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写作风格写的灭亡的摘抄

有关描写月亮的名著段落摘抄_优美段落_得优网
当前位置: → →
→ →有关描写月亮的名著段落摘抄
有关描写月亮的名著段落摘抄
    01-07 15:51:35    浏览次数: 516次    栏目:优美段落
标签:优美段落摘抄,作文优美段落,描写春天的优美段落,
有关描写月亮的名著段落摘抄,
【月牙姑娘】月牙儿像把梳子挂在半空。人们都说月亮是位最善良、最好伤心和最易受感动的姑娘,谁有什么不幸和哀愁,她总是怜悯地注视着他,有时还会流下泪来。想必她这时是不忍心去看那不幸的人们吧?所以才掩住半个脸;但她那朦胧的淡光、还是同情地从窗棂间射进来。黑暗的屋子,也变成灰白色了。
【新月】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在水面上投下淡淡的银光,增加了水上的凉意。对面的晚香楼冷清清地耸立在银光下面,楼前是一片白灿灿的花朵。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状,在银白色的月光下,似乎都含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巴金《家》
晚上的月亮非常好,它挂在空中,虽说还只是月牙儿,离团滦还远,但它一样把柔和清澈的光辉洒遍人间。清溪乡的山峰、竹林、田塍、屋宇、篱笆和草垛,通通蒙在一望无际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缥缈、神秘而绮丽。&&周立波《山乡巨变》
【满月】空中清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巴金在《家》中也曾描绘过满月的景观:前面逐渐亮起来,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层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上沉浮,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忽然,一块石子落进了水里,把那一轮明月冲散了,成了一个大圆。月亮虽然很快地就恢复了原样,但是水面的圈依旧留着,而且逐渐扩大以至于无。&&鲁迅《白光》
【残月】月亮依然残缺着悬挂在浦东的夜空,颜色已渐渐苍白了。月光照在水面上亮晶晶的,黄浦江的昏水在夜中也好像变成了青色一般。江心有几只游船,满饰着彩灯&&游来游去地回转,想来大约是救月的了&&但可怜吃月的天狗,才就是我们坐着望月的地球呢!&&郭沫若《月蚀》
【月球】我移动望远镜,突然觉得眼前一亮:镜片中出现了一颗特大的星星DD月亮。今天的月亮,肉眼看是弦月,而在天文望远镜中,另一半也出现了。月球和火星差不多,有不少环形山、盆地、大海、峡谷&&月亮上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没有传说中的嫦娥、玉兔和桂花树&&忽然,我眼前一暗,原来是乌去遮住了月亮。
【后山的月亮】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后山露出半个脸,偷偷地向人间窥视,直到发现没有什么动静,才一闪身,出现在天空中。它晶莹纯净,像个水晶球,美极了;它青辉四射,像一盏明灯,亮极了。
有关描写月亮的名著段落摘抄相关文章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
优美段落 热门排行
优美段落更新揭秘与巴金小说《灭亡》有关的三个人_中国作家网
揭秘与巴金小说《灭亡》有关的三个人
巴金与桂丹华(中)、詹剑峰(右)合影于巴黎,时巴金正创作《灭亡》。
  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1929年《小说月报》第20卷第1至4号上。小说以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猩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一、被写成“袁润身”的桂丹华
  《灭亡》的第8章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故事来自巴金在法国的朋友桂丹华。桂丹华是1926年初,进入法国国立都鲁斯大学法学院的。在法期间,他与旅法安徽同乡詹剑峰相识。通过詹剑峰,结识了李尧棠(巴金本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尧棠到拉封丹中学时,桂丹华虽然离开了拉封丹中学,但他们书信往来不断。尧棠就是根据桂丹华给他们信中诉说的与一个法国少女恋爱的故事,写出这一章的。小说中把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运用到“袁润身”这个人物身上。小说中的袁润身是个“穿漂亮西装口衔香烟”的大学教授,长着一副细小的近视眼,戴着一副镶黑边的圆眼镜,“向右分开的、梳得极其光滑的头发,盖着那涂满雪花膏的、白中透黄的圆圆脸。微厚的嘴唇上有一撮日本式的胡子。”袁润身在小说中是个令人讨厌的、丑恶的人物,而桂丹华却是个善良的人。小说完成后,尧棠总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希望今后能纠正这个美丽的错误,为桂丹华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重新写一篇作品。后来他实现了自己愿望。1928年12月,尧棠回国后不久,就根据桂丹华的爱情故事创作了一篇名为《初恋》的短篇小说。
  桂丹华1901年出生于安徽桐城。12岁时,毕业于桐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1921年7月在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私立平民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该校经济系读书。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他像大多数梦想留洋的青年一样,怀着求知、求学、求新的赶海弄潮心理,1924年10月去苏联留学,先在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俄文,辗转到1925年底,从莫斯科坐火车经柏林到达法国。在法国与巴金相识。
  桂丹华是1931年5月回国的。回国后,他定居在安徽的安庆,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授国际法、比较宪法等课程。后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安徽省督学。在此期间,他出版了《怎样推进各种社会运动》一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桂丹华临危受命,担任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校长。1940年10月,因病辞职赴重庆就医。1942年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桂丹华又兼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1948年任该校的训导处长。
  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桂丹华的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是坎坷艰辛的。1951年,他到安庆师范任教,教授国文,并给教师们讲授俄语。这一年的5月份,他因历史问题被捕,羁押在安庆地区公安处、市公安局,交代所谓的“历史问题”。羁押长达一年零两个月,讲清“问题”后,未做任何处分,由安徽省公安厅释放,并发给《无罪释放证书》。从此,桂丹华成为一位无党派人士,后来还担任了安庆市的政协委员。日病逝于南京。
  二、帮助起笔名的詹剑峰
  李尧棠是由他的朋友詹剑峰介绍到法国小城沙多-吉里的。他进入拉封丹中学时,詹剑峰已经在那个学校。尧棠住在大饭厅的楼上,詹剑峰就住在他的紧隔壁。詹剑峰虽然学的是哲学,对文学也饶有兴趣。詹剑峰是尧棠的第一本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他很欣赏尧棠的文学写作才能,对他的小说讲了不少鼓励的话,增强了尧棠从事写作的信心。
  尧棠的第一部小说完成后,他原来准备自费印出来。让成都的大哥尧枚和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的三哥尧林看看,并打算送一些熟朋友。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他把书名称作《灭亡》,但却为作者的署名陷于苦苦的思索中。一时想不出用什么笔名。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听说他们一起留学的同学巴恩波在项热投江自尽了,尧棠感到万分震惊,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死,他感到痛苦,为了纪念与这个同学的友谊,他就决定把同学巴恩波的姓字“巴”用作自己的笔名的首字,只是还缺个字。恰好这时詹剑峰从外面进来,他见尧棠正为自己的笔名苦苦思索着。在听完了他的解说后,詹剑峰无意中一眼看到桌上放着的英译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笑着建议用那个“金”字,尧棠欣然接受了,就在“巴”字后面加了个“金”字。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这位与世界文坛巨擘巴金有些密切关系的詹剑峰,日出生于婺源县。他长巴金两岁,自幼酷爱读书,一生读书、教书、著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曾在家乡读私塾,12岁就读完《左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并能作诗词歌赋。16岁参加全县举人秀才会考,获得第一名。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中学、中国公学中学部、西北法政大学。1926年,24岁的詹剑峰赴法留学。次年,进入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
  在法国学习期间,詹剑峰结识了巴金,并与之成为好友。詹剑峰在国外学习6年后,于1932年回国。回国后,曾在家乡创办培元小学并任校长,后在徽州中学任教员兼总务主任。年在省立安徽大学任教授。1940年前往苏皖临时政治学院任教授。年在暨南大学任教授。年在江苏学院任教授兼教务主任。年在国立安徽大学任教授。从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由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还担任了中国逻辑史学会顾问,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并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届湖北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武汉市政协常委。他出版了《宇宙论史的哲学》(希腊史与哲学)、《墨家的形式逻辑》、《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墨子的科学与哲学》等十多部著作。
  詹剑峰与巴金保持着终生的友谊。1979年巴金重访沙多-吉里城后,他还写信给巴金问他:“不知玛伦河桥头卖花小铺是否还在?你还去买了一束鲜花?”他对那座美丽的古城有着同样深的感情。可惜,他没有机会再访那个留有他青春足迹的地方了。更为遗憾的是,他写信的第三年,即1982年,他先巴金而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等待巴金了。也许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里携手,再漫步在玛伦河畔,然后走进那家买花的小铺,向那位名叫曼丽的金发小姑娘买一束鲜花。
  三、巴金中“巴”的巴恩波
  为了纪念他的同学巴恩波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巴金把自己的笔名的首字定为巴。巴恩波也因为与伟大的文化巨人的这层关系而被记入史册。但对巴恩波这个人,除了知道他是巴金留学法国时的同学,后来投江自尽外,关于其它,世人知之甚少。
  从巴金的著作中我们仅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巴金创作的第一部散文集《海行杂记?船上的友伴中,巴金写道:“在上海上船的除了我和卫外,还有四个。两个是北平中法大学的学生,一个姓范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姓巴的学数学,还有一个姓杨的,刚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这里提到的“姓巴的”,虽然没有给出名字,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就是巴恩波。这是巴金第一次提到巴恩波,也是他们首次相识。等到了马赛,他们又一起逛公园,吃饭,“饭后茶房把桌子收拾干净,我们又坐下来闲谈。这三十几天的旅伴,明天早晨就要分散了。这是最后的一次聚会,大家有点依依不舍,便相互把姓名和通讯处抄下来,珍重地藏起。”在经过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十几天的海上旅途后,他们就分手了。
  1927年夏天,巴金从巴黎迁至其东约100公里的小城沙多-吉里,并进入拉封丹中学。同学中就有巴恩波。但与巴恩波处的时间并不长,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有一个姓巴的北方同学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听说他在项热投水自杀。”以上就是巴金与巴恩波交往的大致脉络。令人感动的是,1979年巴金访问巴黎,重返拉封丹中学,他特意去寻找当年同学们留下的影子。竟然找到了巴恩波,他在《沙多-吉里》一文中写道,“连拉封丹中学的外国学生的登记名册也不全了,我只找到一个熟悉的人,‘巴恩波’……”。在过了50多年后仍然记得这位朋友,说明巴金是一个多么注重感情的人。
  因为巴恩波死的较早,而且又是死于异国他乡,所以对他的身世了解得很少。后来有人根据巴金所说“还有一个姓杨的,刚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查找保定育德中学校史资料,意外地发现了巴恩波的名字,原来他也是保定育德中学的,是第二十六班的学生,1920年入学,1924年6月毕业,毕业后上了北平中法大学。通讯地址为,京南庞各庄镇明盛戚布店转新房庄。按图索骥,最后得到如下的有关巴恩波相关材料。
  巴恩波,宛平人,生于1904年,与巴金同龄。他是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到北平中法大学读书的。1927年到法国去留学,而与巴金同船,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巴金提到的杨姓的同学,也是保定育德中学初级第一班的学生,名叫杨凤池,1923年入学,1927年毕业。后来又在北京大兴区(解放前曾经属于宛平县管辖范围),从巴姓比较集中的北臧村镇的巴园子村和西大营,找到一位叫巴恩法的先生,他是巴恩波的叔伯兄弟,虽然巴恩波去法国时他还太小,但知道他确实是从中法大学去法国留学的,而且是和巴金同船到的法国,他去法国时已经结婚,并有一子,此子名叫巴纪元,出生于1925年,已于1983年去世。巴恩波自杀时仅24岁,至于自杀原因,人们无从得知,但巴恩波到法国后曾经给家中写信,表示过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意,可能这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因素。根据以上资料,可勾勒出巴恩波的大致轮廓:巴恩波,1904年出生,北京市大兴区(原属北平市宛平县)北藏村镇巴家村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在本村读小学。1920年入保定育德中学,在第二十六班,1924年6月毕业。同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数学,1927年赴法留学,因与巴金同船得以相识,到法国后曾与巴金在沙多一吉里的拉封丹中学相处月余,友情甚笃,后去巴黎。1928年在项热投水自杀。同年巴金为纪念他,以“巴”作为自己笔名的第一个字。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巴恩波,却因重友情的巴金的笔名而永垂不朽。(李树德)
  《灭亡》是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留学法国期间。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猩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塑造了一个以生命向黑暗社会复仇的职业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主人公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却忍住痛苦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他对个人的前途失去了希望,对黑暗压迫下的人类前途也感到绝望,然而他还是尽力奋斗。虽然他也被人爱过,但那种绝望、虚无而又要拼死抗争的心态最终使他丧失了爱情,甘愿消耗生命以殉事业,求取良心的安宁。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巴金《家》的摘抄,不少于20句_百度知道
巴金《家》的摘抄,不少于20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 去。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 八年的生活了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 这水。他这样想着,仍旧回过头去 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 他离开家了,它会把他载到一个 未知的大城市去,还有他 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有广大的群众。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开篇的一段,人物还没出场的一段景物描写.)
其他类似问题
巴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欢迎光临博库网 [] [] & &
');}else{$("#headerad").html(''); }}else{$("#headerad").hide();}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如您已添加商品,请查看
精选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巴金随想录手稿本(共5册)(精)
博 库 价:
(定价:?500.00)
普通会员 ?365.00
探花 ?360.00
榜眼 ?355.00
状元 ?350.00
评   论:
配   送:
全场满39元免运费
购买数量:
最佳组合购买
价格:?538.00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语
这套《随想录手稿本》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跟其它版本比较起来,显得更加真切、真实,能使读者与巴金先生的心贴得更近。在手稿本中,我们直接面对巴金先生的珍贵手迹,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从稿件文句的修改(有时还是整段的增与删)中,使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轨迹和思绪的调整,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写作的严谨作风与优雅的文风。2005年的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了,本套书非常具有收藏的价值!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等,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们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荣获但丁文学奖等多种国际奖项。


1927年初,巴金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1928年,他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此后,创作了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杂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笔耕不辍。1962年出版的《巴金文集》(14卷)收入了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进入耄耋之年,巴金先生还写出了《随想录》等富于哲理的巨著。


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其著作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分享精彩阅读
邮件通知:
手机短信: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时间:9:00—2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散文摘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