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意识流作文提纲怎么写怎么写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为题写作议论文
材料作文: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意象派”诗人爱米&罗厄尔的一首短诗《境》,采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特征。作者抓住露珠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形态来观照和反映人生,同样是露珠,为什么有时会“红红地闪烁”,有时又“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造成这个差异的是环境和背景,也就是诗中的“枫叶”和“荷花”。
从露珠的角度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从叶的角度来看,枫叶只是颜色为红色,质地、光洁度、功效等等并不比荷叶强,而露珠却因居枫叶之上而喜,居荷叶之上而悲,可见露珠对环境优劣的判断并不正确,由此及彼,生活中仅仅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由此,似乎也可以从“如何正确看待环境”或“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方面立意……
&&& 由这个基本的立意生发开去,就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构思立意:美是千姿百态的,也正因此,世界才呈现出纷繁芜杂的一面;正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也就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所谓“时势造英雄”,特定的历史背景往往造就了各式各样的英才……这样一来,思路就打开了,然后从中确定自己最有把握的话题进行取材和写作,也就是题干所说的“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唯有开口小,才有可能把文章写深、写透。二、分析立意
第一种,从露珠角度,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1:看作对比——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立意2: 不看作对比——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都能焕发光彩。
第二种,从枫叶荷花角度
立意3:看作对比——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4: 不看作对比——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三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四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
第五种,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
三、立意角度
1、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
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2、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
3、用人问题
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
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总之,可以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我觉得也是切合材料主旨的。例文:&&&&&&&&&&&&&&&&&
(一)彩色的露珠
你能想象世间有彩色的露珠吗?其实,世间的露珠皆是彩色的。不信吗?
&&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的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既然透明的露珠可以多彩,无奇的人生又何尝不能多彩呢?
从中亚的朔风中信马走来,从江邮的孤舟中款步走来,李谪仙用一支生花妙笔画尽了人间颜色,成就了彩虹满天的洒脱;从儒者的温雅风度中走来,从万千苍生的苦难中走来,杜工部用一双沧桑慧眼看尽了世间炎凉,写就了大喜大悲的诗行;从黄州的一蓑烟雨中走来,从赤壁的拍岸惊涛中走来,苏东坡用一腔豪情历尽祖国山河,造就了水气淋漓的豁达。他们的人生未必不平凡、不平淡,不平庸。但是,正是这平凡、平淡与平庸,孕育了从容的微笑与不屈的灵魂;正是这从容的微笑与不屈的灵魂,在任人涂抹的纸上,画出了流光溢彩的人生。
彩色的露珠别有一番风致,惹人怜爱。我却不喜欢。我欣赏的,是自己动手为命运选择颜色的人。
低下头,弯下腰,请求他人为我的人生涂上缤纷的色彩吗?不!
我宁愿涉江北去、上下求索;我宁愿踏破贺兰、魂归中原;我宁愿铁马金戈、把栏杆拍遍;我宁愿横刀长笑、把热血洒向巍巍昆仑。
让人生因短暂而永恒,让生命因悲壮而多彩!
露珠本无色。借了枫叶的火红而闪烁,借了荷花的清白而晶莹,借了小草的碧绿而活泼,借了牵牛花的淡紫而神秘。我不愿谴责露珠的多变,毕竟,落在何处,非它所愿。美丽的背后,是命运无法自控的悲哀与凄凉。我想,如有灵魂,露珠也会因为美丽而哀怨吧。
于是,我又想,众生中,有多少人似一颗露珠,美丽却身不由己的生活着?他们可曾有过哀怨?
我可以拥有平凡的一生,只要那平凡是我所愿;我可以甘于寂寞,只要那寂寞是我所愿;我也可以放弃追求,只要那放弃是我所愿。只要“是我所愿”;我的人生就注定多彩。
彩色的露珠炫人眼目。我,不是一颗彩色的露珠。
(二)“融入”之美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构成一片精致的美丽。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裹住一种欲滴的娇嫩。
&正是因为露珠懂得融入它所在的环境,以超强的适应性,化解了那些突凸,消弭了它与旁物的牴牾,诠释着和谐之美。
&大漠枯桐以它盘虬的枝桠,遒劲的根系,牢牢地扎根在荒漠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霸气地向天空延伸。试想,倘若是弱不禁风的茉莉植于此,恐怕难有大漠上这一座座遗世丰碑般的悲壮之美吧。
&朔风驼铃以它的粗旷与嘶哑之声,融入了漫漫黄沙,猎猎西风。试想,倘若是悠长细腻的古筝鸣翠,恐怕早已被呼啸的风沙淹没难以完成这余音绕梁之举吧。
&&由此可见,融入自己所在的环境,才能勾勒出和谐的唯美华章。卞之琳的小诗:“风景装点了你,你装点了别人的窗子”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物与“你”俱一体,镶嵌在窗棂上,是多么别致的风景啊!
&那么如何才能构造“融入”之美呢?
&且看三毛。她以一个弱女子坚毅的心,去忍耐去热爱撒哈拉沙漠的骤风狂沙,去包容去帮助土著居民撒哈拉威人的医药起居。正如她在《白手起家》中写的那样,她吃了很多苦,但她仍凭借一颗热爱之心,融入了撒哈拉的灵魂。
&&且看苏轼。贬到苏州,他缔造了苏堤;贬到黄州,他“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凭借博大的胸襟和超脱的骋怀,他融入了每一处所贬之地,不但造福于当地百姓,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坛建树,成为浩瀚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且看沈从文。一介文弱书生,他却凭借他细腻的情怀,融入了湘西生活。住吊脚楼,与纤夫打交道,这位凤凰才子,以“融入”成就了和谐,也成就了文学事业颠峰。
可见,实现和谐之美,需要一颗善于融入、热爱生活、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释然的心。
这是一篇难得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以隽永而富有深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由小诗而引起的独特感悟、审美联想及人生哲理思考。同时,作为应试作文,它又有许多亮点:
1、审题准确,立意深刻。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一诗所蕴涵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理解为蕴涵了“环境与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位置不同,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不同”,可以理解为“露珠本无色,何故染红尘”,从而启迪我们要保持住自己的本色等。本篇文章的立意,透过“环境与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层意义,直接立意为“‘融入’之美”,这就在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这一层面上深入了一层。而且“融入”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建议”性的词语,从而使文章的题目“‘融入’之美”观点鲜明而富有鼓动性。
2、结构明晰,层层深入。
第①段引述材料,这里的巧妙之处是,作者没有对材料直接单纯的引用,而是对材料中所描绘的画面进行了恰当的评述:“……构成一片精致的美丽。……裹住一种欲滴的娇嫩。”这样便使材料的特征突现了出来,同时为下文的议论分析和提出论点作了铺垫。
第②段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简洁明晰。
第③、④段展开类比联想,描绘了两副动人的画面,灵动而富有神韵。第⑤在则对③、④段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且通过引用的手法来强化论点。同时③、④、⑤段,可以说是从“‘融入’之美”“是什么”的角度来论述的。
下面的⑥、⑦、⑧、⑨、⑩段,则是从“如何”才能实现“‘融入’之美”的角度来论述的。而且,⑦、⑧、⑨段中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坚毅的心”、“博大的胸襟和超脱的骋怀”、“细腻的情怀”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第⑩段,既是本部分的小结,又是全文的总结。
这样,整篇文章按照“引——提——摆——结”的结构来安排。而在论证部分又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局部是“分——总”的结构。
3、材料丰富恰当,语言精练灵活
作者文化积累比较丰厚,文中所举材料涉及的人物无不是著名的作家,而且具体而准确,实在难得。这和大量的堆砌“感动中国”故事的作文也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语言精练,寥寥几字就将作家的生平和性格点化出来,而且很好的和观点契合,确是
(三)此景生此情
在松针上,露珠折射者翠绿。
&在孩子的眉梢,露珠灵动而又安详。
晶莹玲珑的露珠,躺枫叶,荡荷花,立松针,甚至于孩子的眉梢,都呈现出不同的美丽。炽热似枫,清新若荷,滴翠如松,待到孩子梦乡归来。它安详又灵动。同一种事物,被不同的环境赋予了不同的灵性。
&大概人亦如此吧。环境的差异,塑造了他们的迥然不同的性格与情怀。
&请你回眸,什么样的时代,自有什么样的英雄。春秋乱世,周游列国的孔子是一团烈火,玉无人识不罢休;而庄子似一块寒冰,冷眼洞察,罔若置身世外。秦始皇刀光剑影,一统天下是英雄,而至宋元之交,抗金将领岳飞是英雄,吟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是英雄。斗转星移,时代在变,历史的趋势不同,刻留在人们心中的英雄亦不同。
&请你仰望,什么样的星空,自有什么样的光辉。于是有了林黛玉卧听冷雨敲窗,含泪葬花;于是有了宝钗的工于心计,八面玲珑。她们身属不同的星空,却绽放了属于自身的,独特的魅力。日本的雪国,造就了川端康成笔下温婉细腻的千鹤之国,于是有了艺伎与琵琶,有了樱花与旅店;中国世代饱受凌辱;于是有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脊梁。而奔放的,恰似《牛虻》中投身大革命,奋不顾身的牛虻;流转于孩子的眉梢梦醒的露珠,则又似丹麦童话中祖母皱纹般的安详,与冰雪女王世界的灵动。
&请你放眼,什么样的水土,自有什么样的的人儿。北方严寒的天气,于是有了仰头畅饮“二锅头”的大汉;江南小桥流水的周庄,于是有了媚眼传波的娇柔女子,就像西北大漠中生出坚忍的红柳,南方水乡蕴育多情的水藻一样,环境的迥异,有了风格各异的文化。
是啊,人本属苍生,本质略同。然而就像身处不同景物之上的露珠折射着不同的色彩与意境一样,穿梭古今,地跨四海,不同环境下迥异的性情,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此文根据材料中露珠在枫叶与荷叶上绽放出不同的光芒立意,从而审出中心论点----“环境的差异,塑造人不同的性格与情怀”。作者首先描慕了露珠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美丽情态,由露珠转而述人且引出观点,转合自然无雕琢之痕。
然后分三个层次采用排例加以论证,作者审视历史,评说古今,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无论是《红楼梦》、《雪国》,《牛虻》,还是丹麦童话等中外文学典籍,抑或是孔庄、岳飞、文天祥、鲁迅等古今历史人物,无不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英雄”,“什么样的星空就有什么样的光辉”。语言流畅,材料丰富,论证有力,且显示出作者广泛的阅读涉猎和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最后一个层次作者从前面气势磅礴的论证中略加收束,引出第三个分论点: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儿。用北方畅饮“二锅头的大汉”和“江南媚眼传波的娇柔女子”,
“西北大漠坚忍的红柳”和“江南水乡孕育的多情水藻”形成对比,反差强烈,散文化的语言俏皮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前两层强烈的论证气势比较则有峰回路转之妙。
(四)投射最美的色彩
深秋时节,一片枫叶上,有一颗露 珠正闪烁着火红的光芒,仿佛是染上 了枫叶那秋日最后的炽烈。
盛夏的湖边,一朵荷花上,有一颗 露珠正闪现出泪滴般的晶莹,仿佛是 染上了出水芙蓉那亭亭玉立的秀美清新。
于是人们慨叹,一颗露珠,竟也能千娇百媚。
其实露珠本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 身处何方,然而它每身在一处,就会将 那里的色彩投射于身上,闪现光彩。于 是有了人们眼中的千变万化之态,露 珠从容地用外界千万种光彩,投射自己的美。
人,何尝不是如此?许多时候人虽自诩万物之灵长,却也只能像露珠一般,无助地听候命运的摆布,被人生的风浪卷到陌生的港湾。或许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像露珠那样,用环境为自己增光添彩,投射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 &
古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 人”,然而是否每个人都有身处太平盛 世的命运?诸子百家的时代,诸侯争 霸,烽烟四起;李清照的时代,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鲁迅的时代,社会黑暗,民生疾苦。他们都是乱离之人,然而他们却没有为时代所弃,他们用时代、用环境为自己的人生投射了最美的色彩。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清照细致入微的笔下流淌出的去国怀乡之愁被一代代人吟诵不已;鲁迅那匕首般尖刻的文字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在时代的背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也留下了环境投射给他们的人生之美。
当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声音在感叹时运不济、人生苦短时,可曾有人想到过那颗露珠的智慧?“时势造英雄”,然而这“时势”具体如何,却只能自己把握。是随着时代一起沉沦,抑或是用环境投射出自己的光彩,智者和庸人之分即在于此。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怎样的环境,然而我们总能根据环境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散发独特的光芒。
把握环境吧,就像那颗露珠一样。在任何的环境中都能淡定自如,用外界的光芒投射出属于自己那最美的色彩。或许在这时,我们才会猛然发现,“冰塞川”、“雪满山”已不再是阻碍,驾着理想的风帆,我们总能长风破浪济沧海。
(五)各有千秋
红叶如火,露珠是红叶胸膛的一痕热血;白莲似雪,露珠是白莲颊边的一点清泪。叶的红成就了露珠的热烈,莲的白成就了露珠的清灵。迥异的环境,成就了各有千秋的美。
都说城市霓虹绚烂如仙境,可还记得良田美池的怡然自得?都说经典古籍含蓄内秀,可还念及现代著作的率性豪情?都说诗词成就盛于唐宋,可还忆起魏晋年代难忘的文人风骨? 火树银花,闪烁着科技的魅力,绽放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总是惊艳于这一刻的绚烂绮丽,常常伫足街头,在被霓虹照亮的夜色下,流连忘返。然而我却更爱那乡村夏夜里的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火光照不亮整个夜晚,却恰好照亮了慈母手中的线,心头的暖;昏黄的火光照不亮整个村庄,却恰好照亮了案前一卷书籍,心里一点宁静。城市的美景是光洁鲜亮的,是瞬息万变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而乡村的美,是质朴淳厚的,是静静流淌的,是让人濡湿,眼角的。
古典的诗书,总是弥漫着朦胧的气韵。弦外之音隐于言内,景外之情寓于景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叫人迷茫中领略着独特的内敛与含蓄。但西方文学却是那样率性直接,那样豪迈不羁。如印象派的画作般,意识流文学简单而直接地宣泄着内心深处的思想碎片,虽凌乱却深刻;如毕加索的立体几何画作般,杰克·伦敦的呼唤充满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寥寥数笔,塑造出硬朗刚强的灵魂。中国文学之美,美在内秀,美在镌刻出纷繁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西方文学之美,美在外露,美在直抒胸中真实的思考。
喜欢唐诗的工整精致,喜欢宋词的婉转灵动,这是属于唐的繁盛,亦是属于宋的风流。然而真正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个被历史描摹得朦胧玄妙的魏晋年代。正如余秋雨所言,那个年代,那些被后人铭记的文人,他们的风骨远胜一朝的绚丽诗篇。我记得李白的豪放,却更感动于嵇康的傲骨;我记得杜甫的沉郁,也同样震撼于阮籍的“忧思独伤心”。盛世唐宋,美得刚强;伤心魏晋,美得超脱。
美,各有千秋。不同的年代,迥异的环境,甚至是别样的心境,亦可铸就不同的美。
(六)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品类,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光彩。
江水滔滔,洗尽了一代又一代的浮华;历史滚滚,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兴衰。翻开卷帜浩繁的历史巨页,我们不难看出,找准位置,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需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纤纤女子如王昭君,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百姓的安康,在众人惊诧与惋惜之中,毅然梳起红妆,向黄沙漫天的大漠走走。那道柔弱的背影,在历史的长廊里令人刻骨铭心,大丈夫如卧龙先生,躬耕于南亩,在刘备的三顾草芦之后,决然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终成一代伟业。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位置决定价值。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气势,让山花在我的身边绽放,让我的价值在阳光底下完美呈现。如果我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船儿起帆鱼儿欢唱,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找准位置,让自己的人生不彷徨,不迷茫,定能使自己的心田,开满绚丽的鲜花。
并不是一定要身居要职,高官贵人才能实现价值。位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在于准确与否,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然而尔虞我诈的官场并不适合如此耿直的青莲居士,于是他大喊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我不得开心颜”,退稳于江湖,于是世上少了一位普通的官员,却多了一位才华绝顶的诗人,浪漫主义的华篇在历史的长河里久久回荡,面对长江,苏轼慨叹:“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仕途上屡遭不平,苏轼终于离去,于是豪放激昂的诗作在历史的世篇上画上无与伦比的一笔。
找准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是铁,必定要经历烈火灼烧,才能铸成锋利的剑;是石,必定要经历浪打海吹的痛苦,才能磨得棱角分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认清自己,找准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这次约有1/3的同学作文存在离题或偏题现象,归结原因是对这首意象派小诗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与很明确的“概念性”话题作文相比有一定的难度。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所以在审题中,学生要调动各自的联想和感受能力,把诗歌(材料)中的每个意象的关系充分考虑进去。学生由于平时做惯了有提示性(说明文字)的话题作文,再加上联想能力所限,因此次此作文审题偏差较大。
2、问题:有学生谈——露珠小但很美,细节,疑惑,自信,奋斗,乐观心态,简单才是美,内在美与外在美,奉献,纯洁的露珠,珍惜时间,露珠给人希望,生命,成功,善于发现,和谐,互助,友情,张扬个性,平凡与伟大,,感谢生命,透视心灵,爱要适量,露珠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等等。这些立意大都偏离诗歌所能理解的范围。另外象还有同学写——依靠,选择,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角度看问题等也是可以,但行文中没能紧扣诗歌中露珠在枫叶和荷花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和感受(“闪烁”和“苍白“),仅仅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不能从“露珠”和其所在的不同位置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其实这是学生在这里不能深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露珠”会有不同的展现和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原因?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物,以及我们在对待事物中的不同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较好的立意,象《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底色折射不同的光》《感时花溅泪》《不同环境不同的美》《位置与价值》《百变父亲》《环境映衬人生》等。
 &&&&&&&&&&&&&&&&&&&&&广东模考学生习作&参考
&&&&&&&&&&&&&&&&&&&&&&&&&&&&&&&&&&&&&&&&&&&&&&&&&&&&&&&&&
【优秀范文】
1、变幻的生命之光
露珠的色彩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变幻,闪耀出锦上添花的动人缤纷;三色堇因为生长的土壤不同而变幻,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出各异的灿烂……大自然尚且懂得美丽因自己的位置而异,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洞悉其中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很多时候,我们的位置不是由我们选择的,有如自然之手要降露珠于荷瓣,它便只能生于斯死于斯了。然而无论位置如何,我们都应让我们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动人的价值,并且让生命的美丽称得上我们所处的位置,让其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大放异彩,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么?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扎拉公主是最美丽的公主,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了冠冕,褪去了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完全没有特殊的待遇,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也许我们的位置会不断改变,也许又是我们要被迫离开,与其自怨自艾叹命运弄人,为什么不在新的坐标上寻找新的亮点?诸葛亮在南阳则躬耕,在朝野则尽瘁;苏东坡被重用尽心尽力,被贬谪放情山水;鲁迅学医则图救人,执笔则念天下……他们铮铮如响的名字,不正是在不同的位置上绽放过不同的生命之光么?
只有弱者才怨天尤人,而真正的强者应当有着朝露的智慧,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位置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施展,让自己灵魂的火花在不同的坐标上绽放出最多的能量。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文章立意准确,而且这一提法颇有诗意,并以此浸润全文,使文章有了一种诗的意蕴。
开头由材料引入,但不是简单复制,表述有变化,且添入“三色堇”一说,内容丰富了。然后在第二段中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明确观点,不同于一般作文由材料立即转入事例论证的写法,但又不啰嗦,不疾不缓,恰到好处。
随后举了英国公主的例子,例子比较新颖、独特,最重要是贴切。当然这个例子篇幅长了点,且一个例子也单薄了些,但作者后面有一个漂亮的补救,用列举法,以诸葛亮、苏东坡、鲁迅为例,而不是干巴巴的罗列,例子前后有议论有抒情,使文章有血有肉,既服人也感人,作文者不可不察。
最后两段回应材料,回应开头,回应观点,这“三回应”可谓一石三鸟,使行文滴水不漏。
文章有些地方用词造句稍嫌别扭了些,却也无大碍,当可算一篇佳作。
【评分】23+24+9=56&&&&&&&&&&&&&&&&&&&&&&&&&&&&&&&&
(点评:执信中学&&
【问题例文一】&&&&&&&&&&&&&&&&&&&
不同环境造就不同人生
有一天,一个小孩站在屋顶上,不停的往上跳,母亲看见孩子的行为,于是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却回答道:“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时,母亲并没有责骂孩子做出如此危险的行为,也没有笑孩子的狂妄,反而是跟孩子说:“哦,那好,可是别忘了回来哦!”母亲对孩子的鼓励,造就了儿子成功的人生,儿子最终当上了宇航员。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对儿子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就像雾珠般,在红色的枫叶上,它能红红地闪烁,在洁白的荷花上,他雾珠就有了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在不同的环境下,人就像露珠一样有了不同的表现。
爱恩斯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不止在他个人的努力上。爱恩斯坦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到了中学时候他的成绩也不是很好,爱恩斯坦的辅导老师就向爱恩斯坦的父亲断言:“他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有所作为。”然而爱恩斯坦的父亲并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一直鼓励着儿子找自己的兴趣。父亲特地买来了一副玩具,鼓励儿子用这些木条搭建高楼,儿子每搭建一层,父亲就称赞他聪明,有时爱恩斯坦会努力地搭建二十四层,就这样,逐渐地爱恩斯坦找回了自信。在父亲的鼓励下一层一层地搭建,最后他搭建出自己成功的一生。
古时,老子经过一间染坊,看见洁白的布匹被染成绿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于是他感叹到社会环境就像一个搭染缸,布匹在不同的染缸下就被染成不同的颜色。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到孟母三迁的原因,也不难联想到孟子的成功与其所生长居住的环境有莫大关系。
枫叶是露珠能红红闪烁的原因,荷花是露珠苍白透明的原因,那么环境是人成长状况不同的原因。有了枫叶,有了荷花才有不同形式美的露珠,有了父母所给的不同环境才有拥有不同长处的我们,在他们鼓励帮助的环境下,我们才得以成长,有一天我们会像露珠一样,在阳光的映射下,绽放出彩虹般的色彩。
本文能从材料中得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的启示,内容立意应属切合题意类。在列举事例方面亦可以归入“材料丰富”类。结尾点题、扣题,结构完整。
不足之处是该生在论证时未能紧扣“不同环境”来论述,所举事例也只是简单的罗列,缺乏理性的分析。因此,在“内容”与“表达”项均被判在二等。可惜了。
【评分】19+19+6=44&&&&&&&&&&&&&&&&&&&&&&&&&&&&&&&&
(点评:执信中学&&
【问题例文二】&&&&&&&&&&&&&&&&&&&
夏日炎热,风雨正是冲刷这闷热的良方;冬日寒冷,风雨却是增加阴寒的同谋。同样是风,同样是雨,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又不一样的效果。同样的事物并不是多面的,只是因为我们对待的环境、方式有所改变罢了。换个环境,生活便充满了惊喜与快乐。
换个环境,体会大自然的奥妙。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那是因为枫叶把露珠逗羞了;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那是因为荷花让露珠羞愧了,在阳光下,露珠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那是阳光把露珠照亮了。同样的露珠,放在不一样的环境下,便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换个环境,平凡的事物也许会变得异彩纷呈,耳目一新,换个环境,领略大自然奥妙的魔法,让你的人生充满了惊喜与快乐。
换个环境,体味生活的真谛。
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妇人,她总是生活在那座残旧的屋子里,一个人怀念着过去,生活在过去的时间里。她变得难以接触,孤单,总认为生活停留在过去。有一天,一位小女孩路过,天真的她竟让老妇人重拾对生活的憧憬。因为小女孩劝她走出房门,感受阳光的气息。老妇人在和熙的阳光中找到了一丝生机,是呵,生活是会改变的。从此,老妇人变得和蔼可亲,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的虫子不知道阳光的味道,同样,生活在过去里的人不懂得追求人生,换个环境,走出你身处的地方,领会生活的美好,重拾对生活的追求。生活其实就是换个环境罢了。
换个环境,体会真实的自己。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在片面地认识自我。换个不一样的环境,寻找真我,体会真实的自己,当局者迷,只有走入另一环境,才能更好地体会真实的自己。
换个环境,大自然、生活与自己也变得不一样了。换个环境吧,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体会人生的真谛,生活才会充满惊喜与快乐。
本文从材料中得出的立意是“换个环境,生活便充满了惊喜与快乐”,内容立意归属符合题意类。
行文中该生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证观点,首先巧借材料生发议论,但接下来的两个事例均不够典型,尤其像“一个村里的一位老妇人”。该生有良好的结构文章的意识,语言表达也颇见功力,但惜乎懒于积累素材,论证时只好估摸着材料编事例了。
【评分】19+18+7=44&&&&&&&&&&&&&&&&&&&&&&&&&&&&&&&
(点评:执信中学&&
【问题例文三】&&&&&&&&&&&&&&&
不同方面看,所得景象不同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首小诗,使我得到启示。一种物质在不同的事物上有着不同的景象。也就是该从不同的方面看一件事情,所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
例如富者与僧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富者与一位贫僧。他们都想去庐山,但是他们所住的地方离庐山很远。有一天那位贫僧与那位富者说:“你信不信我用一钵,一杖就能到达庐山?”那位富者说:“不信,我多年来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能到达庐山,你不可能到庐山的。”于是贫僧就朝着庐山的方向走了。过了几年,那位贫僧遇见了富者说:“我已从庐山回来了。”那位富者说:“你不可能就这样去到庐山的。”那位贫僧说:“你只用你的金钱,当然是去不了,可我是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走向庐山的。”那富者没话可说,低着头就走了。这故事中的富者看庐山远而且不肯用自己的力量,他一想起庐山的路程就放弃了。可是那贫僧运用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靠进庐山。即使庐山遥远,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将庐山的遥远当作一种训练。他们两个人对庐山的不同看法,使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不同。富者又能想象庐山的景象,而贫僧则可一睹庐山的真面目。
又例如那些得了癌病的患者。他们对癌病的不同看法,会令他们看到不同的景象。悲观的人会看到死神跟他招手。对身边的人也会变得莫不关心。一直怀着快死的思想活到人生的尽头。而乐观的人会看到天使在等待着,而且还可能看到已故的亲人带着笑容在等待着。这些人抱着欢乐的心情和众多朋友,亲人的支持一直活到含笑而终的一天。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去看癌病,所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信息,从不同方面看一件事,所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就如在枫叶上看露珠与在荷花上看露珠一样。这就是我在诗中所得到的启示。
本文的立意是“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属于符合题意类。行文结构完整,开头、结尾注重点题、扣题,但略嫌生硬了些。
本文最大的失误是论证时方法不当。该生没有分清记叙文的叙事与议论文的叙事的区别,把对话描写这种记叙文常用的写法搬到议论文的叙例中,试图用叙事代替说理。且事例似是而非,改造后显得不伦不类。
另外,要注意举例论证时尽量避免用“例如”“又例如”这些词语,有罗列的嫌疑,本文亦看得出事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
【评分】17+18+6-1=40&&&&&&&&&&&&&&&&&&&&&&&&&&&&&&&
(点评:执信中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作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