛苦亭林自作笺。
  金刚经汉译本身已足够浅白---这也是多余的
  呵呵,不错的书。我喜欢读,反复地读。
  南怀瑾是一个聪明的菩萨,知识丰富,但还不是佛。    他有一点误解,说起来很难明白,阿难不是要人相信经文里所说,而是要让人不要相信,因为太容易出错了。  “道可道,非常道”,此说极有见解。
  关于如是我闻的解释很精彩  其他的说法,确实,和佛学有距离。    另外,如果你说南怀瑾是菩萨的话,就不要说他有什么困惑。  菩萨的标准在那里摆着呢。
  关于如是我闻的解释很精彩    其他的说法,确实,和佛学有距离。        另外,如果你说南怀瑾是菩萨的话,就不要说他有什么困惑。    菩萨的标准在那里摆着呢。  -------  老兄,你有点说外行话了,菩萨是众生的一部分,是有最后困惑的一群人,但只有那么一点点。一旦这个不解决,他们就摆脱六道轮回,但不能成为佛,再世助人了。菩萨界仍是十方世界的,它是有困惑的一群,佛家里是毫无争论,只有佛是最后的圆满,菩萨界众生叫菩提挲陲,你那里学的佛啊?
  再说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菩萨没有困惑,他们成天围着佛陀问东问西,问什么呀?
  金刚经汉译本身已足够浅白,浅白得无需他人来对其作进一步阐释,任何阐释都是多余的、徒劳无益的,先入为主地引进阐释都会伤害金刚经本身的意义,因此建议楼主先读一下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金刚经如果那么浅白的话,后世就不会只出一个慧能,其实容易也容易,天上下雨地上湿,说难也难,否则为何慧能之后尚有几人能够拈花微笑?读经无关智慧,在于心性。
  &好像总有干不完的事,总有一大堆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思辨。脚和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东抓抓,西扰扰&  -- 呵呵,正是在说我,看来我真应该好好学学佛了。    可是我有问题请教楼主,正象你说的,偶尔我们凡人也会暂时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很容易被外部干扰所打断,又陷入无尽的纷扰。那么怎么才能让心境更多的保持这种状态呢?又或者是否我们人类就是在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波动中生存的呢?我自己一直在修持与放纵之间游移着。有时尽量让自己清心寡欲,因为我知道欲望一般就是烦恼的根源。但是这样一段时间后,我会觉得生活过于苍白,枯燥无味。多数时候我会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但欲望总会把我带入一种疲惫的状态。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问题,不指望一定能得到什么答案,说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惠能有且只有一个,即便克隆技术发展到极至,这一个与那一个,惠能与慧能还是有分别的。    惠能曾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人人皆有佛性,是否处于佛的status,取决于迷/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后世不肖弟子若只会摆拈花/微笑之pose,换个姿势便茫然无措,那就是执著了。    
  Glencoe,你的问题很有意思。  生活本来是完全非理性,如果他有理性的话,也不过是用来调调味道,就好像是酱菜,它可以用来增加味道,但本身没有什么营养。非理性是白米饭,没什么味道,但的的确确是根本,几天不吃,就要生病。当代人天天只吃酱菜,味道是很刺激,可是永远饥饿。  “我会觉得生活过于苍白,枯燥无味“  ----酱菜吃多了,吃不出白米饭清香了。  “多数时候我会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但欲望总会把我带入一种疲惫的状态“----只吃酱菜,当然营养不良。  欲望是理性的,注意这一点,很难被发现,因为通常理性是一个褒义词,欲望含有带来痛苦的意思,在我的字典里,欲望=理性,如果你理性一定带来大量欲望,因为理性的基本意思是现实,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是现实。而无欲无为绝对是非理性,do nothingness,why?理性一定会发问,它会说,不要浪费时间,最好做点什么,以获得点什么,金钱,地位,身份,友谊,爱情。一个无欲的人完全非理性,它就在那个地方什么也不做,连恢复体力都不是,因为它实在没什么要去完成。这就是一种非理性。  还有一种非理性,就是做,但完全没有目的的做,我们小时候做的事,就是这个,它叫做玩。  所以问题很简单,多吃白米饭,就是解药。酱菜理性是人工的,非理性是自然的,生命本身就来自非理性,我们也将死于非理性,祝大家身体健康,不要迷恋酱菜。  
  欲望=理性,这个说法很新鲜,不过让我消化下去还要一点时间。    “生命本身就来自非理性”--   why? 如果生命是非理性的,那宇宙应该一直在一片混沌中。我总觉得人既然有生有死,在这生死之间,必然存在些理性的意义,所以我们才必须做点什么,而达成这一段生命的使命。如果我们象禅宗所说的做到完全无欲无求,实际上是硬把自己拉回生命之前的混沌状态,这和我们出生这个事实是相违背的。随心所欲一直是我基本的生活态度,既然活过这一世,总该做点什么,做点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既然“生于徭役,死于安乐”,早晚都有一死,到时候想睡多久睡多久,何必吝惜活着时多付出些努力呢?  所以我对禅宗的无欲无求不是十分认同,不过我对自己的状态一直也不是很满意,总是处于一种很焦躁的状态,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分寸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事有始有终,不会轻易被困难击倒,或被浅薄的物欲所引诱。在我死去的那一天,能回首这一生而问心无愧,笑着去迎接最终的安息。  欢迎梵天继续给我指教:)
  信这个  所以顶
  受不了啦,楼上都满身的佛气。有没有说人话的?
  佛头著粪
  我翻《金刚经》只记得最后的那个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不知道佛陀他老人家是不是告诉别人:什么都别信。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难啊,我连自觉都做不到。  反倒是小乘的三毒、三学什么的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来得直接一些。    我瞎扯的,不知道的别信我。知道的给指下错。
  不是什么都别信  是要破执    破彼执著
  阿嚏!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分寸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事有始有终,不会轻易被困难击倒,或被浅薄的物欲所引诱。在我死去的那一天,能回首这一生而问心无愧,笑着去迎接最终的安息.&  我所见过的人,从虚拟到现实,从佛陀到希特勒,没有人做到这个得50%,你就不要要求这个了,太过分了。
  Glencoe,它将永远是你的希望,打破它把。
  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很没有自制力的人了,再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就更无药可救了。
  “我所见过的人,从虚拟到现实,从佛陀到希特勒,没有人做到这个得50%,你就不要要求这个了,太过分了。”____梵天王星  -------------------------------------------------  高寿!高寿?  
  我一直是很有眼力啊,呵呵
  作者:hutuworm 回复日期: 0:20:27 
    不是什么都别信    是要破执        破彼执著 乃入真实  ====================  一说到破执就容易打机锋啦,更容易让人犯迷糊。
  道理都是很简单的,就看你会不会这样做,如果做了,那你也可以成佛了。  宗教的教条道理其实都很简单,都很容易理解,然而世人多把他们曲解了,误会了。  
  禅宗本来就是个娱乐性的宗教  自惠能以降  诃佛骂祖烧经取暖酒肉穿肠司空见惯  相比之下  打机锋的娱乐性要低几个level了  
  呵呵  机锋公案  俺还放不下  无权发言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原来一点都不爱你所迷恋的人,这是顿悟;年岁渐长,年轻时曾经痛不欲生的事情你发现可以一笑了之,这大概就是破执了吧
  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很没有自制力的人了,再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就更无药可救了。  ------  我执如果打破了,你就发现自己无权做什么要求,一切都是自然。呵呵
  然后一种自然的戒律会来到你身上,它看起来很严,你却很消受,就是这样的
  看破执着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到很多具体的事情,就不可能了。比如明天整个project就要交上去,今天晚上程序还死活调不通,不熬通宵怎么成,熬到心虚气短,双目尽赤,还有什么佛性,呵呵。  我从没想过控制外部环境,我只想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内心。
  交不上去会怎么样?
  “交不上去会怎么样?”    --责任啊。    不要跟我说可以甩手不干,四大皆空我是做不到的。就像我开始说的,人既然有生,其生必然有意义,有时候做该做的事,而不要过多追问为什么要做,倒是最顺应自然的事。人生有张有驰,应该学习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在我看来,彻底遁入空门就是一种抗拒。
  在一名门之后家见一份书法家(高凤翰?)手书《 金刚经》,极美。
  楼不过的绕着边说话,与《金刚经》的宏旨没有任何关系。
  宣扬金刚经是件有功德的事。我也读金刚经,所以见了标题忍不住进来看了一下。  我是通过南怀瑾先生的那本书第一次接触并喜欢上金刚经的。南老娓娓道来,读着真是一种享受。时间长了对金刚经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但南老始终是个令人敬重的人。他引导了那么多人入门金刚经,连佛陀都在金刚经中对他无比赞美呢!  请楼主恕我冒昧,看你的文字让人感觉你很自大。经文中已经有很深奥的问答了,你还把本来平实的部分都说得那么玄乎。佛陀明白地告诉我们他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并且在讲完经后又明白地告诉我们“是经已”。你怎么敢替佛陀解释他敷座而坐后经就讲完了呢?刚还在说阿难“如是我闻”的负责态度呢,怎么两句话没讲完自己就忘了?  看了Glencoe和你的问答,好像最后你把人家弄得更糊涂了。你都不能理解需要连夜赶出一个project时的工作压力,难道真的是个出家人不知人间烟火?Glencoe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金刚经里须菩提启请的:如何应住,如何降服其心?金刚经就是为这样的人准备的,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体会,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理解也会有变化。我个人的体会它象北极星,永远向你指示正确的北方;并且它还告诉我们说只要你知道了哪儿是北方就已经是一种功德。至于如何去北方,那就是如筏喻者,陆海空各种途径大家自便了。
  楼上看来是个佛学颇有研究的人,顺便请教一下。以前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谈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这是金刚经的关键。那个帖子我找不到了,“无所住”我明白,“生其心”就不太明白了,生的是什么心?由何而生?字面看起来好像是说不着于任何相,而自心求佛。但以我的理解,人的所有念头都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这个由“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太虚妄了。
    先转来一段南老师的话: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   论了。”    -----------------------------------------------    ————南老师说“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    ————请教各位:既然“我没了”,那么当时能够感知到“我没了”的人又是谁呢?既然“我没了”,那么当时是谁在问“我到哪里去了?”总之,既然“我没了”,为什么还有一个“我”知道“我没了”?病人手术前被彻底麻醉时才是真正的“我没了”,因为他当时连“我没了”那种感觉也没有了。    
  汗,做是做不来的了  但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翻开此书,只须看,也不用想,却就能让人心地平静
  在认知自己的道路上没有必要关注不是自己的困惑,但自己要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困惑,不要把别人的困惑当自己的。
  回踏地观天:  我理解南的那种“我没了”的状态就是一种“陶醉”。平时我们大家也经常陶醉于一些事物,例如听音乐时,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再如有时我们颂念一些文字,而不过脑子,只用潜意识去体会文字的美丽,也会陶醉其中,念经就是这样了。这位南先生可能当晚念经念的高兴了,陶醉其中,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可他又是个修行之人,一发现这个,马上又把自己收回来,当他问“我在哪里?”的时候,已经出离了忘我的状态,用金刚经的话讲,就是着了“我相”和“法相”。  所以我对出家修行一直持否定态度,觉得那太刻意,探索生命的真谛在于体验之后的了解。试问一个从小出家的和尚从没谈过恋爱,怎么知道爱的灿烂与痛苦,又怎么能劝人跳出感情的魔障呢。据说人在临死前,意识会快速回顾这一生,然后一切了然。这就象上学时,先做实验,后写报告一样。人生的意义应该在于体验。  我喜欢和人谈禅,因为禅学的一些理论和我对生命的理解有共鸣,但我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佛家信徒,所以言语上可能对“大师”有所冒犯,诸位见谅啊:)南对金刚经字面的解释确实对人了解这部书有帮助,但其它一些旁征博引就未必能全信了。比如什么入定几百年的僧人,转世投胎的喜马拉雅山怪人,他说你就信啊,呵呵。我对鬼神之说是抱着和孔夫子一样的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人执著于文字相,我就是不知道交不上去会怎么样才问得的,我冰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回答,比如,扣工资,离职,等等,我的得到的一套思想理念,相反从你意识跑出来的第一念头是一种关于责任感的想法,然后你推断我这个问题的暗示我的观念,我并没有什么关于责任感的任何看法,我只是不明白交不上是什么后果,因为我不知道而已,不过这会引发你的联想和争论到是很有趣。  其次,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我知道生命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不需要它有什么意义,我可以创造出它的意义来,但我也可以让他没有,这都取决于我,我不在乎它有没有,他以情况而定,情况需要它有个意义,就制造一个,不需要,那就没有。这个并不会令人焦虑,到是四处寻找意义太过劳累了,也没有创造性,因为这种寻找的意思是希望在某个地方,某个人那里,一两句话里copy一个意义过来,这种copy永不可能真正满足人,所以遍会不听得去找,而不得。
  recombinant, 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南怀瑾?你能确定我不是吗?
  每逢十四、十五或初八之夜,他住在令人毛发直竖的恐怖之处,如园庙、林庙或树庙。夜里,或野兽走近他,或孔雀折断树枝,或风吹动树叶,他感到恐惧逼来。他想:“为什么我等待恐惧逼来?为什么我不降服恐惧?”于是,他行走时,恐惧逼来,他照旧行走,不站,不坐,不躺,直到降服恐惧。他站着时,恐惧逼来,他照旧站着,不走,不坐,不躺,直到降服恐惧。他躺着时,恐惧逼来,他照旧躺着,不走,不站,不坐,直到降服恐惧。  ——《中尼迦耶》第4《怖骇经》,见郭良鋆著《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46页。    尚有恐惧的悉达多太子,知不知道自己就是日后的佛陀?    Glencoe,大家都是读金刚经的,借此机会交流一下心得吧。实际上我对佛学知之甚少,但释迦牟尼是我最崇敬的人,读过上面这样的文字更觉真实而亲切。佛陀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世人来求拜保佑,而是树立了一个稀有但真实的榜样:人确实能通过修行而达到无比智慧而圆满的境界。虽然这种境界很遥远,但我相信它的存在。当信仰的部分内化于人格而趋于平淡,读金刚经难免要求索它的真正含义,甚至由此产生一些疑问。比如,整个经文的逻辑结构是如何展开的,有些明显是语意不甚连贯或多次重复的对话难道就没有可能是早期缺乏文字记录之前口耳相传过程中出现的BUG?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清楚地知道金刚经强调修行者不必拘泥于方法和形式——甚至是对金刚经本身的内容。“乃至四句偈等”是不是就这个意思?多次重复的内容至少使我们可以推测:佛陀确实强调过这些意思,在集结佛经时众人都没忘记。  关于如何生心的语句,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生的是“清净心”,这应该就是“降服其心”后的一种状态。降服其心的方法已在第三品里描述,我理解就是利他性的思想和行为,不拘任何形式,不求任何回报,即使能做到如此而自以为与众不同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正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根本。梁武帝给第三品取标题《大乘正宗》,真是再确切不过。  思想上有所追求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往往是很苦恼的(末法时代啊),估计患抑郁症的比例要比其他人高得多。我们的心态会受牵扯在浮躁和沉静之间波动,而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解读金刚经。我发现读经能使人的心地变得很柔软,对善行以及他人所受痛苦的感应越发敏锐,确实会有不由自主涕泪悲泣的时侯,而此时的心境是清净的。这算不算一种果报?
  梵天王星,不管你是谁,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探讨金刚经的机会。佛说这是件有功德的事!
  recombinant, 你走的是外道,glencoe离问真正问如何降服其心还早。  他问问题的真正意思是:“如何做事又有效,心又不乱?“。  你阅读佛的方法不对,太多逻辑了,佛就是胡言乱语的一个醉汉,最高境界的醉汉。:-)你也要变成个醉汉才明白。你现在的状况和我还没产成出离心的时候差不多,还不能诚服。  须菩提的问题,要在具体环境里才理会的清楚,我觉得这里有点困难,因为那个问题太超越常规了。
  这也叫功德,金刚经就应该拿去烧。
  梵天王星,在特定的环境下,你可以在佛像头上拉屎。但是不要为了向人表示你的境界高而行为乖张或对佛陀出言不逊,因为这是很深的一种着相,况且还有比这好得多的譬喻可以使用。小沙弥乱学师父伸一个指头是要被剁掉的!这是真心为你好才这么说。
  佛陀死了!!!你还守着他说的话干什么?  一个手指头,就是一个手指头而已。你这是恐吓的恶念,还要披真心的外衣,好好向你心里的佛陀道歉把。你的这是善行和功德?这是嗔,标准的嗔。  我心里没有佛,我大可干任何我想干的事,你心里有,就不要玷污他,你心里那个手指头可要流血。 我告诉你:“比如,整个经文的逻辑结构是如何展开的,有些明显是语意不甚连贯或多次重复的对话难道就没有可能是早期缺乏文字记录之前口耳相传过程中出现的BUG?“ 这种句子背后表示的,纯粹是迷惑,不过是拿着佛经当春秋读罢了。
  楼上二位辩的越来越有声色了,最近太忙,没时间闲聊了,我还是那句话“敬鬼神而远之”:)
  好文章.
    作者:虿钭 回复日期: 0:16:11    TO:踏地观天  俺觉得你正用凡胎肉眼观察佛,并试图用人的知解去理解佛的思想。你所理解的吃饭的佛,那据说是佛的“相”,那是为渡你而现身的有相色身。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所有,即包括佛吃饭的样子(呵呵,谁见过佛吃饭的样子?)。总之,吃饭的佛那不是真佛,真佛是法身法身是无相的。必须吃饭才能活命,这是人的问题,与佛无关。什么是佛?我觉得佛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在未成佛时,不可能窥探其真妙。成佛不是指成为另一具与众不同的臭皮囊,而是指获得一种智慧。在佛的世界,只有这种智慧才是永生的。  另外,在佛的思辩里,人只是众生一种,死后去到哪里变成什么并不要紧,只要来生仍是众生就有戏,还能成佛的。一条狗尚且能成为如来坐下一法力无边的大弟子,更何况饿死鬼?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 10:45:08  ————在一切佛理当中,本愚最不喜欢的部分就是“六道轮回”,您说“一条狗尚且能成为如来坐下一法力无边的大弟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佛教故事原来的大概情节如下:  据佛家记载,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日,一条改不了吃屎习惯的古代狗在茅厕中进餐,无意中在自己尾巴上沾上了一块“人中黄”美味。它饱食后又到一座坟墓上卧身休息,也是无意中把那块“人中黄”甩到墓碑前。恰巧在这座坟墓中安息的正是一位有道高僧修行转世后留下的“臭皮囊”,于是该犬“功德”莫大矣。其一,“人中黄”对该犬来说本来是养命的珍品;其二,它不是有意取悦于佛,乃是无私无欲在不觉中完成了“供奉”。这条狗借此“法缘”来世转生为佛弟子,其法力能够用一手指定住一座飞来的山,只是由于他是从“畜生道”中转来,所以口拙不善言辞。  看了这个故事中那条令人羡慕的狗,不知如今天天拿水果供奉于佛像前的善男信女来世将有何等法力呢?      作者:drake 回复日期: 13:41:29    踏兄,佛教布施是有讲究的,即布施时候应做到布施的主体空,布施的客体空,布施的事物空。如布施时候不能做到这三空,则不算真布施,只是积累点人天福德而已。你看当今供养诸佛菩萨的人,有几个不是想有所求?有所求即不空,布施的功德当然就很小了。  踏兄对六道轮回有何看法,尽管说出来,纯粹道理上的讨论小弟是很欢迎的。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 11:08:42  ————说几句吧。  您讲道:“布施时候应做到布施的主体空,布施的客体空,布施的事物空。”  ————佛家这也“空”那也“空”,总之空有不二,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有有空空,空空有有,非有非空,非空非有,是空是有,是有是空,修也空,不修也空,无佛空,有佛亦空,空本空,不空亦空,等等,但无论怎么说,有如下几样是万万不可空的:  首先,饭绝对要吃,若是肚子空半年还能活就真是佛门奇迹了。佛祖一生得到了两次最重要的布施,一次是他禁食苦行饿得奄奄一息时有位少女给他一碗奶,他喝完后精神大振终于在菩提树下开悟,另一次是他八十三岁时请求铁匠肯达给他烹一顿猪肉吃,他吃后腹泻就圆寂解脱了。当然,佛家的吃饭“空”不是指宇航员在太空中直接吃“真空”就能活命,而是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不过,毕竟要有实实在在的酒和肉,否则恐怕心中就真的空空如也连佛祖也没有了。  其次,土木金石偶像是万万不可空掉的,众生太过愚顽,必须通过五体投地供奉偶像才能最终见到“无人象无我象无众生象无寿者象”的佛。数学理论多么抽象,可是很多与佛无缘慧根全无的人却能理解数学,为什么慧根深远的佛弟子离开无量偶像就不能礼佛呢?  其三,念佛修行是万万不可空掉的,众生饭可一日不吃但“阿弥陀佛”不可一刻不念,静坐就更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生本来无所谓迷与悟,也就是说,“迷”与“悟”、“善”与“恶”、“佛”与“魔”、“修”与“谤”、“法”与“屎”,“是”与“非”、“美”与“丑”、“人”与“狗”、“真”与“假”、“正”与“邪”、“实”与“幻”、“苦”与“乐”、“空”与“有”,等等一切对立差别本皆虚幻,尔等僧众还执着于“佛门”与“外道”(佛以外的其他宗教)之间的争论干什么呢?      您又说道:“踏兄对六道轮回有何看法,尽管说出来,纯粹道理上的讨论小弟是很欢迎的。”  ————在说话前先声明一点,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你说就是你错,我说就是我错”、“与其说是佛说的,不如说是魔说的”,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佛家的经典特别庞杂繁多,现留下一万多部古籍都是讲解佛法的。不过说到“六道轮回”话就简单了,就一句话: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一、佛家是不讲究第一因的,也就是说,众生“自无始以来”就在“六道轮回”中并没有一个由清净堕落到迷幻中的开始,可是,佛家却许诺众生有一个最终开悟解脱走出“六道轮回”的结局,那么,既然“无始”怎会“有终”?既然无门而入为何有门而出?  二、尽管佛弟子在地球上对科学从来没有任何贡献(只是用活体脱水以及草药内服的秘密方法留下了几具千年不坏的干尸),但是请多少学点生物学好不好?请问能用“六道轮回”解释地球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吗?  三、只有在封闭的有限的系统中才能完成“轮回”,请问:十方一切众生的数目是个有限大的数字吗?如果众生是一个无限大的数字,那么其中两个“生灵”在结缘一次以后是有可能永远不再相会的。    时间关系暂时就谈这么多吧。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 11:59:42  记得前些年兴起“南怀瑾热”时,也简单看了几本老先生的书,好象有一本《大学微言》什么的,其余的就记不准名字了。总体印象如下:老先生虽然讲究中庸,但是在学术方面是有点走极端的。  一、在他老人家看来,凡是中国或印度古代的经典和人物都是绝对完美神圣的,所以要崇尚、崇尚再崇尚,绝对不可以用任何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其中的任何一句话,同时他认为中国与印度两家文化在神圣性上绝对是互相印证得天衣无缝,所以儒释道三家简直如出一辙相互之间根本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二、老先生对起源或者集大成于欧洲的思想文化简直一窍不通,除了不得不说一句“西方在科学上是老师”以外,对西方的道德、理想、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一切价值观统统坚决全盘否定,要用中国的“君君臣臣”取代之。如果再认真看一看老人家的“禅学”著作,就会发现他对现代科学常识与基本观点的无知几乎近于可笑的程度,思想深度与欧洲的哲学家相比简直是个童蒙。  三、老先生就书论书,不横向对比社会实际情况。公元一八四零年以前的中国可谓是儒释道的天下,而当时的西方列强也确实表现出竞争的贪婪与野蛮,但是一定请注意一下:大清皇帝、臣奴、学士与草民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道德素质是什么样子的?美国总统、官员、学者、公民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道德素质又是什么样子的?两者相比,要说是猪与人的差别算不算夸张?  总之,中国古代的道德修行就好象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手托自己的脚想上天,结果是:纸上完美无缺,实际不堪回首。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 11:59:26  ————关于舍利子、干尸、 避谷等事的趣谈   一、除古代佛指骨以外,其它现代舍利子到底是不是一种人体结石?佛家对此讳莫如深,明明有许多实物在,可就是故作神秘不允许对之进行科学研究,为何不敢拿出来公开化验一下呢?   二、保持修行圆寂者肉身在寺庙中千年不朽的科学程序是这样的:   1、生前长期素食,使体内矿物元素达到适当比例。   2、按照独特秘方采集多种含有芳香气味的山草药备用(有些此类植物现在有可能已经灭绝)。   3、修行者身材干瘦,临到圆寂前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吃普通食物,以便达到肠道清洁。   4、圆寂前几天只饮用原来备用的药物维持生命,于是大量排小便、流出汗水,最后连服药也停止,这样体内的水分就可以达到最低程度并且吸收了大量天然防腐剂。   5、选择通风凉爽并且经常有大量香烟的地点端坐圆寂,利用香烟帮助防腐,不是木乃伊,胜似木乃伊。   这是我若干年前从一本叫做《奥秘》的刊物上看到的历史故事,可惜那位和尚的名字记不清了,他的干尸后来被日本人盗走了。   三、不吃东西坚持若干天, 这源于印度教的瑜迦修炼和中国道家的“避谷”,其实就是一种类似动物冬眠的功夫,把身体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水平,能量消耗达到最低,但是最终还是要吃饭否则就会饿死,并且也不能让人长期不呼吸空气或者肉体长生不老,比龟、蛇、鳄鱼等动物可以连续月余不进食的本能差远了。     
  关于六道轮回--  两位同修,我关于这个见解很简单。  只要你知道有轮回就可以了,你管它几道?  但是佛说法的时候,有种种知识存在,为了让人明白轮回的道理,他不得不创造一些思想的工具去说法,便于和人们的认知融合,以便于是人从意识上得到启发,发说完了,工具就没用了,并不是什么死的定律,是佛的创造力形成的,在当时是很贴切的。  所以轮回就够了,不要什么六道,八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圈圈的意思,cylce.任何人伦的,社会的,生物的,情感的,生命的,思想的,意识形态的,都有这个圈圈。科学上的发现也很多,西方写的也很多,management cycle, biocycle, product lifecycle,.....bicycle(haha)  由于因缘的关系,我们的世界是圈圈组成的,所以谁也离不了谁。  没有什么一定的六道,但是一定有轮回,佛让我们有创造力,而不是死守它的给的数字,什么六道?我看见了好多道,我数不过来。  -有人轮回在挣钱的法门上,这叫迷金道  -有人轮回哲理思辨上,这叫扑风道  -有人轮回在对别人的感情付出上,这叫授水道  -有人轮回在权力夺取上,这叫探火道  -有人轮回在自己的优良行为上,这叫腐木道  -有人轮回在自己身体的改良上,这叫压苗道  -有人轮回在过去的聪明才智上,这叫刻舟道  -有人轮回在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上,这叫镜花道  -有人轮回在用谎言维护自己形相上,这是掩耳道  -。。。。。  轮回之苦,无边无际,岂止六道。。。。  
  作者:glencoe 回复日期: 7:54:25 
    楼上看来是个佛学颇有研究的人,顺便请教一下。以前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谈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这是金刚经的关键。    -----------------------------------  再想想,是那个贴子呀?
    “-有人轮回在挣钱的法门上,这叫迷金道  
-有人轮回哲理思辨上,这叫扑风道  
-有人轮回在对别人的感情付出上,这叫授水道  
-有人轮回在权力夺取上,这叫探火道  
-有人轮回在自己的优良行为上,这叫腐木道  
-有人轮回在自己身体的改良上,这叫压苗道  
-有人轮回在过去的聪明才智上,这叫刻舟道  
-有人轮回在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上,这叫镜花道  
-有人轮回在用谎言维护自己形相上,这是掩耳道  
-。。。。。”    --------------------------------------------------    ————有人轮回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这叫空手道。    
  没看  
  金刚经是我的枕边书!  
  唉,我的烦恼与Glencoe类似。    经历了一些事,困惑不解,总想忘却,总想解脱,远离烦恼,远离痛苦,得到觉悟。    但无欲和忘我又似乎矛盾。    不论是玩游戏,还是谈恋爱,还是工作,还是做别的什么,确实有忘我的感觉和状态,但也有失败,也有错误。    驱动那忘我产生的,不是无欲,恰恰是有欲。人生八苦,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都是欲望。    没了欲望,就象身体抽取了生命,死尸而已。有了欲望,又难以控制,看着它左突右冲,一味冒然,跌落山崖。    我知道痛苦来自欲望,可是很多快乐也来自欲望。减掉欲望,我还剩什么?难道是行尸走肉?    佛说要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就是为此感到困惑。不执着一切,那学习、实践、体验的动机又从来哪儿。如果没有自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又不是空气和风,单凭物理定律就可以运动。    我还体会不出无我的状态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要同时具有双重人格,一个人格在努力,在奋斗,另一个在旁观,在沉思,在微笑?    当然,很多痛苦并不是因为待发的欲望,或在行的欲望,而是历史和记忆。如果犯了足够多的错误,错误就积累成回忆、痛苦,和悔恨,时不常地重现,谴责自己,惩罚自己。搞得内心一团糟,甚至处事无方,再犯更多的错误。    生活就是这样平常,我只是想弄懂它,但越深思,越费解,越迷茫。让人感觉人力有所不达。欲望燃烧着我,就像走入无限的迷宫,越走越不知……,——我陷入思想的困境。    是否真的有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能让我解脱?  一个平安无忧快乐的自我,是否真的是虚妄,是不可得的幻想?    人能在“无我”的状态下控制自我吗?这奥妙的途径究竟是什么?这矛盾的表述到底意味着什么?期望有人指点。
   ————南老师说“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        ————请教各位:既然“我没了”,那么当时能够感知到“我没了”的人又是谁呢?既然“我没了”,那么当时是谁在问“我到哪里去了?”总之,既然“我没了”,为什么还有一个“我”知道“我没了”?病人手术前被彻底麻醉时才是真正的“我没了”,因为他当时连“我没了”那种感觉也没有了。    =================================================  不是说了么,是“觉得”我没了。  我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不一定正确。  
  不执着不是不去做,也不是不努力去做,而是笑看结果,不执着于结果。
  活在当下,一切随缘。得亦不喜,失亦不忧。  
  作者:苔丝狄蒙娜 回复日期: 16:37:58 
    不执着不是不去做,也不是不努力去做,而是笑看结果,不执着于结果。    ----------------------------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要好好琢磨。
  给大家讲《金刚经》功德无量。
  终于把《金刚经》看了一遍,有点感悟又说不清楚。  楼上诸位讲的都挺有意思,我保存下来,准备再看。  可能还要看很多遍,想很多回才能明白一点。  是不是有些道理不可能一下子明白,要慢慢反复体验很久?  那就慢慢体验吧。  我已经放弃顿悟了。
  终于把《金刚经》看了一遍,有点感悟又说不清楚。  楼上诸位讲的都挺有意思,我保存下来,准备再看。  可能还要看很多遍,想很多回才能明白一点。  是不是有些道理不可能一下子明白,要慢慢反复体验很久?  那就慢慢体验吧。  我已经放弃顿悟了。
  还在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