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沈丘天气预报北郊还有几条村村通的路要修

河南周口沈丘县回应村民“集资行贿”修路 称钱分文未动
村民集资记录
相关报道:
10月17日上午,针对媒体报道的河南沈丘县老城镇李庄和朱庄村上百户居民为求修路&集资送礼&一事,沈丘县委宣传部回应称,村民为修路集资的款项分文未动,均由各自群众代表保管着。而路没修的问题,各职能部门将会向群众解释。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沈丘县老城镇朱庄和李庄村的道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困扰村民数十年,这条泥泞的道路除了影响村民的正常生产之外,还影响了下一代的教育,因为附近4个村庄,只有小李庄一所小学,这条路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报道还称,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居民,等了10年的修路一直没动静,村民怀疑是本村没干部在县里当官,上面没人,就召开村民大会,集资数万元&疏通关系&。可是,集资两年了,钱也没送出去,路也没修,多次反映无人问津。
对此,沈丘县宣传部回应称,李庄行政村朱庄自然村、李庄自然村群众自发捐资款项均由各自群众代表保管,分文未动。而路没修的问题,各职能部门将会给群众解释。据介绍,今年6月25日,老城镇政府已将李庄行政村作为扶贫村,上报到上级政府部门。此前,镇政府就李庄村修路情况已经上报过,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批。
沈丘县交通局称,媒体报道的道路属于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及村内道路,不属于&村村通&项目范围。根据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村村通&通达标准是指从县乡道路或其他主干道通往行政村学校或村室的道路,自2014年,河南省交通厅第一批33公里修路计划已下达,其中就包括李庄行政村1公里道路。河南交通运输厅提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对全县符合&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的道路进行调查,并于今年5月上报了。
该局副局长孙庆安表示,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不属于交通局修的范围。他称,修农村道路部门有六、七个,其中有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局等。据悉,目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已赶赴李庄和朱庄村向村民解释路没修的原因。
本文相关阅读十天内免登录
沈丘农民为修路集资行贿被曝光后领导承诺修路(全文)
10月22日中午,李庄一位小学生沿着泥泞的村道,去李庄小学上课。这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天,路上坑里的泥水能没过大人小腿。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摄10月22日,沈丘县政府官网发布信息称,县委书记带队调研农村公路建设。图为县里官员在李庄土路考察。河南沈丘下辖自然村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农民,十年间都在寻找“出路”:两村庄通往省道只有土路,遇雨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因不符合“村村通”规定未获批。村民集资数万元准备“跑关系”,却因“无门路”将集资款搁置。事情曝光,集资款被退,却引起领导重视,承诺修路。“集资送礼”的闹剧背后,是村民现实需求遭遇政策门槛,而当地政府对村民请求不予理会,更加深了这一矛盾。雨天出门,对于61岁的农民李自连来说,就像一场出征。弓着腰,赤着脚,裤腿挽到膝盖上,一脚下去,直接踩进坑里,泥水没过小腿。5岁的小孙子趴在他的后背上,紧紧搂住他的脖子。李自连脚下的,与其说是一段路,不如说是一连串泥水坑,“雨靴都不好使,直接灌满泥浆,只能光脚。”李自连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老城镇李庄村民。他走的这条路,是李庄和朱庄一百多名幼儿生、小学生上学必经之路。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雨,让这条路变成泥泞的河。10月21日早晨,李自连背孙子上学。“路不好走,个矮的学生,身子能埋进坑里一半儿。”李自连家距离学校五六百米,他走了近半小时。每逢雨雪天,李庄、朱庄送学生的家长都要如此。10年间,李庄和朱庄的村民为了申请修路想尽了办法。2012年他们甚至集资共6万元,“打算打点领导”,批准修这条路。但这笔钱却因无门路送出,一直存在村里。今年10月15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将此事曝光,集资款被退回。村民们的“努力”再次打了水漂。但令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笔没送出的礼金,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也令沈丘县领导踏上了村头泥泞的道路考察,并作出了修路许诺。“有路难出”祖祖辈辈艰难行走的土路,并没有被“村村通”工程改造。2004年,河南省推行“村村通”工程,10年来,李庄和朱庄两个村子600多村民仍走着老路。朱庄、李庄、柳庄隶属于沈丘县老城镇李庄行政村,三个自然村自西向东分布。行政村的小学和幼儿园,设在柳庄村西。三个村之间不过四五百米的距离,但朱庄和李庄孩子的上学之路,却十分艰辛。朱庄到李庄两村之间的连接路,以及李庄到学校之间的路,都是宽两米左右的土路。这两段路全程一公里左右,路两边是麦地。一旦下雨,路面泥泞不堪,全是泥巴和深深浅浅的水坑。孩子每天走这条路,让村里大人十分牵挂。10月22日下午1点多,正值小学生上学时间。被太阳晒了一上午,起伏的土路渐干,村民们往坑洼处扔进一些碎砖瓦,在土路左侧踩出一条窄窄的、20厘米宽的小路。朱庄村7岁的文文背着书包,和七八个小学生排成队,踮着脚走在这条小路上,粉色的布靴沾满泥浆。“路太滑,我还摔了一跤。”文文说。除了小学生上学困难,泥泞的道路,还限制了李庄、朱庄的村民出行和运输。从卫星地图上看,李庄和朱庄位于S217和S207两条省道的交错处,朱庄向北500米是S217省道,李庄向东穿越柳庄一公里,是车水马龙的S207省道,可以直达沈丘县城和老城镇,交通可谓便利。但难题在于,从朱庄向北到省道的出村路,从李庄向东到柳庄的出村路,以及上述朱庄和李庄间的村道,都是两米宽的土路,遇雨则进出难行。“我们是有路难出。”一位李庄村民说。“自谋出路”“这条路是真特殊啊,这些年来没人铺啊,春耕化肥运不进呀,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呀,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呀。”1996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小品《三鞭子》里的一段台词,很多李庄、朱庄村民张口就背给记者听—他们说对此深有同感。李庄和朱庄两村各300多人,人均大约一亩地,除了种小麦玉米,村民还种植蔬菜和水果,到镇上、县里贩卖。三年前,李自连种了两亩西瓜,一亩地产量约七千斤,收成不错,但他却损失惨重,“卡车进不来,西瓜运不出去,烂了近一亩地。”此后李自连不再种瓜。没雨的时候,土路还可以通行小三轮车。李自连用小三轮车把西瓜运到省道上,再倒腾到卡车上。有雨的时候,只能把西瓜装进麻袋,肩扛手提,一趟才运几十斤。类似的情况,两个村十几户菜农都遇到过。2004年,河南全省开展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工程,一条一公里长三米多宽的柏油路连通了靠近柳庄的李庄行政村办公室和S217省道。彼时,为了修这条路,李庄每人60元、朱庄、柳庄每人50元,凑了三四万元钱进行“支援”。但让李庄和朱庄村民失望的是,“村村通”的柏油路只通到了柳庄,李庄和朱庄、李庄和柳庄之间的连接路并未修建,仍是土路。距离新修的“村村通”柏油路最远、进出最不方便的朱庄村民,率先决定“自谋出路”。2005年前后,朱庄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决定从朱庄向北修一条通往S217省道的路。柏油路、水泥路造价高昂。一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成本近35万元。全村六七十户,平摊下来每户要摊两三千元,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掏。他们决定把预算压到最低,修成本最低的砖渣路。当时朱庄要求每户村民贡献一农用三轮车的碎砖块,村民们各自想办法筹措。有钱的村民去砖窑花80元买一车,没钱的村民去建筑工地捡,每户村民负责一小段路,砖渣备齐了,一家人用铁锨摊平,压实。时任妇女主任的刘素英说,“村民十分踊跃,三个多月时间,就修出一条500米长、2米宽的砖渣路。”这条砖渣路修成后,朱庄村民出行大为便利,从朱庄到S217省道,步行不到10分钟,而且下雨也可以通行三轮车。但曾让朱庄村民兴奋不已的砖渣路,用了不过四五年,就完全坏了,变成了颠簸泥泞的土路。而李庄村根本就没有动过自己修路的念头,“砖渣路也不经走,老百姓自己哪修得起水泥路,再说凭啥让我们自己修。”李庄村村民代表王文华(化名)说。“村村通”不靠谱?10月21日早晨,沈丘县出租车司机沿着柏油路S217省道行驶,然后极不情愿地向南拐进一条泥巴遍地的土路,到达终点朱庄。“真不是人走的路。”司机抱怨道。这条路就是朱庄2005年修的砖渣路。村村通工程开展10年来,李庄和朱庄一直为“出路”所困。两个村的村民们都认为,自己村人口不少,离省道和“村村通”柏油路也不远,政府应该尽快解决道路问题。为此,十年来,两个村的村民不断向镇政府和县信访局反映,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答复。村民王文华说,每次镇上的回复都是,修路是县里的事情,镇上管不了,但会向县里上报,请村民等待。但10月16日上午,沈丘县交通局局长张建峰给李庄村民作解释时称,县交通局只收到过镇上申请“村村通”修路的报告,并没收到关于李庄、朱庄申请修路的报告。“村村通”为何没惠及李庄和朱庄?10月22日,沈丘县交通局副局长孙庆安告诉新京报记者,之所以没有修两村的道路,“村村通”通达标准是指从县乡道路或其他主干道通往行政村学校或村室(村委会)的道路,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和村内道路,不属于“村村通”项目范围。如果村民们想修路,可以“自愿集资”。除了给县里反映,2012年1月,李庄村民还在人民网向河南省长留言,希望省长“百忙之中关注一下”该村的道路问题。这一留言还被门户网站以《河南网友向省长发帖咨询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留言获回应》报道。当时省里的回应与县交通局的解释如出一辙:李庄村是李庄行政村的自然村,不符合“村村通”公路修路的标准。“听说上面有人”?对于官方的解释,李庄、朱庄村民并不买账。他们注意到,周边绝大多数自然村都通上了由政府投资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东边的程庄自然村,十年前就修了柏油路,柏油路坏了,这两年又修了水泥路。南吴营村的村办公室和学校都在村外,路却修到村里。”李庄村民王文华说。就连同属于李庄行政村的自然村柳庄,也在前年新修了一条东西向的水泥路。县交通局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一些自然村修建水泥路,“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受益群众,纳入了路网规划内的。”但李自连反驳:村西的小刘庄才200多人,隋庄跟李庄人口差不多,都修了水泥路。有时候,王文华会骑着摩托车,到通了水泥路的村子打听,“为啥你们村能修路,俺们村的路没人修?”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言在李庄和朱庄不胫而走:程庄有村民的亲戚在省里当官儿,北韩湾村有人在县里上班。对于程庄、北韩湾村及一些修过路的自然村,县、镇两级均矢口否认他们“上面有人”,“北韩湾村是周口市委统战部的重点帮扶村,要说上面有人的话,这可能是唯一的背景了。”老城镇党委副书记贾鲲鹏说。虽然没有打听到别的自然村通路的具体原因,但王文华认为李庄和朱庄的路一直修不上的“症结”在于,“咱们上面没人”。这个结论一经总结,就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认可。多位村民承认,大家普遍认为“有关系就能办事”。一位从周口农村出去的厅级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当地农村,遇到事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非走正当途径,“事实证明,找关系更有效。”他的一位亲戚符合低保条件,但是申请了一年办不下来,请他帮忙给县民政部门打招呼后,立刻申请下来了。该厅级干部认为,这是当下的普遍社会现象,但在豫东农村,基层政府信息不够公开,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有限,因此许多农民格外信奉“有关系,好办事”。“钱退了,别不修路”为了能够走上水泥路,李庄和朱庄村民决定“对症下药”。2012年2月份,临近春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趁着人齐,王文华等一些村民代表和两村的村干部李自德、卢保柱聚在一起商议。“想不想修路?”“咋不想哩。”“可咱村上面没人咋弄?”“要不大家凑钱,跑跑关系?”王文华说,记不清具体是谁的提议,但在场的大部分村民对“集资送礼”都表示赞成。随即,李庄和朱庄各自用大喇叭通知全村村民集资。对于这次计划,王文华认为只要能打点好关系,修路就胜券在握,因此“凑钱”金额远多于2004年。“村民们决定,离路近的每户1000元,离路远的每户500元。”与2004年凑钱支援修路一样,王文华负责挨家挨户收钱,钱收得十分顺利。李庄的李自连爽快地掏了2000元,“卖一亩西瓜,毛入就有5000元。”朱庄的刘素英家则掏了5000元,家里儿女也支持。春节过后,李庄和朱庄分别集到了3万多元,由各村村干部保管。但村民的计划遗漏了重要的一环:怎么找关系,把钱送出去。“当时只是说在外做生意的、有能力的,谁能找到关系,就让谁去跑跑试试。”王文华说。但令村民们失望的是,从前年至今两年多,集资款分文未动,一直放在村干部手里,“一直找不到关系,所以钱送不出去。”王文华说。多位当时开会的村民都表示,不知道谁在找关系,反正钱收齐后就没了下文。今年10月15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将此事曝光,引起舆论关注。朱庄村干部卢保柱在接受公共频道采访时说,村民们都愿意集资这个钱,“想找找人(官员),我也不认识人(官员)。”有村民称卢保柱因此事被免去村干部职务,但老城镇纪委书记牛文良对此予以否认。截至发稿,新京报记者未能与李自德、卢保柱取得联系。村民们“集资”准备送礼一事让沈丘县交通局十分尴尬。10月16日上午,沈丘县交通局局长张建峰亲自来到李庄,召集部分村民开会。在会上,张建峰安抚村民,“修路计划已经上报,批下来就修。”当日下午,集资款被县里要求退还给村民。刘素英有些不愿收钱,“钱退了,路别不给修了。”多位村民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们担心没有打点好关系,路还是修不成。但令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集资送礼不成,却为修路带来了新的契机。10月22日,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带着县交通局、农业局、国土局、发改委、农综办、扶贫办等官员,到李庄视察。沈丘县政府官网发布的图片中,县委书记一行十余人穿着统一的雨靴,站在李庄泥泞的土路中,新闻称“调研组一行不顾雨后乡间道路的泥泞,实地查看农村道路,倾听群众意愿,了解群众呼声。”10月22日,沈丘县交通局计划股股长赵魁介绍,今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33公里修路计划已下达,其中就包括李庄行政村1公里道路。虽然这仍然不包括李庄和朱庄的连接路。但孙庆安副局长表示,他们会以此为契机,对村民反映诉求最大的连接路和上学路,尽量予以满足。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HN006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来自信阳淮滨县的南阳医专18岁大一女生符伟返校途中失联8天,至今下落不明,手机一直无法接通河南沈丘回应村民集资送礼修路 称钱分文未动_集资 送礼 修路_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河南沈丘回应村民集资送礼修路 称钱分文未动
12:19来源:中国广播网
&  央广网郑州10月18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针对媒体报道河南沈丘县上百户村民为求修路“集资送礼”一事,沈丘县相关部门日前对外作出回应。
  媒体报道称,沈丘县老城镇朱庄和李庄村的道路可以说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困扰村民数十年,这条泥泞的道路除了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之外,还影响了孩子们的上放学,因为附近4个村庄,只有一所小学,这条路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村们期盼了多年,却一直没有单位来修路,村民们认为是因为没有人替他们向上疏通关系,所以召开村民大会,集资数万元想“疏通关系”。可是,集资两年了,钱也没送出去,路也没修,多次反映也是无人问津。
  针对此事,沈丘县宣传部回应表示,群众自发捐资的修路款项均由各群众代表保管,分文未动。而道路常年未修的问题,各职能部门将会尽快给当地群众一个解释。
  沈丘县交通局表示,这条年久未修的道路属于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及村内道路,不属于“村村通”项目范围。根据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村村通”通达标准是指从县乡道路或其他主干道通往行政村学校或村室的道路,自今年以来,河南省交通厅第一批修路计划已经下达,其中就包括李庄行政村的1公里道路。河南交通运输厅提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对全县符合“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的道路进行调查,并于今年5月上报。
  沈丘县交通局副局长孙庆安表示,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不属于交通局修的范围。他说,修农村道路的部门有六、七个,其中有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局等。据了解,目前,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已经赶赴李庄和朱庄村,针对此事向村民做进一步的解释,并力争找到解决的方案。
  (原标题:河南沈丘回应村民集资送礼修路称钱分文未动)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关于" 集资 送礼 修路 "的新闻河南沈丘农民为修路集资送礼 县交通局称已返还
发布日期:
来源:新京报
10月22日中午,李庄一位小学生沿着泥泞的村道,去李庄小学上课。这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天,路上坑里的泥水能没过大人小腿。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摄
10月22日,沈丘县政府官网发布信息称,县委书记带队调研农村公路建设。图为县里官员在李庄土路考察。
两自然村10年不通公路,村民集资6万元欲“打点关系”,县交通局称不属于“村村通”范围,已返还集资
河南沈丘下辖自然村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农民,十年间都在寻找“出路”:两村庄通往省道只有土路,遇雨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因不符合“村村通”规定未获批。村民集资数万元准备“跑关系”,却因“无门路”将集资款搁置。事情曝光,集资款被退,却引起领导重视,承诺修路。
“集资送礼”的闹剧背后,是村民现实需求遭遇政策门槛,而当地政府对村民请求不予理会,更加深了这一矛盾。
雨天出门,对于61岁的农民李自连来说,就像一场出征。
弓着腰,赤着脚,裤腿挽到膝盖上,一脚下去,直接踩进坑里,泥水没过小腿。5岁的小孙子趴在他的后背上,紧紧搂住他的脖子。
李自连脚下的,与其说是一段路,不如说是一连串泥水坑,“雨靴都不好使,直接灌满泥浆,只能光脚。”
李自连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老城镇李庄村民。他走的这条路,是李庄和朱庄一百多名幼儿生、小学生上学必经之路。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雨,让这条路变成泥泞的河。
10月21日早晨,李自连背孙子上学。“路不好走,个矮的学生,身子能埋进坑里一半儿。”
李自连家距离学校五六百米,他走了近半小时。每逢雨雪天,李庄、朱庄送学生的家长都要如此。
10年间,李庄和朱庄的村民为了申请修路想尽了办法。2012年他们甚至集资共6万元,“打算打点领导”,批准修这条路。但这笔钱却因无门路送出,一直存在村里。
今年10月15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将此事曝光,集资款被退回。村民们的“努力”再次打了水漂。但令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笔没送出的礼金,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也令沈丘县领导踏上了村头泥泞的道路考察,并作出了修路许诺。
“有路难出”
祖祖辈辈艰难行走的土路,并没有被“村村通”工程改造。2004年,河南省推行“村村通”工程,10年来,李庄和朱庄两个村子600多村民仍走着老路。
朱庄、李庄、柳庄隶属于沈丘县老城镇李庄行政村,三个自然村自西向东分布。行政村的小学和幼儿园,设在柳庄村西。三个村之间不过四五百米的距离,但朱庄和李庄孩子的上学之路,却十分艰辛。
朱庄到李庄两村之间的连接路,以及李庄到学校之间的路,都是宽两米左右的土路。这两段路全程一公里左右,路两边是麦地。一旦下雨,路面泥泞不堪,全是泥巴和深深浅浅的水坑。孩子每天走这条路,让村里大人十分牵挂。
10月22日下午1点多,正值小学生上学时间。被太阳晒了一上午,起伏的土路渐干,村民们往坑洼处扔进一些碎砖瓦,在土路左侧踩出一条窄窄的、20厘米宽的小路。
朱庄村7岁的文文背着书包,和七八个小学生排成队,踮着脚走在这条小路上,粉色的布靴沾满泥浆。
“路太滑,我还摔了一跤。”文文说。
除了小学生上学困难,泥泞的道路,还限制了李庄、朱庄的村民出行和运输。
从卫星地图上看,李庄和朱庄位于S217和S207两条省道的交错处,朱庄向北500米是S217省道,李庄向东穿越柳庄一公里,是车水马龙的S207省道,可以直达沈丘县城和老城镇,交通可谓便利。
但难题在于,从朱庄向北到省道的出村路,从李庄向东到柳庄的出村路,以及上述朱庄和李庄间的村道,都是两米宽的土路,遇雨则进出难行。
“我们是有路难出。”一位李庄村民说。
“自谋出路”
“这条路是真特殊啊,这些年来没人铺啊,春耕化肥运不进呀,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呀,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呀。”1996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小品《三鞭子》里的一段台词,很多李庄、朱庄村民张口就背给记者听——他们说对此深有同感。
李庄和朱庄两村各300多人,人均大约一亩地,除了种小麦玉米,村民还种植蔬菜和水果,到镇上、县里贩卖。
三年前,李自连种了两亩西瓜,一亩地产量约七千斤,收成不错,但他却损失惨重,“卡车进不来,西瓜运不出去,烂了近一亩地。”此后李自连不再种瓜。
没雨的时候,土路还可以通行小三轮车。李自连用小三轮车把西瓜运到省道上,再倒腾到卡车上。有雨的时候,只能把西瓜装进麻袋,肩扛手提,一趟才运几十斤。
类似的情况,两个村十几户菜农都遇到过。
2004年,河南全省开展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工程,一条一公里长三米多宽的柏油路连通了靠近柳庄的李庄行政村办公室和S217省道。
彼时,为了修这条路,李庄每人60元、朱庄、柳庄每人50元,凑了三四万元钱进行“支援”。但让李庄和朱庄村民失望的是,“村村通”的柏油路只通到了柳庄,李庄和朱庄、李庄和柳庄之间的连接路并未修建,仍是土路。
距离新修的“村村通”柏油路最远、进出最不方便的朱庄村民,率先决定“自谋出路”。2005年前后,朱庄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决定从朱庄向北修一条通往S217省道的路。
柏油路、水泥路造价高昂。一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成本近35万元。全村六七十户,平摊下来每户要摊两三千元,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掏。他们决定把预算压到最低,修成本最低的砖渣路。
当时朱庄要求每户村民贡献一农用三轮车的碎砖块,村民们各自想办法筹措。
有钱的村民去砖窑花80元买一车,没钱的村民去建筑工地捡,每户村民负责一小段路,砖渣备齐了,一家人用铁锨摊平,压实。
时任妇女主任的刘素英说,“村民十分踊跃,三个多月时间,就修出一条500米长、2米宽的砖渣路。”
这条砖渣路修成后,朱庄村民出行大为便利,从朱庄到S217省道,步行不到10分钟,而且下雨也可以通行三轮车。
但曾让朱庄村民兴奋不已的砖渣路,用了不过四五年,就完全坏了,变成了颠簸泥泞的土路。
而李庄村根本就没有动过自己修路的念头,“砖渣路也不经走,老百姓自己哪修得起水泥路,再说凭啥让我们自己修。”李庄村村民代表王文华(化名)说。
“村村通”不靠谱?
10月21日早晨,沈丘县出租车司机沿着柏油路S217省道行驶,然后极不情愿地向南拐进一条泥巴遍地的土路,到达终点朱庄。
“真不是人走的路。”司机抱怨道。
这条路就是朱庄2005年修的砖渣路。村村通工程开展10年来,李庄和朱庄一直为“出路”所困。
两个村的村民们都认为,自己村人口不少,离省道和“村村通”柏油路也不远,政府应该尽快解决道路问题。为此,十年来,两个村的村民不断向镇政府和县信访局反映,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答复。
村民王文华说,每次镇上的回复都是,修路是县里的事情,镇上管不了,但会向县里上报,请村民等待。
但10月16日上午,沈丘县交通局局长张建峰给李庄村民作解释时称,县交通局只收到过镇上申请“村村通”修路的报告,并没收到关于李庄、朱庄申请修路的报告。
“村村通”为何没惠及李庄和朱庄?
10月22日,沈丘县交通局副局长孙庆安告诉新京报记者,之所以没有修两村的道路,“村村通”通达标准是指从县乡道路或其他主干道通往行政村学校或村室(村委会)的道路,朱庄和李庄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连接路和村内道路,不属于“村村通”项目范围。如果村民们想修路,可以“自愿集资”。
除了给县里反映,2012年1月,李庄村民还在人民网向河南省长留言,希望省长“百忙之中关注一下”该村的道路问题。这一留言还被门户网站以《河南网友向省长发帖咨询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留言获回应》报道。
当时省里的回应与县交通局的解释如出一辙:李庄村是李庄行政村的自然村,不符合“村村通”公路修路的标准。
“听说上面有人”?
对于官方的解释,李庄、朱庄村民并不买账。他们注意到,周边绝大多数自然村都通上了由政府投资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
“东边的程庄自然村,十年前就修了柏油路,柏油路坏了,这两年又修了水泥路。南吴营村的村办公室和学校都在村外,路却修到村里。”李庄村民王文华说。就连同属于李庄行政村的自然村柳庄,也在前年新修了一条东西向的水泥路。
县交通局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一些自然村修建水泥路,“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受益群众,纳入了路网规划内的。”
但李自连反驳:村西的小刘庄才200多人,隋庄跟李庄人口差不多,都修了水泥路。
有时候,王文华会骑着摩托车,到通了水泥路的村子打听,“为啥你们村能修路,俺们村的路没人修?”
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言在李庄和朱庄不胫而走:程庄有村民的亲戚在省里当官儿,北韩湾村有人在县里上班。
对于程庄、北韩湾村及一些修过路的自然村,县、镇两级均矢口否认他们“上面有人”,“北韩湾村是周口市委统战部的重点帮扶村,要说上面有人的话,这可能是唯一的背景了。”老城镇党委副书记贾鲲鹏说。
虽然没有打听到别的自然村通路的具体原因,但王文华认为李庄和朱庄的路一直修不上的“症结”在于,“咱们上面没人”。
这个结论一经总结,就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认可。多位村民承认,大家普遍认为“有关系就能办事”。
一位从周口农村出去的厅级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当地农村,遇到事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非走正当途径,“事实证明,找关系更有效。”他的一位亲戚符合低保条件,但是申请了一年办不下来,请他帮忙给县民政部门打招呼后,立刻申请下来了。
该厅级干部认为,这是当下的普遍社会现象,但在豫东农村,基层政府信息不够公开,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有限,因此许多农民格外信奉“有关系,好办事”。
“钱退了,别不修路”
为了能够走上水泥路,李庄和朱庄村民决定“对症下药”。
2012年2月份,临近春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趁着人齐,王文华等一些村民代表和两村的村干部李自德、卢保柱聚在一起商议。
“想不想修路?”
“咋不想哩。”
“可咱村上面没人咋弄?”
“要不大家凑钱,跑跑关系?”
王文华说,记不清具体是谁的提议,但在场的大部分村民对“集资送礼”都表示赞成。
随即,李庄和朱庄各自用大喇叭通知全村村民集资。
对于这次计划,王文华认为只要能打点好关系,修路就胜券在握,因此“凑钱”金额远多于2004年。“村民们决定,离路近的每户1000元,离路远的每户500元。”与2004年凑钱支援修路一样,王文华负责挨家挨户收钱,钱收得十分顺利。
李庄的李自连爽快地掏了2000元,“卖一亩西瓜,毛入就有5000元。”朱庄的刘素英家则掏了5000元,家里儿女也支持。春节过后,李庄和朱庄分别集到了3万多元,由各村村干部保管。
但村民的计划遗漏了重要的一环:怎么找关系,把钱送出去。“当时只是说在外做生意的、有能力的,谁能找到关系,就让谁去跑跑试试。”王文华说。
但令村民们失望的是,从前年至今两年多,集资款分文未动,一直放在村干部手里,“一直找不到关系,所以钱送不出去。”王文华说。多位当时开会的村民都表示,不知道谁在找关系,反正钱收齐后就没了下文。
今年10月15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将此事曝光,引起舆论关注。
朱庄村干部卢保柱在接受公共频道采访时说,村民们都愿意集资这个钱,“想找找人(官员),我也不认识人(官员)。”
有村民称卢保柱因此事被免去村干部职务,但老城镇纪委书记牛文良对此予以否认。截至发稿,新京报记者未能与李自德、卢保柱取得联系。
村民们“集资”准备送礼一事让沈丘县交通局十分尴尬。10月16日上午,沈丘县交通局局长张建峰亲自来到李庄,召集部分村民开会。在会上,张建峰安抚村民,“修路计划已经上报,批下来就修。”
当日下午,集资款被县里要求退还给村民。刘素英有些不愿收钱,“钱退了,路别不给修了。”
多位村民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们担心没有打点好关系,路还是修不成。
但令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集资送礼不成,却为修路带来了新的契机。10月22日,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带着县交通局、农业局、国土局、发改委、农综办、扶贫办等官员,到李庄视察。
沈丘县政府官网发布的图片中,县委书记一行十余人穿着统一的雨靴,站在李庄泥泞的土路中,新闻称“调研组一行不顾雨后乡间道路的泥泞,实地查看农村道路,倾听群众意愿,了解群众呼声。”
10月22日,沈丘县交通局计划股股长赵魁介绍,今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33公里修路计划已下达,其中就包括李庄行政村1公里道路。
虽然这仍然不包括李庄和朱庄的连接路。但孙庆安副局长表示,他们会以此为契机,对村民反映诉求最大的连接路和上学路,尽量予以满足。
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实习生 李璐 河南沈丘报道
编辑:王健原标题:
【编辑:金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思修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