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诗《陶渊明 归园田居居》改编的舞台剧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 2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
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 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 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 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 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 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 i 草长得茂盛,把地 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 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 除;“荒”,杂草;“秽(x)”,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 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 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 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 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 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 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 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 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 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四、齐背诵读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 导入一: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 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 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 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导入二:不知大家读过这首诗没有?“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题为《送元二是安西》,作者是王维。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 唐代的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也写过一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送元二是安西》就是其 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 70l~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 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l 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76 事映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 罢官,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 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 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表 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他不仅是作诗的 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又妙解音律,所以苏式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 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 情景。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 轻车简从, 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 在萧关遇到了骑兵, 却没有遇到将官, (一 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 1.品读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是第一联,“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 大。“问”,慰问。“边”指边塞。“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个官掌 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两句十个字,意思 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 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是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 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 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 这两句诗包含着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 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 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u 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 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 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 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 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这两句诗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 颈联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 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 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77 特征。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 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 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 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 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 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 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 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 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 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这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它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 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 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 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 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 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 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 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 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 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 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结尾一联“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 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前线作战呢。“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固原县东南。“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 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 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 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 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既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 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 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 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 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78 3.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 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 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 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 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 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4.译诗参考: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 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 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 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 (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5.教师总结引申。 明确:王维善于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感情和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 虚实相间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 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 (“诗中有画”)。《使至塞上》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四、齐读背诵 五、比较《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异同 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 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 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 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 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 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考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79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C.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C.――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 a. “山随平野尽, 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 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 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 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 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 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 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 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 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 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 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80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 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 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 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 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 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 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 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 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 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 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 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 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五、齐读背诵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一、导入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本诗写于 北宋灭亡之后,诗人南逃,登岳阳楼抒发国难家愁之恨。 二、整体感知,诵读诗文。 三、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 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 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 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 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 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 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 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 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 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 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 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 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 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万里” 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其中,81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 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 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 亡,悲从心来。总结: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 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四、齐读背诵82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陶渊明
&&&&【提要】本篇《《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陶渊明》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古诗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阅。内容如下:
&&&&归园田居·其二 (作者:陶渊明)&&&&【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特别声明:谁能告诉我《归园田居》的五首诗,最好连带解析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谁能告诉我《归园田居》的五首诗,最好连带解析
谁能告诉我《归园田居》的五首诗,最好连带解析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暂无任何动态
初中全册古诗文详解之《归园田居》
责任编辑:高分网小编
&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015广州中考家长QQ群
2015广州中考1群: 2015广州中考2群: 2015广州中考3群: 2015广州初二1群:
2015广州初二2群: 2015广州初一1群: 2015广州初一2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园田居其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