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如果涛4没有遇到宋平,他会终老于漫漫黄沙的大西北旅游攻略还是终将成就现在的伟业

江西新余宋氏字辈是谁提供的
江西新余宋氏字辈是谁提供的
我是云南威信人,家谱字辈和江西新余相同,寻江西新余宗亲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子姓,源于周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开国后,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②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沅陵)蛮酋有宋姓;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始祖:微子启。
迁徙:  河南商丘是周朝宋国都城,也是宋姓的发源地。伴随宋的盛衰,宋姓民众逐渐播迁,秦汉前已散居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自然也不例外,此为京兆宋姓开基之初,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甘肃敦煌,一支东迁虢州(治今河南卢氏),一支南迁江夏安陆(今属湖北)。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因历代有入朝为官者,在当时各望族中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璟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总之,唐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宋后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为多。目前宋姓人口列全国第22位。
郡望:  京兆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西河郡 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县)。  广平郡 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  敦煌郡 治所在今甘肃敦煌。  河南郡 治所在今洛阳东北。  弘农郡 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  扶风郡 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  乐陵县 治所在今山东乐陵。  江夏郡 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堂号:  玉德堂 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宋氏兄弟人称“二宋”或“大小宋”。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弘农、扶风、乐陵、江夏。②自立堂号:赋梅、善继、秉德、渡蚁等。
字辈: 某支宋氏字辈:宏学又国维,景兴正士开。祖传昭德志,世纪建忠光。敦厚添仁义,文明振作良。  江西吉安新余宋氏字辈:承玉之国朝、登元文德高、维仕思良孝、永世启占鳌。  浙江金华宋氏字辈: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云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  湖南宁乡(乌江)宋氏字辈:景良必添玉,应伯廷崇守,正国嘉宾盛,朝宗仕锡光,文名彰海宇,楚发挂英芳,善述新堂构,功修励序库。  安徽庐江宋氏字辈: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  新洞宋氏字辈:铎之良民泽,昌基建德高,时国如嘉周,有先帮本立,光祖善培成,学士登朝辅,文祥应世兴。续派:源远流长浩,贤杰定乾坤,正义为宗旨,志勇显奇能。  淮安宋氏字辈:一子祚国,长发其祥,大德宏兴,祖先育珍。  金城宋氏字辈:原派语:克法宗祖德,一举连登科。新派语:克法宗明,子嗣振兴,绍业统广,培良善始,廷敦笃立。
名人:  宋钘,战国时齐稷下学者。即宋牼、宋荣、宋荣子。宋国人。与尹文同游稷下,并齐名。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和“使人不斗”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十八篇(已佚),列小说家,注谓:“其言黄老意”。一说《管子》中的《内业》和《心术》上下等篇是他的著作。  宋玉,战国辞赋家。楚国(治今湖北江陵)人。生于屈原之后,或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较多,《汉书·艺文志》录有赋十六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三篇人或疑非他所作。  宋云,北魏学者。敦煌(今属甘肃)人。神龟元年(518)为胡太后所遣,与沙门惠生、法力等往西域、印度等地取经,历十一国。于正光三年(522)取经一百七十余部返洛阳。著《家记》一卷叙述此事。后人称为《宋云行记》,或云亦即所撰《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今佚,《洛阳伽蓝记》曾加引用。  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山西汾阳)人。《旧唐书》称其“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高宗时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先后媚附张易之、武三思,又贡举受贿。睿宗时,贬至钦州,赐死。善诗.中唐时期,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作品以歌功颂德者多,文辞华靡,形式上讲究声律,律体完整,对律体诗定型影响较大。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宋璟(663-737),唐臣。邢州南和(河北南和)人。博学,有文才。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旧唐书》记其“当官正色”,反对“二张”专权,深得武则天器重。官至吏部尚书。因不受武三思之托,遭贬,历杭、相二州刺史。睿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奏请太平公主出居洛阳,又遭贬。开元四年(716),官侍中,封广平郡公。力主简刑、减苛政、远佞臣、抑女宠,切中时弊.为开元名相,与姚崇并称“姚宋”。  宋庠(996-1066),北宋文学家。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人。字公序。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与其弟宋祁并有文名,故时称二宋。二人同举进士,庠名列第一。其文章典雅,诗多浓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庠弟。天圣进士,授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预修《广业记》,迁权三司度支判官,上疏极论去三冗(僧道、厢军、官吏),节三费(道场斋醮、寺观、使相节度)。历任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翰林学士等,以史馆修撰修《新唐书》列传,知定州,上《御戎论》七篇,知益州,旋除三司使,包拯劾其奢侈过度,出知郑州。卒,赠尚书,谥景文。能文,撰《大乐图》二卷,文集百卷。  宋迪,北宋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复古。天圣进士。历官度支、司封员外郎。与司马光、苏轼善,其画为轼所称赏。擅山水寒林,师法李成。有《潇湘八景图》卷,后人题诗以《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目之,实始于此。  宋敏求(),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字次道,赵州平棘(河北赵县)人。宝元中赐进士第。为编修官,预修《新唐书》。任同知太常礼院、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出知亳州。神宗朝,加龙图阁直学士,预修《两朝正史》。《宋史》言其“家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著述颇丰,今存《春明退朝录》、《长安志》。  宋慈(),南宋臣、法医学家。字惠父,建阳(属福建)人。嘉定进士。累迁广东提刑、湖南提刑、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为官刚正,恩威并施,雪冤禁暴。淳祐七年(1247),撰成《洗冤集录》。该书为世界最早法医学专著,被译成法、英、日、德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浦江(今属浙江)人。1358年,朱元璋聘其为五经师。翌年,授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师。旋改起居注,备顾问。1369年,任《元史》总裁。书成,迁翰林学士,主修元统以后事迹。历任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并参与制订礼乐诸书。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谪居茂州(今四川茂汶),病死途中。著有《浦阳人物论》、《孝经新说》、《龙门子》及《宋学士全集》等。  宋克(),明代书法家。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侠义好客,胸有大志,未得施展,曾任凤翔同知,卒于任上。擅楷、行、草、章草等书体,师法锺繇、王羲之,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尤精章草,笔画瘦劲挺拔,风格秀丽挺健,潇洒流便。有墨迹《进学解》、《唐宋人诗》、《刘桢公燕诗》、《临急就章》等传世。  宋懋澄(),明藏书家、文学家。字幼清。华亭(今上海)人。好诗文,以富藏书知名,所藏书多有秘本、手抄本及名家所校本。建有书楼名“九龠楼”,藏书充栋。与王圻、施大经、俞汝楫为明万历间上海四大藏书家。所作诗文,秀逸隽永。民间喜爱的杜十娘故事,即在其《裨篇》中。部分作品不满现实。其作品集《九龠集》,清代被列为禁书。  宋应星(1587-?),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宋献策(?-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谋士。河南永城人。曾为卜者。后为李自成谋士,外号“宋矮子”,或称“宋孩儿”。曾造谣言“十八子立神器”,以博得李自成信任,命为军师。入北京后,形势对起义军日渐不利,他散布谣言“我立为马上天子,尚有三年富贵”以鼓士气。清兵入关后,在西安附近为清兵俘杀。  宋琬(),清初诗人。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别署二乡亭主人。顺治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郎中、浙江宁绍台道。因族人诬告通于七起义军,下狱。后起用为四川按察使。在官皆有政声。工诗,能写戏曲。诗多伤感时事之作。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著有《安雅堂集》,另有杂剧《祭皋陶》。  宋湘(),清诗人。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广东梅县)人。嘉庆进士。累迁云南曲靖知府。教民种木棉。累官湖北督粮道。论诗反对摹拟,言“作诗不用法”。诗作倜傥雄奇,沈郁顿挫,自成一家。时称为“粤中诗人之巨擘”。有《红杏山房诗钞》、《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等。  宋翔凤(),清经学家。字于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嘉庆举人。知湖南新宁县。累官知州。《清史稿》称其“通训诂名物”,专治西汉今文经学,为常州学派奠基人之一。撰《论语说义》,发挥微言大义,认为《论语》是孔子言性与天道的“微言”所在。撰对古代史料详加考证的读书笔记《过庭录》。著《浮溪精舍丛书》。  宋庆(),清末将领。山东蓬莱人。字祝三。1853年投军,参与镇捻军。1862年统裁余的临淮军三营。1865年授南阳镇总兵。1868年授湖南提督。1874年调任四川提督。1880年会办奉天防务。1882年驻防旅顺。18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前方各军统领,率部与日军作战。1895年春因作战失败受革职留任处分。1900年帮办北洋军务。1902年病死。  宋景诗(1824-?),清末黑旗军首领。山东堂邑(今属聊城)人。咸丰十年(1860),在家乡聚众抗粮,寻失败。次年,参加白莲教在堂邑、冠县发动的起义,自领黑旗军,进攻山东、直隶(今河北)边界州县,旋被清钦差大臣胜保招抚。同治元年(1862),参与在淮北攻击捻军并赴陕镇回民起义军。后返山东,再举义旗,为清僧格林沁部击败,后不知所终。  宋恕(),清维新派。原名存礼,改名恕,又改名衡,号六斋。浙江平阳人。曾任教于上海龙门书院、金陵中山书院。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欲振商业,必先振农业工业”。“欲振工业,必自劝集股购机器始”。为“浙东三杰”之一。有《六斋卑议》、《浙学史》、《朝鲜大事记》、《六斋遗诗集》等。  其他宋姓名人有春秋时宋国大夫宋万;东汉大臣宋俱;十六国前凉隐士宋纤;北朝齐史学家宋绘;唐文学家宋昱,诗人宋雍;北宋大臣宋琪,将领宋偓,文学家宋白,诗人宋京,藏书家宋绶,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大臣宋朴;明文学家宋焘,书画家宋钰;清藏书家宋筠、宋荦等。近当代宋姓名人有清末维新派人士宋育仁,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政治家宋庆龄、宋美龄、宋蔼龄、宋平,军事家宋任穷、宋时轮,国民党将领宋哲元、宋希濂,金融家宋子文,资本家宋炜臣,控制论专家宋健,妇产科专家宋鸿钊,戏剧活动家宋之的,戏剧家宋春舫,歌手宋祖英等。
江西新余市罗坊镇坡下村其根源在峡江县柘乡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江西领域专家【闲情】肖东发: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
& & &谈起北大,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其次是其园林般的校园风光。传统的园林式的校园,还有博雅塔和未名湖,湖光塔影,相互掩映,构成了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然而这些只是表面风光而已,真正代表北大风范的是在年轮置换间,这里走出的万千学子。而像慈母一样孕育培养万千学子的许多学术大师都曾居住在燕南园。因此,真正意义上代表北大精神的恐怕还得要数燕南园。 &&&&要讲燕南园的由来则要追溯到北大的历史。1919年,由美国教会在清末创办的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和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三校合并成立一所新的大学,聘任正在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的&中国通&司徒雷登博士(Dr. John Leighton Stuart)任校长,新大学被命名为&燕京大学&。 &&&&当时的燕大校舍在北平崇文门内盔甲厂(男校)和灯市口佟府夹道(女校)。司徒雷登到任后,感到城里的校舍既小又简陋,考虑到今后燕大的发展,他决定选择一处新校址。 &&&&几经勘察,司徒雷登选定海甸(今海淀的旧称)西郊的一块地方,那里本是明代勺园和清代淑春园的旧址,清末民初时曾为睿亲王的后代所有,早已残败不堪了,此时又转归陕西督军陈树藩。陈树藩被司徒校长的游说所打动,于日与燕大签订了契约,以4万银元的象征性价格将这块土地永久租给燕大。 &&&&深谙中国文化的司徒校长和副校长哈利&鲁斯博士(Dr. Harry Luce)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担任新校园的总设计师。亨利&墨菲拿出了一个中西结合、古今融会的园林式的设计方案。不几年,一所美轮美奂的新校舍便拔地而起了。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无言笑视着岁月的沧桑。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中国教授对中国的政治、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学家侯仁之,作家冰心和社会学家吴文藻夫妇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学贯中西的史学巨擘洪业教授就曾住在燕南园54号。洪先生名业,号煨莲,早年留学美国,获得多个学位,曾在美国为燕大筹款。回国后担任燕大的重要领导职务,并主持燕大历史系,后出任饮誉中外的学术机构&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的北平办事处总干事,主持&引得&(Index)编纂处,他所编纂的引得,为后来的学者研究中国文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洪先生很喜欢他的54号,名之为&健斋&,又称&无善本书屋&,因为他读书只为做学问,不为收藏。 &&&&洪先生为人淡泊,温文尔雅又谈吐幽默,喜欢叼着烟斗,微微地笑着。洪先生经常不定期地在家召开历史学会的会议,邀请在学问上互相琢磨的数位老师同学一边品茗或饮咖啡,一边切磋学问。大家在一起讨论,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辩论,时而开怀畅笑。天气好的初夏时,花开如泻。时淡时浓的花香、茶香、咖啡香弥漫在院子里,和着高谈阔论,和着爽朗的笑声,飘荡在燕南园里。但是,&文革&中,54号门前的藤萝因有&资产阶级情调&而被斫毁! &&&&洪先生十分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并结合他们的特长和兴趣为之确定研究方向。后来也住燕南园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就是洪先生的弟子。 &&&&1926年夏季,冰心从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应聘回母校燕京大学任教。那时,她已出版了《繁星》、《超人》、《寄小读者》等几本书,已是名满神州的作家了。 &&&&冰心先住在朗润园的一间单身宿舍里。她的未婚夫吴文藻于1928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荣获了哥大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他应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之聘,于1929年初回到北京。燕大对这两位从美国归来的青年学人特别予以款待,把燕南园正在兴建中的一幢二层小楼拨给他们居住。那就是西式的燕南园66号住宅。 &&&&冰心在自己的许多文章里细致地描述过自己住过的那幢小楼,就是在这里,他先后写下了《往事》、《南归》等小说、散文作品。 &&&&抗战胜利后,燕大复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燕京大学改为国立,外籍教师回国,燕南园渐渐空了下来。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北大自北京城内迁入燕园。按照国家的教育调整规划,北大要建成一个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国内很多高校的文史哲及理科专业被调整到北大,而北大和燕大的法科、新闻、农、工、医科等专业则被分散到别的高校,一时间北大名师云聚。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知名学者被安排到了燕南园居住,因为燕南园环境幽静,离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位置适中,适合工作和学习。自那时起,燕园里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知名学者不一定住燕南园,住燕南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 &&&&由于学者们是陆续迁入的,并且住户较多,燕南园便不再像燕大时期那样一家一个院落了,而是依建筑面积的大小,将每个院落分隔供两家到三家居住。 &&&&往日比较安静的燕南园,由于突然增加了许多新住户,一下子热闹了许多。北大迁来燕园后,不论怎么改变校园的格局,都要避开燕南园。现在燕南园许多房子上镶的门牌还是燕大最初装上去的。 &&&&61号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侯仁之院士的家。这是一座西式的两层小楼,掩映在一片深绿的树丛中,旁边又是一丛翠竹,望之蔚然而深秀。侯仁之和夫人自20世纪30年代初考入燕京大学,至今在燕园已70年了,自1950年搬入燕南园,至今也已50多年了。岁月沧桑,侯先生已年逾髦耋,回忆起燕园岁月的点点滴滴,总是充满着深情。 &&&&在以人文大师荟萃而闻名的燕南园里,周培源先生是为数寥寥的数理大师之一。饮誉世界的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培源是在1952年住进燕南园的,他曾是燕南园56号的主人。周先生在美国求学期间曾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周先生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门生弟子为中国国防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周培源是爱花之人,56号曾遍植樱花,春来如雪,人称&周家花园&。 &&&&55号和57号从方位上看呈对角而立。有趣的是,它们的主人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而有着某种&对峙&的关系。 &&&&原北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定在55号住过多年。在燕南园众多居住者中,冯定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唯一一位由毛泽东亲定到北大教书的学者。 &&&&那时候,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还没有彻底完成,党要在哲学领域&占领&仍由旧知识分子&控制&的阵地。冯定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名作《平凡的真理》曾引导许多人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特别看重冯定,点名调他到北大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与冯友兰的唯心主义哲学&搞争鸣&、&唱对台戏&。 &&&&然而在60年代的政治环境里,由于冯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趋炎附势,他在政治运动中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当报刊上连续发表批判冯定的文章时,有人劝他做个检讨算了,他不肯屈服:&我不愿做检讨的英雄。& &&&&从那时起到&文革&时期冯定一直顶着&假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挨批斗。&文革&中,北大哲学系成立了&批判冯定、冯友兰联络站&。&对台戏&没唱成,哲学系这两位最有名的教授双双被推上了受批斗的台子。与冯定&唱对台戏&的冯友兰就住在燕南园57号。 &&&&1952年院系调整后,冯友兰从清华园迁到燕南园,并终老于57号。生活在20世纪这个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冯友兰早年就以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蜚声学界,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有人评价他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冯友兰迁入燕南园的50年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长期接受批判、自我批判、改造思想的过程中,冯友兰基本上失落了自我。这位思想自成体系的哲学家放弃了独立思考,这于他于中国社会于那个时代都是十分深刻的教训。 &&&&&文革&结束后,冯友兰真诚地解剖自我,指出自己以前不能&修辞立其&,决心今后&只写我自己&&不再依傍旁人&。从此以后,冯友兰坚决抛开&文革&前就已出版的两本《新编》,以85岁的高龄从头开始撰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他不再依傍旁人,而是作出自己的结论,所以《新编》七册中新的见解层出不穷,往往会与流行的论点相违背。他越写越感到自由,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境界。晚年的冯先生就是在57号院里历时10年,用口述的方式写下了《新编》七册,实现了从失落自我到回归自我的转变! &&&&说起&三松堂&,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冯友兰先生的居所,但问到具体方位,一些人就&不知其所在&了。他的全集名为《三松堂全集》,表明了他对57号的眷爱。冯友兰曾在《三松堂自序》的自序中说起&三松堂&得名的缘由:&&&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 &&&&如今三松堂的大门前立起了一排绿竹盆景,似乎是要隔绝外界的喧嚣与浮躁。 &&&&与燕南园同样饱经沧桑的是63号院。这里原是燕大的美籍音乐教授范天祥自费修建的住宅,当时他的院子最大,被人称为&范庄&。范天祥任燕大音乐系主任,夫妇二人才华横溢而又诲人不倦,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范天祥教授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中国圣诗的曲调贡献很大。 &&&&本来这所房子在园内没有院墙,只用柏墙与其他院落相隔。可是北大迁来燕园后,考虑到校长马寅初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怒斥&四大家族&被蒋介石逮捕监禁而身心俱疲,需要一个幽静的环境工作休养,所以就把他安排在了63号院,并把柏墙换成了砖墙。 &&&&马老是经济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大好形势鼓舞他关心国计民生,经过认真地调查和研究,就是在这座院子里,马老开始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 &&&&1957年,马老发表了《新人口论》,建议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视人口问题,合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五六十年代,正是中国的政治气候乍暖乍寒,帽子&大跃进&的狂热时期。在这种&左&倾跋扈的岁月中,马老的真知灼见成了他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马尔萨斯思想的&罪证&。全国上下,一时间群情汹汹,群起而讨之,北大校内的大字报更是铺天盖地声讨马老,连63号院子的围墙上、大门上都贴满了大字报。但是马老没有被这滔天的阵势所压倒,悲壮而豪迈地坚称:&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迎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他用自己的良知持守着真理。 &&&&马老遭到错误批判后,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被迫离开了燕南园63号,搬入城内。63号院一度作为党委书记兼校长陆平办公之用。 &&&&日,中央通过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嗅觉&灵敏&的人物知道运动的大好时机来了。5月25日,由北大哲学系党支部书记聂元梓联合系里其他教员共7人联署的大字报《宋平、陆平、彭珮云在&文革&中究竟干了些什么?》出现在北京大学大饭厅的东墙上,这张大字报的威力是众所周知的,北大开始卷入&文革&的狂潮中。 &&&&聂元梓等人开始在北大&全面夺权&,成立了&新北大公社&,原来的校领导则被全部打倒,成为&黑帮&编户,打入&牛棚&。聂元梓俨然以&老佛爷&自居,搬入63号院办公,开始在北大呼风唤雨,并在这里接待了中央文革的头面人物康生、江青、张春桥、关锋、戚本禹等人,一时间,63号院门庭若市,众多谋划出自这个院子,在北大乃至全国造成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地震&。 &&&&聂元梓失势倒台以后,63号院空了一段时间。70年代初,北大副校长魏建功搬入此院。魏建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音韵学大师,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他积极推行国语运动,抗战胜利后赴台湾推行国语,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齐根铲除,实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纯洁、规范和统一,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彪炳青史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为国家文字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编纂的《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大众化的现代汉语字典。可惜魏先生在80年代初就故世了。 &&&&现在的63号院成了一个大杂院,正房旁边低矮的小房子里住着一些工人和家属,靠南的正房是北大老干部活动中心,时常有一些退休的老教工在这里活动,靠北的正房为北大的一个公司所有。面对此情此景,哲学家汤用彤先生的儿子汤一玄先生说:&也许是因为63号的经历太坎坷了吧,现在谁也不愿住在那儿了!& &&&&&文革&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几乎一夜之间就改变了燕南园里这些知名学者的命运。 &&&&51号的饶毓泰先生是较早迁入燕南园的学者之一。饶先生是物理系教授,在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饶先生学问精深,为人更是谦恭有礼,每当他在路上遇到有人向他打招呼,他必会恭敬地鞠躬还礼。谁知文革刚刚开始,一张大字报就夺去了饶先生的生命,他在住所投缳身亡。 &&&&不久,住在64号的翦伯赞夫妇也双双自尽。翦老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尤其专于秦汉史。在&文革&中,他因为被&钦定&为专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尽了折磨摧残,后来由于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对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也要给出路&,翦老才从小黑屋中迁进了燕南园64号,但这并不能挽救他,在专案组无休止的审讯下,1968年12月的一天深夜,翦伯赞夫妇二人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翦老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实在交代不出什么问题,所以走了这条绝路&,另一张纸上写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文革&期间,燕南园里突然挤进了许多外来人口,有造反派、工宣队、革命教师各色人等,那些已沦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学者大师们或把自己的居所分给他们共住,或是被挤走。 &&&&&文革&之后,燕南园里的老先生们直到80年代才重新得到了莫大的尊重,他们重新被人们视为生活优裕的一类人。自那时起,燕南园渐渐找回了昔日的宁静,园子里的学者们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都重新焕发出活力。园内的林木也都郁郁葱葱地长了起来。 &&&&一代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自1956年起就居住在燕南园60号。这是一所独立的西式两层小楼,位于整个燕南园的中央,小楼周围没有围墙,参差的冬青和柏墙将它围在中间。春天院中遍开二月花,花开如海。这里环境恬淡幽美,很适合做学问。王力先生在此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等大量著作和论文。晚年在目障的情况下还倾力完成了《古代汉语字典》。1986年大师仙逝。 &&&&岁月不饶人!燕南园里的老先生们相继谢世了,如今这园子里只有3位老先生依然健在,他们分别是法学家芮沐先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和语音学家林焘先生。 &&&&仙逝的老先生们把房子留给了他们的子女,比如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王力先生的女儿王济慈、汤用彤先生的儿子汤一玄以及周培源先生的孩子、朱光潜先生的女儿等等,这些后代们有的也在北大任职。 &&&&校方对燕南园里的房屋的政策到目前为止依然采取默认的&世袭&原则,即老一辈人过世了,房子就由下一代人居住。有的房子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成了数家,如64号院,到如今已然变成一处大杂院,有的人家还在老房子的外面加盖了砖房。 &&&&与此同时,有的老先生过世后把房子交给了自己所在的系、所,这些房子就被派上了新用途。 &&&&80年代中期陈岱孙先生搬入55号,陈先生是经济学界一代宗师,也是著名教育家,他执著事业,终身未娶。陈先生过世后,学校在他居住的55号院内为他立了一尊铜像。不久前,55号院焕然一新,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即将入住。李先生的到来必会给这空寂的院子带来生机和活力。 &&&&2001年7月,北大燕南园建筑群被划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方也开始整理保护包括燕南园在内的近代建筑。 &&&&尽管现在学校并没有对燕南园今后的发展明确表态,但是从51号和55号的用途变迁来看,学校有意保持燕南园&大师荟萃之地&的性质。希望后来的人们不要忘记燕南园的历史、她的辉煌和她的沧桑。这就像是学问的薪火相传,燕南园也将在这延续中得到永新! &&&&从51号到66号,这就是简单的燕南园,屋舍与花木依旧,沧桑与风流并存。一代学人,从燕大到北大,从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到急遽变迁的新时代,他们的持守,他们的退却,他们的学问,他们的人生,岂如这园子一样简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沙漫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