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冈村宁次中国妇女睡过的女人

答;;日本武士真好斗,大家可越好,中日各出一千到0万个好斗的人,大家一对一的用刀砍对方吗,女人小孩老人就不需要他们参战了,更不要欺骗别人参战;;不就是个打仗的事吗,让中下级都去切腹自杀,真是太不要脸了......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8:39:41&)
636字(45/9)
( 20:06:17)
152字(0/0)
( 17:57:47)
( 14:18:56)
( 12:44:04)
( 12:26:09)
( 10:55:02)
222字(0/0)
( 10:08:54)
170字(3/0)
( 10:02:25)
( 08:39:41)
124字(8/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欢迎您 亲爱的书友,请 / 起点中文网,
您的书架(0/5)
| 加入书架书签 |
投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给本书投月票&|&
打赏作品&|&
给本书评价
更新时间:
字数:1916&&
(快捷键:F8)
小说限时免费?大神独家访谈?名家新书首发?
每周还有抽奖活动,苹果手表、Q币、起点币等你来拿!
别犹豫了,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轻松关注,精彩不再错过~&
向朋友推荐 |
本书作者隆重推荐:
本周新人榜第一名
本周最新加入精品频道力作
本周起点人气作者新作推荐
扫码下载客户端
还没有起点帐号?
填写手机号码发送本章节地址到您手机
扫描二维码
(请于24点前激活)爱新觉罗·显玗:被“历史”绑架的小女人
  
  豆瓣网上对本片的评分偏低,只有6.7分,这个分数使我在观看本片之前把期望值放得很低,也许正因为如此,结果观看完后反而没有感到失望,我个觉得本片的评分应该反过来,在7.6分左右才合理些。
  
  
  细心的观众也许发现了,日本导演经常批判关东军,却不批判日本海军,他们觉得陆军(尤其是关东军)很野蛮,却又认为海军很理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当年关东军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抛下了当地还在做着发财梦的日本民众独自开溜了,所以日本人对关东军无甚好感。在日本“为数不多”关于“中日战争”的二战片中,以满州为主题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上海,涉及其他地点的并不多(尤其是南京)。无论电影的性质是左翼亦或右翼,这一“共通点”倒是始终不变的。早期的《做人的条件》、《战争与人》是这样,近期的《赤月》、《溥杰与王妃》、《李香兰》、还有本文说到的这部影片《川岛芳子》也是这样。
  
  伪满政权一直是中日两国民众的一块很敏感的心病,它的建立对中国人来说是“耻辱”也不为过,而日本人也总是对这块土地“耿耿于怀”,他们很认真地反省着“满州问题”,只是我不太明白,日本人的这种“反省”,是指“不该侵略中国”,还是“占领满州后不该进一步侵略中国”,亦或“侵略中国后不应该去招惹美国”?
  
  伪满有三个所谓的“传奇人物”,即:溥仪、李香兰、还有川岛芳子。这三人是我们谈到伪满时绕不过去的。
  
  
  川岛芳子——或者,我们应该叫她“金璧辉”?——关于她的影片,至今已经拍了不知多少部了,以她为主角的作品就至少超过三部,80年代末大陆就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几年后香港又拍了一部,就是梅艳芳主演的版本,现在又有了黑木明纱主演的这部日本影片。
  
  说起川岛芳子,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溥仪,还有他们所在的怪胎政权“满州国”。以这个政权为主题的外国电影,我至今看过了四部,分别是:
  
  《末代皇帝溥仪》(以下简称《末代皇帝》);
  《李香兰的一生》(以下简称《李香兰》);
  《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下简称《溥杰与王妃》);
  《男装丽人:川岛芳子的一生》(以下简称《川岛芳子》)。
  
  除了《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其他三部都是日本片。
  
  这四部影片,按客观程度排序,依次是:《末代皇帝》&《川岛芳子》&《溥杰与王妃》&《李香兰》
  
  《末代皇帝》不用多说了,导演是意大利人,拍摄这个主题没有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这部片子也的确非常客观公正,大多数情节只述不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传记片。导演贝托鲁奇拒绝让一个人物主导整个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只不过大历史当中的渺小生物,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尘。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溥仪,文人们强加给他的“圣衣”和“魔衣”在这部影片面前都得灰飞烟灭。
  
  《川岛芳子》的拍摄风格显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响,本片我排在了第二位,我认为这不算过分,本片的确要比《溥杰与王妃》和《李香兰》更加正视历史问题。《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都没有回避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但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就拿“七七事件”来说吧,《溥杰与王妃》对这个全面引爆中日战争的事件的介绍是,“在不知哪一方开了第一枪的情况下”暴发了军事冲突,这个说法简直是多此一举,显得扭捏做作,甚至可以说有为日军漂白的成分,结果本片在香港播出时,不少中国观众写信抗议了这个情节,认为是“篡改历史”。相比之下《川岛芳子》则是述而不评,只说到那天中日双方发生了军事冲突,导致战争全面扩大化。这种解说方式显然比《溥杰与王妃》画蛇添足的手法高明得多,简单地介绍哪时哪地发生了哪些事,剩下的由观众们自己去联想和评论。
  
  《李香兰》在制作水准上要高于其他两部日本影片,但在思考历史的问题上就逊色很多了,有太多刻意回避的成分。
  
  有位网友看了此片后评价道:“这犹如电影般细腻的日剧,给我一种莫名之感动。中日战争,中国和日本的民众都是受害人。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日本人,她又错在哪里?不过是在文化艺术上被野心者利用了么?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这个乱世了……”
  
  针对这种观点,我觉得网友胤祥说的好:
  
  “(李香兰正如)《莉莉·玛莲》中的维丽,然而法斯宾德的诉求是对纳粹和德国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兰》的诉求则是将李香兰塑造成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片中李香兰逃避矛盾的方法和她周围人劝她的方法都是“你应该给影迷带去希望和梦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日本逻辑了。当这句表述成为赦免李香兰的理由的时候,它同时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责。”
  
  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对日本“国策”的思考止于此,在描述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上也只是如胤祥所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处理是将李香兰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国X党军部一方,让李香兰言辞拒绝国X党从事反X共活动的要求,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但是又通过影片中的第三方——后来成为苏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评价适度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分野,因为国X党和苏联都已经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却不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影片只是说,战争很残酷,除了在拍摄《黄河》的时候遭到中国军队射击之外,全片没有任何战争场面,或是对战争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
  
  “只有怨这个乱世了”,这句话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我倒是想起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的最后,年老的琼格说当她看到就在自己成为希特勒秘书的那一年,索菲·朔尔被纳粹杀害了,这时她才知道“年轻不是借口”。(不知索菲·朔尔何许人也的人士,请去翻翻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德国电影《希望与反抗》)
  
  日本早期的黑白电影《做人的条件》和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都没有回避侵略军给被侵略国造成的破坏,在这点上,《李香兰》显然不合格,不但不如这两部作品,也不如《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
  
  综合以上,我个人对这四部影片的评分是:
  
  《末代皇帝》:8.0分
  《川岛芳子》:7.6分
  《溥杰与王妃》:7.4分
  《李香兰》:7.0分
  
  
  我向来不反对以“反面人物”来作为影片的主角,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其实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已经在尝试这个了,例如以溥仪为主角的《末代皇帝》、以赫夫根为主角的《梅菲斯特》、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帝国的毁灭》、以戈林为主角的《纽伦堡大审判》……这些影片都办到了“正视”但不“美化”那些我们眼中的传统反派。
  
  我反对《色戒》,不是《色戒》“以汉奸为主角”,而是“漫无目的”地“以汉奸为主角”,李安拍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观点呢?
  
  各位看我之前提到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能够起到令人反思的作用,描述反派,是希望能够令观众看到一个时代的疯狂、甚至是人性的扭曲,比如《帝国的毁灭》,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了孩子们的嘴里,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妻儿。再比如《纽伦堡》,呵护家人的“好父亲”、“好丈夫”——戈林,可以毫不犹豫地鄙视犹太人,而他自己却对此没有半分不自在。
  
  这些冷静镜头下的疯狂,令人震撼不已,而《色戒》没有办到这一点,甚至结尾处易先生亲自将“深爱”的“情人”处死的悲剧情节,也改变不了整部片子对人性思考上的苍白。
  
  再来说说《川岛芳子》吧。
  
  诸多以这位女子为主角的书籍或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就是川岛子——也就是金璧辉,迷茫于自己的身份,一下子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下子又觉得自己是日本人,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她搞不清自己应该当个女人还是男人。
  
  当年川岛芳子和日本关东军吵架时,说了句:“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可后来金璧辉被中国军队逮住,即将处以极刑时,为了求生,她又说了句:“我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为什么当年坚持自己是中国人的她,现在又要坚持自己是日本人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她是日本人,那么她就没有犯“叛国罪”,她就有生还的希望,因为中国人以德报怨,不会为难日本人!!
  
  这实在让我很无语,川岛芳子被处决,因为她是中国人,李香兰被放走,因为她是日本人……!
  
  姜文的《鬼子来了》有一段剧情刺激到了我,是说某爷姓刘,斩人一刀即可,故称刘一刀。当年斩杀谭嗣同和八大臣的时候,他是一刀一个准,手起刀落,看得围观的民众们欢欣鼓舞,可后来马大三希望他杀日本军人时,他又感叹了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提倡以德报怨,要不然怨怨相报何时了呢?最后那个日本军人在他的侠义心肠下躲过一劫。姜文此举,莫非在讽刺我大天朝打外头人没本事,整自己人很在行?
  
  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法西斯,纳粹的狂热份子们几乎被绞了个精干,甚至一些无辜的好人也被牵连进了这个旋涡里(如拉贝先生),而日本战犯则一个个被放跑,老蒋放走了岗村宁次,老毛也大笔一挥放走了沈阳审判里的数十个日军跳蚤,老美同样毫不含糊,除了那几个甲级战犯不得不判死刑以外,其他的全都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鸠彦放了,731部队也跟着一起放了,这些余孽在战后很逍遥快活地过完了余生,不少人还成为了现在日本右翼的“中流砥柱”。
  
  继续聊聊川岛芳子本人。
  
  话说她的名字还真TMD的多,最初的原名叫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是清朝的格格(清朝末年肃亲王的第14位女儿),后来又有了一大堆名字:金诚三、金梦芝、金璧辉、川岛芳子、川岛良子、川岛良辅……有这么多重身份,怪不得她老搞不清自己是谁。
  
  这部影片和梅艳芳主演的版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单纯地去表现显玗在政治上的是非,而是尝试着走进她的情感世界,以一种感性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惹人非议的女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表面上很要强的女子,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她把自己扮演成“女强人”,声称要凌驾于任何男人之上,但从小缺乏正常的亲情之爱的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真爱。她会为女仆的死亡而哭泣,会为养父的背叛而难过,会为自己没有受到“皇上”的信任而在雨中徘徊……
  
  她穿着男装,打着领带,却因女仆之死哭成了泪人,任由喷雾里的水滴打在自己身上,犹如一个任性的小女孩。
  
  可她是“政客”,她想成为男人,成为强人,继续做着复兴“大清王朝”的黄粱美梦,于是她经常摆出一副骄横的模样,以此来掩饰自己“小女人”的本质。可是她越掩饰,越是暴露出了自己只是个天真的洋娃娃,只能被拿来欣赏,被当作棋子,而不能主导历史的发展,更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她只能被人主宰,被人利用,被人当作征服他人的工具或者掩盖自己无能的遮羞布。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大事”,却不料自己其实始终受人摆布。
  
  
  末代皇帝溥仪和男装丽人显玗处在同一个环境,似乎注定了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被无数文人套上一顶顶虚幻的帽子,被无数书籍雕像化,但实际上却也是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外表刚强,内心孤独,于是他们都结交了一个没有卷入历史纷争的另类知己——庄士敦、加贺美。这俩人就此走上了与己无关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两位当事人。
  
  溥仪和显玗向他们的知己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以缓解他们孤寂的心灵,他们的知己都静静地倾听着,默默地记了下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出版成书籍,让世人看到他们不愿亲口说出、但希望他人知道的心声。然而讽刺的是,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些书籍,后来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
  
  爱新觉罗·显玗打从出生的那一天,就丧失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她是满族人,却偏偏必须是“大清皇室”的一员,必须在年幼之时被当作玩具送到日本去,必须认一个日本人作养父,必须接受日本军国文化的熏陶,必须忠实于自己效力的怪胎政权,而且必须与汉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尽管她并非生下来就认识和仇视汉人,于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时局的演变,她必须成为战犯!
  
  不过,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战犯”,似乎太抬举他们了。固然英雄和狗熊都是时势造出来的,但顺着时势爬上权力顶峰的人会成为英雄还是狗熊,却还得靠他们自己,比如法国大革命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拿破仑,但如果拿破仑没上台,换成是其他人,谁能保证他的才华是否像拿破仑一样出色?谁能保证他不会“一将无能”地将整个法国越治越糟?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太过平庸结果让滑铁卢战役提前到来?
  
  汪精卫是靠自己的“辛勤奋斗”才爬上了他的汉奸“宝座”,而溥仪和显玗更像是有名无份的可怜虫,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他们的身份,最不需要的恰恰是他们的才能,试想想,要培养一个傀儡、一条忠实的走狗,怎能让其能力过高、权势过大,最后一得势了就反过来咬自己呢?溥仪一干人被日本人盯上,只是因为他们是“大清皇室”,换成任何人处在溥仪的位置上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只能当木偶、当玩具、听日本人发号施令,仅此而已。
  
  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汉奸”,恐怕他们自己会不同意,他们根本不是汉人,忠于“大清王朝”,而且与把他们赶出家园、并挖了他们祖坟的汉人有着血海深仇,谈何“汉奸”?
  
  只是我们有个传统的思维,汉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汉人,汉语、汉文化就是中国语、中国文化,所以背叛汉人就是背叛中国,就是汉奸。
  
  
  溥仪和显玗的出身,仿佛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他们“命中注定”必须得如此,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谁叫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汉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南美人,而只能是满族人?我这样说倒不是在给他们作“辩护”,而只是发挥着有点“幸灾乐祸”的不良之心在对其给予“怜悯”,因为我只是一个比较自由、比较不愁吃穿、可以上网侃侃而谈的无聊现代人,在“怜悯”和“同情”溥仪等人的“不幸”时,也庆幸自己生对了时代。
  
  只是,现在我们都吃饱了,也比较有人身自由,那不妨不腰疼地站在溥仪他们的处境上想一想,如果我们是溥仪、是显玗、是“大清王朝”中的任何一员,我们的江山被孙老总推翻了,整日得看着革命派的脸色行事,东陵大盗爬进来把我们的祖先的坟墓都给盗了个精光我们也屁都不敢放一声,再后来冯老总干脆撕破脸皮,把我们最后的一点家产也给揣了……在这种情况下,小日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会不会像是看见了救命草“感激涕零”一番呢?
  
  似乎找外人帮忙并非满族人特有的权利。孙老总倚仗日本铲除鞑子,蒋一世倚仗美国赶走鬼子,毛武帝倚仗苏联轰杀反动派……看来这类行为,与种族无关,所以我们不必“将心比心”,因为我们也这么干了,只是我们不会去承认,正如北朝鲜不愿承认是志愿军帮助他们保住了江山一样,至今谈判桌上的中国国旗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比以前的人更“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去想那么多,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比溥仪和显玗更可恶,但我们只需没事吃饱了撑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教育”别人——哪怕危难真的来临时我们溜得比范跑跑还快,然后死于安乐即可。
  
  
  羊会吃人,历史也会绑架人。“大人物”玩弄历史,“小人物”则被历史玩弄。溥仪和显玗只是“小人物”,他们的才能和影响力并没有像他们的名气那么大,但许多人都非常“需要”他们。日本人需要他们来当傀儡,中国人又需要他们来当不算冤枉的替罪羊。前者获得了在满州的既得利益,后者则因他们受到了“正义的制裁”从而自认“消除”了罪恶感,并恬不知耻地认为自己很无辜。于是他们先被日本人的历史绑架了,然后再被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绑架了。
  
  把功绩全数归结于一个伟人身上,是因为我们需要英雄;把过错全数归咎于一个罪人身上,是因为我们想推卸责任。我们骂强盗来抢劫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没有关好门结果让强盗闯了进来。我们骂强盗残暴凶狠,却不思考一匹狼为何能够追着一群羊到处乱跑。我们把自己装扮得很清高,哪怕事实上懦夫比英雄要多得多,但我们可以充当一回睁眼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并自欺欺人,极力地使自己相信历史上被当作贵宾一样遣返回国的趾高气昂的日本兵,是狼狈地逃回日本的。
  
  一群人准备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某君看见了后说道:“你们当中谁没有罪过,就朝她扔吧!”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中的石头,最终都一一散去。因为他们知道,当年法西斯抓工会会员,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工会会员。后来,法西斯抓犹太人,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犹太人。再后来,法西斯抓天主教徒,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尚有羞耻之心,所以会感到脸红,但我们可不会,我们不但不说话,而且无数次抛下自己的同胞独自开溜,或者干脆跑去巴结侵略者,于是两个日本兵就可以押着几千个中国人走向刑场,于是抗战时期伪军和汉奸的人数比日本军人还要多,于是我们都学会了厚颜无耻,只会光着去指责别人,怨天、怨地、怨汉奸、怨国X党、怨共X党、怨美国佬、怨整个乱世……让这些活该倒霉的家伙承担起全体民众一起犯下的罪责,就是唯独从不敢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战时充当了懦夫,战后又陶醉在自我YY之中,在文章里写上了“伟大”二字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伟大”,在电影里自吹自擂一番就产生了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在无数的文学和影视中歌颂着自己在二战时根本不存在的“英勇”。
  
  
  至于上边提到的那位网友所言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句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在此请容我抒情道:
  
  ====================
  
  我们热爱日剧,并为此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却不敢大声抒发自己的哈日情结,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媚美一族对他们的美利坚主子歌功颂德,还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我们的哈日情结,使我们无法忍受别人对日本的强烈批判,每当有人骂日本时,我们就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感到对方存心是想和自己过不去。
  
  于是,为了不被扣上一顶XX的帽子,我们假装关心历史,假装对侵略者义愤填膺,假装关怀侵略战争中的幸存者们……我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高尚的外衣,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经过了这一切后,我们再擅自代表当年那些受到伤害的中国人“宽恕”了日本侵略者,并高呼日本人民也是人,也是受害者,也很无辜,我们闭上眼睛坚信:当初战争暴发的时候,那些神气的、拿着梨和苹果告诉孩子们想吃就打到枝那去、皇军攻克枝那首都南京时还不忘了上街大肆游行庆祝一番、将“百人斩”视为“杀人之美”登在报纸上大肆报道加以炫耀并制作成明信片出售、此后在英勇无敌的皇军的引领下全力地支持着军国政府的侵略事业、给政府和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对孩子们说生命是不值钱的、叫孩子们必须战死沙场光荣地为天皇捐躯好让英灵飞到靖X神社内……的日本人民,的确是“无辜”的,的确也是“受害者”。恩怨已成过去,只有提倡中日友好才有美好的未来,至于我们国内那些幸存者嘛,别再提了,别再往伤口上洒盐了,他们老的老死的死,已经不再重要了,不如一部日剧、一个日本明星来得重要……
  
  ====================
  
  
  我看过的二战片数量,就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了,至少不下两百部,其中日本拍的也看过了数十部,我不敢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专家”,但自信还是有“一点点”发言权的。我并不觉得《川岛芳子》有任何不如《李香兰》的地方,若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某些拍摄技巧确实很一般(不过《川》末尾处从紫禁城切换到刑场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我之所以对《川岛芳子》推崇有加,是因为本片在日本实在有着难得的坦诚。德国人拍的二战片并不避讳德军对他国施加的暴行,也不避讳战争是由德国挑起这一“基本点”,更从来不缺乏参与“犹太大屠杀”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相较之下日本的导演们实在不够爽快,我不是说日本“从来没有”反思历史,而是“极少”,也就是说,反思二战在德国是“主流”,而在日本只是“支流”。日本的“主流”无非是两种,一为强调日本军人面对的“残酷战争”(此类代表作:《男人的大和》),一为“日本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此类代表作:《再见萤火虫》),可问题在于,日本导演“谴责战争”,却拒绝思考战争是谁“挑起”的,拒绝思考是谁把老美的飞机“请”到东京上空,又是谁把上百万军队“请”到中国的?他们骂起德国人来显得“义正词严”,批评起自己来却扭扭捏捏、娇柔造作。他们装模作样地作了一点“自我检讨”,却又使劲地参拜靖X神社里的那14个甲级“英灵”。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日本除了《做人的条件》、《望乡》等少数作品,就很少有电影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反思。前几年我看了竹野内丰和常盘贵子主演的《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电影还有诸多我们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日方观点,但可以说已经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有诚意的一部日本二战片了,现在我认为《川岛芳子》在客观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片子直接反映日军暴行的镜头并不多,但诸多的旁白都以严谨、中立的态度将日军在华的性质明确地定位为侵略。
  
  因此,我觉得《川岛芳子》是日本近年来最出色的二战片之一。
  
  
  我认为,日本最杰出的十部二战片,按我心中的地位依次排列是:
  
  《做人的条件》
  《望乡》
  《虎!虎!虎!》
  《广岛之恋》
  《川岛芳子》
  《溥杰与王妃》
  《没有出口的海》
  《我对青春无悔》
  《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
  《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写到最后 感觉情绪很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原本只是为了黑木明纱才想来看看剧透。
  但看到最后是历史的反思,是当今局势的反思。是作为中国人的反思,是作为80后的反思。还有作为关注日本文化这么多年的伪日饭的反思。
  我们该保持的对民族的观点到底怎样才是最完美的呢?
  也许本就没有最两全其美的方法。
  历史真是个………………
  但日本人表现这段历史总怪怪的,总然人觉得是用一部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友谊折射出的所谓人性的温暖来遮盖整个底色的血腥和冰冷
  色戒电影没看 不过张爱玲的小说 我可以很明白告诉你 写的是所谓的革命也好 政治也好 当中 女人的处境
  LZ要把色戒 跟这些个拍真实历史人物的片子来比 不是有点搞笑了= =
  另外《李香兰》是个挺不错的娱乐片
  不要什么都从有没有还原历史 正视历史来看吧= =
  而且上户彩都是真唱的 其中几首歌有名的版本做得也很不错
  人家是企图从一个小女人的角度来浅显的理解李香兰的事情 当时的世道的事情
  
  不是LZ你这样的历史评论家在正色说教
  说的不错,作为新时代的80后甚至90后哈日的情节的确是普遍存在的。正视历史热爱祖国是哈日的基本条件,那种盲目的哈日是很可悲的。
  最近看了流浪的王妃和男装丽人,我认为就日本能拍出这样的二战片,我已经感到欣慰了,本来一直以为在日本是听不见这种声音存在的,也或与是我太容易满足了。
  在战争中强调人性或者民族性本来就是一件很杯具的事
  LZ要把色戒 跟这些个拍真实历史人物的片子来比 不是有点搞笑了= =
    另外《李香兰》是个挺不错的娱乐片
    不要什么都从有没有还原历史 正视历史来看吧= =
    而且上户彩都是真唱的 其中几首歌有名的版本做得也很不错
    人家是企图从一个小女人的角度来浅显的理解李香兰的事情 当时的世道的事情
  
  建议这位同学翻一下张爱玲的书,看看《色戒》是不是虚构的。
  笑 很多小说都是有原型的 就比如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难道你就讲它看作奶奶的自传了?
  你应该知道就算是历史小说 它也是小说
  更不要说张奶奶的小说了
  是不是虚构的不是你说我说的
  小说是什么相信你字典还是会查的
  笑 很多小说都是有原型的 就比如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难道你就讲它看作奶奶的自传了?
    你应该知道就算是历史小说 它也是小说
    更不要说张奶奶的小说了
    是不是虚构的不是你说我说的
    小说是什么相信你字典还是会查的
  
  恩,是我没搞清楚。抱歉~
  如此专业全面的评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看到评价这么低我也有点吃惊
  我完全赞同楼主。
  如果LZ还是一直这样批判着的全世界欠你的受害者思想观看日本作品,那我想创作了他们的日本人知道了也会忍俊不禁的。在我看来这篇评论展现出来的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和清醒者极端思维,以及观看栏里众多的日本动漫和影视,作者肯定又是一个挣扎在享受日本文化又不忘伟光正的新一代精分兔粉青年。
                    我只能说LZ的政治正义感很幼稚也很无知。比如我不知道LZ是不是又受了国内媒体那套日本反思不如德国的笑话影响,从哪里看出来德国和日本在思考二战时有什么区别的主流支流说,还是LZ错把德国对种族灭绝犹太人这一无可争辩的国家政策的避无可避和日军多数暴行是地方控制力丧失完全对等起来。如果是这样,那我只能说德国导演和日本导演所反思的二战根本是两种东西,自然不能同等比较,说白了的话,就是日本人眼中,下达了600万种族灭绝指示的纳粹要比他们那种多是地方管制失控导致的暴行严重的多(比如南京),所以反思的量又怎么可能对等呢。而我也不清楚你又看过几部日本的二战电影得出日本没有对谁“挑”起的战争进行过思考,还是说出于自身的立场过滤掉了一些你不爱听但是来自日本的声音,比如,日本人还真对谁挑起的战争感兴趣,因为他们不避讳当时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但是可从来没有贯彻中国历史书上义正言辞的说卢沟桥事变就是日本自导自演的这番思维。而关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进程和深度,地缘政治的差异性比如欧洲一体化,亚洲政治对立等也完全被你忽视了。
                    还有那段代表了日饭脑补的发言极其矫情,看来你自己就曾如此想过,不然又怎能如此还原这番思想,可惜在逻辑上完全不通。
                    关于日本老百姓也是受害者,这在几十年前早就在亲身经历了抗战的周恩来和邓小平口中盖棺定论的东西近些年不断受到一些“爱国”青年的质疑,这也很让人疑惑,难道“爱国”青年穿越到了抗战年代比老一辈革命家更了解战争和日本?关于日本老百姓既是战争受害者也是战争被动参与者,稍微有点智商的应该谁都明白又何须那么情绪用事的科普呢,作为受害者她们应该获得宽恕,作为被动参与者她们也受到了惩罚(东京轰炸,核爆袭击,战后饥荒等等),不知道LZ还想在他们身上榨出个什么东西,还是说那番阴阳怪气质疑中日友好的本意是把“恩怨”继续下去?去把当年99%侵略军都死掉了的债算在新一代日本老百姓身上?萤火虫之墓的核心精神你是半点没有理解,萤火虫虽然没有直接带出别国但是在对战争的控诉上没有比发生在日本自己身边更有代入感的了,反对战争的视角就在这为什么一定要揪出所有战争受害者了,而就瞅着这些日本人又不带中国玩,敢情日本人拍个国内悲剧故事片也必须做作的带出对他国人民的同情才叫反思,究竟是谁走了极端
                     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更是失笑,建议你去仔细研究研究靖国神社到底是什么,还有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核心动机,以及日本的法律政治宗教体系,绝大部分日本人到底使劲拜的又是谁,靖国神社问题远比你想象和CCTV报道的复杂的多,在靖国神社争议上道德问题几乎不是主因。
                     最后有一件事我是认同评论的,那就是日本人面对二战历史始终有点扭扭捏捏、娇柔造作,这不奇怪,因为横向对比美国对印第安人,华工问题至今拖沓,德国对除了避无可避的犹太人屠杀外的暴行着墨很少,中国对文革和各类日期事件和领土问题,人权问题的自说自话,对不光彩历史的遮遮掩掩那是人类的通病,亚洲尤其严重,更何况对本国人民的同情自然强于外国人。相反站在主观道德制高点角度去义正言辞的指责别人倒是干净利索的很,所以只要大方向没问题,要求所有人都要历史洁癖那是在强人所难,而我看过的日本历史书上对南京事件,侵华问题没看到半点遮掩,南京遇难者的数字提供了各种版本大到30万小到几百,但还是指出20万以上更可信,中国历史书在对自己的不光彩历史上的能做到吗?CCTV像NHK制作过几个敏感的自我曝光纪录片,中国出过几个山本萨夫和小林正树,这样一比,中国对自己的反思似乎还远不如日本深刻。
       我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表达什么政治立场,只是质疑LZ看似思考实则挥之不去遮掩不住的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主观分析偏见和历史盲点罢了,自己做不到,其他人理所应当的做到
                  借用LZ一句话“他们骂起日本人来显得“义正词严”,批评起自己来却扭扭捏捏、娇柔造作。”
  LS太棒。。。
  我去过靖国神社,但是没进游就馆,据说游就馆是争议非常严重的地方。另外,在靖国神社里有很多穿着就军装的老鬼子在哪儿列队,让人看了着实不舒服。还有,靖国神社的问题说复杂也没那么复杂,核心就是不该祭祀7个甲级战犯,想必这也是为什么昭和从此不再去靖国神社的愿意。日本社会其实就这样,天天哀叹自己被原子弹炸了,还有北方四岛丢失了,他们根本不思考为什么会被炸,为什么北方四岛没有了。说实话,对付日本还是老毛子的手段恨,明着强,加上毛子自身实力强,性格彪悍,日本是打死都不敢惹,诺门坎一战就把吹上天的关东军打回原形,吓的以后日本都不敢和德国鬼子一起打苏联了,说白了,日本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儿。
  补充一下,日本陆军真是土鳖到极点,充满了小农意识。还是海军比较好,素质高,整体气质都不一样。
  楼里有个日本右翼。
  (不过《川》末尾处从紫禁城切换到刑场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这个很赞同
  
  其实除了有点粉饰和洗白川岛芳子(这个无可厚非,艺术作品的角色塑造),这个算日本视角里关于二战的良心之作了,虽然拍摄手法有点粗糙,槽点也不少,但带来的反思确实在那里。
  很难得看到有和自己一致思想的'同志“。
  溥仪说过 眹是中国人的皇帝,眹不是中国人。
  
  的确 我们姑且称为华夏。中华。中华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度。
  民族,种族,国家,政党。哪怕当下,也总是混为一谈,难以分清。
  
  元清是否为中国问题。
  台湾是否为中国问题。
  中国人和中国怎么正确区分的问题。
  
  这些如果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都是难以去区分的,因为我们的政党 国家 种族都是混为一谈的。
  同时我们国度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扩张和重新融合的民族,所以谁也说不清谁。
  
  但是抛开一下,如果重新融合以后就是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大家都是新的中国人。
  而当时,他们只是满国人而已。新的汉人政权推翻了他们重新建立。他们依赖日本人,自尊心作为麻痹自己,这同时也是利用日本人。
  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很正常的。
  而之所以当时是谁利用谁,而之所以现在成了伪满这个闹剧。之所以的着一切都仅仅因为他们输了而已。
  因为胜利即正义。
  
  他们只是满国人,他们侵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的皇帝。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人”
  而再一次被汉人推翻,他们求助于另一个国家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故事里一次又一次提到汉奸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笑的词语。说是叛国罪还有理,汉奸罪就子虚乌有,他们本不是汉人。
  
  如果当年日本成功侵略了中国,如今我们看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多了个日本族,或者说大和族。日本人也成了中国人。
  再过几百年,有了穿越的大和戏。 和服是国服,我们的国服是旗袍??? 和服源自日本,与中国无关。
  若再被汉人推翻,他们求助于女真,失败。被定位汉奸罪。处死。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最近看了上户彩的李香兰 苍井空的第二梦 还有梅艳芳的川岛芳子 最后是这个 好期待有朝一日能看看动画版的 嘿嘿 话说今年上映的电影也有川岛芳子 不知道怎么样
传记 / 剧情 / 历史
黒木メイサ / 真矢みき / 八木優希 / 堀北真希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和冈村宁次合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