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歇后语?举两个子列子穷。

四个字的一定是成语吗?举个例子_百度知道
四个字的一定是成语吗?举个例子
提问者采纳
当然不一定啦,今夜无眠独往独来贪得无厌 参考
其他类似问题
成语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不一定,比如开开心心,就不是成语。
不一定,名字也有四个字!
不是,例如大大小小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错误。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当然用谐音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的打乱四字成语的顺序,不知道是为了表示与众不同还是有才学。比如把“美轮美奂”说成“美奂美轮”,把“朝秦暮楚”说成“暮楚朝秦”。我们承认有一部分成语是两种说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语还是有固有形态而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种极端的情况是为了保持平仄对仗或者押韵而把成语“倒装”,这种现象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就是一种明显的“以文害辞”。例如《红楼梦》第89回回目:“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影是“平平平仄”,为了做到偶数字平仄相对而将杯弓蛇影倒过来写成了“蛇影杯弓”。
成语的问题一箩筐,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这种混乱的状态何时才能结束。
不一定啊,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爱如潮水,口齿留香,软绵可口,芳香扑鼻等
当然不是啦,我问你哦,你好漂亮 这四字的难道是成语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点尴尬,您访问的页面没找到!当前位置:
>>>什么叫谐音?试从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
什么叫谐音? 试从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子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谐音是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替换,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雷雨》一课中,写鲁侍萍责问周萍时说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运用的就是谐音修辞格。歇后语中经常运用谐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等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什么叫谐音?试从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主要考查你对&&修辞方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性的表达效果的规律。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2)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3)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带抽象,作者带作品。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3、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格。比拟可以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此句是把人写作物,“长在水里”是用来形容游击队员掩蔽的非常好,与荷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运用比拟应注意拟体和被拟体应具备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二者必须在某一特征上有相拟之处,例如把儿童比拟为小鸟是合适的,但是把老人比拟成小鸟就是不合适的。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1)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处说。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①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夸张。例如:“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②间接夸张:通过其他修辞格进行夸张。例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5、双关: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1)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2)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1)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说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2)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13、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伱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4、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1)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2)句子或分句的排比: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15、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例如: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说道:“……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将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墙,怎么还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量是真墙,那里知道是个“假墙”!’”众人听了,大笑起来。贾蔷也忍不住的笑,说道:“傻大舅!你好!我没有骂你,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来罚一大杯!”(曹雪芹《红楼梦》)——“假墙”与“贾蔷”谐音。16、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例如: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常用修辞手法列举:1、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2、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搜索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备考点】: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发现相似题
与“什么叫谐音?试从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99401207863079672155092229582155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子 杨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