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度开始正式推行是在什么时期的什么变法中

知识大盘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知识大盘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期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期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8)清朝后期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 、、、、的精彩内容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组&&&&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实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是相对于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2.皇权与相权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明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1、萌芽(战国):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的,地方推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西汉):①“”平定。②汉武帝颁布“”削夺王侯,解决王国问题。③“”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是专制主义度的进一步完善。②,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实行,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还遍设特务组织,实行,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统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宋代的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1)专制主义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是指君主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统一中国后,继承了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的基础上,平定,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的建议,实行“”,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的矛盾。隋朝实行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末以来的教训,接受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的新举措,是对古代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专制主义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朋党之争、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专制主义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 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 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4.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高考练习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答案解析)_高考历史_教师备课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考练习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答案解析)
&&&&&&&&&&★★★
高考练习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答案解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55:16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可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如果让大家将大禹治水与中国国家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恐怕就少有人思考过了。而在这里我们就是要将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联系起来。我们知道: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那么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有了一些剩余产品,部族之间开始进行互通有无,因此人们慢慢就有了私有观念,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也就随之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所杀。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那么我们就从夏朝开始探讨一下夏、商、周
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因为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域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基础)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并不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以往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的中央和地方制度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最高的是国王,有决策的如:相、卿士,有掌军权的,如:师,夏商时期可以说是神权政治,因此,在中央还设有占卜祭祀的官员,如:卜、祝、史;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在这个小标题当中,同学们只要了解一下即可,最关键的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夏商时期已经有了行政管理制度的雏形,而且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重点)
公元前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西周。
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原因
西周政权建立不久,为对周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武王实施分封制。周公旦东征平定叛乱,为稳定东方,继续推行分封制,以扩展周的统治范围。(补充材料: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同学们先看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既然“分封制”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那么这也就决定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在周朝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这些分封的地域上建立诸侯国,其主要的义务就是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的权利――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除了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外,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
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晋、卫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及发展演变
()分封制的作用
首先,分封制大封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其次,统治阶层为了在自己的领地内有更大的收益,也尽力缓和征服者与被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
其三,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诸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分封制的发展演变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所以到了西周后期,当王权衰弱,分封制就遭到了破坏。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之后出现诸侯纷争的局面,可以说到了后期,分封制却也导致了分裂。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重点)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即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来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特点及基本原则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和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本课小结】
在本课中同学们要重点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各自的内容、特点、作用及相互关系。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在这一时期各国为了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相继实行变法,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它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年起秦国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展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那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现在就来共同学习。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度
“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嬴政便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这个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自秦始至清末,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而且围绕着“皇帝”称号形成了体系,这就是皇帝制度,这一制度前后延续了两千一百多年。那么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呢?
()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这从名号中便可了解一二,是皇帝所专用的。如:天子自称为“朕”或“孤”、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一人手中,皇帝就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的塔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这种皇权至上本身就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除了皇帝制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那就是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宫廷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从上面对三公九卿职能的分析可知,他们只是辅佐、协助皇帝,而且他们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造成分权和制衡,所以他们最终还是要听命于皇帝。
对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学习,同学们只要明白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后朝的制度奠定了基础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地方的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县制的职能
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分封制是为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才建立的,是周天子对其天下的间接统治,它确实起到过巩固统治的作用,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权的衰落,分封制遭到了破坏,那么在秦实现全国统一后怎样去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呢?还能采取原来的间接统治方式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当时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长,他们在各自所辖区域内对下直接治理民众,向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还要处理司法和狱讼等事务。而这些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只对朝廷负责,所以这就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通过对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这样皇帝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中央和地方。
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其实我们从刚才的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的职能中已经得出他们的特点,即: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从而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实质是: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确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形成。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的国力进一步增强,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而这样的话就囊括了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都是被秦进行着有效的统治。这样就使得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同时也是当时的世界大国。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秦已经实现统一,那么秦始皇接下来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措施。那么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呢?
巩固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建驰道;开通内运河――灵渠;修筑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成为后来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完善。
()皇权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消极影响
如:秦律。秦律制定的基础是商鞅变法中的很多律令,而商鞅是集法家思想的人物,而法家的基点是来自于“人性本恶”的理论,所以它更加强调的是严刑重罚,却忽略了“明德慎罚”的精神。如在秦律当中有“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而这些严酷的刑法使人民处境恶劣。再如:秦朝大兴土木,修筑长城、阿房宫陵墓,故而增加徭役和赋税,大大超过了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造成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人,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从而最终使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而结束了秦朝年短暂的统治。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高考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高考: 下一篇高考: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