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集具有梅花气节的文人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梅花是中国文人的脊梁!
加入者:sq&&&浏览次数:41&&&
&&&& 传承梅花精神弘扬太湖文化
&&& 本报讯(记者 沈红娣)梅花自从进入中国文人心灵世界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它一直是我们的密友&&昨天下午本报携手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对话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马亚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张立辰、陈平以及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等,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太湖梅文化。
&&& 苏州赏梅历史由来已久,然而梅树梅花作为观赏植物又是何时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许多大学者都认为是两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从赏梅文化是否能印证这一观点?赏梅活动可分为大众与小众两种形式。苏州民众赏梅的民俗从什么时代形成的?为何苏州民众如此爱梅?小众的也就是文人的赏梅有许多讲究,有时还很仪式化,对赏梅环境和天地人的条件有许多需求。访梅、寻梅、探梅、折梅、插梅、嗅梅、品梅&&从梅花插瓶的花艺到泡上一壶梅花茶,文化名家&太湖论梅&从形象的&梅艺&开场,现场掌声不断,文化名家们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与观众一起分享独特的赏梅感悟,现场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发人沉思,火花的碰撞不断,诸如推出&名梅&评选活动,保护形神兼具的&古梅&;将一年一度的赏梅盛事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效仿古人赏梅过程&仪式化&,推出本土特色的&梅道&等,引来台下叫好声一片。
&&& 王鲁湘曾就读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美学史专业,先后任教首都师范大学、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2001年入香港凤凰卫视任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作品多次斩获&华表奖&、&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策划主持凤凰卫视 《寻找远去的家园》、《纵横中国》、《世纪大讲堂》、《文化大观园》等。嘉宾张立辰先生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十多年来,张立辰与陈平师生俩跑遍国内著名的赏梅胜地,问梅寻梅,并画梅成&痴&。盛小云则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评弹演员;马亚中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古代文学省级重要学科首席带头人。文化名家的太湖论梅从梅的植物学的一些特点展开,逐渐的探讨到中国人何以以梅为友,以梅为君子,最后何以成为我们中国文人的挚爱,以至于成为苏州以及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挚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梅文化,&论梅&就这些问题一一展开。
&&& 苏州新闻网()为此次太湖论梅活动的指定官方网站,不仅现场全程直播太湖论梅盛况,更开出互动专区,接受网友现场互动提问。短短两个小时内就收到众多网友留言。
&&& 插梅、泡梅花茶均有&道&
&&& 【插花要有取舍,这个大体还可以,但还需要去掉一些,去什么?留什么?这就是审美的高低。】
&&& 王鲁湘:今年的第十五届太湖梅花节和以往不同,就是增加了一个&文化名家太湖论梅&的这样一个论坛的环节。我昨天到达苏州的时候,看到了姑苏晚报在头版有一个很大的广告,广告词写的非常好,我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太湖论梅的开篇词: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引&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 这就把梅花的故事徐徐道来。今天大家可以看到现场在我们的案头,素净的白瓷瓶里面插上了红白的梅花,我们瓷器中间有一种叫做梅瓶,但是口子特别小,所以被称为梅瓶。那么插梅本身也是梅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插梅是有很多艺术讲究的,今天在这里有两位当代的画梅高手,有请张立辰教授和陈平教授来点评一下,看看经过你们插过的梅花是什么样的感觉。
&&& 陈平:因为我们赏梅都是喜欢半花半蕾,我们看梅和欣赏梅往往喜欢自然的梅。
&&& 王鲁湘:我们过去执梅、玩梅的时候,都会经过自然生长的那样一种自然形态,但是有一些文人喜欢对梅进行激烈的造型改造,这也成了中国园艺艺术的一部分,这样一部分张教授您怎么评价。
&&& 张立辰:应该说各有特色吧,但主要还是陈教授讲的,以自然为主,因为文化与自然之间,有天人合一的东西在里面。另外,加工不能过头,我还是反对工艺化的东西,要在加工的同时懂得与自然相结合。现在插梅花,随便摘两枝,但是插的时候要有主次,像舞蹈人物一样,要有姿态,其实它是有自己造型的。另外花苞和枝干的曲直刚柔带有韵味和韵律,要是两枝以上一定要有主次,要有姿态的变化,这样的话,插的时候左右高低正侧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插出来就有审美含量了,而不是一般的随便插上几枝。
&&& 王鲁湘:插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情操,张教授认为适当的艺术加工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底线,不能变成&病&梅。比如说在花朵的选择上面,陈教授主张半蕾半花。像我身边这个梅就很不错,有半开的,有大大小小的花骨朵儿。
&&& 张立辰:插花要有取舍,这个大体还可以,但还需要去掉一些,去什么?留什么?这就是审美的高低。
&&& 陈平:梅就像水墨画一样,绘画追求天然,其实园林也在追求天然,刚才讲到梅花有追求天然的一面,但也会把它搬到厅堂中去。搬到厅堂里面,经过加工的梅花也是在追求天然,枝干如虬的姿态。
&&& 王鲁湘:谢谢两位教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今天四位嘉宾加上我这个主持人,我们的这个阵势像不像一枝梅?我们四位男士就是梅的枝干,这上面只开了一朵梅花,位置也恰到好处,在枝干黄金分割点上头,这一朵梅花就是我们苏州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小云女士。今天盛小云女士除了和我们一起论梅以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要用一枝梅花给每位沏上梅花茶。现在我们周围都摆上了茶盏,下面有请盛女士给几位男士茶盏里头放梅花。(盛小云泡梅花茶)
&&& 王鲁湘:其实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古人赏梅中间的几个环节都已经包括了。首先,我们的梅花梅枝能够到达现场,一定是有人已经去访过梅、寻过梅、探过梅了;然后到了梅林里头折了梅,把梅枝带到现场,然后两位著名画家插了梅;插完梅以后,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女士给我们沏梅花茶;然后我们嗅了,这样一个环节是多么的丰富,我们的古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环节里面熏陶着自己的文化心灵和审美心灵。
&&& 千丝万缕牵连着普通人的生活
&&& 【好多描写梅花的诗,都不用浓烈的壮观的笔墨,常常是描绘比较孤寂的美,古代的士大夫欣赏这种美。】
&&& 王鲁湘:刚才盛女士讲话的时候,我就如闻天籁,请问盛女士,在我们苏州的评弹中间,有没有关于咏梅方面的题材?
&&& 盛小云:当然有,评弹是苏州文化的土特产,土生土长的,在评弹里面跟梅花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有一部经典的长篇《三笑》,唐伯虎和秋香两个人在梅亭边定下了终身。
&&& 盛小云:故事说唐伯虎追秋香追到无锡,然而他要见秋香,肯定不容易,秋香在中门里面跟着老太太。唐伯虎侍候两位少爷,少爷叫唐伯虎到花园里面折几个梅枝。当他进了花园正好看到一幕情景,就是在梅亭旁边采梅花的秋香。假山上方的一枝梅花特别漂亮,秋香爬到假山上去摘。摘下来之后,她突然感觉自己怎么爬了这么高,然后就慌了手脚了。正好唐伯虎出现了,他就伸手接她一下,当然秋香开始还不敢碰他,但是自己站得太高,就含羞的接了一下。这回书是我们苏州评弹的经典选回。
&&& 盛小云: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 王鲁湘:请马亚中教授介绍一下,梅花首先是一种植物,我们中国开花的木本植物太多了,那么梅花在植物学当中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使得我们后来的文化人在精神上升华它?
&&& 马亚中:我们欣赏这个梅,不是普通的观赏形态。第一,梅花在冬天结花蕾,到了春天,它先百花而开;第二,梅花色彩是淡的;梅花的香不浓烈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幽香、暗香。而且梅花花形也小,从形态上来讲是不那么吸引眼球的。所以欣赏梅,我觉得主要是欣赏它的精神,这个精神跟它的生物特性是有关系的,傲雪凌霜。好多描写梅花的诗,都不用浓烈的壮观的笔墨,常常是描绘比较孤寂的美,古代的士大夫欣赏这种美。
&&& 王鲁湘:刚才马教授说到了梅花的好几个特点,和大自然中的一个常识好像是不符合的。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往往是春风初度以后,气温回升,万物苏醒的时候花儿才开放。但是在寒冬腊月里头,极端的气候之下,我们也会看到有一种花,它会傲寒独放。这个特点当然很容易让一些人想到,人在某种极端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如何让自己照样活出精神来,活得精彩。梅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 王鲁湘: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们中国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而且我们国土的纬度跨度也很大,所以我们不仅四季分明,而且在四季中间划分出24个节气。为了配合节气,我们在大自然中间找到了相应的24种花,其中第一的就是梅花。梅花为首,就是它独占天下春,或者先占天下春。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后来很多文人激赏梅花。
&&& 马亚中:我觉得这是肯定的。梅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百花开的时候,它这个报春者也不居功自傲,与百花同乐。这样看来梅花除了孤傲的一面,还有谦卑的一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把这一点揭示出来了。
&&& 王鲁湘:不过,梅是不是也有酸寒的一面?
&&& 马亚中:(笑)古代的文人容易酸。从正面讲是品德高尚,但是刻意清高以后就有一种酸味了。在现代社会中孤芳自赏,我觉得不是太好,还是要跟时代同步,要跟社会交流,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学梅花孤寂的这个特点。
&&& 王鲁湘:过去由于&士&这个阶层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失去了等级,特别是魏晋后就出现了寒族知识分子。我想文人们对梅花激赏,其实是寒族士子对梅花激赏。
&&& 我们已经说到了关于梅的酸,因为梅花花落了以后,会结出一个果子,那个果就是梅子。这梅子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是&酸&,用两个字就是&很酸&。由于酸的特性,梅花成为我们中国人最早的经济作物。因为用盐和酸可以调出各种合适的味道,所以在我们吴中地区,它被农民比较广泛的种植,由此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梅酸&并不是过时的东西,到今天为止还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间占有一席之地。盛小云女士是地道的苏州人,请给我们讲讲苏州人怎么吃酸。
&&& 盛小云: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青梅,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还有夏天吃的酸梅汤,是用酸梅汁调出来的。还有梅花糕这种精致的点心大概也是苏州特产。我们评弹书台上常用一把折扇作道具,有些扇头就是梅花形,至于书画家们在扇面上常会题、画些梅花、梅枝。
&&& 在苏州人的生活当中,跟梅花牵连的东西还真不少。我刚才谈了评弹,另外还有昆曲,昆曲大家都知道的,现在非常火的《牡丹亭》,梅花在《牡丹亭》这个戏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男主角叫柳梦梅,但本名不叫柳梦梅,叫柳春卿。他做了一个梦,梅树下站着一个漂亮的女子,说与他有姻缘,所以他就把名字改成&柳梦梅& 。而杜丽娘一番&惊梦&幽思过度,弥留之际要求父母将其葬于花园大梅树下,父母痛失爱女,特意为她建了&梅花庵观&供奉神位。三年后,柳梦梅在梅树底下碰到了杜丽娘的魂魄,杜丽娘因此重生。一部《牡丹亭》中最美妙的故事其实都与梅花相关啊!
&&& 王鲁湘:好像我们苏州有很多人都在名字当中爱用个&梅&字,而且男生也不例外?
&&& 盛小云:是的!比如说我的太师傅姚荫梅,就是个男生,我们评弹界就有梅字辈。我还记得在老师家里看到过非常醒目的一副字&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我们的渊源还真不浅。
&&& 古人探梅是很私密的行为,不可能前呼后拥
&&& 【苏东坡被发配到湖北黄冈,他在这个地方买了一块地,遍植松、竹、梅等花木,后来叫做东坡。有人去看他,苏东坡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很高兴地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这个时候他就把梅花和人格等同起来了。】
&&& 王鲁湘:我们的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特别讲究一个&和&字,而这个和呢,最早来源于我们的嘴,我们调味要调出最高一种味道叫&和羹&。一个是盐,一个就是酸,这个酸就是梅酸。两个搭配起来可以调出不同的味道来。下面的问题就来了。我们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其实对梅的认识,包括在《诗经》里面就有了。在这些描写中间都不带有一种精神性,只是我们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把它说出来。但是我们又知道,从孔夫子开始就特别主张要&比德&。可是在比德说盛行的先秦,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梅花可以比德于君子呢?
&&& 马亚中: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中国士大夫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实际上在先秦时代,儒家、道家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它还未成为士大夫最主要的精神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历史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我的理解是到了宋代才完全形成,就是把梅、松、竹跟人格等同起来,称为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是苏东坡说出来的。苏东坡被发配到湖北黄冈,他在这个地方买了一块地,遍植松、竹、梅等花木,后来叫做东坡。有人去看他。苏东坡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很高兴地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这个时候他就把梅花和人格等同起来了。
&&& 陈平:因为我生活在北方,我是一个山水画家,但是我在学画的时候,张老师教我们画梅、兰、竹、菊,在北方上课的时候可以见到兰竹菊,但是梅见不着,所以我画梅的时候,是心中无梅,不敢画梅。工作以后想去南方看梅,一路看梅也有了几十年陆陆续续的经历。从最南端到长江流域,因为过了长江就不种梅花了。所以在这个经历中我更把梅当成我的知己,当成亲友,所以看梅花就把它当做看朋友。
&&& 王鲁湘:其实,陈平先生的经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重复中国古人。离我们近点的中国古人又在重复他前面的古人,也就是梅花自从进入中国文人心灵世界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它一直是我们的密友。我这里用&密&字,因为中国古人探梅是很私密的行为,不可能前呼后拥,不可能开着奔驰、宝马、悍马。他一定是几个人,顶多是带着书童,然后驾一叶轻舟,冒一夜薄雪,去寻找他秘密的知己,这一年他才过得踏实。但是这种心灵的洗涤,这种道德的动力,只能维持一年,第二年他又得再来一次,这就成为一种根据季节流转,循环往复,千百年不断进行的中国文人的&心灵朝圣&,这就是梅花对我们中国文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因为马教授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在这个方面一定会有补充的例子。
&&& 马亚中:中国文人和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就有很多故事。昨晚聊天时说到,有一个读书人在梅花树下睡着了,梦里有一个女子过来了,醒过来原来是一束梅花和一只鸟。到了明朝有一个诗人高启,他说&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苏州在南宋时有一个大诗人范成大,他写了我们苏州人引以为傲的中国第一部《梅谱》。他对赏梅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梅怎么来赏呢?&&横、斜、疏、瘦。
&&& 我觉得古人的这种欣赏和情绪跟道家文化是有关系的。道家文化不重视外在的、表面的形式美,他是很看重内在的精神美。我们刚才说中国士大夫有点穷酸,但还有另外一面,他不把物质看得那么重。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宋代重文轻武,所以士大夫的情绪就对社会影响很大。像梅的这样一种特点,就被士大夫用来寄托自己的志向。
&&& 儒家、道家两种文化的结合,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特有的士大夫的情怀。我想古时候的文人探梅要花很多的精力,有时候要到很荒僻的地方寻找心中的梅。所以昨天鲁湘兄有一个策划,他说将来梅花节的时候,建议大家要对梅花进行品、评,我们老百姓种的梅,请专家、学者、艺术家一起来,评出一品梅、二品梅、三品梅,评出梅以后给他发奖,然后绘制个&寻梅图&,还要把这个梅进行编号,进入档案加以保护。以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的踏雪寻梅,这样的游玩就有深度了。
&&& 从宋代以后文人为何如此热衷于画梅花?
&&& 【哪怕生活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认识,但是我高贵的精神,仍然像梅花一样屹立在这个地方,绽放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成为了科举考试之后,很多贫寒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文人钟爱梅花的一个重要原因】
&&& 王鲁湘:谢谢马教授,马教授谈到了中国文人对梅花审美的成熟其实是到了宋代。这个和科举考试有关。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对文人提供了一条通道。科举是独木桥,会有很多人被挤下来,挤下来怎么办?难道精神就垮掉了吗?从此以后就不再进取了吗?不行,还得有一个理想支撑着自己,那就是梅花。也就是说,我们哪怕没有被用于时,我也在孤寒的境遇中间立定自己的品格,我在精神上一定要孤芳自赏,使我在精神上不垮掉,哪怕生活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世界上所有人却不认识,但是我的高贵精神,仍然像梅花一样屹立在这个地方,绽放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成为了科举考试之后,很多贫寒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文人钟爱梅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说到范成大编《梅谱》,在宋代还发现有了首部对于唐代以来的咏梅诗的一种结集。这个结集编到有十卷之多,那就是从唐到南宋的《梅苑》。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梅花成为了文人描绘的一个绘画的对象,这个在之前是没有的。因此现在我们搞中国美术史的时候,在说到梅兰竹菊的时候,也只能检索到北宋,再往前就检索不到了,而且检索中出来的材料还有一些只是传说,比如说中国第一个用墨来画梅的是一个和尚,名叫仲仁;第一个真正有名的,而且留下梅画的画家是扬无咎。扬无咎的&村梅&广受欢迎。这个告诉我们,至少从南宋开始,梅花从孤芳自赏的小众对象开始进入大众,成为中国民间大众的审美对象,在这一点上,请张老师从画梅的角度跟我们谈一谈,为什么从宋代以后,文人会如此热衷于画梅花,梅花的画种中间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精神性的要求和技术上的要求,使得墨梅单成为一科。
&&& 张立辰:绘画相对来讲,因为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做这方面挖掘的力量还不够。画梅在宋代比较成熟。扬无咎把梅的特点表现得很充分了,比如说像梅的枝干刚柔挺拔,梅花的秀雅轻盈,那一种看上去已经有暗香浮动了,写意传神已经表达得比较充分了。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和中国人的聪明,画梅不断地在发展,到了元代,大家都知道是王冕,王冕就特别重视清水清气,他画的梅花文气很足,我们称之为画梅花之祖。到了明代,像陈宪章,还有刚才说的唐伯虎,他画了一个折枝的墨梅,画得很雅,格调很好。后来石涛和八大山人也是很有特色。我觉得这里面文人从梅花自身的品格和品质,把中国文化很多其他因素加在梅花的身上,因此把梅花表现得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 吴昌硕先生画梅,笔力坚挺,把梅花铁骨铮铮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充分。到了潘天寿先生,他又特别提倡古雅,他把梅花的骨气、刚直的精神表现出来了,他强调色彩和笔墨都要表现出古雅的气息,尤其是潘先生的大幅作品的确体现了这种精神。&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 &这两句诗,就是文人把眼中的梅变成心中的梅,引导我们如何欣赏梅,如何看梅花。潘天寿先生他到大自然当中,他不是拿笔就画,对着对象就描。他是左右看,来回看,他的习惯是挠手,这就反映了潘先生是在思考这个梅花怎么画或者这个对象怎么提炼,怎么概括成那一种带有高度丰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如何提炼成这个高度。然后再通过这个艺术语言表现出客观、主观全部的审美因素。这一点是艺术家一生整天在琢磨、日夜在琢磨的问题。
&&& 所以说赏梅不是很简单的,尤其是经过中国人的这种陶冶,现在已经把赏梅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了。
&&& 我很有幸到了浙江美院,那个时候是1960年-1965年,正好是&文革&之前,在教学和艺术创造上都是最好的时期。我们更有幸的是,一进门就是潘先生给我们上课,在1962年潘先生带我们这个班去看梅花。那个梅花树干长起来后,都跌倒在地上,花并不多,但姿态就像龙一样。所以当时潘先生到那以后给我们在山上讲解,强调梅花那一种强劲的力度,强调我们在训练笔墨的时候,要加强这方面力度的训练。梅兰竹菊到近代就更加重视了,梅兰竹菊的画法被前人历代大家提升到相当高度,相当成熟,成为中国画程式化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学画画就要画梅兰竹菊。
&&& 梅兰竹菊程式化就代表着艺术高度,现在学习中国画的人一定要训练梅兰竹菊,通过梅兰竹菊来解决中国画的表现语言问题。那么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是中国绘画,梅兰竹菊和中国画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引领大众或者说引领大家如何提高欣赏品位和提高欣赏能力,提升对梅花的热爱,不仅仅如此。反过来梅花对中国画的推进,对中国画的发展,对中国画很核心的表现语言(笔墨)问题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一点还有很多人并不完全认识,所以我在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说这里面有需要解决传统与现代,程式与发展,这几个关系的问题。我觉得这几个关系都是摆在当前的,很重要,但是也是必须解决,也完全可以解决,而且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 王鲁湘:谢谢张立辰老先生,张老师刚才深情地回忆了在浙江美院学习的时候,来到苏州写生的往事。
&&& 潘天寿先生的绝笔之作是一幅梅花,画的可能就是在苏州看到的一束梅,而且是在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一束梅花在月下挺着自己的树干在那个地方坚守着。不久潘先生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迫害致死。所以,梅花一直就是中国文人的脊梁,是品格的守护者。
&&& 让千年古梅在吴中大地屹立不倒
&&& 【我们明年是否组织一个不大的委员会,在苏州地区访梅、寻梅、探梅,然后把最好的、最奇的、最古的梅,把它评选出来,哪怕这一株梅花是属于某一个农民的,或者属于某一个市民的,或者属于某一个单位院子里头,这都不要紧,只要入于名录就要受到保护,任何人都没有任意处置的权利。】
&&& 王鲁湘:我们当下的人在学习梅花的时候,不要迷恋于梅花孤芳自赏,实际上在宋代我们的文人就已经知道,我们欣赏梅花并不是孤立的,把梅花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头欣赏它。那样反而有损梅花的精神,我们要把梅花放在一个特别适合它的环境里头,然后来欣赏它,反而能够相得益彰的把梅花各种各样的美,各种各样的精神面貌,各种各样乐观意境、韵味表达出来。我想起来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叫张C的文人,他建一个园林叫做玉照堂。白梅、腊梅就是玉,这种白梅、腊梅发出的光就是韶光。这里有古梅、红梅、千叶湘梅遍植园中,而且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玉照堂梅品》,这个里头最有意思是他列举了26种&花宜称&。那么其中有月下、薄雪、轻烟、西边、竹下、真情&&总而言之有26种。这些东西和梅搭配到一起以后,对梅的精神、品格、姿态,它的美都是相得益彰的一种衬托。从绘画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看了四位画家的画,当然也有孤独的画一两枝梅花的,但是我看到大部分是把梅花放在&花宜称&当中表现出来的。
&&& 那么张C所总结出来的26种&花宜称&,实际上说明了他对梅花之美一种什么样的认识,从美术创造的角度来说,怎么样从把梅花一枝独享放到更好的环境里头,创造更意味深长的意境呢?
&&& 陈平:因为古人把赏梅分成了很多形式,这种形式可能在我们绘画人的眼睛里头觉得它更为贴切。像你说的在月下,昨天我们商量完以后,我又跟我的同事月下赏梅去了,我们月下赏梅开车到了西山,徐老师问我知道怎么走吗?我说:我对西山非常了解,因为我到西山很多次了,西山的梅是真正的村梅,我们都知道清代的时候,人们都上光福去赏梅,号称光福是香雪海。后来到了西山我恰恰重温了过去香雪海的那种如烟如雪的感觉。
&&& 陈平:西山的梅很丰富,有溪边的,有湖畔的,有篱边的,所以我们来看梅是来欣赏这样的梅来了。到了西山看到一株老梅非常好,从地上卷起来像一条龙,起来以后又扎到地上又翻滚起来,妙极了。我每年来都会看它,把它呼为友。再来以后这株梅没有了,因为是西山经济在发展,很多人认为梅不值钱了,经济价值不高了,梅子很便宜,说改种枇杷了,我就看见一个坑,那个老梅根还在。我还问农民,这株梅哪儿去了?他说,砍掉了,现在都改种枇杷了。我就心想有朝一日梅子值钱了,枇杷不值钱了,难道砍掉枇杷种梅子?
&&& 我们赏梅应该是赏如烟如雪的梅,过去有一个斋号叫快雪堂,我觉得就是指梅,所以人们应该把赏梅真正作为一种品位。而不是因为结梅子不值钱就砍掉了,这个对梅文化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大家都去理解扭曲的梅桩,梅桩的结果就是把梅砍掉了,然后把梅根嫁接活变成了梅桩。
&&& 王鲁湘:说到这里,马老师在我们节目开篇的时候,已经把我今天要抛出的小秘密先行预告了。为了梅花节可持续地长期地坚持下去,它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它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我们这里要有梅,而且是要有好梅,要有古梅,要有奇梅。没有这些东西,梅花节就不可能延续下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明年是否组织一个不大的委员会,在苏州地区访梅、寻梅、探梅,然后把最好的、最奇的、最古的梅,把它评选出来,一直到九品。再做出访梅、探梅的路线图,发给到这里来的游客,入了档案编了号以后,某种意义上就是政府参与这个事情,哪怕这一株梅花是属于某一个农民的,或者属于某一个市民的,或者属于某一个单位院子里头,这都不要紧,只要入于名录就要受到保护,任何人都没有任意处置的权利,如果要处置它要经过专门的委员会,这样的话,才有千年古梅在吴中大地上屹立不倒。希望这样一个建议能被梅花节的组委会予以慎重的考虑。
&&& 陈平:我们曾经在西山的两座桥边看到很多梅花,后来夷为平地,把溪水都给填平了,不知道要发展什么了。人们看梅的范围是越来越窄了,我就希望保留这么一个最后的梅花世界。
&&& 王鲁湘:好,保留最后的一片&梅世界&,这个不仅仅是陈平的愿望,我想所有爱梅的人,包括所有的中国人吧,其实所有中国人都是爱梅的,都是一个愿望。
&&& 把梅花放到更好的环境里创造更意味深长的意境
&&& 【中国很多东西在我们这里原创,但是后来,反而是比如说在日本,它得到了更深度的一种弘扬,比如说像茶道。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苏州人用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品位,用自己的智慧在我们这里恢复花道中间的一种就是&梅道&。】
&&& 王鲁湘:刚才陈平说到了,赏梅过程中间有很多妙不可言的东西,其实我们赏梅的过程,首先是梅花的颜色,梅花的形状,梅花的香味,然后梅枝的姿态,再进入精神层面就是梅花的韵味,梅花的骨气,最后是梅花的灵魂,一定是逐渐深入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想盛女士,你常年生活在苏州,每年都要赏梅,你怎么赏梅?
&&& 盛小云:我觉得江南人特别喜欢梅花,我们中国人喜欢梅花还是喜欢梅花的精神。所以到了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现在的赏梅可不是您说的古代赏梅一叶扁舟,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访梅、寻梅。我们现在的赏梅就是亲朋好友约着一起,真的开着奔驰宝马到西山岛赏梅的。其实大家也是一种聚会,在梅林里面,准备好的饭菜,下面铺上毡,坐下来大家聚在一起,闻着阵阵的幽香,喝着碧螺春,吃着苏州的小点心,真是太美了。我们苏州人都非常向往这种生活,也是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场所。
&&& 今年我还没过来赏梅,是因为出差了。如果我过来的话,肯定是亲朋好友一群人,现在梅花节要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所以在苏州人的生活当中已经少不了梅花了,其实在苏州市里面有好多家里头有院子的,院子里苏州人喜欢栽的就是梅花、梅树、桂花什么的,我觉得梅花给我们苏州人带来了无限快乐。
&&& 我觉得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好,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梅花的那种精神。我又要说戏剧界,戏剧界最高奖是梅花奖。为什么设为梅花奖,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作为一个演员也好,作为搞专业的人也好,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长期以来不断努力,不断地刻苦,你才有怒放的一天。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崇尚的,最喜欢的就是梅花精神。
&&& 王鲁湘:对,其实苏州人是很幸福的,因为从明清以来他们春天都有一次盛会。中国植梅的地区是有局限的,陈平这些年一直在中国大地上访梅、寻梅,他们集中的区域也就那么几个,最南就是岭南,广东罗浮山、梅岭、然后在长江中上游重庆有很好的腊梅,再下来南京有很好的梅花,也有像香雪海一样的大片梅林,然后是我们的苏州,我们中国台湾地区也有梅花。
&&& 但很有意思的是,唯有苏州的梅花几乎是和春天同步,这是它绝妙的一个地方,其他地方的梅花,它不一定踩着立春的节拍,而我们苏州的梅花一定是踏着春天的脚步和苏州人有一个春天的约会,这是苏州人很幸福很幸运的地方。所以刚才盛小云说,他们赏梅真的是开着奔驰、宝马一家子而来,其实这种景象在古代明清时候就有记载了。在一定的时候,苏州人是不是还可以就梅花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 那么我想谈到梅花,我们一定都知道,从远古到中古到近代,梅花逐渐从一个植物的对象,变成一个文学的对象,绘画的对象,精神的寄托。那么发展到20世纪,进入现代以后,梅花这样一种在古代和文人的关系,和我们中国人精神灵魂的东西是不是就淡化了呢?其实我们想一想,不是。反而是更加深化了。
&&& 我去年十二月去台湾的时候,台湾赏梅正好是阳历的十二月,在他们的北投有一大片梅林,那时候整个台北民众也是蜂拥而至。总而言之,在海峡两岸,在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一定都有对梅花的热爱,一定都有对梅花的崇敬,梅花是我们中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理想寄托之花了。
&&& 我们的活动快要结束了,但还有一个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就是我们中国很多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原创,在这里发明的,但是后来,反而是比如说在日本,它得到了更深度的一种弘扬,比如说像茶道。我们只有茶艺,却没有茶道。然后花道,也是在我们中国开始的,到了日本变成了花道,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苏州人用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品位,用自己的智慧在我们这里恢复花道中间的一种就是梅道。因为梅在花中间是层次特别高的,具有道的层面。我们对梅花的品赏应该也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有没有可能参考日本的花道,然后在这里逐渐的建立起一种梅道,在每年梅花节的时候,我们在非常高雅的一个地方,然后举行梅道的活动,那么这种梅道应该怎么做,我想听一听几位嘉宾老师的意见。
&&& 张立辰:梅道是很丰富的,比如说赏梅,赏梅有很多具体的,我们可以找一些专家当场做辅导,就是这一种花好在哪里?这两枝好,为什么?它的姿态,它的花朵,表现的精神含义都讲解一下,可以引领赏梅的水平。像茶酒文化和梅结合起来,虽然这是一个雏形。我们上次跟陈平还有几位同学、朋友到四川的青城山,那有一种梅子酒。在酒里面放一朵梅花,这个品位一下子就提高了。提升了我们当时喝酒的境界,带有文化性,带有艺术性。再一个,梅花在生活当中,在工艺品或者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历史传统,这样可以更加丰富梅的文化内涵。
&&& 王鲁湘:谢谢张老师。
&&& 盛小云:我觉得要搞梅道的话,我们刚才已经进行了好多,像赏梅、插梅,我觉得以我们苏州的文化还可以唱梅。有好多好多内容需要把它整合起来,我觉得传统的东西一定要经过整合、包装、宣传,才能够有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才能使现代人喜欢传统的东西,我觉得这个需要一整套的打造,然后宣传、推出、包装。
&&& 陈平:我觉得梅道应该是最大的道,应该把西山的梅花保护住,你保护住了就有了梅道,就有了文人,有了很多赏梅的人,苏州人、上海人、北方人&&我们北方人是很羡慕你们的,我们想看梅都要千里迢迢的来问梅、看梅。我们北方因为没有梅花,只能把杏花当做梅花去看。所以说我们千里迢迢上这里来看,首先不要让我们失望吧,保住了西山梅花的韵味这就是最大的道。
&&& 马亚中:我觉得赏梅是可以提高我们欣赏的境界了,既然要把它变成梅道,道就有神圣性,道就要有仪式化,如果没有仪式化就不会有完整的过程。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集思广益一下。刚才盛小云女士给我们泡的梅茶,茶大家都能喝,酒呢有些人可能不胜酒力。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梅茶,然后在非常好的地方,有梅花的地方,举行梅道,当然这个要有讲究的,这个道要非常讲究,非常精细的,要有程式化。
&&& 茶道是一个禅的过程,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这样一种活动,因为大家平时都非常忙碌,心情也非常的烦躁,社会压力也很大。所以有这样一些机会静下心来欣赏梅花,在道的过程当中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我想把明清以来的苏州的文人雅士留给我们的遗产,在苏州发扬光大。苏州人一般来讲都比较文雅,苏州人吵架的话比唱歌还好,有书卷气质,这就得益于苏州人春天赏梅了。
&&& 刚才鲁湘兄的创意非常好,如果把梅道搞起来了,我觉得功德无量,不仅造福苏州,更造福全国的老百姓,谢谢。
&&& 王鲁湘:谢谢四位老师,也谢谢各界来宾,今天我们太湖论梅就到此结束,再一次谢谢大家的参与。
(姑苏晚报)
【网友留言摘选】
&&& 网友:评选&名梅&活动,并根据专家学者评选的梅花,推出&赏梅旅游图&,指引游客出游,这是个好主意,可以让大家更懂梅,梅花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 网友:梅花其实是很多人的内心写照,自比梅花也是文人对自己的鼓励,所以爱梅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内心。
&&& 网友:几位名家对梅花的讨论太好了,让我了解了一种我所不知道的梅文化,希望新闻网以后能多做点这样的直播活动,去不了现场也可以感受名家的风采。
&&& 网友:中国有个戏剧梅花奖,我想我们的艺术家就是因为爱梅、了解梅,将梅自比才有的这个奖,&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家也就是学着梅花的品质才有大的成就。
&&& 网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最经典的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写梅花的诗了,最喜欢里面的暗香这个词,只有梅花才能给予人们这种感觉。
&&& 网友:马老师说的好,梅花低调却奢华,藏在百花中,却有一种傲骨,让你不能忽略哪怕是一枝梅花的盛开。
&&& 网友:酸梅汤,梅子都很好吃,苏州和梅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梅花生长在苏州,苏州也将梅花的精神囊括其中。
&&& 【花絮沏梅:梅花水香得不得了】
&&& 访梅、寻梅、探梅、折梅、插梅,赏梅的过程是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呢?当然不是。在昨天的&文化名家 太湖论梅&活动中,苏州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小云女士就为大家现场演示了更多赏梅的雅事:摘梅、沏梅、嗅梅、咏梅。
&&& 昨天的太湖论梅活动中,苏大的马亚中教授、中央美院的张立辰教授和陈平教授、盛小云女士以及主持人王鲁湘端坐在台上。名嘴王鲁湘笑着说,五位嘉宾坐成一排,就摆成了一枝梅。 &四位男嘉宾是枝,而盛小云女士就是那朵花。 &而盛小云也就笑着站起来,亲手为大家沏上一杯梅花水。
&&& 盛小云先是挑选了一白一红两枝梅花,然后仔细挑选花朵,剥下几片花瓣。在每个白色的瓷茶盏里各放上一片白花瓣和一片红花瓣。这样的梅花茶水,不仅清雅好看,而且端起杯来闻一闻,茶水更是有一股暗香浮动。用马亚中教授的话来说,那真是香得不得了。
&&& 而就在大家还留恋于梅花茶水的奇香时,盛小云女士又用苏州评弹唱起了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婉约的唱腔,真是把这首名曲演绎到了极致。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华月)
&&& 【高中女生学赏梅】
&&& 昨天的太湖论梅活动中,有一位女孩坐在了最前排。台上嘉宾妙语连珠,台下的她也听得入了迷。
&&& 她叫张一诺,在苏州中学读高二。张一诺平时就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苏州文化,一听说有太湖论梅这个活动,她就跟着妈妈来参加活动了。 &这次论梅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梅花的历史、文化以及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我们全家都喜欢赏梅花,参加这次活动之后,以后再赏梅花,就更有趣味了。 &
&&& 张一诺的妈妈程女士表示,每年的太湖梅花节,是他们全家在春节之后最期待的盛会。每年,全家人都会来太湖赏梅花。 &我觉得梅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而且梅花温文尔雅、婉约、低调、柔中带刚,这些特质和苏州的精神也有很多吻合之处。 &而且程女士还是王鲁湘的粉丝,&王鲁湘是我非常欣赏的媒体人,他博学多才,观点鲜明,风趣幽默。 &
&&& 程女士认为这次太湖论梅活动实在是很及时、很高雅。 &太湖论梅提升了太湖梅花节的境界,使今年的梅花节和往年的梅花节区别开来。有了这次太湖论梅,我觉得今年的太湖梅花节会非常成功。 & (华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文人雅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