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小说故事,原文!!

---11月17日 07:38烽火戏诸侯简要故事情节_百度知道
烽火戏诸侯简要故事情节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褒姒赁唯驰夹佻蝗肤融看了。那是有外敌入侵的信号,弄的各诸侯都赶到周都城,为博其一笑。来到后发现什么是都没有,诸侯不相信。后来,命人点起烽火台的狼烟,外敌真的打来了,都面面相觑,再点烽火,就笑了,都不来救援,西周就灭亡了周幽王宠爱褒姒
烽火戏诸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当然也只是还以,这桩公案恐怕是不可能有结论了”  应该是“当然也只是怀疑,这桩公案恐怕是不可能有结论了”  打错了,晕!@
  史书能当真 你太幼稚了吧
  @sfysqs 102楼
11:18:06  史书能当真 你太幼稚了吧  -----------------------------  我没有拿史书当真啊  所以才要质疑嘛!  感谢您的回复!
  @书虫嚼史 98楼
11:03:17  真相无人知  -----------------------------  是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恐怕也只能是猜测了  所以蒋介石曾经在日记里感慨:我们看到的恐怕都算不上是历史的真相,而真正的历史没有被写入史书里  治史之难,正在于此  所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关键其实并非是历史上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后人认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这才是真正会影响到后世和未来的关键  从这一点上出发,我基本认同科林伍德关于“一切历史都是观念的历史”的说法,以及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论。  他们两个所说的,其实是触及到了历史学的本质了
  中午好!
  @gaolaomao
10:17:45  前面有人说了,西六师,楼主当没看见,估计楼主就不知道西六师是干嘛的,还来个周朝没常备军。。。  后面又扯到李陵,跟李陵情况差不多的步对骑,在罗马上演过无数次  -----------------------------  @执着的尘埃 97楼
10:56:10  呵呵  网友前面说到的“西六师”我当然看见了,而且还专门回复感谢了那位网友。  西六师的资料,我刚才又查阅了王玉哲老师的《中华远古史》中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去百度了一下。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所谓“西六师”,与我所说的“常备军”不是一个概念。  常备军,主要是指由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掌握的,并且一般是由国家来给付薪酬的职业兵。这种形式是后世的大一统国家才出现的。西周作为典型封建国家,其......  -----------------------------  西六师都不清楚就谈那段历史,西六东八本就是周天子直属军队,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幽王伐申之前的事,拿清华简说毛事?人说可能指的是京畿内诸侯,你不承认,说按照啥啥的那不算诸侯,然后到这里又说西六归京畿各诸侯管辖,那,到底是不是诸侯啊?  真怀疑你没读过周本纪原文,里面说的很直接了,这把戏幽王玩了好几次,就第一次诸侯齐至,后来就没人理了。然后,废后改立太子,等申侯打上门来,没人理了。  至于你说的清华简,跟这事没啥直接关系,在其没问世之前,幽王准备伐申史料就有载。  烽火台的作用其实很简单,一是镐京有故紧急召集京畿驻军而已,相当于紧急动员令,二是戎狄来袭传播信息,这也是为毛申侯领山戎来打还要勾搭俩小国的原因,没人向镐京示警了。  以为烽火一点,千里之外都赶来,那是小学生。汉代也有烽火台,啥作用你不知道司马老先生还不知道?真正军情还是靠人靠文书通过邮驿系统传递的。  关于西周有没常备军,自己去翻书好了,抬杠没啥用的,出土的无数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N次战争。宗周地界基本相当于明朝的北京,前线,没常备军那就是个笑话,山戎犬戎随时可能来打,殷商顽民随时可能做乱,没常备军能活200多年,真不容易。  顺便说下,西申本就是戎,因此世代跟周室联姻,好几个周王的后都是申侯的女儿,清华简说的幽王攻申,兴许是前几年跟山戎作战失败那事。  参见子白盘铭文,跟山戎一直冲突不断,那段时间的故事不是靠百度百度,翻翻垃圾书能了解的了。
  @gaolaomao
10:17:45  前面有人说了,西六师,楼主当没看见,估计楼主就不知道西六师是干嘛的,还来个周朝没常备军。。。  后面又扯到李陵,跟李陵情况差不多的步对骑,在罗马上演过无数次  -----------------------------  @执着的尘埃
10:56:10  呵呵  网友前面说到的“西六师”我当然看见了,而且还专门回复感谢了那位网友。  西六师的资料,我刚才又查阅了王玉哲老师的《中华远古史》中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去百度了一下。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所谓“西六师”,与我所说的“常备军”不是一个概念。  常备军,主要是指由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掌握的,并且一般是由国家来给付薪酬的职业兵。这种形式是后世的大一统国家才出现的。西周作为典型封建国家,其......  -----------------------------  @gaolaomao 107楼
12:38:53  西六师都不清楚就谈那段
,西六东八本就是周天子直属军队,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幽王伐申之前的事,拿清华简说毛事?人说可能指的是京畿内诸侯,你不承认,说按照啥啥的那不算诸侯,然后到这里又说西六归京畿各诸侯管辖,那,到底是不是诸侯啊?  真怀疑你没读过周本纪原文,里面说的很直接了,这把戏幽王玩了好几次,就第一次诸侯齐至,后来就没人理了。然后,废后改立太子,等申侯打上门来,没人理了。  至......  -----------------------------  呵呵  你其实也没有仔细看过我的原帖和我对各位网友的回复  我在这个帖子里不想跟人打口水战  在正文里我就说了,这个就是个YY贴  我从来没说过这是什么严谨的学术贴,就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拿出来跟网友分享下。我又不是啥专家学者,肯定有很多资料没看过,所以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看过的资料来分析。贻笑方家在所难免。还望包含!  网友来回我的帖子,是给我面子,我一律感谢  网友指出我的错误,我闻过则喜,不存在什么狡辩  至于你说我没看过《周本纪》,那么我也只能“呵呵”了  你不喜欢我的立论没关系,我还是感谢你回帖!
  @gaolaomao
10:17:45  前面有人说了,西六师,楼主当没看见,估计楼主就不知道西六师是干嘛的,还来个周朝没常备军。。。  后面又扯到李陵,跟李陵情况差不多的步对骑,在罗马上演过无数次  -----------------------------  @执着的尘埃 99楼
11:11:10  我质疑李陵战败的具体经过,是从常理出发,当然也只是还以,这桩公案恐怕是不可能有结论了  至于你说到李陵的战败情况与罗马军团的对比,我觉得可比性不大。汉朝的军队建制与作战手段作战方法都与古罗马军队不同。  就算是古罗马军团,面对优势骑兵作战时恐怕也是败多胜少。比如公元前53年,克拉苏的军团就覆灭于帕提亚人之手。要知道,帕提亚人骑兵的作战方式与匈奴人是很接近的。这也证明了,面对来去如电的优......  -----------------------------  对你真的无语了。  克拉苏输掉卡莱战役,跟李陵的情况完全不同。  1 罗马人的弓箭不如帕提亚人,汉军的弓箭远强于匈奴,同时李陵的部队配备大量的弩  2 帕提亚人骑兵是铁甲骑兵,对射的情况下罗马弓箭对其杀伤力很小。而匈奴骑兵的防御相当简单。  3 克拉苏兵团覆灭的真正原因是帕提亚人的引诱战术,由攻击阵型转变为防御阵型过程中被大量杀伤导致无法建立有效防御  4 克拉苏是在平原,李陵是在丘陵多山地带,地理不一样  说白了,汉军由于有技术优势,在退却过程中只要防御阵型不乱,有足够的弓箭,匈奴还真拿他没辙。谁让汉军弓箭射程远的?并且,在攻击李陵的过程中匈奴由于内部原因或者吸引汉军主力的目的,并未全力,一直是追击而未包围,骑兵打步兵追而不围意味着啥脚趾头都知道,直到快到边境了才围,李陵军队也就不免覆亡了。  不跟你扯了,即使你是学历史的,也就一翻书没脑子的小白。
  @gaolaomao
10:17:45  前面有人说了,西六师,楼主当没看见,估计楼主就不知道西六师是干嘛的,还来个周朝没常备军。。。  后面又扯到李陵,跟李陵情况差不多的步对骑,在罗马上演过无数次  -----------------------------  @执着的尘埃
11:11:10  我质疑李陵战败的具体经过,是从常理出发,当然也只是还以,这桩公案恐怕是不可能有结论了  至于你说到李陵的战败情况与罗马军团的对比,我觉得可比性不大。汉朝的军队建制与作战手段作战方法都与古罗马军队不同。  就算是古罗马军团,面对优势骑兵作战时恐怕也是败多胜少。比如公元前53年,克拉苏的军团就覆灭于帕提亚人之手。要知道,帕提亚人骑兵的作战方式与匈奴人是很接近的。这也证明了,面对来去如电的优......  -----------------------------  @gaolaomao 109楼
13:04:34  对你真的无语了。  克拉苏输掉卡莱战役,跟李陵的情况完全不同。  1 罗马人的弓箭不如帕提亚人,汉军的弓箭远强于匈奴,同时李陵的部队配备大量的弩  2 帕提亚人骑兵是铁甲骑兵,对射的情况下罗马弓箭对其杀伤力很小。而匈奴骑兵的防御相当简单。  3 克拉苏兵团覆灭的真正原因是帕提亚人的引诱战术,由攻击阵型转变为防御阵型过程中被大量杀伤导致无法建立有效防御  4 克拉苏是在平原,李陵是在丘陵多山地带......  -----------------------------  那我这个小白谢谢大侠给我科普,呵呵
  感谢前面那位网友给我扫盲  欢迎大家继续  本帖就是个讨论帖,我先抛个砖头,就是为了引出更多网友的金玉良言  所谓“闻道有先有后,术业有专攻”,愿向各位网友学习
  欢迎围观
  @书虫嚼史
11:03:17  真相无人知  -----------------------------  @执着的尘埃 104楼
11:37:01  是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恐怕也只能是猜测了  所以蒋介石曾经在
里感慨:我们看到的恐怕都算不上是
的真相,而真正的
没有被写入史书里  治史之难,正在于此  所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关键其实并非是
上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后人认为
上发生了什么,这才是真正会影响到后世和未来的关键  从这一点上出发,我基本认同科林伍德关......  -----------------------------  说得太好了!
  @书虫嚼史
11:03:17  真相无人知  -----------------------------  @执着的尘埃
11:37:01  是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恐怕也只能是猜测了  所以蒋介石曾经在
里感慨:我们看到的恐怕都算不上是
的真相,而真正的
没有被写入史书里  治史之难,正在于此  所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关键其实并非是
上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后人认为
上发生了什么,这才是真正会影响到后世和未来的关键  从这一点上出发,我基本认同科林伍德关......  -----------------------------  @书虫嚼史 113楼
13:56:40  说得太好了!  -----------------------------  谢谢  愿与您共同学习
  @执着的尘埃 111楼
13:19:39  感谢前面那位网友给我扫盲  欢迎大家继续  本帖就是个讨论帖,我先抛个砖头,就是为了引出更多网友的金玉良言  所谓“闻道有先有后,术业有专攻”,愿向各位网友学习  -----------------------------  应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又打错了,汗!
  @张海祥
15:54:39  烽火戏诸侯肯定是编造的,用来抹黑幽王、让平王的弑君弑父增加一点正义色彩的故事而已。  而编造这个故事的人,肯定就是平王,那个弑君弑父的王八蛋。  东周的衰落,根本原因还是道德光环的失去,一个弑君弑父的王朝,有什么资格号令天下!  -----------------------------  @执着的尘埃
16:58:24  恩  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有可能。之前一个网友也有提到过了。  但是说平王弑杀君父这个恐怕不大可能,我考证过西周亡国时周平王的年纪,应该最多十几岁的样子,说他在这个年纪就敢杀死父亲,那也太过丧心病狂了,在极为重视“尊尊亲亲”的周代更加不太可能。  我觉得如果平王真的是被人黑了的话,也应该是平王的外祖父申候一方,或是其他可以火中取栗的实力诸侯。平王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至于说平王时代的史......  -----------------------------  @张海祥
18:54:22  主事的当然不是他,但是至少,我没有看到他对这件事有任何的反对,那把浸满了父亲
的交椅,他可心安理得坐上了的。  “尊尊亲亲”,说说而已,真是尊尊亲亲的话,诸侯应当奋起抵抗申侯及戎狄才是,为什么与他们相安无事,反而攻击并消灭另一个道德上没有任何问题的周携王?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已经用利益而非道义来行事了,周天子在这方面开了一个极恶劣的头。  -----------------------------  @执着的尘埃
19:23:54  当时诸侯确实是出手了的,主要是郑国、晋国和秦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诸侯出手,犬戎才离开了周镐京附近。  平王当时就是靠着这些大诸侯的支持才站得住脚跟。所以周王室后来才说“昔我之周之东迁,郑、晋焉依”嘛  所以我认为如果这里有什么猫腻的话,也应该是由这些大诸侯们在搞事情。平王一个小孩子,本来就是被废的太子,他肯定是不敢反对这些大诸侯的。  -----------------------------  @张海祥
20:12:32  诸侯出手可不是帮周朝,而是帮着灭周朝。  最新的央视《大秦王朝》,就认为站在申侯一边的还有秦侯晋国,这个见解应当是对的,帮助的回报就是:周天子的地盘全被大国瓜分了。  幽王之死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没有秦侯晋国插手的话,单凭申侯以及戎狄,绝对不可能灭掉周朝,要知道,周天子当时还是天下最强,即使没有诸侯来援,打退申戎联军也绝对没有问题。  可怜的周幽王,被儿子杀了,还被泼了二千多年的脏水。......  -----------------------------  @执着的尘埃 70楼
21:06:26  恩  这也是一个可能,受教了  -----------------------------  秦国在西周是小国吧,根本没实力玩这种花花,平王动迁后才有地盘,慢慢发展起来的
  @lorekByrnison 36楼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执着的尘埃 111楼
13:19:39  感谢前面那位网友给我扫盲  欢迎大家继续  本帖就是个讨论帖,我先抛个砖头,就是为了引出更多网友的金玉良言  所谓“闻道有先有后,术业有专攻”,愿向各位网友学习  -----------------------------  历史的真相已经被时间吞噬得只剩下一点点模糊的影象,一代一代的人们在这个影象中解读着自己的思想。我们解读历史的意义何在?只是想看一下过去的人们在他们的时代中的思想,透过他们的思想体味一下人性的存在。
  @张海祥
15:54:39  烽火戏诸侯肯定是编造的,用来抹黑幽王、让平王的弑君弑父增加一点正义色彩的故事而已。  而编造这个故事的人,肯定就是平王,那个弑君弑父的王八蛋。  东周的衰落,根本原因还是道德光环的失去,一个弑君弑父的王朝,有什么资格号令天下!  -----------------------------  @执着的尘埃
16:58:24  恩  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有可能。之前一个网友也有提到过了。  但是说平王弑杀君父这个恐怕不大可能,我考证过西周亡国时周平王的年纪,应该最多十几岁的样子,说他在这个年纪就敢杀死父亲,那也太过丧心病狂了,在极为重视“尊尊亲亲”的周代更加不太可能。  我觉得如果平王真的是被人黑了的话,也应该是平王的外祖父申候一方,或是其他可以火中取栗的实力诸侯。平王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至于说平王时代的史......  -----------------------------  @张海祥
18:54:22  主事的当然不是他,但是至少,我没有看到他对这件事有任何的反对,那把浸满了父亲
的交椅,他可心安理得坐上了的。  “尊尊亲亲”,说说而已,真是尊尊亲亲的话,诸侯应当奋起抵抗申侯及戎狄才是,为什么与他们相安无事,反而攻击并消灭另一个道德上没有任何问题的周携王?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已经用利益而非道义来行事了,周天子在这方面开了一个极恶劣的头。  -----------------------------  @执着的尘埃
19:23:54  当时诸侯确实是出手了的,主要是郑国、晋国和秦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诸侯出手,犬戎才离开了周镐京附近。  平王当时就是靠着这些大诸侯的支持才站得住脚跟。所以周王室后来才说“昔我之周之东迁,郑、晋焉依”嘛  所以我认为如果这里有什么猫腻的话,也应该是由这些大诸侯们在搞事情。平王一个小孩子,本来就是被废的太子,他肯定是不敢反对这些大诸侯的。  -----------------------------  @张海祥
20:12:32  诸侯出手可不是帮周朝,而是帮着灭周朝。  最新的央视《大秦王朝》,就认为站在申侯一边的还有秦侯晋国,这个见解应当是对的,帮助的回报就是:周天子的地盘全被大国瓜分了。  幽王之死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没有秦侯晋国插手的话,单凭申侯以及戎狄,绝对不可能灭掉周朝,要知道,周天子当时还是天下最强,即使没有诸侯来援,打退申戎联军也绝对没有问题。  可怜的周幽王,被儿子杀了,还被泼了二千多年的脏水。......  -----------------------------  @执着的尘埃
21:06:26  恩  这也是一个可能,受教了  -----------------------------  @fisherworld 116楼
14:50:08  秦国在西周是小国吧,根本没实力玩这种花花,平王动迁后才有地盘,慢慢发展起来的  -----------------------------  秦国当时是小国,但是他们一直在跟戎狄战斗中生存,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平王东迁之事无论到底有无阴谋存在,郑国和晋国都应该是出力最大的,而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国则是得到利益最大的。  这里面肯定是有些猫腻的,只不过史书故意含糊记载,今人很难得知真相到底如何了
  @执着的尘埃
13:19:39  感谢前面那位网友给我扫盲  欢迎大家继续  本帖就是个讨论帖,我先抛个砖头,就是为了引出更多网友的金玉良言  所谓“闻道有先有后,术业有专攻”,愿向各位网友学习  -----------------------------  @书虫嚼史 118楼
15:01:18  历史
的真相已经被时间吞噬得只剩下一点点模糊的影象,一代一代的人们在这个影象中解读着自己的思想。我们解读
的意义何在?只是想看一下过去的人们在他们的时代中的思想,透过他们的思想体味一下人性的存在。  -----------------------------  赞同  其实我们普通人读史,不是为学里面的权谋诡诈,也不是为了著书立说,而是为了感受千年以下人性的光辉。  读史,也就是品味历史中的人,品味古人的人格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17楼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呵呵  其实我个人觉得,周幽王只要还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就不会干出“烽火戏诸侯”这档子事来  就算是幽王真的是精虫上脑,色令智昏,他也应该想个别的办法来哄美眉开心啊  整体那些诸侯有啥可笑的啊  这些描写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乱西周的“妖孽”罢了, 真的当不得真的
  -----------------------------  @gaolaomao 107楼
12:38:53  西六师都不清楚就谈那段
,西六东八本就是周天子直属军队,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幽王伐申之前的事,拿清华简说毛事?人说可能指的是京畿内诸侯,你不承认,说按照啥啥的那不算诸侯,然后到这里又说西六归京畿各诸侯管辖,那,到底是不是诸侯啊?  真怀疑你没读过周本纪原文,里面说的很直接了,这把戏幽王玩了好几次,就第一次诸侯齐至,后来就没人理了。然后,废后改立太子,等申侯打上门来,没人理了。  至......  -----------------------------  “烽火台的作用其实很简单,一是镐京有故紧急召集京畿驻军而已,相当于紧急动员令,二是戎狄来袭传播信息,这也是为毛申侯领山戎来打还要勾搭俩小国的原因,没人向镐京示警了。”  烽火台只有报警功能,绝对不可能有紧急动员的功能!原因很简单:操纵烽火台的是普通士兵,紧急动员的权力是不可能给普通士兵的。  镐京有故应当由天子发出召令,召集部队,而这个召集必须有各种信符。  看到烽火就来,那不等于几个士兵成了陆军总司令。
  呵呵  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欢迎来喷!
  @lorekByrnison
21:27:31.0  对不起打错了 是周朝  —————————————  那时候有人专门负责看管的  
  @换个马甲你奈我何
00:43:33.0  太长没看完。但的确从小时候看到这个故事就很存怀疑之心,   第一,正如楼主所说,从放烽火到诸侯赶到,黄花菜都凉了,幽王和褒姒还在那儿等着看笑话?   第二,这种事情也能引人发笑的话,褒姒的笑点也太低了,那么没有理由平常难得一笑;   第三,就算这种事情真的很搞笑,玩一次也就过去了,第二次第三次还能引人发笑,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已经看过的笑话,再看一遍你还会笑吗?   —————————————  你被骗一次还愿意被骗第二次吗  
  @执着的尘埃 41楼
23:13:15  个人觉得关键还是要找到史料上的其他证据,如果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其它先秦典籍记载了“烽火戏诸侯”,倒也罢了,关键是没有啊。  ----------------  烽火戏诸侯之说,《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里有更详细的内容,显然不是司马迁臆造的。  地下出土文献提到幽王攻申,这个本来和《史记》不矛盾。 《史记》只是写了幽王废长立幼的大体轮廓。实际操作,恐怕要复杂得多,有些反复之处。幽王攻申,是申侯联合犬戎的理由,没有攻申,单是改立太子,或者废后,申侯都是没有理由联合外夷的。事实是,申侯联合犬戎攻幽王,史家是同情申侯而不是幽王,这必定是因为幽王做了大家公认的过分之事。所以幽王攻申是隐含在《史记》的叙述中了。  关于西周的兵制,因为西周实际上是义务兵制,所以“常备军”之说是成立的。当然,西周的“常备军”和后世的募兵制下的常备军有很大区别,而和唐代的府兵,明代的军户制接近。“常备军”的意思,是指军人身份是明确而固定的,军队建制也是明确而固定的,但是并不一定要处于集合状态,也不是一定在戒备状态。这样的军队非常类似日本战国后期“兵农分离”后的武士化的士兵,兵是职业兵,但是没有固定的兵营,平时是分布在乡间与城市的,一有动静,各级领主才立即召集下属备战。这种兵制状况下,“烽火”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本身是召集令,而不是军队调发令。试想看到烽火(后世的“警钟”“警报”)后,原来在进行各种活动的人们,都衣冠不整地抱头鼠窜而来,不是很具有喜剧意味吗?  另,勾弋夫人的“尧母门”应该不是后来追封的,而是武帝本人封的。 从情理推测,武帝既然深知“母壮子少”的危险,他也不可能不知道“主少臣强”的危险。那么坚持不立长子(成年的儿子)而幼儿,他一定有特殊的原因。武帝是个迷信的人,我想“尧母”的征象,他一定是很看重的。史书记载,昭帝非常早慧,大概就凭这一点,武帝把昭帝作为尧来期许了吧。要是后世追封,因为昭帝尚未独自执政就去世了,怎么说,都不大可能把他和尧相提并论的。武帝搞个“尧母门”,就是为后日让昭帝继位造势
  @执着的尘埃
23:13:15  个人觉得关键还是要找到史料上的其他证据,如果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其它先秦典籍记载了“烽火戏诸侯”,倒也罢了,关键是没有啊。  ----------------  @岭北乌有生 126楼
19:01:42  烽火戏诸侯之说,《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里有更详细的内容,显然不是司马迁臆造的。  地下出土文献提到幽王攻申,这个本来和《史记》不矛盾。 《史记》只是写了幽王废长立幼的大体轮廓。实际操作,恐怕要复杂得多,有些反复之处。幽王攻申,是申侯联合犬戎的理由,没有攻申,单是改立太子,或者废后,申侯都是没有理由联合外夷的。事实是,申侯联合犬戎攻幽王,史家是同情申侯而不是幽王,这必定是因为幽王做了大......  -----------------------------  受教了。吕氏春秋我没有细看。  看来天涯还是有高人啊
  大家晚上好
  三:公元前141年,即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第二年,武帝正式即位改元建元(之前要给老子守孝,仍沿用汉景帝年号)。   ~~~~~~~~~~~~~~~~  楼主,年号是汉武帝继位后开始用的。武帝之前没有年号,所以用景帝前元,中元,后元。是后来史学家加上的。  
  司马迁是权威,不是今天的所谓权威能比的,当然不排除《史记》有不实的地方,但是应该有实证——也就是人们说的地下物证,仅仅凭什么逻辑论证跟时下流行的狡辩差不多,在没有地下物证的情况下还是信《史记》吧,比西洋人连文字都没有的时代可信度还是高的
  @白鹦哥 129楼
23:33:11  三:公元前141年,即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第二年,武帝正式即位改元建元(之前要给老子守孝,仍沿用汉景帝年号)。  ~~~~~~~~~~~~~~~~  楼主,年号是汉武帝继位后开始用的。武帝之前没有年号,所以用景帝前元,中元,后元。是后来史学家加上的。  -----------------------------  哦对的。我忽略了这个问题。本来这个常识应该是知道的,结果写文章的时候忽略了,该掌嘴!  多谢您指出
  @renyahai 130楼
02:06:33  司马迁是权威,不是今天的所谓权威能比的,当然不排除《史记》有不实的地方,但是应该有实证——也就是人们说的地下物证,仅仅凭什么逻辑论证跟时下流行的狡辩差不多,在没有地下物证的情况下还是信《史记》吧,比西洋人连文字都没有的时代可信度还是高的  -----------------------------  呵呵,老实说,个人认为司马迁的靠谱程度并不比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高明  当然,纯属个人观点。我也很敬重司马的人格
  大家周末愉快
  晚上好
  @renyahai
02:06:33  司马迁是权威,不是今天的所谓权威能比的,当然不排除《史记》有不实的地方,但是应该有实证——也就是人们说的地下物证,仅仅凭什么逻辑论证跟时下流行的狡辩差不多,在没有地下物证的情况下还是信《史记》吧,比西洋人连文字都没有的时代可信度还是高的  -----------------------------  @执着的尘埃 132楼
16:21:31  呵呵,老实说,个人认为司马迁的靠谱程度并不比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高明  当然,纯属个人观点。我也很敬重司马的人格  -----------------------------  司马迁的叙事,或许比不上修昔底德的叙事的可度,但是比希罗多德肯定是要可信的多的。因为实际上“真实”性不是史学家个人的能力的比较,而是文明国家的史学传统的比较。  希腊是商业和航海发达的小地方,城邦国家就几十万人(雅典鼎盛时候40万人口),而且政治传统是广场政治,大部分重要事件都是普通人可以耳闻目睹的,所以纪录自己时代的历史,失真的可能性较少。但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公共史学或者官方史学的传统,没有形成连贯的、规范的历史纪录和文献保存制度,对于隔代的历史,通常就只能在众说纷纭之中,随意取舍。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听到什么稍加判断就信以为真了。因为根本没有受过检查的,权威的纪录做依据。  而中国是自殷周以来就有较严格的官修史书传统的国家,所谓“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众多的“史”留下的实时档案,事后先被整理成年鉴性质的资料汇,接着又被整理成“百国春秋”,例如后代还能看到的孔子《春秋》和《竹书纪年》。司马迁著《史记》,其实主要依据的都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官方文档,并不是说他自己就有什么分辨真伪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史记》记载的可信度,是相当高的。除了关于战国的一段,因为那时诸侯争雄,诡诈百出,没有留下可靠和确定的文档而司马迁也无所依据,司马迁的叙事因而也非常歧异和矛盾外,其他时段的叙事基本都是可以与出土的先秦文字相印证的,例如先商时代商的“先公”名号顺序,都被出土甲骨卜辞所印证  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考验的是国家的记忆力和文明度,而不是史学家个人的
  @renyahai
02:06:33  司马迁是权威,不是今天的所谓权威能比的,当然不排除《史记》有不实的地方,但是应该有实证——也就是人们说的地下物证,仅仅凭什么逻辑论证跟时下流行的狡辩差不多,在没有地下物证的情况下还是信《史记》吧,比西洋人连文字都没有的时代可信度还是高的  -----------------------------  @执着的尘埃
16:21:31  呵呵,老实说,个人认为司马迁的靠谱程度并不比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高明  当然,纯属个人观点。我也很敬重司马的人格  -----------------------------  @岭北乌有生 135楼
19:05:06  司马迁的叙事,或许比不上修昔底德的叙事的可度,但是比希罗多德肯定是要可信的多的。因为实际上“真实”性不是史学家个人的能力的比较,而是文明国家的史学传统的比较。  希腊是商业和航海发达的小地方,城邦国家就几十万人(雅典鼎盛时候40万人口),而且政治传统是广场政治,大部分重要事件都是普通人可以耳闻目睹的,所以纪录自己时代的
,失真的可能性较少。但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公共史学或者官方史学的传......  -----------------------------  您说的有道理  但是我们还是不应该过分相信国史的记录。如果说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失之于著作者的主观,那么中国历史则往往被政治因素所干扰。  我们不必太过为齐国那三个不怕死的史官叫好,不怕死的人毕竟还是少的,比崔杼残忍的统治者倒多的很。  至于大一统之后,官修史书就更是“讲政治”了
  @执着的尘埃 31楼
19:50:29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谎言如何产生于司马迁笔下的一点猜测,纯属个人之见,欢迎各位网友拍砖  我在天涯上看到有的网友认为司马迁并没有编造这个谎言,编造谎言的是周平王的史官。不知这个说法可有根据?  反正我个人没有见到过先秦史籍中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如果有哪位大侠看到过,还请指出,以免本人无知误导了别人。  -----------------------------  褒姒不但是夏之后代,出身很高,而且,从伯服的名字看,伯服才是大哥,周平王宜臼只是王子们中的普通一个而已,因此,事实是,褒姒才是正牌王后,伯服才是正牌太子,而周平王才是谋朝篡位的,以致后来有周携王不服,与他争夺,所以,编造谎言的不是司马迁,而是周平王的史官,后来周都归他了,他想怎么说都可以了。其实,真正使周开始削弱的,不是别人,正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周平王,没有他捣乱的话,周其实完全平安无事,可以继续统治。但周平王内乱,东迁,失去了周本土的大半,周的实力大为削弱,并且因为有诸侯帮他干掉周携王,他还不得不对这些诸侯让步,因此,周的衰落,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周平王。
  @执着的尘埃
19:50:29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谎言如何产生于司马迁笔下的一点猜测,纯属个人之见,欢迎各位网友拍砖  我在天涯上看到有的网友认为司马迁并没有编造这个谎言,编造谎言的是周平王的史官。不知这个说法可有根据?  反正我个人没有见到过先秦史籍中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如果有哪位大侠看到过,还请指出,以免本人无知误导了别人。  -----------------------------  @lsyyyxs 137楼
19:54:09  褒姒不但是夏之后代,出身很高,而且,从伯服的名字看,伯服才是大哥,周平王宜臼只是王子们中的普通一个而已,因此,事实是,褒姒才是正牌王后,伯服才是正牌太子,而周平王才是谋朝篡位的,以致后来有周携王不服,与他争夺,所以,编造谎言的不是司马迁,而是周平王的史官,后来周都归他了,他想怎么说都可以了。其实,真正使周开始削弱的,不是别人,正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周平王,没有他捣乱的话,周其实完全平安无事......  -----------------------------  呃,这个有可能  但是还是要更多证据吧?  而且,一个朝代的兴替,主要还是因为其社会发展和变化,西周从穆王开始其实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宣王时是回光返照,但也耗尽了国力,到幽王时,周天子已经丧失了对诸侯的优势。其实,从经济角度看,西周末年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所谓周宣王“不籍千亩”就是标志着这一史实。另外,宣王在对南方的战争中损失惨重,王室主力以及亲附王室的诸侯力量大为削弱了。周本纪上记载仲山甫劝说宣王“民不可料也”,也许就是怕在诸侯面前暴露王室力量的衰竭。  可以说,西周的衰落始于穆王,激化于厉王,至宣王末年已经是回天乏力了,换成别个天子,也不见得比幽王的下场好
  各位晚安
  周平王作乱,不仅使得周本土失去一半,实力大减,更重要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周平王作乱,弑父杀兄,诸侯有样学样,也开始作乱,于是有了春秋的混乱,乃至后来战国的混乱,周平王起到了一个坏榜样的作用,搞乱了周的风气,搞乱了周的秩序,周平王以前,周还是秩序井然的,诸侯也都比较老实,没有周平王的作乱,周还是可以和平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
  @lsyyyxs 140楼
  周平王作乱,不仅使得周本土失去一半,实力大减,更重要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周平王作乱,弑父杀兄,诸侯有样学样,也开始作乱,于是有了春秋的混乱,乃至后来战国的混乱,周平王起到了一个坏榜样的作用,搞乱了周的风气,搞乱了周的秩序,周平王以前,周还是秩序井然的,诸侯也都比较老实,没有周平王的作乱,周还是可以和平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
  -----------------------------
  那么您是根据什么判断周平王作乱呢?要知道,西周灭亡时他也就是十几岁的少年罢了
  受教了!  
  @英式船长 142楼
22:02:48  受教了!  -----------------------------  您客气了,其实好几位网友都指出了本帖的一些错误,看来我还要继续学习啊  欢迎各位拍砖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17楼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我感觉就算是在平原上几百公里外也看不到,当时周朝的京城在西安附近
那里也不全是平原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lorekByrnison 144楼
23:10:00  我感觉就算是在平原上几百公里外也看不到,当时周朝的京城在西安附近
那里也不全是平原  -----------------------------  如果西周真的有烽火台的话,我认为也不会设在镐京附近,应该是更靠近前敌的位置。烽火台所设置的地点,必然要选择较为高峻的山顶。  所以,这就更加不可能会发生戏诸侯的事,戏给谁看呢?难道褒姒能去野外喝风?
  @执着的尘埃   充满了谎言,别太较真行吗?!哈哈
23:35:54  @执着的尘埃  充满了谎言,别太较真行吗?!哈哈  -----------------------------  那倒不是  正因为历史记载本身充满矛盾,我们才应该进行辨析。  当然我们的辨析不一定正确,连那些史学大师有时也难免闹笑话  其实关键不是我们是否一定能找到真相,而是我们一定要具备辨析的意识和能力。  只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有了怀疑和辨析的精神,我们的社会才不会盲从,很多灾难才将得意避免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lorekByrnison
23:10:00  我感觉就算是在平原上几百公里外也看不到,当时周朝的京城在西安附近
那里也不全是平原  -----------------------------  @执着的尘埃 145楼
23:28:12  如果西周真的有烽火台的话,我认为也不会设在镐京附近,应该是更靠近前敌的位置。烽火台所设置的地点,必然要选择较为高峻的山顶。  所以,这就更加不可能会发生戏诸侯的事,戏给谁看呢?难道褒姒能去野外喝风?  -----------------------------  这个说法正确,烽火台通常设置在边境,靠近敌人的地方,京城附近是不应当有烽火台的,也不会在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设置烽火台,除非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紧张,已经到了战争边缘。
  大家好
  楼主就信口雌黄!中学历史书上都写了烽火戏诸侯,你在这翻案。再说司马迁,号称史圣,他写书都是经过考证的,不是一时新血来潮,说他撒谎你这才是泼脏水。他撒谎对他有什么好处?谁再说司马迁撒谎我就跟谁急。
  @南国渔樵 150楼
09:47:11  楼主就信口雌黄!中学
书上都写了烽火戏诸侯,你在这翻案。再说司马迁,号称史圣,他写书都是经过考证的,不是一时新血来潮,说他撒谎你这才是泼脏水。他撒谎对他有什么好处?谁再说司马迁撒谎我就跟谁急。  -----------------------------  如果你都是以教科书来说话,那我也没啥可说了  各说各的吧
  @南国渔樵 151楼
09:49:14    -----------------------------  本帖是讨论帖,欢迎任何网友发表意见,只要是来讨论学问。喜欢我的观点的,我表示感谢,批判我的观点的,咱们求同存异,指出我的错误的,我闻过则喜。  但是本帖不欢迎骂人者、无理乱喷者、人身攻击者  请自重!
  大家中午好!
  欢迎围观
  没有马镫的骑兵比步兵也厉害不到哪去。八万匈奴骑兵只是跑的快,李凌无法摆脱,最后没弹药了,才兵败投降。
  @一刀砍不着 156楼
14:00:28  没有马镫的骑兵比步兵也厉害不到哪去。八万匈奴骑兵只是跑的快,李凌无法摆脱,最后没弹药了,才兵败投降。  -----------------------------  李凌所部多数为弓弩手,按道理李凌的布置应该是结阵远射杀敌,且战且走。我个人猜测所结阵式,在固定防御时有可能是以辎重车辆布置在外圈以为壁垒,然后士兵在壁垒内射杀匈奴骑兵;而如果是在行进中遇敌,则有可能与西方的“苏格兰方阵”道理相通,且战且走。  匈奴人的弓箭不如汉军,所以只能在外游走攻击,无法靠近,主要战术应该是消耗汉军实力。  这场战斗我个人认为跟有无马镫没有多少关系。马镫的作用不宜被无限夸大。马镫的好处是可以将骑士的双手解放出来,并使得骑兵可以依靠战马的高速度来冲击敌阵,其所用与坦克相仿。  但是对于远少于骑兵数量的步兵,如果步兵没有弓弩保护的话,无论骑兵有没有马镫,步兵一方都是必死无疑,逃也逃不过骑兵的。  李凌所部最后之所以失败,肯定还是因为弓箭射光了,又没有后援。
  晚上好!
  做个记号,接着读  
  @jlqzfsp 159楼
20:16:32  做个记号,接着读  -----------------------------  感谢顶贴
  之前好几位网友对本帖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质疑。由于前两天没空,我也没有去仔细考量这些质疑。  趁着现在有空,我又去查阅了一下资料,在这里在做一些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说明:  1 关于幽王废世子宜臼与幽王伐申候的问题。  事实上,在幽王与申候作战至兵败身死的前后因果关系问题上,《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十分模糊不清,其记载如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候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掳褒姒。。。”  从这点记载中,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司马迁的意思,是幽王废后及太子在先,申候因为这个原因才发兵攻打幽王。  但是,同样的历史事件,《竹书纪年》中却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记载,而且与《周本纪》不同。  今本《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王嬖(宠幸)褒姒。。。冬,大震电。。。夏六月,陨霜。。。(幽王)五年,王世子(指宜臼)出奔申。。。(幽王)八年。。。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幽王)九年,申候聘西戎及鄫(通‘缯’)。(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李实。王师伐申。(幽王)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  而古本《竹书纪年》则与今本纪年有所相异:“(幽王)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平王(当时还是废太子)奔西申。(另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即伯服)以为太子’)。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幽王)十年,伯盘(即伯服)与幽王俱死于戏。  《竹书纪年》出土于魏襄王古墓,相传为战国时魏国人所编写,又称《汲冢竹书》、《汲冢纪年》,其中所载与《史记》等典籍多有相违,但却能与金文及甲骨文所记相吻合,可见其史料价值。遗憾的是,当年出土的原书在宋代便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为宋元时人重新编辑而成,难免有夹带后世私货的嫌疑,但是今本《竹书纪年》中仍然保留了大部分汲冢古书的原貌,并被现代考古发现所不断证实,其可信度当在《史记》之上。  而所谓古本《竹书纪年》则是由清代学者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和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在朱书基础上所做的编辑补订而成。古本《竹书纪年》集中了清代考据学派学者的去伪存真,应当来说其史料价值也十分高。  综合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再参照《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疏注的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整件事情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幽王宠幸褒姒,欲立其为后。今本《竹书》说是宜臼奔申在先,幽王立褒姒在后;而古本《竹书》则说两件事都发生在幽王七年。但基本上,两个版本所阐述的事实是一致的。  之后的事情经过,今本《竹书》记载最为脉络清楚:在得知幽王已经确立了褒姒的王后地位和伯服的太子地位之后,申候看到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于是开始联络鄫国和西戎(幽王九年),准备以武力解决问题。而幽王也嗅到了苗头,于是,他在申候联络戎狄的第二年(幽王十年)大会诸侯(仅此一例,就可见《周本纪》所言诸侯不再听从幽王调令的讲法是不正确的),并于当年秋天正式出兵伐申,可以确定,此次伐申,除了幽王的“王师”以外,诸侯国家的军队也参与了。  至于此次伐申的结果如何,今本《竹书》虽未明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申候没被打败。所以第二年,申候就反过来带着戎狄攻入了镐京,杀死了幽王及伯服。  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并非出现类似“烽火戏诸侯”而导致诸侯“莫至”的记载。而其所记录的事件发展过程,因果清楚,线索清晰。本人认为,当比《周本纪》所载更为清晰可信。
  2 关于西周到底有没有烽火台的问题  之前有网友提到《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有提到“烽火戏诸侯”。本人特意找到了相关原文,现摘录于下: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本人再加上“文言汉语网”的相关译文如下,以方便读者理解:  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无论远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听见鼓声。即使戎寇到来,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就都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有一天,戎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就击起鼓,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很喜欢这种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侯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周幽王的尸首被发现在骊山下,这件事成为了天下的笑柄。  下面来分析一下《吕氏春秋》的这段记载的可信度及其与《周本纪》的关联。  首先,《吕氏春秋》的可信度问题。  与《竹书纪年》相比较,《吕氏春秋》主要是当年吕不韦为了宣扬其政治主张而使人编订的著作,其编辑时间很短,其学术严谨性肯定是不高的。  而且,《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为战国末期,而《竹书纪年》最早被发掘于魏襄王墓中,魏襄王死于公元前296年,他死时,吕不韦才刚满4岁。所以从成书年代上看,《竹书》也远早于《吕氏春秋》。而且《竹书》既然被选为襄王之随葬品,其可信度应当也是比较高,且为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可的。襄王总不会选一部小说陪葬吧?就是他愿意,给他料理后事的大臣们也不干呐。  同时,前面说过2012年清华战国简的整理情况,其中关于幽王与申候作战的始末也与《竹书》相吻合。可见,《竹书纪年》所载当确实无误。  而《吕氏春秋》所记载的这一段,更类似于后世《世说新语》等小说家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慎行”,举幽王的例子,是想要他做反面教材的。  当然,从《吕氏春秋》的记载来看,至迟在战国晚期,就已经流行了“烽火戏诸侯”的原始版本——“擂鼓戏诸侯”。也许司马迁是受了《吕氏春秋》的启发才产生了“烽火戏诸侯”的想法。从《吕氏春秋》的记载看,没有提到“烽火”,再次证明了西周末年是没有用于军事用途的烽火设施的,司马迁是想当然的把汉代的情况穿越到了西周。
  看来,“烽火戏诸侯”是肯定子虚乌有了。  至于说《吕氏春秋》所记载的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少可信度,我个人以为,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其实大多并没有史学家的意识,他们所举的例子,都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思想。反正只要有利于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如何并不重要。  总揽诸子百家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对于同一个事件或是同一个人的表述,诸子百家之间互不相同,甚至互相抵触。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子”在“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他们对同一事件的讲法也大相径庭。  所以说,诸子只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不负责对所讲述事件的真实性。因此,本人认为,我们还是相信《竹书纪年》的记载为好。  至于说当年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擂鼓戏诸侯”,见仁见智吧。  反正笔者个人认为,没有什么股可以真的“声闻百里”,况且每当外地进攻之时,金戈交鸣,杀生大作,而古人又以鼓声来号令进攻(参见《左传.曹刿论战》中学课本有学过哦),到时候你也打鼓我也打鼓,分得清么?可见《吕氏春秋》的记载纯属小说家言。司马迁如果真的是相信了这个说法,那他的史学严谨性可倒真的令人怀疑了。
  欢迎来喷  祝大家下周工作顺利!
  @张海祥  诸侯出手可不是帮周朝,而是帮着灭周朝。  最新的央视《大秦王朝》,就认为站在申侯一边的还有秦侯晋国,这个见解应当是对的,帮助的回报就是:周天子的地盘全被大国瓜分了。  幽王之死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没有秦侯晋国插手的话,单凭申侯以及戎狄,绝对不可能灭掉周朝,要知道,周天子当时还是天下最强,即使没有诸侯来援,打退申戎联军也绝对没有问题。  可怜的周幽王,被儿子杀了,还被泼了二千多年的脏水。......  -----------------------------  非常同意  秦这个帮主子养马的奴婢部落  竟然借此获得爵位  成为一方诸侯  后来还一统天下  够讽的
  @张海祥  诸侯出手可不是帮周朝,而是帮着灭周朝。  最新的央视《大秦王朝》,就认为站在申侯一边的还有秦侯晋国,这个见解应当是对的,帮助的回报就是:周天子的地盘全被大国瓜分了。  幽王之死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没有秦侯晋国插手的话,单凭申侯以及戎狄,绝对不可能灭掉周朝,要知道,周天子当时还是天下最强,即使没有诸侯来援,打退申戎联军也绝对没有问题。  可怜的周幽王,被儿子杀了,还被泼了二千多年的脏水。......  -----------------------------  @阗疋殍窠 165楼
22:40:50  非常同意  秦这个帮主子养马的奴婢部落  竟然借此获得爵位  成为一方诸侯  后来还一统天下  够讽的  -----------------------------  秦国是在西周灭亡这场争斗中最大赢家  看来围绕着幽王之死和平王的被立和东迁,以及携王的被杀,这里面各大诸侯各显身手啊  历史被重重阴谋所包裹,我们今人想要找到真相,真心难啊
  @执着的尘埃
23:13:15  个人觉得关键还是要找到史料上的其他证据,如果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其它先秦典籍记载了“烽火戏诸侯”,倒也罢了,关键是没有啊。  ----------------  @岭北乌有生 126楼
19:01:42  烽火戏诸侯之说,《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里有更详细的内容,显然不是司马迁臆造的。  地下出土文献提到幽王攻申,这个本来和《史记》不矛盾。 《史记》只是写了幽王废长立幼的大体轮廓。实际操作,恐怕要复杂得多,有些反复之处。幽王攻申,是申侯联合犬戎的理由,没有攻申,单是改立太子,或者废后,申侯都是没有理由联合外夷的。事实是,申侯联合犬戎攻幽王,史家是同情申侯而不是幽王,这必定是因为幽王做了大......  -----------------------------  您好  关于《吕氏春秋》中类似的记载,我今天找时间认真分析过了,并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有兴趣你可以来看一下我写的内容。  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欢迎指教  也欢迎各位网友来围观、喷口水!
  又沉了  只好自己来顶!
  @执着的尘埃 168楼
23:01  又沉了  只好自己来顶!  -----------------------------  楼主还需看古代军事制度方面的书。烽火不是想举就举,烽火燃烧大小,都是有标准的。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执着的尘埃 121楼
15:29:58  呵呵  其实我个人觉得,周幽王只要还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就不会干出“烽火戏诸侯”这档子事来  就算是幽王真的是精虫上脑,色令智昏,他也应该想个别的办法来哄美眉开心啊  整体那些诸侯有啥可笑的啊  这些描写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乱西周的“妖孽”罢了, 真的当不得真的  -----------------------------  吃不起饭,为何不吃肉糜,养在深宫的人,你以为跟你一样,常识都懂?
  一并回复上面两位网友:  我在前面举吕氏春秋的例子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吕氏春秋作为战国晚期作品,说的是击鼓向诸侯求援,很明显这个说法也被司马迁采用了,然后司马迁又依据汉朝的情况,附会了烽火。  我们对历史上发生的情况时,主要依据各种文献版本的比对,再综合考古发现。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依据现有文献及考古发现,是不足以被证实的。
  @执着的尘埃
23:01  又沉了  只好自己来顶!  -----------------------------  @大明王朱寿 169楼
23:46:00  楼主还需看古代军事制度方面的书。烽火不是想举就举,烽火燃烧大小,都是有标准的。  -----------------------------  如果您在其它先秦古籍上看到过“烽火戏诸侯”的讲法,还望告知。小子浅薄,难免贻笑大方。  如果是现代书籍中有所提及,那么恐怕就要打上个问号了。据我个人所及,貌似现代书籍中凡认为西周有烽火台存在的,都是以《周本纪》为例。  《吕氏春秋》所载为“击鼓戏诸侯”,版本已经与司马氏相异,以赘述于前。其实,从《吕氏春秋》到《周本纪》,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故事版本变迁的清晰痕迹。司马迁即使不是无中生有,也是取信街头巷议加以演绎而成。  诚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史纲》中所言:“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钱穆先生的提法,本人是看过网友“傲睿”的文章后才知道的,特此声明。向网友“傲睿”致谢)  另外,我前面已经写了,《竹书纪年》讲得很清楚,幽王十年春,幽王已经汇合诸侯并讨伐申国,这场战斗可以想见幽王并未取胜,战争延续到第二年,才有了申候联合犬戎攻伐镐京之举。可见,当幽王发出号令时,诸侯大多还是响应了王室,并没有出现司马迁所载的“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的情况。  钱穆先生认为司马迁是采信“巷小人之谈”,笔者赞同他的观点。
  @执着的尘埃 162楼
22:14:03  2 关于西周到底有没有烽火台的问题  之前有网友提到《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有提到“烽火戏诸侯”。本人特意找到了相关原文,现摘录于下: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  -----------------------------  更正一个低级错误:  魏襄王死于公元前296年,此时吕不韦尚未出生。吕不韦生于前290年。  居然犯了这个低级错误,该打!!!!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执着的尘埃
15:29:58  呵呵  其实我个人觉得,周幽王只要还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就不会干出“烽火戏诸侯”这档子事来  就算是幽王真的是精虫上脑,色令智昏,他也应该想个别的办法来哄美眉开心啊  整体那些诸侯有啥可笑的啊  这些描写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乱西周的“妖孽”罢了, 真的当不得真的  -----------------------------  @yanshanyehua 170楼
03:16:23  吃不起饭,为何不吃肉糜,养在深宫的人,你以为跟你一样,常识都懂?  -----------------------------  呵呵  幽王绝非是那种生养深宫,缺乏常识的人。  幽王能打仗,幽王八年,幽王就曾派伯士率师伐“六济之戎”,前述幽王十年时,幽王更大会诸侯,亲征申候。  幽王也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申候与戎狄进行联络时,幽王已经发掘,所以决定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当然,我们也不应认为幽王是那种英明君主,最多是个中等之才吧。做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但无奈生逢末世,只能算作他的不幸了。  但无论如何,幽王绝非如晋惠帝那般不堪,我们不能相信后世史书给他的抹黑。  “烽火戏诸侯”这样的傻事,幽王绝对不会做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执着的尘埃
15:29:58  呵呵  其实我个人觉得,周幽王只要还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就不会干出“烽火戏诸侯”这档子事来  就算是幽王真的是精虫上脑,色令智昏,他也应该想个别的办法来哄美眉开心啊  整体那些诸侯有啥可笑的啊  这些描写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乱西周的“妖孽”罢了, 真的当不得真的  -----------------------------  @yanshanyehua
03:16:23  吃不起饭,为何不吃肉糜,养在深宫的人,你以为跟你一样,常识都懂?  -----------------------------  @执着的尘埃 174楼
08:45:35  呵呵  幽王绝非是那种生养深宫,缺乏常识的人。  幽王能打仗,幽王八年,幽王就曾派伯士率师伐“六济之戎”,前述幽王十年时,幽王更大会诸侯,亲征申候。  幽王也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申候与戎狄进行联络时,幽王已经发掘,所以决定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当然,我们也不应认为幽王是那种英明君主,最多是个中等之才吧。做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但无奈生逢末世,只能算作他的不幸了。  但无论如何,幽......  -----------------------------  更正一处,幽王十年,幽王大会诸侯,是否是亲征,本人还没有查证,刚才是想当然了,有可能是亲征,也可能是派遣将帅出征。特此说明
  马  
  各位网友上午好!
  换用围观拍砖
  大家中午好!
  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就是一寓言故事,和狼来了东郭先生南郭先生之类的故事是一个意思,本身肯定是假的,只是讲了这么个道理罢了。首先烽火台只是应急措施,其次主要是个预警作用,只能在近距离起作用,我估计也就十几里最多几十里地,几百上千里那完全是开玩笑。  史记里的很多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不能当真
  @行情不再来 181楼
14:35:40  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就是一寓言故事,和狼来了东郭先生南郭先生之类的故事是一个意思,本身肯定是假的,只是讲了这么个道理罢了。首先烽火台只是应急措施,其次主要是个预警作用,只能在近距离起作用,我估计也就十几里最多几十里地,几百上千里那完全是开玩笑。  史记里的很多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不能当真  -----------------------------  烽火戏诸侯的讲法,至少以现在的文献证据和文物证据来看,是无法被证实的  而从常理来分析,这个讲法也有些违背常理。  对司马迁而言,无论他是杜撰还是演绎,都是违背了史学家的职业道德
  另外,之前还有网友提到了“西六师”的问题,以及周代是否有常备军的问题。  由于此问题与本帖主题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笔者之前对此研究不够,后被几位网友指出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所持观点有错误。  限于笔者手头资料有限,百度的话又容易被网友鄙视,故仅以王玉哲老师的《中华远古史》为主,对此前论及上述问题时所产生的错误进行更正,并根据所掌握资料做一定的拓展:  按照王玉哲老师的说法,所谓“西六师”为西周立国之初便已存在的主力武装。武王伐纣时,所谓的“虎贲三千”即为六师中的最精锐的一“师”。  王玉哲老师认为,西周灭商以后,由于统治地域空前增加,为了适应新的形式,除了原有的“西六师”外,又吸收投降的商人收编为“殷八师”。根据新的安排,“西六师”驻扎在宗周;“殷八师”驻扎在成周。  但是,据杨宽老师在《西周史》中所言,卫国还另有“殷八师”,作用为抵御和征伐东夷,其来源同样来自殷朝遗民。因此,杨宽老师主张,“殷八师”应专指驻扎卫国对付东夷之部队,驻扎在成周的军队应称为“成周八师”。  综合二位老师的意见,西周时期,周王室的主要武装力量,为“西六师”——驻地在宗周镐京一带,以及“成周八师”——驻地在洛阳一带。其中,由周人组成的“西六师”自然是重中之重。  除了这两支军队以外,王玉哲老师认为周天子还拥有由天子宗族族人所构成的“族兵”,这些人平时务农,战时应征,由于其出于天子同族,所以也是一支重要而可靠的军事力量。
  自己顶一个!
  @沙砾luna 176楼
08:48:21  马  -----------------------------  感谢支持!
  大家晚上好!
  欢迎围观
  关于“西六师”与“成周八师”是否属于“常备军”的问题,王玉哲老师在其《中华远古史》中认为,西周自建国以来战争频繁,甚至京师附近也经常遭到袭击,若说国都平时不设武备,等到大敌压境再临时去征兵用以捍卫,是讲不通的。武王克商之前,“西六师”即为周王室的“常备军”,克商之后,“成周八师”也成为了听命于周王室的“常备军”。  王玉哲认为,西周初期,“西六师”加上“成周八师”,总兵力当在4万2千人左右。而到西周末期,兵力可能增加一倍以上。  王玉哲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  西周初期,构成其军队的主要是由“国人”组成的“甲士”,也就是武王克商时的所谓“虎贲”。当时作战以战车为主要作战武器。战车人员配置在西周初年为战车一乘,配备甲士十人,三人在车上,七人在车下徒步作战。其作战方式跟二战时期的坦克部队相类似。  随着作战规模的扩大和战争形式的发展,到西周中期,除了原有的甲士外,又增加了二十名“徒兵”。这些“徒兵”与原有的在车下的七名“甲士”一起步行作战。到西周末期时,“徒兵”数量更增加至没车配备65人,与七名车下“甲士”共同作战。
  “甲士”与“徒兵”虽然共同构成了军队,但是,两者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甲士”的来源是所谓的“国人”而“徒兵”的来源则是“庶民”或说“野人”。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所谓“国人”是指居住于国都城内或是近郊的人。其中构成“西六师”的“国人”甲士自然是与周王室同宗的姬姓周族人,属于征服者的一员,构成了维护周人统治的基础力量。而至于“成周八师”中的“国人”甲士,则属于被西周统治者拉拢的商朝遗民。王玉哲老师指出,《尚书.多士》篇中所谓的“殷遗多士”很多作为“国人”阶级被吸收成为了西周统治阶级基础的一部分,这些“多士”有很多人无疑也作为“国人”在“成周八师”中服兵役,成为“甲士”。  在军队中,国人可以担任低级指挥官的职位。  而构成“徒兵”的“庶民”则居住在城外的乡村和野外。这些人都属于被周人征服的民族,其中也包括不在“殷遗多士”范围内的商朝遗民。这些人地位无疑较低,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  在西周时期,由于国人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属于“武士”阶层,因此他们对于加入军队中的“庶民”是非常歧视的,西周军队中一直存在着两类军士间的矛盾。
  通过王玉哲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了西周“常备军”的构成。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国人”还是“庶民”,他们都不同于后世当兵吃饷的职业兵。比如作为“国人”,其义务就是要供给军资,以及服兵役,为国家流血牺牲。不作战的时候,国人与庶民都要耕种土地养活国家,为国家流汗出力。  总之,西周时期,不是国家供养了军队,反而是军队“供养”了国家。  当然,在世卿世禄的西周,中高级军官都是由贵族担任的。
  王玉哲老师的分析,基本指出了“西六师”等西周“常备军”的构成。如果西周末年幽王拥有强大的“西六师”,而这支部队又是处在周天子指挥之下的,那么,面对申候和犬戎来袭时,幽王完全可以直接指挥军队作战,根本不需要“举烽燧”来召唤远方诸侯。即便向前面有些网友所说,这里的诸侯指的是“畿内”诸侯,也是不需要的。因为既然“西六师”是国家常备军,归由周王指挥,那么周王直接下达命令就是了,哪里还要举烽火?
  顶一下
  祝大家晚安!
  今天最后一顶!
  各位上午好!
  祝各位工作顺利
  晕!下沉的好快啊!再顶!
  中午好
  标记一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